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本来面目

还我本来面目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还我本来面目
    A贝特佳-王武林-只卖有品质的油墨
    推荐

    元认知是指对思维的思考,我们思维分为两种认知方式:低级元认知和高级元认知。低级元认知加工信息速度非常快,而高级元认知加工信息速度很慢。低级元认知来源于人类无意识,如:生物进化,文化进化。高级元认知来源于自我意识。高级元认知只占元认知的很小很小比例,大部分都是低级元认知。低级元认知也就是大脑的顽固思维,往往使思维常见错误。如:非黑即白,以偏概全,乱贴标签,主观臆测,最大或最小化,自找罪受,错误比较和预判,等等。 我们要变的更好,只需改变内在的意识。我们越擅长对思维思考,我们越能适应变化,找对幸福的方向。必须从低级元认知进入到高级元认知。爱因斯坦认为自己并不聪明,只是比别人思考的时间久。人的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性格的外向与内向界限其实也不明显,人是环境的产物。作者介绍很多思维的工具:心态,习惯,信念等30种。 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存,还在于觉醒和沉思的能力。问题的答案如果很简单,往往是错误的,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大多数人沉溺于惯性和自然倾向之中而不自知。

  • 还我本来面目
    专心认真阅读
    推荐

    本书介绍了一些扭转目标奖励中心、克服认知偏差的策略。实际上,我们要学着分辨哪些是我们的最有效点,哪些是我们的盲点。本书的第二部分列出了一些改造大脑的自助性技巧,这些技巧都具有强制性,包括如何压过内心的杂音,培养内在的平静,与他人的思维同步以及提高我们的想象力。这种加工能力令人震惊。想象一下如果自我意识能够在监控思维方式上做到更好,会发生什么?自我意识能够把个体的思维模式从悲观循环中拉出来,使之进入一个理想的轨道,进而适应,最后形成一个更灵活、更具韧性的自我。

  • 还我本来面目
    better
    推荐

    了解到“元认知”这一概念,最早是源于李笑来老师得到专栏的订阅。带着好奇与期待读毕此书,甚是愉悦。 “元认知”乍一听放佛是很高深莫测的存在,其实这一概念是指一种通过审视而改变或优化自我思维的能力。这一能力的作用便是能帮助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各类场景中抽离出来,以第三人的角度审视自我。审视自我的思维模式、心智状态、情绪、行为甚至言语等等。这项能力的有无对于每个人的自我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开篇第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与“元认知”相关的科学理论,解决了“知”这个层面的问题;第二部门,作者提供了能够增强元认知能力的30种工具,作为“行”这一层面的建议方案。这部分中,每一类工具的介绍都比较简单,我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发现,如果能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场景对每一类工具认真的思考,还是会收获良多。第三部分也很有趣,作者列出了与本书主题相关的很多书籍、电影,纪录片等,从这部分中可“淘”到不少好书。(有一种确定自己书单的阅读方法:如果你很喜欢某一本书或某一作者写的书,可以从书里索引或作者参考的书里着手挖掘下一步你读什么,显然对于有这个阅读习惯的我而言,读本书第三部分时充满乐趣)。 读这本书时,最惊喜的感受是发现自己过去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元认知,但却有频繁的运用这种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读完书后对于自己的行为或如利用并优化这项能力有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只有具备严格的自我审视勇气和能力的人才有更好的未来。祝自己17年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 还我本来面目
    周荣
    推荐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 认知和元认知的区别: 1. 从本质上讲,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 2. 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认知的发展。 3. 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元认知的作用: 1.影响反馈回路: a) 事实阶段:搜集数据 b) 联系阶段:数据整合、筛选整理 c) 结果阶段:对有意义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d) 行动阶段:得结果进行干预 2.发现认知歪曲,进行认知重建 3.构建新的突触 认知策略: 1. 计划策略 2. 监控策略(评价、反馈) 3. 调整策略(修正、调整、补救) 元认知培养: 1. 掌握学习策略、知识分类及学习方法 2. 自我提问(自我观察、监控、评价)、设计自检表 3. 联脑学习讨论 4. 反思及总结(写反思记录、静坐冥想)

