家的模样

家的模样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家的模样
    丫丫爸
    推荐

    地狱变 良秀就是这么一个人,所以他画吉祥天女的时候,摹写的是一个卑贱妓女的脸,画不动明王的时候,参照的又是一个无赖汉的模样。如此这般,他做出种种不敬之举,可当你责问他时,他又大言不惭地说什么“我良秀画的神佛,若降罪给我良秀,岂非咄咄怪事” 平庸的画师不会懂得丑恶之物中的美。 如果无数人死在通往星辰大海的路上,那么星辰大海将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有任何高尚的借口! 地狱变能这么受书友的关注和讨论,主要是由代表权力的大人和代表追求完美艺术的良秀,他们所表现的行为。我们必须理清一个观念:权力滥用,草菅人命其实并不值得分析,因为这不仅违反法律更是违背人的自由意志,它是明确的恶,不管是从法律还是道德的角度都不值得讨论。但有一个深层次的思考就是为了更多人的福祉而通过权力的运用使其中一个或者极少部分人的牺牲去保护大部分人的利益是否正当?就比如最近发生的丰县女子被锁生八个孩子事件,有的专家就提出如果不买卖妇女,一个村子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妇女繁衍而导致消亡,如果扩大一下它有可能导致整个农耕文明的消亡,那么我们能用拐卖妇女的方式去拯救吗?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我们能不能把人当做工具去实现我们更伟大的目标,就像书中的大人因为占有欲不被满足而在亲父面前烧死女孩儿,美其名曰为了刺激良秀心中的人性面(公权力的光环照耀下的人可以被扭曲人性,更可以扭曲社会,所以才会有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的说法,权力是要被监管的),和良秀将自己的弟子置于各种危险的境地没有良心不安只为能找灵感画出最真实的地狱景象!哲学上一个典型的电车问题,当一列电车向前失控行驶,一直向前前面有十多个人在轨道上,变道行驶就只有一个人在轨道上,如何选择?为了宗族繁衍让女人拼命生孩子,为了所有人能结婚可以买卖婚姻,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小部分人,或者允许某些恶的发生!对于功利主义看来这并不难,只要牺牲一个人能救一百个人,只要牺牲少部分人能救活一个集体甚至某种文明,当然会选择价值最大化那一个。但问题是当你选择这种方式,文明也就异化了,这种文明值得去实现与信赖吗?为了一副完美的艺术作品牺牲个人,这样的作品不值得存在!为了村庄的存在,拐卖妇女可以被接受?专家虽然看到了问题但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停留在前文明时代,而现代文明不会认同为了某种目的而去牺牲少数人,除非他们出于自愿。这就是康德说的:人就是最终的目的,他不是为了实现任何伟大目标的手段。没有任何目的可以高于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不管目的多么伟大多么金光闪闪。康德这种以人是终极意义的哲学观点是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开端。康德认为只有把人作为终极的意义才能避免前文明那种循环往复的灾难的发生(就比如中国每个朝代最多三百年的魔咒)。专家的思维正好暗合了文中的大人和良秀,大人是完全的恶,他利用权力将人的生命与自由轻易地玩弄于鼓掌之间没有任何怜悯反而觉得自己权力无上荣耀无比,这样的优越感已经让他失去了人性!而良秀看清了世事的真面目不去抗争反而同流合污,对待自己弟子如同大人对待他的女儿,最后还沉浸在自己女儿在火焰中,在地狱里的景象兴奋观察。当艺术高于一切,当人可以随便使用,当他人性之中最最闪耀的对人的关心和爱都消失时,这样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又岂能完美。哪怕作品本身的技艺再超群在无懈可击美轮美奂,但因为少了人文的关怀,它只能成为有最大缺陷的冷冰冰的作品。他们都是一路人,通过自己那一点权力将人当做工具去完成自己所谓的目标!这个世界总有很多伟大的目标,它们看起来辉煌宏大充满理想主义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前提,把人当成实现伟大目标的工具,一旦人成为工具就开启了灾难的大门,因为人的自由意志,生存和权利在伟大的目标面前都不堪一击,人们可以随时被牺牲掉,被那些伟大的目标所淹没。除了人之外一切皆为手段,我们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艺术成就,公共管理和服务,所有的现代文明都是为服务于人,让人活的更好,只有把人作为终极目的才可以对抗一切似是而非,一切空想主义,一切集体主义和一切狭隘的民族主义。(更多内容借鉴摘抄于某公众号) 枯野抄 看护着身患重病、朝不保夕的师父,似乎在担忧师父的病情,却又用得意扬扬的目光望着辛劳的自己。 弟子们都不去哀悼师父的死,而在哀悼失去了师父的自己;不去叹惋困死于枯野中的先贤,而在叹惋薄暮时分失去了先贤的自身。可是,即便从道德上加以非难,人这东西本就天性凉薄,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我们有信仰吗?我的信仰如何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信仰。信仰,信从并仰望超自然的力量。它一定是劝人向善的,一定是通过道德教育来使心灵强大,使心中有力量,言行有边界,生命承受能力扩大,能担待生活中的恶意能理解人性的复杂且能始终以善意与给予为准则,在自己犯错时能提醒自己并能认错悔改!信仰也必须是能体会理解人性的恶而且宽恕赦免,就好像基督教神将儿子赐给人类,担当所有人的罪,教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佛教中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教义。