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贪婪,焦虑,暴怒,这些感觉嵌入我们的血统中。比如路怒症,你会愤怒想惩罚的那个无礼的司机,被激怒会令人不悦,但恰如其分的愤怒感觉能令人感到愉悦。佛陀说,愤怒有“毒根和蜜端”。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认知的真相》作者是罗伯特·赖特是“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作家”用现代进化心理学理论求证佛陀当初说的关于人类的5大认知真相。前所未有的洞见之书,颠覆我们的认知。他告诉你去发现自己,并学会让自己变的专注和关注当下。 路怒给人好的感觉,但是这种好是幻觉,因为屈从于它而导致的行为往往是对生物体不利的。 还有很多路怒之外的愤怒也同样是“假的”——突然爆发的怒气,往好里说是徒劳的,往坏里说可能会造成恶果。 通过进化心理学,我还更多地注意到幻觉如何塑造了其他行为,比如我如何对待他人,还有从各种意义上如何对待自己。扒开迷雾,洞见事情的本质,这本书加个书名值得一读。
人的感觉偏好,来自自然进化的程序设置。苦与乐的感受,也来自于物种求存的应激反应。 自然进化的程序设置就是要让人不舒服,不满足,在痛苦中求变和创造,作出符合自然意志与利好的行为。 冥想可以让人们更多觉察到人对头脑内置系统的无意识跟随,从而不被情绪苦乐波动拖着走。 佛陀的觉,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恨不得全书划线,谢谢罗伯特赖特教授! 佛学,可称佛陀的教法(或教育); 佛陀,觉醒者,或开悟者 佛教思想认为我们平常生活在如梦的幻觉中,被不满足所带来的痛苦折磨着,佛教对于这些的直击人心的洞见是,通过正念冥想可能达到离苦的状态。
《洞见》一书原名是Why buddhism is true,之前有海外同学推荐,一直没有读下去。中文版读下来,相见恨晚。 作者虽然推崇佛学,但毕竟站在西方的视角,更多从思辨的角度去理解和推测佛的本意。整个逻辑大体赞同,但不特别赞成套在进化心理学的框架之下。对于进化论,世上仍有一些争议,似乎不可作为佛学见解的前提;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提出自己的学说框架时还没有进化论。 作者对佛说之“空”“无我”的思辨还是值得称道的,同时作为一名教授,勇于实践冥想修习,也值得点赞。且做一点梳理。一是“空”,作者认为人们应当空掉的不是对日常生活和事物的认知,而是附着之上的感情和感觉。比如,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山河有情,花鸟解意,都带着文学家的情感烙印。作者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提出这些本领就是进化的产物,使一个人更容易分辨出于已有利和于已不利的事物,从而快速实现趋利避害。但这并非世界之本相,需要“空”之,破除之,才能获得中正平和的认知。二是“无我”。作者认为,现代心理学也已证明,我们的意识中只有一个观察的我、裁判的我,却没有作为首席执行官的我。佛以五蕴的角度,说明我们认为是我的,其实并不是我。我是什么?我是我们心里的佛性,那个自足清明,自足圆满的心性。但这个我却不是独特和唯我独尊的,而是平等、广泛的,与其说是某个人的特征,不用说是整个人类的特征。所以从更高角度看,的确无我。三是冥想修习。作者经过西方佛学之冥想修习,了解了正念等修习的效果,增强了对佛说之各种开示的理解。但他仍带着西方文明思辨的习惯,要搞清楚佛所谓的开示是什么意思,并结合现代心理学予以支持。 顺着作者的逻辑,人类在进化之手的帮助下,形成了情感机制,并成为DNA繁衍的工具。至于现代社会,或者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代,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已经成为复杂和相互影响的人类社会造成一定的阻碍;人类需要佛学去寻找结成相亲相爱的人类大家庭的更好机制,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再去区别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界限,不再追求自己的独一性,不再以邻为壑,不再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发起讨伐之战。让自我泯灭在人类社会大我之中。 值得称道的是,佛不仅提供了价值观,而且提供了方法论。以佛所倡导的修持方法,人这一个渺小的个体可以化为智慧的善者,不朽的圣人。 所以,中西合壁,未来可以开创出实验佛学的一派,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为佛学的发扬提供新的渠道。作为北人,我更信奉渐悟一派,认为人的信念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尤其经过更多小时的修习,让理念逐步发生变化。或者就像赫尔曼黑塞的小说里所言,当乔达摩已经开坛讲学之时,悉达多还在滚滚红尘里苦苦追寻。所以即使是佛法已经成型的时代,也还是要修习才能渡已渡人。