  • 还我本来面目
    李亚琴
    推荐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大卫·迪绍夫 ◆ 第7章 心智的图书馆  杰出的非小说类作品《重塑大脑,重塑人生》诺尔曼·道伊奇,MD维京出版社(2007) 《思维改变生活:抵抗压力、战胜焦虑和抑郁的认知行为疗法》莎拉·埃德尔曼,PhD达·卡波出版社(2007)如果想要找到一本关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入门之作,那么没有比埃德尔曼的这本操作性极强的书更好的了。在这本书中,埃德尔曼详细解释了认知行为疗法每一步骤的内在原理,以及可能会产生的效果,我在工作中不断地翻阅着这本书。《幸福之路》伯特兰·罗素李弗莱特出版社(1971)伯特兰·罗素一直以来都是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之一。在这本书(1930年第一次出版)中,罗素暂时地脱离了逻辑学家的身份,将他敏锐的知觉转向了一个足以影响所有人的主题——幸福。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关于幸福的、最令人爱不释手的书之一。《意识的解释》丹尼尔·丹尼特利特尔&布朗出版社(1991)在众多从综合方面解释意识现象的书中,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弥合了从概念上和神经生理上了解人类大脑所产生的分歧。它对任何对意识悖论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绝佳的入门书。《发展的心智:人际关系和头脑是如何相互作用塑造我们的》(第2版)丹尼尔·西格尔,MD吉尔福特出版社(201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发展的心智》是本杰出之作。相较于我读过的其他作品,它涵盖了意识和无意识心理的更多方面。在本书中,西格尔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观点,即我们的心智只有一部分是由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它们同时也是和他人心智以及外界影响物相互作用的产物。尽管这本书可能在某些人眼中过于学术,但我依然向那些有意扩展心理知识的读者强烈推荐这本书。 《驱动力》丹尼尔·平克河源出版社(2009)现在对于动机的讨论,许多人倾向于人云亦云。而平克则另辟蹊径,采用一种新颖的观点来阐述这一主题。作为畅销书《全新思维》的作者,平克是一个把读者带入另一视角的高手,他的观点常常令人深思。《专注的快乐:我们如何投入地活》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PhD基本图书公司(1997)说到应用心理学时,很少有人像这本书讲的那样透彻。(此版相对于契克森米哈赖的代表作《心流》来说,更精简,更具有操作性)“心流”的本质结合了多个心理学思想流派,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创造力疗法的精华之处,意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经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好比控球后卫在大赛中无意间投中一个三分球时体会到的那种感觉,好比作家坐在电脑前面流畅无阻地进行创作时的心理体验。在这些时刻,当我们专心致志、浑然忘我时,我们体验到的正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说的“心流”。获得心流的体验也就是我们渴望的幸福状态。《奔向未来的人:五种心智助你自如应对未来》霍华德·加德纳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9)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在这本薄薄的书里,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关于如何辨别领导者现在、将来所需要的批判思维能力。它是一本为企业量身打造的即时有效读物,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学来说,同样也具有指导作用。《不诚实的诚实真相》丹·艾瑞里,PhD哈珀柯林斯出版社(2013)丹·艾瑞里,伟大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这本书可能让你感到不舒服,他巧妙地揭开了我们有意无意对外撒谎或自我欺骗的面纱。其中,一个最吸引人的发现就是,我们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在对自己撒谎。也许那些发现会让你对自己产生动摇,但是相信我,请不要让它阻止你阅读这本书,它值得一读。《如何创造思维:人类思想所揭示出的奥秘》雷·库兹韦尔维京出版社(2012)在试图逆向构造大脑,从而发现它的管理原则的过程中,雷·库兹韦尔向完成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前进了一大步。然而,不仅如此,我认为库兹韦尔最大的贡献是揭示和阐明了大脑作为模式探测器的一种深层次功能,能够不停地对环境中的模式进行评估和分类,增强日常的适应力。虽然作者在此书中提到的工作是否会促进一个全面运转人工大脑的发展这一点仍然不得而知,但是这个探索本身是很有价值的。《我是一个奇异环》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基本图书公司(2007)我一直很慎用“爱”这个词来表达我对一本书的喜爱,但是《我是一个奇异环》这本书却打破了这一惯例,我爱这本书。可以说,它包含了科学、哲学还有文学散文,甚至更多,并且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雅斯贝尔斯的《智慧之路》或是霍弗的《狂热分子》一样,霍夫斯塔特的作品在未来的许多年里,都会出现在大学的必读书目上。它值得你在书架上为它长久地保留一席之地,一读再读。《比语言更有力:关于心智如何创造意义的新科学》本杰明K.贝尔根基本图书公司(2012) 《管理你的大脑》(第2版)吉莉安·巴特勒,PhD,托尼·霍普,MD 《心灵骇客》罗恩·黑尔·埃文斯,马蒂·黑尔·埃文斯约翰·威立出版社(2011) 《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丹尼尔·西格尔,MD矮脚鸡出版社(2010) 《多重性:关于人格、身份和自我的新兴科学》莉达·卡特利特尔&布朗出版社(2008)《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罗伯特·伯顿,MD圣马丁出版社(2008) 重新考虑:打破心智的固定习惯》瑞·赫伯特皇冠出版集团(2010) 《正常的另一面:正常、不正常行为背后的生物线索》乔丹·斯莫勒 >> 《大脑的使用手册:心脑研究的日常应用》皮尔斯J.霍华德,PhD巴氏出版社(2006)《人格》丹尼尔·列托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哈佛幸福课》丹尼尔·吉尔伯特,PhD ◆ 第10章 术语表  元认知(metacognition)——从字面上来看,元认知意为“对思维的思考”,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从一种心理分离的角度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这种能力产生于前额皮层(人类大脑最后才进化出的部分),而前额皮层常常扮演着高阶意识思维控制中心的角色。元认知觉察(metacognitive awareness)——指的是人体发展元认知能力所到达的程度。个体的元认知觉察能力越高,他越能从有意识思维过程中分离出来,在其进入行为阶段之前,对思维进行评估。 ◆ 附录A 什么是科学帮助 >> 有三本自助书是我非常喜欢的,并且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这三本是我藏书中最好的。它们分别是丹尼尔·吉尔伯特的《哈佛幸福课》、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以及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专注的快乐:我们如何投入生活》。 ◆ 附录B 为什么我们需要实用科学  科学是我们发现真理最有效的工具,但绝不是唯一的工具。逻辑学、哲学和人类学也都以它们独有的方式丰富人们的知识,扩大理解范围,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