如果没有对人性的理解和担当而是当人在道德上有哪怕一点越矩就被批判被定罪,那它就不是信仰而是传销,是邪教,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绑架道德的杀人礼教!更甚于如果连心里想也成为批判的借口,那么这种缺乏包容忍耐,同理心,尊重的社会会怎样?记得古代所有帝王都有一个特权去定看不顺眼的人的罪,就是诛心之论~莫须有。说话是罪,连想都是罪,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想当皇帝家长作风,才能不专制!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就将德深植于了心中,凡事都大谈道德之论,治国也提倡德政。确实我们也出现了很多刚正不阿严于律己的人,他们挺起了中华的脊梁。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人的道德并没有因为政府对于德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推行而产生,却多多的是伪君子,是用德来治人以随心所欲而为己的人。德讲的越多伪君子越多,尤其现在我们的社当网络发达的今天,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的道德之仕那么多,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看到,在网上他们怼天怼地怼空气,别人发一句感想,看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描写就能长篇大论,舌灿莲花,张口闭口道德言语。但在现实中,他们无论遇到什么不公不正的事也不敢去相助也不敢去抗争,连一句公道的话也不敢多说,当面对黑暗,当面对深渊而黑暗和深渊也面对你的时候,你能想到的只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退一步海阔天空。 就人性而言,道德是不存在的,吃奶的孩子拉开奶头都会哭闹。中国讲了几千年道德经了,空谈!最后怎么样?就一个简单的上车排队,喊一辈子都永远做不到,甚至现在连开车都不排队,上飞机都开始打斗了,更不用说其它的了。大谈道德在中国已成为一个产业,多少人靠它沽名钓誉出书混饭网上找存在感呢,也教会了人巧舌如簧,说一套做一套的本事。最后道德就成了一个虚伪的概念一个名词罢了。为了私利人可以没有底线,肆无忌惮几个亿都敢贪,十几岁就敢杀人。环境、食品、医疗、教育、安全、交通等等问题,哪一个是谈道德能解决的问题?没有。 一个肮脏的社会,如果人人讲规则,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的正常社会,道德也会自然回归;一个干净的社会,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这个社会最终会坠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地的肮脏社会。人首先应该遵守规则制度,再来谈道德。当然,这并不是说道德约束机制就不重要。在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道德的力量有时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护个人权利和社会正义。然而这一切都必须以遵守规则和制度为前提。更多时候,道德只是一种自律工具,是个人对自我的约束,如果用来他律,往往会超出道德的范围。道德是不能侵犯人的权利的,道德对权利的侵犯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道德不是义务,而是一种良知,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牺牲自我成全他人。胡适先生曾说过:“一个肮脏的社会,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的正常社会,道德也会自然回归。一个干净的社会,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那么这个社会最终会坠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地的肮脏社会。”人首先应该遵守规则制度,再来谈道德。违背了规则制度的道德没有任何意义,只谈道德不讲规则,这样的社会很虚伪。因为道德并不具有约束力。造就一个有秩序社会,不是道德的说教,而是法律与规则。用法律和规则来约束人的行为,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做了要付出代价的时候,还用空谈道德,心灵鸡汤吗?请少讲道德多谈规则吧!(规则不同于规矩,规则是共同遵守不论贫富贵贱。规矩是统治者所制定的行为范围,它便于统治管理,自己却凌驾其上。)(评论大部分为摘抄并修改) 请在趾高气昂批判别人的行为更甚者批判别人的想法的时候扪心自问,你在生活中真的那么高尚纯洁吗那么无懈可击吗?一个人越无知越绝对越爱占领道德高地,因为他不知道观念可以不一样,思想可以不统一,人可以不相同。请谦卑下来柔和待人! “每个人犯了罪,他就对所有人犯了罪,而每个人在别人的罪孽中都有他的一份过错。完全属于个人的罪孽是没有的。我是个大罪人,我的罪也许比您的更大。”~~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 南京的基督 不过这女子直到现在,还以为那无赖混血儿是耶稣基督。我是应该告诉她真相呢?还是应该保持沉默,让她永远沉浸在古老西洋传说的美梦里?” 西方文化的信仰在人心中有一个图腾就是神,先不说祂是否到底存在,单单讲文化来说欧美认为人都有神性,所以虽然人之初就已经犯罪但通过耶稣的救赎人人都是可以改邪归正的,而且人心中的信仰让他们认为他们只要向神负责就可以了,而神要求爱人如己。所以当制度不符合神的规范时人是可以否决的,因为人代神权,不符合肯定要反对。而神是唯一,人都是祂的孩子没有例外,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当然实际操作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东方的文化,包括社会主义的运作也会出现问题,就看谁的纠错机制更先进完善了)。 