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南怀瑾 (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2、“天” 古书上的“天”字,大约也概括了五类内涵:(一)天文学上物理世界的天体之天,如《周易》乾卦卦辞“天行健”的“天”。(二)具有宗教色彩,信仰上的主宰之天,如《左传》所说的“吴天不吊”。(三)理性上的天,如《诗经》小节的“苍天苍天”。(四)心理性情上的天,如《泰誓》和《孟子》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五)形而上的天,如《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 3、“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4、“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难怪后人有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一部禅学了! 5、“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 闲话不说,书归正传,由《老子》第一章的“有、无”与“有名、无名”问题告一段落。跟着而来的,便是“常无、常有”的附带问题。我们既已认可首章的“无”与“有”两个字各自标成一句,构成一个观念。当然文从字顺,下面句读,也使承认是“常无”与“常有”,而不照一般传习,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了。不过,以一般从事学习修道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认定“常无欲”与“常有欲”的句读才是对的。那也不错,反正增增减减,都在寻章摘句之间玩弄文字的把戏,如以老子看来,应当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经说到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因此,他跟着就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故”字,当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词,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6、“一语中具备三玄门,一玄门具备三要义” 到此我们已经看出《老子》本书在第一章中的三段要点。真有一语中具备三玄门,一玄门具备三要义的深不可测。 首段,他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后语中又附带说明,在不得已的表达中,提出了一个“道”字;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 第二段,告诉我们,在形而下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道体。但是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第三段,再反复说明有无之间的互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复。因此而说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讲到这里,又要让我们慢慢来,先解决其中一个字和一个句读的问题了。 7、“有无相生互用的道妙” 他再说明有无相生互用的道妙。便说“无”之与“有”,这两者是一体同源,因为作用与现象不同,所以从无名之始而到有名之际,必须要各以不同的命名加以分别。如果要追溯有无同体,究竟是怎样同中有异的?那便愈钻愈深,永远也说不完。所以,在它同体同源的异同妙用之际,给它下个形容词,便叫作“玄”。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可以究尽的,所以又再三反复地说,玄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
#固囊# 《论语》+《道德经》=? 论语中讲“仁”,颂“礼”,心中一直不得其三昧····,“仁义”与我奈何?讲“礼”又有何意?~~~ 老子讲“有无”之妙,“有”“无”岂不对立,何来“有无”相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用老子论今,多有妙处。考试,一个古往今来大难题,而选择题更甚,是非对错的确难以快择。对错择其一,岂不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处红尘,是非多。人人言孔子,人人谈黄老之学,个个满腹经纶,何其小哉!经典,何为经典?经典就是一种定理,一种规律。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问:“经典不会出错?”答:“经典不会出错,规律也不会,只是经典待其重新释意,规律待其完善。是以何以非白即黑?” 与我看来,论语从小处着手,事事思思;道德经从大从治理,天天道道。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仁”为体,“礼”为用,“色”为相。今天,为了补写操寝分,做了个“监考老师”,当然有熟悉的人。具体的事情就不用多加赘述,深深体会了,何谓“礼”,不能让熟悉的人,感到陌生,不能让其他人感到不平,不能同为“老师”的人多有微词。为什么说:儒家治世?礼,人与人之间的学问。更在此,有些明了,什么称“无违”?何以“至诚之道”?如:“监考”,责任在我,不能玩手机,不能对考生区别对待,等。 大道本是殊途同归!“致虚极,守静笃”才能学有所明。物理最著名的物理量:力;力有大小有方向。一个有效力,一定有大小,有方向。把《论语》做“大小“,《老子》做”方向“也未尝不可!
第二次看道德经,这次的南师讲解,又加深一次印象,切望笃行之。
重读此书,说说主要的感受吧。儒释道法,感觉:道家乃圣人之道,儒家乃贤人之道,法家乃小人之道,佛家乃出世之道。佛家讲人生八苦,因果循环,凡事如梦幻泡影,终是了无所得,因此要不住于相,如如不动,不起心动念最妙。道家讲人道即为天道,天道有阴阳,有生死,有盛世有衰败,好与不好,仁与不仁,尽皆主观意愿,而天道自然,无好无坏,无仁与不仁,尽皆大道规律使然...... 老子是教化人如何成为圣贤的,读读会觉得胸襟开阔,透过时间的坐标,审视自己,但大多数情形只是审视而已,知道和做到,尚有遥遥距离......
