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ZHOU彩金
    推荐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出身农家、读书学习、获得教职、教学研究、结婚生女、工作纠纷、因病逝世,外加一段故事中唯一有些色彩却转瞬即逝的婚外恋情。这是斯通纳的一生,没有波澜,朴实无华。 斯通纳的一生,是隐忍、克制、庄重的一生,他既脆弱又渺小,也没有任何魅力,但却没有什么能够打败他。困难不是因为他太复杂,恰恰是因为他够简单,他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他能采取的最符合他当下状态的选择,可他的每一个选择,都不可避免地将他往既定的命运推进一步。好像都是偶然,其实都是必然。 参与其中的人拼尽全力,旁观者却觉得平淡无奇。 斯通纳的一生,也许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 人生短暂而又漫长,要经历和承受的东西太多。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生应该是一场有目的的追逐,直至灵魂到达既定的终点,而不是一场随波逐流的漂泊。但愿我们都能,往前看到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到很多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鱼玄机
    推荐

    2021年第149本书《斯通纳》        早就听闻大名,在铁子推荐下翻开,前四百页并没有打动我,直到第十章斯通纳对文学的坚守和热爱和费奇对他毫无保留的支持真让人动容。我可以想象斯通纳看到凯瑟琳紫罗兰色的瞳孔有多惊艳,你爱的女人刚好也爱你,来不及说话就开始做爱也太美好,你不必说我都懂,两个人的分开是预料之中,如此契合的灵魂可能戛然而止是最适宜的结局。人生的绝大多数都是冷漠无望么?不愿接受,至少我得生活不至于此,那种被命运和世俗压的喘不上气的感觉上一次还是看《沧浪之水》,还好老斯通纳还有书可读,这个敏感拧巴的人始终都是那个羞怯的男孩,生命最后的勇气来的太晚,他错过了最好的凯瑟琳。 收录经典段落: 1: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2: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 3:他们都很羞怯,对彼此的了解都缓慢而又带着试探的色彩。两个靠近了,然后分开,接触了然后又缩回,也不想给对方身上添加更多可能受欢迎的东西。一天又一天,那层保护他们的克制的皮层逐渐脱落,所以,最后,他们像许多极其羞怯的人一样,彼此向对方敞开,完美又无拘无束、惬意地撤去了保护,而且有绝对无拘无束的惬意感。 4:有时他们会从书本上抬起眼睛,朝对方笑笑,然后接着读书。 5:我们过去所接受的所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又会成为我们的障碍,因为我们有关经验本质的思维习惯决定了我们的预期 6:他的失落感,内心藏了很久的失落感,喷涌而出,彻底将他吞没,他任由这股洪流裹挟着,意志已失去控制。他不想搭救自己 7:他眯起眼睛,就看不见别人的面孔。他看到各种颜色和模模糊糊的形状在眼前活动,好像在一个框子里,一刻不停地构筑着不出边界的流动的新花样        你好 我是小鱼儿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陈凡
    推荐

    作者: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1922—1994),美国作家,诗人,学者。他一生只写了四部小说:《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镇》(1960)、《斯通纳》(1965)、《奥古斯都》(1973,该书当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斯通纳》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5年,距今天有56年。时间并不长,故事所描述的内容也很琐碎,不外乎是原生家庭的不幸福、外出求学、恋爱、结婚、夫妻关系不和、女儿教育、工作中遇到常常发难的上司,婚内出轨、战争、年老、疾病、死亡......,但是本书还是如此被阅读者追捧、被议论、被认可,因为书中的故事,可能这件事或那件事就是身边人的事或自已身上发生的事。 阅本书所想: 1、威廉·斯通纳: (1)原生家庭及学业:他是农家子弟,父母没有文化,一辈子劳作。只因父亲听人家说“让儿子读大学,学农业专科对今后劳作有帮助”而去了大学。大学二年级时,斯通纳自已作主转科“文学”,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硕士、博士,29岁博士毕业后,如愿成为大学教师,任教于美国密苏里州的某一大学。 (2)婚姻:他是十足的“凤凰男”,他追求了他第一次认识的女人伊迪丝(一个银行家的女儿),并很快结婚。在婚姻中,妻子伊迪丝性格偏执,缺爱,不懂沟通,“不出一个月,斯通纳就知道自己的婚姻失败了。不到一年,他已经不抱改善的希望。他学会了沉默,不再固执地去爱。如果他要跟伊迪丝说话,或者在温柔的冲动下想抚摸,她就躲开,沉溺在自己的内心里,变得沉默寡言,强忍着,然后会连续好几天强迫自己达到新的疲惫极限。出于两人都有而不曾明说的执着,他们还同睡一张床。” (3)出轨:婚内无爱婚外求,43岁那年与年轻助教凯瑟琳相爱了。这段感情的文字描写,让阅读者感觉威廉·斯通纳压抑的情感生活找到了一个出口,至真至爱算是幸福。但这段感情不能见光,还被自已上司劳曼克思追责。男人可能因为涉及家庭、女儿、职业、年龄及性格等多因素,放弃了这段真感情,而女人凯瑟琳选择更为勇敢,她“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大学助教职位。 书中斯通纳对爱情的认知记录是“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着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 (4)专业:斯通纳是一个非常专业、敬业并有职业底线的大学老师。因为坚守“学业需要真实”,在一个学生论文答辩会议上,与自已的教研室主任劳曼克思有分岐,从此“结下了梁子”。在后续的职业/职场中,处处都被教研室主任劳曼克思的排挤。