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告诉我们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活出生命的意义》,真切地描述了纳粹集中营血腥、恐怖、非人的生活。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弗兰克尔和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炼狱般的痛苦,而且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在这非人的生活中,作者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美好,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悲惨的命运让作者对幸福和美好充满了向往。作者以及落难同胞同在磨灭人性的集中营里艰苦寻求活下来的经历,让世人警醒:人无论身处任何境遇,都必须适应得了。弗兰克尔在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集中营里的俘虏也有的最后坚持的活下来了,他们都认定了自己的生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人说是因为考虑到子女的问题使其没有步入死途;有的人则说是因为保存一个珍贵的回忆才使自己没有自杀。也许是为了未知生死的亲人,也许是为了追寻自己的事业,而这中间的坚持及你所受的一切苦难,都是为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付出的代价。人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而且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人是否强大,是否幸福,完全在于你的精神,在于你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且知行合一。在本书的最后,弗兰克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作者在集中营里,自由就是他的目标,在获得自由后,他便开始帮助更多迷失的人,帮助他们找回生命的意义。
这是第一本读完的书,当时却忘记写点评。直到最近有书友探讨生命的意义,才又想起了它。这也是它除了能带给我们深度思考和积极反馈的另一种独特的魅力了。 本书篇幅并不长,只有在集中营的经历和意义疗法两个部分,但是却足以引人深思:为什么我们要经受某些苦难?如果苦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如何应对?有什么具体的方法能让我们坚持下来? 每个人的背景和经历都不相同,或许对自身的定位和对生命的意义都有着非常不同的见解。不过即便如此,我相信我们都无法否认活着是一切的绝对前提。至于是选择用力的活着、永不止步,还是得过且过、苟且偷生,全凭自主的选择。正如作者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自杀的念头什么时候开始在脑中浮现?已记不真切了。身边有的朋友了解我这个倾向,故而,推荐了此书。只是,现在才读,实在有些疏懒。 大概是毕淑敏说过,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那么,我们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生找一个意义!这句话应该和本书的观点不谋而合。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不愿意活下去,无非不过就是对生存产生了厌倦(人很容易对一件事情产生厌倦,包括活着这件事),一种深刻的失落感无意义感在体内滋长,看什么都无意义,看什么都没意思,活着既然如此没意思,还不如早早去阎王那报到。究其一生,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在这种无意义感中挣扎着走完了一生,实在无法忍受的,就提前退场,当然,也是少数,更多的人呢,似乎是找到了所谓的意义,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些是在挣扎着。 弗兰克尔是幸运的,上天选定他活下来,就是要给他受过的苦难一个意义。他的双亲、妻子、孩子都在纳粹集中营死去,本书中只是在后记中偶尔提及,前面大篇章一字未写。我想着,他本可以借助文字宣泄自己所受的苦难,可他没有,全文反而流露出一种平静的语调,冷静又感恩,这是很难得的。相比好多“文革”后的作品的感伤、愤怒,甚至仇恨,我们可以看到弗兰克尔的理性,面对残酷暴行的坦然剖析和平静接受。这是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比较大的触动。 第二个似乎是反思。 我之所以没有自杀,或者说自杀未遂。还有好多人像我一样还如此这般活着。除却软弱,还有一个原因大概就是亲人都健在,他们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活着有了一种责任感,简而言之,我们活着的很大一个动力就是,为他们而活着。现在看,这大概只是触及到了一点,为他们只是生命向度里的一个层次。这也是弗兰克尔意义疗法的第二个方式。这个层次重要吗?依据中国群体观念,太重要了。中国人的思维里就是舍掉自我服务大众。所以事实上,好多人活到了最后还不是真正为自己而活(不能理解为狭隘的自私),说出来似乎有些悲哀。 弗兰克尔失去了所有亲人,最后还是活下来了,他靠意义疗法的第一层(做好事情或投入事业)和第三层(改变对苦难的态度,学会把它看成机会和历练),找到了意义,既是目的,也是方法,既完成自救,也向人们呈现了他救。第一个层次好理解,我们所谈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不就是这个嘛,这似乎是外在的,人们通过把自己扔在一件事情中全身心投入进而等事情成功事业有成时证明自己的存在,里面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就是意义。这是太普通太常见的意义寻求。 而第三层,从苦难中寻求意义大概就被人们忽略了。当然,身处苦难之中并顽强坚持下来的人可不会这样说。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可以承受任何环境。把一个人置于无边的苦难中,他体内的承受苦难的潜力自然而然得以激发。这告诉了我们一种态度,其实也是为活着树立了一个意义,人是可以战胜任何苦难的!不悲观,不消极,不厌世,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苦难面对人生。这更多是内在的,却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此书给我们的启示大概可以组成这样一种布局,有了无意义感,就是寻求意义,对外执着于一件事全身心投入实现价值,对内锤炼内心面对苦难的能力,还要学会爱家人朋友。当然,这三者是可以融合进行的,如果全部实现,你就是人生的大赢家。 或许还有个问题值得一思,那些还未有感到人生无意义的人们怎么办?躺在铁屋中昏睡,还是应该把他们喊醒? 2017年8月7日10:20于苦斋
