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大全集)

素书(大全集)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素书(大全集)
    佳敏
    推荐

    乘兴而来,尽兴而去。 自杀,一种比较基本的社会现象。 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了。

  • 素书(大全集)
    Duktig
    推荐

    读自杀论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在某本书当中得知了,一些事物、一些状态的本来面目,最科学的说法,无关于其他。理解了原来这叫做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还有我们需要了解的异常型自杀。利己主义自杀者因为太多的忧郁反而不会激动的说法。自杀原来是病态的、是要受到道义上的谴责的。

  • 素书(大全集)
    芝麻爹
    推荐

    自杀很多情况下是多种复杂因素合同协作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作者每一张谈论一个因素,举了很多例子和数据,然而大部分数据却没有锁定其他变量,毕竟自杀的数据很难做到对单一变量的研究。那么,用这些数据所得出的关联性又有多大的说服力?尤其是,关联性和因果关系完全不是一回事?

  • 素书(大全集)
    众莱思_万锟老师
    推荐

    企圖自殺的人,往往處在情緒高張且緊繃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思緒並不清晰,往往將平時的努力、他人的教誨、自我的勉勵拋諸腦外。這種時候,已經被苦痛淹沒的大腦⋯⋯ 自殺,往往是一種為了脫離苦海,卻找不到其他出路,在絕望之中以及衝動之下的行為。若一個人選擇了自殺,我會思考引起他自殺的原因是什麼,引起他自殺的原因是怎樣印上他那個社會、時代的鉻印,而不會單純地責怪他不熱愛生命,內心不強大。 這部書的出版距今超過百年,許多觀念頗為陳舊,但還是有不少有價值的觀點。

  • 素书(大全集)
    一颗来自异乡的种子
    推荐

    社会学著作中的数据论据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读者根本没有耐心自行解读数据,而是直接阅读作者给出的解说。

