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五彩缤纷的人类思想其实根源都是统一的,所以东方推崇圣人主政,西方主张哲学当王,终究都是在塑造一个能战胜欲望的理想灵魂,所不同的是西方用理性论证,东方用礼法教化,殊途同归。
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读书是为了构建自己的思想宇宙,是为了借用前人的经历、感悟来化解自己的问题,是为了寻找心灵导师,最终让自己也能成为自己的心灵导师,是为了和人类的伟大灵魂对话,用他的利斧劈开自己傲慢、无知、冰冷、可怜的内心。 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苏格拉底的反诘往往是只破不立,很多概念苏格拉底没有给我们答案,所以当看完第十卷的时候我还在找第三卷何为正义的答案。。。。 苏格拉底一直在这里讨论的就是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治和道德秩序,有些结论在现在的我们时代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比如女人和儿童共有。 但是苏格拉底给出了哲学的定义范式,开放了许多未来以及近代哲学家苦苦追寻的问题,关于正义,人生意义,道德定义,人的局限,以及如何探寻真理
22年第1本:理想终会实现 它是22年阅读完毕的第1本书,在1月2号那天。但是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我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我发现越是宏大的作品,我越不知道怎样去概述。就像我阅读完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一样,我仿佛接受到了太多的思绪、拥有太多的收获而无从下笔。它是一种包裹着的灵魂的颤栗,我之所思所想无法描述其内中精髓万一。 很显然,开篇是正义之辩。 事实证明,那种语言的巧辩不仅是苏格拉底在说服阿、格,但是在征服书外的我。当他描述诗歌引用荷马, 为了联邦环境的构造,可以摒弃掉众多的描写,让未来的孩子正义而勇敢,可是当时我真的害怕极了,这不就是思维的禁锢和没有言语的自由了吗?我一度震惊,甚至以为柏拉图是在运用反语。 而彼之理想,大而化之,是整个国度的井然有序,安静祥和。他像严密的机器一样,严丝合缝地构造出了理想的国度。 什么是理想? 过去可能曾经有过的、现在可能没有的、未来可能会拥有的那样的一个世界。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描述了个人所必须拥有的四种品质: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在这本书中他描述了政治制度下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王者型、贪图名誉型、寡头型、民主型、僭主型人物。 在这本书中他描述了人类灵魂的归处,走过勒塞的平原,喝罢那一碗阿米勒斯河畔的水。 其实哲学真的书写了人“全部”的意义。
非常享受读理想国的过程,丰富的内容指引着西方诸多哲学、心理学等理论,读时偶然撇见,既欣喜又好奇,不免哈哈一笑。 最爱最后的小故事,灵魂的不灭,去重新选择一生,坚定的仍然只是爱自己的“淡泊”人生。 看完也有些遗憾,还缺少对荷马等的了解,值得再去读读,可能返回再读本书时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这本书才看到第三章,就非常推荐给大家,这里面的种种对话,描述的是人们智慧的对碰,对话之间有智慧的火花,所以我们也可以读一读,体验一下智慧的光芒,启发自己。
在2400年前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们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探讨了他们眼中的理想国和理想人-什么是正义、国家的正义、个人的正义、如何创造理想国、善的理念、认识论、政体优劣以及灵魂。和其他哲学类著作不同,全书并没有复杂抽象的概念,运用了大量类比、举证、推理等方式展现哲学家们的激烈思辨-对正义的不同理解。抛开当时的客观局限性(阶层、神权、对艺术的偏见等等),苏格拉底对于人灵魂内在品质、自然哲学(科学)的通透理解和以辩证法达到事物本质的方式,都给了我极大的思考,在2400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几盏明灯—“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用理性主导欲望和激情,解除桎梏,走出洞穴中,拥抱太阳,再回到洞穴去展现理性。”虽然支持我的不是灵魂以及神性的正义,但在对善和理性的不懈追求上,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理想国”。 如何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国家呢?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给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理想国作为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的起源,即便许多观点在如今看来不可取,但这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思想依然充满了思辨、理智、明哲的熠熠光辉。 若非看过这本书,我并不能想象原来世纪前便有先哲提出男女在公共事物及政治权利上要平等(虽然奴隶不算人)、幼儿要接受良好的音乐与体育教育、学生应当学好算学几何天文与哲学等等;也提出了国家与公民个人应具备的美德、统治者应有的品格、国家的结构及治理方式等。书中的辩论过程亦极其精彩,短小精悍发问有力。 这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书,相反,它平和包容、娓娓道来,纵是隔着两千年亦能感受到哲王的魅力与睿智,如醍醐灌顶。 “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像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柏拉图的思想十分超前,对于政治制度的分析,有很强的前瞻性。对于人性的洞悉也是十分的透彻。好书,第一遍粗略看完,以后有机会还会再读一遍。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工具理性披着丛林法则的价值理性的外衣,社会性昆虫的“城邦”岂不是最好的“理想国”。
穿越两千多年,旁听古希腊先哲之思辨,听不太懂,但佩服其系统性思维
有些书是这样,虽然无法做到每次读都有新收获,却能每次读都像从来没读过一样。 苏格拉底的一生与柏拉图的大半生都在追求理性与逻辑,但或者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理想国》。即人类的理性是有极限的(我们应该有所畏惧,有谦逊的姿态),绝对的理性却同时也是绝对的深渊,《理想国》本身是也是一个探寻的过程。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点唐突了,基础知识积累不足,没有了解相关背景加入书架就开始看,前两卷完全云里雾里,后面终于开始有点概念,感觉人的认知思维就像魔方,各个角度各个面都可以进行拆解,好不容易啃完,看下解析再刷吧
穴居人如获至宝。他原本大可以从此奔向乡间,为自己新获的自由而欢欣雀跃,但他却想到那些仍然留在洞里的人。于是他回到洞中,试图说服其他的穴居人,使他们相信洞壁上那些影子只不过是“真实”事物的闪烁影像罢了。然而他们不相信他,并指着洞壁说除了他们所见的影子之外,世间再也没有其他事物了。最后,他们把那个人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