《洞见》: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2021年第15本书《洞见》读完,感谢万维钢老师推荐。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赖特,是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囊,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时代》等杂志的撰稿人,他的关于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文章,曾多次获国家期刊奖。主要作品有《神的进化》(入围普利策奖)、《三个科学家及其上帝:寻找信息时代的意义》(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道德动物》(《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非零和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被《财富》杂志列为“有史以来最具智慧的75本专业书籍”之一)。 初次听说本书,是在得到上听到万维钢老师对英文版的解读,当时就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而最近正好看到这本书的中文版本,欣然开启,读来也是颇具乐趣。 在本书中,作者由于自己冥想静修的震撼体验,对佛学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与佛学专家交流,研读佛教哲学思想,并养成了每日冥想的习惯。作者身为进化心理学教授,学以致用,将进化心理学和佛学思想相联系,列举了很多最新的现代科学研究结果,来支持佛学的观点,让那些古代的智慧穿越时空的束缚为更多人所理解。 在作者看来,人类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很难着眼于现实,而更倾向于从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持久的满足感,这种持续对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追逐就带来了“苦”(这一观点可以对照生物学著作《自私的基因》并行阅读)。贪爱(欲望)是“苦”的本源,而对事物的执着和厌恶是贪爱的一体两面。通过正念冥想等方法,个体可以摆脱渴求或厌恶的情感束缚,也可以更有选择性地决定倾向哪种情感。我们的感情(本能)是我们基因的选择,而并没有一个能够掌控一切的“我”存在,我们的大脑就像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一般,具有多个权力不分上下的”模块”模型,对相同的事物发表着各种观点,这也和佛学中的“无我”理念相符。而理解了”无我”,就会更好的理解“空”,进而降低自私的冲动,也就更能共情,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更加仁爱。 贪嗔痴,戒定慧。世间苦乐,一念之间。 本书整体打9分,推荐给对哲学,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说实话,没完全读懂。 对佛教本身不大认可。通过作者的嘴,我了解东西方文化对佛教理解的差异。相比较而言,我更认同西方的这套。然而呢 所谓的冥想和正念,我也严重怀疑它的本质。因为我本身没练过冥想,对它所能达到的境界不理解。 1)而且我超级怀疑那是不是人类走火入魔的节奏; 2)并且按照作者描述的冥想,什么都可接受,远离自身。忘掉厌恶和痛苦。窃以为,那是不是注意力的暂时转移而已。一旦回到现实。问题还在,麻烦依旧。 3)如果冥想真的那么好用,可以抑制疼痛等。那应该全世界普及呀?!为什么没有呢?那些癌症患者晚期被痛苦所折磨,毋宁死的感觉啊! 只能说,佛教和冥想对我来说是未知领域。以我遗传的知识,无所为理解和赞同。只能作为一个观察者,静观其变。
这是一本通过进化心理学理论来印证佛学观点,进而帮助人们发现更真实的自我、收获人生大智慧的哲学类书籍。本书是美国进化心理学家、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的罗伯特·赖特多年研究与实践所成,书中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通过进化心理学的知识求证佛陀当初说的关于人类的5大认知真相:(1)我们的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基因的设定就是不满足(苦);(2)快乐和烦恼都是“感觉”(非我);(3)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无我);(4)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空);(5)我们能够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冥想)。并教会我们通过正念自控训练冲破大脑错觉,实现与各种感觉的剥离,从而摆脱烦恼与痛苦,变得更智慧,更幸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冥想的作用大概就是这样吧。