而讲到中国代表的东方文化中是没有神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虽然也有神话和宗教,但更多的是服务于统治阶级阉割后的版本,是和儒家思想相统一的变相工具,既然人的心中没有神那么谁才是依靠呢?自己或者圣人!自己来说,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王或者人神就此诞生,自己成为自己和他人的王,神。对于圣人,统治阶级明白人们心中没有神的概念,怎么去统治管理呢?塑造一个神吧!圣人言就是不可打破的规矩,每个人在自己的阶级里被禁锢(独尊儒术,儒家成了统治工具被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人们要反对和完成的愿望,借口就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帝国主义灭我之心不死啊!实现共产主义消灭剥削啊!这就是信念就是事业,但不是信仰。信仰是什么?信仰字面意思信而仰望,不可能成为祂但相信并依靠,是对超自然的一种肯定和依靠!我们没有神,那么就需要靠规矩礼法归正。 回到信仰的话题。信仰是不是封建思想呢?我觉得差很多,信仰是宣扬爱与奉献,是将自己所信的活出来,让行为有边界,心里有力量,生活有目标,而且是相信有一位不出不在无所不知的存在在看着你盯着你的!对于人性中的惰性和奴性和欲望,是相信有一个神盯着你做错就受罚还是你相信你自己能做到严于律己,而且能舍己为人,哪个更靠谱呢?我相信是有一个外界的督促因素更能规范人的行为。而封建思想只是为了统治阶级的管理使人的思想固化!它是利己的,是有等级的。而如今我们的家族本位解体,我们没有真正的思想去承载而纷纷转入个人主义,然后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物欲,以物质的无限占有欲来填补我们空旷的内心,人的欲望是永远也填不满的。 我相信真正的信仰必须是包含人人平等且自由的教义的。(真正的佛教更像一个庞大的学科而不像宗教信仰,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索方向是人的心)。那么到底有没有神呢?我也看了一些哲学的,科学的书籍想要找到答案或者看看不同的观点和所发现的。它们对于神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的,科学的观念认为不可证明的不代表没有,只是现阶段无法证实,举个例子爱因斯坦相对论,如果做100次实验成功了,而第101次失败了,那么相对论也是不能被肯定的,何况乎神!哲学也有讨论,无论正向还是反向都可以自圆其说但都缺乏真实证据,只能通过现象推论而又谁也说服不了谁。欧洲很多哲学家因为不知道神是否存在,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自杀,统称为哲学性自杀。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就是专门讨论神存在吗?如果没有神,没有天堂,活着而总在受苦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群魔》里的基里诺夫的自杀就是一种哲学性自杀。而他的另一本著作《马拉卡佐夫兄弟》中的二费伊万就向他的全然相信神的弟弟阿辽沙质疑如果有神他为什么允许世界上那么多黑暗与恶的存在!尼采也说如果有神,祂也已经死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牛顿作为科学家最大的贡献就是对力的阐述,万有引力的发现但更多的论文是论证神的存在,因为他发现引力的作用力根本维持不了宇宙如此有序的运动,一定还有另外一种力设计了宇宙如此精确的运转。爱因斯坦和最近采访的杨振宁也相信宇宙不是自然形成,而是有一位造物主的。欧美的科学家也有很多人是相信神确实存在的。但我想他们所提及的神并不是宗教中拟人化的神!科学家们越研究越觉得自己无知渺小,越不轻易为一件事下定论。而无知者往往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和和自豪感,因为越无知你所相信的东西越绝对,因为你根本没有听说过与此相对应的其它观点!无论有无信仰,谦卑下来,因为我们都只是活在自己的认知和偏见里,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我们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但如果有人与你不同,也不要轻易否定,给别人定性和扣帽子更不可取! 传统文化教给我们要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就是外面要圆滑要不得罪人要与人搞好关系而内心要守规矩,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我觉得我们要做一个外方内圆的人,对外要讲规则不轻易与人搭建关系有原则有分寸不同流,遇到不公敢发声而内心要圆润柔和能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容人的心量,虽然不同意你的思想但尊重你说话的权力! 以上论断都是自己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偏见之谈,其实我自己有各种人性的黑暗面,而且可能更卑劣!另外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在30岁前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尤其是最后的几篇,满满的抑郁,求而不得的完美主义,心浮气躁的怀疑主义,虽然人的认知范围越广越能了解人性的弱点,人性弱点了解的越深越觉得社会不公,活着不易。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 家的模样
    周笑
    推荐

