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口可
    推荐

    哦,行。我知道了。你这个叛徒!我原来一直以为,只有我这模样的能叛变——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托尔斯泰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革命啊~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我网不太好
    推荐

    我的生命是否具有超出死亡而永恒的意义? 苏格拉底说:“肉体的生命就是罪恶和谎言,清除肉体的生命就是幸福,因此我们应该期望这么做。” 叔本华说:“生命就是罪恶,他什么都不是,向虚无转化才是生命唯一的幸福。” 受叔本华的影响,托尔斯泰开始质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由此而引发了一场精神危机并且一度希望通过自杀来了结自己的生命。或许在外人眼里,托尔斯泰是幸福的,他出身于贵族,有世人向往的功名利禄,但真正的苦难只有自己知道,就像《活着》中所说,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其他任何人的看法。芸芸众生的皮囊之下,谁又能理解另一个抽象的存在。伴随着死亡的诱惑,托尔斯泰企图通过利用自己的所学去找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实验科学讲生命是粒子之间的互动和转化,但“生命的意义”的概念太过抽象,它无法像数学、生物、化学等问题一样在科学知识中得到解答,明白了以上之后,他又把目光转向了对思辩科学的探索,思辩科学从终极问题出发去研究人类,它问人是什么?整个世界是什么?因何有我?因何有世界?但它所给予这些问题的回答却又往往只是简单的三个字,“不知道。” 他看到人们以或无知或享乐或借力或懦弱去回答生命,这也不是他所寻找的答案。摆脱狭隘的目光,最后,他终于从活着的当下的普通人身上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发现了信仰所拥有的能超越生命的力量。而所谓信仰的本质,就是它赋予了生命一种死亡也不能带走的意义。 这本书把托尔斯泰的迷茫,挣扎,歇斯底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在阅读的时候我甚至能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狰狞的人站在我的面前。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看到古希腊中世纪哲学家毕达哥斯拉、赫拉克利特死于荒诞,看到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四处留情,绯闻不断,更像是一个及其自恋、及其空虚的可怜生命……种种总让我觉得人不该这样活着,但是,分明又是他们向我展现了生命所能包涵的终极意义。 19不到20的年纪,我是十分不能理解像是苏格拉底、释迦摩尼、所罗门、叔本华所给出的关于生命意义的答案的,它们太过悲观。我不知道当我哪天也同样领悟到生命就是最大的恶时,当我发觉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事,劳碌所成的功,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时,当那一天真的来到眼前,我会以何种方式去度过我的余生。但,终归,关于生命的意义,自古以来,没有人能给出一个被大众所乐于接受的答案,我相信以后也不会有。或许从某方面来讲这就是人之所以存在的一种乐趣。在探索答案的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也都会发觉自己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追随着这种孤独,或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遁入空门,都是每一个内在生命最好的归宿。或许,这个过程,目前为止,于我而言,就是生命的意义。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_
    推荐

    我忏悔,我有罪; 我的懒惰、傲慢、放纵、逃避、懦弱、贪婪……都是不可饶恕的罪; 相对于贫穷,我更害怕迷失自己; 我深深地忏悔, 竭力摆脱这些罪恶; 阴暗的角落,天地神明或许看不见, 可是我看见了, 并决定始终做一个有底线的人! 哪怕在世人眼里, 奇怪又愚蠢。 习惯了愚蠢。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Софья-Sophia
    推荐

