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玉🌸💎💜
    推荐

    在作者看来,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 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生活的艺术在于善于利用逆境: 我们一定要学会忍受无法避免的苦难。一如世界的和声,我们的生活是由不和谐的和弦以及不同的音调组成的:柔和的、粗犷的、尖利的、平缓的、轻的和响的糅合在一起。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Yeternity
    推荐

    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 哲学让我们换个角度看待生活的痛苦,让它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回事。 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的开篇第一句就是“人生苦难重重”。如果我们不接受这个前提,人生的每一个痛苦,不论轻重,都会让我们发狂。 塞内加的理由见于一句精辟之言:“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塞内加是说到做到的。他官场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凉的科西嘉,始终泰然自若。最后,暴君尼禄上台,命他自杀,同伴们一片哭声,他从容问道:“你们的哲学哪里去了?” 用更宽广的角度看待人生的苦难,那么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的心灵也就得到了解放。 叔本华有一个类似说法: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哲人之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一切个别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 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这样的人无私无畏,以天下为己任。戊戌六君子就是这种人,他们明白必须有人先流血,才能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才会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看淡生死的豪迈。 哲学在人生苦难上,可以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角,让苦难都显得没那么痛苦。缩小点范围,在物质问题上,哲学同样能给出解决办法。 例如钱财问题,一直有这么句话——钱财乃身外之物。这样一句普通的话,实际上隐含了重要的哲学观点。塞内加的话,清楚明了的解释了这一观点。 “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它们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金钱,官位,权势都只是身外之物,在精神上与这些东西保持距离,在真正失去时,我们就不会被“失去”这件事干扰。因为它们原本就不属于我们,只是命运女神借给我们的,借主想取走就可以取走,我们没有理由说不。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塞内加的一章——对挫折的慰藉。 以前也听过“你们的哲学去哪了”这句话,但没什么感受。现在,了解背景后,再一次听到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一个面容和善的老者,那清澈通透的眼神,自信满满的神情,微笑着安慰身旁的人:“你们的哲学去哪了?”。 挫折难免,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挫折。现在遇到挫折失意的时候,总是会想起塞内加的那句话: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Laughing_Lz
    推荐

    曾以为哲学只在于思考宇宙时空,生命真谛。未曾关注过生活中的哲学。当我们明白和接受生活中将会发生的一切时,我们波澜不惊,说服自己,这就是慰藉…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粒粒粒粒粒粒粒粒儿
    推荐

    《哲学的慰藉》内容梳理 1.对与世不合的慰藉 苏格拉底:对哲学的坚定捍卫,不惜为此牺牲生命;对所谓常识的质疑,他人的敌意和我们内心的怯懦都会阻止我们生发质疑,常识并不一定是对的,多数人同意的观点也不能以人数来断定其正确性,从逻辑关系得出来的结论才是靠谱的 2.对缺少钱财的慰藉 伊壁鸠鲁:强调感官的快乐,精神并不能治愈身体上的疼痛;快乐的需求清单:友谊(确认自我,获取关爱和尊敬)、自由(辞职,生活简朴而不必忍受讨厌的上司)、思想(清醒分析,不必庸人自扰杞人忧天,不必焦虑);需求分三类,“在消除了匮乏的痛苦之后,清茶淡饭与丰盛筵席带来的快感是相同的”;“我们所需要的精神的东西在物质世界中被仿造。我们需要的是重整自己的思想,却为新的货架所引诱。”;诉诸快感,用快感来判断一切善,社会财富的增加不会保证快乐的同步增加。 3.对受挫折的慰藉 塞内加:成为皇帝滥杀的牺牲品,面对朋友的哭泣,“你们的哲学都去哪了”,坦然赴死;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塞内加挫折词典:愤怒(愤怒来自于喜剧性的客观,却遭遇悲剧性的后果,而且人们一般觉得愤怒会压制理性)、震惊(无法预料,从未预料最坏的情况)、不公正感(对不公正的抱怨源于相信世界是公正的)、焦虑(不能确定情况)、受嘲弄感(自以为受有生命、无生命物体的迫害) 4.对缺陷的慰藉 蒙田:性缺陷:接受我们的身体,凡是发生在人身上的就没有不人道的,不用把别人关注的当成至理名言,而对别人闭口不谈的东西也绝口不提;文化的缺陷:缺少跨文化的理解,将世界二分为正常与不正常;智力的缺陷:将知识分成学问与智慧(生活得快活而合乎道德的知识),世人往往追求学问,而不管智慧。 5.对伤心的慰藉 叔本华:自我仰慕可以变得快乐,因为别人可能不能欣赏我们或者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表达他们对我们的仰慕;生命意志:追求繁殖的最优最理想状态。 6.困难中的慰藉 尼采:推崇悲苦,追求高山的磨砺;苦与乐紧密相连,多少苦就是多少乐。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一枝
    推荐

