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正好
    推荐

    珍惜与他人 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 因为生命这出戏 没有重播的机会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Sissi👼
    推荐

    2021.4.28第63 本书完结 不动己心,不乱他心——《生命这出戏》读后感 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除了冷漠,还有旁观。 旁观的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自己的内心。 一件事情没有做成就悲观甚至恼怒,完全的自我贬低,甚至悲观厌世。而那事情在做成之前本来就没有做成过,何须恼怒?做成是缘分,做不成是本分。 当在事情上动了己心又乱了他心,恐难如意! 于己于人于事,要重视,但不要太在乎,否则就是执着,执着就烦恼,烦恼则无明,无明则痛苦轮回。 所谓空性,就是不要把原本还没有的事太当回事儿。有的人可能会说,但是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呀,我相信因果,有付出就有收获。这么想的话,是不把付出当收获。 当你对一个人好,本身自己就会很快乐。如果非说你给她一个芭乐她就非得还你一个芭乐,那就成了交换甚至是交易,里边不会有幸福快乐。 因果是互为条件,而非目的。生起出离心为的是断除烦恼障,凡是带着目的的,不是全部烦恼就是大部分是烦恼。 一切修行都是安抚、调柔自己的内心。只有心上不会到处棱棱角角,人事和世界才有平整的可能性。 为能塑造某种可能性而心情澎湃比获得某种短暂无常的结果的快乐更持久一些。 离苦得乐也好,苦中作乐也好,有苦才有乐。不一定要去苦修,清净的向内求却是必走的道路。 相信,心安,即是归处。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回学校了了
    推荐

    人们对佛教的皈依存着种种误解,或以皈依佛教为迷信,或认为皈依只是走形式,或未能圆满地皈依三宝,尤其学佛者因为对皈依缺乏基本的了解,而在修学中出现偏差,诸如此类,令人见之黯然。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ལམ་གཟུར་མ། METO
    推荐

    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自己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要什么,希荣堪布总结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点点滴滴,发自内心的讲述了学佛的重要性。 学佛并不代表迷信,也决定不了跟不上时代,在当今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身边所有人和事。 再次感谢作者。 没有因,哪来果?身心不正,常怀邪恶,怎能感应尊贵庄严、无量宝藏自然发应?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身口又如何常出无量妙香?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推荐

    生命美好!生命残酷! 作者从佛学的角度诠释了生命之程的真相。 由衷感叹!每个人的生命过程又何不是一出戏呢? 无论这出戏唱的好与坏 ,是与非 ,得到,失去,丰富,满足,欣慰,遗憾,悲伤,愤怒, 明白,糊涂……这一程人间戏剧也只是一瞬罢了! 读此书的益处,在于使自身对没唱好的戏份和那些梗而得以安慰。在于使隐约浮现的惧与担心,惆怅烦恼而寻到一束光! 在于现实中未曾感受过真金白银的佛性之光的遗憾而找到出处。是对以往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的那些与佛性相违背的事,尤其人性之丑陋的部分,包括以往对于佛教认知所产生过的怀疑,于此书阐述的佛学中,而获得安慰人的精神食粮。 自感,多读这类对思想提纯的书,使人释然许多!至少当下得到一些心灵的解惑。 摘录—— ♥这一世的境遇、苦乐的感受、寿命的长短、相貌的好坏等,都是往昔造作的业因成熟后显现的各种果报,皆从过去中来。只要内心还有贪嗔痴,苦就无所不在。 ♥与其为结果大喜大悲,不如在前谨慎用心地取舍善恶。随缘是一方面尽心竭力做事,为众生的福祉贡献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如果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如果吃喝享受,纠结辛劳,最后只为烟消云散,这样的人生想想都让人心酸失望,不是吗? ♥疲惫的时候,接受疲惫。孤独、病痛、难堪的时候,接受它们,不去怨恨。怨恨是内心走向封闭和僵硬的征兆。 ♥梦幻空花又一年。在这不肯醒的梦中,希望与恐惧,欢笑与忧愁,都在不舍昼夜地往你背后奔。一日一日。生活只是这样的擦肩而过啊,不可阻挡也无可挽留。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香飘轻语
    推荐