    人生还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是芥川有名的警句,艺术的永恒之美超越了平凡庸常的人生。28篇代表芥川的文章,开头一句“你们还有旺盛的生活欲望吧?”直击读者的心,但写出这样的文章的芥川依然选择了死,或许有一天也会有“嗯。不,不是想死,是厌倦了活着。”这样的感慨。罗生门、地狱变、六宫小姐、黄粱梦、竹林中,都是不可多得的小短篇。个人觉得如果不是对芥川有兴趣的话,选读几篇就好了。当然全部读下来也不会让你失望,在文学和哲学还有作者人生的变化中体会不一样的东西吧。

  • 家的模样
    。。
    推荐

    《一个傻子的一生》看完后,看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告一段落。和前不久看太宰治的感觉一样,心中起伏震荡、又在尾声趋于平静。 日本文学里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家,但私心里一直爱芥川和太宰治过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及其它。 日本纯文学追求完美主义、极端主义,以及对死亡和消逝无上的崇拜。从“古老”的《源氏物语》到芥川、太宰治,到川端的《雪国》,再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都沿袭和贯穿这种特点。每个时代都有里程碑式的风格作家,芥川和太宰治在他们非常短的生命里、同样相对很短的创作时期里留下意义非常深远的作品。 启下比承上更难。 村上春树的作品一开始便被钉上了太宰治的影子的标签,《挪威的森林》带有非常浓郁的日本纯文学的特点,虽然难以比拟太宰治作品的深度与高度,也颇有太宰治作品的味道,可惜之后村上却难以交出好的作品。 (或许这就是艺术通俗化后的罪恶吧。) 生活是干的、瘪的,但精神是饱满的。 “你们还有旺盛的生活欲望吧?” “是的。不过,您不也是……” “我没有了。我只有创作的欲望。” 芥川似在自问自答,也道出自己的心境,或是困境。芥川一直处于强烈自我矛盾与挣扎之中,在后期愈发明显。正如《一个傻子的一生》中写的“你比任何人更燃烧着理想,也比任何人都知晓现实。”也在给久米正雄的书心中说自己“如今,我生活在最不幸的幸福之中。” 他说:“人生还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思想还在膨胀,同时心却异常纯粹,最终选择用自杀来摆脱自身皮囊对精神的拖累。这也是极致的美。 眼前苟且也好,诗与远方也罢,但在精神上应有所求,亦应有所得。

