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作品,可以让悲观主义者人变的更加悲观,而这种悲观是积极的,是向上的,没有厌世,没有悲伤,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清晰认知,我爱世人,但世人爱不爱我,我无悲无欢……
读到一半有感: 读这本书,其实一直觉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尤其是他关于孤独、独处的见解,是与他自己的经历分不开的。 一辈子著书,却直到人生即将走至尽头的时候才得以闻名于世,年轻时他肯定也经历了郁郁不得志之痛,也因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而感到忧伤难过。但人类总是擅长安慰自己、防卫自己的心灵不再遭受持续而难以忽视的痛苦,因此他们为自己经历的苦难甚至是强行地赋予意义,最终将其上升至一种哲学的高度,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度。 很容易想到德波顿在《爱情笔记》里阐释的“基督情节”:“苦难的沃土上自发地培育着美德的情感。苦难越多,美德越多。基督情结纠缠于优越感之中,这是苦难者的优越感,与压迫者那不可抵抗的暴政和盲目相比,苦难者拥有更多的美德。”——“我的优越感主要建立在我的孤立和痛苦的基础之上:我痛苦,因此我特殊。我不被理解,但正是因为不被理解,我肯定值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心里并没有太愉快,很多地方确实也难以完全认同,但还是对伟人的思想表达充分的敬意,以及说不定在经历了更多事情后,重新拾起这本书,会体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吧。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初中就记得这句话,给自己起了笔名,文叔。积极思考,我们在思考什么?悲观主义,我们在悲观什么?只有痛苦是永恒的,什么是痛苦?生活本身无力极了…但是活着不就是积极再积极。
跟叔本华真的想见恨晚,很多想法都是想通的。尽管文字很悲观,我并不认为整本书传递的是悲观主义,相反,整本书传递的是乐观积极的态度。我们都希望能过的积极又乐观,充实的度过每一天。这个社会乱糟糟的,每个人都好浮躁。时而我会自我怀疑我的想法到底对不对?想到喘不过气的时候,我就会躲到书里读叔本华,聆听他的思想。毕竟就像毛姆说的,书籍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也幸亏有这么多的好书,让我能够暂时的躲避生活。 这本书我会读第二遍的。
“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位性格孤僻、极度自恋,一生不喜社交和与人相处的大叔,却教大家如何为人处世,追求幸福。就算叔本华是公认的大哲学家,也并不是他的所有看法和观点我们都要认同。看书大概就该如此吸取适合自己的思想和养分,找到共鸣和受到启发,就是很大的收获了。 话说回来,虽然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烦闷中来回摆动,他也被贴上悲观主义代表的标签,但悲观的并不一定就是消极的,叔本华在悲观主义中的积极思考,体现出浓厚的辩证思想。悲观不等于躺平,也不是堕落,不等于不追求人生快乐了。关键在于我们对于快乐标准的定义,实现各种欲望目标、追求快乐本身是一种标准,避免人生各种困苦,减少痛苦也是一种标准。只不过大叔定义快乐的标准是另一种,他说:“最快乐的命运,不是去体验到最怡人的欣喜或是最大的欢乐,而是把生命带到终点,未遭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如果你与他心有戚戚然,你定会深以为然。
快乐获至术:身体健康,精神独立,享受孤独,拥有闲暇,珍惜当下。 不同阶段面对人生:青年时感受人生,中年时思考人生,暮年时总结人生。
哲学给我的感觉就好像虚无缥缈,但是却又无处不在。这书看的我这个脑子,,,,,还真是引人思考。
年轻时候,对于哲思格言极其推崇。渴求那种读起来醍醐灌顶的通透感。可能那时候,生活虽然平淡,至少有期待,整个人对未来,充满自信和能量。面对迷茫和未知,无人能指点引领。只好求诸于文字中,他人的只言片语,来给自己答疑解惑。积累多了,发现不同哲人思想家,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往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又引发了新的疑惑。可以说,整个青年时代,是在疑惑着中,向前奔跑着。没有方向感,全凭热情与勇气。对他人观点毫无辨别的全盘接纳,也让整个人的思想范围极其广阔,思维方式怪异非凡。往往会语出惊人,甚至让人有懵懂无知或者哗众取宠之感。懂的,认为是特立独行,不懂的,则被定义成思想混乱,难堪大用。否认与肯定,最终都转化成了生活中的动力和勇气,同时也更助长了某方面的思想偏激和偏见,沾惹了不少麻烦和苦恼。好在坚韧和耐性,随着岁月磨砺,也不断增加,不至于让脚步停滞,思想退化。 近些年,对于哲学和思想类别的书,读的不少,真正读进去的不多。一方面,人近中年,经历多了,怀疑精神不断滋生成长,发觉可信的人太少,每个人所说的话,都很可疑。偶有闪光的断句片言,也失去了当初的那种震撼感。可能人真的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心会变得麻木而少有感动。甚至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都会有无感的一天。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在最无望挣扎的时候出现,在每个失眠的夜里,一行一行的读下去。一直读到心底绝望,毫无波澜,终于读完了。不知道是心情扰乱了读书的兴趣,还是书里的内容,真的让心绪平静。总之,读完之后,毫无感觉。随之对书架里其他类似的书也产生了类似的体验,甚至有全部删除的想法。 但是,跨年的持续数月的阅读,也不曾放弃,整整160条读书笔记,记录着星辰阳光下的每个真实的想法,这些都是真实的个人体验,无法被否认。它们有存在的意义。没一个存在的瞬间,都有意义。不必因个人的得失和情绪波动,而否认一切。说起来简单,获取的历程,却是那么的不堪回首,以至于重读那些文字,都有撕裂伤疤的疼痛感。这也算是收获吧。感谢那些曾经痛不欲生的日子,给我新鲜的体验。 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但一直秉持着悲观主义者的观念,以乐观的态度行走。曾经如此,以后也是如此。我体味着每一个真实的瞬间,怀念那些让我感触颇深的人和事。但愿一切随风,两手空空之后,还有勇气拥抱自己。