但因为他还有“小知识分子那点傲骨”,绝不低头,所有对他的不公,他都认命,安心做自已应该做的事业,最终得到学生与同事的认可。当然,他有时也会直面太过份的劳曼克思,面对面斗争,有小许些“胜利”。 (5)疾病与死亡:自已的疾病(近63岁时,肠癌晚期并发肠梗阻),在对待疾病及即将要发生的死亡,他也是很淡然的,只是感觉要做的事业还未完成而遗憾。 面对“死亡”,其中二个朋友的死,给了他很多思考,一位是好朋友戴夫.马斯特思,年青的学者,为了国参战,奉献了自已短暂的生命。另一位是他的文学入门引导人(他的老师)阿切尔.斯隆,老师对他的影响很深远,如书中记录“他又想起阿切尔·斯隆,回忆起将近二十年前,那种渐渐强大到盖过那张喜欢冷嘲热讽的脸的慢性痛苦,以及驱散了那种严峻本身的慢慢腐蚀的绝望——他想,他现在明白了,说来微不足道,斯隆忧虑的某种徒劳感。他已经预见到向前延伸的好多年,知道最坏的东西就要来了。”“正如阿切尔·斯隆曾经做的那样,他意识到了把一个人的自我完全托付给这些毫无理性和黑暗的力量纯属徒劳和浪费,这些力量推动着这个世界走向不知的终点。同样,像阿切尔·斯隆不曾做过的那样,斯通纳缩回一点小小的距离来怜悯,来爱,所以,他没有被自己所观察到的那股洪流击着。像在其他危机和绝望时刻一样,他再次把目光投向深植在大学这个机构里的审慎的信仰。他心想那虽然没有多少,但知道这是自己拥有的全部了。” 2、伊迪丝:一个缺爱的人,一个性格偏执、抑郁、控制型人格、近于“燥狂抑郁精神分裂”的人,成为了斯通纳的妻子。这几个标签,就可以想像到其婚姻生活的“可怕”。同时,伊迪丝从对于女儿的教育,可以看到一个病态人格的人是如何让一个纯洁美丽的女孩培养成为:故意让自已未婚怀孕、逃离原生家庭、酗酒,对出生的儿子没有任何养育之心的人......。 3、劳曼克思: 教研室主任,虽然在“大学象牙塔”中,但并不是因为学历高(博士)、职位高(英文教研室主任)就一定品行好(他有极强的报复心),这就是人性的本源表现。这种人,在社会中、在职场中其实很多。相信读者可能遇到或看到或听到......。作者用文字细细道来,让阅读者对于高学历、高职位但品行较差的人有深刻体验。 总之,虽然书的大部分内容是压抑的,但仍然是一本值得读的书。引用书友的文字来做本次阅读笔记的小结: A.“斯通纳的一生平淡无奇,没有英俊的外表,没有绚丽的口才,没有获得过大笔的金钱,也没有学术上特别的成就,他对他的父母,妻子和女儿都温和,安静甚至有点沉默,他对他的导师和朋友也怀着不过分的温情和礼貌的距离——他没有多少讲究的事情,但是这不代表着他毫无欲念。” B.“一个普通、懦弱、老实的人,不用金钱,不用枪炮,不用砖瓦,用头脑、心灵和纸张筑起了一道墙,把自己安置其中,悠然度日,然后坦然并心怀感激地,面对必定要死亡的人生。” C.“《斯通纳》是个好故事,好的故事是什么?好的故事就是那种让普通人可以理解世间多样,但仍期待用自己节奏走下去的陪伴。 ”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QueenLanlan
    推荐

    2021开年第一本书Stoner《斯通纳》👉一个似乎平凡无奇名叫斯通纳的男人的一生,有些乏味、有些苦涩又有一些无奈。我想读这本书的人多少都会在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不要觉得你肯定不会跟错误的人结婚,不会遇到可恶的恶霸同事,肯定跟父母的关系亲密无间,绝对严守道德标准不会出轨,请明白一点,生活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的,而我们如果做不到真实面对他人,也要尝试面对自己的内心七宗罪甚至更多。起起伏伏、悲悲喜喜甚至浑浑噩噩就是人生的常态。电影电视里一下就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又一路顺畅迎娶白富美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的剧情,只会以不到1%的概率存在在现实之中。苦涩中伴着一丝丝甜蜜,这也许就很好了。 斯通纳的人生充满了我们所有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幸福和悲伤。人生啊,充斥着了无聊的阴谋和无用的战斗,恼人的人际关系,最终都会以死亡结束,而我们这些人儿,要奋斗要抗争困难,但又要学着接受失败和平庸。人生终究是一场大戏,斯通纳只是以比较缓和可能还让你偶尔瞧不上眼的方式完成了他的演出,而看完他的戏,你会觉得某种程度上大家也就是殊途同归,这样略微有点悲观主义,可仔细想想确实没毛病。喜欢这种现代文学的平凡感,没有莎士比亚式的浮夸,人与人的差异从出生那天便已决定。在斯通纳的记忆中,埋藏深处的他是关于苦难、饥饿、忍耐和痛苦的印象。尽管他很少想到Booneville农场的早年,但始终有意识流淌着关于农业或者说父母辛苦劳作的鲜血印迹。 生活还是继续滚动前进着,今天的我跟看这本书之前的我似乎也没有太大差异,这不是一本有醍醐灌顶鸡汤性质的小说,而是一本可以说有点点温暖和慰藉的陪伴读物,虽然平凡虽然普通虽然无聊,但启发我们的是,“你不是一个人!”也许在我们犯下每一个错误、踏进每一个泥潭,不知所措又苦于埋怨自己之时,斯通纳的存在会让我们知道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种去接受又能谅解的态度,适合自己也适合对待身边的人。 愿每一微信书友2021平安喜乐。上本书张磊的《价值》,我的书评引来了不少回复,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中还穿插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喷子:有说我不是专业投资者、有说我怎么可以在中文中夹着英文各种声音等等。工作很忙,我没有时间回复这些无聊的人,大家都活在一个平台上,从来没有在现实中真真实实接触过更谈不上了解,我是一个平凡的金融民工,在某些机构总部做投资业务,而“专业”这个词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每时每刻都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并创新后才能不断靠近的状态,我不觉得在某家机构里面做了什么投资岗位就意味着你就是专业了,而那些在各行各业对投资充满兴趣并且充满勇气敢于实践同时获得了巨大收益的人就不是专业。在我的字典和原则里,保持谦虚、不断学习、能为自己或者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才是一个投资者能称得上专业的状态,无论你是金融圈科班出身还是民间天赋异禀后天崛起,都值得鼓励值得敬佩。 还是乔布斯的那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也无需浪费时间解释。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任雨扬帆
