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Charon
    推荐

    读了忘忘了读,终于读完了。 这本书不推荐用来入门,我本来以为是我逻辑功底差,后来发现别人贴的英文都比翻译好懂… 然后我打开了一本中国人写的书…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北欧E神
    推荐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处于一般以上,推荐以下。综合考虑还是推荐。一般以上的原因是这本有关哲学的书蛮生动有趣,很有想法,主要体现在他对哲学家的评价。同时具有分析的逻辑,教会我一部分思考观念。推荐以下的原因是,这本书还是对于哲学入门者来说有点难度,阅读收获不大。其次是罗素对一些哲学家的看法毫不留情面,他的一些发言可能使得招仇恨。但是综合来说,这本书于我而言,让我粗略的了解了哲学各大学派,同时让我知道各大学派的优缺点和如何看待各大学派的哲学观点。并且让我建立了一种可能对哲学学派批判的思维途径,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跟着哲学家的思路走。我认为还是值得推荐的。 最后很赞同罗素所说,哲学是包含科学和一些非科学的学科,不能从单独的方面解释哲学,会把哲学的本该包括的范围缩小,但是可以在研究哲学从单方面入手,提出哲学观念。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toni_tsutao
    推荐

    “在哲学的全部历史中,构成哲学本身的一直是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一起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其中一个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个是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它关系到人类的最佳生活方式。这两个部分一向是众多混乱想法的根源,原因是它们并没有充分划分清楚。”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推荐

    赫拉利说:“整个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虚构的故事构建起来的。”冯友兰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西方思想史》(作者想不起来了)里说:哲学是关于思想的思想。而罗素说:哲学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其对未知事物的思考的特点是与神学的共同之处;其理性地看待事物的特点是与科学的共同之处。凡能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属于科学,凡不能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属于神学。哲学热衷解释科学给不出答案,神学答案不可信的问题。比如:宇宙为何存在?生活方式有贵贱之分吗?善良值得追求吗?…… 在《西方哲学简史》里,罗素酣畅淋漓地评述了公元前六世纪至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及其名家著作,笔触犀利。并结合各时期政治、宗教和科学状况,从分析哲学的角度梳理出西方哲学演化发展路径。他说从历史角度看,“生存环境与他们的哲学互相影响”;从人的角度看,安于现状和武断主观的信念都不足以支持人类文明存续。于是哲学为学哲学的人提供了面对问题,不受困扰,安心活下去的力量。 然后,他就洋洋洒洒铺排分析。(此处省略2000字,怕挨喷😷) 据说本书他在搞数学研究时悟出来的。那跳脱的思维我是跟不上的,那满腹经纶,我望洋兴叹,以上或许算勾取了一瓢无?[天啊]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Adina慧(冒纳凯亚)
    推荐

    转 今天是罗素诞辰148周年。 罗素活得很长,享年97岁;故事很多,令他自己也不得不用三卷本700页的大部头自传才能讲完;名声很大,用“明星式”哲学家来形容他,毫不夸张。 罗素在《我为什么活着》名文里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三个人生之锚,不简单,在罗素那里,都是高标准: ◎对爱情的渴望: 罗素说,他寻找爱情出于三个目的:第一是得到一种让人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极乐的感受;第二是解除面对生命深渊的本体的孤寂;第三是在爱的交融一体中,看到圣贤和诗人所描述的“天堂”。 罗素结过4次婚,中间还有一些情人,每一段感情经历都是非常投入的。可以说,对待感情,他是自由而慷慨、倾尽心力的。 ◎对知识的追求: 罗素是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曾引发数学界的理论危机;成为分析哲学界领军人物;他谈论过的话题(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等等等),几乎包含了你所能想到的所有范畴;文笔又好得惊人。一不小心到手了诺贝尔文学奖。 连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忍不住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这种天赋的智力,羡煞旁人。 ◎对人类苦难难以遏制的同情: 他毕生反战,为此先后入狱两次。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罗素的同情心所指向的都是一些世界性的大问题,其能够发挥的作用和力量也非常人所能及。 …… 中国诗人徐志摩曾说:“罗素是现代最莹澈的一块理智结晶,而离了他的名学数理,又是一团火热的情感,再加上抗世无畏道德的勇敢,实在是一个可作榜样的伟大人格,古今所罕有的。” 然而,在精彩如斯、智慧如斯、伟大如斯的罗素表面下,也住着一个时而孤独,时而濒临绝望与疯狂的罗素。 传记作家蒙克,看到了罗素一生“悲剧性”的一面: 当他在情爱中寻求欢喜乃至极乐的时候,也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的哀伤乃至极悲的时候; 当他在知识中寻求绝对真理的时候,其知识上的对手有可能给他致命一击,而此人恰恰是他的高徒维特根斯坦; 当他“虽千万人,吾往矣”,用尽几乎最后二十多年人生投身反战反核的时候,却也沮丧地看到,许多人对这种危险满不在乎…… 1918年一战结束那一天,人群里满是节日的味道。出狱仅仅两个月的罗素混迹于人潮中,他感到“一种异样的孤独,仿佛是从另外一个星球偶然落到地球上来的一具幽灵”。 ——在他非常精彩的一生中,挥之不去的,依然是孤独、痛苦的暗潮。 他毕竟是这个世界一位罕见智者。无论如何,只有这样的智者才会懂得,还是有一种东西的失落,是人间任何成功和欢乐都抚慰不了的。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子不语
    推荐

