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独立,后爱人

先独立,后爱人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先独立,后爱人
    花未眠
    推荐

    原计划1个月看完,断断续续地2个月才搞定。第一次如此认真地看完一本哲学书,对话体还算不枯燥,无奈关于城邦政治的知识储备太少,对大部分书中要表达的内容都还是懵懵的。 凭此刻的主观印象回忆,柏拉图关于教育的论述:音乐和体育——音乐培育人的情感审美和文学修养,体育则是用来强身健体。此外还讲到青年人必学的三大功课——算数、几何、天文。如此,关于现代教育体系框架已是有了。 再有就是关于“正义”的论述。初读时,在辩论中倾向于正义无利且不快乐的观点。读到后边,想来,所谓的快乐是内心的安宁,从社会角度来讲,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且不会完全亏待正义之人。 关于五大政制,王政,荣誉政制,寡头政制,平民政制,僭主政制。一脉相承,平民政制(即民主政制),在柏拉图的观点中是最高级的政制了,由哲学家统治。 关于看影子的比喻,甚是赞同。人总是有自己的眼界,超出眼界之外的,做不到不讲还要不相信,悲哉?呜呼日常哉? 对这世上的事情,总要脑洞大开,总不要盲目决绝拒绝才好。自己自私,不要认为世间没有不为己利、心怀苍生之人。内心的谦虚还要有,不过寄居地球的沧海一栗。 浅薄之见, 许有曲解, 望涵!

  • 先独立,后爱人
    建勋
    推荐

    1、书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所传递给读者的内容无非是两类,要么是讲故事,要么是讲道理。《理想国》显然属于后者,即便书中有少量的神话故事,也是来自年代久远的荷马所著的《奥赛德》和《伊利亚特》,所以这本缺少故事的书一点都不“有趣”。 2、这是柏拉图写的内容涉猎最广,篇幅最大的一本书,再加上对话体自由散乱的特性,看这本书必须集中注意力,时刻保持思维的灵敏性,不然你很难记住10页前的内容是什么。 3、在前年,《理想国》被评为最有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作为读者,你是否准备好接受好“哲学”与“学术”的洗礼?随便翻开书里的一页,我都找到一句或晦涩难懂,或深刻的话,想看懂这本书所要耗费的时间是很长。拿我自己为例,我看了24小时31分钟,表面上是看完了,但也只是略懂皮毛,以后肯定还会再看。 4、这本书的排版并不好,《理想国》其实是分为十卷的,那样理解起来会容易点,而不是像这本书分成没有标题的50章。此外,书里有些地方的注释模棱两可,分不清是译者加的还是原书中就有的。 5、按照先抑后扬的原则,这条总该好好褒扬一下这本书了吧?不不不,《理想国》的好不用我去说,但正因此,会有很多人误以为这是本写给大众的普世读物。一定会有人将其加入书架,在看了几段内容后无奈地放弃。《理想国》中阐述的道理很多书都讲过,而且是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去讲,对于非哲学爱好者,我觉得读这本书就是一种折磨,除了给人留下哲学讳莫如深的印象外毫无作用。所以如果你在看这本书之前看到了我的评论,请好好想想自己是否有必要看这本书。

  • 先独立,后爱人
    宇宙花
    推荐

    想到是在和亚里士多德,休谟,笛卡尔,康德等这些伟大先哲一起共享阅读《理想国》,仿佛跨越了时空正在和他们一起对话,心生无限崇敬,在各欧美大学的书单榜上,它也是经典阅读第一书目。 和《圣经》一样,《理想国》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文本,势必会引起各种诠释分析,这里包括有像左翼政治,解构主义,分析哲学,符号学,甚至是精神分析等各种政治,哲学理论大展拳脚。所以阅读理想国一遍是远远不够的,从一种视角去看,只能获得片面的思想快乐,建议了解柏拉图诸多思想的渊源发展,从思想史的脉络去看看柏拉图的“爱欲”思想(会饮篇),僭政思想,四大隐喻,洞穴隐喻,以及柏拉图理念论,还有斯巴达式政体的乌托邦想象等等,这些都是历来哲学和政治理论的基础来源,其中的历史影响需要阅读相关书籍才能理解,推荐《柏拉图四书》,否则单独呈现柏拉图的思想,以现代思想去看,无法体会它的时代超越性。 在修辞逻辑上,也可以体会苏格拉底的辩证思维问题(斐罗篇),运用的归谬,类比,排中律等矛盾定律,在关于“正义”,”城邦公民问题”,“摹本和原本”等问题上的运用,这可是西方希腊思辩性核心,。这是整个对话录里我觉得可以领会的核心部分。 阅读理想国一遍是根本不能全懂,需要相关阅读辅助和深入的,但这就像喝酒一样,虽然上口比较困难,但一点点品下去,越品越能体会酒的香醇。