    推荐

    《斯通纳》:一个让人羡慕的失败者 如何告别2019年?面向2020年,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势迎接它? 写在2019年的尾巴上,刻在2020的额头上。 2020年,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2019年最后一周读完了《斯通纳》,读罢在我心头萦绕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一辈子,守住一样热爱的东西,是否就够了?或许是巧合,在2020年开启的第一时刻,我想写下想写下这篇文字;或许这也是阅读的意义,遇见最好的自己。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威廉斯通纳的一生。 出身平凡的威廉·斯通纳,在大学学农业,准备毕业后就回家打理小农场,结婚生子,终此一生。但一堂文学选修课,让他的一生彻底改变了,灵魂觉醒的斯通纳努力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开始追求智识,来反抗人生的无意义。他坚守自我的精神世界,做想做的事,不向外界的诋毁和诱惑妥协。可能用世俗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有人觉得他的一生很失败,事业和婚姻统统不顺。而在看似随波逐流的一生里,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清醒。 而我觉得斯通纳的一生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过的一生,至少他自始至终,摒弃外界的杂音,守住了最重要的东西:自我。而一个有坚定自我的人,绝不会被外界的力量毁灭。 读了《斯通纳》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更唤起了个体存在意义的思考,也向我们展示了作为平凡普通人的如何勇敢地生活,如何勇敢地活出自己。正如作家伍诗绮说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眼光,活出真正的自己。 斯通纳就是用自己的热爱坚守研究文学,做一名教师。我想问问:“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可以像斯通纳一样,一辈子只投入做一件事吗?”       愿2019年无憾,愿2020年有愿! 坚持自我,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最近的北大女生被PUA(PUA(Pick-up Artist),起初是单纯的搭讪艺术,现在逐渐演化成骗财骗色、精神打压的情感工具。)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人失去自我之后的恐怖。爱情,源于我爱你,止于我不爱你。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顾着谈论“爱”,却忘了关注爱里最重要的“我”。如果“自我”被忽略了,丢弃了,就等于将命运之剑交于他手。 希望新的一年,我们都能不忘初心,坚持自我,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今天,我们被时代推着跑,我们时常焦虑和恐慌。 我们内心渴望被拥抱,却又不敢承认。 我们都活的太拧巴了。 正如罗胖在跨年演讲中说的:“你在朋友圈里又佛又丧,你在收藏夹里天天向上。” 2020年愿有人拥抱你,愿你能活出自己的模样,也愿你能纯粹地活着,但,即使现实中只能拧巴地活着,也要坚守:自我。 过去的2019年,如果要给自己打分,我打90分。 你呢?给自己多少分?                2020年期待给自己打分。        2020,与大家共阅读,语人生。 飞猪按: 愿新年,胜旧年! 2020.愿你所遇皆温暖,所想皆成真,所托皆良人。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陆陆baby
    推荐

    斯通纳的人生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每个人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 斯通纳的人生中,可以反观我们自身。 本书围绕主人公斯通纳一生的爱情与事业、家庭来展开叙述。是一本不容置疑的经典名著。 爱情和事业真的是不可兼得的吗? 我觉得不是。我认为爱情比事业更重要,一段美满幸福的爱情可以加速事业的成功。 人生包含一连串的选择,每个选择都会影响到下一个选择,一环扣一环,最终导致一个看似不合理却符合常理的结果。我在想,若是斯通纳当初年轻时不会把对伊迪丝的一见钟情理解为永恒的爱情,不会因为怦然心动而鲁莽认定这个人并与之结婚,他就不会在婚姻里吃这么多苦头了吧。他的失败在于他的婚姻,娶了一个完全不爱他的人,并且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者因为背负责任而无法逃离。中年后找到了真正的挚爱却没能坚定地选择,这大概就是懦弱吧。他的成功在于成就了一番热爱的事业,他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就,当上了一名受人敬重的大学老师,在研究自己热爱的学问上不断精进,走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人生大体是成功的,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因为他找到了自己为之追求的信仰与使命。这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难以拥有的。  正如题记所说——“他按自己的方式活过,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不曾"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我们没有权利评判他人的生活,只能从中借鉴某些道理,然后继续走好我们脚下的路。人生有很多遗憾,这些遗憾大多是我们想做却没有做的事,而很少是做过的事。我不想到了中年才幡然醒悟,想起了自己还有好多事没做,好多目标没有完成,好多东西没有体验,于是后悔沮丧抑郁。中年危机大概正是这种状态吧,挺可怕的。另外,请投入到生活中具体的事情中,不要凝视虚无。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小金小金日进斗金
