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看不到,摸不着,可又实实在在的存在,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人的智慧难以揣摩,阅读本书有点类似于阅读易经,玄之又玄,可又有不一样的意境,而两者都是集古人之智慧为一书。
《易经》(周易)是群经之首,古代黄种人的绝大部分学问都源自于《易经》的阴阳哲学理论,它也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在看《道德经》之前,可以先看《易经》。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子将宇宙的本源命名为“道”,成为了道家的创始人,慢慢地,人们才意识到这个凌驾于一切但是又“利万物而不害”的力量是真实存在,而《道德经》的德,就是要以合乎道为准则去对待人和事。 道,始于一,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意识,在宇宙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推动混沌(无极)的聚合生成了太极(冲气),太极的分化生成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冲突、交融的中间产物生成了万物。 道,是万物之母,它寂寥无声,独立不移,循环往复,永不衰竭,作用于万物使其呈现出恒常不变的规律。道的散形为炁,万物未生之前,都有灵性,以小炁为根,小炁从炁中分离出来,最终又会回归到炁上来。 道,分化出阴阳二气,当阴阳二气的相对运动呈现出中正平和的状态,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 欲望过多、贪婪、不知足,会打破阴阳的平衡,灾祸横生。知足,不越过界,才会有长久的富足。 钱不能真正养人,而精神才是养人的根本,注重积德,就无往不胜。 现在社会上的各种媒体、企业、个人不断鼓吹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推崇豺狼虎豹式的奋斗模式,多是精神鸦片,是利益的驱使。 一旦社会的争名夺利成为常态,内耗就会加剧,既得利益者会牢牢控制着资源不放,制造壁垒和门槛,压榨其他人的生存空间,人成为被资本支配的劳作机器,在高强度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下,精神和身体健康都受到很大的损害。
经典摘要《道德经》 1、一个人只有内心纯净、宁静、淡泊,才能不被欲望迷乱,减少争名夺利而带来的浮躁和苦恼 2、君子的德才并不表露在外,相反,真正的君子看上去还有些愚蠢。而你呢?面带骄傲之色,只是你不自觉而已。一个人有了派头就会冥顽不灵,欲念横生 3、世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事物间总是相辅相成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悲,等等,说明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面走到尽头,就转化为另一面。所谓物极必反也 4、正因为看到了事物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物极必反的两面性,所以圣人即使获得了某种成功,也不居功自傲,而是懂得急流勇退,功成不居,对成败荣辱淡然处之,功成不居 5、言辞政令越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少言虚静 6、越是低调的人,最后往往越能脱颖而出;越是无私的人,最后往往越能成就自己 7、现实中,那些看似谦卑懦弱、事不争先的人,也许最强大;那些看上去锋芒凌厉、凡事好胜争强的人,往往经不起打击。前者胜于温柔曲折,后者败于强直冒失。虽说事在人为,但并非为而即成 8、枪打出头鸟”,任何锋芒毕露、勇猛向前的张扬行为,最后往往铩羽而归,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可见,做人做事,光凭满腔热情和意气风发是远远不够的,凡事应该沉住心气,沉稳而行,欲速则不达 9、上善若水”,水柔软而利养万物,水不争竞,但无人不需要它 10、不居功自傲,不留恋名利富贵,急流勇退,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此谓道也。揣而锐之,则不会长久 11、只有经常自省,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净化内心,修得道德和强大的内心力量,从而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 12、聪明人做事之所以容易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已经存在的“道”,抓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所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13、世人贪心不足,往往陷入对完美、美满的追求中而不能自拔,却没一人能够如愿。月满则亏,人生没有圆满。所以,做人做事要保持分寸感,掌握好自己的平衡 14、一个在静中能回归本真的人,自然能体认大道,从而洞察万物,通达烛明,做到包容一切,博爱众生,大公无私,超凡入圣 15、规定越多,标准越多,问题越多,越描越黑,越理越乱,聪明反被聪明误 16、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一路昂首挺胸、高歌奋进、志在必得的姿态并不可取,相反,低调谦卑,甘于寂寞,隐藏锋芒,潜居抱道,待时而动,才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也是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的道理所在 17、你听说过南方一种叫凤凰的鸟吗?这凤凰展翅而飞,从南海飞到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吃,非醴泉不喝。这时,有只猫头鹰正美美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它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生怕美食被夺去。