  • 素书(大全集)
    ㅤ平安
    推荐

    首先 不管是抱着什么心态点开这本书 希望你都不要自杀不要自残不要伤害自己 我们提出防治自杀的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改善宏观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指数;二级预防:拯救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绝望者;三级预防:防止自杀未遂者再度遂行自杀。 研究表明,自杀未遂者自杀死亡的危险度为l%,即为正常人的100倍,有3%~10%的服毒患者最终自杀死亡。自杀未遂者再自杀的危险因素是多样的,故对其预防也应该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模式。Eddleston、费立鹏认为,在中国农村,降低精神疾病患病率、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支持,将会减少致命自伤的发病率。自杀既往史是自杀行为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普遍认为,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因素,大约90%的自杀未遂者有明确的 杜尔凯姆在《自杀论》一书的结语部分说:“一部关于自杀的专题论著所涉及的范围超过了它专门讨论的那些特殊性质的问题。”他给出的理由是,自杀的反常发展和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弊病是同构在一起的,二者出自相同的原因。因此,要想防治自杀,必须要减轻集体的弊病。但是,他认为,“没有必要人为地恢复过时的、仅仅体现在生活表面现象的社会形态,也没有必要创造全新的、历史上没有过的社会形态。应该做的是在过去的形态中寻找新生活的萌芽并促使其开花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杜尔凯姆眼中的自杀并不会导致社会机体的彻底死亡,而防治自杀至多是在现有社会的基础上做些零碎的改革之事。他认为,自杀防治的根本之道在社会的土壤里面,一个人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社会土壤,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就可以开花结果,完成自己正常的生命过程。但是,弗洛伊德一派的精神分析理论告诉我们,最大的问题也在于社会,是社会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假的自我”,将一套并不公平的规范强加给个人,以至于个人在社会那里根本找不到平衡,从而产生压抑、焦虑和各种“神经症”的扭曲人格。如果说杜尔凯姆的自杀防治理论是想从社会之旧中开出个人之新,那么,弗洛伊德一派的自杀防治理论则是想从个人心中弃旧从新,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自我更新 >> 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都叫做自杀。 >> 有两类非社会原因影响自杀率:即内体—心理的素质和自然环境的性质。 >> 自杀只是精神病的一种插曲式的综合征,但经常发生。 >> 躁狂性自杀。 >> 忧郁性自杀。——这种自杀与极度抑郁和过分忧伤的综合状态有关,这种状态使病人不再正确地评价周围的人和事与他的关系。娱乐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他把一切都看成是丑恶的。他认为生活使人烦恼或痛苦。因为这种心情经常存在,所以自杀的念头同样经常存在;这种心情和念头具有极大的固定性,引起这种心情和念头的一般动机也总是明显地相同。 >> 这种普遍的绝望往往伴随着直接导致自杀的幻觉和谵妄性观念。 >> 强迫性自杀 >> 冲动性或不由自主的自杀。 >> 因为自杀的正常人也经常处于一种沮丧和抑郁的状态,就像精神错乱者一样。但是,两者之间总是有这样的基本区别:前者所处的状态和由此而引起的行为并非没有客观的原因,而后者所处的状态和由此而引起的行为则与外界的环境没有任何关系。 >> 社会自杀率和精神错乱没有任何明确的关系,从归纳推理上来看,和各种神经衰弱的倾向也没有任何明确的关系。 >> 因此,这些事实都证明,德意志人中的自杀者之所以多于其他民族,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血统,而在于他们在其中受到熏陶的文明 >> 仿效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这一点明显地表现为这样的事实,即仿效可能在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个人之间发生。一个人可以仿效另一个人,他们彼此之间既不需要有任何联系,也不需要依存于同一个群体,而且仿效的传播本身也没有能力使他们相互联系起来。 >> 因此,导致这种职业特有的增加系数的原因不是这种职业引起的反感,而是构成军队精神的整体情况、后天的习惯和先天的素质。不过,士兵的第一品质是没有人格,这种品质在任何地方的平民生活中都看不到。他应该被训练得不重视他自身,因为他应该一接到命令就牺牲自己的生命。除了这些特殊情况,甚至在和平时期和日常操练时,纪律也要求他盲目服从,不需要讨论,有时甚至不需要理解。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一种和个人主义几乎不能同时并存的理智上的克制。要如此驯服地遵从外界的驱使,就不应该强调自己的个性。总之,士兵没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利他主义状态的特点。此外,在我们现代社会的所有组成部分中,军队的结构最能使人联想到低级社会的结构。军队也是由一个庞大而严密的群体所组成,这个群体把个人紧紧地包围起来,并且使他不能自由行动。 >> “我周围一切事物的委靡不振和我自身的委靡不振非常合拍。一切事物的委靡不振诱使我更加委靡不振。我陷入了忧伤的深渊。但这种忧伤是活生生的,充满了思想、印象、与无限的交往和我灵魂深处的半明半暗,使我不希望从中摆脱出来。这是人的病态;但对这种病态的感觉是一种诱惑,而不是一种痛苦;在这种病态中,死亡就像令人愉快地消失在无限之中。我决心从此完全投身于其中,决心摆脱任何能把我从中脱身出来的社会,决心在我遇到的芸芸众生中用沉默、孤独和冷漠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在精神上的孤独是一层遮盖物,通过这层遮盖物,我不再愿意看到人类,而只愿意看到自然和上帝 >> 自杀的人现在之所以比从前多,不是因为我们为了保存自己必须作出更痛苦的努力,也不是因为我们的合法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合法的需要何处是止境,我们看不到我们所作努力的意义。