    推荐

    这是一段心灵的旅程,它以简淡的方式告诉我们人如何存在于时间之中。 一个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到大学的殿堂,就在那里任教,交友、结婚、教书、恋爱、死亡,那些对世界的超乎想象的洞察和感知如此清晰而又迷离。纵然时光流逝,斯通纳好像一直是那个田埂上劳作的孩子,初入学校时懵懂的青年,他永远真诚,永远葆有初衷。 可生命也是一个不断点亮的旅程,斯通纳的旅程中,大学为他点亮了知识,费奇为他点亮了友谊,瑟琳娜为他点亮了爱情,伊迪丝最终为他守护了最后的宁静。 这不是一本讲成功的书,没有封侯拜相的伟业,没有登堂入室的欣喜,有的只是一段又一段体悟。亦或许,人生本就没有成功与否,有的只是各自体验不同。 而我们,生命的意义就在这无限的体验之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Coyee
    推荐

    2022年2月4日星期五 昨晚十一点看完了《斯通纳》,看完后被我妹缠着陪她睡觉,据我妹今早回忆,她还没睡着的时候我就已经睡得很香甜了,害,我不能理解,明明昨晚睡前我还在为斯通纳的一生而黯然落泪呢,怎么就能转眼睡着呢······我不是应该睡不着觉么?不是应该任由自己的悲伤随夜色泛滥么?我不是没心没肺的人啊,可能——人的生理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活力有时是这样分流而行的(我只能这么解释了)。当然,没有趁热打铁,把读完的感受记录下来,是有点遗憾,而感受是稍纵即逝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现在再来记录的我,已然不是昨夜星光下为斯通纳的一生而平静地悲伤的我了。 在两天之内读完这本书,用时12小时27分钟,这是第一本我在如此短时间内如此专注地、如饥似渴地读完的书。我想,它吸引我的有如下几点: 内容上。小说讲述了威廉·斯通纳的平凡人的一生:他19岁进入密苏里大学,后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接着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站在人的一生的洪流上看,这确实是普通人的一生,由生到死的一生,每个人都会如此的一生,读之前,我就知道这样的内容梗概,可为什么还去读呢?读之前我其实是好奇的,好奇斯通纳会以什么样姿态和心境度过平凡的一生。读完后发现斯通纳在每阶段的心境都是不一样的,劳作、生存、自我意识觉醒、学业、工作、婚姻、爱情、亲情、战争等,但总体是有所期待的,是涌动着激情的,在这激流之下,觉醒,期待,忐忑,得到,欣喜,徘徊,惊醒,失去,痛苦,幻灭,隔绝,分裂,复苏,旁观,无感,追忆,抱憾,永寂······ 叙事上。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绵延的力量。无论经历怎样的得到和失去,肉体、心里、灵魂经历怎样的爱抚或磋磨,斯通纳都平静地看着这一切发生,连悲伤和失落甚至是痛苦都是那样平静,何况是欣喜、激动乃至情欲。这种平静的悲伤感,我想这除了斯通纳本人的性情使然,还在于作者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叙述语调来洞察生活本质的全部,“它从本质上触及了预见期待的与真实体验的生活间的落差”,并以简单、平淡的叙事笔调来呈现这一惨淡的事实,更是悲从中来。除了叙事语言上的平直、流畅、交织着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叙事结构上也让我觉得很舒服,《斯通纳》的叙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保持平行的,就是按照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时间描述的,就是单向的线性叙事,没有穿插插叙、倒叙等颠倒置换时间的手法,不像《约翰·克里斯多夫》在磅礴的单向叙事之中为了纳入更多人物来呈现主人公更丰富的精神层面而采用的多线叙事或者掺杂着插叙倒叙,也不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在短暂的叙事时间中以复调结构架空时间与空间,让三维的世界多维起来,让心理节奏占上风而模糊或者是弱化事件发展的节奏。所以读《斯通纳》读起来很顺,而且篇幅上也不是很长,自然极易容易随着斯通纳一生的起伏而进入阅读的佳境。 主题上,三个好友(威廉·斯通纳、戴夫·马斯特思、戈登·费奇)在哥伦比亚下城区聚会上,作者就借马斯特思之口揭示了斯通纳惨淡的命运——“你有这个瑕疵,那个顽疾。你觉得这里有某种东西,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快就会明白。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棉花里的象虫,豆荚里的蠕虫,玉米里的穿孔虫。你无法面对它们,你又不会与它们搏斗;因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后面种种,无一不是印证了这次谈话,回过头来再看,就有种无可奈何的悲伤,有种命运的不可违和抗争的徒劳的悲剧感,可是我知道,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斯通纳并不失意,他已经向某些极其重要的价值投注了一生,他把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他是否赢过成功,丝毫不重要。这也是约翰·威廉姆斯所认为的这部小说的出发点——某种英雄主义。也许,斯通纳在本质上和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和在荒野中无望地等待戈多的人一样,一样虚无,一样无望,但他们对虚无和无望本身的对抗也许就是生的全部意义。 希望我也能找到对抗无意义的方式。 附上一些印记: 关于激情和爱: 01-在麻木、冷漠、孤绝的背后,这种力量还在,强烈而稳定,它永远都在那里。