    读完最想做的事是把作者摇醒,你继续讲下去啊,你接着写啊!就像你在森林里迷了路,好容易碰到一个过路人,你问他哪里是出口,他意味深长地回头凝视身后的路,良久回过神,拍拍你的肩膀叹口气,“年轻人,我也不知道啊。顺着这条路往前走,兴许情况会好点儿。”你还来不及问,他就消失在晨雾里了。这个时候你真想破口大骂,“糟老头,你倒是说清楚呀!到底还得走多远?这个森林到底有没有出口?我都走了几天几夜了,怎么还没有个头?”“哈~哈~,年轻人不要急,低头看,路就在你脚下。”“故弄玄虚!我当然知道,脚下的就是路。” 也许再过一些年,能更明白这本书吧。只是现在我不知道,托翁的“回到原点”,是找不到答案后为了让自己继续活下去,编织的蒙蔽自己的巨大谎言,还是在尝试过了无穷多的可能性,恰好找到的那条,就是最初的路。希望是后者。 我无数次祈祷,有人能告诉我,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不是描述性回答,而是确切的,像1+1=2那样不容置疑(至少我现在还没怀疑一加一的正确性),可是每一个答案都无法让我信服,甚至渐渐地,我发现小时候奉为圭臬的那些,都是不完善的,仿佛人漂浮在大海里,放眼望去,一片汪洋,不知道重新去依靠什么,不知道漂向哪里。这种未知性对探险者来说是新奇刺激的,对于从前习惯了东南西北的人,是焦虑不安和恐惧。 写到这儿,真想抱一抱托翁,虽然读完还没找到我的答案,但就像y=1/x函数一样,x趋近于正无穷,那条无限趋近于x轴的曲线就是方向。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如是
    推荐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何而生。 等当人真正想过这些问题,去寻找去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候,我想到最后如果有点苗头的话,那么他一定会哭着降生,平淡的生活,安静的离开。 生命必将经历前期的循规蹈矩,中间的迷茫空寂,后归于简单平淡。生于尘土,归于尘土。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端点温度😉
    推荐

    茨威格说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 每一届,课讲至托尔斯泰处,必抱以深情。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传记,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以及那朴素得让人泪目的墓地……震撼!让灵魂经历一场洗礼。 灵魂的伟大,不在于其生而高贵,始于高洁,而在于其历贪嗔痴妄而能自省其“卑微”“鄙芜”。托尔斯泰因质疑而生发的精神危机,其灵魂的忏悔,书中的絮絮叨叨,从另一角度来说,或可以说是一个历经荒诞颠倒见证邪恶愚妄的智人,在饭饱欲满后,突如而来的“虚无”、困顿、矛盾、挣扎;读其言语,观其做法,那些汲汲于济身“高贵”,营营于普世“成功学”的人,或许会觉其费解,甚至于觉其可笑,亦是疯魔!诚然,还在索求“拥有”路上的我们,还没全然登上“拥有”的山峰,又如何敢言探问那蓦然回首的“虚无”。然而,感谢托尔斯泰的真诚,感谢他那赤裸裸的自我审视,让我们能代入其角色,在书的字里行间,拷问我们已历俗尘的那部分灵魂:我是谁?我该往何处去? 是的,思“虚无”,求索有限与无限,探问生命的信仰与意义,这是人类共同探问的终极话题,或许每个人提交的终极答案终会有所不同!但无疑,托尔斯泰为我们提供其中一种思索角度。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Anne
    推荐

    薄薄的一本,却读的缓慢。说不尽的生老病死,道不完的困惑迷津。 信仰是什么?读完之后我虽不甚明。但它一定不是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能使人坚持下去不放弃的就有信仰的力量存在。 生命虽然虚无,但到底还是有意义。 死亡可不可怕?怕也无法逃脱。不做无谓的挣扎,交出一切俯首成泥。不祈望来世也不要轮回,此生就化作一缕烟,就成一粒尘,虚无于浩瀚无垠中。 世界的一切,你都仅仅是过客或路过,你且暂时拥有或者使用,你带不走一寸一毫。留恋和后悔都是徒劳的。这世间属于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荤一素一枯一荣,我踏过蹚过见过赏过走过了属于我的一生一世也就足以。万镜归空,只活这一世。 我不曾信奉任何宗教,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只要每次仰望苍穹,不曾惧怕太阳的光芒便是心安。 我也不曾刻意的烧香拜佛,也不喜寺庙求神。跪拜求于诸神的安宁,我宁可在心里点一株香,宽恕或放下。每一个人的心都应该有一座神坛。敬畏万物生灵也敬畏先人先灵。 人们苦苦追寻的上帝,何尝不是存在你的内心深处? 帕斯卡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而我忽然觉得,我是一片摇曳的树叶。 托翁说他曾上百次想过自杀,我却曾上百次在静谧的夜里想象过自己死去。闭眼屏息,脑海空茫,在浩浩荡荡虚无的漆黑里,感觉有时缓缓下沉,有时袅袅升起,有时漂浮水面,有时静卧盈草……不同的领悟源于不同的心境。于是我在黑夜里一次次死去,在清晨一次次苏醒。 生命充满虚无,人生充满苦难,我们有幸来过。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斐语纶滗🤗
    推荐

