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几年前看了《出梁庄记》以后,就开始喜欢看这种纪实文学。通过看书,可以让我了解与我不同的人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让我对很多东西可以抱有谅解的态度。纪实文学大多聚焦于社会弱势群体,书写他们的喜怒哀乐,描写他们的无奈与悲伤。这本书也是一样,耍猴人的过去与未来,他们的幸福和苦痛,折射出这个社会真实的样子。这是一个既绝望又希望的世界,这是一个既势利又天真的社会。每次看这种书,都有一种真切的体会,在生活中,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人,光鲜与否,他都首先是一个跟你一样平等的人,他的举动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身份而对他不尊敬。他们只是比较不幸运,但并不是比较低下。随着社会发展,耍猴人也纷纷开始另谋出路,村子也越来越现代化,这是适应生活需要的必须选择,纵然遗憾,却也没有办法。只希望国家能出手帮助一下这些辛苦的人们,帮下这即将消失的猴戏,不要让他们伤身又伤心。即使社会发展要效率先行,也请在兼顾公平的时候不要忘了他们也是中国人,也是需要国家荫庇的孩子。在享受闲适生活的时候,希望我可以保持住自己的初心,尽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释放善意。
人处在世俗之中,不可避免地有高低贵贱之分,对于那些善良弱势的人,我们只有通过宽容,理解,帮扶,才能给他们带来改变的希望。
越看尽世间人生百态,越懂得宽容 岁月 将批判性的言语塑造成无法言语的沉默。小市民的封建狭隘,苟延残喘,更多是时代留下的后遗症,我们无权批判那些努力生存的人,他们也是受害者。我们中的有些人就是很幸运,是上天的宠儿,但是更多的是普通人。以你的价值观世界观去评判别人的生活,少了些厚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如你那样幸运生活在你所生活的环境中。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把你 伟大 聪明 犀利 有思想 的言语,请咽到腹中。
带着问题读书 小时候,在家乡看过几次耍猴,那时候没有钱,收钱人来了就走,几次走的时候,耍猴人都跟猴子打了起来。后来耍猴人和猴子怎么了? 这个疑问经常在脑海里重现,想得多了,慢慢也就接近了真相。本书也验证了我的猜想。 耍猴的跟他的猴子在演戏,为什么演打架的戏呢?因为人们爱看呗。 看这本书还有一种其他的思考。 一个人永远走不出童年的影响。作者喜欢拍不幸的人,喜欢拍生活中的艰苦,跟这些人生活的艰苦相对自己的童年不幸又算的了什么?去帮助这些不幸的人,又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最后两章太心痛。整本书写的都很好,遣词造句都很平淡,却字字皆血。看后心里百般滋味。
我想,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地区贫富差异至今还很大,我们每个人不能以自己生活的地区的生活方式去理解另一个地区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很多生活方式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在一个贫穷的地方,一个人能找到一种不违反法律和伦理的方式生存下来,能自食其力,就很不容易了。这就像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不能去评价、指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一样。 于是作者用十几年的跟拍去记录、讲述他们的故事,让读者能够多了解些他们不曾了解的生活。“那些细节,看见一点,蒙在人心上的成见就掉了一些。”这也是读书的意义所在了,多了解一些,思维更开阔,内心更悲悯。书的内容很丰富,带来一些理解和思考,值得一看。
在小的时候我在弄堂里经常看到这样的“猢狲出把戏”。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这些就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看的节目。目不转睛的看小猴子的换衣服,换面具啊…那是有关童年美好的快乐回忆。 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那带给我们欢乐的耍猴人,生活竟是如此艰辛!
