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关系课

人脉关系课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人脉关系课
    野渡
    推荐

    看这一类书,用时人的说法是费时伤神无卵用。然而哲学这一类学问,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画图之底色、旋律之主音,是万丈高厦之地基,故“无用”即为大用。杨锦宁先生曾说过:“中国的物质建设已经到了没有精神的提升就不能再发展的历史节点了。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知识体系、认知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等理论体系构成的新文化体系,即现代文明体系很有必要。”

  • 人脉关系课
    赵祥亦
    推荐

    现实比之非现实更不符合逻辑,很多事情的产生完全不需要让人认可,并理解的理由,很多存在的理想,带有逻辑,顺序,使之有头有尾,可真正的现实是事情的产生,在一念之间就决定并进行,看似不聪明,愚笨,毫无方法,秩序的是现实,只是人关注过多的人创造出来的理想产物,使人盲目相信此是真实的,并认为正确,从而导致真实让人觉得是假的,没有策略智慧的,以及会让一些虚假的当成真实,并用在现实当中,或认为属于现实发生,实际皆为虚构之物。 人会自欺欺人,此是由缺点,不足之处,不敢为人所知的,有隐瞒作为方式,但注定不去改变的将会永远存在,也许未来造成错误的原因,正是隐瞒,欺骗的存在身上的某些问题,使一切都功亏一篑,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存在的概念,我们能够任意形成,但能形成的确不代表能存在与现实,凡是都以现实,实践为行事根据,不以理论作为事情的终结。 你想改变的人,会成为能改变你的人,因为你想要改变他,所以你愿意为他改变,当为改变的一刻,代表着关系上距离,属于相互走近的,改变将成为相互影响的。 一个物质的出现,会根据物质的用途,分出种类,并根据此物质进行相等范围内,不同物质的类型分析,实际的论证,不足矣将物质方在同一类上,或说物质本身具备意义,不仅限人所见,所了解的,只是根据物质已知的用途下,进行推断,作为某方面的使用,在未来会通过理论不断的证明,实践,将物质划分在其他的领域,发挥出未曾看见的作用。 将物质分解,或有相同相似的地方,可组成一个新的物质后,其用处将不在仅限于此,某种的掺入其内,导致着物质发生变化,此可能会导致物质成为毫无价值的存在,也有可能会具备新的作用。 从角度,立场对于一些事情,问题,所理解的来自于自身的头脑思考,知识仅作为一方面,还有所见的,来对问题进行思考,理解,所理解的并不完整,或是单一方面的,在问题上还有不同立场,角度的答案,但因理解,就成为所谓的懂得,会根据理解的偏向一方,通过未来已知的进行肯定。 但因为不完整的缘故,在某些方面可以作为思考的起点,从其他的角度进行问题分析,在现在面临障碍时,也会迎刃而解,思考问题不在于表面,而是本质,问题的根本原因。 当人看见一个物品会觉得似曾相识,会瞬间转换念头,找到过去与物品相见的画面,此会产生其他人参与其内,导致下一个念头发生变化所思的与这个人物产生关联,但意识到思考的事情与人物,可能并不算突出的关系时,会下意识的思考与此人物发生关联比较重要的事情,从而确定某一件事是认为重要的,此会导致在思考,回忆时使之与人物上进行事情的对比,让自己也意识到这件事情是认为重要的,当做完,不有意识往下思考,会在看向物品,做着应该做的事,同时所有产生过的念头,有一部分已经没有印象,此需要再度唤醒,在作为开始想象的源头。 人在抱有意图的去进行,可以根据自己了解对人分出轻重缓急而进行,可此属于人去了解他人的,并非是真正的轻重,不能按照自己的顺序去做,此会导致真正重要的疏漏而没有及时的进行。 确也不能按照他人言谈的顺序,来去进行,此会让管制者陷入被动立场,使事情在顺序上的不公,将会引起事情之外产生纠纷,此可能会比本身事情更为严重。 故人当进行时,在根据实际情况,不听之任之,要身临其境的观看,通过观察,谈话,来确定自己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方言谈的可信度,既然要进行,就负起责任与义务,即使无法圆满,面面俱到,也尽可能的满足。 