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很简单

化妆很简单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化妆很简单
    天山雪莲
    推荐

    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的是过去,后半部分写的是现在 阅读本书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执着和顽强,为了精神上所依托和顽强,人们又义无反顾地追逐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很像祖辈弯曲的脊背和那一片脊背组成的苍穹

  • 化妆很简单
    大江东去
    推荐

    刘震云不愧是大师级作家,寥寥几笔,人物似在眼前,通过一出一回延津,看似无关的人物连接成一个巨大的网,全书通过很多细节描写与人物际遇阐述了说话的行行种种,有时候一句话顶一万句,有时候一句话能杀人,说话确实是一门需要终生学习的学问。

  • 化妆很简单
    哄哄
    推荐

    年少时,心之所向无往不胜,不曾拥有,亦不害怕失去。 故事从杨百顺开始,那时候他还胆大,对‘喷空’深以为然,好像不知天高,不懂海阔的飞鸟纵横在天地间,没有理想,没有坚持,甚至连自己的姓氏也不坚持。改名改得很爽快。老詹希望他不要忘了主。可那个银十字架,转背就被融成了耳坠子。真是讽刺。也许杨百顺从一开始就没有信过主。他只希望主给他带来利益,而不是真正宗教意义上的信仰。而杨百顺又可以看作是千千万万人的一个缩影。 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摩擦碰撞出的火花,往往是物变现的过程,回炉后的水滴形耳坠子,闪耀着“敢作敢为”的光芒。 一段合适的婚姻只是利益合适,当一方打破平衡状态的时候,很多隔阂凸显,利字当头的利己,给人以当头一棒,什么亲人,呸!这哪是娶了个老婆,这是请了地主婆回家吧,事事计较处处剥削,杨百顺一个人把活干完,累得睡着了,换来一巴掌。一步妥协步步妥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是他自己亲手书写的结局。 书上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么说,但不能这么干。” 书上说的第二句“事儿能这么干,但不能这么说。” 书上说的第三句“要让我说,这事儿从根上起就错了。” 终于宝剑出鞘,却也兵不血刃。正如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所说:同一个人的内心,你可以发现卑鄙和伟大、恶毒和慈悲、仇恨和慈爱,它们并行不悖。 人性向我们诠释了这种难以解释,但又真实存在的复杂性。 说得着就一句顶一万句,说不着说一万句还是一样。 天下之大,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杨百顺,百顺百顺却万事不顺,兜兜转转还是孑然一身,还是浮萍无根。 这书总是给人一惊雷,当你觉得无可依的时候,给你一点念想,再转眼把念想踩碎在泥巴坑里,哎 特别像雨果的《悲惨世界》同样的无可依的冉·阿让,同样的芳汀的孤女,同样的米利埃主教… 生活虐我千万遍,我却待它如初恋。 就这样从初生绒毛变成坚硬的皮毛,再到生活把坚硬的皮毛刮出一道道血痕,你的那些坚硬只是自欺欺人的伪装,只有伤痕真实的存在,生活就是小猫变老猫的过程。也是王二口中的实锤,生活举起钝刀慢慢阉割干净。 尤记得冉·阿让当时也是无助的蹲坐在河边…内心对世道愤恨不已,何去何从,何去何从!? 某一刻当我们回首过往时,既是无边的失落,站在人的恶与善之间,就在这一刻,为了愤恨的活,让愤恨与别人去过活吧,既然世界永远充满愤恨。可怜的脸,挂满泪痕。无人知晓。 从杨百顺到杨摩西,从杨摩西到吴摩西,再从吴摩西到罗长礼,这是贯穿他生命线,从未得到,就不会害怕失去。反之,因为得到(巧玲),失去就变得有了‘意义’,而这意义既是害怕,抓心挠肺的疼。 “罗长礼”代表着最初的梦想,兜兜转转这几年,人心磨得没了脾气,灵魂也忘了初见时的心悦之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前觉得无厘头的问题,现在开始细细咀嚼。少年不知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 成年人的世界好复杂,简单的事成了一件事牵另一件事儿,然后就是无助的看着蛛网密布,然后举步维艰。 而最早,没底线的容忍,就会变成无可救药的无底洞。 就像菩提树下菩提子,一根若有似无的线,把一切都穿了起来。那些消失在你生活里的人,在另一个空间继续孤独的活着。 □ 梦境是心灵的映射,心理创伤产生会自己找出口,把情绪转嫁,甚至在梦中完成完全投射。在这样的再组家庭中巧玲反复忆起的曾经,就像每每发作的疾病,只是这病不见伤口不见药,只有疼痛告诉她自己是受害者,自己的命运注定了是从抛弃到抛弃。现实灌输给了这个孩子的残酷和疼痛,回以现实的是倔强与反驳。 乡下人的弯弯肠子,可能真的是闲的,日子好好的不好好过,非要折腾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中间牺牲品却是孩子,孩子那句“爹我疼啊,我疼啊”不知道会不会让他午夜梦回。 草屋山墙上的窟窿里,还塞着金枝的压岁钱… 一个悲剧后面接着一个悲剧。替金枝难过,替巧玲难过,生活为什么不能给她们留一点缝隙?文中反复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看似冗赘繁琐却义蕴深刻,明为叙事,实则抒情,循环往复脉络清晰,使人印象犹如刀刻。 想起《盲井》里的女大学生,女性的命就是这样捆绑住的… 你有的选的年纪下不了决心,下得了决心的年纪已经身不由己,曹青娥的命运,是不是就是早早的不认命?里子吃完,面子也兜不住,苦水直往外面翻。一个人心里住着“苦”,怎么能活出丝丝甜。 完 2021.8.15