    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因而要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推荐

    扫除尘迹入山林,如幻林间伴野禽。懒惯云山闲似我,觉来宇宙小于心。万缘顿息息何住,一念皆空空自吟。此径已通前后际,和光混俗罕知音。——虚云法师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超棒的容容
    推荐

    我们祈求上天垂悯的时候,上天也在暗祈我们信任他。以上是,全感。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素.简心
    推荐

    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在这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如何演好生命这出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朝霞
    推荐

    悲喜,聚散,成败,像路边的花草,一闪而过。因缘无法重现,我们的人生因而要过得有意义。 ✨物质的确能解决不少问题,只是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仅靠物质手段是难以解决的。 ✨人,除了物质生活外,还需要有精神生活,去抒发情绪、陶冶性情,通过精神的修养和升华,获得内心持久的喜悦宁静。  ✨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而我们很难接受这一点,总是莫名其妙地感觉被亏待了,仿佛另有一个更合理更美好的人生还没来得及与自己重逢。我们无法随遇而安,难于当下一刻把心态转过来,心怀感激和清净的善意,然而人生只是一个个当下罢了,如果不能于当下心安,又能于何时何处心安呢? ✨佛法教人以豁达务实的态度看人生,知道人这一辈子,沟沟坎坎是填不完的,快乐不是没有,转瞬即逝,多好的缘分,轻易也就散了。放下或不放下,一切都是转头成空。看到人生的这一面,心里才有天高地阔、山远水长。 ✨随缘,首先要知道世间人事都在因缘聚散无常变化中,爱恨、顺逆、荣辱皆不会长久,无可执持。其次,苦乐齐受,悉从缘生。在前的态度行为影响塑造之后的生活际遇。与其为结果大喜大悲,不如在前谨慎用心地取舍善恶。随缘是一方面尽心竭力做事,为众生的福祉贡献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佛教的忍辱,简单地说,就是在困境、窘迫之境、危险之境,仍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对其他众生怀着善意。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目光柔和起来,学着用柔和的目光看人看物看风景看世界。很奇妙的,目光的小小改变,能让整个人从精神到身体立刻放松下来。随时随地可行的减压方法。久而久之,人的气质都会变得温润清和。 ✨布施让我们学会放松,不再把一切都紧紧抓在手中,也不再只关注自己。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给予是会让人感到丰足而不是贫乏的。 ✨外布施的同时,我们也在内布施,即把心中的烦恼慢慢舍掉。通过施舍财物,帮助其他生命,分担痛苦压力,分享安全和喜悦,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慢、疑越来越少。施者比受者有福。 ✨佛教讲暇满难得。人生于世难得可贵,莫把全副身心都用在经营生计上了,应有闲暇、从容,去观察思考生命,体会实践心灵自由之道。人生未来的岁月,请不要让它只有岁月,没有暇满。 💗亲密的人之间总有太多执著,心里会有许多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符合自己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愤怒。在无始无涯的轮回中,这一世亲人的相聚犹如空气中飞舞的尘埃偶尔相触,转眼就是分离。其后各自循业流转,相见无期。多少恨多少纠结,终归于两两相忘。不如宽容相待,珍惜尊重吧。 ✨岁月能轻易带走青春容颜,物质在衰老面前也帮不上太大的忙,而内心的沉静、温和、调柔、慈悲会留下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外现为一种令人感到愉快亲切的优雅气度。 ✨持续的修行使你安静而敏锐,不仅更能欣赏一个人的好,也更能觉察他身上的局限性,并因此悲悯疼惜,你知道他因局限而烦恼受苦,不自知不自主。每个人都或远或近是另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他的局限也是你的局限,他的苦也存在于你的生命中,而你的清净会给他带来清凉,你的精进修行也指向他的幸福、自由。 ✨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更能理解、宽容、悲悯。 ✨我们学佛就是学习改变自己无始以来最为习惯的那些思想和行为模式。为什么要改变呢?因为正是这些想法和行为使我们困于轮回,持续感受苦恼。 ✨作为初学者,不要等到心完全安静下来再去念佛,那样的话,你很难有机会开始念佛。相反,你应该通过念佛使心安静下来。心越乱的时候越要果断地提起佛号,把散乱的心往回收。念佛时发现自己杂念纷飞,是因为此时你的心比平时安静,才会察觉到念头杂乱。不用去管杂念,坚持念佛,久之会有成效。持咒亦然。 ✨愤世和媚俗都容易得到支持认可,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愤世嫉俗,则需要勇气面对孤独,并且当别人把你的谦卑看作庸碌,宽容看作愚蠢,正念看作乖僻时,你仍然谦卑而专注地做事、学习,尽心帮助所有来到你面前需要帮助的众生,时刻不忘修行,仿佛没有修行。 💗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寂静调柔,可以感动人心,令人对佛法生起信心。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满愿
    推荐