    花了41个小时才把罗素的这部简化版的著作看完,西方哲学的脉络从古至今一一道来,凭借这部著作罗素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尽管这部著作文字生动,罗素自成一派的哲学风格鲜明独到,但它留给读者思考的地方还是太少了,因为罗素总是先入为主地把自己的一些观点引入书中,这样在某些方面容易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但哲学要解读的问题不应该只是这些,它理应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 就罗素个人而言,他本人也承认自己的哲学观点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的确,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他是站在某个立场在说话,但我还是非常欣赏他的坦诚,不管他是站在哪个立场,这个立场本身也是处在社会环境当中,他更多的是承载着众多哲学家都拥有的使命和责任。 罗素和众多哲学家所创立的分析哲学对近代同样影响深远,他用严格的科学原则将诸多哲学派别尝试统一起来,为近代哲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他对未来社会的预言以及警示同样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禁要问,真正理想中的社会是怎样的呢?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杨鹏
    推荐

    虽然花了不到十个小时就读完了罗素版的《西方哲学史》,但几乎花了一个星期才读完柏拉图的《理想国》,用了一个下午读完笛卡尔的《哲学沉思录》,整整一个晚上才啃完康德的《道德的形而上学》以及基本没翻几页《纯粹理性批判》。 罗素的对斯宾诺莎以及他的《伦理学》的推崇,让我非常感兴趣,简直迫不及待地想找过来读,抽时间好好拜读一番。 结论是:一本非常有趣西哲,通俗易懂,同时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如果你读过梯利版近百万字的西哲,你就懂我说的话了!)书中介绍了西方比较著名的一些哲学家和他们的观点,同时有罗素自己的主观评价。虽然大量“私货”成了大家诟病的地方,不过也是我特别欣赏之处。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也欣赏到了罗素的个人点评,更加入了杨鹏—我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独家风味,好玩而有趣! 具体的内容,再抽时间写到博客里与大家分享。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十一
    推荐

    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许是自幼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也不觉吃力。但读此书,因许多知识的空白显得晦涩难懂,只得粗略读过,摸着些哲学的门槛,连入门都谈不上。还是填补些知识盲区,再战。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天问
    推荐

    为什么开始读哲学史,哲学著作?一是受一位哲学专业的好兄弟影响,二是我人生发展的必然选择。18岁之后的时光我长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背包旅行,而现在因为疫情停下来必然开始思考人生、世界、寻觅智慧,而哲学则帮助我从过去的经验中更好的吸取教训、归纳总结,从而更加坚定、明了、确定。 阅读罗素的这本书,如同在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带领下,游览西方哲学画廊,所有的画面都是彩色的、生动的,而长者的讲解也是活泼风趣的。读毕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获益匪浅。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Zzzz
    推荐

    不推荐没有哲学基础的人用手机软件读这本书。首先,本书时间跨度过长,各个哲学流派间也有联系和对比,不做笔记很容易混乱;其次,这个版本的部分翻译有问题,有些语句过于晦涩难懂;再次,文中夹杂了很多罗素本人的观点,并不是特别的客观。但不得不称赞罗素本人丰富的知识量和扎实的哲学基础,我想如果稍微有点哲学基础再按照罗素的引导肯定能产生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 对于我来说,很遗憾,书中介绍的各个哲学大家及他们的哲学思想我都一知半解。但因为作者拉扯了长达几千年的时间线,让我对历史、宗教、科学、哲学的变迁及相互影响有了粗浅的认识。我决定在对一些哲学家做一些了解后再去重新读一下罗素的原版书,希望到时候能有新的感悟。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野渡
    推荐

    罗素除了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外,其实还是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以经验论扬名的英国人写的哲学史,较之崇尚唯理论的德国人—如黑格尔写的《哲学史讲演录》,文字显得生动活泼,文风并不枯燥乏味。本书虽云《简史》,看似普及读物,然而对西方哲学原著缺乏了解之人,读起来仍是十分艰涩难懂的,没有一定的西方哲学史基础,阅读会相当困难。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兔毛尖上的跳蚤
    推荐