    当我们被问及“怎样才能健康”时,你可能不假思索地能说出个一二,营养均衡,适当锻炼等等;但是“怎样才能快乐”呢?估计一般人凭直觉很难一下子回答上来,得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 灵魂对痛苦的陈述并不见得比我们对身体痛苦的陈述更清楚明白。 “不知为何自己不快乐”跟“病人不知病因”一样,需要更懂的医生来给出药方。同理,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如果不能解除人精神上的苦难,不给出谋求快乐的方案,也称不上好的哲学。 一直以来“伊壁鸠鲁”这个词跟奢侈、肉欲和饕餮想联系,但是其实,伊壁鸠鲁哲学所谓的享乐主义真正含义却与此大相径庭。 “在消除了匮乏的痛苦之后,清茶淡饭与丰盛宴席带来的快感是相同的。”人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奢侈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快乐,反而会滋生欲望的痛苦。 如何才能快乐?伊壁鸠鲁为我们给出了一个快乐清单,如有兴趣,不妨读一读第二章。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朱雄伟
    推荐

    所谓的哲学家,就是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的人性现象,一切个人经历都可以转化成心灵的财富。无关你是享乐主义的伊壁鸠鲁,还是悲观主义的叔本华,也无论你是执拗的苏格拉底,还是中庸的塞内加,哪怕是分裂的尼采。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呢?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塞内加的悲观甚于叔本华。任何人生的历史都是苦难的历史,或者,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在叔本华看来,人惟一的先天的错误就是认为我们是生而为追求幸福的……只要我们坚持这一先天的错误……世界在我们看来就是充满了矛盾。因为每走一步,无论大小,我们必然会体验到这个世界和人生决不是为维持幸福生活而安排的……因是之故,几乎每一个年长的人脸上都挂着一种叫做失望的表情。 塞内加亦是睿智的,“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它们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塞内加的智慧就在于正确地区分何处能够凭己意重塑现状,何处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必须泰然接受。 至于哲学,你可以把它视为一种纪律,或者一种慰籍,帮助人克服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和哲学一样,阅读也是生活的慰籍,你问我有哪些进步?我的答案是,我开始成为我自己的朋友。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有此成就足矣。 关于阅读,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 但凡是谋求自我完成的人都应该欢迎各式各样的困难。审慎的人只争取摆脱痛苦而不争取欢乐。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 尼采是对的。爬上一次尼采故居几公里外的科尔瓦奇峰,比任何博物馆都能更好地解释尼采哲学的精神,解释他为何如此维护困难,为何背弃叔本华的麋鹿般的胆小。 我们一定要学会忍受无法避免的苦难。一如世界的和声,我们的生活是由不和谐的和弦以及不同的音调组成的:柔和的、粗犷的、尖利的、平缓的、轻的和响的。如果一个音乐家只喜欢其中一部分,那他能唱什么呢?他必须掌握所有这些,然后糅合在一起。同样的,我们也必须把善与恶糅合在一起,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二者本是同一物。使我们感到窘迫的不应是困难本身,而是我们无能让困难结出美丽的果实。 当我们对于内心渴望而得不到的东西表示淡然时,我们就都变成了基督徒;当我们貌似轻松地说我们不需要爱,或是世俗的地位、金钱、成功、创造,乃至健康时,我们却恨得嘴角都歪了;我们默默地向我们公开放弃的东西开战,从墙垛后面打枪,躲在树上放冷枪。 我爱尼采。一个人如果不是每天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怀着激情与人和书共度的,他怎么能成为思想家?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蕙质兰心
    推荐

    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以西方六位哲学家的人生境遇,分别对应的六种现实遭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哲学对人生的启示。德波顿说,哲学像龙虾一样,看着壳硬,啃不动,只要剥掉外壳,里面的肉又鲜美又营养,可以大块朵颐。哲学不是躲在象牙塔中的文字游戏,而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灵伤病的良方。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李亚琴
    推荐

