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pris风和日暖
    推荐

    很认真地读完此书,阖卷长叹,久久不能平静。面对这部本应晦涩的哲学书心中却充满感动,感动于叔本华对世界本质的洞见,让人可以贯穿哲学、佛学、神学、美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而获得一致的整体的底层认知;感动于叔本华用尽一生心血孜孜不倦苦口婆心,表面孤傲内心光明;感动于自己由此获得的内心深深的平静美好。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一场浪漫的春梦,杜丽娘作为表象在意志的推动下知道了“春色如许”,经历了生生死死……意志是火热的,诱惑人去赴汤蹈火,意志是冷酷的,将表象当作“刍狗”,意志也是悲剧的,自我吞噬不得安宁……世界是无中生有,有又归于无,一场梦而已。 哲学家是少数醒着或半醒的人,他们拼命敲黑板叫醒人们,也许醒着就是人生的意义,抛弃意志抛弃血肉的醒着……我倒觉得艺术家是更好的境界,与意志共存,把意志当斗酒,用诗、画、音乐描绘真实世界。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推荐

    终于看完了,慎重的总结还是要的,一部经典: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理论来源于康德,叔本华对康德进行了改进,帮我们揭开了表象的面纱,找到了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那就是意志。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它向我们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这种表象的背后有一个更为本质的东西,就是各自的意志。 现象界的万事万物是各不相同的意志表现;也就是一个个客观化的展现。意志是无意识的状态,最大特点就是盲目的冲动和欲求,是不可遏制的欲望,本质就是求得生存。他又把世界划分为了两个,一个是作为意志的世界,一个是作为表象的世界。叔本华悲痛的人生观也是从这个意志本原而来,正因为人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是无限的欲望生成,人总是在满足欲望和新欲望之间徘徊,所以人必定痛苦不堪,只有在很少的情形下,纯粹的知识才会因为看透个体化原理,才足以产生对原生意志的否定,然而对那些否定了意志或者其意志已经转变了的人来说,这个世界、这个如此实在的世界及其一切可能存在的太阳系和银河系,都是空无一物,都是“虚无”。~~~~如此的悲观😓😓😓我认为作为主体的人类就好比是由各自意志形成的一个个小宇宙叠加的表象,生命永远是对生命意志的保存,而它的唯一形式是“现在”,虽然人们永远摆脱不了生命意志,支配现象世界的是生生死死。那么逃离,在拥有自由的意志下,穿越窥探在各个宇宙,遨游于浩瀚的星系,这个才是生命意志下的喜乐人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菁2017.8.26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Yuki
    推荐

    “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一切现象只是意志的客观外显。没有评价,整本书看完我的脑子里也只有这句话。 第三章,艺术为什么能帮助我们摆脱生命的苦恼,可能作为单章来读。艺术家,他们将自己认识的世界,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力,经过处理表现出来,超越了我们实际中接触的范畴。 他们敏感的察觉到普通人感知不到的东西,加以提炼,从而形成一种在现有认知上,根据逻辑大胆推测的一个未知世界,再不断去证实。 这种证实的过程不仅是艺术家,还有很多自然学家,这个推断过程也让这些人摆脱了庸俗人所心心念的婆娑世界,精神上有了更高追求。 剩下的章节,依旧只记得一句话, ---世界是一个人的表象。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尚璇千寻
    推荐

    没有意志,就没有表象,也就没有世界。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虚无。但是,使其变为虚无的,正是生命意志,我们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所在的世界都是这个生命意志的表现。我们憎恶毁灭,然而,这种憎恶只是强烈欲求生命的另一种表现,除了意志别的什么都没有。如果我们抛开自己贫乏困扰的处境,去看看那些征服了这个世界的人,在他们身上,意志已达到了完全自觉的境地,因而能自由地自我否定。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Dhyana
    推荐

    万物皆虚无,虚无皆真实。 是啊,人对任何事物的判断都离不开意念、知识和无知。 如果说《人生的智慧》是一颗糖,那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是一颗药,更加确定全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谢谢叔本华先生,让我看见深渊的自己,同时我也看见了自己光,我很幸福。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推荐