年轻时他不假思索自由地释放这种力量,他曾经把这种力量投到阿切尔·斯隆展示给他的知识中——那是多少年前?在求爱和婚后的最初那段盲目、愚蠢的日子里,他曾把这种力量投放给伊迪丝。他曾把这种力量投给凯瑟琳,好像以前从未投放过。他还以古怪的方式,而且在自己完全意识不到的时候,把这种力量投到生活的某些关键时刻,也许投入得最充分。这是一种激情,既非心灵也不是肉体的激情,它就是一种综合了二者的力量,好像它们不过是爱情的材料,它的具体内容。对一个女人或者一首诗,它只是说:看哪!我活着。 关于伊迪斯和凯瑟琳·德里斯科尔: 02-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 03-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着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 关于格蕾丝: 04-这次攻击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然后伊迪丝放弃了战役,开始了漫长、缓慢、通往自己都不清楚目的的旅程。但是这次攻击对格蕾斯产生的各种后果却与它持续的时间不成比例。 05-她吃得比以前还少,但非常喜欢甜食,房间里总放着一盒糖果,好像体内的某种东西开始松弛、柔软和绝望了,好像体内某种没有形体的东西在搏斗着,忽然松懈了,现在说服她的肉体明确指定过那种阴暗和隐秘的生活。 06-斯通纳知道——而且很早就知道,他认为——女儿属于那种极其稀有而且永远那么漂亮可爱的人类中的一员,这种人的道德质地是那么娇柔,必须认真养护和关心,这样它才能称心如意。由于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它只好生存在一个不可能是自己家园的地方。渴望温柔和安静,它只好以冷漠、麻木和喧闹为食粮。这种天性,即使在陌生和充满敌意、不得已要生存的地方,也没有蛮力击退反对它的残暴势力,只有退缩到一个静谧之地,那里荒凉、狭小而柔静。 (从其他地方看过一段描写原生家庭的伤害的话,附在这里——渐渐地我彻底明白了,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曾因家人而受到伤害。我醒悟到:自己丝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差别仅仅在于,面对这一问题时,有人处理的很好而有人处理不好。总而言之,一方面得到家人的疼爱与呵护,另一方面又遭受家人的制约和束缚,人就是这样的啊。——吉本芭娜娜《尽头的回忆》) 关于一生的追忆: 07-他冷静、理智地沉思起自己这辈子看上去似乎难以回避的失败来。他曾经希望拥有友谊和友谊的亲密,这可能会让他在人类的竞争中支撑下去。他曾有两个朋友,一个他知道时已经无谓地死去,另一个此刻远远地退缩进生活的序列中,乃至……他曾想得到那种唯一性,以及婚姻平静、持续的激情。他也曾得到过,但不知道如何处理,然后已然死亡。他曾经想要爱。他拥有了爱,然后又放弃了,把它释放进混乱的生命潜能中。凯瑟琳,他想。“凯瑟琳。”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他还期望什么呢?他问自己。他睁开眼睛。天已漆黑。他看到了外面的天空,那深沉的蓝黑色的空宇,那薄薄月辉破云而出。肯定已经很晚了,他想。 08-你还期望什么呢?他又想。一种愉悦感油然而生,好像起于一丝夏季的微风。他模模糊糊回想着自己念念不忘的失败——好像它有多重要。此刻,在他看来,这些想法太平庸了,太不重要了,与他曾经度过的生活相比太没有价值了。模模糊糊的鬼魂开始在他的意识边缘聚集,他看不见它们,但知道它们在那里,正在聚积力量进攻某种他看不见听不到、可以感知到的东西。他正在靠近它们,他知道。但是,没有必要匆忙。如果他愿意,可以不理它们。他有的是时间。一种柔软感缠在他身上,一种倦怠感爬上他的四肢。一种他自己的身份感忽然猛然袭来,他感觉到了这个东西的力量。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 关于时代洪流和战争: 09-“但是我看到了后来发生的一切。一场战争不仅仅屠杀掉几千或者几万年轻人。它还屠戮掉一个民族心中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永远不会失而复得。如果一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很快,剩下的就全都是残暴者了,动物,那些我们——你和我以及其他像我们这样的人——在这种污秽中培养出的动物。”他停顿了好长时间,接着又微微笑了笑。“不能请求学者去毁灭他拿出生命去建构的东西。” 10-正如阿切尔·斯隆曾经做的那样,他意识到了把一个人的自我完全托付给这些毫无理性和黑暗的力量纯属徒劳和浪费,这些力量推动着这个世界走向不知的终点。同样,像阿切尔·斯隆不曾做过的那样,斯通纳缩回一点小小的距离来怜悯,来爱,所以,他没有被自己所观察到的那股洪流击着。像在其他危机和绝望时刻一样,他再次把目光投向深植在大学这个机构里的审慎的信仰。他心想那虽然没有多少,但知道这是自己拥有的全部了。 11-那是一个寒冷凄凉的下午。日期是1941年12月12日。结婚前五天,日本轰炸了珍珠港。斯通纳怀着以前从未有过的五味杂陈的心情看着婚礼。跟许多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一样,他被某种自己想来只有麻木的东西紧紧抓着,虽然他知道这种感觉里混杂着各种深沉、强烈的感情,乃至都不便承认,因为没法与它们共生。他觉得这是一种公共悲剧的力量,一种恐怖,一种如此无所不在的仇恨,连私人悲剧和个体不幸都被转移成另一种生存状态,而且被那种宏大强化了,这一切都在这种宏大中发生,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坟墓带来的冲击力可能会被周围巨大的荒凉衬托得更加突出。他怀着一种几乎毫无个人感情色彩的怜悯,看着这场伤感的小小的结婚仪式,而且奇怪地被女儿脸上那消极、漠然的美,被这个年轻人脸上闷闷不乐的绝望打动了。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赢在云南
    推荐

    斯通纳的一生,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衰老、死亡、他坦然面对这些问题!这不也是我们普通人的一生吗?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发条橙子330
    推荐

