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艺术:决定你站多高、走多远的沟通技巧

说话的艺术:决定你站多高、走多远的沟通技巧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说话的艺术:决定你站多高、走多远的沟通技巧
    推荐

    短短几句不能言尽其精髓,(还是自己看吧)(纯粹个人领悟和想法)(本人智慧有限,领悟也有限)《道德经》主要内容涵盖哲学、伦理、政治、军事、一,可治国齐家,二,可修身养性。要顺应天命,一切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太强求。 《道德经》与现代哲学书某些部分表达的相反,(个人看法)摘自:《道德经》一小段,对待善良的人善待之,对不善良的人也善待之,于是天下归于善良。对守信的人信任,对不守信的人也信任,这样天下归于诚信。治理天下,收敛净化人心,使之归于淳朴状态。 而现代的哲学之类的书主要表达的是:(短短几句综合概括一下,个人看法)在如今社会,人要有狼性,遇到非常的事,非常的人,为了保护自己与利益,必要时需要用非常手段,用智慧做武器,用道德保护自己,也不能埋没了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凡事不能过,慎行、慎言、慎为之。 (两者合而为一,个人总结与领悟)世间有太多的事情,即使博览天下全书,我们也无法通达,是非曲直原也不是黑白分明的。人之为人,其在于本身,非,是非黑白四字能断的,若视一人,也非以黑白是非可以断之,而是在于心之所向。 还有一些没有领悟到,以后再看吧!