此需要规划,进行的顺序,否产生矛盾,纠纷时,更会耗时耗力,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人有意识的开始,抱有的是正确,合理的目的去进行,但在过程中人无法顾及全部,会对人产生无意识的伤害,而浑然不知,甚会导致功亏一篑,被认为是抱有有意识伤害人作为目的的可能,使矛盾激发,其实大多数人对此事的行为,都认为自己是无意识的,当然此无意识是真实的,但确不是他人认为之下的无意识,可当自己认为受到委屈,言谈无意识为之的时刻,只会让对方认为这是在推卸责任,似是在说伤害人的人没有错,反而是别伤害的人错。 从过程来说,无意识的伤害,也需要将道歉排在首位,着重言谈,以此平息对方的愤怒,且不可情绪激动而冲动,当双方冷静下,言谈无意识之因,相信会有通情达理的人去理解,谅解,此可能需要有中间人传达双方不适合对另一方人说的话,使大事化小,化干戈为玉帛。 人出生就一无所知,所以意志掌控情绪都要从头开始,无法做出纯粹的理性,就尽可能的去控制,压制外在因素使之心理产生的一切变化。 此也导致着人会为欲望而争,永无休止,都在于人本性会在外在影响,如环境,家庭,人各种因素下使人无法做自己,毕竟人不是为自己一个人而活着,还会为其他人而活着,并在活着的过程中有着属于自己的责任义务,让人去进行,所以人无法保证绝对公正,不会感性做事。 即使在必须理性问题上也会产生感性对待事物的心理,从而让行为不在果断,此也是独有的一面,也是从人诞生自带的必然,此可能会为环境而动摇内心,但极大部分人都无法改变,此也针对于事情之大,产生一切情绪,紧张,焦虑,喜悦等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让集体都会如此进行。 法无情,执法者有情,行之人以法为主,但也会因人而心生动摇,所以让人徇私枉法,执法者站在一个位置上的无情之举,不能说明人的冷酷无情,只是根据事情的严重性,以及事情真相决定行事的必然,不能妥协,改变,视法无物,在小事上可以根据事情的不同,酌情处理,毕竟人有情,有的事情就不能只有法进行管理,否则就过于无情了。 对于推断的结果存在未知,但方式是正确的,当存在成为已知,那么推断的方式就可以作为持续使用,并根据相同的原理,在本有基础结果上,去推出新的产物。 当人想象某个存在时,会有强烈的程度,此是想象的原因,所以根据此存在进行联想时得到的并非理性的,而是习惯,常去进行联想,其本身不作为相同处理,想象得出的答案,如理论需要实践论证,但有可能是毫无意义的。 相似与相近,此存在某一方面的相同,但本身是各自通一条道路,各不相同,所以这是人的思想结合,会让思考者在思考过程中从一条道路想到另一条道路,导致渐行渐远。 机会的本身属于中立,取决于人的思想,将会使机会根据自己的目的走向不同结局。 当某个正确的影像单一出现,使无证据证明,无法最为结果,但当产生多种影像,可使多种融化一种,使各方面在分解后重组,所得到的可能就是真相。 当理性存在怀疑与独断两种可能,那么趋向,作用就会有所不同,当独断理想强大时,就会得出一个强大的敌人,导致生出怀疑的理性,当通过怀疑,人会调查清楚得到真实的答案。 有些问题得到的是混乱,模糊的,或是错误的,此造成原因是不一致的,但都成为事情处理的阻拦,不能按相同而论之,混乱的需要整理来龙去脉,模糊的需要根据已知清晰对模糊的存在进行可能性的推理,得出多种有可能是答案的答案,错误的就意识到过程上存在的问题,不要因为失败的结果而否认开始的理由,也许真正的答案是有猜测,但属于怀疑,可得不到证实的。 很多推理得出的答案,只是让人无法辩驳,无话可说,此如似一个人的占理言谈,此当双方同有道理时,言语成为决定性作用,用嘴巴得到结果,当成为推理时,人无话可说,但不信服,所以需要将推理的开始到过程,结果,让人深入了解,成为无法否认的事实。 行为可以赞赏与责备,但无法判定合理与不合理,所以四者并非一回事,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会产生此类的结果,都能成为一种方向的理由言谈。 人会受到想象的支配,如幻想一些本不存在确认为存在的,那么想象结果与现实就是不一致的,所以人不要单凭想象就做出判断,并言语,行为,或引起心理情绪化,导致用想象的方式进行认可与否定,使了解的是表面,理解的是假象。

