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李咚咚💎
    推荐

    叔本华到底说了什么?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主要是以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认识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以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看做为人生归宿的哲学体系。叔本华这个悲观主义思想在哲学史上影响巨大;著名的哲学家勃兰特.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评价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是“可以作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提倡的乐观主义的解毒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其后的哲学家们也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 在表象世界中,人作为意志的外在体现没有任何自由。在表象世界中,人不停地满足其生存和生殖欲望。不管人的欲望是否被满足,其结果都带来痛苦一方面,短暂的满足虽然会带来稍许的幸福,但满足欲望之后,很快就会感到无聊,而无聊即是另一种痛苦的开始;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满足,而满足不了的那些欲望又带来痛苦。由于能够被满足的欲望在所有欲望中所占比例实在太小,因此整个人生是痛苦的。 人生是痛苦的,叔本华从意志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讨论了如何能够解脱痛苦的问题。从肯定意志的角度看,肯定意志就是,人生尽管有痛苦,但痛苦过程之中也有些许的、短暂的欲望满足和片刻的幸福,这种片刻幸福也丰富了整个人生的意义,使人理解和承受人生的痛苦,这是大多数人所可能拥有的幸福。人生是痛苦的,但其中的幸福对大多数人是至关重要的。从否定意志的角度看,否定意志而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认识有清静剂的作用,在认识的条件下,意志会自动退出意识的主导地位,人作为表象界最高级的意志体现者就会厌恶意志,主动地、自愿地压制意志,抑制欲望,形成禁欲,否定生命意志和生殖意志,从而解脱痛苦对于这个认识了自身本质的人来说表象和意志就意味着归于无了。这种禁欲者虽然肉身尚存,但是其意志已经死去。用叔本华的话说,这是一种“微弱的生存。这种否定方式如果推广开来,就是人类的消失和世界的寂灭,即解脱了痛苦,也无所谓幸福。 叔本华揭示痛苦,但是不会止步于痛苦。他的哲学在整体意义上来看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但从个体意义上来看,是有幸福可依的这种幸福虽然短暂,但是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叔本华那里绝对的幸福是没有的,但是相对的幸福我们却是可以达到,我们也只能享受到相对的幸福。 叔本华继承来自于康德的“物自体”并把它深入的理解成“意志”,作为痛苦根源的“意志”在叔本华哲学里定义为一个极度空虚的需求者,他支配着我们不断的去满足它,作为主体的我们不是在满足意志,就是在满足意志的路上;痛苦就这样反复的降临在我们头上。我们不得不在意志的支配下生存着,无法反抗;就像提线木偶一样,而意志就是那个表演者。 意志主要分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是延长生命意义上的生存意志),生存意志在本能下产生欲望,这种欲望是不确定的。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意志在表象界会让主体表现为痛苦;当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意志会表现为快乐或者愉快。但是这种感觉很快会被新的欲望代替,被新的痛苦所代替。意志就这样左右作为主体的我们,让我们得不到片刻的安宁。 意志,它骚动不安,不断欲求着什么,它是需求,是渴望,是贪婪,是强迫,是痛苦意志的世界不是别的,只能是痛苦的世界。只要承认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于意志的确定性的渴望和需求,所以意志的世界就只有痛苦。无论作为主体的我们如何做都改变不了意志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正如叔本华所说的“消除痛苦的不断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外,再也做不出什么了”。 叔本华揭示了人世间的痛苦,并把它血淋淋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无情的披露了我们看似快乐的本质最终还是痛苦。在他的悲观主义哲学下,在人们看起来好像只有绝食而死才是解脱。 我们活在世界上是否也有幸福可言?叔本华本人解脱痛苦达到幸福的方法主要从暂时的解脱(比如宗教、艺术审美)和永久的解脱(绝食自杀),还有就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解脱方法(禁欲来压制意志的满足以消除欲望)。 叔本华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荒谬性、虚幻性、混沌性和不稳定性颠覆启蒙的基本理性原则来关注生命和生活。 以上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简单介绍。没有哲学基础读这本书会有点吃力,看了这本书下面的很多评论写的也是云里雾里,以此文,供参考。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清风徐来
    推荐