  • 还我本来面目
    田文强(儿童手表)
    推荐

    本书介绍一些常见的思维错误以及人可以改变思维认知的理论。对了解自我有一定的帮助!

  • 还我本来面目
    麦琪
    推荐

    看到推荐语,就深深吸引了,人的思维,都被已有的观念所限制,以致缺少了自己个人的看法观点。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看法,独特见解。

  • 还我本来面目
    虹叶花香
    推荐

    什么是元认知,我看了第一遍,并没有真正理解,看了第二遍,才搞明白。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可以用来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他能改变自己的潜意识系统,从而提高自己对自己意识的控制,改变自己的人格缺陷。 虽然这本书读起来并不流畅,主要是翻译的比较生涩,但阻挡不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特别是读懂自律和自我对称在元认知中的作用之后。自律是纠正人格缺陷是必要工具,自我对称是认知的最终目标,不放大,不盲目自信。 书中的三十个改变思维的方法,绝对是金标准,反反复复的去用就好了,你一定能从中得到成长!

  • 还我本来面目
    王建设
    推荐

    人的行动受两部分影响,也就是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运行速度很快,我们的很多观念思维都是在潜意识里的,受社会观念文化家庭影响,我们不假思索的会对事情有了看法,比如女孩应该找个安稳点工作,干得好不如嫁的好,这些不过是社会的意识和观念。当有些人说出这样的话时他本人可能都不知道是为什么(没有经过严密的思考论断),只不过大家都这么说,如果我们本人没有独立的判断就会犯一些思维认知错误,书中给提供了一些典型的认知错误比如: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情绪推理,以偏概全,贴标签戴帽子,等等,我们通过自查反省可以改变自我的意识,可以让生活更明智更幸福和成功!

