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推荐

    也许狂妄,但其思想很有价值。不能指导社会,可以指导人生。在基督教道德的对面山上树起了不一样的旗帜。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靖庭
    推荐

    尼采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天才,是个向着挫折发起进攻的英雄。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被他的独特思想方式吸引的同时,也被他一些极端的、病态的东西所震惊。是啊,这是一本自传!一本不同于其他人的,思想大师的自传啊,富有其人的独特风格也是合理的,而我要做的就是跟着他的脚步,去看他所开辟的天地万物。 后来,越是往后越是一种折服:信奉一种主义就一定要爱这种主义吗?尼采自称自己是衰颓者,是道德的对立面,尼采的彻底虚无主义,是为了享受超越虚无主义的喜悦啊!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狄俄尼索斯精神并不是理性的反面,这种精神是现代人所缺失的。尼采杀掉了上帝,正式他否定了基督信仰中的道德,那些对信徒对人类固然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也是标准。可是,也束缚了人们对心灵的发展,限制了鲜活的生命。尼采正是用他的衰颓,去猛烈的迎向悲观主义,从悲观主义中获取力量,再跳出,完成“超人”。 一篇读罢头飞雪,不知今夕是何夕。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玲希·TANG
    推荐

    唯有勇敢的人,才能面对没有意义、没有希望的世界,以自我超越的不息创造活动,充实自己,也替这个原本没有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唯有勇敢的人,才能肯定这个不幸的命运。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Bill
    推荐

    上帝已死,但是他们试图又推崇另一个新上帝。上帝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庇护神。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长发配你的八块肌
    推荐

    之前没看过尼采的著作看着本有时觉得云里雾里,以后应该会再读一次。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妙妙
    推荐

    我们往往看不到事物或状况的本质。 因为拘泥于自己的看法和坚持,结果看到的都是自己对于状况产生的情感与胡乱想象。 也就是说,自己隐藏了事物与状况的本质。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Fly Lee👀
    推荐