  • 家的模样
    书记
    推荐

    这本书是芥川龙之介部分小说和一篇自传的合集,整体上读完以后的感受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芥川小说的风格,通过一些故事来刻画人性的丑陋邪恶,笔调阴冷忧郁。另一方面则是最后一篇自传性质的文字,写的很简洁也很真实,通过回顾自己短短一生的一些人物、个别场景及感触,抒发了一种对世态和人性极度失望和消极的情绪,为读者揭示了作者后面自杀的情感基础,令人读完以后深受触动,感叹不已。 芥川龙之介说: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他认为艺术的美是永恒的,超越了平凡庸常的人生。我想说:人生不只一行波德莱尔。为艺术而奉献毕生大抵只是所谓天才才会做的(傻)事情吧,大多数的普通人还是要过一个平淡乃至碌碌无为的人生——即使天才如芥川龙之介,不也如无数平庸之人一样生活? 另外,在阅读《一个傻子的一生》时,时时对芥川所流露出的一些情感产生共鸣,关于这点,我可以说是能够理解其作品的读者之一了(他非常清楚,文艺作品未必能打动所有人。他作品中的倾诉,只有与他有相似经历、性情相近的人们才能理解。第四十九篇<天鹅标本>)。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值得自豪的事情,只能说在某些方面我和他一样对许多事物消极和失望。 人生于世,难免有贪嗔痴乐。对于一个以追求灵魂极度欢愉之人,人的许多行为和人性之丑陋邪恶,的确常常使人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我想,这也是人作为人,最大的枷锁吧——灵魂被束缚于一个腐败的肉体,想要挣脱而不能,若必要挣脱,那怕是只有自己亲手消灭肉体以斩断那种束缚了吧。许多人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芥川龙之助,我却认为这是他一切敏感、不安、痛苦折磨以及消极厌世的最本源的缘由。 肉体带给人舒适和享乐,却也助长了灵魂的腐化堕落。灵魂若是觉醒发生抗拒,那便就有痛苦了。这是人逃不脱的命运,我们只能在无可奈何之时向上帝发出质问的声音,除此之外我们什么办法也没有,我们也绝不会收到上帝的回复。 或许,人类的存在,就是一种惩罚吧。

  • 家的模样
    Nicooo
    推荐

    许久之前有看过《罗生门》的小说,看小说时感受不深,甚至觉得有些荒谬。今日看了电影,对这部作品理解更透彻了。这部作品从头到尾都在说人性,故事的四个版本,哪个是真的,我们没有答案,但是可以确信的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因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对事情的真相有所保留。人人都是骗子,处处都是谎言,真正的现实社会也是这样,凡是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地方,大家多多少少的就会把人性的自私展露出来。用谎言构造的故事,究竟真相是什么,人们内心深处阴暗的罗生门又多久能真正放晴一次呢?我相信这是这部作品留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 家的模样
    CJ_YME🌸
    推荐

    《罗生门》尽显人性之恶,阴暗与肮脏、无耻与贪婪、善良与丑恶、自虐与孤独。日本作家总能把压抑感用文字演绎得各有千秋。我自己的读后感是:纵使是再痛苦的事都有了新的勇气去面对。

  • 家的模样
    MIN
    推荐

    他伫立在梯子上,俯瞰着书籍间活动的店员和顾客。奇怪的是,他们显得那么矮小,那么寒碜可怜。 “人生还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敏感的心灵在犹疑,在沉沦。