  • 人脉关系课
    推荐

    第一次知道休谟还是在书上看到过的休谟的不可知论和休谟哲学。了解到休谟25岁便成此书,不由得赞叹其阅历和智慧,更有了读这本书的兴趣。休谟最直接和重要的贡献是推动了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看评论里说的好:“没有休谟就没有康德;没有康德就没有德国古典哲学;没有德国古典哲学,便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这本书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书中对"知性,情感,道德”进行三个方面的论述,深入讲了人性科学的意义,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以及伦理学等的相关内容。这书读来略显生涩,看来还是因为我自己哲学积淀不够深厚,有些内容囫囵吞枣了。一本好书,期待回读。

  • 人脉关系课
    鱼不可及
    推荐

    一切学问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最终都会回归到人性问题上。经验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对后来康德的先验哲学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休谟就不会有康德的成就。以下是我转发大佬友友的书评,很赞! 能够被奉为“哲学的神明”,可见休谟在西方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在《人性论》这本书中,从知性、情感和道德三个方面,阐明了哲学思辨必须立足当下的科学体系,充分依赖实践和经验,摆脱不合时宜的形而上学。经验主义观点的提出,如同导航的灯塔,为深陷虚幻空想迷雾中的哲学家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一、印象与观念的重要关系 我们常说“第一印象”,就是初次呈现于心灵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它原始、直观又猛烈,往往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一个形象气质邋遢、言谈举止粗鄙的人即使身怀绝技,也很难让面试官在第一轮招聘中所接受,印象可以理解为一张在你脑海中定格的画面照片,第一次感受到时形成感觉印象,通过记忆保留它最初的秩序和位置,大脑通过记忆反复提取这张照片,不断叠加的复本就是反省印象,当印象被大脑的想象力加工,并经过思考推理的“模拟和草拟”,就会变成观念。所谓三日不见,另当刮目相看,观念是可以不断更新变化的,从单纯到复杂,从简单到复合,因为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区别于记忆的相对固定,想象不受限制,总是把一张张照片重新组合、撕裂拼接,任意变换它们的位置和顺序,我们见过马和鸟,就会想象出长着翅膀的飞马。按照休谟的观点,可以把印象特别是反省印象看作颜色、味道以及其它可感知的性质,可以把观念看作物质的广袤与填充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遍性。研究物质的相互关系、存在状态和实体结构,就是复合观念赋予哲学的第一原则,饱含着“第一科学”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印象与观念之间、观念与观念之间、观念与理性之间的联结规则,是休谟对人性研究的重要支撑,只要一切有差异的观念都能够被分离,在观念之间产生的关系、矛盾和一致性,就是人类所有知识的基础。他划分为相似关系、同一关系、空间和时间关系(相近关系)、度量或计数、共性的差异程度、相反关系以及因果关系,其中,相似关系、相近关系和因果关系这三种联结方式,应用范围广,对观念的依赖性强,对于读者而言,也是易于理解的。一个人在纽约抢劫杀人连续作案,我们就可以将被害对象死亡的直接原因归结于杀人者,还可以从几起命案中推理出他的作案动机和后续可能使用的作案手法,并将时间跨度不大的纽约范围内的杀人案件作以对比,但是不会直接推理判断10年前华盛顿的某起杀人案与他有关。这三种方式对观念影响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惯性思维,即长久的习惯形成相同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发现那些常见的各个对象彼此有一种类似的关系时,我们就给予这些对象的全体一个同样的名称”,如果首先将这个纽约杀人者定义为凶手的话,那么你不管在任何地方看到一个杀人的情景,你的记忆就会根据你的需要唤醒观念,脑海中自然而然的想到凶手这个字眼,这是一个从抽象到一般的过程,按照我对休谟思想的解读,像维特根斯坦那样试图从语言和词汇入手去解释哲学的本源,也是舍本逐末的。 