    这本自传写于尼采疯癫之前,像是有某种感召一样的梳理了他自己的思想,有趣的目录吸引人想去探个究竟。 序章基本意思——我是怎么想的,我想干嘛?比如:“我承诺去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是“改良”人类。”“凡能吸入我著作中气息的人,他就知道,这是高岗上的空气,使人精神焕发。一个人必须适应这种空气,否则就会有受寒的危险……”听起来好大的口气,不免让人觉得狂妄,但在序章最后一句话却道出了他的心声:“因此,我将告诉我自己有关这个生命的故事。”我被这句话深深的打动,这是自言自语,是对自己生命的交待,无关其他。 接下来第一章是“为什么我这么有智慧”,他认为自己的性格是命中注定的,既不象父亲也不象母亲,但又受其影响。其父36岁过世,尼采认为在自己生命的这一年也开始衰老,生命力降到最低点,视力严重受损。“……完全的明朗和愉快以及理智的旺盛,不但与我身体上的极度衰弱同步,而且也与过度的痛苦同步。”他认为父亲给予他最好的东西,“就是我根本无须特殊打算,只要有耐心,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进入一个拥有更高尚和更优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也只有在这个世界,我最深的热情,才能得以自由地发挥,我几乎因为这份光荣而付出我的生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如此智慧的力量源泉吧?! 可能是尼采长期处于身体病痛的折磨,其敏感让他反对怜悯这种情感,认为克服怜悯感也是高贵的美德。“我的经验使我有理由怀疑一切所谓‘不自私’的倾向以及所有的‘亲切友爱’ 。我觉得它们是衰弱的象征,是经不起激励的表现的,只有在衰颓者当中,这种怜悯才被称为美德。我之所以责难怜悯者,其因为他们太容易忘记谦逊、尊敬以及如何保持距离的感觉,他们忘记了,这种一时心软的怜悯是带有群氓臭味的,他们也忘记了这与不良态度只差一步。”他仿佛在说,把每个人的感受还给他自身,不要试图侵入他人自身的体验,保持距离,保持尊重和谦逊是一种难得的美德。也许有些偏激,我却很认同,怜悯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自恋式情感,尊重每个人自身的境遇也许是更可贵的同情。 对于疾病、衰弱,以及产生出的怨恨,他说“人们与事物纠缠得太密切了,所有经验都太深了,于是,记忆是一件烦心的痛苦。疾病本身就是一种愤恨……由衰弱而产生的愤恨,损害最大的莫过于衰弱者本身。相反,对一个年富力强的人而言,愤恨是一种多余的感情……” 对于攻击,他总结了自己战略的四个原则,非常有趣,尽显其独孤斗士的品质—— “ 第一,我只攻击那些胜利的东西,如果必要的话,我会等着它们变成这样时才攻击它们。 第二,我只攻击那些我在攻击时找不到盟友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攻击那些我必须单独攻击的东西,只攻击那些我在攻击时只连累自己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公然采取一个不连累我自己的步骤,这是我所谓正当行为方式的标准。 第三,我从不攻击人身,我只把人物当作一个有效的放大镜,借此可以使那一般的,但捉摸不定、难以接触的丑恶看得更清楚……我以这种方式攻击我们“文化”的虚伪或杂种本性,这种虚伪或杂种本性把精英与繁多,衰颓与伟大混为一谈。 第四,我只攻击那些排除一切个人差异的东西,只攻击那些其中缺乏令人不快经验的东西。诚然,对我而言,攻击是善意的证明,同时,在某种环境之下,也是感激的证明。我凭借它来表示我对一件东西的尊重,我凭借它使某种东西显得与众不同,无论我是否把我的名字与一种制度或人的名字连在一-起,无论我对二者是赞成还是反对,对我而言,一切都是一样的…… ” 攻击你是对你最大的尊重,是我对你最大的善意,这样的善意确实令常人难以消化。这让我想起总是追着罗素争论不休、咄咄逼人的维特根斯坦,也令罗素心生小烦恼又心里暗自欣喜,并表达过对这种争论背后被认可与尊重的喜悦。 “我对自己的一种严格清洁态度是我生存的第一个条件;在不清洁的环境中,我会死的。因此,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常常喜欢在水中,在任何完全透明清澈的物质中游泳、洗澡和拔刺。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点也不耐于社交活动的缘由;我的人情不是表现在同情别人的感受上,而是表现在能忍受那种同情,我的人情是一种不断的自我控制。但是,我需要孤独,我需要恢复我的本来面目回到我自己,呼吸自由、清新而令人兴奋的空气。我整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首对孤独的赞美歌,就是一首对清洁的赞美歌……” 这一章尼采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独特观点,来彰显其非同寻常的智慧。 下一章是“为什么我如此聪明”,延续着他对生活、对思想的与众不同的观点。一开始就挑战了关于悔恨的看法,“我觉得良心的悔恨不是什么值得重视的东西;我觉得良心的悔恨是一种”邪恶之眼“。”我太好问、经常怀疑、过分傲慢,以致不可能对完全明显地解决事物疑难感到满意……从根本上说,上帝只是对我们的一种粗劣命令:你不应该有思想。