    它与古罗马奥古斯丁,法国卢梭的《忏悔录》,并称世界三大忏悔录。 不同于奥古斯丁的宗教性,卢梭的文学性,他的忏悔录以思想的深邃性见长。 他就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享誉世界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西方的忏悔不同于东方的说教,他不惜毁灭自己的形象,赤裸裸地展现于世人。 从人性,到命运,最后到信仰,他层层剖析,刀刀见血,不吝以一个失败者的口吻寻求世人的援助。 “就像身在异地,渴望有人来帮助时的那种恐惧,孤独和凄凉的感觉”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到。 文人都有这样的特质,大概是智慧的苦果,知识的诅咒。 任何生命都是带着原罪的, 他清楚并且毫不保留地揭露以自己为代表的属于人类的肮脏和贪欲。 他丝毫不谈论自己所谓的艺术成就和伟大,而是讽刺道:“由于信仰权威,人们把权威的错误也奉为楷模。” 对于自己的作品,他说:“我常常很不纯洁,充满种种个人欲念,以至真理的光辉被我的昏暗所遮掩。” 对于文字,他认为这只是真理通过某种方式的传递,但愿没有通过个人的传递而受到玷污,呼吁人们通过文字传达的真理来滋养自己,而不是被文字的表象所利用。 罗曼罗兰曾经说,托尔斯泰最丑陋的一面是真诚,最伟大的一面也是真诚,是真诚永远地救了他。 在思想上的追求纯洁和肉体上的贪图享受这个双重矛盾下,直接叩问生命的意义。 “当人拥有了健康、财富、爱情、事业时,死亡却无法避免,这种吞噬一切的毁灭,能把人生所有的追求变成徒劳,那么生存的意义何在?”-《忏悔录》 产生这样疑问的时候,托尔斯泰刚创作完《安娜.卡列尼娜》。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为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文豪的称号,那么《安娜.卡列尼娜》则让托尔斯泰成为了“艺术之神”。 列宁看完之后大呼:“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罗曼罗兰更是将他与米开朗琪罗以及贝多芬同列,作《名人传》,称他为:俄罗斯底伟大的心魄。 之后他便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哭喊与苦闷….. “我不得不在每次思考这些问题之前,将房间里所有的绳子都拿走,以免自己会想不开而上吊自杀。”他在日记中如是说。 一切文化的苦果都是情感的无处宣泄,一切艺术的天才都是生活苦难的无处可逃。 托尔斯泰也不例外。 1910年11月的一天,凌冽的寒风吹着阿斯塔波沃车站,一个66岁的妇人趴在其中一个窗口上专注地往里看着。 1 里面躺着他临终的丈夫,相伴48年,此时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 仅仅十天以后,他就离开了人世,他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 出身贵族,突遭变故 似乎但凡伟大的人都有这么一个桥段,老天爷为了体现“公平”,总是给一些天才刻意制造变故。 他1岁丧母,9岁丧父,改由姑妈抚养长大。 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空虚,让他的青年时期如“一片沙漠”。 而荒漠之下是滚动的流沙,如他的思想,飞速的运转。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沉迷于某种慈悲的幻梦中。 曾经因为一匹马倒下而可怜它,亲吻它,并为它哭泣。 也因为看到自己继承的千亩庄园中劳作的农奴而心生慈悲,想着将土地重新还给他们。 愿意将自己十分之一的家财分给穷苦的百姓,希望他们不再受奴役。 同时又因为拥有这些思想而悔恨,觉得没有面子,在他的贵族圈子里。 毕竟有哪个贵族的圈子会真正的可怜穷人,怜悯苍生,这简直是非主流。 为了重新获得尊重,他开始了“离经叛道”的生活。 他从十来岁开始热衷于玩女人、赌博和酗酒,包括在喀山读大学时治疗性病,婚前与一名女奴保持过三年夫妻一般的关系、并生育了一个私生子等等,托尔斯泰都忠实地写在日记中。 而这种放荡不羁的缘由,罗兰罗曼在给他作传的时候更是直言不讳。 他如猿子一般的丑陋:粗犷的脸,又是长又是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瞩视时非常严峻,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这丑相,在童时他已屡次感到绝望底痛苦,他自命要实现成为“一个体面人”。这种理想,为要做得象别个“体面人”一样,引导他去赌博,借债,彻底的放荡。 而这种对“放荡行为”的定义来源于他的家族观念,他的至亲好友的灌输。 养育他长大的姑妈说:“最能造就一个男人的,莫过于跟体面的女人做爱。” 这个桥段后来被他用到了他的觉醒之作《复活》之中。 聂赫留朵夫简直就是托尔斯泰的原型。 从第一次到姑妈家,见到了玛丝洛娃开始,这个翩翩公子哥便爱上了他,并且在青春的懵懂和原始的欲望下,他诱奸了玛丝洛娃,然后拍拍屁股跑了。 可怜的玛丝洛娃从此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当过妓女,做过工人,成为阶下囚,最后被流放。 