  • 说话的艺术:决定你站多高、走多远的沟通技巧
    淡定
    推荐

    读完五个小故事、你就知“道”了 读书笔记--------NO.21 春节用了5天的时间,读完道德经,阅读的是纸质书籍,不是电子书。对于中国人来说,道德经本身就是家喻户晓的一本书,所以购买了纸质书籍,也当作收藏。 阅读过程内心一阵一阵的感触,同时也一针一针的刺痛,刺痛了我,为什么阅读这本很少,感触的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结实底蕴。 全文一共有5个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说说生活中的“小道 ”,从而感悟“大道”,很少书中的文言文,用清晰的小故事,感受什么是“道”,我们不高谈论阔。 读书笔记目录 1-何为“道”? 2-个人解道之“两面之道” 3-个人解道之“自然之道” 4-个人解道之“因果之道” 5-何为“德”? 6-个人修养核心“无为” 7-修身立德 8-存在之虚无--21世纪(娱乐至死) 1-何为“道”? 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大道无形”,主观想象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 不得不采用概念和语言,即“有”和“无”这两个“名”。 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 “无”,理解为没有,代表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是如此,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大道的玄妙。 2-个人解道之“两面之道” 原文摘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最形象理解的就是太极图,一个圆,中间一个S,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而白色中间又有黑色,黑色中间又有白色。太极图,是万物两面性之典型,是最容易理解的图,那来说说都有哪些常见的两面之道呢? “优点、缺点”“批评、表扬”“荤菜、素菜”“胖、瘦”“对、错”“生活、工作”等等 无法去改变,但能够感受,也摸不到他。接下来讲个故事,说说为什么只能顺道而行。 故事一:小王的管理遭遇 小王是某公司主管,平时对待员工要求很苛刻,员工犯错了,就会批评他,员工心理也不舒服,不知道王主管这么凶,而员工取得好成绩时候,王主管以为这是员工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不给予表扬。 久而久之,王主管工作越来越不好做,员工都在下面说他的不是,上面的领导也多次说到王主管工作不足,而因为工作不顺心,回家以后对老婆态度也不好,和老婆经常吵架,王主管的生活和工作完全乱了套。 小结: 1-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 2-对待员工,应是批评和表扬结合,而不只抓事物的一面,从而违背“道”,要阴阳协调,才能领导员工。 3-工作不顺利,难免会把情绪带回家,而生活和工作本来就应该协调,这里也再次违背了“大道”。 4-道看不见,也抓不住,道就是在你我身边,需要人道合一。不理解道,那道肯定会处罚你,而你确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 3-个人解道之“自然规律” 原文摘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这里说的道是自然发展规律,不用很高尚的文字来说此理解。看看生活的那些熟悉的规律。 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怀胎十月、寒窗苦读十年、万丈高楼平地起、春夏秋天等等 这些规律是只能够感知,而不能够被改变,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道里面去做,不能违背道,理解其中的奥秘,不要偷奸耍滑,半途而废。继续讲故事 故事二:王伯伯的烦劳 在遥远的村庄里,一位王伯伯,到了每年插秧季。辛苦劳作几周后,休息时发现,旁边田地张阿姨的稻苗长的很旺盛,这时王伯伯开始在想,怎么能让自己的稻苗也长的很好呢?左思右想后做了一个决定。 王伯伯下田把所有稻苗轻轻往上拔了一节,看到稻苗都和张阿姨田地稻苗长的一样高,开心的王伯伯回家了。后面的事情就不用多讲了,这就是“拔苗助长”的故事。 小结: 1-万物都有发展的规律和时间,不能强迫提升和改变。 2-学习也是如此,大脑吸收需要时间。 3-健身也是如此,肌肉生长需要时间,这是自然规律,不能强求。 4-金字塔顶端大部分是高材生,学校里面就在生根、发芽,虽然当初不懂什么是道,但他们顺道而行,最终实现财务、人生自由。 4-个人解道之“因果关系” 原文摘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所有的事情都要结果,不管是相对关系,最终还是要做出选择。不管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也有结果,是对上面两个“道”的总结,有结果必然有原因。做事情之前,就要考虑到这件事情的结果,是否有违大道的发展。下面这些熟悉的词。 “久走夜路,要闯鬼”“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故事三:小王的减肥记 小王是刚毕业的年轻人,面对美食无拘无束。最喜欢的吃就是肉,无肉不欢,不喜欢吃素,时间长了,整个人也胖了,变懒了。面对就要结婚的年龄,小王感觉到身材不好带来不利,想通过锻炼去减肥,但锻炼是很痛苦的。