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之前,读了一本《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和《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包括在看一些视频中,很多都在传递王阳明的思想。所以,就开始读了《王阳明心学》这本书,读书过程中的收获启发总是让自己感觉人生的有限性和美好。同时,也能够为自己产生一种愿景,去努力成为像王阳明一样的人,去靠近圣人,学习圣人,并且哪一天由他们一般豁达的思想与境界,不枉自己短暂的一生。 1.致良知,知行合一 这简单的7个字,却是人生需要不断突破的旅途,也是生活中处处体现的细节。人应该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而这个道德价值观需要在生活中的事情中,去构建,去完善。但是,我们生活中,每个人的本性本身就是有善恶的,怎么在生活种去控制自己并且逐渐消灭恶的欲念,如何合理的控制自己的其他欲望,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课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个人有强大的反思能力,树立正确、适度的价值观,不至于去迷失自己,以至于过度的迷失自己,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而在致良知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的是知行合一。以前认为,知行合一,是头脑所思所想与言行(外在)表现形式需要一致,而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发现,这是朱熹的想法,而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是本身他认为人的所想所思与言行便应该是一致的,只是将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本身一个是思想一个是表达的过程,但是一体的。如果不一体,说明知行不合一,而一个能将自己想法言行表达出来的,必定是一个真诚、高级的人,但前提,一定是自己的想法要是良知的范围,如心中恶无节制的表达出来,这反而是在伤害他人。 2.人生要记得做减法 很多人,现在不能够独处,是因为,在独处过程中,会感到无聊与寂寞。当然,毫无疑问,自己以前也是这样的人。可是,现在发现不仅仅是自己,很多人都会感到无聊与寂寞,而在无聊与寂寞中,很多人选择了用自己的兴趣去满足自己。但这个过程其实是通过做加法的形式实现的,比如进行无用的社交,用不良的欲望,过度的物质消费等等的加法去满足自己。这样,都是使用了外物去满足自己,也是用了一时的欲望去满足了自己的寂寞,而这样满足注定只是,也只能是一时的,在浪费时间,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人生做减法,去看到对自己的提高真正有意义,对他人有帮助、有提高的事情,其实这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很多的外物注定是不能够带走的,那为什么不用他们来做更多的事情呢,更有意义的事情呢!当人生做的事情少,那代表一定会精,做的事情少,那一定也会给自己更多的独处时间与思考时间,那么自己在对自己人生方面,也注定会是一个向好的走向,做的事情少的时候,也会减少很多的烦恼,像现在自己很少刷朋友圈,减少了与他人攀比的情感,减少了无用的社交,有了更多读书的时间,感受到了自己心灵的宽阔,减少了内耗的时间,反而通过读书写笔记方式,去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反思与成长。去做减法吧,减掉的是错误的无用的,某种程度上做加法,去加那些对自己对他人有意义。 3.构建一片心灵花园 在本属中,作者从头至尾始终在强调王阳明思想中“反求诸己”,但是主要求的方向是自己的内心。现在,我更愿意把自己的心灵当作是一座花园,去播种、施肥、浇水,也其实都是相当于在照顾这座花园,那花园会长出花朵,但同时也会生出杂草,所以,需要除草。可是,你是否照顾过自己的心灵呢?你是否有时间去观看自己的心灵花园呢?你是否将花园中的杂草定期消除呢?我们每个个体人,包括肉体,当然还有内心,那么,只有以上都是健康的才能称之为健康。所以,在照看好自己肉体过程中,不妨给自己的内心构建健康的环境。 当然在构建的过程中,要知道,你的花园是你自己的,所以,不要把自己的期待、欲望、标准去寄托在他人身上时,也不要要求他人去更改。人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真正的去发自内心的去做什么事,或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吧!所以,有时候,仅仅是陪伴与倾听并且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 构建中要做到真诚的面对自己,并且时刻为自己的花园多施肥,我认为施肥就是去滋养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情绪所在,现在在看周国平的《当你学会独处》,作者提到了,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提升自己的美德、美育,都是拥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可以适当的根据此借鉴,找到适合自己的。 