在与落难的玛丝洛娃重逢之前的聂赫留朵夫早已抛弃了青年时候的理想与责任,光荣与使命,完全沦为物质与欲望的奴隶。 玩弄各种女人于鼓掌之中,和各种贵族夫人偷情…… 整个《复活》的前期生活就是托尔斯泰对自己年少无知的回忆与忏悔。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从看到法庭上落寞的玛丝洛娃开始,她被人诬告因为钱财毒杀嫖客,那个因为他的欲望被毁掉的女人…… 而托尔斯泰的“复活”从信仰的破灭开始。 “我沉湎于放荡的生活以后发现,在一切方面不如我的人在这一方面远胜于我,这使我痛心,于是我确信,这不是我的使命。”-《托尔斯泰日记》 他发现那些给予他价值观,支持他,赞扬他的人,原来也是一副副丑陋的嘴脸。 他们表面一套,背地里又一套,彼此欺骗,弄虚作假,并以此为荣。 价值观的崩塌,信仰的毁灭,让他对于所处的圈子产生颠覆性的认识。 “作家们都是一群无良之人,大部分都是坏人,毫无品格,他们要比我过去寻欢作乐或是当军人时看到的人还要坏得多。” 甚至于对写作的动机,他更是直言不讳,“当时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为了猎取名利,我必须把美隐藏起来,而去表现丑。” 动机一旦暴露,信仰一旦崩塌,人自然陷入无尽的迷茫和痛苦之中。 于是他开始怀疑生命的本源,“我为了什么而活?” 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女人,财富,名声,一切一切都带着肮脏和虚伪,难道伟大生命的诞生就是为了这些? 在灵魂的伟大和肉体的完美的双重标准下,他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他承认了自己的,甚至于整个人类的不完美。 “在道德和艺术的杠杆上,总有一高一低,这边延长多少,另一边就缩短多少,一个人失去道德的目标,他便对美对一份敏感。”-《托尔斯泰日记》 我想这大概就是古往今来多少伟大的艺术家,撇去伟大的艺术成就,而总有难以启齿的生活污垢的主要精神缘由。 跳脱不开物质的世界,就永远受物质世界法则的支配,这种支配带来的不自由便是生活痛苦的来源。 我们极力的寻求幸福与欢乐,却往往在寻求的过程中沾染了更多的不幸与堕落。 而这种不幸与堕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的。 所以在整个抑郁期间,托尔斯泰正是用那种“超然”的态度去思考自身的,于是注定他就是那个时代永远不会满足的郁郁寡欢的孤僻者。 他无法撇去人身上沾染的弱点,去正视一个人真正的渴望与述求。 于是他开始了从科学,哲学,生物等各种学科苦苦探寻生命的奥秘。 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 就像证明“X=X”这样的恒等式,现有的一切理论,在理智的世界里,你永远找不到答案。 看到这里,突然理解了牛顿为什么最后跑去相信上帝去了,因为科学界限的存在让人类永远无法刨根问底。 就像刘慈欣在《三体》中一开始描述的那些顶尖科学家一个一个相继自杀一样,真是科学界限的存在让他们奋斗终生的事业失去了原始的意义。 此时的托尔斯泰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危险的关头。 于是他想到了宗教,想到了释迦牟尼,想到了苏格拉底,想到了叔本华。 “人生就是不可避免的痛苦、衰弱、衰老和死亡,应该使自己摆脱什么,了脱生死。” 他开始研究这些超凡脱俗的理论,妄图将物质的生命形式向无尽的虚空转换。 他提出了四个摆脱困境的方式: 无知、享乐、毁灭和苟延残喘 无知:对生命中的荒谬和罪恶一无所知,所谓无知者无畏。 享乐:他们已经了解了生命的绝望和困境之后,毅然决然地享受现在的幸福,因为忘乎所以而心安理得。 毁灭:自杀 苟延残喘:即便意识到生命的绝望和荒谬,知道未来什么也不会得到,仍然继续苟活。 第一种不符合托尔斯泰伟大智者的身份,明明懂不可能装不懂。 第二种属于绝大多数平凡人的生活方式,只要自己满足绝对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即便考虑也只是流于心理活动,一边嫖娼一边骂这个世道文明的荒诞,一边大肆挥霍,剥削穷人,一边又悲悯天下苍生,要做农奴反抗的带头大哥,这种不要脸的事情,他也不屑去做,虽然他就是这样的人。 第三种,他没那么大胆量,虽然他不承认。 第四种,也正是他痛苦的缘由,也是绝大多数人感觉到人生迷茫,绝望的缘由。 他形容自己像“一只蹲在井底的娃”,参照他孜孜不倦地翻阅各种学科,探寻生命意义的样子,很容易相信他陷入了知识的陷阱之中。 在浩渺的知识海洋里,靠自身的力量永远无法穷尽,你不可能什么都懂,探寻的越多,越感受到自身的无知和迷茫。 0=0,生命并无再多可以供人类参考与展示的东西,如果妄图证明,只会自讨苦吃。 他开始明白,一切形式都是虚无,一切繁杂都是简单。 享受幸福和逃避痛苦本身就是不可分离的两个状态,它就像呼气与吸气,进食与排泄。 我们的人生绝对不能以享乐和逃避痛苦为目的,那样只会陷入深渊而无法自拔。 人生的目的应该在快乐和痛苦之外,它只能是通过享乐和痛苦来实现的。 以享乐和逃避痛苦为目的,意味着失去那条贯穿它们的路,无论往哪一头都是死胡同。 -《托尔斯泰日记》 这种人生的流动性才能赋予生命存在的意义,而指引我们前进与后退的只能是最单纯的信仰。 于是托尔斯泰解放了自己家庄园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一枝
    推荐