  • 先独立,后爱人
    梅子
    推荐

    第二次看这本书 ,这次总算完完整整地看完了。 看《理想国》这样的书籍,我觉得要带着目的去看,而且必须不断思考,否则这本书是不可能被看完了。如果不思考也把它看完了,那必定是毫无收获的。 这本书是以对话体的形式呈现的,类似于我国《论语》的体裁,不同的是这一本更通俗,而且是以古希腊时期雅典的政治生活为背景的,所以如果你要拿书里的某段话随便装逼的话估计逼格不会太高。 柏拉图可以说是很机智了,明明是自己的观点,但满篇的“苏格拉底”对答,这样即使是一些观点不为人所接受,被批评的人在当时恐怕就是苏格拉底了。有点过分。 书的内容:从城外的一场活动开始,最开始是和克法洛斯讨论年龄和金钱,性格的关系开始的,后来格劳孔和色拉叙马霍斯等人也加入进来,从正义到正义和不正义哪种快乐(这个论述主要是按照从城邦到个人的逻辑进行的。城邦: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个人:激情,理智,欲望 城邦正义:拥有自己的东西和做自己的事情;个人正义:个人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司其职,那么他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在做他本分的事情)再到理想国的构建,最后说到灵魂的不朽。而在构建理想国的时候讨论的话题就更多了,共产主义(这就包括男女之间的各种问题啦,像婚配,政治地位,孩子等),政治制度,知识,善,正义与不正义…… 总之,此书内容极为丰富,但不经一番苦思索,是不会得到任何东西哒。但是全部思索的话要读完恐怕也不易,我读到后面就思考得越来越少了。建议书友在心情平静的时候,脑子不累的清醒时候,带着目的(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如什么是正义,正义和不正义到底哪一个更有益等等)来看这本书。 最后用本书最后一段话作结,这大概是本书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 “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善和恶,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道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无论是今世还是在死后(像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都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 当然,他是建立在有神论基础上的信念,但是即使不是这样,我们不是也应该这样吗?

  • 先独立,后爱人
    王少鹏⁺
    推荐

    套路王苏格拉底… 按柏拉图的设想,理想国充满了共产主义色彩,而与其最接近的政体是斯巴达 对个人而言,应永不放弃对正义和智慧的追求

  • 先独立,后爱人
    一路喜悦
    推荐

    《理想国》顾名思义,理想中的国家,是柏拉图记录其老师苏格拉底与他人辩论的对话,在他们的理念中,"建立这个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各个部分都能够苦乐同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一定要是哲学家,从小受哲学的教育,是一个真正热爱哲学的人。哲学是至善至美的。"真正爱上哲学时,无论国家,城市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苏格拉底的口才一流,逻辑性极强,对哲学的热爱值得尊敬,但是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真理不会因为口才而改变",世界上通往至善至美的道路有千万条,许多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柏拉图的理想是美好的!

  • 先独立,后爱人
    Leslie Wen
    推荐

    懵懵懂懂貌似读了20个小时左右!首先佩服书里几个哲学家一口气不吃不喝的讨论了这么久[捂脸]嗯,开个玩笑!从对正义、不正义的证明到对理想国的说明、再到对人类至高无上的美德的善的定义!西方的哲学家确实擅长辩证和推理,我觉得因为这个原因就是巨作,加上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分析,最后引用神话故事让人们行善!联想到人类社会那个时候不同地区的学着智者考虑的问题是如此相似!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哲学,人类思想的至高点吧!

