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湜然
    推荐

    看看本书仅至及格(67%)的推荐值,就知道哲学不是多数人能够接受乃至爱上的东西。这倒并不意外,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也是看了两章便愤而弃书。现在想来,当时是真的还没习惯这种哲学论证的表达方式。 我想多数人都会更喜欢一些人生哲学、幸福心理学的东西,包括我自己在迷茫抑郁时也是,因为那些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也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而哲学的思路怎么看都有点和现实格格不入,我们本能地厌烦这样的空想和逻辑。 但是理性本来便是需要教化和锻炼的,坚持理性思考更是一种反直觉、反灵性的努力。理性当然有其限度,它不是我们必须崇拜的另一种信仰,然而理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曾经想当然的事情。 我们当然可以一辈子活在感性、情绪和习俗中,并且不感到任何不适,可一旦睁开眼睛看过另一个世界,我们理性的潜能就会指引我们对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事实进行发问和深思。在这个过程中,固然会经历极其痛苦和疑惑的阶段,但若能熬过这段时光,就能体会到不同于动物的、所谓高级一点的快乐。那是形而上的快乐。 作者的结语还算中肯: 「不论最终你是否认同我此前所提出的种种观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借此机会,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相信的事情——告诉自己并非你希望、幻想或自认为是的就是真的,你真正可以为之做出辩驳的才是真的。 」 得承认,合理的辩驳是十分重要的,至少在哲学领域,总是这个样子。如果我想要从事学术方面的职业,那接下来就不得不认真学习这一严格而略带繁琐的路径,想继续使用不太严谨的写作路径蒙混过关肯定是不可行的了。尽管使用后者会让我感到自在和轻松,但前者却因其稀有特质而愈发珍贵。我不确定自己有多少天赋,也许终我一生也理不清一部鸿篇巨著,可只是想再试试,再探探自己理性的天花板。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曾岩
    推荐

    这书呢,读起来就像你上大学时误入的那门看名字很深刻震撼往届口碑两级分化让你好奇可能害死猫的选修课。你在教室里看着小说打着游戏环顾美女帅哥一心二用也可以跟上进度,偶尔忍不住接句下茬:扯。。。 这书或是课总还是有趣的,因为思辨本身就是有趣的,因为生命是值得探究的。而死亡这么沉重的话题,一旦消解了它的严肃性,主体性,活着的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 读完这本书,就像拿到了学分,或者也许像过完了一生,留有那么一句感慨:哈,终于还是不虚此行。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苏云峰
    推荐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此乃由生解死。显然亦有另外一种视角,即未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卡根教授从哲学角度而非宗教角度经过推理论证试着让我们相信,没有什么灵魂;永生不会是一件好事;畏惧死亡实际上不是对死亡的恰当反应;死亡并非特别神秘;自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既理性又合乎道德。这些观点也许并非终极性的,但亦让我们多了一份对死亡的理性审视,从而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身边、现在、当下的一切,一句话即是珍视生命,既使它平坦而且庸常!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张蔚
    推荐

    简单翻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很表面:死亡是一个过程(除了突然意外、被害、战争),之前基本都经过生不如死的形成过程,使人失去活力和生之趣味,不是简单的恐惧等等。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季末
    推荐

    磕磕绊绊的把这本书看完了,抽丝剥茧的论证了死亡的这件事情,如谢利.卡根教授所说:在面对死亡时,每个人都是独自死去的。死亡之所以令我们感到恐惧是因为它满足了恐惧的三个要素:有一个令人恐惧的坏事,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坏事会发生的几率,而且这个几率还达不到成为一种确定性的程度。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参宿四怎么走?
    推荐