    我们认知的这个世界都是表象,通过自身的修行可以否定或者超越这个表象,从而达到无我的境界。人要向内求,而不要执迷于外物,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表象是意志的外化,表象世界是虚无的,要明心见性,脱去表象的外衣去求心中的那个真理。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群群
    推荐

    疫情笼罩之下,生命至上,一切似乎都可以搁置,跑步看书自然都可以明天再说。 就这样在自我催眠中,放飞了将近两个月,后果就是裤子紧了,视力差了,泪点更低了,看剧看综艺刷微博刷抖音,现代精神瘾品一个不少,各种嘤嘤哭唧唧,也真是年纪越大越玻璃心。 直到,有一天收到一个书友的私信,问我最近怎么没看书,很久没见到我了。这才恍然惊醒过来,我一直引以为傲的自制力去哪啦? 作者说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会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的唯一形式,也是永远不能从生命中拿走的可靠财富。而它时刻在流逝,要立即警惕起来,唯一不能虚度的是当下。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哲学著作,真真晦涩难懂,进度自然很慢,逐字逐句反复啃,虽然还是理解不透,也算怀着敬畏之心认认真真的读完了。 看完这本书,对这个世界越发的感到悲观,叔本华不但认为世界本质不可知,作为“意志”本身还是无目的无意义的。这个世界只是幻像吗?此时此刻,在问这个问题的我,“意志”是觉醒了吗?可正如周国平说的一句话:“即使我已洞悉世界的真相,也不能让生命的苦痛降低半分。”我用尽全力而平凡的活着,在这历史长河中,渺小的几乎为零的我的存在意义又为哪般? 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而并非真实存在。我们总是说改变亦或面对现实,却几乎忘了去思考现实到底有多真实。 叔本华说人的本性是:“意志永远向前奋进,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产生另一个新的欲望,如此循环不已。”人类历史进步的漫长过程,其本质上就是人这个物种的欲望被一点一滴的开发出来的过程。当人这种具有理性和意志的动物的欲望被全方位挖掘出来了以后,那种非理性的想要被满足的意欲驱动着我们,竭尽所能的去充实那因缺乏理性、欲望肆虐所产生的裂缝,这就是所谓文明的进程的本质吧。 吠陀经典《奥义书》中所表达的想法:“我是一切创造的总和,在我之外,一无所有。”可我们看似自我主宰,但从世界宏观上来看,或许不过是繁衍的工具罢了?! 整个世界看起来生生不息、变化万千、永无止境,可悲的是新生命的诞生意味着原生命的消亡,人真正的存在只是现在、当下,是悄无声息的慢性死亡,这是生存的真相。 但死神真的胜利了吗?诚然自出生之时我们就在死神的支配之下,最终都会死去。但或许意志可以传承,传给我们的后代,正如你我正在阅读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这正是作者意志的传承,思想的传递。我们会记得他,会从他的生命历程中学习和思考。死神带不走一切,重要的是你想留下什么,给你的后代或这个世界。 最后,分享贺拉斯的诗歌: 我们要经常记住, 身处逆境应保持平静, 身处顺境也不可过分喜悦。 不悲不喜才是人生常态,人的整个本质是意志,每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的意志。我们要与生命意志不断的争斗,克服成为不被意志活动所役使的人,摆脱生活过多的欲求。如果一个人达到了生命意志的否定,整个意志的挣扎彻底消灭的话,这个人一定非常幸福,不管从表面看来他的处境如何贫乏,然而其内心却充满喜悦,达到真正天国的平静。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小狗炒鱼
    推荐

    穿越摩耶之幕,探讨生命存在。可以看出叔本华受古印度教影响较深。一言蔽之,死生亦大矣。但总体持悲伤主义观点。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前进四!
    推荐