  • 先独立,后爱人
    推荐

    哲学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寓言。 一个是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假设人类从开始就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做是真实的存在。假设有一天,有一个人挣脱了锁链,走出洞外,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他才明白之前看到的都只是影像而已。 第二个是罗素的火鸡的故事。在火鸡饲养场里,有一只火鸡发现,第一天上午9点钟主人给它喂食。然而作为一个卓越的归纳主义者,它并不马上作出结论。它一直等到已收集了有关上午9点给它喂食这一经验事实的大量观察;而且,它是在多种情况下进行这些观察的:雨天和晴天,热天和冷天,星期三和星期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记录表中加进新的观察陈述。最后,它的归纳主义良心感到满意,它进行归纳推理,得出了下面的结论:“主人总是在上午9点钟给我喂食。”可是,事情并不像它所想像的那样简单和乐观。在圣诞节前夕,当主人没有给它喂食,而是把它宰杀的时候,它通过归纳概括而得到的结论终于被无情地推翻了。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分为经验和观念,经验是个别的感觉,观念是普遍而大量的积累,在观念的基础上,追求形而上,追求事物的第一原因和本原,就形成了知识,知识是智慧,因为它能知道原因,而且能够传授,经验是通过自己的经历体验感觉来做事情,我们从记忆中获得经验,相同事物的许多记忆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归纳出单一经验的素材,比如水往低处流,火是热的。经验只能认识到某种现象,但这本身不是智慧,比如说,我们只能看到红色,却不知道红色是什么。 经验来自于感觉,感觉又来自我们的意识。人有五识,通过五识来感知客观世界,将感知到的信号传输给意识。比如说,我们看到红色,过程是这样的1.眼睛看到一个类似于熟透的番茄的感官感觉。2.通过意识接收到这个感官感觉。3.阅读出这个感官感觉的性质。这是我们对一个相对静态物体的认识。我们无法根据感觉真正认识红色,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颜色和另一个物体的颜色相同或不同,但不可能靠感觉知道它是什么,意识是我们感觉的中枢,而意识本身并不是一个工具,它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经历各种随机事物累积起来的,是一根随机打造的曲木,没有什么标准,说到上面的故事,我们看到洞壁上的影子,是我们获取的一系列现象,它是经历一个系统(或者说算法)才被我们获取,通过意识认识到时,已经是第n层影像了,我们无法通过五识真正认识客观世界。要想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必须借助于标准工具,今天我们知道,红色只是一个语言意义上的符号,是我们对波长大约为610到750纳米的,类似于熟透的番茄的颜色的定义。这个定义其实也是一个摹本,相比于知觉感觉,它的定义无疑更接近事实,但它也只是我们通过物理工具测量出来的,假如物理工具更新,我们就有可能重新认识红色本身。每一次工具更新,都意外着我们离洞外近了一步,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俄罗斯套娃,或者像洋葱,没有终极的洞外,我们像行走在一个莫比乌斯环里,不断走出,却发现只是走到了另一个循环。通过感官感觉或者工具认识到的事物,不是真实的事物,某种程度上都只是我们的观念,而不是事实本身,这就是康德说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只是认识,而不是世界本身,世界本身是不可知的”。 思想是在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的感知能力帮助我们记忆,经过记忆和分析就产生思想。火鸡寓言就是一个由观察现象,到归纳推理,做出分析的过程,看起来很严谨,有理有据,却忽略了主要矛盾,纲举目张,这些客观现象只是目,而主人自己的意志是纲,通过观察目也能总结出许多知识,却不能获得物质运动的本质原因。所以我们常说,要独立思考,有怀疑精神,这也是科学精神,人文主义精神,没有什么是不能怀疑的,只有真正的怀疑过,才能真正相信些什么,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大侠郭靖,也是经历过对人生的怀疑后,才真正树立起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人生理想。科学的本质绝不是让我们迷信它,否则它就和那些迂腐的迷信没有区别了,事实上科学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正是建立在对前人知识的怀疑和否定上。见路不走,路是前人留下的知识,不是要真的不走,也不是要走,而是因地制宜,不拘泥于教条,经验,不迷信权威,根据路背后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做出选择。用八个字概括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先独立,后爱人
    东森林
    推荐