“因此,尼采要作为人去思想,去”拯救人类“吧!力量消耗、营养选择、饱满状态,他说自己天性不喜欢多读书,书房会使他生病。”驱使一个人疯狂的不是疑惑而是确定……我们都惧怕真理。”他热爱音乐,尤其推崇瓦格纳。 “一个人必须摆脱一切使他重复说‘不’的东西。理由如下:一切抵抗力的消耗,不管有多么稀少,只要变为规则,形成习惯,总是含有大量、绝对过多的损失。我们体能的最大消耗,是由一点一滴少量消耗累积而成的。保持自己不动,跟许多东西保持距离,是一种体能消耗,而且是一个纯粹趋向消极目的的体能消耗。在这一点上不要欺骗自己!不断需要保护自己的人,可能大大地削弱体能以致不能再保护自己了。”我想他在说尽量不要去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挣扎的事情,那是一种能量消耗,是对自己的不忠实。 “除了埋首于一大堆书籍中之外,实际上无所作为的学者,平庸的语言学家,一天可以打发两百本书,最后完全失去了为自己而思想的能力。如果没有书本在他的手上,他就根本不能思想。当他思想的时候,他是对一个刺激发生反应(一个他所读到的思想发出反应),最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反应……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我发现我具有天赋的、秉性良好的以及自由的那种本质,早已“读得粉碎”了,只有火柴在它们能够除去任何火花,或“思想”之前,才需要划亮。当一个人的力量正在充沛而方兴未艾的时候,曙光时读书,简直是罪恶!”读到这里,忍不住笑出声来,莫非我们就不去读书了?我觉得他只是在嘲讽那些把自己淹没在书中说、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人。尼采就是个很能读书的人,而对读书这件事再抽身出来思考,并且说自己的天赋被“读得粉碎”了,我想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谓值得过的有省察的生活吧! “在我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时刻,没有人能够指出我曾采取过傲慢或悲伤的态度。悲伤态度不属于伟大,一个需要采取一种态度的人是虚假的。小心所有装模作样的人,当生活需要我付出最大的努力时,我觉得它是最容易的。”人顺应环境以某一种态度自居是一种装模作样,发乎自然的态度,才是认真投入生活的态度。 第三章是“为什么我会写出如此优秀的书”是对他所有作品思想的梳理,写作初衷为何,核心思想为甚?也许还有写作的过程,及些许逸事,就不赘述了。它勾起了我想再去读那本没读懂的书的欲望——《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 最后一章“为什么我是命运”,“我知道自己的命运。总有一天,我的名字将会和那些对可怕事物的回忆连在一起,将会和那前所未有的危机、那最深刻的良心冲突以及对那些一直被人们信仰、需要和视为神圣而崇敬的事物的咒骂连在一起。我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是炸药……”尼采反对宗教,自己也并不希望成为一个圣者,“我宁愿做一个粗鲁笨拙而无知识的人。也许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尽管如此,或者尽管不是如此,因为从来没有比圣者更为虚伪的人,我是真理之声。不过,我所说的真理是可怕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谎言是被称为真理的。对一切价值重新估价,就是我对人类最高的自我肯定活动的公式……我的命运注定我将是第一个可敬的人,注定了我将感到我是与长久以来的虚伪对立的。我是第一个发现真理的人,我是第一个由于发觉虚伪之为虚伪而发现真理的人。”这就是他生而为人的命运,来叫醒沉睡在虚伪之中的人类。借查拉斯图特拉,尼采宣称“要成为创造善恶的人,首先就必须成为一个破坏者,粉碎一切价值。” “这个世界并非建筑在那些善良的群众动物赖以寻找他们微不足道的幸福的本能上面。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合群的动物、蓝眼、仁慈、“美的灵魂”,或者,像赫伯特.斯宾塞所希望的,一个利他主义者,那就等于剥夺人类最伟大的性格,那就等于分割人类而将其变为一个可怜的东西。”这个话好伤人,群众动物、微不足道的幸福本能……可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来看,又很难拒绝和否认他的观点。不过,他所谓的善良者,又指什么呢?没懂……也许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常人”吧!着迷哲学思辨的持续懵懂中…… “善良者,他们不能创造, 他们永远是完结的开始。 他们虐待创造新价值的人, 他们为了自己而牺牲未来, 他们牺牲整个人类的未来! 善良者,他们永远是完结的开始。 那些谋害世界者所能带来的任何损害, 善良者的损害是一切损害中最不幸的损害。” 最后一句话的结尾将尼采式精彩推向了极致——“你们了解过我吗?——狄俄尼索斯” 好象只能这样碎片式的记录,还没有能够消化出自己的东西,只能算一个摘抄笔记吧!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燕小炜
    推荐