    19/100 尽管我坚信科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科学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达不到的领域,在传统上包括在哲学内的广阔领域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领域包括的都是各种根本性的问题,而且和价值相关。众所周知,通过科学,我们能够知道所有能够知道的事,但游离于科学范围之外的,科学就无法知道了,比如那些理应算是感情问题的事。 在哲学的全部历史中,构成哲学本身的一直是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一起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其中一个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个是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它关系到人类的最佳生活方式。这两个部分一向是众多混乱想法的根源,原因是它们并没有充分划分清楚。在自柏拉图到威廉·詹姆斯的漫长时期,受到追求道德教育的心理影响的,包括哲学家对宇宙构成的见解。哲学家费尽心思编造了一些事实上具有诡辩性的理由,来证明那些他们自以为会使人有道德的信念是真的。 基于道德上和理智上的理由,我向来都是排斥这些偏见的。理由很简单,除了探求真理之外,如果哲学家利用专业能力做了别的工作,那么他在道德上就是犯了变节之罪。在进行研究以前,如果他首先就假设说,某些信念是促进良好行为的信念,本身与真假无关;那么他就限制了哲学的思辨范围,使哲学变成了无聊之学。因此,如果是真正的哲学家,就应该严格审查所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再说理智上的理由,大大妨碍了哲学进步的一向是错误的道德考虑。于我而言,从不相信能够证明宗教教义到底是不是真理的会是哲学。然而,其他的哲学家也许不这样认为,因为自柏拉图以来,提出关于永生和存在着上帝的“证明”就被许多哲学家看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本质工作。他们在提出自己新的证明时,总不忘指责前人的证明。而且,为了让自己的证明获得充分的根据,他们甚至不惜曲解逻辑、神话数学、谎称一些由来已久的偏见是上帝的意愿。 否定这一切的是那些把逻辑分析视为哲学主要工作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们很坦率,他们承认,给对人类极为重要的许多问题找出最终的解释不能依靠人类的理智,因为它做不到。不过,他们不认为有更高级的认识方法,可以使我们发现科学和理智看不到的真理。他们不仅否认这一点,而且还因此得到了回报,这些回报是,他们发现了一些很精确的解释,这些解释可以用来解答从前被形而上学掩盖的许多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解释这些问题的客观方法在哲学家的求知欲之外,也丝毫不牵涉哲学家的个人气质。 科学的实事求是原则是在混乱的各种对立的见解中起协调统一作用的少数力量之一。我在这里所说的科学的实事求是原则,是指把我们的信念建立在一种全新的观察和推论之上的习惯,这种习惯要求我们的信念要做到不带个人色彩、消除地域及气质偏见。 这种哲学方法可以在实践中养成认真求实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可以应用在人类的全部工作上。这样一来,就可以造成这样的一种结果:凡存在这种习惯的领域,狂热就会少一点,而相应的同情和相互理解就会多一点。哲学在放弃了武断和浮躁之后,继续坚持启发着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陈先森
    推荐

    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简史》 一个人一生的历史,基本上可以概况为不断认识自我和认识外在的过程,外在分两个方面,即有生万物和无生的宇宙。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亦大抵如此,即认识人类自我种群和外在事物及宇宙的过程。这一过程,便充满了哲学的精神,哲学的指引。 譬如一个巨大的黑暗荒原,人类在其中行走,科学是手中的明灯,能照亮的区域虽然越来越广,但也随之也会发现未知的区域更广。而宗教神学则如同人类心灵中对无限未知区域的敬畏感,敬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越多便越是走向真诚对宇宙的崇拜,此是自然神和宇宙神的渊薮。最后是哲学,是人类的思辩智慧,是一种思想直觉,依靠这种直觉,人类不断在横向上提高科学,同时在纵向上不断开启对宇宙的认知。 基本上,科学的任务是追求具体的物质真相,哲学的任务是追求抽象的精神真相,而神学的任务则是在物质和精神两者未追求出真相的区域内设想或者创造"真相",从而提供给未知的人类以某种意义上的安全感。 正是这种东西,安全感,科学也好神学也好哲学也好,都在为人类提供一种具体的安全感意识。微观上,人生活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中,这让人会有不确定的流浪者意识,个体需要一种可以触摸感受到的安全感。如此,他才能安于环境,安于自我的位置,从而提供其他人一种由自我架设的安全感保障。当绝大部分人能提供这种安全架设时,社会文明才能稳定,提升和进步。宏观上,人类所居住的这颗星球在宇宙中流浪,这是群体上的不安定感,宇宙环境的不确定和因这种不确定而造就的自然环境中的灾难使地球事物缺乏群体上的安全感,于是智慧群体整体上的渴求安全感意识。人类文明的最终任务,就是从具象到抽象,完整的提供一份安全答卷。 这是十年来第三次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每一次,都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人类精神中那种深刻和巨大的敬畏与恐慌。同时,亦感触于罗素深厚的智慧素养。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提供哲学史著的作家都能带给人以上述感受的。 2016-12-3于渭南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微生俊潇
    推荐

    哲学作为心理学的前身,感觉比心理学还要难懂一些,也许是我缺了一些慧根。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两个礼拜,全程迷迷糊糊,感觉像是抓住了什么,回头一想,又想不清自己抓住的是啥。不由得感叹,哲学不愧是有钱人学的学科。 罗素对哲学历史叙述可谓详实,但想要通过本书了解各哲学家的主要思想,这本书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加上罗素对哲学家的点评有失偏颇,保持清醒头脑独立思考,阅读效果更佳。

  • 非暴力沟通·两性篇
    赵祥亦
    推荐

    尽管生命总会被死亡打败,但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仍然要坚持追求,即使目的是毫无意义的也不放弃。如果人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痛苦;可是愿望一旦被满足了,人又会变得贪得无厌,这样说来,世界上就根本没有幸福可言。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