  • 化妆很简单
    June
    推荐

    刘震云真会讲故事。 开头引人入胜,过程曲折动人,结尾无限遐思,道理回味无穷,做人百转千回,做事万般不易。 路到尽头,仍然是路,缘到尽头,却万难回头。心念一转,脚下一步,手起刀落只在一瞬,兜兜转转慢上一拍,终究放下。 老詹 众生皆苦,苦不过老詹,万里迢迢漂洋过海,为度众生,竟是一生只做这一事。别人笑你太痴呆,你笑他人太活泛,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杨百顺,诸事不顺,安知非福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顺兮不顺之所经,不顺兮顺之难免。 吴摩西,名摩西,实也摩西。杨家庄到延津,延津到新乡,新乡到郑州,郑州到宝鸡,宝鸡到咸阳。行至水穷处,行至心安处。然生生不息乃是运也,心若在跳又怎能安? 吴香香,名香香,命也香香,一息尚存,气争不止,留得一口真气在,生也香香,气也香香。 老高老高,真也高高,高人一招,终了还是躲不过逃之夭夭,然而纵然逃之夭夭,老高才是真高,敢作敢当敢爱敢恨,老高老尚,合称高尚! 吴香香,庞丽娜。老高,老尚。无旁高尚!做人对得起自己,就是无上的高尚! 牛爱国,名爱国,实乃轴牛,被辜负的姥爷摩西,一生被辜负。被辜负的外孙爱国,开启了逃难之旅,被人辜负,也辜负人。负负得正,可得平衡。 吴巧玲,曹青娥,娥为其表,巧乃其心,一生得势,却终不顺意。 做人,只求一个顺从心意。一句顶上一万句。 做人,只图一个对得起自己。一个顶上一万个。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有其境否? 对不起自己的人生不值得活。 对不起自己的故乡不值得归。 对不起自己的爱情不值得爱。 对不起自己的一切,不值得做。

  • 化妆很简单
    陆旭龙
    推荐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分为《出延津记》和《归延津记》。《出延津记》真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出埃及记”,在此说明。这倒不是说是时间的不同,而是意思不是那个意思。《归延津记》的不同,虽说是人物吴摩西(杨百顺)和牛爱国(吴摩西女儿巧玲的儿子)的不同,但遭遇是相同的,“出”与“归”都是“假找媳妇”,不是不正经,是可悲的“假自尊”。 刘震云《一句话顶一万句》并不是讲述一句话能顶上一万句的故事,而是一句话顶上一万句的道理。这个道理叫“说得上话”或“让自己顺心。”你说吗,“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是不是很闹心,是不是孤独到家了?! 说不出啥,并不是没啥可说,而是不知从何说起。中国式的孤独感的确很神奇,顺心了,吃个窝头也开心,一句话也能顶一万句,这与话语权无关。