      我们像石头一样被抛起时,是否有自然力会观察我们?行为、思想、动机……或者说,自认为是自主的意识将我们抛向天空,实际上的成因却永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把石头重新当做石头,把加以的意志屏蔽掉,我们看到的是它终将向地面落下的规律,这就是我们不知道的缘由,我们不知道除了引力以外,还能用什么方式去解释它,我们不知道,被定义的名词该如何用非理性的形式去解释。更重要的是,微观化的尽头是无止境的,我们的感知只在表象的基础上,连脑海里的想法也是局限于外界各种牵连的,不能被独立存在。   所谓理性的公式,生理的解释,电磁的做工规律,都像是被我们定下的,看似清晰,却完全不能透彻的语言。保持怀疑和未知是人类几千年来对自然环境的最大敬畏,我们如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框架?同样的,对科学的解释虽然持之怀疑,但由表入深的探索将是人类共同的理想目标。现如今的发展趋势已然让更多人接受到前人的思想,这像是一种寓言。 这不会是诞生而起的死局,起码现如今的我还是拥有斗志的。 在第二章停留了很久,还在看,真的很厉害的一本书。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Adina慧(冒纳凯亚)
    推荐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叔本华这位天才哲学家不是没有缺点,他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尚带有丝毫偏见,当然也可能是翻译的偏差。比如: 想一个自己从未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危险的,我们读书是别人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所以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失去思考能力。 ——叔本华 读书也是一场冒险,带着自己的思想在书籍中穿梭,既不能迷路也想要深入其中,简直跟旅行一样有趣! 汲取精华取其糟粕,如果没有前人留下来的知识经验技能,牛顿可能就不能站在巨人肩膀上发现牛顿万有引力。 因果关系改为,如果只知道单纯的经历一遍别人的精神过程,会逐渐失去思考能力,但是,能一边经历一边开始新的精神过程,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体系,深入骨髓,从批判性思维去考虑给我们自身的启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言归正传,叔本华的哲学为何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有如此魅力?当然,首先得归功于他独树一帜的“意志哲学”,此外,他超群的语言才华也功不可没。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是康德的知识论。康德认为,世界其实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被主体的认识方式所决定的,他提出了“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现象就是由我们的感官和科学研究而认识的事物所构成的经验世界,物自体则是一个独立于我们的经验之外的世界。 没有像谜团一般的康德式术语,没有黑格尔诡异的辩证法,没有斯宾诺莎的几何学:一切都既清楚而又有次序,全部美妙地集中于对主要概念——意志世界、斗争、痛苦——的论述上。直率坦诚生动有力坚强刚直。 首先谈世界的表象,“世界就是我的表象”,表象是一种客观现象,但是它的背后有一种因果律在支配。所有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这种因果律的,比如,力学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化学是研究物质结合规律,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生长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世界是严格遵守根据律的世界,观察到的一切都只是表象世界,而隐藏在背后的本质,自然科学无能为力。 这个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或者“自在之物”,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知,叔本华则认为,“物自体”是可以把握的,它就是所说的“意志”。 其次谈意志,这个意志不是通常我们表达的意志力。不管是生命现象,还是物理现象,都受到意志支配。动物的进食、消化、分泌、排泄;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物理上的磁铁的两极相吸,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下落等等,都是靠背后的意志在驱动。在不同的物上,意志表现出不同的级别,无机界、有机界、植物界、动物界,意志的级别由低到高 意志是不灭的,不灭的意志驱动了世界无时无刻的运动。 同时,他认为,意志的本质是欲望,不受理性控制。比如一个人说“我想要喝水”,这就是一种欲求,意志在动物身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性欲。 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意志将永远得不到满足,对人来说,当他受到意志的盲目支配时,就只能在“欲求-满足-欲求”这样的循环中不断轮回。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痛苦;欲求得到满足,就会陷入无聊。就像他的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人生就像是一个钟摆,在痛苦与无聊间从一头到另一头。” 因为这样的论调,所以叔本华总是被扣上“悲观主义”的帽子。但是,叔本华并非只提出了问题,而不去寻求解脱之道。 再次回到表象,理念是意志和表象的中间环节,把本质与现象连接了起来,把认识从意志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这就是审美状态。 摆脱人生痛苦的方法,就是进入审美状态,其中之一就是进入艺术领域,比如文学、绘画、音乐等。 叔本华最欣赏的是音乐,他认为音乐是对意志本身的一种临摹,音符的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就如同生命在意志支配下的运动,音乐不需要抽象的认识就可以把握,可以让人忘却那个表象世界的痛苦。 但是,他认为,通过艺术的解脱只是暂时的。 最后回到意志, 同情心是道德中可贵的品质,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个人私欲,但是人们所能做的非常有限。最好的解脱之道,就是通过修行与禁欲,否定生命意志,这样才能跳出意志主宰的痛苦轮回。 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并非简单的一个“禁”字,它教给人的是如何正确对待金钱、美色、权力的诱惑,快乐很容易获得,而幸福却不容易得到,因为它是建立在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之后获得的一种升华 通过哲学的方式,来揭示世界的本质,让人摆脱肤浅的乐观主义。 叔本华貌似悲观主义的理论,其实在向世人揭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幸福不仅是做加法,也需要做减法。 我们总是都迈着焦急的步伐,来去匆匆的走在路上,只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别人眼中的所谓成功,无暇慢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甚至无暇对别人报以一个善意的微笑,每天都活在焦虑中不可自拔。 这一切都是意志的盲目冲动,看似在追求幸福,实际上背道而驰。 一旦真正读懂叔本华,我们会更好的洞悉这个世界,认识自己的言行,减少意志盲目冲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伤害,以一种平和从容的心态追求幸福。 放慢你的脚步,端一杯清茶,欣赏一下窗外的风景;放慢你的语速,和家人和亲近的人好好聊几句天。这样,幸福才会来敲门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阳阳
    推荐