    哲学的慰藉 阿兰·德波顿 ◆ 我的作品在中国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不过,书的价值还不止于描绘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习见的那些情感和人物,好书对我们各种感情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它处理的感知和认识虽确属我们所有,却又是我们根本无力予以明确表达的: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 哲学不只是慰藉(推荐序) >> 塞内加的看法是: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哲学的作用就在于,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可能发生,从而随时作好准备;第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它们未必那么坏。坏事为什么未必那么坏呢?请不要在这里拽坏事变好事之类的通俗辩证法,塞内加的理由见于一句精辟之言:“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叔本华有一个类似说法: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哲人之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一切个别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 >> 蒙田谈论性事的片断,评论道:“他把人们私下都经历过而极少听到的事勇敢地说出来……他的勇气基于他的信念:凡是能发生在人身上的事就没有不人道的。”说得好,有蒙田自己的话作证:“每一个人的形体都承载着全部人的状况。 ◆ 译序 >> 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这痛苦有主观自找的,例如名缰利锁,欲壑难填;有外界强加的,例如天灾人祸,种种不公平的遭遇。但是在哲学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解脱之道:苏格拉底以通过理性思辨掌握真理的自信直面压倒优势的世俗偏见,虽百死而不悔。塞内加参透人事无常,对命运作最坏的设想,因而对任何飞来横祸都能处变不惊。伊壁鸠鲁认为人生以追求快乐为目的,但是他对快乐有自己的理解:摈弃世俗的奢华,远离发号施令的上级,布衣简食,良朋为伴,林下泉边,悠哉游哉!蒙田(姑从德波顿,把他也列入哲学家)自己大半生在藏书楼中度过,却贬低书本知识,因厌恶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而走向了另一极端——让饮食男女的原始本能登大雅之堂;他痛恨当时学界言必称希腊的引经据典之风,提倡用百姓自己的话代替“亚里士多德如是说”,这样,因能力、知识不足而自卑者可以从中得到慰藉。天下伤心人可以从叔本华的极端悲观主义、放弃对此生的一切期待中得到慰藉;另一个极端,尼采对超人的意志和力量的绝对自信又可帮助人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永不放弃。作者并没有表明他对任何一种哲学的倾向性,对其中有一些也以调侃的笔法透露了一点质疑。但是从作者的角度看,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虽然相距甚远,甚至相对立,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共同点,那就是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爱智慧”,而且用这种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种种悲苦。 >> 不论哲学家的主张如何,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随俗、不从众、不畏权势,通过独立的深思熟虑而得出自成体系的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一旦形成,就身体力行,以大无畏的精神捍卫、宣扬之。 >> 他读书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为寻找一种表达方式,为此徜徉于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心理分析之间,上下古今求索,从中邂逅知音,产生共鸣,在跨越千年的著作里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标。 >> 他最喜爱的、能引起共鸣的作家之一是普鲁斯特。他的第四部著作:《拥抱逝水年华》是从文学通向哲学的桥梁,这本书使他名声大噪。由此引出下一部:《哲学的慰藉》。如果说他的小说是寓哲学探索于文学创作之中,那么这本书则是用文学笔法写哲学。 >> 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他认为哲学家的伟大不在于高深莫测,而在于能与常人对话。他以自己驾驭文字的才华把通常是枯燥晦涩的哲学思想写得生动活泼而通俗易懂,目的就是要把哲学从高头讲章拉下来,进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哲学家之口告诉人们思想的重要,人生道路上遇到种种问题,不假思索凭本能作出反应,与通过思考,理性地对待,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他认为在世俗的世界里只有哲学能解人生痛苦之谜。但是哲学著作又多艰深难懂,令普通人望而生畏。而在他看来,哲学如龙虾,外面有一层硬壳,还有应该剔除的污垢,但是里面的肉却是美味而营养丰富的。《哲学的慰藉》的作用就如给龙虾剥壳的钳子和掏肉的长钩。他思接千载,驰骋跳跃于古今之间,把古人的思维展示在现代人物和时髦的生活方式之中,不由人不得出结论:人性在某些方面是永恒的,因而有些哲理也是永恒的。 ◆ Ⅴ >> 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一个论点不能因为多数人谴责就是错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态总是对抗多数,以为这样就一定正确。 ◆ Ⅲ >> 正如药不能治病就无用,不能解脱精神的苦难的哲学也是无用的。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和欲望的脉搏,从而使我们免于制定错误的谋求快乐的方案。我们应该停止凭第一直觉行事,而应该先审视我们的欲望是否合乎理性,其方法类似一百年前苏格拉底用以评价伦理定义的诘难法。伊壁鸠鲁答应我们,哲学可以提出有时看来与直觉相反的病因诊断,从而引导我们达到优异的治疗和真正的快乐。 ◆ Ⅳ >> 很少有比思想更好的医治焦虑的良药了。把我们的焦虑写下来,或者在谈话中说出来,其主要内容就显露出来了。了解其实质之后,我们即便不能消除那问题本身,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消除它的一些特点:迷茫、错位、惊愕。 ◆ Ⅱ 塞内加挫折词典 >> 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 根据塞内加的看法,促使我们发怒的原因是我们对世界和对他人持有过分乐观的观念,这种乐观达到危险的程度。 >> 怒气来自一种信念,认为某种挫折没有写进生活的契约中,这种信念发源于近乎喜剧性的乐观,但其后果却是悲剧性的。 >> 我们应该对什么都不感到意外。我们的思想应该事先准备迎接所有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惯常发生的事,而是有可能发生的事。 >> 造物从来没有创造过一成不变的东西。 ◆ Ⅲ >> 理性使我们能够决定,什么时候我们的愿望与现实的冲突是无法调和的,于是命令我们甘心情愿地,而不是怨恨满怀地接受必然。我们可能无力改变某些事态,但还是有自由决定对待它们的态度。正是从自发地接受必然之中,我们找到了明白无误的自由。 ◆ Ⅱ 性缺陷 >> 蒙田的哲学却是调和的哲学:“最愚蠢的自讨苦吃就是蔑视自己的身体。”不要企图把自己切为两半,我们应该停止同自己令人尴尬的皮囊打内战,而要接受它,承认它是我们存在的不可更改的事实,既不可怕也不丢脸。 ◆ Ⅳ 智力的缺陷 >> 但是蒙田设计的聪明的要素是:一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生活有用和适宜;准确地复述柏拉图或伊壁鸠鲁的话不如判断他们所说是否有兴味,并能早日帮我们克服焦虑和寂寞来得有价值。人文领域的作者的责任不是表现出“类科学”的准确性,而是带来幸福和健康。 ◆ Ⅱ 一则当代的爱情故事加叔本华式的注释 >> 按照叔本华的说法,我们自身分裂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半,潜意识受“生命意志”所控制,意识服从于潜意识,却不能了解它所有的计划。意识不是一个自主的实体,而是只有部分视力的仆人,服从于一心想要生儿育女的“生命意志”。 ◆ Ⅰ >> 很少有哲学家推崇悲苦。按照传统的看法,智慧的生活总是与努力减轻苦难、焦虑、绝望、愤怒、自轻和痛心相联系的。 ◆ XXIII >> 尼采和他的牧师父亲一样,献身于抚慰人。和他父亲一样,他想向我们指出通向自我完成之路。但是他不同于牧师,也不同于把痛牙拔掉的牙医和毁掉不讨人喜欢的植物根的园丁,他认为困难是达到完成的关键性的必要前提,因此甜蜜的抚慰最终残酷多于助益。人类最厉害的疾病在于他们与疾病斗争之道。表面上能治病的办法从长远来看比它要治的病还坏。临时有效的治疗、麻醉、镇静、所谓的安慰剂,被无知地当作治疗本身。人们忽视这样的事实……这些临时的缓解剂常常要病人付出更加全面深刻恶化的代价。使我们感觉好些的不一定对我们好。使我们感到痛的不一定对我们不好。[插图]把痛苦的状态笼统看作应该予以消灭的对立物,是极端愚蠢的,总的说来后果是灾难性的……几乎与想要消灭坏天气一样愚蠢。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小菜一大碟
    推荐