你说这可笑不 18、能承受委屈才能保全自己,有少取才能有多得, 19、个人在宇宙中如微尘,生命和能力都有限,所以更要效法自然大道,谦卑自守,包容豁达,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吃小亏享大福 20、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也 21、最美的,往往是最单纯的;最深刻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最有魅力的,往往不是外表,而是内在 22、想要合上,必先张开。想要削弱,必先加强。想要废除,必先振兴。想要夺取,必先给予。这是一种微妙幽深的道理 23、在喧嚣的浮世,面对繁华和欲望,只有净化自我内心,让心回归虚静,回归淳朴的初元之状态,才能不失自我本真,冷静而有力量地面对社会、人生、自己与他人 24、道的作用无所不在,但它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隐而不露的,也不是锋芒毕露、盛气凌人的,而总是保持着低调和谦卑,但就是这样,却最终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利。这就是以柔克刚的道理 25、人都有个性,但必须融于社会共性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为人处世,最好保持低调谦卑,磨去不必要的棱角,凡事不张扬,不争辩,最好学古人潜居抱道,时机到时,才显露身手,从而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脱颖而出 26、没经过什么努力和挑战的成功,不算成功,最多算侥幸运气;经过磨砺和奋斗的成功,往往如铁棒磨针,总是大器晚成。这样的成功才是真正的实力和实至名归 27、自恃强大而不遵从道的人大都不得善终 28、过度追逐名利必定要付出更大代价,过多积聚财富必定导致更惨重的损失 29、人要知足知止,名利、金钱等皆身外之物,不值得珍惜。没有什么比生命的充实和内在的幸福快乐更重要 30、天地万物没有完美的,所以完美主义是行不通的、必定让人失望的。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曲折甚至反复着发展的 31、知足常足 32、求学与求道是有区别的:求学增长知识,越学越多;求道则净化内心,越来越虚静。知识无涯,越学越感到无知;大道无涯,越求越接近道 33、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34、如果一个人看淡生死,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地生活,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情,不问结果,乐在其中,自然其乐无穷,生命也会在这种自在中获得充实、宁静、快乐和幸福。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 35、天下是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只有与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广施仁爱,才能得到天下。反之,如果只为满足个人私欲,想独占天下,就定然会失掉天下,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36、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37、真正有智慧的人总是深藏不露,不露锋芒,低调自守,守柔守弱,宽容忍让,与大众和谐相处,打成一片。但你不可轻看了他,他们都是潜居抱道,明珠暗藏,审时度势,待机而动的人物。只有时机到后,才果断出动,从而一举成功,脱颖而出。所谓君子藏器于身,不轻易外露,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38、想战胜别人,先战胜自己。而要战胜自己,则首先要从内心改变自己,让心回归本初之虚静,回归无欲无知无我无事无物之境界,如此才能无扰,从而获得定力智慧 39、福祸相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0、有真智慧和真本事的人,往往不是盛气凌人,难以让人接近的,而是谦卑自处,意气平和,宽容大度,安静从容,不与人争,不与人辩,低调而默默,看去毫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又能显示超凡的智慧和能力,从而脱颖而出,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1、一个内心坚守道德、保持自我、不失根本的人,自然内心充实而有力,不会被外在的物质和虚名所牵绊所烦累。无论得失成败,无论幸与不幸,花开花落,他都能活得从容自在,能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4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3、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生事,就少是非;不与人争面子,争死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4、世人都爱慕虚荣,都喜欢追求勇武、铺张,为此争高争先,自私排他,贪心不足,所以忙碌不休,痛苦无止境。身心俱为名利物欲所累,怎能不烦恼痛苦?真是庸人自扰 45、很多时候,面对竞争对手,主动不如被动,前进不如后退,进攻不如防守,而不是凭着一股意气或热情奋不顾身地主动挑战。为什么?因为竞争的时机更重要,不得时机,只能是白费气力 46、一个人只有自尊自重自爱自知,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47、一个人如果凡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不能吃亏容人,也不能原谅人,宽己严人,那么他不会讨人喜欢,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因为他太自私狭隘,人品修养都不能让人尊重 48、真实可信的话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反而不可信。善良的人并不善辩,善辩的人反而不善良 49、相对于浩渺的宇宙,不仅个人的生命和能力都极其有限,而且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你又有什么资格自以为是呢?没有。自信可以,为了专心致志地前行;自我可以,为了不失自我。