年幼时,在我们小县城的街头,总能看到一些耍猴人,一个耍猴人被众人围着,手握鞭子,与猴戏耍,有猴敬礼,有猴跳跃,众人大笑。另有一人,沿着圆圆的人圈,手拿一个饭缸,跟众人要演出费,有人很大方地掷下几个钱,有人却很快转头离开,他也不生气,继续把饭缸伸到下一人面前。 马宏杰《最后的耍猴人》中有些细节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当然,这本书更多的还是以跟踪杨林贵等耍猴人为线索,讲述了河南一带耍猴人的生存现状以及作为底层人民的心酸和无奈,作者记录又见证了这一切,不夸大,不遮盖,以冷峻的笔调呈现,文字充满悲悯之心,读之温暖。马宏杰一路追踪的精神也让人敬佩。 此外,书中还穿插了猴子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如何人工养猴,进而,警醒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这本书也有重要的提醒意义。 还写了耍猴这门手艺的兴起、发展,以及最终的逐渐消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发展就会丧失一些东西,当然,丧失并不意味着失败,它会以另外的形式存在。 末尾几章读来让人心生悲凉,能看到人心、人性的一些问题,也能看到社会、法律的一些问题。真相总让人生气、痛心、无奈,但作为读者,对现实又有了几分认识,不盲目,不人云亦云,总有自己的判断,当然,我想,这本书放到现在,末尾部分文字在出版时未必能保留。 书中大量照片,有些温暖,有的触目惊心,是一大亮色。 另外,马宏杰还有一本《西部招妻》,开始看。。。
作者最想说的,都在最后一节里,耍猴人之罪。 一段关于下九流中,耍猴人的近代史。 描述了一个弧度,就近几十年来看,猴子还是那些猴子,耍猴子的人也还是那些人,但是社会在转变,时代在变化,变化中的社会,变化的旁观者对于耍猴的人与猴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可以说以前,一个人一只猴就能干的营生,慢慢发展到,需要养猴证,运输野生动物证等证件,这门行业的门槛被拔高了。从国家把猕猴定位为二级保护动物时,有些事情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于动物的心态,对于持有这些动物的人的态度,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不敢说的话,可以拿国家来撑腰指责你。当然了,那些个被赋予权力的执行机构,执行人倒是从来未有改变过,可以说从古代至今,未曾改变吧,能搜刮老百姓,就尽量搜刮,不把你倒着拎起来抖搂出你所有的钱财,不罢休。可以说,这些政府部门的人员每个月工资才几个钱,就指望着从这类人身上榨油水呢。当然了,这些人也是违法在先,百口莫辩,法律意识淡薄,任人宰割,被暴力执法也忍受着。 这个世界其实合理,但是人的存在,扭曲了这个世界。就这么样,这歪曲矛盾的世界竟也这样延续到现在,随着国家不断的改变,革新,也还算是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吧,但是本身体系中遗存的问题就有太多太多,一小部分解决了,一部分换了个名字形式依然存在着,比方说,流氓罪变成了寻衅滋事。更大的一部分还是在藏着掖着,不提及。发展好的城市,当然光鲜亮丽,执法部门工资给的也高,城市发展建设好,相对的,公职人员办事的态度也会对等。然而偏远地区的省份,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到现在依然存在的,在你犯了点事的时候,带你到派出所会问你之前被没被拘留过,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你很大程度上会被以寻衅滋事罪进去呆几天,去看守所之前会有个体检程序,你之前没去过,不了解,抓你的警察就会管你要几百块钱的体检费。这个钱,是应该由派出所出的,你不知道,你就会掏这个钱。那些个警察为了这钱,就会疯狂拘人。 就如城市变得光明的同时,没有被灯光所照到的地方,黑暗就越深刻。 以作者文中提及的话作为结束语。 逝者已逝,众恶徒已正法,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此为鉴,牢记生命之重,人权之重,民生之重,法治之重,无使天下善良百姓,徒为鱼肉。