    读完了这部经典,以后还会回读。这是一本引起我诸多思考的好书,读的过程常常激动、欣喜,其语言非常生动,富于文彩,很多比喻典故其实就是诗。读的过程我还常想到我国的一位圣人——孔子,有意无意的将他们作比较。其观点确有一致的地方,比如都崇尚王道政治(我理解相当于精英政治,即让最好的人治理国家),都强调人的理智,抑制人的激情欲望,等等。但他们的差异也很明显,最主要的柏拉图与其师苏格拉底所强调的理智,直接指向法制,而孔子强调的理智,只是作为个人修养的自律。其二,苏格拉底对王政以外的政治形态也进行了分析考察,而孔子则没有,其只是在与弟子的交谈中,流露出他的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三,他们都重视音乐、体育、诗歌对人的影响,孔子对诗歌是肯定的,所谓不知诗何以言(当然其对诗有要求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而苏格拉底对理智的要求很高,其对诗就很不友好,甚至扬言在那个理想国中,要拒绝诗歌及其它一切所谓与人的低贱的部分相应的艺术,因为这些会使人变得软弱,不理智。   因此,我就很不明白,本书的最后一章。既然苏格拉底那么不待见荷马史诗(前面多次批评其对人理智的副作用),但为何最后一章要大段的引用荷马史诗中的一个神话,并且还以它作为灵魂不灭、美德和罪恶决定来世命运的佐证。这不自相矛盾吗?不懂,很奇怪。我想肯定不是疏忽,一定是别有用意。

  • 先独立,后爱人
    April🍊
    推荐

    去年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读了几页,觉得很有意思,很想读下去,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中断了阅读。今年有幸在微读上可以利用零散的上下班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也许有规律的环境嘈杂的地铁上下班时间里才能让我内心安静地读完这本,在嘈杂的环境下,貌似唯有古人伟大的思想以及他们的智慧能让我心安,或者说能治愈我的不安和烦躁。看完这本书,想写点关于书的书评,可要落笔时感觉脑子又空白一片,唯有深深感叹古希腊哲学家能通古今的伟大思想,也发现不论古今中外,真理是永恒的,真理不易被发现,它只会被少数人所探知,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古代中国的孔子,孟子等等,作为后人,如果有幸能传承大家的思想,能够到领悟大家所发现的真理,也是生而为人很幸运的事吧!不敢对书有所评论,只能说写点读后感:做一个有正义感,有节制,勇敢,向善的人。感恩!

  • 先独立,后爱人
    ⁵²ᐤ᭄藑꧔ꦿ້໌ᮨ₁ᵌ₁⁴࿚
    推荐

    这两周玩的过火,不仅荒废了课外阅读,连一周见他一次的机会都错过了[捂脸]二刷《理想国》,感慨书还是要多读几遍才会有收获。 几周前听刘星老师讲文艺复兴,再加上徐女神在考古课上对古庞培的书写材料的展示,自己也开始对“文艺复兴”到底是“学术复兴”还是“学术造假”产生了疑问。有人坚持认为,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大量古希腊罗马文献多数是由美第奇家族伪造的,因为就古希腊当时的书写材料(一说羊皮纸,一说纸莎草纸)而言,在羊皮纸上记载如此多的文字并不现实。到底孰是孰非,一定还得经历长时间的争论不休。这争论的结果对我并不重要,但它无疑提供了一种问题视角,在面对大量层出不穷的文献的时候,你要如何去筛选去鉴别。 回到这本书的内容,所有有关“正义”问题讨论,包括“如何定义正义”、“如何发现正义”、“符合正义的政体要如何建构”之类的探讨,我自己觉得没必要再去复述苏格拉底如是说了。重要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他要如是说?为什么“债务人积极适当地履行债务=正义”?为什么不是“债权人积极适当地免除债务人的债务=正义”?显然,苏格拉底即便博学,他也首先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人”。这种讨论正义的出发点表明他是“有产者”,其次才是个“打破现有枷锁走向理想之共有国度的思想者”。为什么他作为一个有产者,却要打破财产私有制?这一点我在读到苏格拉底怒怼智者学派的时候,会有一点不成熟的小感触。大约是日渐没落的有产者对智者学派日渐有产的恐慌,这恐慌引发的攻击如果能得到回应,双方将有机会针对不同意见做出妥协让步;倘若得不到所期待的外界回应,人往往容易走向自我沉浸变得极端。显然,苏格拉底属于后一种,臆想理想国度的种种美好背后是“哲学王”折戟沉沙的无奈。 还记得大约一年前第一次读《理想国》,当时对书中描写“妇女儿童的公有”的事情很反感。这次重读这一章节的时候,才了解到苏格拉底之所以如是说的原因所在。苏格拉底认为,男女之间只存在自然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影响男女从事对个人禀赋有同等要求的职业。由此,苏格拉底从职业平等谈到了“妇女儿童的公有”。在我自己看来,苏格拉底在此要表达的是把女人这根肋骨条从男人身上抽出来,改变她们原来被私有的状态,获得独立人格。好笑自己当时被“公有”二字误导,其实严格讲,“非私有”和“公有”之间绝对不能划等号。否则,男人们要为“共产共妻”跳脚,伪女权主义者要为“共产共夫”摇旗。真正的,男也好女也罢,我们互相都不需要拿对方做参照,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谁都不曾公有谁。 【ps《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结课论文,我要写“女性主义法学”[捂脸][嘿哈]】

