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大全集)

素书(大全集)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素书(大全集)
    富哥
    推荐

    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回忆起以前社会学课程的奇妙处。 谈及人的问题,大部分都会从人本身出发,但人与人之间联合而成的社会同样会给予人作用。说起自杀,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是个人思想或是情感、受挫能力等原因,作者从气候、环境、宗教、婚姻乃至教育等层面出发,不断排除客观因素,将自杀分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及特殊案例等分类,逐步连接起社会、团队与个人自杀的通道。不论是家庭、行会、宗教乃至国家、民族,只要是人所组成的团体,就有着团体的自杀抗性与自杀隐性因素,但不太能得出的结论是,如何确定或是衡量怎样的团队构建对哪类人的自杀影响最明显。

  • 素书(大全集)
    罐罐
    推荐

    时间过的真快。 我在高中时就看过这本书的一部分。它在kindle商店的畅销书目里出现,哪晓得是社会学的专业书,但社会学的魅力能很清晰地感受到(接触社会学作品之初是能最敏锐感受到的) 任老师带读书会的前几期读了这本,感想已经忘了,只记得不爱看数据和分析,可老师说这部分最重要,我草草翻过去了。如今作为涂尔干作品的收尾重读,期望有点感动,可不得不说,涂尔干在这本书中保持了很大程度上的克制,缺乏点激情,如果不对他思想有更深了解,就此已经给涂尔干画像了。把《自杀论》放在《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原则》之后,涂尔干的形象该更立体吧!

  • 素书(大全集)
    傅关福
    推荐

    不满、纠结、痛苦、轻狂……对生活的过度评价和对比,都会掉出自杀的念头

  • 素书(大全集)
    kari
    推荐

    说实话,读得我很痛苦。但是确实也有其可取之处。这本书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自杀的,所以主要研究的是各种因素对社会自杀率的影响,而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杀者的心理进行分析。看完对于自杀有了更多的看法。

  • 素书(大全集)
    1984
    推荐

    我是不会自杀的不论怎样人性多么丑恶败坏人世间多么令人憎恶荒谬毫无意义都应苟延残喘的活着

  • 素书(大全集)
    ディディちゃん🦋
    推荐

    在自杀倾向最严重的时候打开本书,在再次出现自杀想法的时候读完本书。我不是专业的学术性书籍阅读者,甚至会把自己的情况带入书中,对作者的“出言不逊”感到疑惑和反对,然后去接受我认为合理的地方。总之,像感谢每一部陪我度过艰难时间的书一样,感谢涂尔干的自杀论在这段时间里的帮助。

  • 素书(大全集)
    汤姆
    推荐

    它枯燥得像本催眠宝典,可它却能帮助我冷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帮助我找回我丢失已久的精神力量。

  • 素书(大全集)
                
    推荐

    自杀论 太长了  专挑了最后一章  自杀与社会结构 社会运行状况有关。自杀在生活当中发生,社会生活的意义失去的时候,自杀倾向越强烈,韦伯认为行动是有意义的,行动起来寻求社会生活的意义,生活充实了 我们才能减少自杀。宗教一方面强化集体意识,创造集体生活,但是他强调为宗教而自杀,不太允许利己自杀。定量研究 太多数据 转折  有点难度

  • 素书(大全集)
    奇诺
    推荐

    个体意识太强会自杀,个体意识泯灭会自杀,社会约束与个体意识不匹配会自杀……

  • 素书(大全集)
    paul
    推荐

    请你对我好一点吧,或许有一天你再也看不到我了。 谁稀罕。 (我从来没有爱过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对我也一样)

  • 素书(大全集)
    花拉棒儿
    推荐

    小富即安虽然有很多人不认同,但是,被欲望驱赶着狂奔,或者被舆论逼迫着裸奔,都不是正常的生活。 我们在历史长河中,连一个泡沫都比不上,但在自己的生命中却有漫长几十年需要一天一天的过。如何安排自己的一生,对每个人都是艰难困苦的。