  • 还我本来面目
    我的大名叫彭帅🍊
    推荐

    尼采说:“我痛恨所有试图指导我,却不能让我有所进步,或直接激励我行为的事情。” 这本书,不会。改变情绪,改变思维,从而改变人生。 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元认知是什么。 元认知(metacognition)意为“对思维的思考”,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从一种心理分离的角度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这种能力产生于前额皮层,而前额皮层常控制高阶意识思维能力。元认知觉察的两个主要的评估手段是知晓感(FOK)和学习判断(JOC),学习判断是对内省错觉的评估与提升,两者的发展可以延续到催眠(无意识觉察)。 第二部分告诉我们,怎么做。 1.更加自律,指人们能够更审视的态度对待各种欲望的满足; 2.更加自我对称,指人们能够从当下问题中分离出来,以旁观者身份审视事件,找出解决方法; 3.更加有效的自我叙述,指人们可以调整自己对自身或其他事物的看法,从而改变认知。 元认知的原动力,是希望走出思维惯性和自然倾向的“最危险的道路”,首先需要我们有意识的作出选择。 困境在于,最初的选择对许多人而言一生都不会触及。 而意义在于,只要选择,元认知一定可以达成目的。 30种改变思维的方法固然有用且正向,他的整个假设都建立在过度人性化的意识上,他认为个体必须采取直接行动去应对他们自身的认知行为偏好。好比他知道为了避免失去的莫大痛苦,而去预先演习任何失去的可能。也许这种行为本来就是一种对面对无常冲击的失控。 在这个部分中,作者没有考虑到一种通常的情况,大多数人沉溺于惯性和自然倾向中,选择了最危险的道路。 第三部分,告诉我们,如何提升和拓展。 在拓展方面,作者列出了他所认为的干货,我这辈子,看的完吗?未可知。 心智的图书馆 改变思考方式和你的生活。 ■非小说书籍(书的一部分阐述细节,另一部分则给出参考书目)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 诺尔曼·道伊奇,MD 将极其复杂的神经科学概念以你绝对意想不到的方式关联起来。 《思维改变生活:抵抗压力、战胜焦虑和抑郁的认知行为疗法》 莎拉·埃德尔曼,PhD 操作性极强的书更好的了。在这本书中,埃德尔曼详细解释了认知行为疗法每一步骤的内在原理,以及可能会产生的效果。 《幸福之路》 伯特兰·罗素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关于幸福的、最令人爱不释手的书之一。 《意识的解释》 丹尼尔·丹尼特 从概念上和神经生理上了解人类大脑所产生的分歧。它对任何对意识悖论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绝佳的入门书。 《发展的心智:人际关系和头脑是如何相互作用塑造我们的》(第2版) 丹尼尔·西格尔,MD 好的观点:我们的心智只有一部分是由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它们同时也是和他人心智以及外界影响物相互作用的产物。有些学术 《驱动力》 丹尼尔·平克 《专注的快乐:我们如何投入地活》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PhD 认知心理学,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创造力疗法的精华之处,意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奔向未来的人:五种心智助你自如应对未来》 霍华德·加德纳 一本为企业量身打造的即时有效读物,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学来说,同样也具有指导作用 《不诚实的诚实真相》 丹·艾瑞里,PhD 本书巧妙地揭开了我们有意无意对外撒谎或自我欺骗的面纱。其中,一个最吸引人的发现就是,我们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在对自己撒谎。 《我是一个奇异环》 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 包含了科学、哲学还有文学散文,甚至更多,并且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比语言更有力:关于心智如何创造意义的新科学》 本杰明K.贝尔根 向我们展示了大脑是如何通过“具身模仿”来创造意义。所谓的“具身模仿”,指的是大脑通过我们自身的体验知识库来模仿意义。为什么我的意义感与你有所不同呢? 《管理你的大脑》(第2版) 吉莉安·巴特勒,PhD,托尼·霍普,MD 巴特勒和霍普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蓝图,从多方面改变思维,从而使生活更加美好,包括人际关系、事业、身体健康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心灵骇客》 罗恩·黑尔·埃文斯,马蒂·黑尔·埃文斯 如何通过改变认知功能来改善结果。虽然书中提到的60个小贴士、小窍门和游戏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 《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 丹尼尔·西格尔,MD 这本精简的书中,西格尔概括了“第七感”的要素。 《多重性:关于人格、身份和自我的新兴科学》 莉达·卡特 为什么所有人都认为我们自身是一个独立的“我”?事实上,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是由许多个“自我”组成的 沃尔曼 维京企鹅图书公司(1996) 《幻影书》(小说) 保罗·奥斯特 弗伯-费伯出版公司(2002) 《站间的日子》(小说) 斯蒂夫·埃里克森 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1985) 改编剧本(2002) 导演:斯派克·琼斯 巴塞罗那(1994) 导演(兼编剧):惠特·斯蒂尔曼 潜水钟与蝴蝶(2007) 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 勤杂多面手(2005) 导演:本特·哈默 人狼大战(2011) 导演:乔·卡纳汉 惊爆内幕(1999) 导演:迈克尔·曼 万里追凶(2002) 导演:卡卢索 西班牙囚犯(1997) 导演:大卫·马梅 血色将至(2007)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香草天空(2001) 导演:卡梅伦·克罗 ■延伸的电影库 美国丽人(1999) 导演:萨姆·门德斯 猫屎先生(1997) 导演:詹姆斯·L.布鲁克斯 征服钱海(2000) 导演:约翰·史旺贝克 妙想天开(1985) 导演:特瑞·吉列姆 公民凯恩(1941) 导演:奥逊·威尔斯 英国病人(1996)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暖暖内含光(2004) 导演:米歇尔·贡德里 大开眼界(1999)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搏击俱乐部(1999) 导演:大卫·芬奇 渔王(1991) 导演:特瑞·吉列姆 被禁锢的女孩(1999) 导演:詹姆斯·曼高德 心灵捕手(1997) 导演:格斯·范·桑特 罪孽天使(1994) 导演:彼得·杰克逊 暴力史(2005)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金梦(2011) 导演:维克拉姆·甘地 大卫·戈尔的一生(2003) 导演:艾伦·帕克 迷失东京(2003)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127小时(2010) 导演:丹尼·鲍尔 码头风云(1954) 导演:伊利亚·卡赞 小岛惊魂(2001) 导演:亚历桑德罗·阿曼巴 壁花少年(2012) 导演:斯蒂芬·切波斯基 澎堤池(2009) 导演:布鲁斯·麦克唐纳德 朗读者(2009)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深海长眠(2005) 导演:亚历桑德罗·阿曼巴 肖申克的救赎(2005)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出租车司机(1976)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12只猴子(1995) 导演:特瑞·吉列姆 飞屋环游记(2009) 导演:彼得·道格特,鲍勃·彼特森 非常嫌疑犯(1995) 导演:布莱恩·辛格 勇士(2011) 导演:加文·欧康诺 漫漫人生,若有情绪未尝不可。偌大世界,留点遗憾未尝不可。