    你听过窦唯的《高级动物》吗? 请允许我把歌词贴在这里。 矛盾 虚伪 贪婪 欺骗 幻想 疑惑 简单 善变 好强 无奈 孤独 脆弱 忍让 气忿 复杂 讨厌 嫉妒 阴险 争夺 埋怨 自私 无聊 变态 冒险 好色 善良 博爱 诡辨 能说 空虚 真诚 金钱 哦 我的天 高级动物 地狱 天堂 皆在人间 伟大 渺小 中庸 可怜 欢乐 痛苦 战争 平安 辉煌 黯淡 得意 伤感 怀恨 报复 专横 责难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你也看出来了,除了歌末反复吟唱的那句“幸福在哪里”,其它都是词语,都是描写人的、一个个词语。 看完《斯通纳》的最后一行字,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回荡起这首歌。斯通纳其实不太具备歌里出现的大部分词的调性,他太普通了,是那种普通的丢在大街上就立刻失去面目的游魂系列。也正因为此,我的心,才更疼。可是我为什么还会想到这首歌呢?也许是作者约翰•威廉斯把斯通纳写得太通透、太真实了,他让我想起我身边的、形形色色的、像他、不像他的……无数真实的存在。 当正义、激情、坚持、诗意……上身的时候,我们渴望成为另一个斯通纳; 而当优柔、勉强、隐忍、懦弱……上身的时候,我们又拒绝成为他。 所以阅读这本书,实在不能算是一段愉快的观书体验。中间一度搁置一边,去读了其它几本小书缓缓劲。它会让我时不时想起看完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时的感受:有点窒息,不想说话,却又走不出来。是的,越是接近和还原生活本质的、影像也好,文字也罢,越是令人难以承受。 看完《海边的曼彻斯特》后写过一段文字: 卡西•阿弗莱克演完此片会不会很长时间走不出来? “I can't beat it”,太让人心碎,却又无法言述。 低气压的影片其实不太适合今天很难快乐的我们,因为你会从中看到身边人甚至自己。 他和前妻街头偶遇的那段对话真的是对话吗?谁都说不出一句完整的、通顺的语句,特别是男主角,可是你会特别理解、特别感同身受,很多人也是在那一刻开始泪崩。 不是谁都能做到和自己的过去一一和解,不是谁都能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盘托出。适度的痛苦让人喋喋不休,过量的痛苦只会让人沉默。 很巧,得知《斯通纳》的电影版竟然也是同一主角来出演:卡西•阿弗莱克。我是觉得,再合适不过了。很期待,电影的到来。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庚辛离离
    推荐

    首先,这本书的封面是我见过设计最新颖的封面,这个封面是将五部英国文学史上历久弥新的著作上下排列,然后抽取其中的单字母组成了Stoner的名字,名字最后的r,取自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的学术文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诗歌》。 这四本著作分别是: Prometheus Unbound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Beowulf 《贝奥武甫》 King Lear 《李尔王》 Sonnets 《十四行诗》 封面的下方有两行小字,第一行是: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就感觉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需要苦苦挣扎,舒心与快乐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的一生,总要去经历很多。 第二行也有这样的小字: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也许,通过这本小说真的可以了解或者知道点什么。 我只对平凡的事物感到惊异——博尔赫斯 威廉·斯通纳,一个来自乡下农场的普通男人,青年时代步入大学学习农学,希望有一天可以帮助到父母,却在一堂选修文学课上,因为莎士比亚的一首诗而唤醒了他的兴趣,以此为转折点,最终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他终于感觉自己开始成为一个教师了,教师不过是这样一个人,对他而言,他的书就是真,对他来说就是给予一种艺术的尊严,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蠢傻、不足或者不够格没有多大关系。这种领悟他无法言传,但是,一旦有了,就会改变自己,所以不会有人弄错它的存在。 他是一个爱书爱阅读的人。 在大学图书馆,他游历过排排书架,置身于几千册图书中,呼吸着皮革、衣服、干燥的书页释放出的发霉的气息,闻着就像某种来自异国的香气。 沉浸在自己的书本中,他会想到还有那么多东西不知道,还有那么多东西没有读过。他辛苦追求的宁静,当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时间那么少,而要读的东西那么多,要知道的事情那么多,这份宁静开始破碎了。 他成为了一位知识分子,他的一生也如很多人那般平淡无奇,但他有教育情怀,学问高超,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坚决捍卫正义与良知,是一位难得的好教师。在放弃奔赴前线之后,他选择继续读博士研究生,这样选择的原因是 一、他认为文化的承袭与国家和平同等珍贵。 他发现自己内心还有一片巨大、冷漠的保留地。他憎恨战争对大学强行制造的撕裂;可是他又发现自己内心并没有特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也无法促使自己去恨德国人。 二、在他做出选择时,他的朋友告诉他: “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有很多人类的战争、失败和胜利,很多并非军事之争,历史著作中也没有记载。要记住这个,当你试图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 生活,犹如多彩玻璃的穹顶,玷污了永恒的洁白光彩,直到死神将其踩成碎片。 斯通纳极看重教师的职业操守。面对懒惰、自大、不学无术且不诚实的学生沃尔克,斯通纳不惜得罪行政领导也不愿意在论文答辩中通融妥协。他说:对他来说,要是当上教师,那将是一场——灾难。显然,一个品行有缺损的人担任教师,可能会功利地对待学生,只受利益驱动而不知敬畏讲台。 他是理想的主人,却也是剧情的奴隶,他在事业上的顺利并不代表在家庭中的顺心,可以这样说,他的婚姻是不幸的,没有一丁点的甜蜜,也没有一丝的期望。