    这本书就像一个装有宝藏的宝箱,可凭我的能力就是打不开,打不开还不甘心离开[流泪],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专心认真阅读
    推荐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作者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哲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解脱痛苦。作为叔本华的第1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仅是他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李俊
    推荐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批判之随笔(一) 开篇之际,有必要先说说主体与客体在哲学领域的认识进程。从古希腊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到哲学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腊哲学,柏拉图的理念论初见认识论端倪,但总体来讲,古希腊哲学仍然属于主客一体的朴素思辨哲学,一直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始,主客二元论算是提上议事日程,成为后期哲学无法越过的首要命题。 一直以来,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争论的焦点无非是世界的本质是来源于经验,还是只能通过理性去进行推理得出,但不管如何争论,都一直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与规律是一定的,而问题仅在于我们如何去真正的认识到它而已。从德国古典的康德开始,正面迎接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就是说,存在本身,是物自体,但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是在我们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也就是认识之网去捕捉自在之物之后而形成的现象,何为认识之网?那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的先天认识结构,它只是形式,而这个形式添加入杂多,就成了现象,这个现象,就是我们眼里的世界。因此,不是客观存在决定了认识,而是认识形式决定了客观世界对我们的表现,正所谓“知性为自然(一切可能的经验之总和)立法”。那个所谓的客观存在,仅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之外,不可知。 叔本华其哲学,就是从康德出发的,其实第一章节的关于“世界即表象”,基本也就是对康德认识论的再说明,他所说的表象,也就是康德所言的现象。而由于我先接触的黑格尔,后接触的叔本华,而黑格尔与叔本华又是冤家路窄,从个人本能上,对于叔本华的反理性哲学立场,颇感不以为然,这似乎又恰恰证明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人的本能实在强大,但我仍然相信,理性并非辅助,理性能够引导人类走那条自己选择的路。 啰嗦一点,若要读懂此书,按照叔本华自己在序言中所言,至少要读一遍它的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还要有一点康德哲学以及印度哲学的基础,当然,哲学史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在我看来,如果没有读过它的《四重根》,能搞懂这本书,那你一定是天才。说远了,下面回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下文逻辑既不严谨,顺序也七颠八倒,看官们将就着看吧。 一、世界是表象 前面提到,叔本华的哲学,开始于康德,说得再仔细些,他的认识论起始于康德,第一章“表象世界初论”,主要谈的就是世界就是表象这个方面。什么是表象?就是主体所认识到的一切,或者说是主体观念内的一切,也就是客体。那什么又是主体呢?就是那个只能认识非我,而无法认识到我的我(通俗但不够准确地说,就是动物的感知与思想)。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感到奇怪,怎么可能我无法认识到我呢?叔本华认为,我所认识到的那个我,当我被认识之时,就已经是非我了,更多时候,指的是我的这个身体,因此,我的身体,也是表象。而表象世界,又分两个范畴,一个直观表象,一个是抽象表象。 根据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基本主张,表象有四大类,第一类“现实对象”,第二类“概念与判断”、第三类“时间和空间”、第四类“人类行为”。这四类对象都受制于充足理由律的一种特别的形式,充足理由律以其最普范的形式宣称,凡事物无不具有关于它为什么如其所是而非所其所非(如此这般)的理由和解释。 先谈直观表象,其实就是第一类(现实对象)和第三类表象(时间和空间)的复合体。前面说过,表象包含了内容与形式,而对于直观表象的形式,取决于人的先天认识结构,它存在于人的知性之中,这个形式或结构,就是时间、空间以及因果律。