特别好 6个小时43分钟,不容易啊看完这本书,打碎成很多了个睡前睡醒和上厕所或者打鸡血的时刻,非常消耗心神的一本。就是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是个积极向上的年轻人,看了一句话心理状态就调节成了“我是个渣子”中间很多次堕入心理烦闷的感觉中,在这个基调中感受生命希望的暗涌。 不愧是封了神的大师,看事都很准,当然不同大师看待生命也是有非常多的角度,你会觉得每一个人说的都对,但是他们说的所有的东西对比起来可能又非常不同。 受教了,只读了一遍,应该不会想再读第2遍了,还是有点儿丧,本书的中文名字起的很绝,非常贴合内容。 看完之后没有什么太多的记忆点,只是思想深处有某些东西变得不同了。还是推荐大家(尤其是敏感的人)看看。 要补充的是,书里有一些精英的东西不要自我带入,还是要信丰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叔本华的思想也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入门选手别因为大师光环信的太深。
第一次读叔本华的书,当时主要是被书名吸引过来的,读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真是一个浑身带刺的小老头啊。 早年间我曾将自己定义为积极地悲观主义者,那时受个人经历影响,只觉得一切都将归于虚无,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经常会陷入臆想与迷思之中;现在想来其实我那会哪是什么悲观主义者,是彻头彻尾的消极主义,所谓的积极二字也不过是为了粉饰我个人存在的意义,自己主观地添加上去的而已;后来随着成长,我对人生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理解和阅历,便重新将自己定位为悲观的积极主义者,一直沿续至今。这个定位与本书倒是有一些类似之处,这也是吸引我看此书的原因。 阅读这本书前,首先我们需要牢记一个概念,那就是悲观并不等同于消极,悲观是一种世界观,而消极只是一种个人主观的情绪状态。这二者的区分因人而宜,在我的语境中悲观之中可能还蕴藏着消极,但在叔本华的哲学中悲观是他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悲观在于痛苦是无法摆脱的、如影相随的,而快乐只是一种短暂的虚妄,即使是要追求这种短暂的满足,我们也应向内求,求的是内心涌动的喜悦与平和,而不是外物加持的快乐。人生实苦,如果还一味地向外求,只能沦陷得更深。 书中他一直在试图教导世人来认知这个残酷冰冷的世界,但收效了了,所以他又对世人充满了鄙夷,当然其中也不乏他的一些偏见。 我感受到叔本华本人似乎非常推崇个人主体意识的独立性和现实感,他的精神世界充盈并有力量,很多时候我甚至感觉他卓然于这个世间,以上帝的视角,用充满怜悯又冰冷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世界和众人,甚至有点超脱出人类的物种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唐伯虎桃花庵里的一句诗“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一刻他们的意境应该是相通的吧。 你觉得的呢?
有时觉得鸡汤,有时觉得好笑,而当我看到后面,想到人终有一天会老去,会离开这个世界,想到也许会先我离去的父母,想到我们终究不会拥有这一切,不禁惆怅起来。人这一生果然都是虚妄吗?所以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也开始悲观了
时常反思自己。 读书明智。 可能读的太快了有很多地方没有深度思考,我想等我阅历变多经历的事情多了再次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吧。
“如果我守住秘密, 这秘密就在我的看管之中; 要是它不胫而走, 我倒被监禁了。”
被书名所吸引,文中说所有伟大的心灵注定孤独,或许一切痛苦的来源在于过分追求快乐,殊不知内心平静才是最大的快乐。
“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叔本华以哲人特有的敏锐和无畏道出了人生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与不幸,对世界、人与人格、生命、地位、荣誉、财富以及审美、伦理、政治、智慧等一系列困扰人的问题,提出了耐人寻味的独到见解。 本书的经典言论: 1、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太高兴,也不可过分悲伤。一方面是由于一切事物都在充满变化,我们的运气随时都会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判定事情对自己是好是坏之时,我们易于受到欺骗。 2、任何危险只要还留有怀疑的余地,只要仍有可能加以挽救,我们就不该战栗,不该只作抵抗不抱其他想法——正如对待天气一样,只要见到一丝蓝天,就不该对天气失望。 3、拒绝现在的欢乐时刻,或是因为对过去和未来不安,而未能珍惜目前的美好时光,就是极大的愚蠢。但对于现在,让我们记住塞尼加的话:“把每一天都当作独特的一生看待。”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每一天过得称心满意,它是我们实际上拥有的唯一时间。 4、如果我们的存在是否具有价值需要依靠别人来评定,我们的生命就是可悲的。 5、在人生的路途中,如果我们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两点:放眼前途,容忍异己,我们会受益良多。前者让我们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可以使我们免于争论和口角。 6、对别人的行为感到气愤,就如同对着滚到我们面前的石头气愤一样愚蠢。 7、做人需要委屈自己,有些人跟你交往的唯一接触点,就是你性格中自己最不喜欢的那一部分。 8、塞尼加说:无人能够长时期伪装不存在的性格,因为天性不久就会依然故我。 9、在孩提时,生存的本身就是清新的喜悦,所有的事物都闪烁着新奇的魅力。 10、早年对外在世界的直观知识既有深度也很强烈,足能解释为什么童年时期的经验,会在我们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完全浸润在周围的环境中,没有其他东西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开。我们把四周的事物,看作该类别中仅有的,好像其他东西都不存在似的。等到后来我们发现整个世界万物竞秀,这一初始的心境渐次消失,跟着消失的是我们的勇气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