    生命是有限的  而读书是无限的  为了每一天开心快乐生活 请和我一起快乐的读书吧![呲牙][呲牙][呲牙]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水石斋
    推荐

    我是通过《清凉五台山》这本书结缘希阿荣博堪布的!那本书不仅详细描述了希阿荣博堪布第三次朝礼五台山的全部经历,且以一个佛家弟子一尘不染的身份和眼光,教化我们如何虔诚地去看待、朝礼五台胜境和历代住修的高僧大德,同时,对法王如意宝在1987年第一次带领包括上师本人在内的一万多名藏传佛教信徒朝礼五台山的盛况作了隆重而精彩追忆!而希阿荣博上师在五台山的一言一行和充满魅力的身影,无不与他的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形神兼备、如出一辙! 感恩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大圆满法,感恩法王如意宝,感恩希阿荣博堪布!《生命这出戏》以现代人的眼光,结合当下的生活与追求,从佛陀的苦谛入手,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法的精髓和要义,并对修证也做了简要说明;结合上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跟随法王学习、修证的开悟,心怀无量慈悲,将毕生所学不遗余力地倾囊相授,令吾等如醍醐灌顶、悲喜交织!只恨相见太晚,更感三生有幸!唯有发愿学佛,勤思精进,方不负上师一片苦心与慈悲!南无释迦牟尼佛祖!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弥勒佛菩萨!南无法王如意宝上师!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阮世秋
    推荐