五星!一本令人愉悦,充满大智慧的关于佛学哲学的践行好书。放下超自然部分,佛教关于世界的逻辑是可以舒服指导我们人生三观的哲学。赖特教授,普林斯顿进化学教授,当代百位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通过自身的冥想修心以客观接地气的方式娓娓道来。阅读后有淋漓通透之感。
阅读经典往往伴随着打破舒适区边缘的痛苦,历经十几个小时,总算啃完了这本书! 但这本书的内容本身,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每天读完,自己内心会非常舒服,可以看着一片柳叶落地,欣赏其翻转的美,就像作者所说,像是突然间打开了一扇门,新的世界就在眼前。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人对任何事物的评价以及本身各种情绪都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而感觉来自于自然设计,有利于基因传承的事物感觉就是好的,不利于基因传承的事物感觉就是坏的!在进化过程中,人类依据这种基础模式发展出各种模块,比如生存,求偶等,而我们平时的行为,言语,情感皆受制于此。 这也是佛教当中“无我”的基本内涵,我们脑海并没有一个执政官,也就是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我”可以控制这些意识,哪个念头占领上风,全凭模块强大与否而定,所以,脑海里面念头都是我方唱罢他方登场,不止不住,至死方休的情形! 焦虑,强迫,抑郁,恐惧,皆源于“幻觉”,这种幻觉产生的原因大致就是远古狩猎模式与现在科技生活环境发生巨变,而我们大脑模式依旧停留在基因传承最基本的状态里! 比如,安全感这种感觉就是远古时为了保证基因传承留下的模块,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到它的虚妄,就能正确面对我们一定程度的焦虑,恐惧以及各种表面现象的囤积东西,强迫别人关注,一个人的时候往胃里塞满各种食物…… 怎么才能正确面对? 作者提出了正念冥想,从我们表面各种行为举动找到背后的情感动机,再从情感找到最初产生这种情感的感觉,然后审视这种感觉,审视它给你带来的内心不适以及体感不适,这时候,这种感觉会慢慢消散,控制你的那种情感也就不见了! 这是一种修行,佛陀说的“善护念”!也是我们唯一可以得到解脱,到达明心见性、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一种方式! 最后作者引出了“空”这个佛学用语,色即是空,本意是说大千世界并无一个完整明确的本质,唯有从我这个角度去面对这个世界,赋予这个世界某种本质时,世界才“不空”。 这里提到我们可以赋予世界一种“本质”,就是说,蜜蜂本无好坏,我们赋予了它勤劳的本质,所以每当提起蜜蜂,我们内心有欣赏赞美的感觉!老鼠也本是大自然一种生命,因有损我们的利益,所以被“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如此简单的事例,或许有的人会从中顿悟,哦,原来我可以给予我的生命这样那样的光和色彩,可以让我的生活有这样那样的幸福和爱! 佛陀说,每个人本自具足!是说我们本性就具有善良,慈悲,爱,只需要我们予以正念,常常修行,即会涅槃!
书评:冥想,是第一次从《乔布斯传》里知道的,后面又被自己的几个朋友包括LBY等推荐过,读了此书才明白这个意义所在。 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进化心理学教授,英文名是:为何佛学是真的? Why Buddhism is True?所以中文翻译的并不觉得好,差点让我没有翻看本书。 大脑本身是被7个模块所构成(当然请不要把大脑想成是瑞士军刀),感觉是可以决定/激活哪个模块来主负责,想法本身是由模块所产生,而并不为人所完全控制,所以想法很容易跳出来控制住我们的意识,这也是为何要做冥想的原因,这样我们有助于控制住自己的意识、情绪等。 佛教与现代进化心理学都认为:在普通的人类生活中,并没有唯一的掌握局势的自我,而是一系列自我,被感觉所调动,轮番上阵。 1. 这里不难理解保持积极心态的好处,因为好的感觉会自动启发好的模块,自然有好的想法进来,这在冥想时也很容易觉察到,就是积极心态时的冥想,不时冒出来的想法也容易是积极的。 2. 本书原文是:如果你集中足够的注意力——冥想的时候要简单很多——几乎总能感觉到一种感觉基调,或是积极,或是消极,与突然进入意识知觉的想法相关联。因为如果想法没有与此类感觉相关联,一开始就不会吸引你的注意力。感觉是大脑标记想法重要性的一种方法,而重要性(以自然选择有些粗糙的角度)决定了哪一种想法进入意识。 如果想抑制住一种情绪或冲动,比如对于饮食的冲动,用理智是很难的,要用另外一个大脑的模块的感觉,比如对于未来长期健康的关注等,用理性控制不住情绪,用情绪/感觉才可以抑制情绪/感觉。 1. 这个自己的感受是比如想减肥,抑制对于食物的渴望,其实是最近拍公司产品发布会视频时,一下子觉得自己好胖了,想到了自己在重庆一棵树的承诺,这是不大允许自己胖的,这种感觉激发起来了对于食物的抑制;-大脑之间是感觉的竞争。 2. 