这里,我们先谈谈时间、空间与因果律。 1.第三类表象的充足理由律形式:时间、空间-关于存在的充足理由律 时间和空间是内感受力与外感受力的形式,存在于纯粹感性之中,其加之于感觉的杂多材料之上,我们才有对现实对象的感知。时间是由无限数目的秩序井然的时刻(无限短的一段时间)组成的,颇像一条线上的点,每一时刻都与其他点相关也依赖于其他点而具有确定无疑的位置,这一切组成了时间的充足理由;与此对应,空间是由无线数目的秩序井然的点构成的,形成了线、角、面积、体积,这一切都各在其所在,是其所是,因为其他的点也各在其所在,是其所是。也就是说,空间就是各个位置互相之间的“确定”,空间各部分各有其充足理由。 说到此,引申一下,算数,本质上就是对时间的计量,正如几何,就是对空间的建模,因此数学本身,是对人类的先天认识结构-时空的量化建模,也是对它的抽象表达,它建立在直观形式之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自然科学,数学是理论基石,而一个学科要称之为科学,一定得建立在用数学表达上,你只要无法用数学表达,那么你这个学科就还是不成熟的。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数学难道不会错吗?不会,因为它是先验的,无须经验验证的,取决于人之为人的先天认识结构,只要我们还是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先天认识形式就不会变,而对这种形式的抽象表达—数学,就不会错,从某一种意义上讲,数学,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种语言,是人类用于理解与表达时间与空间的一套认知工具,既然是工具,当然不存在错的问题,只有可能使用在错误的时间、地点、立场。就好比一把刀,它是没有对错之分的,用来切菜就是正确的,用来砍人就是错误的(又扯远了)。 2.第一类表象的充足理由律形式:因果关系-关于变化的充足理由律 在物质性构成的世界中,每一变化必有一个原因,“每一出现的事态必定继起于前于它的一个变化,或者说是这个变化致使的。”我们说一个事件的起因,一定是这个事件前边的那个变化,而那个变化本身又继起于更前的变化。当一个或几个实在客体进入一种新状态,肯定有一个状态在这一状态之前存在,新状态就是从这一先前状态中而生的,所以,第一类状态称作为原因,第二类称之为结果,而第一类状态之前又有一个状态,此时,它又成为了结果,那个先前的状态就是原因,以致无穷。 因果律支配的是“变化”,原因与结果都是变化和状态,那么就要问了,物质是什么?我明明看见了一个苹果,你怎么用因果关系解释?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物质不变定律”,也就是说,我们把存在称为实体,而“实体是永恒的”,意指它既不产生也不消亡,因此,在宇宙中它的存在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答案呼之欲出了,物质的本质,其实无外乎只是存在在当时当下的一个“状态”。刚才说的苹果,只是由组成苹果的元素因各种机缘巧合(受因果律支配)在某一刹那形成的状态,而当我们吃掉它之后,苹果这个物消失了,但无外乎只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存在而已。 前面讲了,时间与空间是主体的先天感知形式,因果律呢?我们一直以为,世界就是客观地存在联系和规律,我们问为什么,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存在了“为什么”。其实不然,客观世界,它就只是在那里,无因无果,而人之为人,是通过我们知性中的先天存在的因果律形式,通过寻找事物背后的原因,才得以建立起整个人类的知识大厦,因此,因果律是我们附加于世界之上的。 综上所述,我们的直观表象世界,取决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时间、空间、因果律。时间与空间是表象世界的结构,因果律是变化的形式,这三者统一地将杂多按照其形式建造成主体观念之中的表象世界。 引申一下,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在空间上泛言破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在时间上泛言破相。佛学的理论基石就是,“缘起性空”,缘起,也就是一切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本性为空,即为假有。“我”不过是由组成“我”之元素因缘和合刹那间的聚散离合罢了。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对自己、他人、众生都不起分别心,对寿命的长短也不起分别心,一言以蔽之,把大家都看成散碎的“六大”和“五蕴”(六大和五蕴鉴于篇幅限制,不过多解释,感兴趣的看官可自行查阅资料。)而佛陀只是为了沟通方便,又受制于语言,才不得以借用我、人、众生、寿者这些概念,因此“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关于空的问题,现代的物理学的顶尖理论“弦理论”认为,各种基本粒子是由基于普朗克长度的弦不同程度振动和运动而形成的,而弦本身,很可能只是空间的多维折叠,那可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而叔本华的哲学,除了康德,一大源泉就是来自于印度哲学,此处多说几句,愿莫烦焉。 3.第二类表象的充足理由律形式:逻辑必然性-关于认识的充足理由律 接下来谈谈抽象表象。