    本书作者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在本书中,作者以精辟、优美的行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苦的根源、生命的平等、皈依的概念及仪轨、往生四因、改写生命有效净障等关于佛法修行的精华要点,并在书后附上23篇极具启发意义的微博文章,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实乃人生大智慧,读后使人感觉如梦初醒,豁然开朗。以下从书中摘录部分精华供书友赏析: 佛陀说,每一个众生在往昔都曾做过我们的母亲,应该像对待现在的母亲一样对待众生,包括这一世看似与我们没有关系,甚至与我们为仇为敌的众生,考虑他们的感受和福祉。 佛教的修行者随时保持觉察,看护自己的身心活动,反省自己言行背后的动机,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是因为我们知道,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安乐主要是内心的感受,它在心里,不在身外,所以内心如果不快乐、不满足,外境再美妙再丰富,也很难感到愉悦、富足;而一颗宁静柔和的心,在贫乏艰难的环境中,也能生出喜悦、自在。 轮回中任何的生命形态都不离苦的本质。快乐不是没有,却短暂而趋于表面,就像在一碗汤药里加入一小片包着糖衣的药丸,那微不足道的甜味根本冲淡不了整碗药的苦涩。 业是指过去的行为。从长远来说会带来快乐的行为,称为善业;长远来看会带来痛苦的行为,称为恶业。行为的后果不仅要看眼前,更重要是看长远的影响。比如贪婪会让人暂时感到满足,但长期来看,贪婪带来的是永无止境的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内心难得安宁。 我们被善业牵引走向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恶业则将我们引向痛苦,一再的痛苦。恶业即身口意的错误行为,它们源于对人和事物的错误认识。 痛苦由恶业而来,恶业由烦恼来。无量无边的烦恼由无明而来。 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一切法,也或远或近地以任何一法为其生住之缘。佛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诸法互为缘起,这是佛教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没有既定不变的命运,没有恒常存在的状态,当下身心活动的每一个取舍,都是因是缘,都参与塑造着自与他、现在未来、今生来世。没有理由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们的概念、判断、推理乃至感觉、知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和成见的影响,像贪婪、嗔恨、傲慢这样的负面情绪,不仅伤害身心,而且使我们的认识远远地偏离事物的真相。 止息了烦恼,才能清除认识上的粗大障碍,所以仅仅靠阅读或听闻,很难真正了解、体验空性,一定要有实际的修行,切实对治烦恼,见地才能日益清晰稳固。 戒、定、慧在佛教中称为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依此而断烦恼,出生死。开发智慧,首先需要定,一步一步清除掉内心的干扰、杂念。得定需要心理条件和生理条件,身心都要宁静、专注、敏锐,不紧不松,恰到好处。做到这样是需要持戒的。持戒,即通过持续、清醒的觉察规范自己的言行。初学者尤其应该牢记,持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懂得缘起的道理,有助于淡化分别念,淡化人我的界线、区别。我们认识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众生的欢笑、痛苦原本是相通的,互为缘起。 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针对所有众生,每一个众生。这要求我们先修好忍辱。忍辱,简单地说,就是在困境、窘迫之境、危险之境,仍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对其他众生怀着善意。 有的人一见到动物立即琢磨它是什么味道,好不好吃,从来没想过那些动物也是活生生的性命,也惧怕疼痛和死亡。平时我们连被针刺一下都会疼得叫起来,将心比心,试想一下,牛羊鸡鱼等被宰杀、被穿肠破膛时是何等痛苦! 出于贪嗔痴而造作的一切身口意行为,无论多么细微,都会在因缘成熟时感应巨大的痛苦。 我们的每一个身语意活动都会在阿赖耶识中留下印记,虽然当时的行为、言语、念头会消失,但这个印记就像一粒种子,一旦埋在识田里,便蕴藏着在将来开花结果的势。种子发芽结果所必需的阳光、雨露、土壤等条件,称为缘。 人们常说:“人要学会爱自己。”然而,很多人所理解的“爱自己”只是增加对自己的执著罢了。在生命的每时每刻,对自己的言行思想负责,这在我理解是真正的自爱。这样的自爱能给人以自信。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映射。我们的感受不离贪嗔痴,所以我们的世界叫娑婆世界,一个不离忧恼和缺憾的世界。感受,决定了我们处于怎样的世界中。现在的人们知识丰富,头脑聪明,但常常缺少真正的善良。聪明才智经常是用在破坏性的事物上,或者用于相互抵消劳动成果,所以大家都很辛苦地付出,而获得的福祉和进步却与付出不成比例。 倘若不能止息内在的负面情绪,我们与他人,与周遭环境的矛盾冲突,就不会止息。所以,发现自己身陷矛盾和争斗中时,看看自己的心。当嗔恨贪执等具伤害性的情绪生起时,立刻觉察到它并试着去放松那股情绪。 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著的由来。