最后,把书中提到的,也认为是本书与王阳明思想精华所在内容分享一下: 所谓“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所谓“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先为自己建立美好的心灵花园吧,在这个过程中格物、致知,那样自己就一定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将自己的诚意给予自己和他人,然后,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的正心、修身,做一些有价值的事,自己变得更好了。那就有更多的能力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王阳明通过一生的坎坷经历感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修心就是向内求,剔除内心不洁净之物,升华自我精神,净化自我灵魂。凡事向内求,就不会被外物所迷感或诱感。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守嘴不惹祸,守心不出错。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能克己,方能成己。”
很早之前买了这本书买了这本书,期待能上架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对身边的攀比追逐,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声音。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大多数人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凡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有限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圈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并且知足的事情。比如自己有做官的能力,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这份才能呢,坐上了这个位置又要思考的则是如何在这个位置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在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当时看完这个书最大的决定就是,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晚安
一介儒生做圣人,凭什坐上大圣椅;知行合一心学理,扬名中外心灵师;阳明心学简捷易,集儒释道之大成;可操性强是根本,高明中庸行动学;伍佰有年经典学,国人神奇智慧精;本书经典有特点,与众不同非一般;传承国学兼开新,故步自封不照宣;发展创新时代风,古代思想焕新容;通俗易懂解玄机,深入浅出阐心学;领悟知行合一理,修炼内心强大己;开启与生正能量,幸福完满获人生。
不了解阳明心学的人可能初看本书会觉得非常不错,很有道理。可惜,这本书却是披着心学外衣的所谓成功学,洛克菲勒的名字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作者想当然的把心学与成事联系起来了,并没有思考到真实的阳明思想。这本书能有不错的评分,估计是需求端也没有意识到心学的本质,只是当做了成功学。 不过当作追逐物质生活的精神粮食还是不错的,这鸡汤还行吧,起码让你感到有点意义,虽然这个意义只是人们的自我想象,但够了,毕竟,我们得活着。
读书 做什么? 践行阳明心学-每时每刻,保持良知在场 活着的意义 人面对宇宙何其渺小,有价值的人给社会和人民做出了很多贡献的留下了千古美名,而普通人就如一粒粒沙子,宇宙的匆匆过客,所以,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 怎么活 生命何其短暂,你一定要为自己而活,知道你要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你的使命是什么,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活在社会给你打造的单一的价值观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拥有按自己的价值观活的勇气。 让肉体为灵魂服务 你没有义务再让你的灵魂为肉体服务,恰恰相反,你的灵魂有权要求肉体为它服务,因为肉体的本质是脆弱和无常的,而灵魂的本性则是高贵和永恒的。人活在这世上的意义,不在于肉体得到了多少享乐,不在于你占有多少物质,而在于你的灵魂是否得到了提升。 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必须纵观三世,如果一个好人前生带来的恶业尚未消尽,那即便他现在做了很多善事,也必须先清偿前世的恶业,到后世才享受今世行善的福报;而恶人则刚好相反,由于他前世的善业还在,所以暂时还能享福,要到后世才去承受今世作恶的果报。”“对于这种解释,你满意吗?” 变化和无常才是常 不要害怕变化和无常,你害怕财富守不住,你害怕自己生病,你害怕变老.....世间的一切每天都在变化之中,如果没有变化,一个孩子将永远是孩子,不能成长为大人,如果没有变化,一个病人将永远是病人,不可能恢复健康,如果不会变化,一个穷人将永远是穷人,不可能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快乐的边际效用递减 世人拼命向外追求快乐,有时候追得到,有时候追不到。