但最不可以的是骄傲——它会招人厌妒,为自己树敌,也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50、一个善于修养自己的人,凡事沉稳而行,从而按部就班地做成事情;内心保持沉静,定力十足,从而在静定中升华出般若智慧,永远不失自我,生命处于一份平和、宁静和怡然中 51、围城不可全部围住,必须网开一面,给部分守军逃出去以散布负面消息的机会,这样就可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军士气 52、所谓“大智若愚”,那些看起来愚笨木讷的人,往往蕴藏着大聪明、大智慧;而那些看起来聪明外露、口若悬河、事事争胜抢风头的人,其实往往是华而不实,没有真聪明。真正的聪明智慧不显山不露水,不锋芒毕露,懂得和光同尘,韬光养晦,时机一到,才果断出手,从而脱颖而出,一鸣惊人 53、强调低调、谦卑、忍辱,不是叫人不思进取,消极避世,软弱受欺,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修养。因为在复杂竞争的社会,在不得时机时,很多时候需要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委曲求全,明哲保身,否则,只能是白费徒然之功 54、所有的盛气凌人和强取豪夺,也许在气势上,在一开始能占优势,但往往到最后,都偃旗息鼓,铩羽而归。原因就是背道而驰。凭一时意气用事,或者强力为之,是徒劳的 55、社会是充满竞争的,我们奋斗,总以为是在战胜别人。其实不然,我们一生都是在战胜超越自己。一个人只有自知、自胜、自强、自足,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真正战胜别人,立足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得自在的人生
就是有这样的书,你偶尔需要拿出来再看一看,过一段时间,再看一看,每次看都感觉是新的。不是人善忘,而是心和感觉时时常新。而书就是享受心常新的完美工具。
道是很玄妙,但不代表不能体悟,老子的《道德经》通篇在看起来是在讲道,实际上讲的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的表现形式,古代很多人修行都去深山老林,不是为了躲避世间的纷扰,而是更好地和自然接通,在天地万物,在自然中,体会花开花谢,体会道的内涵和外延。 老子的《道德经》核心在于自然,这和老子的职业有关,老子是典史官,也就是图书管理员,他很有可能见到了上古先王治国的宝典,在《黄帝内经》里面也讲到了上古真人的养生之道。 有人说,《道德经》是战国后期的作品,跟《黄帝内经》一样是假托老子所作,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我更倾向于《道德经》是老子总结先王治理国家的道和德的总结,我们现在传世的道德经是有后代人的观点补充进来的。 回到这本经书本身,他告诉我们,懂得了自然,也就进入了道的玄妙的大门。要说自然之道,这就要说到《道德经》了。 罗大伦博士讲《道德经》有个观点就是一定要区分天之道和圣人之道,只有把这两个道区分清楚了,才能理解《道德经》说的是什么。 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领导者和统治基层的治国宝典,这是罗博士的观点,按照这个思想,我们可以把《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就比较容易理解道道德经了。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以道为尊”,“敬畏天地”,这是首先要求统治者敬天畏地,用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威慑统治者的行为,规范统治者的执政理念和手段,使统治者达到少私少欲,放下身段服务于国家人民。 这个神秘的力量就是“道”,儒家称之为“天道”,我觉得称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万物的力量,这个意思也符合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自然,道家虽然认为冥冥之中有个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万有,但是这个神秘的力量是自然,可见道家是唯物论者,这和西方认为这一切的主宰是上帝不一样。 圣人效仿“天地之道”,为统治者制定“为君为官之道”,我们看《道德经》里面《道经》的部分讲的是“天地之道”,《德经》部分讲的是领导者之道,《道德经》合起来就是统治者应该遵守执行的天地人之道,天地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才”,所以老子才会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人“三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实际上,三才的正确顺序应该为“天,人,地”,人上顶苍天,下踏黄土,这就要求做人要站得直,行得正,顶天立地,一心为公,才不愧为天地栽培的万物之灵,天地人三才最早是为领导者所说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他要求中国人应该顶天立地,无愧于天地良心,也就是孟子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 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的是两个道,一个是“天地之道”,一个是“君之道”,老子把统治者之道称为“德”,统治者依照天地之道实行领导应有的“德”行教化。老子开篇就说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实际上我们看老子开篇说的圣人无为之道,这里我们看老子是赞叹上古时期“尧舜”圣王的禅让制度,在老子《道德经》里面,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就是人人自治,国家只是起到教化的作用,不需要国防何军队,从老子建立的理想社会我们可以看出端倪,这个社会和儒家的“大同盛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知道历史上孔夫子是向老子请教过的,并且老子说他,悟道了,因此孔老夫子有可能是传承的老子的思想。 上面我们说了,《道德经》是讲了两个道,一个是天地之道,一个是人之道,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就掌握了一把解读《道德经》的钥匙,有了钥匙,要找到《道德经》的宝藏,还需要一张藏宝图,有了藏宝图何钥匙我们才能找到宝藏,这张藏宝图就在《中庸》里面。