  • 还我本来面目
    wonital2007
    推荐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这本书,是我耐着性子读的第一本抽象类书籍,前后大约花了2周时间。书中术语较多,平时接触的少,读起来些许费劲。《元认知》一书,没有按照大部分指导类书籍的套路(大篇幅案例+结论)展开,而是反复通过科学描述现象,从心理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角度出发,让读者了解大脑的思维产生过程,以及一系列的反馈回路。 在没有阅读本书之前,我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反思每天的生活情况,经常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绪,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经常告知自己,要达到“双赢”的局面。其实,这些都是“元认知”范畴。 阅读完本书之后,了解了一些日常行为的科学表述以及科学解释。在科学表述方面,如,“元认知”,第一眼看过去,非常陌生,有种高大上的感觉,其实概念很简单,对“思维的思考”就是元认知,这个是我们经常接触并普遍使用的。在科学解释方面,如,作者在“咖啡因对你的大脑做了什么”这个章节中谈到,咖啡因本身不能使大脑兴奋,也不能使我们变得高效、高产、思维敏捷。真正的事实是,在大脑中,咖啡因完美地模拟了一种生物化学物质——腺苷酸。咖啡因通过阻碍“受体”,扰乱神经系统对腺苷酸量的监控,使得其他能够刺激大脑的物质就为所欲为了。我们用喝咖啡来提神,实际上是扰乱我们的神经系统,所以当我们感到疲惫时,还是去休息吧。 另外,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意识空间”与“无意识空间”的信息加工速度比较,无意识的信息加工速度11000000次/秒;有意识加工信息的速度最快可以达到40次/秒。这组数据让我很吃惊,如何在“冰山一角”发挥最大效能,感觉很有压力。 作者在本书中给出了30种思维工具,工具包括:处理我们内部世界的、处理我们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冲突的、处理人际关系的、以及一些可以催化生物化学变化进而引起思维和行为改变的种种工具。面对这些,我们要做的就是践行,在实践中调整自己,打造自己。 最后,以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微小改变,开启幸福生活之门”结束本篇,与大家互勉!