    这是第一本我被虐了的书。被虐的同时又勾搭你不想放弃,这是不是“哲学”的魅力呀! 哲学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弄明白的。数学1+1=2谁规定的?不知道!“哲学”看不见摸不着、谁发明的、不知道! 欲望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才会有不断的追求。为没有达到欲望的满足而痛苦实属正常,饱受欲望的折磨也是一种快乐! 有一句话是这样子说的:痛并快乐着。哭与笑,悲与喜,都是相对的也必须相互支撑着。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大风
    推荐

    一个哲学小白的探知 叔本华说:“想一个自己从未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危险的,我们读书是别人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所以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失去思考能力。”看完这上面段话,感觉自己正在做一件冒险之事。这算是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读一部哲学巨著。这本书挺长,总共有四十多万字,而我看的时间很短,总共加起来不超过十个小时!当然了,一本伟大的哲学著作,只花了十个小时看了一遍,那几乎等于没看,而且本书就不是那种过目就忘的快餐式小说。只不过时光社“截稿日期”将至,时间紧迫,只得于在休息日恶补一番,此乃题外之话,暂且按下不表。 初阅本书,碰触到的文字大多都很晦涩,理解起来很费神,有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之感。遇到不能理解地方,只能重复的读,不断思考,不断想象。一旦理解了些许要义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也是我的意志”。其实本书的内容全都体现在书名上了。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而这些东西都只在表象间发挥作用、形成联系,和意志本身无关。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他认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人的一切行为是由意志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构成的,在叔本华看来两者是具有同一性的。叔本华通过意志与表象二者的关系阐述了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主要研究服从充足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客体,它们构成了一个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为意志初论”,主要研究意志的客体化,它构成了一个意志的世界;三是“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内容是关于理念和艺术的客体,它构成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主要研究生命意态的肯定和否定,它构成了一个伦理的世界。这四部分内容体现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到艺术论,再到伦理学的演变过程。 其实整本书看阅读下来,对那些晦涩难懂的词语语句还是一知半解,理解的似是而非,所以无法系统的去诠释叔本华的理念,更不敢随便妄言。那我就节取一些书中比较好的文字浅谈下自己的看法。 叔本华说:“任何达到的愿望都不能给人长久的满足,只是一种匆匆即逝的快乐;像是丢给乞丐的施舍品,固然可以让他今天活下去,可是他的痛苦会延续到明天。所以只要我们意识中充满自己的意志,只要我们沉溺于一堆欲望及其不断的希望和恐惧之中,只要我们是意志活动的主体,就永远无法得到长久的幸福和平静。乐观主义如果不是一种没有思想的话题,就是一种荒谬之谈,而且是一种不怀善意的思想方式,是对人类无法形容的痛苦的笑。”叔本华认为人充满了欲望而求不得一种痛苦,幸福只存在于刚到的那一霎那,欲望得到满足之后,接下来就是无尽的厌烦。