不要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他们的爱情本身就是坟墓伊迪丝是因为想要拜托家庭的束缚而选择和斯通纳在一起,不是真爱斯通纳,这样的初衷必定会出现不完美的结局。 他已经无法从他们一起的生活以及婚姻中为她找到任何意义。因此,对斯通纳的妻子伊迪丝来说,去追寻在那些与他毫无关系的领域里自己能找到的意义,并且走上他无法追随的道路,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也正是这样失败的婚姻,使他选择了出轨,也只有那样短暂的时光,才滋润了他的一生,以致于他死前的念念不忘。那个比他小很多的女孩,使他几乎是决定性地领悟到,自己从未怀着任何亲密或者信任,乃至人类托付的温暖去了解过另一个人。这种传统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告诉他们,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是分离的,而且事实上也是互相为敌的。 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着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 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不管你愿不愿意,世界从未停止它以旧换新的脚步。家庭的悲剧在他的女儿身上重演,女儿的意外怀孕,女儿的婚礼,都是女儿为拜托母亲的束缚而选择的路,女儿的丈夫在战争中牺牲,她只能一个人带孩子,回家看望父亲时也会遭到母亲的冷眼冷语,她因为逃离而失去了很多东西,却没有其他的方法获得自由。 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曾说:“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人活着似乎就是为了死。死亡替生命注入了悲观及恐惧的成分;因此,死亡俨然成为人生中最必要、也是最困难的生命问题。每个人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无可避免地要认真思想死亡的问题。 然而,斯通纳的生命最终还是结束了,无论经历了多少不幸,他都没有力量去改变了,只有一本书陪着他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他最喜欢的职业与女儿,都已经成为过去的或者不得不放弃的。或者说,他甚至连一本书都不能带走也许一个人的一生注定平凡,但也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拥抱每一天,思考活着的意义所在,作者通过描述一个普通男人的一生,来解释很多人的一生,一个故事,它以不带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H
    推荐

    这本书的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可以概括:一个出身卑贱,性格阴郁的男人的这悲伤而失败的一生。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应该是:人生或者活着。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就是美国版的《活着》,只是它没有《活着》那锥心刺骨的生死之痛,有的只是对生活毫不声张的失望,无法度量的悲伤。 作者对心理,细节,环境的描写细腻真实到每一刻都会呈现一幅画面在你面前。你会随着斯通纳,没有波澜的过一遍他凡俗的一生,读书,结婚,生子,买房,双亲离世,婚外恋,病死。那些切肤的感同身受的疼痛掺杂其中,让你恍惚中在某一处感觉像是作者窥视了你的经历,看透了你的内心,彷佛在描述自己的生命的某一瞬间,是如此的相似,甚至可以说是相同。 生命渺小,人生虚无,我们从来不知道如何能过好这漫长的一生。一边期待着未来幸福的可能,一边遭遇着成长必然的不幸。你比别人更努力的对待事业,更用心的对待爱情,也换不回命运等量的回赠。有的只是对生活不断的失望,不断的失望,最终失望到绝望。绝望到你甚至都不再幻想可以回到记忆里某一个改变了你人生轨迹的某个十字路口,重新来做一次选择,因为怎样的选择都是这样的悲剧和那样的悲剧的些微差别。 如果人生的悲剧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生的某一次选择,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谴责伊迪丝。面对有着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妻子,纳斯通又何曾有足够的理解,耐心和拯救。她人生的苦痛一点不比纳斯通少一些,而谁的疼痛都不会更荣光一些。如纳斯通临终所言:“如果我爱她更多些就好了”。而她说:“如果没有他,我该怎么办。” 一切拜命运所赐。人生只有完整,而非完美。 如果人生的每个节点都是伤害和疼痛,是否还有一个地方能有足够的平静,没有刻意的伤害,你的每一分热情和执着都有所回报?临终之际,纳斯通捧起自己那本平庸的著作。纵然不管他从哪个方向转身,这世界都像一个监狱,纵然苍白失败的婚姻,黯淡无光的事业都让他伤痕累累,文学都不曾辜负它。这是他这一生说服自己不是LOSER的唯一证据,是他唯一的精神世界,另一个自己。而我们的大多数,我们认真读书,结婚生子,日渐老去,按部就班的过着这约定成俗的一生,不敢摆脱别人的目光,只能活在别人或世俗的期待里,小心翼翼,生怕把自己活成一个异类。哪怕有时候张望到那个期望着自己挣脱或逃离的另一个更真实的自己,也没勇气,深感无力。那么,我们是否还应该不停的找寻另一个自己,我们究竟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总的来说,这不是本适合所有人去读的书,它没有任何的励志或人生感悟,只有足够的阴抑和绝望。如果你此刻生活幸福,那么不要去碰这本书,把傻逼一样的快乐尽可能长的保持下去。如果你此时感到痛苦煎熬迷茫,可以去读它,会发现人生本就如此,你那点小疼痛算个球。 另外,这本书的翻译足够牛逼,让人感觉不到在读的是一本美国小说。用辞遣句也足够精准讲究,骄傲的展现了文字之美。 毫不留情的打五星。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min
    推荐