    一群人围着一只死鸟,一群人,围了不下10分钟,有的蹲坐,有的站立,有的拍照,保安出来解释鸟为什么会撞在玻璃上死掉(或者解释鸟为什么撞了玻璃之后会死掉)。那一群人露出悲哀的神色——要是他们把注意力投向玻璃,大概还会露出愤怒的神色,为什么有玻璃?他们对一只陌生的默不作声的鸟这么悲伤,就像在人群中常常看到的令人意外的感情流露,尤其面对公共事件或者公共弱势群体,人们仿佛要把仅有的悲伤都挤到脸上来表达自己是一个多情又柔弱的人,然后以此作为人群的道德。但是道德当然是只在公共领域,在私人领域道德叫什么呢?你当然见过八面玲珑、两面三刀的人,你就能想明白这是一种什么道德。 道德因为它只在公共领域,绝不能真诚。在这里还有一种重要的角色,就是鸵鸟。啊我想起来那只鸵鸟,在救一只陌生的车底盘小猫时,那么努力——我甚至不知道这股努力的情感源泉是什么,除非是凭空产生的道德。头套一样的道德。于是那人开始念出三重肯定句:“这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有意义的,这一定是有意义的。”噢老天,我早在那时候就开始对此反感。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以为自己什么都看不到,这顶多令人耻笑,而令人憎恶的是鸵鸟从此不看外面,还传播着它的无知判断。有意义绝不是通过三次肯定就会变成“真实的”事实,何况那时候我心中已经觉得这件事并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一种被偶然推着走的生命分支而已,把偶然当成一种强制力是没必要的行为(何况在公众领域中对此认真的人并不会所有时刻都如此践行),且愚蠢。 道德还有一种掠夺性,也是因为它发生在人群之中。它表达了一种需要、一种稀有,正好反映出人在私德中缺失的。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一个社会把公共道德鼓吹为个人最高品德,那就是在为自己戴上左臂上“人心可恶”、右臂上“扼杀人心”的袖章。 虚伪的情感多么可憎,人的情感如果能在无关的事情上也达到巅峰,他本人一定是一个无情的人。佛对苍生有爱,而绝不会为一人一鸟悲伤。尼采对人类的超越个体、超越民族的大爱,使他的话语看起来粗暴又尖刻——而这样的力量是“一个多情又柔弱的人”不应该承受的。 尼采踩住被围观的死鸟,群情激愤——道德以柔软渗血的人皮为盾,以铁石心肠为矛,鼓吹伪善,肆意作恶。 尼采踩住被围观的死鸟,唯一的目的是打破这种道德,让围观的虚伪的木头“对一切价值重新评估”,让他们获得真正的生命罢了。 或许,尼采既希望自己活,又预感到自己不可避免地被群情杀死。那种来自于生理遗传的早亡倾向,已经成为心理上默认必定会发生的预设。 因为尼采一心要以决斗的姿态进入社会。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COH
    推荐