接着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新的痛苦,短暂的幸福,接着又是无尽的厌烦,所以人永远在痛苦和无聊的状态之中摇摆着。佛家对于这种对欲望无尽追求叫做执念。在我看来,叔本华确实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如果要摆脱这种痛苦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方法是沉浸于艺术之中,可以帮助我们暂时忘却痛苦。另外一种方法是凌驾于生命意志之上,就如僧侣一般进行修行。放下一切,四大皆空。我个人觉得,对于痛苦的态度是正视它,做到不回避,和他做朋友,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叔本华:“当你看到某个人活在欢欣、富裕和快乐之中,而另一个人甚至因饥寒交迫而可怜地暴尸街头,这怎能不让你产生疑问,因果报应究竟在哪里?在意志的强烈压力下,你抓住生命中的快乐和享受,紧紧地把握住它们却并不知道正是意志让你紧紧抓住那些令人恐惧的痛苦和忧患。”所以越是感受到生命中间歇的快乐,越是产生对失去的痛苦与无知的忧患。就像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个人意志的无限制膨胀中,人的恐惧也会同步倍增。我记得《原则》这本书里面也有提到一句话,如果你担心了,你就不必担心了,如果你不担心,那你就要开始担心。所以保持忧患意识是非常重要。 叔本华:“证明不能是哲学的基础,因为证明只是从已知的命题演绎未知的命题,而对于哲学来说,一切都是同样的陌生:并无已知未知之别。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命题,说由于这一命题始有这世界及其一切现象:因此,不可能像斯宾诺莎所要作的那样,从“一个坚定的原则”进行证明便可引申出一种哲学来。并且哲学还是最普遍的知识,它的主要命题就不能是从别的更普遍的知识引申出来的结论。矛盾律不过是把概念间的一致固定下来,但并不产生概念。根据律说明现象间的联系,但不说明现象本身。因此哲学不能从寻找整个世界的一个有效因或一个目的因出发。至少是我的哲学就根本不问世界的来由,不问为何有此世界,而只问这世界是什么。”那么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有一书友写到,当年老子写下《道德经》没有目的,一切只因老子愿意,老子喜欢罢了。犹如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反复自问的一句台词一般:“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那么学习哲学需要理由吗?也有的人会说学习哲学是为了装13,尽显高人风范,我想这样高人必定是肤浅的,自欺欺人,岂不可笑。个人觉得学习哲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更好的思考人生,能最大程度的解决我们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冲突。 最后用孟子一句话结束我今天蹩脚的书评:“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 2019-1-27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木独
    推荐

    早上看完书写了点感想,没有写完,现在找不到了,怎样快速的进入状态,深入书中去思考,还是有点困难。再看一遍吧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飞鱼
    推荐

    意志的本性是恶性循环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而偏偏不如意事又十有八九,所以,人生大多数时候是痛苦的。 其次,纵使欲望得到满足,满足感也无法长久维持,其结果不是产生新的欲望而带来新的痛苦,就是造成厌烦感。所以,人生永远在痛苦和厌烦之间徘徊,所谓快乐只是暂时现象,只是痛苦的间歇:因此,快乐是消极意义上的。 或许,人生就是一段充满痛苦和绝望的过程。最忠实的伴侣就是细菌与疾病,最终的目的就是死亡,背后是痛苦与绝望,或许还身处于坚固“牢房”中,上边是白云,我们与白云之间是钢铁铸成的坚固屋顶,里面的人,有的在开天窗,有的在擦天窗,还有的人吃喝玩乐,有的人繁衍,有的人娱乐…而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叶远虑
    推荐

