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距今两千多年的人竟然有如此的见地,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师徒们能对西方文化有如此影响! 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一个城市的起源开始、然后讨论不同统治类型、讨论由谁领导城邦发展、讨论该如何培养领导者。里面穿插了许多精彩的论述。一个被捆绑在洞穴里面的人走出洞穴的隐喻令人印象深刻!通过体操、音乐、数学等来培养和教育人的理念直到今天也十分重要! 一本《理想国》提出了诸多问题!城市如何产生和发展?那种政治类型比较好?一个人该如何学习和成长?一个人追求智慧的过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理性和感性该如何对待? 读完《理想国》毫无疑问,柏拉图当之无愧为整个西方文化大树的根基。 虽然书只有八百页,但是读起来不少地方需要静心思考,读一遍只是了解大概。以后还需要反复读,这里读到的知识可以和众多的经济、政治、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等等相关的知识互相印证。
经典就是经典,有些书你不读完它,光凭后世的解读和介绍,永远不能完整领会其中的伟大。多少哲学观点的源头来自于本书,如今人们常常谈论的“乌托邦”的概念不就是起源于此吗。其中关于哲学家为王、正义与不正义等论题相信至今仍然值得深思和讨论。在这也能看得到东西方之间对于哲学问题的许多共同联系,果然读原著才能悟原理,一书抵得上百本。
不要被表象迷惑,要追求真理;真正的哲学家是不会自己过着善的生活他应该下到洞穴中解救其他人;不要受情绪的控制,保持理性才是善的选择;物极必反,过度民主将招致僭主,过度集权必引起反抗,政制就是一种循环;永远都要向上走,追求灵魂的幸福!
评价这一本书我的内心是很沉重的,总想把这本书说的高来高去以掩饰自己的浅薄,我读这本书的初心可能跟大家一样,原因在于很多大咖对本书的极力推荐,说理想国是整个是西方思想的源头,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只不过是理想国的注脚,对于一个喜欢西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法抵抗的诱惑,看到晦涩的部分我的脑子是就像一个热水壶逐渐升温,以至于看一会不得不停下来去降降温怕烧了缸,看到共鸣的地方欣喜若狂,不懂的地方一脸懵逼飘过,说了这么多好像什么也没说,因为心情太复杂无法评说,如果你是一个好奇心旺盛、渴望探寻什么是真理、心中还怀疑正义、不那么事故媚俗的人,看看还是挺不错的,祝你遇见更好自己!
世间浮华如烛火倒影,唯有良善正义长存常在。 不要害怕因行正义而蒙受损失,当理智完成对欲望的统治后,从此再无人能攻占这座为我而建的理想国。
苏在书中论证了理想国家的存在形式。在这第一遍的阅读中,我被“理性”这个概念吸引。苏提出它能引起灵魂在“可知世界”的思考。不会迫使灵魂看产生世界。探寻你的“知识”而不是“意见”。 接着针对这种训练的看法“灵魂对学习中的艰苦比对体力活动中的艰苦是更为害怕得多,因为这种劳苦更接近灵魂,是灵魂专受的,而不是和肉体共受的。” 还被五种政治制度吸引,苏由此推理论证对应的五种个人心灵,以及他们之间的转换与联系。一问一答使得每一个结论都很严密,联系生活的比喻使得抽象的概念落回实际。 在书中看到理论,愿自己在生活中能勇敢行动,看到自我。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虽然遗憾的是,我并不认可柏拉图的理想国。 anyway,至少在人的精神层面不是毫无收获,但我想自己还是做不来纯粹理性的工具人(摊手)
个人的正义是复杂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相比之下,我们更能明白什么是个人的不正义。国家的正义是简单的,因其简单,人们不单看到了国家的正义,还更多地看到了国家的不正义(内部矛盾)。 当人们杜绝个人的不正义+维护国家的正义时,“理想国”便产生了(知善知恶且为善去恶)。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行施个人的不正义或正义(小善?),对于超脱其个人限度的正义(大善?)也仅是敬仰。对于国家,如果不是借着外部矛盾转移注意,人们将更专注于国家的不正义。而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因理性所致。 第一种情况的理性,苏格拉底通过一系列的论据进行了说明(可惜没记住多少)。第二种情况的理性,更像是理性的利己主义。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什么是理性?看行为还是看结果?从个体出发还是从国家出发?(反正我觉得都得看)越是客观辩证地看待正义、善、理性,越是不明白正义、善、理性,但却越接近正义、善、理性。 虽然没记住多少关于“理想国”的内容,但起码思辨过了,勉强算是有所得。另外,比起“理想国”的存在,我倒更期待于“理想的人”的存在。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向上的,《理想国》就是弯道上的路灯,给人平静,给美德以赞誉。“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在那个时代就能有这种思考,到现在都不乏现实意义,哲学真是伟大。同时这种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来探索真理,也很棒。但是也有作品的局限性,如文中又说男女平等,又把女生说成整体不如男生或者某些方面直接当作负面例子;又如,看不起专一的手艺人等。不过,总体来说值得一读~
历时二十多个小时,看完这部经典名著,我觉得这是一本关于正义与智慧的书,是朴素哲学王冠上的明珠,像是西方版的《论语》,是值得所有人一看的。可惜我才疏学浅,好多地方都没有看懂,也未能理解,还应多思多想。私以为这本书的结尾有些潦草,颇具虎头蛇尾的感觉。抛开本书不谈,如今看书,最讨厌把道理和论证往神学和玄学上去靠,我认为这是一种验证的作弊,一种论理的偷懒。在可证伪的范围内去探索真理,始终是我所热爱的。
第一次读,确实有些晦涩难懂。 不求多的,能够记住正义二字足矣。
“理想”的政治哲学教育,造神造人。 联想到了《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国家背景,控制性行为和生育观念,控制非“理性”的艺术和个人情感。国家进步,牺牲个人。 读完最大的感悟:任何关乎“理想”的美好追求,可以律己,不要不律人。世界上最大的斗争大概是个人和集体之间的。
或许是第一遍读,又或者是如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融合哲学太多,读完有点懵懵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真是智慧,千年前的智慧真是历久弥坚!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真心感谢您!智者柏拉图!
理想国,乌托邦,在爱智者眼中一定存在最完满的理念,普遍性的实存。精神助产,在诘问批驳修正下一步步揭示本质,达到概念的普遍归纳,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名而作理想国,其中涌动的是二人思想的共谋,普遍概念的独立化就是柏拉图理念世界的客观精神,哲学家从思辨逻辑出发考量整个世界的筹措,用思想进行确定性的区分,二分世界,三分人格,理想国的构成也由三种身份为建立基础,清晰的区分体现哲学家对真理的探寻把握,用思想划线,形而上的达到对世界认知的理性精神内核。这种对话辩证法确实有助于人发现自身思维的漏洞和缺弊,对智慧的寻求是无边无界的漫游,人对理想国邦的构建正是人立足自身有限性的不足而作出的对完满无限界的向往姿态。身处泥沼洞穴,也无碍于挣脱枷锁逼视,转向世界的真理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