  • 化妆很简单
    祖峰
    推荐

    这不是因为一句话的事,也不是因为一本书的事,而是因为看了这本书后感觉和谁都说不上一句话的事。

  • 化妆很简单
    A小言
    推荐

    上部《出延津记》杨百顺学做豆腐、杀猪、染布、传教徒弟、破竹子、路边挑水、政府种菜、揉馒头蒸馒头;被父亲厌弃、兄弟不和、因闲话被杀猪师傅老曾赶走、放走染布铺子老蒋的猴子后逃走、不信教的人为找个事由从而信教、晚上睡不好白天打盹破不好竹子被扫地出门、饥一顿饱一顿的挑水、省长县长倒台因此种菜也倒台、入赘吴家像影子一样蒸馒头卖馒头…… 来来回回换了三个名字,之前别人怎么喊自己都不在意,哪怕是入赘改姓,糊里糊涂就过去了。一直以来回答不上来的“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似乎在说出这句话后就明了了。“我叫罗长礼,我从苦难中来,我要到让我心安的地方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下部《回延津记》:兜兜转转一生,每个人走的都是同一条路,只是在这同一条路上又经历着不同的水深火热而已。你向往的可能会变成你厌恶的,你厌恶的可能又会变成你向往的。 人的这一生真的是太长了,长到我们还没有开始做准备就已经要面对一个个结局;这一生又真的是太短了,短到我们还没有想好要去往何处,就已经走到了尽头。多少期盼是我们的向往,多少遗憾又是我们的折磨。为什么不能在该有的大好时机来好好解决弥补呢? 我不问,你不说就等于误会; 我问了,你不说就等于隔阂; 我问了,你说了就等于尊重; 你说了,我问了就等于默契; 你说了,我没问就等于信任。 一生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这一句顶一万句,就可以让事情圆圆满满,开开心心。可是往往人都是在自己的桎梏中盘旋,最终把简单的一句话衍生成了一万句,中间又要牵扯出多少的事由和祸端。 有时候觉得:人,真的挺没意思的,作者刘震云这简简单单的“一出一回”倒是把人性给剖析的透彻,让读者也悟得明明白白。但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 鲁迅“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变成了路”这是事在人为。 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白了也是事在人为。 但是事在人为的参照物却是“命运”二字。 就像孙悟空再怎么能耐,注定受缚于紧箍咒;宝黛再怎么相爱,注定只是还泪;梁山好汉再怎么英勇,方腊一战注定“功成身退”;诸葛亮再怎么运筹帷幄,扶不起的阿斗注定要败。 和“命运”较个什么劲儿啊!我们既然能把一句延伸过成一万句,也就能把一万句笼回过成一句。 “车到山前必有路,实在不行就走路” “船到桥头自然直,实在不行就弃船” “人到末路开新路,实在不行上天堂” 再说: 兵来有将挡, 水来有土掩, 就是天塌下还有有个儿高的顶着, 怕什么!

  • 化妆很简单
    yun5631500
    推荐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我在作者该谐幽默,接地气的语言中享受整部小说的乐趣。通常外表幽默搞笑的人,内心大多都是蓝色忧虑的。我活到二十几岁才遇到第一个听得懂我讲话,并能一针见血剖析我内心想法的人。 文章中有许多经典的句子,看似底层粗俗,却是人性的本质。大多时候能不经意说出自己内心的人,都不是夫妻的另一半,而是其他人,所谓“知心爱人”那也只是1%吧,我所看到的沉默也便是大多中国人典型的代表。 如文“日子是往前过的”,我在第一次女朋友离开时,还在幻想着可以做一棵大树,不挪窝,她来她走我便一直在,因为我是很念旧,但形色匆匆,无法改变人找人,话找话。我一直读到最后才弄明白为什么作者要给这本书取名《一句话顶一万句》。 有人说“能遇到就已经是上上签了”。所以能遇到愿意听你说话的人,很好;听得懂你说话的人,很好;透过外表读懂你内心并能一直陪伴左右的人,更好。人生,不求三五,一两个足矣。