一天一天过去了,减肥没有成功,内心焦躁,购买减肥药品,由于减肥药的刺激,让小王拉肚子,脱发和长痘痘,现在的小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小结: 1-两面之道,在饮食上面,应该荤素结合,人类不是老虎,不是纯肉食动物,这是自然赋予的属性,不能改变,所以要荤素。 2-因果之道:因为人是吃荤素结合的动物,所以一直吃荤会长胖变油腻 3-自然之道:脂肪一点一点消耗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不管是长肌肉,还是减脂肪需要时间,在改变过程中,小王浮躁,焦躁想快速的改变和提升,自然之道不能被任何人改变,最后小王通吃减肥药,最终让身体出现异常,这是违反自然之道的行为,最终被处罚。 4-因果之道:因为脂肪消耗需要运动代谢和时间,所以短时间无法减脂肪。 上面三个小故事,关于两面之道、自然之道和因果之道,也许有描述不合适的地方,但是这些就是生活的“小道”,先懂小道在懂大道。 5-何为“德”? 原文摘抄:道“存于心,并且能够运用、发挥出来,就是”德“。”道“是”体“,”德“是用,体用两全,方为”道德“。 德表现在理解道之后的行为和输出,知道自然之道,因果之道,就要去做,实践出来,一个人品德好不好,长期遵守自然之道,品质和气质自然会流露,是和自然一起成长。 故事四:小王的考研生活 小王是一名研一学生,他每天对待学习勤勤恳恳,深知只有长期主义才能结合自然成长,饮食方面荤素结合,课余时间跑步锻炼。 对待老师同学有礼貌,谈吐温文尔雅。白天学习,晚上休息。作息时间规律,生活习惯良好。在潜移默化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了中间的平行线。最终小王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取得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 小结: 1-故事中小王符合凡事两面性之道,学习生活平衡,饮食荤素平衡。 2-面对学习和锻炼的困难,符合自然发展之道,默默努力,默默深耕,不求快速,欲速则不达也是自然发展之道。 3-长期对人礼貌,待人客气,缓和,久而久而也会形成个人标签,最终被人尊重。 6-个人修养核心:“无为” 原文摘抄:所谓无为是指为无为,因此无力的含意其实是说做任何事都不要掺杂进自身的主观意志,不要妄图用自身的主观意志去改变事物的客观属性,也不是什么事也不做。 能够不把自身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行为之中,也就做到了自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讲的自然无为实际是在讲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 在道德经里面,老子十分提倡无为,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有为和无为 有为:把自身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行为之中。 无为:做任何事都不要掺杂进自身的主观意志,自愿适合自然之道的做事。 故事五:小王颓废记 小王出入职场,看了很多成功学的书籍,书里面也经常提到,要学会赞美别人,说话要语气平和。小王学习了之后,也用到了工作中,但他每次赞美别人,别人从来不赞美他,每次和同事说话语气平和,但是同事和他说话确很凶。 他在想我都这样对同事,为什么同事会这样对我呢?久而久之,小王抱着有为的做事风格,慢慢的他也不在赞美别人,不在语气平和的说话,小王也变的蛮横无理,说话带刺。 小结: 1-无为思想让做事情不求回报,我赞美别人,别人不用赞美我。长期的礼仪礼貌用无为的思想延续下去,就会让自己越来越有内涵。 2-有为的思想让做的任何事情要有回报,我赞美他,他就要赞美我,我送礼给他,你就要反送礼给我,过的太计较,最后是为别人而活。 3-有为的思想,让自己付出就有回报,努力就要能成功,其实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就不会成功。 7-修身立德 在老子看来,刚强是有为的表现形式,柔弱是无为的表现形式,柔弱是合于通的,而刚强是不合于道的。 人们常用温柔似水来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水性本柔所以能承载天下万物,人们如果能达到如溪水般柔顺,也就符合了道的要求,也就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 老子重点讲解如何依道修德的问题。 第一:上士也就是悟道较深的人 第二:中士就是对道半信半疑的人 第三:下土就是对道一点也不开悟的人 1-上士听人讲道的德行,就能立即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并反映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做到与大道的完全融合。 2-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行,由于党悟的局限,他不能完全理解大道的德行,所以总是半信半疑,他时而实践,时而疑惑,因此这种人很难得到真正的觉悟和解脱。 3-下士完全否定大道的存在,他们一旦听到道的徳行就会哈哈大笑,以示对大道修行者的嘲讽,认为修道者是疯子,认为修道者所说的话是胡言乱语,简直就是信口开河。 8-存在之虚无--21世纪(娱乐至死) 回想我们的当下,有多少这样的年轻人,每天生活在网络世界,无法逃脱。网络--让很多年轻人存在之虚无,浑浑噩噩。做不好工作认为能力不行,找不到工作认为没用,久而久之,对生活失去希望。虚无荆棘蔓延全身,无可救药,存在之虚无提醒我们。在21世纪的当下,拒绝娱乐信息,保持成长和精进。