  • 家的模样
    木兮
    推荐

    深夜翻开《罗生门》,开篇芥川龙之介就抛出了一个令人惊愕的问题———“你们还有旺盛的生活欲望吗?”这无疑给了我当头一棒,在我人生走过的25个年头里,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我有旺盛的生活欲望吗?我反复问自己,有吗?我只能说我有生活欲望,但旺盛吗?我说不清!面对日复一日的生活,我也会枯燥乏味;面对日益堆积的压力,我也会疲惫不堪;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我也会无可奈何。“在最坏的时候,懂得吃、舍得穿、不会乱”这是我能想到的生活的最好方式。所以,在生活的不断锤打中,我希望我们都能永远生猛下去;在任何糟糕的环境中,我也希望我们都能找到点缀生活的方式。 作者:芥川龙之介在出生仅仅七个月时,母亲突然精神失常,这是他人生遭受的第一个打击,也是笼罩了他一生的阴影。家人的反对导致初恋失败,又一次使他备受打击,深感痛苦。在《一个傻子的一生》中记录了他和一个大学生的对话: “你们还有旺盛的生活欲望吧?” “是的。不过,您不也是……” “我没有了。我只有创作的欲望。” 他曾说“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于成为父母子女。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种东西。”也正是由于对发疯遗传的恐惧、难以痊愈的痛苦及严重的创作力衰退等,“怀着对将来模糊的不安”他选择在35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艺术而生最终选择为艺术殉身,对他而言艺术之美超越了平凡庸常的人生,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个日本文学鬼才的作品吧! 《罗生门》———以恶凌恶 人性利己 在罗生门下,一个被辞退的仆役遇雨无处可去。在“被饿死还是成为盗贼”之间踌躇不决,最终为了活下去他选择成为盗贼。但当他看见城楼上一个白发老妇在拔死人头发时,他的正义之感凛然而生。完全忘记了自己,为了生存已经踏上了盗贼这条路,而老妇人的行为可以说本质上与他并无差异,都是为了生存而已。 剥下妇人的衣裳后,盗贼扬长而去。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选择成为强盗,他觉得自己是为了解决生存所以可以无暇顾及手段;真正成为强盗,他觉得自己以正义之名对恶出手,是惩恶扬善。 罗生门在日本寓意人间与地狱之间的门,最终那个仆役打开了地狱之门,坠入黑暗。 《鼻子》———接纳自己 摆脱牢笼 一个禅智内供长了一个五六寸的长鼻子,为此他受尽众人嘲笑,自尊心受挫,为此深感苦恼。为此一直寻求将鼻子缩短的方法,最终他如愿以偿。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短鼻子却遭受了更露骨的嘲笑,长鼻子变短,反倒使他懊恼不已。最终当他的长鼻子又回来时,他想“如此一来,必然再无人嘲笑我了”。 《鼻子》里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当内供鼻子变短后,众人的嘲笑。人们心中有相互矛盾的两种感情。当然,对他人的不幸,人们莫不表示同情。可是一旦那人勉力摆脱了不幸,别人又感到有点索然无味。稍稍夸张一点说,人们甚至会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不知不觉地,人们虽非有意为之,却对那人怀有了一种敌意。更令人觉得滑稽的是内供并不在意自己鼻子的长短,而是众人的眼光———是否嘲笑自己。最后内供的鼻子恢复至原来的模样,从此以后真的就没有人再嘲笑他了吗?答案我们都知道“肯定不会!”只有当真正接纳自己时,才能摆脱他人的目光,从牢笼中获得解救。 《地狱变》———艺术至上 有一个痴迷艺术的画师良秀,为了创作“地狱变”这幅屏风画,他神魂颠倒。不惜将弟子用铁锁捆绑,让怪鸟(猫头鹰)去追逐咬弟子,来画出人们受刑时的惨状。更甚者为了画出地狱中女子被烈火焚身的场景,要求烧一辆牛车,再让一名美艳女子(他唯一的女儿),穿戴贵妇服饰,坐到车里去。在火焰和黑烟的熏烤下,他眼睁睁看着车内的女子(他的女儿)被活活烧死,他的脸上却洋溢着“心醉神迷的法悦的光辉”。 道德与艺术追求相冲突时的内心矛盾,致使良秀在完成屏风之后的自缢身亡。 芥川龙之介跟画师良秀相似,都有艺术至上的思想。在自述《一个傻子的一生》中他写到“电线依然放出锐利的火花。他综观人生,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可是,只有这紫色的火花——只有这空中激烈的火花,哪怕要用生命去换,他也想握在手中。”艺术至上是他终生秉持的信念,教养与良善的天性又使他难以舍弃道德与责任,最终,在现实人生和艺术追求之间,他选择了为艺术而殉身。 日本作家的作品总给人一种阴郁、悲哀的感受。太宰治一生九次赴死,在生日那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一生诠释了“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在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消失、皇权的日益衰落下,三岛由纪夫这位军国主义者上演了一场电影剧本都不敢写的自杀(切腹割颅咬舌);川端康成在写出“你连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颜色”后,没有留一字遗言,含煤气罐自杀…… 人性深处的隐秘角落,我们总是难以去直面,芥川龙之介却将它撕开给我们看。