    2000年,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创作的散文集《哲学的慰籍》出版。以六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是否是待议)、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际遇,分别对应六种现实中的逆境∶于世不合、缺钱、受挫、缺陷、伤心、困难之慰藉。上述遭遇几乎囊括了诸多水逆人生,德波顿的隐含之意是∶无需妄自菲薄,更无需垂头丧气,读一读哲学书,前人已将良方写在其中——哲学能带给人们安慰!不知聪明的你,是否已从中读出;如果没有,那就请再细细品,慢慢品;如果依然没有,那么衷心祝福你∶说明你的生活很顺利,很幸福。 德波顿认为,他的书和那些美国式的所谓自助励志书完全不同∶“那些愚蠢的垃圾书动不动就教人一夜暴富、速效减肥等等,总是煽动读者乐观。大多数励志书并没有悲剧的意识,这最让我受不了。他们不知道,生活在本质上是不完美的,总有一种悲观的因素需要我们去慰藉,承认生活有多痛苦才会使其臻于完美。”正是出于这一念头,他又写了《哲学的慰藉》。即便作者有如此的念头,依然没有摆脱“畅销书”的套路——快餐式的、功利主义的、奶头乐。 阅读建议∶75%。人物传记?不是;哲学读物?也不是。更加高明的鸡汤读物而已。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彼岸
    推荐

