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像。 幻人心识本来无, 罪福皆空无所住。 ——毗婆尸佛偈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知男女 躯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借假修真) 云何空心。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云何空性。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 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云何空法。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 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意义: 此四句偈乃是 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 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 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感恩大恩上師的開示!🙏🙏🙏弟子終於可以勉強學習《金剛經》。😊😊😊歷史上有無數人因此經而開悟,相信此經也會給弟子心相續中種下空性的善根。喇嘛欽!喇嘛欽!喇嘛欽!🙏🙏🙏
无意中看到听到这部《金刚经》,听了三遍了,也去栖岩寺结缘奉持,发愿每天读诵一遍《金刚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四句偈言每天念多遍。 很多意思,慢慢领会。 阿弥陀佛。
转:很早以前就听闻《金刚经》的殊胜,只是由于自己的福报不够一直未能接触得到。今有幸聆听索达吉堪布法师讲解的《金刚经》,又诵读两遍经文,顿觉神清气爽。此经主要是倡导“空”,正如原文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有做到真正的看破,才能放得下。放下执着、贪念、痴心,让心得到解脱,做最强大的自己。
总体还是可以的,讲的比较细,让我对《金刚经》更多了一些了解。 平时的一些疑惑也在本书中得到了参照,虽然达不到完美的地步,也很有帮助。 经文,解读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领悟,在生活中不断修行领悟。 《金刚经》的力量,可断三千烦恼丝,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 常诵常悟,期待更好的自己!
降伏其心 学佛不是一定要你出家,也不是让你变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真正的佛弟子就是一个正常生活的人,一个善良的人,懂得用佛法降伏自心、调柔安静,消除贪婪、傲慢、嗔心等烦恼,有正能量的人。 让你去善良并不是所谓嘴上喊着善良善良,也不是表面装傻无辜的善良善良;善良是如河流般在你内心静静流淌着,它会改变你的外貌五官,改变你的境地,你的人生。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可以克服自己各种欲望的人,这一点要牢记于心。真正的善良即使外人看不见也会形成在你自己的内心,改变你的外貌,你的处境,你的人生。 你所积累的能量与温柔,看似无形其实有行,力大可以战胜所有的困难。 人,活着,就是战胜与超越自己的过程。
2020年年初,我在金庸《天龙八部》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时印象深刻,觉得金庸不愧是才子,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有深度的诗句。时隔半年后,在星云大师的书画展上偶然看到大师也引用了此句。当时,我满脸疑问,难不成出家人也看金庸的武侠小说? 后来,百度一下才知道,原来这一句并非金庸所作,它出自于大名鼎鼎的《金刚经》。 说来惭愧,小时候常跟着母亲去佛寺朗诵经书,但除了短小精悍的《心经》能印入我心外,我对其他经文的内容不甚了解。去年也曾想拜读《金刚经》,但佛教经典何其深奥,我看了两页就读不进去了。 而今天,似乎是缘分到了,读《金刚经》变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它似乎是我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我们无话不谈,它对我无所不知,一读就不想停下来。以至于我有一天下班,坐地铁沉迷阅读不可自拔,不知不觉坐过了车站。还记得儿时母亲常教导,读经一定要先洗手、正衣冠、端坐,对经书要恭敬。但这次,我可谓大逆不道了,除了如厕或是吃肉的时候心存敬畏不敢打开《金刚经》,其他时候都无法阻止我的阅读。但看完此经,我认为,坐着看、躺着看、站着看又何妨?不必执着于实相,所谓“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人家济公不还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嘛。 回到经书本身,《金刚经》主要探讨的是空。我认为,全文最关键句莫过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在世俗谛中,人有实相,有因果轮回。但在胜义谛中,诸相皆空,不生不灭,人不应执着于诸相,要断除实执。 以下为学习《金刚经》三十二品时记录下的读书笔记,主要记载了各品的主要内容,以便于以后复习查看,也欢迎有缘人一起学习。(注:某些章节用了概括的方式梳理,读书笔记中凡是用双引号的部分,均为《金刚经》原文。) 🧐读书笔记: 第一品 法会因由:佛在袛树给孤独园乞食,整理仪容仪表后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须菩提提问:“发了菩提心(大乘基)、趋入大乘道的人(大乘道),应当如何安住?如何修行调伏自心(大乘果)?” 第三品 大乘正宗:佛说:“凡是趋入大乘道的菩萨,应当这样发心:(世俗菩提心:)所有一切众生,我都会令其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的涅槃。(胜义菩提心:)如此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中,没有一个众生得以度化。为什么呢?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的执著,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要断除实执)” 第四品 妙行无住: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与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若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第五品 如理实见: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稀有:佛说“章句能生信心的人,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为什么他们能有如此福德呢?是因为他们若对空性生起信心,就能迅速超离一切执著,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说的法就如竹筏,竹筏都可以舍弃,更何况是非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佛问:“如来正等正觉真实存在吗?”须菩提回答:“我认为不存在。为什么法不存在呢?因为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如果有人受持此经并向人布施法,德福胜于财物布施。何以故?一切诸佛,一切佛法,皆从此经出。 第九品 一相无相:沙门四果必须要证悟空性,小乘圣果均不能执著于自己已得的果,若尚有执着,则未见果。注:小乘圣果为四果,分别为预留果(须陀洹果,是声闻乘的“初果”)、一来果(是小乘二果,此果断除了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品,仍有三品未断,故还要来欲界的人趣或六欲天受生一次,以此得名“一来”。)