    你正在看一个哲学入门者的书评。 作者谢利·卡根,耶鲁大学教授。最初见到他,是穿着牛仔裤、帆布鞋,一脸大胡子,在讲台和黑板之间跳来跳去的讲死亡话题的视频。死亡严肃,课程却不沉闷。本书就是他这门课程的书面材料。 本书一开始,就要求读者对死亡的本质进行思考,讨论人们对死亡的种种信念。对于在肉体之外还存在灵魂的观点,前半本书都在分析,可能是这方面哲学理论太多,从柏拉图到笛卡尔。 后半本书对我来说总算进入正题了,因为我本来就相信没有灵魂。但是,谢利卡根说 重要的是你能够借此机会,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相信的事情——告诉自己并非你希望、幻想或自认为是的就是真的,你真正可以为之做出辩驳的才是真的。 前半本书帮我成为一个可以为自己相信的事情进行辩驳的人。 前半本书是形而上学的讨论,后半部分都是些很实际的问题:人类思考死亡时的心理;永生是否值得期待;生命的价值怎样量化;死亡何时发生的不确定性,个体死亡的差异性,人生的整体形态;我们应该摆出什么样的姿势迎接死亡;自杀的伦理道德问题~~ 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讨论,每次作者举出的例子或者说编出来的小故事都能雷到我,都是超现实主义小说的完美构思,加上血肉润色一下就可以出版了。 自杀的章节多次提到道德,给人很多启迪,比如某个人 命令道:“吃了它!”但那不是苹果派,也不是樱桃派。那是一种油腻的、令人作呕的、变质了的烂乎乎的派。他切下一大块,对你说:“吃了它!”你欠这个人人情了吗?你对这个人有什么义务吗?——因为他给了你这个派——你有义务吃了它,或一直这么吃下去吗? 这段话跟他之前引用的一首诗相映成趣 上帝创造泥土。 上帝感到有点孤独。 于是上帝对一些泥土说:“坐起来!” “看看我创造的一切,”上帝说,“山峦,海洋,天空,星辰。” 我就是那些坐起来环视四周的泥土。 幸运的我,幸运的泥土 我,泥土,坐起来,见到了上帝完成的伟业。 干得好,上帝! 唯有你才能胜任这一切,上帝!我肯定力不能及。 跟你比我不足挂齿。 只有在想到那些甚至都没有坐起来环视四周的泥土时,我才产生些许的自尊。 我收获如此丰厚,而大多数的泥土却收获如此微薄。 谢谢您赐予我荣耀! 现在泥土再次躺下,入睡。 泥土有多美好的记忆啊! 我遇见多么有趣的其他坐起来的泥土啊! 我喜欢所见到的一切! 总之不枯燥,是那种喜欢的话还可以多看几遍的书。它证明了以下想法是错的:生命如此美妙不凡,无论怎样,结束它都是不合理的。永生是美妙的,自杀绝不可能是个合理的选择。 它也在证明死亡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巨大谜题,死亡并不比你的灯泡或者电脑坏掉更神秘一些。它还邀请你我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不存幻想。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推荐

    这本书,讲真,刚开始看,我完全不明明白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于是我百度了一下,百度说作者借死亡其实是想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然后我自己对着百度网页“哦”了一声。但是,我还是有些模糊。 看到倒数第二章的时候,来了一个插曲,在一个公众号从新看了一个几年前看到的视频。Sheryl Sandberg在伯克利大学的一个演讲。她告诉听众们她丈夫的意外死亡让她学到的东西:即使悲伤至空虚,也要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她说这是在她面对死亡时才学到的东西,希望年轻人现在就可以明白。在演讲的过程中多次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我还有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在我的身边。故事的主角是我的朋友,我们都直接呼他Sir,因为他是警察。这个朋友首先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还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吃。西安哪里有什么好吃的,问他一定可以得到答案。他考上“国家皇家警察”的时候,去另外一个市学习,暑假回来西安,朋友圈全是他吃的痕迹。他人也很热情。虽说我和几个朋友都是西安人,但是我们的家都在农村,读大学的时候又去了外地,对西安根本就谈不上熟悉。所以当朋友的朋友来西安的时候,她就请教了这个朋友,结果这个朋友不只是给意见,直接出来带着吃喝玩乐。不知道大家对现在的人民警察有什么看法?又来一句“讲真”,我没有那么好的印象,不管是听来的,还是看来的。但是我可以保证,我这个朋友是用心做着他的这份工作,确实在想怎么能够帮着人民的社区环境更加安稳。他曾经让我帮忙他设计一份问卷,去调查他管辖的范围内电信诈骗的问题,并希望可以提出方法去预防。他说并不知道上面会怎么看,会不会给经费做这件事,但是他认为要先调查,先了解。用现在时尚的话说:万一领导重视了呢? 曾经一度不明白,为什么他能活成这样?直到多年后与朋友们一起吃饭,发生一件事。迷茫的那几年,去读了个研究生,回去西安读的。一个周末回家之前,约了个朋友见一下,没想到Sir也在。我无意间看到他手机屏保是他跟一个清秀的男孩的照片。我就开玩笑,问他,这个帅哥是谁。他没有回答,也没变表情,朋友岔开了话题。后来朋友告诉我,那是他哥哥,已经去世了。我为自己的鲁莽感到内疚。我也终于理解了每年在两个特定的时间,他总是在朋友圈或QQ空间以第一和第二人称发一些内容。后来我专门浏览了一下他的QQ空间,大约了解了这个事情。正是因为死亡,让他更加认真的对待生命。 也许这些就是作者这本书和这门课想让大家了解的东西:认真对待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有意义。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欣桐🌈
    推荐

    死亡赋予了人类奋斗的意义,它就像每天呼吸的空气,如影随行却无所察觉。生命因短暂而珍贵美好,永久的生命也许只会消耗掉你对他的热爱。透过生命看死亡,便知人生只是一条固定了长度的梵香,每分每秒都在燃烧成灰,很可能未来得及烧完便已熄灭。思考死亡、了解死亡、接受死亡,是为了更透彻地把握此生,从容笃定面对死亡来临。 正如伊壁鸠鲁所说,“所有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与我们全不相干,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因而,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没有什么干系。因为对于前者,死亡还未到来;对于后者,一切都已不在。”对于死亡,不畏惧,不担忧,知死而生,把我们对死亡的那分恐惧全部化为对追求美好生活,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动力,让生命开出最绚烂的花。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余豪骥
    推荐