  • 还我本来面目
    远播~温龙飞
    推荐

    第一部分,作者试图给我们构建一个新的认知世界,因此需要向我们阐述大量全新的概念,这一部分读来是最费力也最痛快的。因为当你全神贯注的去思考这些概念,以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配合上作者的例证,有一种努力思考带来的酣畅淋漓。 第二部分,作者想我们介绍了30种不同的思维工具,难易不一。按理说这部分应该是收获最大的部分。但因为所有方法都是概括,所以有一部分内容阅读起来反倒更加困难,甚至出现标题和概括的内容有些脱节的感受。不过,还是有很大的一部分能够有效的指导生活,当然,是以你去践行它们为前提。 第三部分,是作者的拓展部分。我仿佛看见了作者殷切的期望和拳拳的关怀之心。他把他能说的已经尽可能的交给我们了,还是怕我们收获不够,又把他觉得有价值的都推荐给我们。确认,无论推荐的书或电影许多是我都不曾听闻过的,又开了一扇窗。尤其是概念整理的部分。虽然没有按照文中的先后顺序梳理,虽然因为单独概括脱离了上下文,但还是能帮助读者系统的回顾记忆概念。 第四部分,作者附了几篇文章,浅显易懂。帮助极大,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实用科学,知道了面对科学的态度,也知道了它们区别于一般自助类书籍的地方。 最后,就是这本书的缺点,也许翻译的原因。许多地方读来相当吃力,文章的框架没有任何问题,但行文中,句子段落的逻辑关系却有许多不流畅的地方… 当然,虽然作者尽量的在举例,但因为书籍的定位和目的,还是有些单调。对许多读者而言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对此,我的建议去体会作者整本书结构的逻辑之美,以及,体会不断构建新的认知时的创造的乐趣。

  • 还我本来面目
    Chen Lina
    推荐

    学了佛学之后,回头再看心理、哲学和认知思维方面的书,感觉已经索然寡味了。可能佛学高屋建瓴,食了人间至味以后,其它的食物真的难以下咽了。

  • 还我本来面目
    ꧁༺Cathy࿈Qin༻꧂
    推荐

    扭转目标奖励中心、克服认知偏差的策略…要学着分辨,哪些是最有效点,哪些是盲点…。强制改造大脑的自助性技巧,如何压过内心的杂音…培养内在平静,与他人思维同步提高想象力…如果自我意识能够在监控思维方式上做到更好,会发生什么…自我意识,能够把个体思维模式,从悲观循环中拉出来…使之进入一个理想轨道,进而适应…最后形成一个,更灵活、更具韧性的自我…认知科学心智行为…论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元认知…拿走不谢…