    意志与表象“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叔本华思考人的内在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在科学与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需要弥合传统精神信仰与现实客观认知的鸿沟。叔本华从自然科学认知中提出时代了哲学问题,寻找人与生物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可能没有完全读懂,只能是表象的认识。如此深刻地哲学问题,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读,才能明白这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宇宙花
    推荐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叔本华) 很喜欢叔本华这句话,想起陈嘉映和一个雅典女大学生的有趣对话,陈嘉映说万物都在变化,河流永远在运动之中,女大学生回答:”即刻永恒”。我们追求本质,追求普遍永恒的真理热情固然重要,但别忽视了自己的此在,自己的当下。当下性,此在性是你可以用生命直接把握的唯一体验。 什么“当下”?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完全身不由己地被自我所操控。这一意识的中心本质上是自私自恋贪婪的,它不甘心于自己终将灭失的命运,念念不忘幻想通过事业,地位。财富的回天之力来逃避死亡的降临。自出生那一刻起,自我就像发狂的野牛一样得到释放,从此决不停歇,至死方休。匮乏感,失落感主导情绪便是焦虑。我们多不会去想已经拥有什么,而只会想着还没有什么。自我好动多变,从一个目标跳到另一个目标,永远都无法放松戒备或跟他人恰当相处。哪怕在最安详的环境下,它基本上还是忧愁连连,始终如一地鼓声阵阵催人躁动,也因此自我很难真心诚意地介入到己身之外的任何事情中。另一方面,自我存在一个经久不变,令人心动的趋势,即坚信自己的欲求即将得到实现,于是会有各种计划,成功论调,去萦绕宁静和安全的图景。事实上,每一分忧愁都很快会被另一分忧愁所取代,一个欲念的了断又会引发另一个欲念,从而生发出一个无穷无尽的循环,佛家谓之“执着”。 而叔本华在《意志和表象》里描述人的这种"意志"是盲目的,是一种盲目的冲动和欲求,是不可遏制的欲望。叔本华悲痛的人生观正是说意志是无限的欲望生成,人总是在满足欲望和新欲望之间徘徊,所以人必定痛苦不堪。 这就是所谓的“当下”,如何面对当下,把握当下,这是一个人生难题。除了叔本华认为靠艺术解脱以外,相信我们也有自己一套办法。 智慧是不可能靠推理论证得来的,叔本华伦理学部分是最具有智慧启发性的,也是最适合普通人阅读的,而叔本华的本体意志论,康德的物自体如何理解为意志本体,叔本华自己的唯心观和斯宾诺莎,贝克莱的学说的渊源联系,他在自己书里也有了大段的分析,这就比较枯燥,这应该是本书前面两卷内容,我认为如果不能领会,也可以直接跳过,精彩的是他对于艺术让人解脱痛苦,以及人的生存意志哲学的分析描述,但若能深刻领会意志论的基础观点,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在此原文摘录一段。 凡是在知识上存在的东西,包括整个世界,也只是与主体相关的客体,只是知觉者所具有的知觉:总而言之,只是表象。时间、空间表明了如下这一点:过去、未来或遥远、目前等的区别,只有在时空中才成立。凡是属于或可能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必然都以通过主体为条件,也只对主体存在。即“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是不是很像佛家观点呢?叔本华的思想确实受到印度哲学影响很大,还不断引用奥义书和薄珈梵歌等经典论段。贝克莱却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个真理的人,他为哲学提供了永久的贡献。 我也是非常同意叔本华的主体唯一的本质观点,因为我对拉康,齐泽克比较感兴趣,在精神分析语境里,这种唯心观点更是激进,所谓的”现实”不是给定的知觉对象,而是无意识主体的幻象依照一定的能指逻辑结构出来的效果。注意,这里的“现实”,即叔本华的“表象世界”甚至连一个知觉对象整体都谈不上,这里只是一种心理现实,现实即幻象,它们都是一个个场景,现实只是主体借此投射欲望的场所而已,幻象的场景可以存在在意识层面,也可以在无意识层面。 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本书大概看了两遍,经典不愧是经典,那种表达力非满丰沛,充满了内省性,如果这本书在这个时代不受欢迎,那这个时代也不配这本书,这本书的人生思考至今对现代人很有意义。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赵祥亦
    推荐