所谓的抽象表象,其实就是概念,是前文提到的第二类表象,就是我们对事物所下的定义。概念,都是抽象的,而且是一般的,把无数特殊的存在归于自己之下,但从纯粹概念来讲,又得区分直观概念与抽象概念,什么是直观概念?就是对直观表象的一般化(抽象)定义,比如苹果、桌子、地球、太阳等等,即殊相;而抽象概念则比如国家、社会、抽象、存在、实体等等,即共相,这样的概念,就离直观表象较远了,是对想象体的一般化定义。 谈到概念,就必须要说理性,但是概念作为抽象的表象,它必须以直观表象作为材料,通过理性,对其进行思考,将直观表象进行在思想中的升华和分解,形成概念,要注意,概念无外乎只是对直观表象的摹写和复制,它既无添加额外的形式,也没有增加任何的内容,但这个概念,由于它成为了抽象的表象,直观性随之消失,此时必须采取方式将其留存,这种方式就是语言,说得更具体一些,用的是语言中的词或符号。 但是,光有概念还不足以形成知识,我们需要把不同的概念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判断,才能称之为知识,而真判断,也就是真知识(真理)。在叔本华看来,一个真判断又必然具有外在于它的某种理由,这理由构成了它的可以称之为真理的依据。 叔本华认为,能够构成真理根据的理由分为四类:逻辑的、经验的、先验的和超逻辑的真理。逻辑真理,说的简单些,就是一个判断只要逻辑上正确即可,举个简单例子,“苏格拉底是人,人都会飞,苏格拉底会飞”。这个三段论,逻辑是正确的,但是否为事实,是悬而未决的;经验真理,就是说一个判断可以建立在第一类表象即通过感觉而来的直观的基础上,因此也就是经验的基础上。举个例子,“鱼在水里”具有经验真理,因为它基于一个直观的事实,一个现实对象“鱼”,处于另一个现实对象“水”中;先验真理,一个具有先验真理的判断,是基于时间、空间、因果律这样一个由直观感性与知性所决定的先天认识形式基础之上的判断。举个例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是直观和先验的,基于空间的性质,“若无原因,则没有事件能够发生”也具有先验真理,它是基于因果关系的性质。最后,超逻辑真理,就是基于全部思想的形式条件的判断,也就是1.同一律:主词等于它的谓词之总和,或a=a; 2.排中律:谓词不能同时既属于又不属于主词,或a=—a=0;3.矛盾律:两个相反的、矛盾的谓词必有一个属于主词。 前面提到,抽象的表象是由理性反思出来的,但是要注意,理性提供的也只是形式和法则,它本身没有内容,其内容依赖于知觉与感性提供而来的直观表象。说到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反理性主义”,叔本华的哲学立场是反理性的,你不禁就要问了,前面讲了这么多,貌似头头是道,有逻有辑,自己不就是在用理性表达,怎么还反理性?叔本华的所谓“反理性主义”,并非我们寻常意义上的不讲理,彻底不要理性,叔本华认为,理性本身只有形式与法则,它没有内容,它不能无中生有,他反的是哲学史上那些唯理论者,就是企图完全凭借理性本身,不依靠任何经验,就直观地推导出整个所谓的看起来完美无缺的世界体系,在说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人,都是骗子。 另外,叔本华认为,理性认识就是“知”,相对而言,直观认识就是“感”,而理性认识就只是对直观认识的抽象认识,是对直观认识一种的摹写和模仿,只是换了另外一种形式罢了,其本身并没有产生新的认识,最大的价值无外乎只是便于保存和传播知识,而在个体的行为之中,理性认识更多时候不仅没有促进作用,还可能有所阻碍,他举了手艺人、艺术家、歌唱家为例子企图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认识方面,由于理性认识只是对直观认识的摹写,其本身就一定不可能是对直观的全然描述,他主张直观才是真理的源泉,因为只有直观是不需要问为什么的,而理性的推导,应该是次于直观认识的,是应该在缺乏直观时使用并置于直观认识之后的,一切的可以称之为科学的体系知识,最开始最原初的那个认识一定是直观的,不证自明的,就好比几何学里的“公理“,而所有后续的体系知识,都是由那几个原初性的公理推导而出,这么看来,除了公理以外,其他的知识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逻辑推导上,而理性认识又是远离直观的,不可信的,因此,只有直观才是绝对的真理。贬损理性,抬高直观,是他的反理性立场。关于这个问题,我是不完全赞同的,就按照他的逻辑,理性认识只是对直观认识的抽象化摹写,而逻辑本身又是理性的先天形式,但我们要注意,没有理性认识,直观就只是直观而已,它不仅仅无法保存和传播,要知道,一方面,知识不是一天就成的,一个手艺人,他能够把握和产生直观认识的时间就只是他的一生,如果没有保存,后面的人不能继续走他的路,而只能又重新把他的路再走一遍,即便不走他的路,自己的路也是从0开始走,而知识得以保存,文明就突破了人的有限性,以人类群体的形式在向前进发,只要人类还在,这就是无限的;另一方面,我们的科学知识,既有理性的逻辑推导,但不要忘了,真正的科学,都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除了有理论,还要符合实践,能够进行量化的预测,才可称之为科学。即便是一个手艺人,如果他对于他的手艺仅仅只有悟性上的直观,虽然也能够把手艺做的出神入化,但如果他能够更进一步,将其对手艺的直观认识上升到抽象的认知,“知”指导“行”,“行”的过程再更新“知”,新“知”又可以指导新的“行”,周而复始,可达知行合一。(待续)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茂名市好好读书协会
    推荐