从古至今,时间和空间始终是哲学家纠缠不清的问题,奥古斯丁的困惑我也感同身受,“我知道时间和空间,但我却解释不清”,休谟用印象的定义再次将抽象问题简单化,书中写到,“沉睡的人是意识不到时间存在的,只有当他时快时慢地接续各个知觉,所以在他想象中便会表现出长短不同”,印象翻照片的工作模式让我们感知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那些物质孤立静止猜测的流行,是由于大脑的原始本性和结构决定了知觉必然存在界限而导致的,休谟举了一个很形象生动的例子,迅速转动烧红的煤块,只能看到一个不存在间隔的光圈,但是我们不能说煤块就是静止的。 二、观念对情感道德的作用 书中将情感、道德作为并列内容划分,实际上它们只是印象与观念的延伸,体现出知性对人类情绪的鉴别能力,“依据自然的原始结构、某种性格与情感一旦经过观念与思维,苦与乐就产生了”,休谟一语道破情感本质,同样可以用三种关系充分解释。我们的骄傲让我们对别人的骄傲感到十分不快,我们自己的虚荣让我们难以忍受别人的虚荣,这正是相似关系、相近关系在作怪,我们只会和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比较财富收入,少则嫉妒、多则炫耀,既不会和乞丐比,也不会和马云比,“每一种快乐,在脱离群体独自享受时,便会消退,而每一种痛苦也因此变得更加残忍而无法忍受”,社会的炫富现象印证了休谟的观点,有的人如果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钱,简直是夜以继日地折磨。此外,较为强烈的情感对较为微弱的情感的联系程度更为密切,小孩即使以非常滑稽的行为摔断了腿,家长也不会被哈哈大笑的快乐情绪占据而忘记可怜心疼。 众所周知,情感和理性往往是对立的,它“依据某种遥远的观点或考虑所作的一种普遍的镇静的决定就是那个理性”,进一步讲,“有些德是为了应付人类的环境与需要所采用的人为措施或设计,因此引起了我们的快乐与赞美”,可以看出,休谟认为理性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的自我约束,人类个体的生存能力不如一只猴子,只有通过社会的分工协作才能立足和发展,正义的本质是一种协议,“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缔结,从而保证那些外物的稳定占有,这样每个人就可以放心享受凭借自己勤劳与幸运所获得的全部财物”。 三、对部分哲学思想的驳斥 休谟哲学思想的起点是建立在经验与观察的基础之上,“在精神哲学中,如果企图用同一种方式消除一切疑难,那么这种思考和设计必定会扰乱我的自然心理原则的作用,而使我无法根据观念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不能超越经验,这点是可以确定的”,可以说,经验主义哲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逻辑规则,与陆王心学观点不谋而合,也是对我们所坚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刻阐释。他认为人类心灵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想象的观念不是无限可分的,书中有力反驳了缺乏模型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虚无缥缈的空想家,“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具备的条件,就是对于那种想探求原因的过度欲望要有所约束,而在充分数据的实验建立了一个学说以后,就应该感到满足,更进一步的探求将会使他陷入模糊的不确定的推测之中”,这或许是对尼采寻求“超人”之道的否定,也是康德“二律背驰”思想的起点,“我们只能凭借经验,用一个对象的存在来证实另外一个对象的存在”,超越经验的理性无法驾驭,将失去它的唯一性。 对于那些故弄玄虚、沽名钓誉的哲学家以及把哲学神秘化、宗教化的投机者,休谟讽刺说,“和人类原始的,没有任何偏见的概念相反的那些见解,哲学家们通常都会贪婪地加以信爱,表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超越通俗看法的观点”,按照经验主义的观点,单纯的印象和观念不包含任何能力或效能,不存在任何一种现象,能够对对象的性质进行解释,抑或是我们不曾凭借经验与记忆就预见的能力,“除了知觉以外,心中就再也不存在其他东西了”。