    所以受时间和空间所限的杂多现象不属于意志,也不属于意志客观化的阶段,而只属于理念的现象。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奇女子
    推荐

    叔本华(1788~1860)在世时,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三十多年,最终,他像一个从一场长期艰苦的战争中凯旋的英雄,顿时名噪全欧,誉满天下。各国人士络绎不绝地去拜访他,全国的报章杂志不断登载他的名字;他的信徒们,三番五次替他做肖像画、做雕塑,当神一样供奉在屋中顶礼膜拜,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竟然有两位太太也曾去造访。我们这位素来被称为极忧郁、极悲观的哲学家,最后,“乐观”地躺在沙发上溘然长逝。 学习和研究哲学,需要有与哲学相称的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和“万物皆备于我”的气概。而不是因为执着于一点点小事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世间万物何其众多,而每个人生来只有两只手,就算竭尽所能,谁敢保证自己不会失去想要的东西?这个道理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抓得越紧,失去的就会越多,人生也是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上的担子越挑越重,正是因为什么也不愿意失去,所以只能在包袱的重压下蹉跎岁月,即便耗尽全身力气也难以登上金字塔的顶端。唯有懂得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让生活往自己喜欢的轨道上前进,也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悠然自得。 分享书中的书摘:近代,很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克尔恺郭尔、瓦格纳、托马斯·曼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响最大。这位狂傲不羁的存在主义先驱,在回忆购买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情景时,这样写道:一个不知名的幽灵,悄然对我说:赶快把这本书带回去!我一回到家,随即把我的宝贝翻开。我屈服在他那强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 他花了十四天的工夫,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沉浸在那本书中。他又说:我像热爱叔本华的所有读者一样,刚读第一页,便恨不得一口气把全书读完。而且,我感觉到,我是很热心地、专注地倾听他吐出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 叔本华的哲学为何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有如此魅力?当然,首先得归功于他独树一帜的“意志哲学”,此外,他超群的语言才华也功不可没。华莱士在《叔本华的一生》中这样写道:当读者翻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的瞬间,最先获得的印象就是他那独特的语言。这里面没有像谜团一般的康德式术语,没有黑格尔诡异的辩证法,没有斯宾诺莎的几何学:一切都既清楚而又有次序,全部美妙地集中于对主要概念——意志世界、斗争、痛苦——的论述上。 何等直率坦诚!何等生动有力!何等坚强刚直!他的前辈们,曾以种种理论对那不可见的意志提出抽象的解释,然而这些理论很少能清楚明白地揭示世界的真相,而叔本华,作为一个商人的儿子,在叙述、举例和推论方面都很详明,甚至还富有幽默感。 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诞生于波兰。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KING
    推荐

    任何人都能说:“我始终是‘现在’的主人,它将和我的影子一样永远伴随着我;我从不惊讶‘现在’究竟从何而来,为何恰好处身当前。”我可以把时间比作一个永远转动的圆圈:不断下沉的半边好比是过去,不断上升的半边好比是将来,而水平切线和圆周接触之处就好比是没有延展痕迹的现在。切线并不随着圆圈旋转,“现在”是客体和主体相接的点,它不是可知现象,却是一切可知现象的条件。时间像永不止息的河流,而“现在”则是河水流过的石头,但河水没有把石头冲走。作为物自体的意志和认识主体一样不受充足理由原则的支配,认识主体就是意志本身以及意志的表现。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