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大全集)

素书(大全集)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素书(大全集)
    betty
    推荐

    所以说社会整合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参加集体生活或许可以有效抵消个体的脆弱

  • 素书(大全集)
    ·
    推荐

    囫囵吞枣的看完了,但其实实也可以说没有看完 ,有强迫症,就是想要把一本书看完了,再看下一本  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不专心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记住了些啥。总之终于可以看下一本了。

  • 素书(大全集)
    阳关
    推荐

    作者的观点是,自杀和个人关系不大,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社会环境,的确如此,心理和精神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被环境逼迫经历打击出来的,又想要一了百了,于是点开这本书。

  • 素书(大全集)
    Anna
    推荐

    第一本关于自杀主题的书,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 书整体的大钢很清晰,内容填充也很不错,中间有几个章节我特别喜欢; 略微感觉不足的地方是写作的叙述文笔让我感觉阅读体验不好:1.填充式的照搬资料数据,长篇累牍 2.开篇有些章节有点啰嗦重复之感,精简些可以更好 3.有些论点过于主观,缺乏说服力

  • 素书(大全集)
    一昔如环-莱拉
    推荐

    这本书堵了很久,堵在心口。尤其是关于教育与迁移家庭,深深感慨,多少人本可以被小家温暖被大家(社会)鼓励,却在花一样的年龄走向毁灭自己的深渊,是不是教育没有给予精神领导?是不是社区没有带来被需要的价值牵引?是不是这个人类心与心之间的障碍被世间尘埃笼罩得太深了?祝福!

  • 素书(大全集)
    无名
    推荐

    一般导致个体选择自杀有三种情况:1,利己性自杀,就是死了比活着好;2,利他性自杀,死了是为了他人好;3,反常性自杀,社会重大变故:变坏了(比如经济危机)或者变好了(比如经济繁荣)。

  • 素书(大全集)
    自由
    推荐

    “当一个人脱离社会时,他很容易自杀,而当他过分地与社会融为一体时,他也很容易自杀。”和任何事物都保持适当距离。

  • 素书(大全集)
    Mr Lonely
    推荐

    《自杀论》无疑是作为实证主义者涂尔干代表作之一,首次引入了自杀率和失范的概念,其将自杀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的方法,更是具有开创性。涂尔干通过比对各个时间、国家、地区的自杀率,先后排除了宗教、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以社会学角度解释分析自杀现象和原因。 涂尔干将自杀的类型分为四类:即利己主义自杀:由于社会的失范导致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过低,产生的忧郁型或冷漠型自杀 利他主义自杀:与利己主义相反,由于社会规范过度,产生的利他型自杀,例如宗教的义务自杀,军人的使命感自杀。 反常自杀:则由于愤怒或者不满的自杀 和混合型自杀即前三种自杀相互杂糅的自杀 不同的社会时期由不同的自杀类型作为主导,并且分析了自杀与杀人的区别。以及阐述了社会的变革对自杀的影响。 虽然涂尔干以社会现象解释自杀,其实证方法更是值得学习。但我总觉得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复杂性,从哲学角度分析生死的矛盾性那样富有艺术与美感。没有生气的数字比较即使后面的结论推导再精巧,仍觉得没有生气。 关于自杀的思考在本书中最引起我兴趣的应该是在末尾对自杀的规范,也就是自杀是否属于人自由的权利,而法律是否应该干预自杀,涂尔干以宗教为例,通过用教条限制人的权利,从而限制自杀的权利,在宗教失去权威的今天,则采取法律代替。个人理解法律限制自杀,并不是出于自杀完全的不道德,因为自杀从某种角度看,损害他人权利并不如其他不道德行为更大更宽泛,而法律限制的原因是否是由于为了维持法律的权威性?也就是说,法律具有剥夺人生命的权利,而如果不限制人自己剥夺自己生命的权利,那在生命的权威性上,人与法律相同,从而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当然以上只是拙见,思想需要不断的反驳批评。 最后,关于自杀,我无法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自杀的人或者事,同样无法感同身受,但这个主题上我会想起以前打过的有关自由的辩论,尽管当时思想并不成熟,却加深了我对自由的理解。同样对于自杀,以自由角度看待的话,就是人一旦生活在绝对的自由中(假设)那么就如同掉入没有底的悬崖,反而是自由的反面,而即使是在最紧密的空间中,仍然有着那一小块自由的区域,这是相对的自由。如果自杀者是为了找到自己的自由,那么希望他们能找到紧密生活中的自由,而不是追求无限的自由。

  • 素书(大全集)
    小景鱼🐟
    推荐

    书很棒,就是太过晦涩和难读。“思考是某种个人的、利己主义的东西,因为一个人只有在脱离客观世界重新回到主观世界时才能思考,而且越是完全回到主观世界,思想就越是集中。”

  • 素书(大全集)
    世欣
    推荐

    个人经历中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在上高一的新年自杀了。进入中年,我开始反思这一事件,我是有间接责任的,他的外号是我起的。一个人被集体抛弃所产生的绝望。东北是个戾气很重的地方,我从南方转学到那,一直都有这样的感觉,现在,假如我还有亲人在,我不会愿意回去。好在那时同学们知道抱团取暖,扶持到今,我也心怀感恩。那种环境里,底层的互害,常常的恶意,可能我体会的多一些。

  • 素书(大全集)
    杨pc
    推荐

    我推荐一个自杀方式给真想死的人——绝食。 写好遗书,就地躺平,旁边准备好食物和水,饿到一半受不了了可以补充食物和水。 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只要你能坚持到底下定必死的决心,肯定能把自己饿死,而且随时后悔也来得及。 跳楼就不行了,你从十楼起跳,自由落体到了二楼,后悔了,也来不及了。 只有通过绝食把自己饿死,才算真的想死。 *另外——这书写得不好看。