弗兰克尔生于1905年,少年时代就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读医学,并将心理学和哲学相结合,四处讲学,探讨精神医疗里的意义与价值问题,他将其称为“意义疗法”。弗兰克尔坚信人们最主要的驱动力不是以快乐为导向的,而是趋向于寻找生命的意义。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弗兰克尔不仅通过自己在集中营里的恐怖经历阐述了他创建的“意义疗法”,还分享了“意义疗法”在更为平凡的生活中的应用。他写道:“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任何东西,除了这个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抱持什么态度的自由。” 在经历了人生劫难之后,弗兰克尔在学术上辛勤笔耕,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在全球各地进行演讲,直到他九十二岁离世为止。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我们不应该感谢苦难,大部分人被苦难折磨得不成样子,像狗群迁移一样匍匐在路上,发出快乐的笑声。他们不再是自己,他们是披着囚衣的囚徒。那些真正在苦难中变强的人,从不认为自己经历了苦难,他们把它看做成长。”
看似很鸡汤的书名,内容却很出人意料的真挚。 我之所以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作者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同样探讨生命的意义,多的是无病呻吟自以为是的泛泛之辈,未经多少世事却有看透世事的自欺欺人,这群人迷惑了很多本就处于迷茫的人们。若我身边有暂时痛苦迷茫的朋友,我一定会推荐这本书,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奥斯维辛,这个无论何时都能让人闻风丧胆的臭名昭著的地方,世界所有残酷邪恶的代名词。从焚烧炉的烟囱里飘走了多少人的青春、爱情、友情,未实现的诺言,未完成的梦想,就这样,被活生生的抹杀了。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深感幸运真是让作者能活着从奥斯维辛走出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作者书中所写,很多更优秀的人没能活着出来,他们做到了作者能做的甚至做的更好,却遗憾依然未能活下来。除此之外,我同样钦佩作者人际交往、审时度势的智慧,寻求一切可能保护自己的机会。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作者面对极度痛苦依旧积极寻找生活意义的态度,即作者极力倡导的“意义疗法”。 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或许人本身就带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能在极端情况下展现出超乎寻常、顽强求生的毅力。作者不仅自己找到了积极生活的意义,他还努力帮助他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无论在集中营里还是得救后,拯救了无数原本绝望的灵魂,实乃世间大善,这也是全书最让我感动的一点。 奥斯维辛,后人在痛斥人性的残忍时,也应记得人心的伟大。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是人发明出来的,但是,心中默默祈祷着上帝而进入那些毒气室的也是人。 也许我们无法逃避痛苦,那就将之视为财富吧。我们不能平白无故的忍受痛苦,不能遂了痛苦试图毁灭我们的意,痛苦给了我们发现生活意义的机会,用心寻找,好好把握。 书中发现我最喜欢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当你保持完全的内在自由,知道为什么而活,便能快乐地生存。 ——题记 二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一百多万犹太人死于非命,犹太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超越了地狱般的痛苦,感知到生命的意义,创建了意义疗法,拯救了许多濒临绝望的人。 有一次在集中营里当弗兰克尔正在承受难以忍受的暴虐,就在一瞬间他豁然开朗,那些纳粹军官们可以剥夺他的人身自由,可以剥夺他做人的基本尊严,但他们无法剥夺的是他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虽然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就这样弗兰克尔保持了完全的内在自由,得到了所遭受的苦难带来的价值。 弗兰克尔认为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做有意义的事、关爱他人、忍受苦难。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关于苦难的意义的探讨,“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人的忍耐力是无法估量的,有多忍耐就会有多坚强。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在你别无选择的时候。那一时刻生命的意义在于你体验到了极致的痛苦,你不再畏惧任何东西,你赢了怯懦的自我。 人生不过三万天,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只可一期一会,每时每刻都值得珍惜,值得品味。永远保持内在的自由,没有什么能困住一颗勇敢的心。