老子,道德经。反正是书。一部并不复杂的书。被复杂的杂念搞得更加复杂。复杂的另一个原由是字的现代意思,和古人用字表意有了太大的差距。尤其自五四以后,至新中国建立,在经过文革,古文学习渐渐淡漠。于是,人云亦云的被忽悠到一切不再是原意,而是讲述人的意思。孔子遭的劫难是“打倒孔家店”,他只是招牌,没有产权。老子的劫难则是,用了他的法子骂他“落后分子”“消极的学问”。听不懂课骂老师,读歪了经书怪老师。文人也有劣币挤兑良币的把戏啊。 读老子使我开窍的是南怀瑾的这部书。最大的好处是讲述人不自居,说不明白的不强求。从头到尾他都在提醒你怎么别想歪了,而不是可以解释什么。列举的事例,真假不论,只让人体会。有点“这是不真的自己想去”,有没说破。于是,读原文悟道。想不明白了,翻翻这本书,提示一下。以至于前半部都翻烂了。五十多岁才见到下部,有点遗憾。因为,前半部起到作用太大,后面不少已经有前面的导引,看明白了不少,作用也不如前半部了。 总之,南先生一再强调五千言并不难读懂。这是真的。而这本书讲的东西,没有硬邦邦的,都是软或无形的东西。最突出的在于“水”的品行,弥散与空,渗透于地,聚则势不可挡,散则无处不在。没人感知它,却谁也离不开,没人在乎它,却能搅动天地。理解中国人,就非得理解水,否则必会嘲笑和谩骂中国人。因为,这群叫中华民族的人,其文化滋养的就是具有水一样品格的人。对世界人类社会都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所以,老子应当是了解中国及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书,南先生的他说是极好的辅助教材。一边读一边想吧,直至终老。
学到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呲牙][呲牙][呲牙]南老师说古文不能用现在的解释去解释,要结合那个时代的文字意义结合去理解,这个对我真是受益匪浅。
根据实例讲解似乎觉得有那么点儿懂得,越往后时而觉得明白,时而觉得茫然。 一就是二;是就是非;生既是死;大也是小……这些自然、哲理,大道,似乎需要打坐静思,最起码得做到摒除杂念,方能进一步体悟实相。 实也是虚……你觉得放下了是因为还没有放下,真正的放下是已经想不到有什么放不放下的事来。 好一个中庸之道!道家的芸芸,佛家的众生。在通往死亡的路上,保有新生的欣然。
《易经》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根本,哲学中的哲学,经典中的经典。《老子》同样是哲学中的哲学,圣典中的圣典,影响世界最大的一本经典哲学,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典型代表,读过老子感觉是一览众山小,都没跑出老子哲学思想,无论中国,西方之哲学,影响西方哲学的奇书中的奇书。德国人施杜里希在其所著《世界哲学史》中称,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三本的话,那么《道德经》应当是其中之一。尼采 、海德格尔、爱因斯坦、黑格尔、李约瑟 等著名人物,都将《道德经》奉为至宝,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威廉二世说:我要是早些读到这本书,也许我就不会失败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高度评价。他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老子的道家哲学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世界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其辩证法同老子的辩证法极为相似,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却比黑格尔关于辩证法三大规律的论述,早问世两千三百余年。 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他认为老子与自己的思想很吻合,并将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挂于墙,悬于壁,是老子忠实信徒。
几年前听过曾仕强教授讲《道德经》,我被里面的知识深深地吸引。今又听南老重新梳理一遍,印象更加深刻。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些话语为我们所熟知,都取自于《道德经》。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幸甚,才有这洋洋洒洒的五千字箴言。 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足见老子的高深莫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学问贵在坚持,每日渐进。而修道则正好相反,要做减法,要少私寡欲,每日丢一点。 总之,求学问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愈加愈多,知识也愈加愈多;修道是把所有的知识学问,以及一切心中所有的,慢慢地减少。所以学问是加法,修道是减法;做学问是吃补药,修道是吃泻药,什么都要空掉,这两者相反。 西方哲学有一句名言:“知识越多痛苦越大,学问越好烦恼越深。” 若折衷一下,用岀世之心,积极入世,将如何呢?《思辨与立场》中指出,我们的烦恼来自于思维方式的错误。诸子百家怎样思考人生,我们定能受益。所以,会一直读书下去。 最后,南老极力推荐《易经》和佛学。这两门学问不易学通,也不必学通。穷一辈子之力,永远追求不到,似通非通的样子,其味无穷。
《道德經》是一部傳統文化經典,不如說它是經典中的元典。所謂「元典」就是最元初的典籍,它帶有發端的性質。它往往代表著一個文明的基本思維方式。它不會去說教,而是去告訴人們你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的面前有哪幾條路可以走。它所關注的是人的思維,塑造的是認知方式,提供的是智慧,揭示的是本質。
初,不明。继而读《金刚经》《庄子》,恍惚间似有所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静。一者,无极也,混沌也。此之谓大道至简,无所不容。恰如无为而无所不为,非无为也,至简则约,水利万物而不争,无往则不胜。顺而达,则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是故顺事恕施,而后四达不御,其效非可以旦夕责也;逆而能忍者,不见可欲是也。是故无政不达,而亦无心可推,无民不安,而亦无贤可尚,如是而已矣。
看了一点点。觉得还不错。可以和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一起对照看。陈鼓应的好在,它的注释里引用不同人的注译,能更好还原一句话更本真的意思(与南自己的理解,还是有些微的区别)。而在南怀谨的讲述里,结合他自己的理解,也比陈的翻译更加贴近和还原生活。总之,两本书互有补充。
看了前面的一通马屁我就大概知道了,先是说孙子的兵家其实是儒家(大哥,你给结果不给论据的吗?你说啥就是啥),后面又接一句,秦汉之前,道家儒家其实是一家,不分道儒的,我去,春秋的百家争鸣被你吃了? 中间还接了一段,大意是这个世界所有的事情,古人都已经说过了,大家研究古人就好了。祖宗之法不可变是吧? 最后我才看了看作者,是台湾的,那就难怪了,弯弯那边的历史可以说是往日本靠齐的地方。
南老学识渊博,例子似乎一直是那几个,但是足够融会贯通现有的词章,很多视角,三观体态,没有岁月沉淀是得不到的,做人做事都要诚不我欺,才可能虚心领教这几千年的智慧,硬核!来年二刷
2022第一本书,耗时32小时 历经1个月。当然中间读了两本纸质书籍,本月目标完成。这本书的解读版本前面还是很细的,最后几章感觉有点着急收尾的节奏。还是值得反复阅读的,读了道德经后感觉人的心态平静很多。为人处事也有改观,比读很多高情商的书有用多了[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