  • 素书(大全集)
    Cinny星怡
    推荐

    《自杀论》8/04 涂尔干 开篇提及: 死亡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被动&主动 思想带来负担—对周围人的关切 人的自发性 主题:自杀=?“不正常现象” 社会秩序的关切 1889年 法国社会的混乱(同《社会分工论》) 方法论:数据收纳 整体研究 实证研究 eg.自杀 非社会因素(身心状况) 不是自杀的原因 什么导致了神经错乱/疯子/抑郁症 – 根本原因 幸福:情绪不舒畅的情况 受到的是社会因素 Q生理抑郁 福柯 当时的社会状态是心理学发展局限性 心理疾病的划分 非社会因素 对自杀有影响 社会现象(同感情 社会化情感 代表社会人群) 仿效行为有规律 有特征的 趋同 类似性 = 一个整体 可操纵性 理性假设 正常社会的非正常表现 针对社会的大多数 Q器官交易 =? 指向死亡 方法论 实践出来 另开一题 医疗/需求 社会环境不同 细分领域 分工体系下社会存在 在否定自我的概念 自杀现象是社会分工的延展 功利主义的反驳 一个社会是否幸福 是由 自杀率量化的 Q前沿话题 中国农村自杀性 人类学(民族志) Q现代性 开始讨论理性 和现代性相关分析 涉及方方面面 知识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 福柯 eg 社会的不同 剖腹自尽 放在 日本/中国 界定范围 eg跨学科 Q在自杀中人的自发性/自由意志 在时政下面无个体 利己性自杀 人的个性不可以发扬 – 部落 同质性强 集体意识强 (机械团结) 分工论 – 独立的同时 更依赖社会 个人主义 & 个体主义 社会性的发展个体性 社会是人民和最高权力的缓冲带,所以社会对于人类是保护的。 Q婚姻与情感无关 社会因素 人类社会属性太强,应该提到人类情感 过于分裂 婚姻一定是社会因素 职业群体 对自杀者惩罚(新的方式),教育方式,悲观主义采取必要措施(社会力量) eg 婚姻的规范 社会的惩罚 阐释者 立法者 理解社会学 个人与个人之间达成连接 Q标准区分 概念划定不清晰 解决方式❌ 社会分工不平衡 个体和社会 膨胀 相辅相成 本质无改变 死亡教育 先铺垫 再淡然 个体的状态 没有意义 《我在火葬场经历的那些事》 《最好的告别》 社会不平等的牺牲者。 怎么样才能让社会分工更优化,社会的参与者改变和改善这个制度 不公 无法接受普通 中层理论 个人自由主义 只能自救 “死亡教育” 社会普及 外部力量 思维体现

  • 素书(大全集)
    于夜幕中轻揽星光
    推荐

    还未达到能够发表观点的地步,多汲取营养,在有限的条件内获得相对时限内的部分有代表典型的论点。明晓没有绝对,避免用对错来简单划分。

  • 素书(大全集)
    Laura
    推荐

    此书从比较浅的角度分析自杀心理,而非医学层面的剖析。一直以来,人们都很忌讳“自杀”这个话题,但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无好坏之分,是社会的一种投射罢了。反思才是目的。

  • 素书(大全集)
    刀刀
    推荐

    本来是为了提高社会学思维能力读的,期间真的是鼓励了自己多次才阅读完成。不得不说涂尔干真是实证研究的鼻祖啊,那些根据繁杂资料数据做出的一次次分析确实严密而独到~

  • 素书(大全集)
    Mriya
    推荐

    很有意义的社会书籍,从很多角度分析自杀的原因,对今天的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素书(大全集)
    啊对对对
    推荐

    Wed 气温是2℃ 凌晨好,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起初觉得在看数据分析报告,觉得虽然有了推理但缺少论证,因此感到不满。但到全书的中部后,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描述着实过于惊艳,直击要害,太值了。但结尾的最后一百页也不太行,在描述个体和组织的推拉之间,逐渐走向了…无法形容的地步。

  • 素书(大全集)
    王珂
    推荐

    拜读,作为学术研究,涂尔干太规范了,假设-检验、建立回归模型都很标准。百年后对自杀问题的研究仍没有跳出他的这个二维框架。只是读起来很枯燥,要打起精神,不然的话如眼不入心……粗粗理解了一下,有需要再精读。涂尔干对问题多角度的审慎判断,是最大的收获,能看到研究者的态度。

  • 素书(大全集)
    新垣结溪
    推荐

    社会结构和环境的改变导致了结论已不再适用于当下。但就分析的广度和严谨度来说真是无话可说。

  • 素书(大全集)
    Neko
    推荐

    有些理论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但可惜数据太老了 在著书时代应该是非常好的研究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