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通篇都在讲道,那么道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白,老子是反对给“道”下定义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这两句话出自帛书甲乙本的《道德经》开头,的两句话,和通行本的开头看起来,有些相同,不同的是多了一个也字,通行本是常字,这里面换成了恒字,有人说,这两句话和通行本的意思是一样的,也表示的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那么在古稳中,“常”和“恒”也是可以通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和流行版本的差别不大,既然是语气助词,用一个就可以,帛书本用两个不仅仅是强调的意思,用两个语气助词,这个句子的结构就改变了。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式,也就是我们讲的倒桩句式,这两句话,还原成正常的语序是“道也,可道,道非恒也,”,“名也,可名,名非,恒也。”这样还原过来,意思就是完全不一样了。 这两句话话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这个可以言说的道并不是永恒的大道”,“道可以用来命名,这个可以用来命名的道的名字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了。”,老子是反对给“道”下定义的,老子虽然反对给“道”下定义,也就是命名,但是老子认为道是存在的,这也就是说,“道”可以遵照执行,执行,人们可以用它,但是不要执着于道,也就是不执著于这些形名。 这个方法也就是古人在《三字经》讲的研读经典的方法,“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训诂法是贯彻研究解读经典的始终,也是古人严格遵循研读经典的古法,这是讲到一个解读解读经典的方法,这个不在细说,除了研究经典的方法,还要读历史和注解,最好还是回到原文,研读《道德经》,我觉得还是应该选择帛书本比较好一点。 那么好,说到底道到底什么意思,个人有个人的看法,《周易》认为“道”就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哲学家认为是本体,马克思哲学称为规律,孔夫子认为是“圣和仁”,孟子认为仁义是道,曾子也就是曾参认为忠恕是道,佛家认为佛性是道,道是诸法实相,实相也是空相。这个个人有个人的解释,头头是道,无有一处不是道。 道是什么,道是自然,自然是万物,天地参赞化育万物,不居功自傲,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就是生活,就是要我们为人处世一切顺其自然,不娇柔,不造作,不刻意为之。所以,道在哪里,道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离开了生活哪里还有道可寻呢。 道是假名,就是老子为了方便我们后学学习遵照执行,而假立的名相,我们应该用他们来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但是不要执着他。 也有前人把道分成了两个道,一个是天道,一个是人道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梦得文集·天论上》),刘梦得先生的观点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道德经》的钥匙,这部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也就是说这部经上半部讲的是“天之道“,下本部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圣人模仿效法天之道制定的圣贤君子之道,业就是古人读书要追求的三个境界,圣贤君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运行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那么什么是天之道。 天之道,既神秘又不神秘,如果你把它认为是神秘未知的领域他就神秘,你认为他不神秘,就不神秘。实际上,天之道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首先,我们要明白天之道的“体”,也就是它的“本体”是“心物一元”,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是永恒的不变的,但是他又是时刻变化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为什么天之道的本体是不变的,因为宇宙万有的本源,它的运行法则是恒常不变的,法则虽然不会变,但是依照本体的起用是不断变化的。 宇宙万物,森罗万象,依据这个本体发生的现象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不变来应万变。 我们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这个变化取决于我们周边的环境,还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呢,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孟子说过,“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我们的知识文化日益增加,我们的道德品质日益减少或者减损,这能说得通吗?如果我们的道德品质日益减损,如何达到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的大道无形的境界呢。 实际上,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的学问要做加法,我们修学悟道要做减法,把内心的贪婪,恐惧,欲望,随着学问的不断增加而不断的减少,减少又减少,最后战胜了贪婪恐惧和欲望,达到清静无为的状态,这算得上是道德学问成就了。 那么,圣人和一般人的区别在哪里,圣人面对外面环境不为所动,《论语》里面记载孔子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能够坚持不为外镜动摇的人,不断给自己做减法,与此同时,他的道德学问不断增加,心越来越安定,道理慢慢的清楚明白了,所以,大学里面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可见,君子合其德,求其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无始无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们掌握了天之道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效仿天之道的准则为人处世,才是圣贤君子应该有的做人之道。 一窥《道德经》的面目,我们从此进入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的神奇世界。
