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 《易经》伟大,我们的老祖宗伟大! 南师的智慧 幽默 无私,伟大不再艰深可怖,Ta变得好玩又深刻。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伟大,伟大更伟大。
《易经》这本书,小时候就常常听说过,但是一直都不敢轻易去读它。一来是怕自己知识浅薄,把许多的智慧眼睛上看过去了,心里头却毫无察觉;二来是有被外界误导的声音所干扰,害怕真的是教唆人怎么去占卜算命的玄学。 而今看《易经杂说》,本意就是想看看今人怎么去拆解和思考“易经”所包含的思想,相当于给了自己一个注释版本,去尝试着理解其中的一二奥秘。 从「易经杂说」中,我首先感觉到的是,「易经」这本书讲的是原则性的、宗旨性的、基础性的大规律。在用哲学的观念去传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理、象、数”就是它分析的载体和手段。“理”就是原理、规律、底层逻辑;“象”就是表象、现象、所见所闻;“数”就是排列、纵横、构成因素。从底到上,由内到外,可以去解释各种不同专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领域的学问,有学术上的、有致世上的、有知人上的,皆可贯通融会。 “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看起来离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有点遥远,实际上把现实生活连起来后就方便理解了许多。尤其是医理上的一些学问,从人体构造上去调理一个人的内在,使之与外在相合。 这本书在孔子的注解下,有了更多的人文哲学色彩。更多的时候是借助“易经”来教化人怎么去认识自我,去做一个通透变化的人,去通透为人处事的法则。“知至至之,知终终之”。 而他阅读起来的难点,主要在于对古文的精准理解。比如,对单字的解释,对通假字的理解,对象形字的起源等等,都会成为阻碍自己正确理解其内涵的门槛之一,而一旦失之毫厘,便是差之千里。 作者志在于传达给大家一种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瑰宝,而且每个领域的精进者都可以从中有所启发,人人都可以去做自己的注解,尤其不需要去神圣化他的存在。正是因为易经的原则性特点,所以他所描述的更多是某种普遍性的存在,他的变形可以是具体的、多样的、灵活的。 文中提到了一个问题,关于“序卦”,为什么要这么排列的原因?也许这个问题得到更好的解答后,对于科学方向的易经精神的延伸,会有一个更加颠覆性的影响吧。
我觉得这本书不学习则已。如果有拿来打算玩玩的那种想法,书中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比如像卦名、卦序、卦方圆图等,却是要详知熟记。喜欢看这种解说的书,原文的选择倒是不大,提取其中的东西太难了,还会错路,那我可受不了。[可爱]
大年初二深夜未眠 终于把余下的内容全部读完 感触最深的反而是最后的序传 像是放电影一样 看尽了了一生 起起伏伏 循环往复 成住坏空 对于人生 好像突然更豁达 看得更开了
的确在未看此书之前,认为因果教育来源于起源印度的佛教。特殊时期的一句迷信打倒了一片,现在教育不讲因果了,人们失去了敬畏心便什么事都敢做,所以乱了,还真是无知者无畏了。如今经纶典籍摆在书店都没什么人看,这些经典才是要真花点时间去看去研究的。
南先生用其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包容无私的胸襟,诙谐风趣的语言让我们从学《易》的漩涡、迷雾、秘境中挣脱出来,重开户牖,重启捷径。 南先生让我们知道了《易》是科学中的科学,智慧中的智慧;知道了《易》中的宇宙法则,自然法则,科学法则;知道了《易》的六字真言——“进退”“存亡”“得失”;知道了“善于易者不卜”的原由;还知道了太多太多…… 读下来,有未明,有疑虑,有苦恼,有顿悟,有解脱;读完了,但未记全,未全懂,故未完,又想读之又读。
乾坤天地,日月光明,阴阳相交,变化无穷。万事万物,动静有常,刚柔相济。上下内外,错综复杂,八面玲珑。凶无终凶,吉无恒吉,若惕若悔。中正刚健,元亨利贞,功成身退天之道。知《易》之道,做事做人,知至至之,知终终之。