娶不上媳妇的农村大龄青年,为混口饭装痴做颠戏猴闹狗的民间艺人,社会的最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似乎从来都蒙着一层面纱,游离于主流媒体视线之外,人们通常只愿意关注那些蹩脚戏子的鸡毛蒜皮,却对普通人即使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视而不见。 江湖百态,人情冷暖,愿每个人都能够善待他人,也同样被他人善待。祝福人世间终究会好人多一些呗
最后一章戛然而止,预示着那场审判一定是个好结果,但还是查了下后续,“2015年1月21日上午,从新野法院传来一则消息,此前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街头耍猴被刑拘的4名耍猴艺人被二审宣判无罪,这一消息,令远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马宏杰深舒一口气。……”真好。 昨天深夜就着《城南花已开》的bgm看倒数第二章时多次不忍卒读,bgm在其中大概真的起了不小的作用,速速翻到篇末发现事情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决定关灯睡觉。感慨作者的优秀,用冷静又克制的文字讲述了一件这么不公的事情。虽然知道世间的不公千千万,虽然所有的果都有因,但是当现实真的摆在面前时还是会再次感慨人心怎能恶到如此地步。越来越相信人性本恶,世间的美好和周围人的善意才使得我们成长为良善的人。 就像书中所说,生活不易,这些人能在时代洪流的夹缝中找到一条既不犯法又不违背伦理的生存之道已很难。耍猴和海洋馆戏海豚、马戏团戏虎又有什么区别呢,谁也不缺那一纸凭证,虐待吗,耍猴人会舍得虐待共同谋生的伙伴吗。因为有辱市容吗,因为耍猴是媒体口中的“陋习”吗。忽然想到挥之即去呼之即来的地摊经济。 从未在现实中见过耍猴人,如果看到了会是怎样的呢,我猜看这本书前的我大概是会圣母心地同情猴子吧。当然如果遇上不厚道的耍猴人,朋友口中那种你不给钱就让猴子抱着你不放手的那类耍猴人,我大概会感慨穷乡僻壤出刁民。 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运气好,他笔下的耍猴人都很厚道,把猴子当成家人一样对待,有福同享,颇有共闯江湖相依为命之感。作者跟拍多年,最后大家基本都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耍猴成了非遗,大家也陆续由耍猴人转型成养猴人,最后的那桩案子也被翻案了,无罪释放,正义战胜了霸权。 “逝者已逝,众恶徒已正法,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此为鉴,牢记生命之重,人权之重,民生之重,法治之重,无使天下善良百姓,徒为鱼肉。” 依旧天真地希望所有的善意都能有善果。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吧,只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足够多的牺牲”。 “老爷爷,你这一生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啊!” 一切都会好的,城南的花都开了。
《最后的耍猴人》,是马宏杰花了十二年时间对耍猴人进行的追踪拍摄,以小镜头记录了耍猴人生活的不易! 照片,虽然定格的是某一个瞬间的画面,但这一瞬间往往是最贴近的事实!书中的一百多张照片,呈现出了不少的问题,文章的最后作者才试着放开一直很节制的行文节奏,进行了一些呼吁,其实那些社会现象存在的问题在照片上早已淋淋尽致。。。希望更多人看到那些朴实的镜头,镜头背后是关于社会角落的一个群体,不单单只是耍猴人,还有许多不起眼的人也正在用他们的方式努力在社会夹缝中求生活。 如果能有幸生活的容易一点的人们,请不要轻易地责难或是谴责那些不容易的人,或许只是我们尚未了解和认识。温暖舒适如何懂得寒风刺骨的滋味?锦衣玉食如何懂得风餐露宿的艰辛?既然社会贫富的平等是不存在的,愿求生活中能多点包容与理解!