  • 化妆很简单
    Jeachur吴嘉纯
    推荐

    这个是结局又非结局让我有点猝不及防啊,就情节来说,写的就是中国式家庭生活的实在。 如要从孤独感来讲,相比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我心中那依旧是部神作,无出其右! 中国式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孤独感跟个人内心的孤独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 化妆很简单
    乔芳
    推荐

    无法摆脱的孤独和“说不着”引发的出轨,是婚姻的不能承受之重。面对出轨,忍?还是不忍?是人生的一大考验。“说不着”不仅是感情出轨的罪魁祸首,更是婚姻中无法克服,无处不在的矛盾。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孤独,杨百顺很孤独,老汪很孤独,牛爱国很孤独,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孤独的,只是每个人孤独的表现不同:有的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有的人在孤独中幡然悔悟,有的人在孤独中浑然不觉,有的人在孤独中随遇而安...... 读完此书,心情是复杂的,而复杂是说不着的。 书摘: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你只给我说了一件事,我如何去断八件事呢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我要想不清楚这一点,也活不到今天。

  • 化妆很简单
    秦圆
    推荐

    真实的百姓生活,锅碗瓢盆,鸡零狗碎。不管是相干的人还是不相干的人,过的都是百姓的日子,说的是百姓的话,讲的是百姓的理,对旁观者来说倒也很有趣味。 一个事说着说着说成了第二个事,成了第三个事,一个人活着活着活成了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第四个人。想遇着一个符合自己标准的正常人不容易,想成为别人眼里的正常人也不容易。 不管你姓什么,日子都不好过,不管你认识多少人,内心都孤独,找个“能说得着”的人不容易,想找一个能说心里话的人更不容易。话不投机半句多还真是千真万确啊!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我想说的是日子过的是当下是现在,是你正深陷其中的分分秒秒,当然少不了心中要有个念想。 文字风格与内容非常吻合,读起来别有一番享受。很是值得一读。