  • 说话的艺术:决定你站多高、走多远的沟通技巧
    丙坤
    推荐

    理解老子《道德经》的三个维度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认为从公元前800年到200年,在此历史阶段,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进入佛陀时代,不可知论、唯物论、诡辩论、虚无主义等哲学风生水起;伊朗出现了袄教;巴勒斯坦出现了以利亚、以赛亚等先知;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上“轴心时代”的灿烂图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轴心时代”,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创立了比较系统的哲学体系,其中《道德经》为道家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滥觞。魏源曾评价曰:“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梁启超赞誉《道德经》为“道家最精要之书。”黑格尔称《道德经》为“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汤因比指出,“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由此可见老子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道德经》微言大义,不可不读,上下两篇分为道经和德经,前后呼应,密不可分。直到今天,其思想精义仍经久不衰、涵博深远。读完《道德经》,我想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和把握。        一、本体论维度。本体论是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辞海》认为,所谓本体论就是指“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的问题的部分。”简而言之,本体论是关于“是”的学问,是对本原的探寻,是对终极实在的反思。老子的本体观即为“道”,“道”不仅先天地万物而“生”,而且为天地万物所“法”,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形而上的本体形态。《道德经》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渊兮,似万物之宗。”“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和“有”是“道”的一体两面和双重属性,“无”是最根本的宇宙法则,是宇宙万物的原动力,属于“动力因”,类似西方哲学的“自然法则”、“逻各斯”等。“有”是化身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属于“质料因”。纯粹的“无”和“有”是不存在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有”为实,“无”为虚,“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生相伴、虚实结合,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如《易经》中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所谓“无中生有”、“有无相伴”。“道”和天地万物之间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并非时间上真实存在的先后关系,而“有”和“无”是两者之间的纽带,失去了“有”和“无”,就无法把握存在本体和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老子认为,“道”作为本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的“道”本体是旋转运动的,无形无名,“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是先验存在的,把握不断旋转运动的玄是探索世界万物的根本。老子的“道”不同于西方哲学界二元对立的一元论,并非单纯的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而是天人合一的超自然超验存在物。此形而上学非彼形而上学,道家追求的是人与万物的浑然一体,本体界和现象界的统一。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人间秩序和宇宙秩序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二、伦理观维度。老子的伦理观体现于“德”,如何建立人稳定的道德品行和道德行为是老子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重积德。”“德畜之”则是说与“道”生万物相对应,“德”是万物自然本性形成的根源,是自然、无为、不争、知足之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为其伦理宗旨。在《道德经》中老子倡导最多的就是自然无为的思想,并且把它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事准则之一,自然无为即为“德”,“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所不为”,讲究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来办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真正的有德者是“上德不德”的,不有意显德的,不急功近利,不居功自傲。老子崇尚“婴儿”和“赤子”所具有的本性和天性,人呱呱坠地后便是“含德之厚”之人。而“玄德”的最佳体现便是“常德不离,复归婴儿”,最能接近并拥有“玄德”之圣人的人便是“婴儿”,因为婴儿可以无欲无求,最具纯真质朴,达到宁静柔顺的状态。大德深不可测,远不可及,与万物返璞归真,于是才能极大地顺乎自然。这便是“玄德”之所在,亦是遵从无为之道的结果。道生万物,万物有万德,老子的“德”为宇宙万物均有的“德性”。老子认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是道德形式主义,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是空洞的,过度强调反而成了桎梏人的枷锁。“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而且老子的“德”不同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处于老子“德”的下位。那“德”如斯,何也?老子指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修德从修心开始,“涤除玄鉴”,摒除妄见,以德修心,追求自然本性,追求自然无为。        三、政治观维度。老子的政治观脱胎于春秋战国时“小国寡民”的邦国思想,追求“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国,“治大国如烹小鲜”可谓脍炙人口,耳熟能详,阐述了“不扰”、“无为”的思想。“不扰”、“无为”表达了对老百姓自由发展权利的尊重,“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认为万物按照其本性生存发展,保障了人的自由就会获得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老子同时对统治者提出警告,主张权力应该受到制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在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的政治哲学观并非是无政府主义,而是“小政府、大社会”的自由主义,减少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干涉,加强地方和个人自治。只有在这种社会中,公民才能享有民主权利,广泛参与社会管理,保障和发挥个人自由,而“无为”是对自由与民主的保障。汉朝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曹随萧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因此国力大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主张人应该理性地规范和制约自己的行为,不应该放纵自由意志。老子反对世俗的智慧,亦是倡导愚民主义,从《道德经》里可见一斑,“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故老子告诫统治者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满足物质,削弱欲望,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之道。        理解《道德经》非只有此三个维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需要我们不断追问和探寻。

  • 说话的艺术:决定你站多高、走多远的沟通技巧
    兰草
    推荐

    《道德经》是老子这位悟道者,这一生的终级使命,就是修道、悟道、传道,化解世间的一切难题,留给后世的那些真理与方法,就是指引我们都能抵达那一彼岸。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的哲学著作,五千言,字字珠玑,句句精辟,核心思想是“道”,这个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它化生主宰着天地万物。 大道至简三条天机 1、大智若愚:(水德)不显山不露水,安静低          调 ,以柔克刚。 2、大成若缺:天道忌满,人道忌全,缺陷也是          一种美,永恒的美。 3、大器晚成:担大事的人成就晚,先付出,后          收获。        三点瑰宝 1、慈悲待人:行善是顺应天道的作法,因此天          道庇护善良人同在,使之行事犹如神功,顺        风顺水。 2、生活节俭: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 3、不争强好胜:依从世间规矩不僭越,不破             坏,安于世俗。 《道德经》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一生去研读践行,老子的思想依然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好书不厌读。    

  • 说话的艺术:决定你站多高、走多远的沟通技巧
    帕妮
    推荐

    《道德经》分成道篇和德篇,所以称其为《道德经》。道篇是对大千世界万物规律的阐述,而德篇是你知道这些规律后你如何去实现,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的人生观是谨慎处虚,不妄做为。 老子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简单,民风淳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今天看来很遥远,似乎也不现实。但这正是老子尊道思想的体现。他的这种思想,正是出于对大道的维护而说的。因为一旦复杂,就会多为,有多为就会问题转多,纷争转多,社会动荡,国家难治,人民不安。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道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它存在于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无”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万物。这个“道”,实际上就是对天地万物的规律性认识,即自然大道。但是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也无法用语言去描绘,只能用心去感受、去体悟,所谓“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要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尽职尽责,时刻反省。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永远宽容向善,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虚荣和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此刻在这里谈《道德经》,我觉得自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明显属于后者。道德经它就像永不枯竭的泉水,满载宝藏…,它的广博与深奥,越读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 面对浩瀚的中国文化,我永远是个小学生,远方很远,步履不停。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