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远山
    推荐

    “为了人与书的相遇”——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 陈嘉映导读。要了解现代西方哲学,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是必读的著作。而现在连爱好哲学的读者也难以终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句太麻烦。“依我看在译本上减少难度的余地不大。因此我就有意为这本书编一个读本。”虽说是个读本,我也不指望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读下去,严肃的思想总要费点心力才能懂。我希望的是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改写依据我对这本书的理解,而非对这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本身的理解。这是个读本,读本里多数句子不是严格的译文,不可作为海德格尔著作的译文来引用。读本不能代替译本,就像译本不能代替原著。一般读者应能通过这个读本大致了解《存在与时间》,这时再读译本,就比较容易读懂。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Eamin
    推荐

    太深奥,看不懂。 评论好才开始看,看起来费劲,没有理解,草草粗看,过于抽象。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众莱思_万锟老师
    推荐

    卿本佳人奈何从贼 此在恰恰是以他人为准来衡量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存在消解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之中。如今,此在通过公共交通工具与他人交往,通过报纸等媒介与他人沟通消息,在这样的公共世界里面,此在更其消解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之中。此在不是自己存在,他人从它身上把存在拿去了。在日常共处中,此在处于他人的号令之下。然而,各具特点的他人却也消失不见了,每一个他人也都和其他人一样。发号施令的不是确定的他人,与此相反,每个人都属于他人之列并巩固着他人的权力。谁代表这些他人无关紧要,要紧的只是他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取走了此在的各种可能性而形成对日常生活的统治。称之为“他人”,只是为了掩盖自己从属于他人的情形。谁日常在世?这个谁不是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不是人本身,不是一些人,不是一切人的总数。这个谁是日常共处中首先和通常在此的人,是个中性的东西:常人.〔das Man〕。 在这种含含糊糊的局面中,常人展开了他的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 常人把公众世界保持在平均状态中,而日常此在也就为平均状态操劳。平均状态是一种常人的生存论性质。平均状态规定了什么是本分之事,什么是容许去冒险尝试的事情。平均状态看守着可能冒出头来的异品奇才,不声不响地压住一切特立独行。一切远见卓识都在一夜之间磨平为早已众所周知,一切奋斗赢来的成就都变成唾手可得之事,一切秘密都失去了它的力量。常人把生存的一切可能性都规划平整。 常人通过舆论获得自我解释。舆论始终正确,并调整着对世界与此在的一切看法。这当然不是因为舆论具有格外的透视能力,倒是由于舆论从不深入事情本身,由于它对水平高低与货色真假毫无敏感。舆论把一切都变得半明半暗,在这种朦胧之中,事物的本质差别掩蔽不彰,结果倒仿佛人人都可以通达任何事情。 常人预定了一切判断与决定,已经从每一个此在身上把责任拿走了。尤其当此在轻举妄动之时,常人就用卸除存在之责的办法去迎合它。这种迎合巩固了常人的顽固统治。信誓旦旦的常人到处在场,为一切担保。然而,凡此在挺身出来决断之处,常人却总已经溜走了。因为一直为事情担保的,原是“查无其人”。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我们不能不说是“不曾有其人”者造成的。 至此,此在彻底丧失其本真状态,海德格尔称之为:沉沦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zzz
    推荐

    有那么一刻,我已经分不清我读的是海德格尔还是陈嘉映。我自己唠叨,还给我女友唠叨。存在、此在、曾在、时间、本质……有那么一刻,我似乎陷入莱布尼茨的追问之陷了——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不存在?海德格尔终究没有建构他的完整的存在论,却建构了完整的人的存在论。这样说来,被抛的不是人,而是海德格尔他自己罢了。可若是人只能无助的等待着畏的袭来,那也太憋屈了吧?他自己都说唯大勇者能畏,既然是大勇者,何必还需等待呢?他不是给出了答案吗?——向死而生。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belief
    推荐

    翻译过来的存在与时间和原著想阐述的思想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不过在整体性解读的过程中没啥大问题。 看完感受到存在与时间可以说是必然联系的结果,从某种意识形态特征出发来看,存在的逻辑不靠任何事物支撑,都是未知领域的一种探索发现的一个形式而已;这个形式只有在时间相对的时候才会发生存在。 时间的逻辑没有外界的力量,只有内在的存在的一种逻辑,内在可以说是一切有感官意识的行为,非意识的存在并不会产生时间的影响以及对时间的必要联系。 当下就是存在的同时,时间也在发生存在,没有当下就不存在,就没有时间发生。昨天 今天 明天,你感知他,今天时间就存在,不感知他,就没有时间存在,观点偏向唯心论但不是唯心论。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烚个蛋咯
    推荐

    在对海德格尔的访谈中谈到技术与人类、存在的关系,在技术之本质中人类面临着某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人类迈不过去的一道坎而面对此种力量时人类再也不是自由的了。这种在技术之本质中被遮蔽了的关系,也许有一天会在它的无蔽状态中,最终大白于天下。这样一个至深事件,这样的一个本有,需要我们重新去思考所谓的客体主体,去思考此在。牢记“我退却于一个尚未到来之物,并提早千年,顺服于它的精神”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William
    推荐

    读毕完整的《存在与时间》,发现这个版本确实简洁明了,正如开篇的序言中所写,去掉了冗余的一些概念,重复的表述。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有一种执念,《存在与时间》和《存在与虚无》必定是要读的,还有《纯粹理性批判》,买来后一直在吃灰,一定会读的。现在完成了三分之一,那剩下的,也就快了。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2008
    推荐