    独特的魅力,独特的思想,独特的写法!岂是我一个凡夫俗子能看懂的[撇嘴]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杰克妈
    推荐

    在旧的价值体系被摧毁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构建的时代。尼采是敢于面对现实的人,他站在虚无和悲观主义的对立面,批判基督教、反对压制人性和自我牺牲式的道德体系。有人说尼采很狂傲,把自己比作神俯视人类。我觉得尼采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他厌恶颓废和堕落!他的思想是强者哲学和刚性道德!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反观尼采的一生,并没有任何邪恶和罪恶,而是充满了同情和善良。他的勇敢和坚毅是他敢于从人类捏造的虚无的世界观里跳出来,追求真理。用自己的思想给后人一个别开生面的思考视角。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劲🐯
    推荐

    好看,虽然我看不懂。尼釆,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既邈视神圣又批判那些对神圣崇拜而不会思考的人,他甚至不希望人们崇拜他和读他的书,他希望人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尼釆主张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他批判耶稣基督,他在基督教对面山上树起一面新的旗帜。尼釆,(1944~1900)德国哲学家,这本书是1888年尼釆疯颠之前写的。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Mazarine
    推荐

    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与其说它是一部自传,不如说它是尼采的思想历程史,在这本书里,虽然也有生活方面的片断记载,但大部分是记述他重要著作的概要以及心灵创造的过程。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赵祥亦
    推荐