    信仰就是生命的绝响 这是托翁在一生各个阶段中追寻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 少年和青年时代接受东正教的教育和洗礼。18岁上大学后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并开始“自我完善” 去追求世俗名钱权。26岁进入作家的圈子,开始以杰出诗人和艺术家自居,从事“教化人类”的事业,直至六年后结婚。15年的婚姻生活让他暂时忘却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但不久他又陷入了无限的沮丧迷失困惑中,他不断地问自己“生命的目的是什么,生命去向何方?” 这不是小儿科问题,这是生活中最重要,意义深远的问题,不能逃避,也无法逃避。如果不回答,就无法生活。 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他研究了苏格拉底叔本华所罗门释迦牟尼,最后得出真相就是——生命是彻底的虚无。 如果是虚无,为何还要生存下去?他开始观察琢磨身边实实在在的人们的生活,发现大致有四种处理方式: 1.无知。对生命中的荒谬和罪恶一无所知,也不愿意费这个心思去探寻生命的本质; 2.享乐。按照现有状况去活,享受当下的快乐,不考虑未来。大部分人采用了这种方法。 3.毁灭。明白了生命的罪恶和荒谬之后,毁掉生命,只有少数意志坚定的人才能这么做。 4.苟活。知道未来什么也得不到,但仍然苟活着。知道生命拿你开了一个愚蠢的玩笑,却依然痛苦地活着。作者属于这第四种。 既然从理性层面了解了生命的虚无,为何自己没有勇气去结束生命? 除了自己,为什么人类过去和现在都生存着,而且还依然好好地生存着? 因为一种力量,一种所谓的“生命意志”在起作用。这种生命意志又是什么?信仰! 这种非理性的认知,在理性的道路上不可能找到。 信仰,他提供生的可能。只有这种信仰能够回答人类生命的问题,从而使生存成为可能。但凡有人的地方,必定有信仰。 无论何种信仰给什么样的人提供什么样的答案,任何一个答案都能赋予人类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能被苦难、贫穷和死亡所摧毁。 信仰就是生命的力量和支点。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Fanny凡漪
    推荐