  • 家的模样
    文以载道
    推荐

    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 芥川龙之介或许是真正的、彻底的看破、看透了尘世。有别于其他出世者,他干脆把生命交付给茫不可测的未知,出世出得彻底而决绝。亦或说他入世太深、太苦,以此来寻求解脱,不得而知。总之,是一种为艺术献身的极端之美。 其实他不必走这条不归路,因为生命本就短暂,百年光阴也不过是瞬间的花火,原本就没有多少时间来思索与玩味。因此,我们要珍惜这短暂的光阴。 芥川读了那么多的书,包括很多中华古籍,精熟中华名人轶事,学识渊博、心思细腻。可是在我看来,他似乎错过了老子的《道德经》,错过了可以治愈他内心痛苦的“良药”,否则也不至于此。 如果人生注定摆脱不了种种的烦恼,那又何必苦苦纠缠于种种想不通、读不懂的俗事之中呢?何不把目光放长远,把节奏放缓慢,把心绪放平静,不需要流星般耀眼璀璨的短暂,也不要行尸走肉般庸庸碌碌地耗尽终生。而是把自己的人生化作一条潺潺流淌的清澈的小溪,自由奔放、顺势而为,或许就在不经意之间收获幸福、享受愉悦,最终注入大海,幸甚至哉!

  • 家的模样
    风筝有风海豚有海屁股有屁
    推荐

    读这本选集,可以见证芥川的灵气是如何消失的,见证芥川是如何消失的。过去我们对人并不很了解,天才与凡人总自觉地分出鸿沟,实际上,天才不过是最敏感最锐利的凡人,所谓为艺术献身,不如说是为了不失为人而献身。生活杀死了凡人,天才是在呼吸停止前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正是生活杀死了芥川,很遗憾,必须承认这破坏美感的事实。然而,芥川,那闪耀的瞬间啊,所有后来人都会看到,你曾刻在上边的名字。

  • 家的模样
    吴默默
    推荐

    通过多个小故事将人性的利己主义,容貌焦虑,轻而易举实现梦想后的悲凉,师傅过世后徒弟悲伤中又喜悦的心路历程,旁观者的看热闹心理等人内心世界展现的如此的真实和淋漓尽致。人性是很复杂的。

  • 家的模样
    刘燕彬
    推荐

    看本书前一部分的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感想,就好像在看玄幻类的短片文章,越看到后边,越觉得思想上的东西越多,尤其后两篇《河童》以及《一个傻子的一生》,思想与现实的矛盾时刻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时代在变,但矛盾却从未消失,人精神的追求总会桎梏与现实的残酷,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追求,只不多迫于现实,一直被压抑,直到自己也忘记了自己的曾经。 我不敢说自己思想上有多么深得体会,只不过在书籍这一精神世界完全体现的地方获得了一点提示或者说指点与依赖,人的精神对艺术或者说是美好的向往的追求永远是至纯至上的,而每一个人在生活的磨砺下也会慢慢失去曾经的追求,就像柏拉图所说:“人本来是雌雄同体的,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缺失的那一半。” 每个人都在寻找,不仅仅是性别上的另一半,还有精神上所缺少的另一半。