二读。第一次读是在四五年前左右的时候,日长时远,复习一下基础知识。这本书非常适合周易入门初学者读。南师一生述述颇丰。问题是广而不深。这就更适合初学者了。在阴阳文化知识混乱不堪的入门书籍里也算得上很良心了。 读完这本书可以熟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南师很擅长从平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助大家理解初级易经知识。但这也导致了其技术性偏弱,教大家做人方面的哲学性偏强。也可把这本当成哲学小故事书来看。 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是,南师在书里说易经不该用来算命。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明显呢?因为其一,南师的自身水平没有到可以算命的程度。好比一个会了26字母到处说不该做翻译的人。有些搞笑。其二,算命只学易经是算不准的。奇门遁甲,八字八卦,六壬,太乙。每一样都是凡人苦学十年都未必能掌握的。很多人看段子调侃以为算命就是心理学。心理学是否可以算到你何年何月si父母,兄弟姐妹几个,大病何时,灾祸何时,仇人情况,遇到什么事碰到什么人穿得什么颜色衣服,容易生什么病,哪个方位为你的困顿之所,几几年升官发财等等等等。。。。那这么好算,心理学家都要发财了。其三,南师在书中提到不算是因为算出未来就活得太无聊了。那我想问算出你明天车祸叫你别出门无聊。还是你说我不要听第二天被撞死了或者残疾了更有趣?这点来看南师自己也是知道算命是可以算准未来的不然哪来“都知道了岂非很无聊”一说。 其四,南师的述述有过多处被人质疑的地方我觉得可能和口述误记也有关。因为南师的著作基本上是别人记录他口述或是他演讲别人记下整理的。所以有错误也很正常。 最后一点。猜测南师特意弱化易经阴阳五行算命作用为了方便书出版,明哲保身。因为国内现在的fan智风潮是一直无法接受“下层人”比如我去钻研真正的智慧传统文化的。比如奇门遁甲更有“帝王之术”的外号。那在这种地方就更难公开讨论学习了wenge期间烧毁了大量相关资料也是很可惜。
南怀瑾老师树立的正知见,终于在微信读书受到了热捧。微信书友的质量真高,南老师续中华文化断层任务又完成一步。感恩出版社。
读《易经杂谈》,断断续续时间拉得很长。关于易经的东西本来就难读,读了忘,忘了再读,还是似懂非懂。不懂的地方太多,懂的地方太少。越读越觉得古代先贤圣人们学问水平深不可测,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 经常读到绞尽脑汁也理解不了的地方想放弃时,下一节又柳暗花明,饶有味道。 因为拉的时间长,读到后面,什么乾坤八卦,阴阳六爻用符号都画不出,实在是汗颜。 但读易经也是有收获的。读她,让我想到了一个字“度”,两个字“舍得”,三个字“放得下”。 易经给我总的感觉是在讲道理,一切需要遵循道,道法自然,万物阴阳平衡。当然也包含了人类自身的内在平衡。如果人生行事遵循了天地运行的规律和大道,人生就不需要祈求通过“占卜”来渡劫了,“善易者不卜”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懂易经的人,深谙世间玄机窍门,会尽量让自己的行为举止遵循天地运行之道,以规避风险,帮助自己如履平地、悄无声息的化劫。 当然除了义理之外,易经也包含了更为博大精深的象、数等玄学,需要通过天干地支、结合星宿来推理和计算,那是庞大复杂系统的工程,确实可以探究未来之事。那需要非常庞大的知识系统,以及超出常人的颖悟能力才能做到,所以显得神秘。普通人难以企及,几千年来能够卜知未来的,寥若星辰,还只是预测事情的大概方向,谈不上精准。像宋代的邵康节,汉代的焦京师徒,三国的管辂等。 所以读易经,应该摆正心态,不应追求“噬卜”等偏门邪道的方式以探究未来。 想探究未来的人,大多数都是对眼前现状不满意,急功近利或者是带着其他难以告人的目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处事符合天道轮回,追求内心的阴阳平衡,凡事有度。大都不必强求未卜先知了,因为这种人当下的生活就很好,很顺,珍惜眼前都还来不及。为什么还要花太多心思去瞎琢磨未来呢? 更何况,没有高人的指引,又有几人能靠自身的领悟能力以通晓凡尘外的事。再有,天机是不可泄露的,真正能强大到卜测到千百年之后事的人,是会折损阳寿的。人生就这样,一方面强,一方面弱。说到底,还是个平衡。 所以读易经时,应力求一颗平常心。承认易经的包罗万象,无法穷尽,“万宗之源,群经之首”不是虚言。作为读者的我们只取一瓢饮就够了,不应太贪心。琢磨着贪心,必然会思虑过甚,思虑过甚必然会伤神损身。 珍重,珍重。