  • 化妆很简单
    小丸药
    推荐

    上半场的主线是杨百顺,下半场主线是牛爱国。围绕着主线,又衍生出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     人物轮番出场,关系链复杂繁琐。人物虽多,但大体可以分为“说得着”与“说不着”两类。事情也细碎杂乱,千百件针头线脑,最后竟然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织体,可见作者驾驭长篇的能力很强。     语言风格独特,说一句话,大量采用“不是……;而是……”的句式绕来绕去。但讲故事的能力不错,叙事贴近生活。以下说点个人心得: 1、【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遍地难寻。】     我念中学时,有个好朋友问我:“你都认识xxx那么多年了,一直以为你们是最好的朋友。你为什么会觉得和我关系更好呢”。     那时候我刚学会一个词 叫“倾盖如故,白首如新”。于是我对她说,有些人 只是停下来偶然交谈,便可一见如故;而有些人 哪怕相处到白头,彼此也是陌生的。所以你是我“倾盖如故的欢喜”。     但我又怎知,与我白首如新、无比陌生的那个朋友,不会成为别人倾盖如故的知己呢。所以,人和人之间真的存在“磁场”一说,感情的薄厚并非由时间的长短来论。 2、【有话可说】是维系一段感情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道理我会讲。如:要珍惜心里真正在乎的人,要用心经营每一段关系。有问题不要视而不见,有矛盾不要积攒。可我们总是 让时间轻易从身边带走重要的人。     我不害怕吵架。并且我总说,还愿意吵架,说明彼此都在用力在一起,才会努力挽回这段关系。我们要对一段关系多么失望,才会连架都不想吵;彼此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要多么微弱,才会真的无话可说,连架也吵不起来。     每个人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要和重要的人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也不要让心爱的人觉得“虽然我在一段关系里,但我无时无刻不觉得自己孤独”。最可怕的是,你察觉不到对方正在忍受孤独。两人频率不同步,再次联系时 你自然觉得对方面目可憎。     在亲密关系里,这是非常致命的体验。 3、当我们觉得自己和配偶无话可说时,外界的诱惑就蠢蠢欲动起来。     我们总觉得身边的人无趣乏味,随便遇到一个说得上几句话的人,就觉得自己遇到了灵魂伴侣、今生挚爱。     比如吴香香出轨老高,庞丽娜出轨小蒋和姐夫老尚。世上有许多对丈夫不满意的吴香香和庞丽娜;也有无数对自己妻子不满意的老高和小蒋。     书中的婚姻基本都是凑合在一起的伴,“爱情”因素少得可怜、简直奢侈。现代生活里也有许多将就的姻缘。这类婚姻 一开始就不爱,性情不投,连话也说不上,出轨也是必然。对一个人平静,可能是不够爱,也可能是本来就不爱。     倒有一段姻缘例外,最开始倒也是因为说得着才在一起的,如章楚红和李昆。     “章楚红嫁给李昆,她爸她妈都不同意;她妈差点儿要开煤气自杀”。     “章楚红说起她和李昆的事。两人刚认识时,世上再没有两人说得着,不然她也不会二十出头,不顾爸妈反对,嫁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     那么,这些因为爱情而结婚的人们,他们为什么出轨呢。      很多人刚开始因为爱情在一起,但会不会某一天也觉得,“这个枕边的灵魂伴侣 是多么乏味。我最近认识了另一个人,我们可以从早上聊到晚上。我确信这是我的今生挚爱。”     但 什么是我们的今生挚爱呢。     与你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的那个人,当初不也是你的今生挚爱吗。你们有过许许多多的快乐时光,不过是日子一长,她从心头的朱砂痣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他从窗外的白月光变成了桌上的饭粘子。     你就能保证自己不会和下一个挚爱重复同样的路吗。你就知道这个新挚爱一定比你枕边那个旧挚爱更好、更优秀,更体贴你内心、适合你脾性,更无可或缺吗。章楚红就知道,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出轨对象牛爱国,一定比结婚对象李昆更合她的心意吗。     我们啊,要和同一个人做不同的事,你们才会不断有新话题。而不是一直找不同的人,却总在走同样的路,否则最后势必陷入「无话可说」的死胡同。 4、面对一段感情,女人似乎总比男人更豁得出去。     吴香香可以豁出去与老高过日子,而老高瞻前顾后不想和原配老白离婚。     庞丽娜可以豁得出去和小蒋私奔,而小蒋犹豫不决不想和原配赵欣婷离婚。     章楚红可以豁得出去和牛爱国过日子,而牛爱国畏首畏尾 终究不敢,最后逃回山西沁源。     章楚红搂紧他:“你要敢带我走,我就有一句话要给你说。”     牛爱国:“啥话?”     章楚红:“我回头再告诉你。”     而这句话终究是没有说出口的机会了,因为牛爱国的蓄意躲避。     他开始好几个礼拜不给章楚红打电话,也连续好几个月没去找章楚红,后来借着母亲病重离世的借口,窝窝囊囊逃离了河北沧州。     在一段感情里,这是非常伤人的。     “不爱了、或是因为条件限制 无法在一起,那么结束关系。”——好的,这是常态。但是,有什么不可以好聚好散摊开了说,是让你提分手,又不是让你去贩毒。     你不愿意主动提分手,美其名曰“不想让对方遭受更大的伤害”,于是玩人间蒸发。