    当我也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时,他告诉我们真实与谎言本来就是一体,支撑我们活下去的,是万千相似又不同的信仰。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ฅฅ New Creation ฅฅ
    推荐

    不是生命赋予信仰意义,而是信仰赋予生命意义。信仰就是上帝,让生命超越死亡达到永恒。     我告别了以前的贵族生活,并且意识到,这不是生活,仅仅是类似生活,是一种富足的条件,我们生活在这种富足的条件下,也正是它剥夺了我们理解生活的可能。想要理解生命,就不应该去理解生命的特例,也不是去理解我们这类寄生虫,而是去理解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命。是这些人创造了生活,赋予了生命意义。我身边普通的劳动人民就是广大的俄罗斯人民,我把目光转向他们,并且开始注意他们赋予生命的意义。     这种生命的意义,如果能描述的话,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根据上帝的意志来到这个世界上,上帝创造了人,每个人都可以毁灭自己的灵魂,也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而人活着的目的,就是灵魂的救赎。为了救赎自己的灵魂,必须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想要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必须抛弃所有生命中的享受,去劳动,去接受,去忍受,变成一个仁慈的人。人们从宗教信仰中获取了这种意义,这种宗教信仰是由牧师和植根于人们生活中,并在童话、谚语、神话中反映出来的规矩代代传给他们的。我觉得这种生命的意义清晰明了,贴近我的心灵。 ——托尔斯泰 感谢这位文学家,让我感受到混乱的文学世界里始终有一束光在指引每一个破碎又孤独的灵魂向着永恒前进。当然啦,更爱俄罗斯文学咯。比心。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守候
    推荐

    说实在的,本不敢去评价世界级大文豪,但是看了他的《忏悔录》,深深觉得当人得到自己的想要的一切,再没有目标时,必然对自己存在和生命的意义感到困惑。或许天才和疯子仅仅是一念之间。有那么一瞬,我也想过,人为什么要活着,或许我是无知的,又是享乐的,但我知道孩子需要妈妈,妈妈需要女儿,活的光明磊落,踏踏实实,这就是我要存在的意义。 受叔本华影响,托尔斯泰开始质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并在他五十一岁时写成《忏悔录》。这是托尔斯泰长期抑郁生活的写照,是场精神苦难,他所拥有财富和地位或许是每个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拥有的和经历的让他感到羞愧不安;缺乏信心;他孤独,他下决心推进农奴制改革,却遇到农奴的麻木冷漠,他感到无力。他不得不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争吵。 这本书里他有勇气揭露自己的一切不堪,我真的非常佩服。他说:“回望这些年,战争中我残忍杀戮,给对手设套决斗,而后毙之。赌博输钱,剥削农民的劳动,然后将其处死。荒淫无度,谎话连篇,偷鸡摸狗,信口雌黄,私通旁族,纵饮无度,凶残暴戾,戕害人命……没有一种罪行我没干过。”确乃实实在在的忏悔,在对自己的严酷剖析后,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最后放弃贵族生活,亲自参加体力劳动,过简朴生活,找到生命的真谛!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沉醉
    推荐