  • 先独立,后爱人
    听风
    推荐

    五星推荐。     新年里又重温了《理想国》的部分章节。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记录了一段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为学生格劳孔所讲述的一段非常深刻的比喻,后人将其简称为“洞穴之喻”,现在人们习惯称之为“洞穴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感官是未必可靠的,仅凭感官人类其实是无法认知真相的,如果没有先知先觉者的教育与启发,人们是一定会自我蒙蔽的。     为了证明这个道理,他设想了一个情形,在这里简述如下:     在一个黑暗的山洞里,几个人被绑在凳子上背对着洞口,无法动弹。在他们的后面是一堵墙,墙外有一堆火,火发出的光将一些事物的影子投射在洞底的墙壁上,而被绑着的人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子。他们以为事物的真实样子就像洞壁上的影子一样——那就是真实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挣脱了束缚,逃出山洞。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看到了一棵树,但是可能由于直面刺眼的阳光,他非常怀疑眼前的树是不是真的!当他的眼睛慢慢适应了外面的光线,他看清楚了那棵树,并且真实地触碰到它。     他恍然大悟。马上跑回去告诉那些仍然被绑在凳子上的人:真实的世界在外面,这里只有虚假,只有影子。然而,当这个人将那些被绑着的人解绑之后,那些人却恼羞成怒,他们早已习惯了接受影子的“真实”,而把别人的劝告当作毒药,这些人就把那个人用石头砸死了。     但是,他们毕竟已经挣脱了束缚,所以他们终于也看到了身后的墙,墙外的火,以及通往洞外的洞口,他们终于鼓起勇气走出去!这是意义重大的一刻!      出了山洞,他们也看见了那棵树,一开始他们也怀疑,树和影子竟然同时出现了,到底哪一个是真的?但是他们无法否认,这棵树才是真实的树,可感可触的那棵树比它的影子要真实多了!然后,结果是,有人害怕接受这种沉重的真实,逃回洞里去了;而幸运的是,有人留了下来,接着去探索崭新的神奇的世界!

  • 先独立,后爱人
    修不好的摩托
    推荐

    我想理想国的读法与其他书是不同的。 读说理类的书,我们常常会去辨析作者或书中人物的理论是否正确完整全面。而时隔2500年,将道理表述极为清晰的苏格拉底很多观点势必已不适合今时今日(不同于老子、佛陀含含糊糊神秘主义——要是你认为老子说的不对,一定是你没理解,你根本就不懂什么叫道,什么是禅!)。这常使书本前端坐的我们感到困惑。苏格拉底这老家伙到底在搞啥?总在用些可以找到破绽的例子辩论着似是而非的道理。 其实我认为我们大可抛弃对于书中观点、结论本身的执念,应该转去思考、感受苏格拉底认识世界、辨名析理的方式。因此苏格拉底真正教会我的不是结论,而是求解问题的方法。

  • 先独立,后爱人
    小松
    推荐

    第一次看觉得挺晦涩难懂的。几千年前古人的智慧一直影响至今,也就不得不赞叹了。以苏格拉底和其他人的辩证来续写,里面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但阅读过程中,我觉得它对于个体来说,实际用处并不是非常大,能给一个人以灵魂撞击,情感共振似乎会较少一些,感觉是在讲述如何建一个理想的城邦偏多些。可能是我的阅读理解比较浅一些,没办法读出它的深意。

  • 先独立,后爱人
    Brilliana .
    推荐

    干货非常的多 阐述得非常的清晰 每个年轻人都该看看 真正的哲学家 敢于思考 敢于批判 敢于抓住重要的人生课题永不放弃的探索。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