、不来果(阿那含,小乘三果,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阿罗汉果(阿罗汉,小乘最高果位,已出轮回,不再转生六道。但相对大乘而言,仍有细微的所知障未断,因此并不究竟。) 第十品 庄严净土:须菩提说:“如来在燃灯佛前未得到任何法,菩萨没有真实的庄严刹土。”佛说:“所以,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要被世间的贪嗔痴所转,不要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五祖传授六祖金刚经时,六祖证悟所在。)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如持诵此经,即使仅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此福德胜于恒河沙数。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如有人在此处宣讲此经,此处就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的供养境,就如佛塔庙。此经在哪,佛就在哪。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须菩提问:“此经何名?如何奉持此经?”佛答:“此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万法皆无相。)佛说:“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金刚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见经如见佛,应恭敬、作礼、献花。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受持此经,可消除业障,积累功德。此经义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须菩萨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觉菩提心,应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说:“他们应该有这样的心性: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用密宗诀窍来讲:过去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来源;现在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住处;未来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去处。)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佛说:“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德福多,以德福无故,如来说得德福多。”(如果人们追求有实相的福德,那么他的福德并不多;如果执着于追求有实相的福德,那么德福甚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佛说:如来不具足色身、不具足诸相。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佛得无上大智慧,但在实相中什么法也没有得到。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金刚经》,比以实物布施更有福德。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实际上没有如来所度的众生,若有如来所度的众生,如来就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了。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 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佛说:“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菩萨对于自己所修积的福德,不应当贪执,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相理: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于一切法,应不生法相。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如何给人布施此经?佛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执著任何一种相,安住于空性中如如不动。)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到底说了什么?不同的人,给予的解说肯定不相同。但是解说人站在的高度,决定了能带给什么样的冲击与发聩。般若部经典,若是解说,难度是很大的。尤其是前人曾经以意境展示的一瞬方式表达讲经全过程。此文引经据典,堪称班智达式解说,让许多初学者引发极大兴趣深入,也令老参们感觉到许多触动点和启发。再进一步说,证悟者教言,有着无形的加持力。对于我本人而言,能导入一种恰当的反思。顶礼堪布
杨幂在采访中提到了索达吉堪布给她的智慧,这些智慧,都是大智慧,也就是说,更多是日常智慧。 翻到这本书,翻阅完相当于又默读了两边金刚经。 金刚经,多年前很认真的熟读过,不在于理解,而在于化成肌肉记忆。再读,也还是熟悉的。 今天其实挺烦的,讨厌低于预期的东西,讨厌自己的犹豫和懦弱,看书能静心吧,特别是金刚经。
此生有幸遇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让我共振到了经书里的智慧,在生活中学习如何践行三轮体空的智慧,无论是布施还是所遇到的人事物,都不要着相,心外无物,妙隐,愿所有人福慧增长,家庭圆满,平安顺利吉祥!感恩遇见🙏
以前,总喜欢读国外的心理学,哲学,感觉外国人写的风趣幽默又科学,写的是生活中看得见的道理,实用理解接地气。但总觉得自己学的迷茫困顿。自从接触到自己国家的文化,道德经,论语。再到,金刚经。从此不再困惑计较。是真正的智慧。安稳我浮躁的内心,安葬我的灵魂。我从此不再孤独。感恩我所拥有的一切。
《能断》是以通俗的现代语言逻辑人,如实的对《金刚经》三十二品做出解读,感恩索达吉堪布,带领我等闻众更好的理解这部“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的大乘重要经典,感恩。 读过《金刚经》原文三十二品的人都会有个感觉,似乎大致明白核心意思,但稍一细想就发现一团乱麻甚至对语句的逻辑性都不是很能读懂。之前读过比如南师等名家大师解读《金刚经》,但也许是时代差的问题吧,总觉得还不是很顺畅。索达吉堪布在《能断》中,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两个层次来讲解,似乎让我一下子感觉清楚了不少,虽然是只针对原文做如实的解读,并未展开旁义,但的确读下来更直接的捋顺了《金刚经》的大致义理。对佛学的初步爱好者来说,实是个不错的初探佛海的普及读物。 少年时所受的学校教育曾给我深烙关于“佛教就是迷信”的扭曲印象,成年了,读了越来越多的佛学书,真实的感受是,抛开成不成佛或地狱天人阿修罗这些六道之说,单就普通人的现世意义来讲,佛学的价值也是极其珍贵的,因为在佛学的义理中,通过理解因果、缘起、四谛、六度、无常、法我皆空等等,能帮助我们以更好的心理状态游走在这一世的红尘旅途中,更好的处理自己与外境的关系,更好的处理脚下苟且与远方诗画的关系,更好的处理人人都要挣扎其中的“人生八苦”,最终获得一颗能安住静谧的非相之心。在这个层面上讲,佛学无疑是起到了个体心理学的积极作用的。 佛法无边,普渡慈航。🙏南无阿弥陀佛
要知道,我们痛苦的根源,唯一就是执著。哪怕它只有针尖那么小,也会引来绵绵不断的苦楚。每个人对于执著的东西,得到了,会患得患失;失去了,就伤心欲绝。 假如没有执著,任何痛苦皆与你无缘。
发菩提心 宣讲大乘佛法 观空性。 如何做?闻思修。 闻,了知。 思,明白。 修,不断的修持与信解。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