一些误解 在未阅读之前,道德经中的一些名句就已在耳中回荡很久了,比如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武侠电影中很容易听到这句话,看电影对这两句的理解只是把它与电影的一些炫酷场景联系起来了,也觉得这句话的加入让场景逼格更高了一些,并未深入的去琢磨它真正的意思。 能够用语言形容出的道都不是真正道道,强调真正的道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老子的这个观点让我联系到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常说会有百分之多少的概率天晴或下雨,但从不会说,明天一定会下雨,是否可以说,天气的变换里面存在一种道,而这种道是无法被人类真正用语言符号体系所表述出来的,人们只能无限接近于道,而人们所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 这本书也是我真正读过的第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书籍。我过去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其实非常的浅薄,最多在课本上曾一知半解的走马观花过一遍。也因历史的缘故,觉得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衰落,对中国传统文化多少有些鄙夷。这种鄙夷导致我很少看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书籍,尽管这些书籍的名字听得很多,比如《论语》、《孙子兵法》、《韩非子》什么的。就我从看《道德经》的感触来看,态度已经从过去的鄙夷变成一种赞叹,原来老祖宗对世界的认知是如此的深刻,用简单的文言文雕刻出令人叹服的观点,读着文言文,抑扬顿挫间仿佛世间大道尽在我手。 读这本书,会让你觉得原来中国文化会如此早熟,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这样的学说,以至于中国后来几千年没有超越先秦诸子的学说,真是一出道即是巅峰。 一些感悟 世间万物是矛盾的 有点高中学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感觉了。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有无相生,互相转化。求无则有,求有则无。故而要顺道无为。无为才能有为。老子强调的无为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那个无为,并不是躺平,并不是坐吃山空,并不是混吃等死。老子的意思是现实中大多数人所谓的有为并不是有为,这样的有为不是一种顺道而为,是一种没有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基于情绪非理性的为。这样的有为是一种妄动。 清心寡欲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清心寡欲即可。欲是无为的敌人,人无时无刻不存在有欲望,食色性也,贪欲,名欲。欲动则心不静,心不静则情动,情动则扰理性,此刻就会出现妄动。其实那些真正伟大的人是永远不会以伟大作为目标的,伟大只是他们顺道而为的附属品,而大多数人在乎的只是附属品,而忘了附属品之后的道,阻碍他们伟大的因素永远是伟大本身。 在日常生活中顺道而为 我日常会焦虑自己以后到底会走怎样的路,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感觉近一点的路,有时候会有一些远一点的路,近的路更舒服,远的路跟疲惫,也许舒服和疲惫这两个因素都不是我应该要考虑的因素,我唯一要考虑的是这是否是一条正确的路。顺道才可为,不顺道而基于自己的情感因素则是妄动。 推荐的理由 1.你需要读一些经典,而这本书则是被时光检验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有了一本压箱底的书,其它臭鱼烂虾的书便会在你的眼里无处遁形。 2.检验你现在是否处在妄动之中。(当然不是给你躺平找理由) 3.读着文言文,抑扬顿挫间仿佛世间大道尽在我手。(也许是最不重要的)
学生时期,看此书觉得迂腐、愚钝或者根本就看不懂,看不进去。社会上游走跌跌撞撞了这些年,重新翻开此书后,深感相逢恨晚。道法自然、为而不恃、大道无言!道德经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我们更多的是在乎一城得失、逆道而行。明天还会继续,道法自然才能汇小流成江河。无为无所不为! 以前有种急切一劳永逸的寻求为人处世之道,深度研读《道德经》方能活出人类本来的模样。这一遍阅读就算相互间互有好感了!谈知道,远远未及。
读《道德经》老子.李若水译,话说老子的《道德经》确是很优秀的一部作品,全书不仅贯穿了老子的“道家”更是具有“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的思想家”,古典名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应注意即一字多解、一词多译,绝不能望文而生义,断章取义,需要强大的智慧和强的理想能力,书中老子用哲学家的思想去畅响整个宇宙中大自然的生成规律与变化和社会、政治、人性最佳的归宿,从而提醒了人们要返朴归真,返回长生久视之道,不要忘本遂末,…别不多叙,这本老子的《道德经》希望大家都读一读。