    读完这本关于死亡的书,与其说是让你正视死亡,倒不如说是培养你的逻辑思维。所以即使你没有考虑过死,或者很反感在花样年华读关于死亡的书,你仍可以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思考书中的观点。我印象很深的是三块内容,一是二元论肉体和灵魂的论述,笛卡尔论证那块很精彩。二是死亡是不是一件坏事(死亡的坏处是剥夺了原本可以享受的美好)这问题的论述。三是永生是不是一件好事。当然,最后关于自杀的问题讨论的并不是很深刻。不管怎么样,这本书是有必要一读的,等于说借死亡这个主题来引发你一些逻辑论证和哲学思考,正如作者所说,“重要的是你能够借此机会,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相信的事情——告诉自己并非你希望、幻想或自认为是的就是真的,你真正可以为之做出辩驳的才是真的。 ”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小艾
    推荐

    本书充满哲学思维与辩证,颇富科学精神。对于初踏入哲学领域者,不失为一良好的训练书籍; 对于一般读者如我,还真需要有些耐性和理性,才能读完整本吧!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志波
    推荐

    这是一本让人豁然开朗的书! 本书开宗明义,分析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永生的期冀,以及如何正确看待死亡。 首先从二元论和物理论两个理论体系对生命进行了阐述。二元论说人是由可见的有限生命的肉体和不可见的永生的灵魂两部分组成,而物理论则认为人所有的一切都依托于肉体而存在,肉体毁灭则一切烟消云散。 本书也将品格论加入进来进行了比较,品格论强调人的欲望、动机、爱好这些精神层面的属性,并非脱离于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也是随着脑部的死亡而消失。 作者引入了柏拉图、伊壁鸠鲁、笛卡尔等哲学派别关于存在与死亡的观点,通过演绎推理,得出了死亡是生命的终结这个结论,并不存在永生。 本书在确立了死亡是生命的终结这个悲观的结论后,开始带领读者进入如何面对死亡的课题。通过对生命质量的好与坏进行叠加计算,得出死亡并非是最坏的结果,永生也不是一种幸运,而是一种诅咒。 关于自杀,也不是一种完全错误的选择。经过理性原则、自愿原则的综合考虑后也可以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同时也需要考虑道德风险,并非所有理性的选择都是可以实施的,这是一个人类的悖论。 死亡毫无疑问是一个悲伤的结论,因为根据剥夺解释理论,它剥夺了我们实现人生美好生活的可能,让生命提前结束,自然是令人不安和恐惧的。但我们通过本书的分析,知道我们曾经在这个世界活过,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要有感恩和知足之心,这多少可以抵消一些我们因无所不在的死亡而常怀的恐惧和悲伤情绪了。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安迪
    推荐

    作者谢利·卡根是耶鲁大学的哲学教授,著有《规范伦理学》《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等。他曾推出一门关于死亡的哲学的公开课《哲学:死亡》,火遍全球。 本书改编自谢利·卡根教授的公开课《哲学:死亡》。在这本书里,谢利·卡根教授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探讨并破除了很多常见的对死亡的误解,从哲学的角度探究了死亡的真正意义,并指导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度过一生。 核心内容 人没有灵魂。肉体毁灭,人格消失,一切不复存在,死亡即是终点。死亡本身的状态并不痛苦,它的坏处在于夺走了我们的美好体验,打乱了我们的人生。余下生命的价值是正是负决定了死亡是好是坏,永生不值得追求,自杀有时可能是合理的。心怀感激,并且通过体验快乐和追求成就,来让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荆棘鸟
    推荐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因此都会有自己对美的不同的体验。我想,总有某些人和事是你活下去的动力。死亡是未知,活着才真实。突然想起《沉思录》:人生永远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Annie📖
    推荐

    本书作者用哲学思想带领读者探讨有关死亡的问题。哲学似乎是永远有最多争议的学科。 我们每个人都必定会死,所以有关死亡的问题应该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或许有必要多听听、多看看别人的对这个问题的意见。 作为吃瓜群众,我们会都有自己支持的哲学观点,而我们毕竟都不是哲学家,所以争论就不必了。 拿作者的话来说,就是: 如果你在这些观点上确实不同意我,我自然会认为你弄错了。我会以为你在否认事实,把它们弄错了。 为了使我关于......的信念站住阵脚,我并不认为我有必要去反驳...... 结束。句号。 一些书摘: 一旦你明白了你问的是什么,答案就包含于其中了。答案不言而喻。 所有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与我们全不相干,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 通过这本书,我已邀请你自己思索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此外,我邀请你在面对死亡时能无所畏惧,不存幻想。 说不定应对死亡本质的最好回应就是把它抛诸脑后,压根不去想它。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茉莉
    推荐

    看完了,没看懂,希望众生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因为死亡面前众生平等,希望安乐死合法化,使癌症晚期病人舒适有尊严的度过人生最后旅程。据说中国某位富人去他国合法安乐死,花费70万美元,死也死不起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