    很难读的一本书,买了纸质版,一个多月才读了一章多。书留在北京了,看下读本。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dionysus
    推荐

    海德格尔的思想过于庞杂丰富,即使是陈嘉映老师的这本读本,我也依旧读得非常吃力,但总归收获了一些东西,即使是某些名词术语的解释对我来说也算是收获颇丰。庞杂的想法倒是没有,只不过认识到了比在的生存或存在与死亡都是个人的事,无法被常人替代,也更坚定了“唯有行动才是生活本身”的粗糙想法。好好生活吧,沉浸在生活中就已经足够了。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清欢
    推荐

    只想说读到前言我就已经疯了,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是*?存在者先于存在之前被发现[流泪][流泪]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
    推荐

    看了作者的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啃了作者的修订译本,辅以该读本…只能用作者讲述熊伟作为海德格尔学生时的轶事来留言了"但问题在于,Was ist der mensch?”。读后感就是Was ist SEIN UND ZEIT?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潘鸿波
    推荐

    哲学著作是极难懂的,特别是类似于我这样没什么哲学思维能力的人,本书就算是翻完了,却也没能从中获取任何“灵点”,或许以后有时间再次翻阅,方能从其中觅出一、二知识点吧!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cyr
    推荐

    《存在与时间》曾引用柏拉图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存在`这概念对于有限人类知识基础而言是任重而道远的追问。 海德格尔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他阐述“在”的意义: 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存在与时间》集中了海德格尔整个思想过程的许多问题,其中包括“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逻辑与判断”“真理构成”“先于理论认识的经验”“事实性生命”“此在的存在方式”“时间性问题”等等。 海德格尔 德国哲学家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其《存在与时间》誉为世界经典巨著。这本译本不错,如果是哲学爱好者建议再读原著。                           世界伟人 马丁 海德格尔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晴明
    推荐

    先放弃读这本读本。 先去读《存在与时间》了。 因为感觉海德格尔会论述得更准确些。

  • 心态:一切的美好,是因为心态对了
    暴力熊卍
    推荐

    复旦大学严锋教授如此评价:文学青年动不动就海德格尔如何,维特根斯坦如何,胡塞尔如何。恕我直言,你看得懂么?退一万说,即使你看得懂,你为此投入的巨大精力值得么?的确,《存在与时间》是我目前读过最难以理解的书籍了,但是对真实世界的求知欲和不自量力的态度安抚着我没有把书扔掉。        存在是最普遍的、自明的,却又无法定义的概念。奥古斯丁在作品《忏悔录》中也有相似的描述,我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我却说不清什么是时间。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存在论都要充分澄清存在的意义,阐述其原则和结构,而对存在论证的关键不在于用推导方式进行,而在于用展示方式显露根据,为此,海德格尔支持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即存在者同存在问题本身有一种关联,被问及的东西恰好就是存在者本身。他将存在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通过生存规定的,比如说这个人活着;第二层是这个规定本身的存在,例如意识人格;第三层是第二层在第一层上实现的可能条件,具有最优先级,当一个人死了,他的意识消失了,即使身体保存下来,也只能说他曾经存在过,而不是存在。         基于这个原则和研究方向,接下来就是存在的分析方法,海德格尔引用奥古斯丁的观点,“不可错过这个存在者在其现象上的最切近的存在方式,而且还要通过正面的特征描述使得这种存在方式成为可以通达的”。所谓通达就是由现象学到诠释学解答存在本真意义和基本结构的分析路径。“在世界之中存在”,必须在整体中寻求存在的普遍性,事后从经验材料中得出的假说绝不可能开展出存在论基础,“我们在收集材料时,存在论基础已经在此了”。        既然不是经验的,那么必然是先验的。海德格尔认为,在世之存在先要越过在操劳活动中上手的东西才能推进到对现成在手东西的分析,“在操劳着周围世界上到手头的东西中发现自己本身”,特别注意“操劳”这个字眼,对存在的认识并非是后知后觉的认识,而是依于对世界的预先设定,按照思维、领会、筹划、解释的顺序,寻视知性的直观思维,向着可能性的存在领会,整理已经领会并筹划过的可能性,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先行掌握,从“何所在”到“何所向”,让存在的标识格外清楚。         但是这样解读仍然难以理解,又绕回了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古老命题。我们可以向笛卡尔寻求帮助,他认为“其他一切存在者都根源于某种存在者的存在,而这种存在者就是物质自然”,将因缘整体性用于单个用具,比如一块石料,它只是一个具有长宽高三维广延的存在物,人类在山洞居住时,领会到它躲风避雨的生存功能,筹划出一个便于捕猎和生活的“移动山洞”,将石料改造、搬迁、使用解释成为一张“石屋蓝图”,捶打修缮实现这些可能性,以第三层的相互关系为纽带,通过第二层的作用发生,赋予第一层的生存规定。石料是天然存在的,和人类活动无关,但是石屋是先验存在的,它是人类“操劳”的产物。        本书既然叫做《存在与时间》,那么,存在和时间之间有什么关联?海德格尔认为“在时间中存在”,时间是对存在的一切领会及解释的视野。空间是秩序的先天所在,而时间是区分存在领域的标准,不考虑时间的作用去研究存在将毫无意义,失去时间的变化,万物静止。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