8.0。《道德經》原(書)文,自不必評說,衹是覺得它的指向讀者是有不同說法的。不同的讀者肯定站在不同的層面來理解和解讀,結果當然也就不同了。我每次看也有不同的感覺。 讀經典書,覺得首先應“穿越”到作者(古代)當時的時代背景去考量,而後再回到眼下的時代,來理解和吸收其思想精華,切忌死板硬套,或者一味否定。 老子在那時候為何留下這五千多字?看到社會如何了?恐怕都是難以說清楚的事了。覺得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崇尚人地天自然和諧,順道,無為不爭(並非無所為和不努力上進),以柔克剛。如,“不尚賢,使民不爭”,又有,“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等等,均有其道理,有了“賢”,則有“不賢”,有了比較則有了“分別心”,爭紛則起,和諧則失……然,現代社會則宣揚競爭,考覈績效,末位淘汰……從幼稚園開始,甚至從胎教開始,就強調“不要輸在起跑線……”,一輩子都在爭,甚至連墓地也要爭!有些人每天都是雞血滿滿,滿腦子的“爭”……所以,當代人如何解讀《道德經》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比較本書的“譯文”和”前人校注”就可以看出兩者的差別。“譯文”如白開水,可解渴,但覺得有點不到位。“前人校注”倒是可供多角度參考,甚好。 “解讀心得”有明顯的“說教感”,少了點“智慧”,看了覺得有點擰巴……“經典故事”不要也罷,篇幅太大,有反賓為主之嫌,且有的太扯。 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當屬後者了。
治世宝典,修行圣经。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了道德经,知道一些词意,曰道有好生之德,曰无为而无不为,曰知其荣守其辱,曰不敢为天下先,曰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是我国璀璨文明史上一部经典巨著。它以恢宏的气势,深邃的智慧,富有诗意语言,发天人宇宙精微之学,阐修身治国之理,倡人生真谛之奥,给全人类无穷的思想启迪。它既有“道法自然”以维护宇宙和谐、促进人类持续发展的行为原则,又有“尊道贵德”的道德规范;既有“常道与可道”的真理学说,又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想;既有“上善若水”的高尚情怀,又有“柔弱不争”的修养准绳;既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气骨”的生活箴言,又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处世之道;既有“归根复命,深根固蒂”的养生之道,又有“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价值取向;既有“爱民治国”的韬略,又有“功成弗居”的胸襟。本书系统地阐述了道教的修道积德、处世哲理、洞察自然以及从宇宙观的角度高度考察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它是一个玄妙且超越时空的智慧宝藏,需要反复研读和深悟才能开启智慧的窗户,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生活价值。
道德经——一部阐述天地人至理的鸿篇巨著 老氏《道德经》,凡五千余言,道尽天地人之至理。其音律和谐,成语频出。派生百家,启迪后世。 十二年前初读,虽受益匪浅,终不求甚解。今复读,重入玄妙之门。奈何资拙,仍不得甚解。然静观天地之象,细阅今古之人,每为老氏所折服。 五常可道,令人失真;五色可见,令人失明;五音可闻,令人失聪;五味可口,令人失觉;百货可沽,令人失智。 何为道?世本无道,圣人不言。老氏为启发后世,强谓之道。道:无名,故不可道;无色,故不可见;无声,故不可闻;无味,故不可尝;无价,故不可沽。 《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之理,精深微妙。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于变化中自然运行。物极必反,周而复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对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可视为全篇主线。抓住准绳,或略知大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之道,即为自然之道。 二元论证是《道德经》最显著的特点,这一点贯穿全篇。老氏引用若干组相反或相对的概念,执其两端,深刻论述万物消长变化之理。这些概念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道德经》里的二元论,蕴藏着朴素的智慧,极易启发人的逆向思维。“急中生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勤补拙,以逸待劳,视祸为福,居安思危,稳中求变......” 《道德经》里,有五大核心概念,老氏反复强调,并加以论证:无为,不争,低下,虚空,柔弱。天地间,水似柔弱,善入虚空,善处低下,既无为,亦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之外,人之中,最近于道者,非圣贤,非教父,非僧侣,非信徒,实为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认真体悟《道德经》,可拓宽视野,重塑思维格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能刷新人的底层认知,于纷繁复杂,虚与委蛇的世界里,助人慎思明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今物欲横流,人心不古。更深人静,品读《道德经》,能减私欲,祛杂念。洗涤浮躁,净化心灵。“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地有序,人各有道。圣人之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凡人之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老子言事,常执其两端,庄子无端,老子言善恶,庄子无善恶。自然无极无端,善恶不行于物。言自然者可与言人事,言人事者不能言自然。老子是世俗之学,庄子乃道外之道,老子有的是一种狭窄的辽阔,其道理脱俗不脱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一部仅有五千言的奇书,思想深邃,文约意远,是“万经之王”我国传统文化的典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令人爱不释手。经典的魅力,值得拜读。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