  • 素书(大全集)
    -less
    推荐

    在老师讲完自杀论将近一个月后,终于把这个尾巴结束了。 还挺庆幸接触了社会学,它以一种比较宏大的视角把我从个人的世界拉了出来。如果我自杀,应该只有两种可能,抑郁症或因社会化不够而进行的利己主义自杀。社会整合这个视角真的挺有意思,在家庭不再具备有效的整合之后,我们应该去寻找新的集体,这个集体目前应该没有很理想的类型。我们继而可以去寻找新的目标,目标超越了自己,用剑霄老师的话说就是要有一个东西在支撑,用涂尔干的话说就是“他是达到超越他目标的手段”。 放到生活中去,要有理想梦想,我不知道怎么区分理想和梦想,姑且就都说了。哪怕没有理想和梦想,也要有一些兴趣,能觉得出来生活还是有乐趣的。 所有,赶快学假名,学唱《lemon》和《brand new story》🤗🤗🤗

  • 素书(大全集)
    SY+良
    推荐

    自杀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现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自杀的人越来越多 、本书值得一看,能帮助到身边的人也能稳定自己的情绪。

  • 素书(大全集)
    taj
    推荐

    本文大体分为原文介绍,书中精华,今日思考,书评四个部分。 一.原文介绍 本书分为三编,即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及类型,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在第一编里,作者论述了自杀与精神混乱,种族,气温,气候,热量等因素无关,证明自杀与社会有关。第二编里,作者提出了四种类型的自杀——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宿命型。第三编里,主要是讲自杀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并对全书进行了小结。 二.书中精华 1.精神敏感者对外界反应的问题。认为精神敏感者心理结构的剧烈变化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句话叫“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隔”,或许判断一个人价值高低的标准之一便是他的思维与时代思维的契合度吧。 2.关于“仿效”的三组认定事实。作者认为“意识趋于一致”“对惯例和集体力量的遵从”并不是仿效,“为重复而重复”才是。关于作者推理的过程挺有意思。 3.宗教、科学、教育的发展与自杀的关系。以新教为例,它比天主教在更大程度上允许自由思考,所以信仰新教的地方自杀率更高。此外,基于宗教社会的整体化牢固程度的不同,宗教对自杀的预防作用也不同。作者认为自杀与个体被社会整合程度的不同有关。 4.拉马丁的隐喻。拉马丁通过他笔下的人物之口这样描述:“我周围一切事物的委靡不振和我自身的委靡不振非常合拍。一切事物的委靡不振诱使我更加委靡不振。我陷入了忧伤的深渊。但这种忧伤是活生生的,充满了思想、印象、与无限的交往和我灵魂深处的半明半暗,使我不希望从中摆脱出来。这是人的病态;但对这种病态的感觉是一种诱惑,而不是一种痛苦;在这种病态中,死亡就像令人愉快地消失在无限之中。我决心从此完全投身于其中,决心摆脱任何能把我从中脱身出来的社会,决心在我遇到的芸芸众生中用沉默、孤独和冷漠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在精神上的孤独是一层遮盖物,通过这层遮盖物,我不再愿意看到人类,而只愿意看到自然和上帝。”这一段话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4.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部分我们放到今日思考中展开描述) 三.今日思考 透过本书,最值得人思考的便是群己关系的问题。书中提到“有一系列官能只关系到个人”,官能的目的达到,官能也就完善了。可是,真正的人却并不会这样,因为人有社会的属性。人有宗教,道德,艺术信仰。有思想的人为了思想自由必须跳出他所处的社会,可是社会是人内心思想的养分来源。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矛盾。 这种矛盾可以说是纵向的,还有一种横向的、更为直接的矛盾。人处于自我与社会的天平上,该如何平衡?从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与他我”到库利的“镜中我”,我们该如何看待?个人与社会关系处理出现了问题,利己主义自杀与利他主义自杀便出现了。正如文中所说“利己主义者忧伤是因为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而过分的利他主义者则相反,他的忧伤产生于个人在他看来是多么不真实。前者厌倦生活是因为他看不到任何他可以追求的目标,他感到自己毫无用处,没有理由活下去,而后者厌倦生活则是因为他有一个目标,但不在今生今世,因此生命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障碍。”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个人自杀的权利。诚然,人当然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死亡,可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某些共同利益,社会会强化道德意识,在某些情况下引导人自杀(利他型自杀便是这种情况),可以说人是“被迫”自杀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可是在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中人已经消失了。正如社会发展总要有部分人来承担社会的阵痛吗? 四.书评 本书基于“概念界定——提出假设——论证假设——给出结论”的行文思路构建,其中庞大的数据与缜密的分析令人惊叹,虽然成书于一个多世纪以前,但其许多分析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只是对大部分读者来说,本书推理过于冗杂,可能需要一定的逻辑学基础才能读得懂本书吧。 (文中部分观点来源于书评,侵权立删。本文转自本人公众号,略有删减)

  • 素书(大全集)
    📚Annie📖
    推荐

    书摘: 出版说明: 埃米尔·迪尔凯姆(旧译涂尔干,1858—191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 《自杀论》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 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序: 一门科学的进步,其标志是它所研究的问题不再原封不动。 导论: 我们实在不能把幻觉症患者的死亡和神志清醒的人的死亡列为一类,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 我们有多少次误解了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真实理由啊!我们经常用丰富的激情或者崇高的理由来解释我们受庸俗感情或盲目守旧的影响。 作为一本就学术名著,本书内容不适合摘录需结合上下文阅读。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