  • 还我本来面目
    淡定
    推荐

    大脑中承载自律的按钮-元认知 NO.15-读书笔记 我们的大脑非常的神奇,书里说道的心声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神经元,有时候我都在想,我是谁。再次也要想到,我是我、大脑是大脑。 通过练习正确的控制自己大脑认知的过程,自律会和你并驾齐驱。 自律指的是可达到的自我意识的最高水平。 自律型人格的人了解元认知回路并且能够使其发挥最大功效。 读书笔记目录: 1-元认知与心声做朋友 2-反馈回路→自律之初 3-无意识空间vs意识空间 4-自我对称→自我协调/自我失调 5-获取元认知后的三级跳 6-扩展元认知"当我没写吧“ 1-元认知与心声做朋友 简单地对元认知进行一下定义,即“对思维的思考”,无论做任何行动,大脑里会有一个或者多个站在第三方角度来看待我们思维的神经元。 如果心声得到良好训练,那么它将扮演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角色。反之,人们将沦为情绪的奴隶。 人类心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就是“心声”。心声是将行为中的元认知觉察标注出来的通常做法。当我们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到哪一步的时候,检测者会听到一种来源于自身的声音。尽管这种声音是我们自己发出的,但是它更像是一位冷静的旁观者做出的论断。 比如:今天下班回家准备健身,回家以后很累的在沙发上面,这个时候心里有一个声音会出现,“应该要去健身,因为对身体好”“算了,还是不去了,上班很辛苦,明天再去”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很熟悉,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声音,在心里而且自己可以清楚的听到,这里最后要不要去健身就是整个元认识觉察的过程。如果你去了,恭喜你用好了元认知,如果你没有去,躺在家里,元认知还需要继续练习。 如果你的元认知觉察的过程得到了良好的训练,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心声会引领着你走向成功。 2-反馈回路→自律之基石 事实→联想→结果→行动 事实阶段 每个反馈回路都要先搜集数据。从广义上说,数据可以是观察、整理、测量的和之前存储在大脑中的任何信息。数据既可以来源于你自身,也可以来源于其他人 比如:看到朋友健身后的变化,网上说健身对身体和心智的改变 联系阶段 在联系阶段,我们将从数据的搜集和存储转向数据的输出,但是此时的数据已经“改头换面”。如果要使数据能够在反馈回路中发挥作用,数据本身必须被赋予意义 比如:联系到自己,身体不是很好,自己懒惰,要改变自己。 结果阶段 一旦数据有了意义,回路就能够继续发展,但是,若要保证回路运转顺利,我们此时还要知道如何去处理这些信息 比如:正确的了解关于健身是否适合自己,身体有无异常,有无时间,健身房距离,家人是否同意等等。 行动阶段 当明确了信息与我们需求的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结果之后,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就是“做”的挑战了。 比如:经过三个回路的认识后,知道健身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最总开始行动起来,如果不适合自己那就不用去了。 在健身过程中又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不如下班后要不要去健身,是否继续坚持健身,后面的一系列思考都是经过元认识的4个阶段。 只要开始了行动(健身),那么这个行动本身(健身),作为被评估和观察的信息开启新的反馈回路。 比如2: 事实:别人在训练肱二头肌肉 联想:肱二头不发达 结果:虽然二头不发达,新手不练二头肌,练背。 行动:暂时不训练肱二头肌 最大限度地从反馈回路中获益,你要具备一双“慧眼”,只要你出现了思维错误,你就能立即发现并自我反省。 训练反馈回路中的必要心态 1.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能解决的问题上,不要纠结于那些明显不在你能力范围内的困难。 2.当下只专注于一个问题,并投入100%的努力。 3.关注自身的改变,不要妄想改变他人。 4.把不能面面俱到作为一个选择。 5.记住,你不是你的想法。 你之所以没有意识到,是因为你身在问题之中。你真正需要的是,从问题中抽身出来,以理性的视角去审视消极思维反馈回路。只有以这样的立场,你才能够有意识地评估接下来会怎样,而不是不停地反刍所有消极的想法。此时,你化身为一个睿智的分析者,正确地判断接下来该怎样做才能扭转反馈回路。 