    终于第一次读完,很吃力。计划读第二次。 1、整体从宗教论调多,悲观主义多。 2、此书若从生物学、我们中国老子的"天人合一"角度解读怎? 3、本书读时最好边读结合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风俗信仰、历史宫廷斗史读。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Luffy
    推荐

    表象分为主体和客体,客体是我们认识的世界,主体则是在认识世界的我们,而我们在认识自身的时候,我们又可以作为客体而存在。意志是不变不灭而且无处不在的,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在意志当中,意志也是人的内在驱动力,意志唯一的自我认识是整个直观世界。 叔本华在第三部分里把柏拉图理念中的一些观点和康德所谓的自在之物做了合题,柏拉图的理念是被认识的表象,是表象世界的另一面。康德提出的的自在之物和叔本华提出的意志两者也并不等同。另外叔本华虽然处处讽刺费希特和谢林,但也没有全盘否定,费希特绝对自我和谢林的绝对同一被叔本华批判性地接收。 熬过了前三篇,第四篇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叔本华最为人知的悲观主义就在于此—一切生命如何在本质上即是痛苦。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cy
    推荐

    建议不要读此译本!!! 非常艰辛认真的读完了第一卷,结合了英译版和网络的一些翻译,因为这是我能找到的唯一的电子版正版我还是很想要读下去,但是读完第一卷我打算弃了,只能说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差最不负责任的译文: 1.翻译十分不准确。多处和原文不符的标点和断句,不准确的用词导致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疑惑。 2.作者毫无理由根据的对原文删节从略,虽然在前言里有说明但是这种删节也体现了译者的态度十分不尽心。 我觉得作者本身根本没有吃透理解这本书,不然不会有如此糟糕的翻译。如果真的想要读此书的人请一定绕道这个版本。推荐商务印书馆的版本,我已经打算买纸质书了。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Arthur
    推荐

    这本书关于审美和开篇关于意志的部分要读且要读懂、但最后部分不建议看、原因如下: 叔本华对生命的认知太悲观、完全否定生命意志的价值、或者根本没有区分生存意志和生命意志、 生存意志即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基础、何时进食、何时愈合、身体会自我维护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这就包括了衣食住行(性)等基本要素、在这些要素的催促下、人们慌慌张张地活着、因为人类追求身体安逸的欲望以及追求无限重复的感官满足是无止尽的、资本家也利用这些个人性中的弱点将大多数人变为小白鼠、从出生到死亡都在追逐着这些不断重复的东西、 同时科学的不断进步让人们以为科学会给出一切答案、而科学实际上不过是发现并利用自然界的力而已、对于造物主的神奇、它无能为力、 人们就在科学与资本家的双刃剑下、体无完肤、地匍匐着、 生命意志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发现自我热爱的事情、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狄俄尼索斯酒神)才是我们该追求的、生命不是一种虚无、音乐、绘画、文学艺术等方式都是享受生命的美好方式、当然你的视域决定着你的理解能力、但不妨碍你追逐这些表达生命意志的方式、 人要带着求知欲有趣深刻的活着、 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乐于且善于做的事) 生命自然会发光、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小灰灰Hime
    推荐

    哲学经典。答案之书。帮你能更透彻的看清世界本质,或者说离世界本源更接近一步。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SISSI雅
    推荐

    叔本华认为,所有的理性也许都只是一个表象,在表象世界的后面,有一个非理性的意志世界在支配。他的哲学出发点是康德的知识论。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分四个部分论述了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和表象。叔本华总是被扣上“悲观主义”的帽子。但是,叔本华并非只提出了问题,而不去寻求解脱之道,在本书后两章就专门阐述了解脱的方法。摆脱人生痛苦的方法,就是进入审美状态,其中之一就是进入艺术领域,比如文学、绘画、音乐等。但是通过艺术的解脱只是暂时的。 叔本华貌似悲观主义的理论,其实在向世人揭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幸福不仅是做加法,也需要做减法。读懂这本书,你会收获更多的生活智慧。

  • 当时忍住就好了(插图典藏版)
    云之风岚
    推荐

    叔本华哲学虽是19世纪的产物,但对20世纪的人来说,却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20世纪的人类身受两大劫难:外来的威胁和恐怖;内心 的空虚和压力。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