可一旦到手,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好像也不过如此。于是,我们只好再去追逐新的猎物,并满心期待新猎物会带给我们更大的快乐。然而,结果往往还是一样。这种现象,每个人肯定都有体会。如果用经济学的话来讲,这叫作“边际效用递减”。 喂饱心灵,别让精神挨饿 就像我们身体上有食欲一样,我们也有精神上的食欲。但许多人却常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总在使他们的心灵忍饥挨饿,也只在意外或偶然的情况下才充实它一下,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精神饥渴的人随处可见,那些生活在沮丧、消极、失败、忧郁中的人,他们都迫切需要精神的滋养和灵感的召唤,但他们几乎全都排斥再充实他们的心灵,任由心灵黯淡无光。却总忘不了满足他们脖颈以下的消费。 致良知-开启、运用你的正能量 我们可以说,良知就是一种“正能量”,而致良知就是“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这如能量创造宇宙(大爆炸),能量守恒,能量在宇宙中无所不在,能量与物质的相互转换,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定能量,如果有人问你:阳明心学是在讲什么?你大可以给他这个最简单的答案——致良知。若他再问:致良知是什么意思?你就告诉他:致良知就是开启、扩充、运用你的正能量。 自助者,天助之 人活在世上,总要经历风霜雨雪,如果你总是巴望着有人撑一把伞来“度”你,那你将永远停留在风雨中。要想走出自己的风雨,只有一个办法——请自找伞! 西谚云:“自助者,天助之。” 禅宗说:“佛不度人,唯人自度。” 人性并非本善,全凭你的选择 人性本善应该为人性向善,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就像是一把菜刀,你可以将其用于善的目的,也可以将其用于恶的目的。你可以自由支配,自己选择。而一个人如果明知是善偏偏不行,明知是恶偏偏去做,那就无须等到外在的惩罚降临,他自己就已经在惩罚自己了——因为内心的冲突和不安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心”就是人格 理论上讲,外在拥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被他人、被外在环境赋予或剥夺的,而你身上唯一不可被赋予或剥夺的东西,就是你的人格。阳明心学翻来覆去所讲的这个“心”,其实就是人格。所谓最好的自己,就是经由人格的完善,获得一种高品质的人生。我的人格我做主。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一个人在精神上成人的最重要标志,就是要意识到,他人或社会赋予我的思想和观念,只是诸多可选择的观念体系中的一种,它是可以受到质疑和检验的。
关于宋明理学包括王阳明的心学论著,不敢说浩如烟海吧,也至少是莽莽如林,且高低错落,混入一处,令人茫然无从开读。所以曾经读过几本读物,却依然对心学不摸其脉,不得其要。无意中读到王觉仁此本,真是有幸得到醍醐灌顶的憬悟,不但对阳明心学的内容了知其大概,更关键在于对其价值和评价的重新认识有了一个质的改变。而这一点正是我以前不重视宋明理学所以没有深入研读的关键缘由,终于在王觉仁此书的启蒙下,跳脱出了原来曾经徘徊许久的窠臼之中,在学知与作人的道路上有了一个长足的前进。感谢作者。
王觉仁老师的《王阳明心学》写得好,好在把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运用到此书。王阳明心学主要有三个內容,心即天理、知行合一和良知。心即天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知行合一:知是内在的行动,行是外化的观念。致良知是道德意识和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
引用了诸多貌似与心学无关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理念,如佛教禅宗、西方哲学、心理学、量子力学等。
本书非常适合我这个阅读层次的人来读,一直想读一读王圣人的书,有传习录,但是在我阅读的困难区,很难读下去。 读了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我有以下体验:处在一个艰难的大环境中,更容易锻炼情商和逆商,体会到成长原来是一瞬间的事,像朱圣人说的格物致知一样,一件一件去格,无需刻意练习。 速度越快,相对时间越慢,忙,心亡,那么如何做到动脑不动心,需要在生活中一天一天去体会。 原来抗拒更多的是内耗,不如着手去干。 原来,境随心转。 想读万卷书,读一本有字的书,可以把自己放在理想的避难所里,读一本无字的书,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形形色色。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自己顿悟。想得到所有万事万物规律的总和,那个叫做道的东西,叫做智慧的东西。逐渐明白它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需要我慢慢去发现它。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初心已理,亦知亦行。值得再次阅读。
通俗而不庸俗、浅显而不浅薄、深刻而不晦涩、兼收并蓄而不混乱芜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