  • 人脉关系课
    宇宙花
    推荐

    美国播客曾经对六十多位哲学教授做了个关于“谁是你最崇拜的哲学家”的话题调查,稳居第一位的休谟票数远远超越了第二第三的康德和维特根斯坦,那休谟到底是什么思想精华值得如此推崇?在今天的分析哲学,认知哲学领域里,”休谟问题”的影响力占据了第一位。而“休谟问题”即是在这本《人性论》里提到的,即所谓从“是”能否推出“应该”,也即“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这个问题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许多著名哲学家纷纷介入,但终未有效破解。 这本《人性论》分为三卷,分别讨论理智、情感和道德。休谟认为,建立人性科学的全部材料是在感知中提炼的。感知作为意识内容的东西分为两种,即“印象”和“观念”,它们是两类知觉。一切单纯观念都有一个单纯印象与之相应,这是休谟在哲学中建立的“第一条原则”。牢牢记住和回味这个原则,这是休谟发展自己认知,情感和伦理学最重要的原则。 《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关于知识和或然推断的论述》一节。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人为的,不具有确实性。人的因果性观念完全来自感觉经验中对“相似性”例证的观察:我们看到两个类似的现象不断地按先后顺序重复出现或“恒常会合在一起”,便由这一个推到那一个,把一个称为原因,另一个称为结果。这种根据经验而来的推论完全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只有这条原则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这节的内容被无数哲学思想家引用,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尤其在休谟那个时代,宗教理性主义至上的氛围里,对于因果关系否定即是对神,上帝的否定,时代的意义很大。 而对于因果关系的否定意义很大,根据此,即是在说物质和意识,心灵根本不能同一,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我们的感觉,这和大乘佛教”诸相皆我”的思想是多么相似,除了知觉之外,我们永远无法想象任何事物,在分析哲学里,休谟的因果否定论也推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归纳形成不了知识”。 与原因与结果的相关的全部推理都来自于习惯,更确切地说,信念属于人类天性的感性部分当中的活动,并非属于认识部分的活动。这种彻底的因果否定其实在现在的量子力学里已经被证实了,我们所谓的”现象规律”那只是一种统计学的分布结果,并非所谓的“必然”,打个比方,苹果是从树上掉下来那是因为万有引力定律吗?不是的,那只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它的发生客观上是几率的存在。休谟完成此书时候不到30岁,却深刻洞察了这一事实。同理,外界事物的连续独立存在“现象”,那也是一种因果关系积累的恒长经验,”我不去看月亮的时候,月亮不在吗?”休谟的分析和量子力学同样确定回答了这个问题,“月亮不一定在!” 休谟在论证人性情感上,也运用了他的不可知的经验学说,他认为人性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同情心”,多么熟悉的词汇,其这在亚当斯密里的《道德情操论》里也反复提到了这点,可见英伦大陆的伦理学整体上是多么有深刻性,这对英国的宪政制度改革一定有积极意义。 其实休谟一直提到的同理心本质上就是弗洛伊德所提到的“移情投射”,休谟的伦理思想里孕育了精神分析学内容。 《人性论》的经验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对康德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了广泛、深远而又十分复杂的影响,经典中的经典,我认为每个对世界有了解渴望的人,都应该看看!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