佛兰克尔著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给我们在生存中遇到困境的人提出关健性的指令,他不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人们为什么他们必须那么做。 弗兰克尔1945年从图尔克海纳粹集中营获救出狱回到维也纳后,得知父母、弟弟和怀孕的妻子惨死于集中营中。苦难的生活夺走了他的亲人和全部的幸福,可他还是坚强地生活了下来,并在两年后又和一名护士结婚了。他一生写了30多部著作,67时学飞行,80岁的高龄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脉,在90多岁时仍然和世界各地的来访者交谈。他对人性的洞察通过他多产的著作和富有感染力的演说及个人魅力影响了几代人。尽管他工作忙碌但还挤出时间学习飞行并享受终身的爱好登山。他经历了纳粹集中营里非人的遭遇还如此这般热爱生命,做为今天幸福生活的人们不是应该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生命吗?这就佛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非常好,值得读,先读后面的作者简介。 作者在被送到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前已经是名精神病医生,解放后是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两个领域的教授。他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了人在难以想象的没有生的希望,最坏的境遇中勇敢面对和战胜各种厄运的能力。 作者认为,人不应该问纯粹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人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每个人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也是生命意义的本质。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 找到生命之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第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换句话说,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途径: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美国最有影响的10本书之一,非常值得读,推荐读。Google Play 中35万7千个打分平均4.4/5
有些书就好似冬日暖阳,当你的人生面临苦难厄运而绝望时,或因人生空虚而厌倦时,就翻翻它吧。在最平凡的每一天活出生命的意义。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尼采对人心的理解与洞见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引用随处可见。 作者给出寻找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 一是工作,做有意义的事; 二是爱,关爱他人,用爱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 三是克服困难的勇气, 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而作者的意义疗法就是在帮助我们寻找它。 人是存在,意义是我们去赋予的。 有时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样,他要么去做被人所做的事(乌合之众),要么去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极权主义)。 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是你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而这种选择的自由即是对自己生命所负责。 决定我们的不是我们所经历的苦难,而是我们所赋予苦难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往往被人们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却也是普通人常常追问的问题。人们都想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许多却在目标的迷失中只剩下意义追问本身。 作者从年少时代就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最初的思索可能是幼稚的、感官的。经历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等炼狱般的考验,作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地体验和思考。侥幸从地狱逃脱 ,他为世界奉献了这本厚重的书。作者通过意义疗法在治愈自己的同时,也治愈了许多在人生困苦中挣扎的人。生命的脆弱和生命的坚强可能在瞬间的理念的动摇中发生转换,作者所追求的即是坚强信念,驱除脆弱,让人生在意义疗法下重新坚定和趋向前瞻。 人对生和死是即知的,却没有决定权。向死而生往往是我们的被动选择。而有些人活得精彩,有些人却活得寥落。这往往与人们是否有无目标有关,这种目标不仅是利己的,而是要对社会有益的。我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往往是既定的目标成功地完成后所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惟愿我们都拥有这一个层面意义上的幸福。
为什么一些人觉得自己如此空虚?弗兰克尔的智慧尤其值得一提:这就是个人如何看待各种挑战与机遇的态度问题。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 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所以说到底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回答生命的提问,又不断在回答中去追寻意义的过程。 而人生就如同逆水行舟,我们永远躲不开风浪,却永远有机会想出对策。
读这本书是因为它是2018年知乎上十大经典书单之一,亦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这本书的写作背景非常奇特,作者超越了集中营那段刻骨铭心的伤痛,将经验和学术结合才有了“意义疗法”,值得我们以感恩的心态将它细细品读,在触动我们灵魂的同时,让我们开始接纳生活的全部:快乐、幸福、焦虑、悲伤以及所有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