而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却是抓不住、靠不住的,痛苦便由此产生。万事万物都是以无常变化的形式存在的,实际上那是它们存在的唯一方式。观修无常使我们的认知逐步趋近事物的真实状态,并让我们有机会成为更有智慧和更快乐的人。 无常不是消极的。当你不仅在脑子里理解无常,更以眼耳鼻舌身意,在色声香味触法中体验无常,用心去感触,体会,确信,你会开始惜人,惜物,惜缘来缘去,努力使所爱的人活得幸福,宽容别人对自己的触犯,安住于当下,从心底惜生的美好和喜悦。这种惜不会令人沉溺、痛苦,因为它源于对无常的觉知。 事物总是相反相成变化不止,分合,得失,内外,生长与朽坏,唯其循环往复,方能生生不息。从较浅显的层面去理解,执著就是企图停止这种变化并抗拒事物的两面性。正如你想抓住呼吸,它就会停下来,这意味着你失去了呼吸,执著使我们以笨拙的方式表达着对人与事的珍惜,一再陷入僵局,强烈感觉到失去。 随缘,首先要知道世间人事都在因缘聚散无常变化中,爱恨、顺逆、荣辱皆不会长久,无可执持。其次,苦乐齐受,悉从缘生。在前的态度行为影响塑造之后的生活际遇。与其为结果大喜大悲,不如在前谨慎用心地取舍善恶。随缘是一方面尽心竭力做事,为众生的福祉贡献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富贵而不骄奢,处事有礼,资用有度,量身而衣,随分而食,这是在惜福培福。贫贱而能乐道,不因条件能力有限而怠于布施供养、行善利他,这也是培福惜福。无论境遇如何,都尽量生活简单朴素,慈和地待人接物,则外免横祸,内无病殃,能更好地感应到长寿佛的加持。 示他人以善意、关怀和尊重,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同等的回报,我们会遇到一些脾气比较坏、比较冷漠、比较固执、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没有关系,总的说来,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更多,得到的关怀和尊重毫无疑问也会更多。别总盯着等号左边的加减乘除,右边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 单纯未尝不是好事,尤其在缺少规则的环境中。相信凡事都有因果,自己努力向善,诚实而为就好,不去担心、权衡结果。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给其他人,不仅是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还包括以后要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及与我们共享这个世界的动物,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去实现他们的幸福生活。 佛教讲暇满难得。人生于世难得可贵,莫把全副身心都用在经营生计上了,应有闲暇、从容,去观察思考生命,体会实践心灵自由之道。人生未来的岁月,请不要让它只有岁月,没有暇满。 亲密的人之间总有太多执著,心里会有许多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符合自己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愤怒。在无始无涯的轮回中,这一世亲人的相聚犹如空气中飞舞的尘埃偶尔相触,转眼就是分离。其后各自循业流转,相见无期。多少恨多少纠结,终归于两两相忘。不如宽容相待,珍惜尊重吧。 佛教的戒律可概括为:不伤害众生;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条件,尽量帮助、惠益众生。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使我们与周围的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并使我们能够转生活中所有的境遇为修行的助缘。 “不动己心,不乱他心。”这是法王如意宝在世最后的教言。此教言涵盖世间出世间、做人学佛的一切道理,甚深微妙,是上师赐予我们的殊胜诀窍。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王铁 Daniel
    推荐

    读完希阿荣博堪布上师这本书,让我对佛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前觉得佛教比较消极,只是一种出世和避世的学问,它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但现在,我认识到,修佛是一种极高的修行,它入门很低,使得众生皆有机会进入,但要求极高,身口意,必须时时注意。修佛有三重境界,人天乘,声缘乘(小乘),菩萨乘(大乘),第一乘让人今世摆脱烦恼,获得快乐,但来世仍需重新修,有点类似老子的天人合一境界;第二乘令人离苦得乐,摆脱世间疾苦,遁离六道轮回,永生极乐;第三乘,则是普渡众生。这里又分三种境界: 先渡己,再渡人,渡人同时渡己,还有先渡人,再渡己。大乘法门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小乘讲声闻,缘觉,戒定慧,戒贪嗔痴慢疑,控财色名食睡,除怨恨恼怒烦,进而达至永恒的淡定,从容,快乐,智慧的境界,也就是进入极乐世界……佛法博大精深,八万四千法门,医治众生心灵,是智者达摩分享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陌赏
    推荐

    虽说是个浮躁的年代,人们在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对宁静淡泊的敬重和向往。在一个浮躁的年代,也唯有寂静调柔的心才让人真正地信服!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