👍南怀瑾先生以其真知灼见,透过时代思潮与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像写小说一样,极其平易地帮助我们解开了学习《易经》幽晦艰涩的苦结,使人人易知易晓… 🙏《易经》包罗了天地间的一切学问,但这些莫不与人事有关,古人曰:“不学《易》不可为将相”,“百姓日用而不知”,说上至将相,下至凡庶,凡天地之间的莫不与《易经》有关。 比如:一个卦的六爻,往往就是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指标,也可以说是人生经历的寒暑表,这中间已包括了亨通的、困阻的、危殆的、复苏的种种事实与启示。 本书可说是南教授学《易》的心得报告,有很多千古不传的秘密哦! 🌟不过《易经》毕竟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它的内容框架,知识结构,我们得先搞清楚,再去学习南老的《易经杂说》才会有被点拨的惊喜,才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以下知识先了解一下吧! 🍃《易经》的四大法门:象数义理。 🍃《易经》的内容包括《经》和《传》;《经》是全书的核心,《传》则是解释《经》的。 🍃《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 🍃《传》有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叫做“十翼”,意思是:《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彖》是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象》是对《易经》卦名和爻辞的注释。 🍁《文言》对乾坤二卦的解释。 🍁《系辞》是对《易经》的整体评释,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和必读之篇。 🍁《说卦》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 🍁《杂卦》是从卦象中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序卦》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系辞上传、下传的内容最好熟读背诵,这对学习《易经》,理解内容非常有益!不至于云里雾里,不知庐山真面目… 研习《易经》的著作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南老这本《易经杂说》最接地气,会让你对《易经》这门高深的哲学著作上瘾的,让你兴趣盎然!
本书可说是南师对《易》的心得报告,其中揭发了很多千古不传的秘密,也有些是他个人独到的创见与发明,虽不敢说已得三圣之秘钥,但却把《易经》与我们人生的关系,更拉近了一步。特别是对卦序排列的分析,让人折服,使我在对《易》想熟悉的艰难过程中,又靠近了一小步!
平时可说读书读得一知半解,而读易经,最多只能算半知半解。但是大道之简,我们未必能参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的卦象和内涵,但是老祖宗留下的最简单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一样的,君子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2020年第13本书。 这本书之前读过一次,可惜没有读完,这是借着微信读书,总算完成了。 现代人读易经是比较辛苦的一件事情,毕竟易经的文化算得上中国源头的文化。年代久远,而且很多内容和我们现在的理解有较大差异,几千年来关于易经的各种注释解析,不胜枚举。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有的内容有各种歧义,让我们心生畏惧。更重要的是,周易本身并没有跟其他的文化如五行、再如天干地支直接连接。所以我们即使把64卦全部背熟,无济于事,仍然不能得窥易经的门径。 南怀瑾先生的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周易入门,他把各种挂的关系,历史上各种流派以及五行与八卦的关系,天干地支又如何来结合八卦都做了一个预先的说明,有了这本书再去看易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刚开始读易经的时候,认真想了64卦的卦序,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即使读过了孔子的卦序战传,那也只是一个人文的范畴,从象的角度,周易的卦序为什么如此,看了南老师的解释才知道,这个问题的确还没有答案。期待我们后人能够跟古人对话,跟远古没有文字的洪荒时代对话,能够找到卦序的道理。 总体看,读了这本书之后,再去从头读周易,把周易64卦的卦序记熟,把八宫卦记熟,把错综复杂的卦应用灵活,这才是真正的开始研究周易。
浅显易懂,融会贯通的大家之作。南老的书历来要细细品读,总能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极力推荐多次阅读,每次总有不同的收获[可爱]感恩南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