何同学坐火车回家的时候,向我抱怨他遇到的一个妇女。妇女带着一个女儿,因为买的是站票就自己带了小板凳,坐在过道中间,噼里啪啦地嗑瓜子,一地全是她扔的的瓜子壳。说话也是嗓门粗大,十足的泼辣样。 他忍不住说了几句坏话。我也不喜欢那妇女这样的行为的,但是,我想了想,跟他说“还是不要随意评价别人的好,因为你也不知道发生在她身上的是什么,她从出生到现在又经历了什么。” “虽说我也觉得在自己的女儿面前,还是不要表现得这么直白。毕竟还要教好下一代人。” 这是我从书上看来的“不要轻易地责难或者赞美。”因为我们尚未认识和了解。 听起来可能有点虚伪。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厌弃就是厌弃。这样兜兜转转的,还有些圣母婊的嫌疑。 是吗? 看过了很多书,反思了自己经历过的很多事。才越来越相信,事情真的并不是非黑即白。如果真有那么简单,那我们的生活,每个人的世界也不会这般复杂。 去年清明我和何同学去江汉路,看见有人耍猴,周围围了一圈子人。我摇着头走开了,嘴里念叨着“只有人,是为了娱乐。” 看了马宏杰的《最后的耍猴人》,我才觉得,也许在这样一出戏剧里,人,也是为了生存。他们甚至没有比那只猴子活得幸运多少。我们在看见某些事情的时候,往往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吐露自己的情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我越来越能理解柴静所说的“不再敢轻易判断任何东西”。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另一个地方的农民是怎样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明明知道自己可能不被喜欢不被理解,但还是要依靠这唯一的吃饭的手艺。受人鄙弃也好,误解也好,挨饿受冻也好,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总得忍着。我也来自鄂西农村,我们那里没有这样的手艺,农民们以前养猪种水稻,路边的猪草都割得干干净净,一条小水沟还要争来争去。现在大多出门打工,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远离家乡和亲人,说着一口不知道什么味儿的普通话。买不到火车坐票,就把编制口袋扔到旮旯角里,蜷缩在上边睡觉。 有时候觉得在这些人的生活里去谈论什么体面,简直该扇自己大耳瓜子。人并非生而平等,有的人得付出千倍万倍的努力,才能够活着,仅仅是活着。 说实话我有些迷惑,因为当我们试着去接触和了解那些复杂,我们往往再帽难以坚信什么,难以做出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但是还是会有判断吧,就像文中的耍猴人们一样,卑微贫穷,但是有骨气讲情义,不管对自己的猴子还是兄弟家人,他们没有做过昧心事。 我们自己的生活是有限的,要尽可能地多走走看看,多读一点书,也就能多对人对事多一点体谅。
读了两部马宏杰老师的作品。 文字质朴,非是加风添雨。照片鲜明,有些作品极具震撼。 再说观点,这部作品中有两段话: “我想,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地区贫富差异至今还很大,我们每个人不能以自己生活的地区的生活方式去理解另一个地区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很多生活方式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在一个贫穷的地方,一个人能找到一种不违反法律和伦理的方式生存下来,能自食其力,就很不容易了。这就像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不能去评价、指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一样。” “人处在世俗之中,不可避免地有高低贵贱之分,对于那些善良弱势的人,我们只有通过宽容、理解、帮扶,才能给他们带来改变的希望。” 后说,人这个事吧其实挺复杂,善恶难辨不说,抛开自身谁都大义凛然喊着人人平等,事若关己又喜欢小鸡肚肠争长论短。 我们未处于那个社会层次,再多的所谓理解于正视都显得无足重轻。但换个角度想,正是因为有作者这样一种人,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到一种被赖以生存的文化以及该层次的人民所谓的疾苦人间。 为作者表一句赞扬。 想起一句话。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加油。
五星推荐! 首先,心结打开了:小时候看猴戏,以为🐵被虐待,一直伤心不已。其实没有,耍猴人对猴子感情很深,一切是戏,为了一口饭而已; 再说作品风格,平实的语言、真实的展示,没有任何煽情和渲染,一切让读者自己思考,不愚弄人,文图只做“眼睛”; 最后说作者马宏杰,十年追踪取材,同吃同住同扒车,最近的距离拍摄,全方位展示耍猴人的百味人生,最后还为他们伸张正义(最后一章看得整个人都emo了)!品德高尚、专业过人! 正是有作者这样的人,我们才看到在远离自己的地方,存在着不可思议的生活方式,这促进我们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也引发更多慈悲,改进社会! 作者绝对担得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赞誉。再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