本书原文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抑制或阻碍激情的冲动,除了一种对立的冲动”。 进化心理学上,我们容易把自己的过错归因于场景的偶然导致,把对手/敌人的过错归因于本质,这种想法并不好,容易引起矛盾,没有慈悲心。 最后,本书对于佛教的解释让我对佛教也有了更深的认知 1. 人类总是以实现目标,作为持续的满足感,但这种满足很快就会消失,这是进化设计的使然,但这绝不是终生快乐的真正秘方; 2. 佛教的苦(Dukkha)是生命的一部分,在今天可以理解为“不满足”; 3. 而苦的本质,则可以理解为“欲望”“贪爱”(Tanha); 综上:本书对我自己这种来说,我跟本书作者有同样的毛病,就是如作者自己所说容易“我通常对人的动机和性格心怀疑问,而这种批判性的态度往往会造成对他人的普遍严苛的评判。”对人特别严厉的批评是我很大的问题,而且在很多事情上也很容易过于简单、直接,没有用Spenser老师提醒我的三明治法等情况。我想冥想对于我来说,从今天开始是可以尝试的了。本书还值得我再刷一次。
宗教被关进寺院和教堂,配上神秘的仪式之后,给了科学以广阔的土壤和群众基础,尤其是近现代得以快速发展。而外部快速发展带来影响和不安日益显现,宗教尤其是佛教在给人心灵的宁静平等美好,也将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
这本书是美国进化心理学家、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的罗伯特·赖特多年研究与实践所成,书中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通过进化心理学的知识求真相:我们的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基因的设定就是不满足,快乐和烦恼都是冥想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正念自控训练冲破大脑错觉,实现与各种感觉的剥离,从而摆脱烦恼与痛苦,变得更智慧,更幸福,更快乐。值得推荐
《难念的经》 吞风吻雨 葬落日 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 践雪径 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 偏折煞 世人情狂 凭这两眼 与百臂 或千手 不能防 天阔阔 雪漫漫 共谁同航 这沙滚滚 水皱皱 笑着浪荡 贪欢一饷 偏教那女儿 情长埋葬 笑你我枉花光心计 爱竞逐镜花那美丽 怕幸运会转眼远逝 为贪嗔喜恶怒着迷 责你我太贪功恋势 怪大地众生太美丽 悔旧日太执信约誓 为悲欢哀怨妒着迷 啊 哈 舍不得 璀璨俗世 啊 哈 躲不开 痴恋的欣慰 啊 哈 找不到 色相代替 啊 哈 参一生 参不透 这条难题 吞风吻雨 葬落日 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 践雪径 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 偏折煞 世人情狂 凭这两眼 与百臂 或千手 不能防 天阔阔 雪漫漫 共谁同航 这沙滚滚 水皱皱 笑着浪荡 贪欢一饷 偏教那女儿 情长埋葬 呜 吞风吻雨 葬落日 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 践雪径 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 偏折煞 世人情狂 凭这两眼 与百臂 或千手 不能防 天阔阔 雪漫漫 共谁同航 这沙滚滚 水皱皱 笑着浪荡 贪欢一饷 偏教那女儿 情长埋葬 笑你我枉花光心计 爱竞逐镜花那美丽 怕幸运会转眼远逝 为贪嗔喜恶怒着迷 责你我太贪功恋势 怪大地众生太美丽 悔旧日太执信约誓 为悲欢哀怨妒着迷 啊 哈 舍不得 璀璨俗世 啊 哈 躲不开 痴恋的欣慰 啊 哈 找不到 色相代替 啊 哈 参一生 参不透 这条难题 吞风吻雨 葬落日 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 践雪径 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 偏折煞 世人情狂 凭这两眼 与百臂 或千手 不能防 天阔阔 雪漫漫 共谁同航 这沙滚滚 水皱皱 笑着浪荡 贪欢一饷 偏教那女儿 情长埋葬 呜 吞风吻雨 葬落日 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 践雪径 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 偏折煞 世人情狂 凭这两眼 与百臂 或千手 不能防 天阔阔 雪漫漫 共谁同航 这沙滚滚 水皱皱 笑着浪荡 贪欢一饷 偏教那女儿 情长埋葬
第一次接触关于佛教或者冥想的书。作者力图通过比较理性,有论据的方法向我们阐述关于佛教和冥想的一些理念。虽然很多观点还是一知半解的,但却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门,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令人神往!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