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既然“结束一段关系”已经构成伤害,那么一个男人能做的,就是把这件事做得磊落些、体面些。     而很多男人 一边单方面结束关系,一边不敢面对你。于是在这段关系里,女性往往成了最后一个得知“我们已经结束了”这个消息的人。 5、地理距离与心理距离。     有时候,有些人是“同在屋檐下,心灵却隔了老远,互相怎么也听不见”,而有些人是“海内仅存的那一位知己,虽然相隔天涯,两颗心却是比邻而居”。仿佛地理距离与心理距离是相反的。     又有很多时候,地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其实成正比。多年的老友,曾经的思慕,年少的欢喜,多年后再见,已经很难有当年那种无话不谈、把酒言欢的时刻。     哪有人真的“归来还是少年”啊,岁月是在不断挫磨一个人的,这其中的春秋笔法又十分无情,足以改变一个人。中间不联系的那几年、几十年,两人是如何翻山越岭也跨不过去了。     “天涯若比邻”的人际效应,其实只在短时间里是奏效的。 6、这世上有很多恶,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过如此。     书中似乎没有什么良善的父母,都是对孩子动辄打骂欺侮,毫不顾忌小孩子的人格尊严。基本还原乡村的残酷现实。     单说杨百顺他爹,对三个儿子各种算计利用。生怕儿子不帮他做豆腐、生怕孩子进学堂翅膀硬了不好管。目光如此短浅,也是叫人开眼。儿子杨百顺离家出走后,成长之路无比坎坷,但书中没有只言片语提及老杨是否心焦、是否寻人。     ——父母子女一场,真是令人心寒。     曹满囤的女儿金枝脖子上长疮,当父母的却只想着利用女儿的病与哥哥曹满仓置气。宁愿看着孩子疼得昏死过去,也执意耽误救治时机,一条人命就这样葬送。     这一段看得我怒从心起,动物尚且有保护幼子的本能,而有些父母竟可以对自己孩子蓄意谋杀且不用承担罪责。 7、一个人的一生,是被外界不断塑造、打磨的过程。     比如在杨百顺身上,我看到非常明显的社交恐惧症症状。     书中三番四次强调他不喜欢和人交际。第一次说他可以跟吴香香做馒头 但讨厌卖馒头,不想吆喝不想讨价还价。第二次吴香香香开饭店,但是说他不喜欢,因为不想与人应酬。第三次吴香香让他贩葱,他也不想,因为不愿与人支应。可见他是真的不喜欢人。      他是一开始就这样怕人的吗,也未必。是他在生活里吃的苦太多,所以怕了。     其实也可以理解。他是个多么可怜的小孩子,爹不疼娘不爱,连亲爸都要在他身上算计来算计去。离家出走后总是漂泊不定,每一次与人来往都吃足了亏,总是被欺压的那个。     跟着杀猪师傅老曾时被师娘苛待;跟着老蒋的布坊染布时被一只猴子欺负;跟老鲁破竹子时误了他脑子里走戏;跟了吴香香 不仅要出卖劳动力,更是连人格尊严都没了。     天天用电棒击一条小狗,时间久了,这条小狗自然是看见棍子形状的东西就要躲的。面对人际关系里的复杂与倾轧,杨百顺就是这条,已经彻底怕了、输了、苦苦挣扎的无助小狗。     面对生活时,兴许我们也是。 8、我们总在不断延续原生家庭的糟糕模式。     我们会同情5岁的巧玲被卖,我们记得她的天真烂漫、质朴可爱。但她嫁给牛书道以后,也成了厉害的角色,把丈夫压得透不过气,一如强势的养母和温厚的养父老曹。生孩子以后,也成了偏心的父母,唯独偏爱小儿子牛爱河。     我们会同情杨百顺一生坎坷,我们记得他不断换工作、换职业,妻子出轨、养女被拐,一生受尽磨难。但他安定下来以后,也跟妻儿老小说不着,跟儿子儿媳说不着。他当了父亲以后也成了对孩子不闻不问的角色,唯独偏心孙子罗安江一人。     原生家庭的模式,就这样自觉不自觉地“传承”着。 9、书里的男人和女人。     书中人物很多,除了分为“说得着”与“说不着”两类,还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两类人,且这两类人基本都是按一个模板塑造。     书里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女人,但她们在书中的形象惊人一致:一律嘴碎、斤斤计较、浅薄狭隘、自私恶毒。     比如贩驴的老裴,他那个吵架时不讲口德的嘴碎老婆;     比如私塾老汪,他那个能聊遍村前村后、嘴里像刮风的老婆;     比如杀猪的老曾,他那个当面和蔼、背地里自私,苛待徒弟杨百顺的老婆;     比如吴摩西本人,那个对孩子和丈夫各种嫌,嘴损话多,和隔壁老高出轨的老婆吴香香;     比如巧玲她爹曹满仓,那个以自我为中心,处处压老曹一头、不顾他人感受的老婆;     比如牛爱国,他那个多次出轨最后跟人跑了的老婆庞丽娜。      ……     书里也有各种角色的男人,但大多也都一个共性:老实忠厚、话少无趣;性格懦弱怕老婆,轻度社交障碍;留不住女人,被迫头戴绿色冠冕。如杨百顺、牛爱国本人,也比如巧玲她爹老曹等一众在老婆面前忍气吞声的角色。     说是说刻画了时代背景下的整个乡村人物群像,但其实非常脸谱化。我看完之后对夫妻关系的相处模式并无太大心得,就记得“女强男弱”的单一模式。 10、做人,忘性不得不大。     生活总是漏洞百出,差强人意。要是每天惦记着哪里不如我的意,哪里有留了个遗憾;哪里还能堵上,哪里已经毫无希望;哪里有唯一可等待的出路,哪里已经是致命伤;——那人的一生简直活不下去。     还是该遵守一个简单的信条:该来的总会来。     做人,忘性要大。就像书中曹青娥与何玉芬说的一句话: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我要想不清楚这一点,也活不到今天。”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与自己说得着的人。