  • 家的模样
    艾ོ薇ོ
    推荐

    精彩的作品,意犹未尽之时我会把前言、导读、译后语等一字不漏全部网罗。 作者大名鼎鼎固然不在话下,译者的选材、编排、导读,一气呵成,我感觉像选修了一门课,收获甚丰。

  • 家的模样
    沸腾的北岸
    推荐

    作家自杀曾一度是“流行”,单单是日本,就有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太宰治这种大文豪,以及这本书的作者芥川龙之介,像太宰治这种还不止一次将死付诸于行动——居然策划了五次。芥川龙之介对生死并不算看淡,然而将他推向死亡深渊的原罪是疾病,也许离开人世对他来说反而是放松和解脱。28篇中有三四篇特别喜欢,反复读了好几遍,相反其它的印象并不深刻。那几篇作品会让我有所回忆,甚至终生难忘。

  • 家的模样
    起风了
    推荐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是一篇短篇,而在文学出版编排的时候,往往会把这本书出成集子,并拿罗生门命名。之所以是这样,我想是因为《罗生门》被人们认为是芥川龙之介意义上的处女作的原因,同时他也是靠着这部短篇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在此说明一下,芥川龙之介是夏目漱石晚年最得意的弟子。 谈及这部作品,不得不谈及的是作家芥川龙之介本人。他的人生波澜,在三十五岁时因无法忍受思想上和生活上双重压力,服用大量安眠药离开人世。或许是因为他的出生,一不小心站在了思想的顶峰缘故,从而成就了他的一生。同时,我们也能从他的作品中寻根溯源,短短十年的创作经历,让他在日本文坛上的地位至今也无法被撼动。 有人这样说作家,一个人经历了什么,那么他们就会在作品中表露什么,我想确实如此。在《罗生门》中芥川早已表露了心声,一个在荒年走投无路的家仆徘徊于罗生门下,内心在“饿死还是当强盗”之间不断挣扎,偶然下发现城门上一个老妇为了生存正在拔死人的头发,而后家仆心中尚存的那一点嫉恶向善的念头渐渐消失,最终夺走老妇的衣服,消失在夜幕之中。我想他在内心中应该早已肯定了自己是“饿死”还是当作“强盗”。显然他选择了为了艺术而献身的道路,而且坚定不移。在作品中有这样的两段话,都能充分体现,在《地狱变》中,为画痴迷的量秀,为了画出地狱变屏风这幅画的精髓,当女儿残忍烧死的场面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而他却看到了美丽火焰的颜色,看到在火中痛苦挣扎的女儿,内心却涌上了愉悦之感。而后在《一个傻子的一生》中讲述一个拿手术刀的人,发出“如果尸体不足的话,我会毫无恶意地去杀人。”的声音,这都说明作者对艺术创作的那份炙热。芥川在秉持艺术至上的同时,教养与良善的天性又使他难以舍弃道德与责任,最终,在现实人生和艺术追求之间,他选择了为艺术而殉身。 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越读越悲切。从芥川刚步入文坛时期的作品中体会到了喜悦,到最后走到生命尽头时作品中体会到了阴郁。他是历史小说创作的高手,前期作品中很多灵感来自《今昔物语集》,在中后期对现代风格的作品也多有涉猎。在《山药粥》中一顿山药粥便成为了生命的寄托和期待,而当看到满院的山药粥时,他内心的希望瞬间被击破,甚至不愿意吃到,让我也体会到那种特有的空虚感。其中的几篇超短篇,包括《女体》《黄粱梦》等,也充分表现了超高的艺术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见解。《舞会》《秋》同样被奉为经典,其中飘荡着略显讽刺的意味和哀愁的气氛,都让我深感同情。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这是芥川的经典名句,这也表现出他对艺术的追求完全超越了对生命的渴望。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