    但凡哲学家,都是一群思想丰富行为怪僻的人,他们的言论总是异于常人,有时显得高明有时显得愚笨,但他们绝对忠于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他们谈不上聪明,但绝对是有智慧的,因为他们总在探究怎样活着更有意义,恰巧他们的某些观点的确能给处于困境的人带来慰籍和启发,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所以我们需要哲学家和他们的哲学思想。。。怪有意思的一本书,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人人都可能成为哲学家,现实生活里哲学家们活得并不比普通人高明多少,甚至还更不如意。。。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nancy
    推荐

    痛苦、挫折、苦难、悲伤、不幸都是我们想避而不谈的,但却是无法回避的,因为这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希望自己、亲人、朋友乃至整个人类幸福、快乐、 健康、相亲相爱永不分离。真相却是苦与乐、聚与散、健康与疾病、甚至生与死相伴而生。认识到这些,并积极地將苦难丑恶等不利因素转化为美好幸福的一面,即便很难做到,那就多学一些知识,使人生之路过得相对平静也是好的。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星辰大海
    推荐

    使我们感觉好些的不一定对我们好。使我们感到痛的不一定对我们不好。 把痛苦的状态笼统看作应该予以消灭的对立物,是极端愚蠢的,总的说来后果是灾难性的……几乎与想要消灭坏天气一样愚蠢。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水寿
    推荐

    世间所有的问题,归根结蒂是关于人的问题。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是关于对人生和世界问题的永远追问。 我们知道,人生有种种不如意事,有一些是可以改变,另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某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去面对和接受,可以说,哲学就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仅仅是慰藉,它更是人精神生活的支点,能带给我们开阔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不致于沉沦平庸的日常。 因为,在寻求智慧的道路上,世界永远没有现成的答案。知识能够传授,然而智慧绝不能转让。周国平先生就曾说过:“哲学所梦寐以求的那个绝对,不是已经存在于某处仅仅有待发现的东西,它永远要靠每一个自我独立地去把它创造出来。” 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里面的六位哲学家的思想虽然相距甚远,甚至相对立,然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共同点,那就是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爱智慧”,而且用这种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种种悲苦。 哲学又是一种修行,既是修行的过程,也是修行的结果。智慧的人生不能没有哲学的滋养,哲学没有人生酸甜苦辣的历练也难以升华。说到底,哲学是给人以热爱生命的自信和动力。它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郑同学
    推荐

    本书书名“哲学的慰藉”,有意思的是我国著名学者周国平作序,序的题目竟然是“哲学不只是慰藉”,再细读序的内容,字里行间可见周教授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就是“一般般”。 显然觉得阿兰同学有“杀鸡用牛刀”之嫌,生生的把哲学拉低了一个档次,另外还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硬是把苏格拉底、叔本华、尼采的哲学用来对“与世不合”“伤心”“困难”进行慰藉,尤其是把他一生研究和欣赏的尼采给曲解了,他认为“尼采哲学的基本精神恰恰是反对形形色色的慰藉,直面人生的悲剧性质,以此证明人的高贵和伟大”,阿兰同学居然用他的哲学来慰藉困难,实在是南辕北辙、驴头马嘴。 当然,周教授最后也对本书作了肯定,说这书作为一本通俗哲学读物,无疑起到了吸引人们走进哲学之门的作用。言外之意,也就是哲学入门,仅此而已! 本书针对当前世人的迷茫、焦虑和困惑,选取了苏格拉底、塞内加、伊壁鸠鲁、蒙田、叔本华、尼采6位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以朴实无华、机智灵俏、优雅舒畅的文笔,相应介绍了应对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缺陷、伤心、困难应有的智慧,帮助大家寻求解脱之道、慰藉心灵,走出迷茫、痛苦和焦虑的泥沼,唤发出生命的勃勃生机。 其实说白了,作者充当了“哲学引导员”和“心理辅导员”的角色,为人们引见了6位哲学家,以他们的哲学思想为药方,配出6剂良药,对症下药治疗世人的心理疾病。

  •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推荐

    作者讲述六位哲学家的六种现实困境,阐明哲学能给予慰藉,並得以改变。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