  • 化妆很简单
    😄
    推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读完心中万般滋味涌上心头。就觉得人生好难,我们究其一生都在找寻的路上,至于找什么其实我们也不得而知,只是在这个路上我们习惯了磕磕绊绊,习惯了缠缠绕绕的一直向前走,也是应了结尾那一句“不,得找!” 看到书里那么多人一生在找寻一个能与自己交心的人,能说得来的人,看了书里的人物一路找寻下来,找这样一个人好像也挺难的,没那么容易。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刻意的去找寻过,但是要说一定要有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存在的话,我的母亲就是我唯一的人选,其次就是我自己。 就像老詹说的:“孩子,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栓到别人身上。” 人与人是掰扯不清的。 话,一旦变成人与人之间唯一的沟通方式,寻找和孤独便会伴随一生。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找寻的路上和自己和解,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 化妆很简单
    天空有朵懒懒的云
    推荐

    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说不清道不明,你以为的一辈子,说不定哪天就断了,你以为的毫无瓜葛,却纠缠了一辈子。有的人对你来说一句顶一万句,有的人却是一万句也不顶一句,有的人想摸你的头,你的念头只有躲,可有的人站在那里,你却想牵他的手很多年,其实,哪有什么喜欢的类型,只是喜欢你,喜欢的就是你罢了,人真的会反反复复栽在一个人手里,可惜,时光之里山南水北,你我之间人来人往,很久不联系,真的会连想念也忘记。一开始就是各种绕,最后也没让我们绕出来,好吧,后续结局自行脑补……