  • 素书(大全集)
    °
    推荐

    自杀,一个普遍存在现象而很少被讨论与思考的问题。 大量让人头皮发麻的大量数据引用和列证,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书中的数据固然诱人,但是对人性和心理的探讨更让人喜欢。 将自杀简单分类下,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非正常自杀。 之前知道的观点有了更深了解 比如 1自杀通常是激情的突然爆发或者逐步发展起来 2危机打破了平衡,引起了自杀 3天生贫穷能防止自杀,因为贫穷本身就是制动器 4人们渴望未知,渴望新奇的东西,而新东西被认识后,就它们便失去了一切都风趣。 而还有一些之前了解甚浅的或是完全不知道的崭新观点比方说 1白痴绝不是自杀的诱因,而更像是一种预防自杀的抗体。 2利己主义的状态和人的本性必然是矛盾的,所以不太稳定,不可能长期存在。 3自杀在最初十五年非常少见,而且在生命最后阶段倾向于减少。 4人本身欲望是无限的,而社会为欲望带上了枷锁,使起不会偏离本身的身份太远。人所受的制约不是肉体上,而是道义上的,即是社会的制约。 5宗教本身也是在约束人的欲望,欺骗麻痹安慰穷人,使他们学会满足命运,而同时又使富人克制欲望,服从另一些更加崇高的利益。以此达到平衡,减少危机。 6丧偶危机引发的自杀,是因为一方死亡引起了家庭混乱,而活下来的人不适宜新的境遇。 7独身的人能合法眷恋所喜欢的人,而却无法总是满足,反而导致自杀率更高,一夫一妻制的职能是约束爱情。 8年轻且无性生活更加容易自杀,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更加有利男人。 9利己主义很大程度是社会的产物。 10利他主义更多是个人为了严格服从社会的基本原则,所以说利他主义的自杀是低价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11利己主义者忧伤是因为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而过分的利他主义者则相反,他的忧伤产生于个人在他看来是多么不真实。前者厌倦生活是因为他看不到任何他可以追求的目标,他感到自己毫无用处,没有理由活下去,而后者厌倦生活则是因为他有一个目标,但不在今生今世,因此生命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障碍。所以,原因不同结果也不同,前者的忧郁与后者的忧郁性质完全不同。前者的忧郁产生于一种无法医治的厌倦感和沮丧,这种忧郁表现为不能有效地从事活动而完全消沉和颓丧。相反,后者的忧郁产生于希望,因为这种忧郁恰恰由于模糊地预感到来世的前景更加美好。这种忧郁甚至隐含着兴奋和急切地满足某种信念的冲动,并且以某些激烈的行为表现出来。

  • 素书(大全集)
    易染
    推荐

    如果因为名字就对这本书带有偏见,我觉得大可不必的。因为如果你对某类事物产生偏见,那么你也将失去接触它、了解它本真的可能性了。

  • 素书(大全集)
    shhh.rar
    推荐

    评分:★★★☆☆ 这本书的时代背景很重要,19世纪末期,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巨变。人们无可选择的生活在巨大的竞争压力当中,旧有的道德基准被打破,新的道德秩序迟迟未能建立。这种道德标准的失范是《自杀论》的大前提。 出版说明里写到:“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现象之所以增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因此,每当一个人自杀,他的死亡就和他所处的社会的每个人都有关系。 本书首先分析影响自杀的因素:受精神异常、遗传、种族以及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很小,充分证明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 其次,分析几种不同的自杀类型: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反常的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最后,得出的结论及设想:自杀属于社会问题,只能通过社会的变革进行影响,而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形成职业团体,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均衡状态,既能让个体有充分发挥自我的空间,又有影响个体的能力。 因为是本社会学著作,而非心理学著作,探讨的是社会性的自杀,而非个体性的自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对人们为何自杀的原因进行解析,而在于极为严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作者的研究框架和议程十分清晰,从【概念界定-提出假设-论证假设-给出结论】,也是用数据说话。所以我觉得真正对自杀感兴趣的人应该不大喜欢这书,因为这只是研究自杀规律,而并非剖析自杀原因。

  • 素书(大全集)
    梁小伟
    推荐

    好奇心让我快速通读了一下,震撼的是作者对于自杀这个社会现象的深刻全面的剖析,而且富有理论和思考的证论,大师还是大师,社会学的经典,主要佩服他的思路和逻辑分析方式。[呲牙]相对很全面很客观,并没有掺杂太多主观臆断,这是当今学者应该珍惜和汲取的养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