3-无意识空间vs意识空间 无意识空间 无意识空间的信息加工速度可是11000000次/秒。 比如:每分钟的心跳,肝脏排毒,肠胃蠕动,积累的知识,负能量,暴躁,浮躁,恐惧,心跳不被大脑控制,肠胃蠕动大脑也不能控制,积累的知识在没有使用的时候也是无意识状态,负能量不知不觉游荡在无意识空间,平时要注意提高无意识空间的知识积累,在意识空间里面需要很多强大的知识做支持,在反馈回路中,如果无法提取有效知识到意识空间,整个过程的回路可能不准确和变坏。 意识空间 有意识空间加工信息的速度最快可以达到40次/秒 反馈回路的整个过程也叫意识空间,比如正在做19年的工作计划,需要提取积累的知识,但是加工过程中,饥渴,寒冷,头晕,负能量等这类无意识空间的感觉会进入意识空间,感染反馈回路,这个过程不得不动用元认识做第三方的意识监管,把无意识空间的干扰消灭。 想要增强元认知觉察的主要原因是加快意识空间的信息流通速度,并且当信息处于意识空间时,能够对它加强控制。 “你不是你的想法”这条原则至关重要。大脑片刻不停地往意识空间中填塞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并不能定义你自身。 4-自我对称→自我协调/自我失调 N阶段的意向性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一下“意向性”,一个将人类和其他物种区分开来的重要概念。 一阶意向性:的主体(人类或其他动物)能够反思自我的欲望、需要,他们能够进入自己的头脑中。 比如:人需要吃饭,睡觉,动物也是如此 二阶意向性:使得主体能够形成关于他人心智状态的理念。 比如:我知道我的朋友最近很沮丧,因为他爸爸生大病了。 三阶意向性:指的是个体能够推断一个人如何思考另一个人的想法。 比如:我知道我朋友为什么不喜欢我另外一个朋友是因为借钱。 四阶意向性:指的是个体能够推断一个人怎样揣测另一个人如何思考第三方的想法。 比如:公司性质的管理知道一个制度因为一群员工的消极工作。 仅仅人类能够掌握三阶和四阶意向,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甚至能完成五阶或六阶意向。 大脑和身体都是一个生理系统,因此,它们都倾向于自稳态——一个稳定的“舒适区”。 “自我对称”这个术语是指,在关于自我概念的两极——“自我协调”和“自我失调”之间寻求一种理智的平衡。 自我协调:你认为出现在你意识中的一连串的想法都真实地代表着你是谁。 自我失调:你会发现渗透的想法与你相悖(“失调”意味着不和谐)。在这种模式中,你很可能会拒绝这些想法。因为它们与你认为的自己或是想要成为的自己不相符。 内部-外部叙述性脚本 在生活中,既有内部叙述性脚本,也有外部叙述性脚本。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遵循着脚本的要求,却不自知。 内部叙述性脚本:自己的思路和思考,或者自己的元认识系统 外部叙述性脚本:别人的思路和思考,或者别人的元认识系统 比如:工作中老板需要你去做一件你通过元认识觉察发现有异常的,思路有问题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自我失调,最好的状态是找到察觉的异常,和老板主动沟通。 老板知道心智化是怎样起作用的,并且认识到他们的心智会有目的地与他人相互作用。尽管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控制无意识,但是通过元认知,他们可以影响庞大的系统中的加工模块,进而改变整个生活。 突显在自我叙述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它充当着保持我们中心化的认知磁石。 个人突显:每个年龄段遇到比之前更有价值的认识。以往个人认识<现在个人认识 环境突显:每个年龄段遇到比之前更有价值的事物。以往环境事物<现在环境事物 5-获取元认知后的三级跳 利用元认知来控制大脑的适应力时,“里程碑”就出现了。人们将会体验到三种很重要的影响,更加自律、更加自我对称、更加有效的自我叙述。 自律:指的是人们自我意识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比如:自律的健身和阅读给未来打基础。 自我对称:指的是人们能够从阻碍他们达成目标的想法或感受中分离出来。 比如:老板要求你做的和你像做的,他的想法和你想法不一样,可以通过元认知分离。 有意识的自我叙述:指的是人们将会变成“脚本”的评论者、编著者,在他们自身的叙述中施加更多的有意控制。 比如:我的世界我做主,我想做什么,自己都很清楚。 元认知不是一个虚拟的、理论的概念,它是一个神经事实。 6-扩展元认识 不断学习和阅读、不断总结和分析、多学习、多阅读。 坚持、坚持、在坚持。 实践、实践、在实践、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