  • 化妆很简单
    杜杜
    推荐

    找 刘震云这部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通篇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找! 小说时间跨度近百年,涉及5代人,人物众多,地理区域集中在河南、山西中原一带。是一部描绘底层村镇民众生活的乱炖式浮世绘图书。中国底层人民生存的艰难和顽强,在平实稳定的语境下徐徐道来。 刘震云的文字使用简朴的短句,几乎没有额外的修饰和抒情,极其踏实质朴。简洁中呈现复杂,平实中蕴含跌宕,小人物中藏着大市井和时代。没有令你拍案而起赞叹叫绝的文辞和情节,却似一只大手缓慢但有力地揉捏你的心脏,钝痛无处不在。 上部“出延津记”描写杨百顺(后两次改名,成为吴摩西)的动荡生活,通篇故事,他在“找”的是生存方式,一个活计终结,另一个开始,他总是在生活的边缘,为生计找出路。作者通过这种变动和跳跃的不断寻找,向你展示了底层村镇民众生活的全景图画。故事最后以他出延津假找私奔妻子而意外丢失养女,而转变为真的寻找被拐卖养女巧玲的失败为结尾。吴摩西找的不再是生存方式,而是能够和他对话的那个贴心的孩子巧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成“找”的标的。 吴摩西的“找”几乎总是失败和徒劳的,但他持续顽强地一次次上路。小说揭示着这些底层人一生寻找生存手段、寻找能说话的知音而不得而终的痛苦、迷茫和执着。 故事中的外国传教士老詹是个非常有意义的角色,他留下的那页理想中的教堂图纸,有着很明显的象征意义。杨百顺被教士改名为“摩西”的构思非常出彩,一种脱离乡土的洋化教名,在他身上分裂出两种张力:现实和理想、人与神、东方与西方、无信仰和基督教信仰都成为张力的一部分。“摩西”这个带领上帝选民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领袖名字,放在“杨百顺”这位百事不顺的微小人物身上,形成一种强大的对比和反差。 “吴摩西想起师傅老詹生前讲经时说过的一段话,亚伯拉罕离开了本地和亲族,往神指引的地方去。但吴摩西与亚伯拉罕不同,吴摩西离开本地和亲族,离开伤心之地,却无处可去,也无人指引。吴摩西再一次感到自己有家难回,有国难投。” 上部故事应该发生在民国初年,书中人物的职业有做豆腐的、杀猪的、剃头的、染坊的、砍竹子的、弹棉花的、卖馒头的、挑水的、卖洗脸水的、擦皮鞋的等等,一幅个体手工业者的群像图铺陈在你面前,每种行业的手艺和运作生存方式都被详细描写,对于不了解当年社会乡镇市井图画的现代人,完全是一个扫盲教程。 下部“回延津记”描写吴摩西丢失的养女曹青娥(巧玲)之子牛爱国的生活。故事从她母亲被拐卖的历史一直讲述到她嫁到牛家生子,儿子牛爱国当兵、结婚、夫妻矛盾,最终走上假装寻找私奔妻子之路。结尾画了一个圈回到延津,以寻找母亲的根脉吴摩西为终结。这祖孙的寻找之路相隔70年,但何其相似!吴摩西保存的那张老詹的教堂图纸再次被提起,与上部呼应。背面添加的字是: 头一排是蝇头小楷:恶魔的私语;第二排是钢笔字:不杀人,我就放火。 这种愤怒,是不是代表了小人物一生漂泊无定,最终所有的情绪也就只能发泄在一张带有神圣意义的纸的背面罢了。 下部的时间跨度应该到了90年代,因书中提到过数码相机。人物仍是以乡镇最普通的个体户为主要人群,开车的,商店卖货的,看大门的,开饭店的,倒买倒卖的,汽修厂的,搓澡的等等。地点集中在山西沁源,以及周边长治、临汾、霍州等地。 牛爱国的寻找,我个人认为是友情的寻找、爱情的寻找,他已经跳出来吴摩西寻找生存途径的原始和最基本的生命局限,他的寻找已经上升到了寻找友情、寻找爱情层次上。时代在进步,人也在进步。但他的寻找也是悲观、低效和失败的,他总是到处去找认识的朋友去寻主意、寻出路,但似乎并无真正的朋友。他希望寻找的家庭幸福则以妻子两度出轨甚至私奔为结局。一种不安和不定的情绪贯穿下部。这好像是生命摇摆的颤音,人生没法儿停止变化,也就没法找到你想要的。但有一个道理脱颖而出: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个人感觉上部的人物更丰满,情节构造也更有力。但通篇布局显然是出色的,百年的时间跨度相当有野心,对手工业者各行各业细腻精准的描述,下了大功夫。尤其喜欢他化繁为简的叙述语境。刘震云对市井小人物深沉的同情,渗透在作品里,这是作为一个优秀作家的珍贵财富。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