    所谓信仰上帝,西方将上帝推崇备至,将所获所得,言上帝之恩赐,实则皆是自己努力所得,而圣经当中对上帝体现,或是基督教对耶稣,实际都是人给予创造赋予的意义,而此通过千年传之,让人深信不疑,旁观者清,深陷者迷,不去执迷于信仰,推翻上帝的存在,尼采以偶像黄昏来言谈的理论。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观点是将人规定的道理,成为世界当遵守的法则,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实际人的法则代表多数人对人性而定下的规则,同样对人之外的存在,人言谈的规则,并不代表自然的规则,而人定于人的规则,将会随着时代让人不断的重新改写,属于后天变化,漂动改变,人性先天性变化始终如一,来作为人永恒的定律。 从推翻上帝论,尼采言自己并非神圣之话,及希望未来人的变化,呼吁着,真莫名的有种推销感。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杨文育
    推荐

    看了这本书对尼采其它作品以及他的哲学思想的诞生和体系发展有了初步了解。尼采的伟大在于他敢于冲破一切限制,包括对基督教道德的抨击,对好友瓦格纳的批判,无情但句句戳心!

  • 气质:变美从来不靠长相
    文清子
    推荐

    我的中学老师让我遇上了哲学,而尼采让我真正爱上哲学,自此一生与哲学成为“最好的朋友”,完完全全地改变了我的人生。或许这是偶然,但又或许是必然,我明白我注定如此。不知为何,或许我们是同一种人,我们注定要跨越一百多年而在心灵上对话,我们注定会有相同的精神形态的转化过程,我们注定永远相伴。 “不合时宜者”: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尼采与克尔恺郭尔同为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十九世纪时,几乎没有人懂得他思想的意义,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世人开始认识他的价值了,但其出现的方式却是伴随着血与泪,纳粹法西斯党断章取义地利用尼采说过的某些话,作为他们政治目的的哲学基础,歪曲尼采思想使之成为法西斯党的代言人。这完全是法西斯党的曲解,对尼采是一个很大的冤屈。然而,尼采早就说过,他知道他的命运,他说,总有一天,人们会把他的名字和那可怕的回忆连在一起,和那前所未有的危机连在一起。他也说过,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一束炸药。可是这束炸药不是某个团体的武器,而是炸开虚伪传统的,他不想建立什么信仰,他不想做什么教主,他不需要什么信徒,他只要做“真理之光”,以照破附着在传统之上的一切谎言。诚然,他的哲学是强者哲学,他的道德是刚性道德,所谓刚性道德是指勇敢、坚毅、强健等美德,可是其中并没有包含残酷、不仁等罪恶的意味。相反,尼采在思想上虽然强调强者道德,但他一生的行为,却充满了仁慈与同情,只是因为他生理上的脆弱,使他把强健勇敢偶像化,以至成为他的哲学原理。表面上看起来,他崇拜过拿破仑,好像他轻视一般人,只崇拜天才和英雄人物,其实,拿破仑只是代表他心目中勇者画像的典型,他所轻视的只是那些自甘为群众的人,因为甘为群众的人,把一切价值都平面化,不容许有任何特立独行和差异存在,这种人都是没有个性的人,都是心理上的弱者,他们都缺乏创造力。不过,尼采虽然轻视这种人,但是,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应该善待这种贱民,这是伟大人物的责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是强调伟大人物的责任感,伟大人物应该造福于他所轻视的贱民,而且,伟大人物为这些贱民造福,并不希望获得任何报偿,只是伟大人物充满了创造力,他生命力的充溢,使他必须散发他的热和光。 尼采曾在其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过精神三形态的发展论—骆驼、狮子、孩童,即虔敬、服从而学习的精神,破坏、批判而试作对价值重新估价的自由精神以及肯定、创造地对命运之爱的精神。以上述标准加以区分,尼采思想的展开,可以分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在古代希腊悲剧和哲学的研究中,深受叔本华和瓦格纳影响的时期;中期,超越叔本华与瓦格纳,向着怀疑和虚无主义突进的精神彷徨时期;后期透过与虚无主义的对立,其主要思想渐次充实展开,是向疯狂中突进的时期。 尼采在早期的中心思想可以拿《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思想做代表。在这部著作中,尼采所提出的是面对存在的悲剧性,希腊人如何凭借悲剧精神以克服悲观厌世的苦闷问题。尼采对悲剧的认识,独具慧眼,而所谓的希腊悲剧,尼采认为是由两种成分组成的,即阿波罗情态和狄俄倪索斯情态。阿波罗情态代表静穆的美,一切造型艺术,如雕刻、绘画以及用冷静的理智来观照世界的态度,都是这种情态的表现。狄俄尼索斯情态则代表生命的力,一切非造型艺术,如音乐、舞蹈等都是这种情态的表现。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狄俄尼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尼采借这两个神的名字,代表发自人性根本处的两种情态,这两种情态,虽然都是发自人性的根本,可是,起初并没有相交在一起,而是平行地发展。荷马史诗是阿波罗艺术的极致,阿基洛卡斯的抒情诗则是狄俄尼索斯艺术的最高形态。当这两种艺术形态各自展现的时候,还不曾达到艺术的巅峰,直到这两种情态合二为一,也就是美与力合二为一,才达到整个艺术的最高形态。这个最高的艺术形态,便是希腊悲剧。 当尼采偶然发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时,他便完全地沉醉进去了,叔本华的睿智深入表象世界的背后,洞察了意志力量,让尼采欢呼雀跃,可是,尼采毕竟是尼采,他并没有停留在叔本华哲学,他崇拜过叔本华,也摆脱了叔本华。事实上,悲观主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沦在悲观主义里而不能自拔。如果一个人能够经过悲观主义阶段而又从其中跳出来的话,那么,他对人世的体验,会远比那些肤浅的乐观主义者更深刻,尼采就是这种人。当他发现叔本华的睿智,看透了世界的真相,他的确曾沉湎于叔本华哲学,可是,他又能够从叔本华悲观主义里面跳出来,重新肯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而成为他自己所谓的悲剧哲学家。当他从叔本华悲观主义里跳出来以后,他发现了瓦格纳。在尼采的心目中,瓦格纳简直是狄俄尼索斯的化身。他从瓦格纳的诗乐剧里,发现狄俄尼索斯的精神,也就是力与美的合一,梦幻的静美与生命旋律的结合。沉睡了两千年的狄俄尼索斯精神,在瓦格纳身上复活了。这个时期,瓦格纳可以说是尼采心目中的偶像,可是,曾几何时,这个偶像又幻灭了,此时的尼采似乎无所寄托,他的精神彷徨了一段时间。