    凡人皆有困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今日之困惑,前人亦所思。 看看托尔斯泰,出生贵族,还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样优秀的作品,可谓有名有利,然而他也一样对人生感到困惑。 托尔斯泰自幼喜欢读书,接受了很多思想读物,所以他是不信上帝的。长大以后他见证了人的虚伪,没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他对人生感到苦恼不已。再之后他观察到贫苦人民都信仰上帝,他通过理性分析无法理解这种信仰,然而他又觉得这种上帝信仰能成为群众信仰自有其道理。于是他通过感性加入到这种上帝信仰之中,和贫苦人民走到了一起。他处于信与不信的这种矛盾之中……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容与
    推荐

    快速读完,可能是快,因而未能有众位书友那样高深的见解。简单说一下自己看法。 凡书籍皆可比较,此书与《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比较,同是带有哲思的忏悔录。此书较为琐碎,内容杂乱,让人有不适感,认为更多的是靠作者的名气而吸引了众多读者,而部分读者,譬如我,则是硬着头皮看完,要论内容的哲辨性和艺术性,无法与《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媲美。 因此,我不是研究外国文学—托尔斯泰的人,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再读的必要。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Jn_Zheng
    推荐

    在读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之前,刚刚读完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两本著作都是对“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终极哲学命题的探索与回答,但给出的答案却大相径庭。 托尔斯泰一生对自己生命意义进行着苦苦的求索,刚开始从理性知识和前人智慧中学习,发展到从身边看似幸福的普罗大众身上探寻,最后试图从宗教中寻找答案,他在其生命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多次探索与尝试,虽然得到了不尽相同的理解,但都充满着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 而在集中营里只想活下去的弗兰克尔,却在为他人而活下去的强烈欲望中得到了答案,并决定用幽默和乐观来看待自己活着的意义。 托尔斯泰去世的时候,弗兰克尔才刚刚5岁。我在想,要是出生在俄国的贵族托尔斯泰晚了几十年出生,看到了来自奥地利的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甚至亲身经历了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苦难,那么,他是否能以一种更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生命的意义呢?他是否会生活的更加快乐与坦然呢? 即便真的如此,那恐怕我们的图书馆要少几本对社会和人性有如此深刻洞见的经典著作,也会少了这样一本对自己进行彻底而严酷的剖析与忏悔、给予了未来无数有着相似困惑与求索的人们心灵慰藉的《忏悔录》了。 生命就像一个圆, 从起点出发,日夜不息, 最终,却回到原点,一切努力成为徒劳, 那么,生命旅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直接来到《忏悔录》的末尾,看看托尔斯泰最终求索的答案: “我周围的一切又回到了最初。。。我又开始信仰上帝,信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信仰那些传递生命意义的老规矩。唯一的差别就是,过去我是不自觉地接受这些,如今才知道,没有这些我就不能生活。。。就这样,我身上又燃起熊熊的生命之火,我又开始生活了。” 或许《忏悔录》没有给我们一个清晰而满意的答案,但是至少让我们知道,一代文豪也要独自面对这一终极问题对内心的扰乱,也曾经如此痛苦的求索而不得。因此,虽然我们依然要独自面对自己生命的问题,但是,我们并不孤独。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给出了三种切实可行的获得意义的途径:“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工作)”,“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爱他人)”,以及“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积极面对痛苦)”。 我想,这三种获得意义的方式,本质上没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而是在我们生命的某个阶段,根据现实情况的需要,为了尽到自己生而为人的责任,我们不得不选择哪一个,并且,选择了之后,是否带着幽默与乐观的态度,心甘情愿、全力以赴的去完成这项使命。 我常常在想,人即使再聪明,也不能把前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想明白的问题克隆到自己脑子里去,然后就突然顿悟了。每个人都要独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啊。然而,正是因此,我们每个平凡的人才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我们自己决定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赋予我们生命以意义,一个我们自己所理解和接受的意义,谁也无权干涉与评判,谁也夺不走。 与我而言,生命的意义就在我们深夜面对电脑的工作里,在我们早晨6点起床为孩子做的营养丰富的早餐里,在寒风中送快递的小哥的电动车上,在寒窗苦读的学子笔下,在我们冒着疫情危险依然想要跟家人团聚的冲动里,在我们为了活下去而忍受的病痛与苦难中。。。 如果在这些时刻,我们都能清醒的认识到,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那我们一定会更坦然的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并安然处之。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