这个时期是他思想展开的中期,也就是他的破坏时期。 中期:尼采认为,以往人类并没有走上他们所愿意走的正确道路。他们完全处在一种否定、堕落和颓废价值的支配之下,因此,他觉得道德价值的起源问题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是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所在。以往,要我们相信,我们人类处在一种最好的情形下,圣经可以作为我们神圣的指南。其实,人类处在最坏的情形下,人类一向被那些吸血者,被虚伪贪婪的教士所支配。我们要改变这种情形,要摆脱这种情形,《曙光》这本书,就是开始这个改变和摆脱的活动。尼采在自传中说,要建设新的价值,就必须破坏一切旧的价值,这个时期的尼采,完全在从事破坏工作。他开始对一切价值重做估价,扫荡一切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他认为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不但是颓废的道德观念,而且是一切新价值的障碍,不扫荡这些颓废价值,便无法建立新的价值,所以,他大肆破坏。我们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尼采,是摆脱了叔本华和瓦格纳而向着怀疑和虚无主义出发的。 一般来说,虚无主义有两条出路,不是走向自我毁灭的颓废道路,便是从破坏中突出而走向诉诸行动的创造活动。但虚无主义并不可怕,问题是如何面对虚无主义。现在,我们来看尼采如何面对虚无主义。对虚无主义的超越,是尼采后期思想的中心所在。 后期:经过怀疑和虚无主义的破坏阶段以后,尼采终于发现了自己,他的主要思想内容渐次充实而展开。这个时期的作品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他思想的结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查拉图斯特拉之前,没有智慧。唯有查拉图斯特拉的出现,“超人”这个观念,才变成了现实。人是桥梁,不是目的。桥梁永远是过程,不是归宿。于是,他创造了“权力意志”这一观念,人不断地使自己高扬,不断地否定而超越虚弱的自己,将生命力的勃发,一层层地在自己内在鼓动起生命的创造,将自我超越作为实存的自我创造,以人自己为创造主,让一切价值与意志,由自己的重新创造而使之复生。“超人”观念就是这种超越性的具体化。这不是表示人以外的另一种东西,而是表示着“超越和凌驾”的意义。自我超越的苦斗途程,便是这超人性的实现。 这本书的基本观念是永恒轮回。所谓“永恒轮回”是说这个宇宙永远是重复着那已经存在的东西,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产生。人类面对着这样一个宇宙,就像一个工人经年累月地面对着一部做同样活动的机器一样,工人面对着这样一部机器,总有一天会感到厌烦,如果人类会感到厌烦的话,那么,人类将永陷于虚无主义的死结中。要摆脱虚无主义的死结,人类唯有勇敢地接受这个命运,不要诅咒命运,而要对它产生一种爱,这就是尼采所谓“对命运的爱”。唯有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这个没有意义、没有希望的世界,以自我超越的不息创造活动,充实自己,也替这个原本没有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唯有勇敢的人,才能肯定这个不幸的命运。 可以说,尼采一生的思想都是对虚无主义的超越。他三个时期思想的展开,都可以拿这个观念连贯起来。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希腊人在面对存在的悲剧时,如何借助悲剧创造克服厌世悲观主义的苦闷问题。而尼采认为厌世主义乃虚无主义的先前状态,因此,《悲剧的诞生》中的问题,根本上也是虚无主义的克服问题。他中期的批判、怀疑和破坏工作,是彻底的虚无主义,“永恒轮回”是这种彻底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可是,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主人公的犯罪目的是为了享受忏悔的快乐,同样,尼采的彻底虚无主义,是为了享受超越虚无主义的喜悦。如果说,斯宾诺莎在永恒相下洞察宇宙人生,以理性之光,参悟一种境界,因而过着完全智者的生活。相反,尼采则打破只以人为理性存在的观念,揭发理性主义的流弊,把人类一层层地发掘到非合理的生命根源,因而形成生命哲学的主流。当揭开生命的神秘之幕时,的确曾感受生命的烦恼,可是凭借悲剧意识,又从生命的烦恼中净化出来,重新感受生命的喜悦。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中心课题,就是发掘生命的最深处,因此,尼采即是存在主义的先驱。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类必然具有无比的热情,查拉图斯特拉的高峰,虽然荒僻孤寂,然而他的热和光,还是要洒向颓废腐败的人类,可是人类腐化已深,难以挽救。自十九世纪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风行以来,人类更加积习难返,二十世纪的文化,完全是平面文化,完全是数量文化,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整个社会极其浮躁,几乎所有人每天都活在无聊与痛苦之间,因一味地追求感官快乐而逐渐的丧失自己的灵魂,这是“流量为王”的时代,这是人们普遍内心贫瘠的时代,表面的光鲜亮丽依然无法遮挡内心的空虚,许多人正在肆意地显露自己的兽性,人们为了获取利益不择手段,人们为了打发无聊而变得暴躁且具有破坏性,人们因网络的发达而变得没有底线。人类向着宇宙深处更黑暗的地方前进着,人们的世界本应变得更加光明,但恰恰相反,人们头顶的天空正逐渐地被黑暗笼罩,他们不仅看不到头顶的星空,更丧失了心中的道德律。尼采说人是横跨在超人和野兽之间的绳子,绳子的下面是深渊,人应该不断越超越自己,到达超人的那一端,而今天的人们却朝着反方向行走,甚至有人主动跃下绳索,堕入无尽的深渊。许多人已经变成了尼采最鄙视唾弃的“末人”。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尼采是位伟大的预言家,但是这位伟大的预言家仍然没能拯救“牧羊们”,他所歌颂的时代或许永远也不会来临。但我认为我们仍应该学习尼采,学习他对生命的歌颂,学习他对自身的超越,学习他的激情,学习他的力量,“舞蹈的高蹈轻扬,欢笑的快乐豪放”,用一生发挥我们最大的潜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使生命绚烂多彩,站在生命之上肯定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意义得以尽情地绽放。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