    拖了仨月,中英轮换总算看完了,首先感谢博友的大方分享^O^我必须要说我觉得斯通纳的一生太失败了,失败的婚姻、育儿、养老送终、甚至是婚外恋,唯一的热爱、寄托也是工作发挥也不是很稳定,一辈子最勇敢的事就是不顾父母的期望坚持农转文,在孤独的同类斯隆的指点下留校深造任教。可与此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在很多地方,我透过斯通纳看见了自己,看见了我的过去,现在甚至是一些未来,并且深感无力,由此短暂地试图思索自己的一生,可能会是什么样,跟斯通纳有多大区别?回想起开头作者 曾评价过他塑造的斯通纳,原文是这样说的:“I think he's a real hero. A lot of people who have read the novel think that Stoner had such a sad and bad life. I think he had a very good life. He had a better life than most people do, certainly. He was doing what he wanted to do, he had some feeling for what he was doing, he had some sens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job he was doing. He was a witness to values that are important... The important thing in the novel to me is Stoner's sense of a job. Teaching to him is a job--a job in the good and honorable sense of the word. His job gave him a particular kind of identity and made him what he was... It's the love of the thing that's essential. And if you love something, you're going to understand it. And if you understand it, you're going to learn a lot. The lack of that love defines a bad teacher... You never know all the results of what you do. I think it all boils down to what I was trying to get at in Stoner. You've got to keep the faith.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keep the tradition going, because the tradition is civilization.” 也许是我的背景储备不足,也许我还没看懂作者的意图,也许是我的经历还太单薄,坚持文学研究一辈子确实不容易,可很多时候他都是因为躲避生活而用工作来麻痹自己,只是很幸运工作即热爱,帮他抵御了岁月漫长。我不认为他是一个英雄,最多经受着生活的大锤,人一天天老下去,却什么奢望也不敢拥有。没错,世界是随机性的,我们永远无法预料所有结果,可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觉得斯通纳有很多机会明明可以抵抗大锤,可他偏偏一言不发就受着了,承受了所有的结果,也许心理足够强大,也许是被锤麻了。今天看完有点偏激,既觉得无力,又隐有不服。以前害怕厨房的各种鸡鸭鱼虾,曾断言这辈子只做素菜,荤菜去外边吃。以前还看过一篇文章讲一位妈妈看到保姆害怕杀生,三下五除二动手收拾干净了说‘做姑娘的时候也害怕,当了母亲后就再也不怕了’。我没有到那种为母则刚的地步,但到底年岁渐长,开始体味生活了。今天收拾鱼的时候我就在想,鱼也没什么好怕的。人生苦短,但我不是斯通纳,我决不会让自己走上他那条路。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Nole Fam
    推荐

    最后几十页哭着读完的,包括现在写读后感时。薄薄一本书刻画了一个人的一生,或许匆匆,却把一切道理和性格蕴寓其中。 斯通纳的一生,从平常的角度来说,是失败的、不幸的。他,这个典型的文学作品的形象,集生活中的不幸人物于一身:物质上,少时贫困,结婚后有大量贷款;情感上,夫妻生活长期不和,无法获得爱情,女儿长大后几乎不和他交流,情感纽带淡化,几乎没有知心好友,无处倾诉;工作上,有长期压着自己一头的奸诈小人,使得后半生一直没能晋升。 但是,正如他离别之际所想的,他还期望什么呢?他有着纯粹、正直、善良的心灵,这是我们敬慕他的第一点。一直有人问,为什么他不逃离这场婚姻,让自己和女儿都能解放?他是懦弱吗?一方面来说,他确实是软弱的,就如同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改变、畏惧改变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善良所致,这从他最后的愧疚就可以看出。斯通纳丝毫没有埋怨、指责伊迪丝这几十年的行为,反而觉得自己应该更爱她一些。我猜测可能是因为他也知道当初是自己心生爱慕所以娶她的,她接受了一场无爱的婚姻,所以伊迪丝在斯通纳心里也是一个可怜人,是她所受教育的牺牲品。他可能想,如果更爱她一些,她或许就能敞开心扉,不是对任何人都充满敌意?不管怎样,斯通纳从未指责妻子,对其他人(除了最后对他的宿敌有一些有趣的对抗)也一样,他总把苦往自己心里咽。 斯通纳有他热爱的事业,这是我们敬慕他的第二点。他在退休仪式上的讲话完美阐释了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说,不是别人感谢他,而是他要感谢别人,感谢同事、领导、学生,可以让他一直在大学教书,因为他不知道除了教书他还能干什么。从被恩师斯隆启蒙以来,他对研究文学和教书就有疯狂的热情,生活的苦难永远无法泼灭他的热情,反而让他可以随时缩回这个避风港,只有死亡才能阻止他。很多人蝇营狗苟一生,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那才是真正的可悲啊!这样的人若临终回首一生往事,定是无限遗憾。 斯通纳还有一点令人羡慕的,就是他有一位启蒙他的老师和两位挚友。他的老师斯隆把斯通纳引进门,不仅教了知识,还有人生的道理,让他学会自己做选择。印象最深的就是斯通纳不确定是否参军时,斯隆没有提供建议,只是听他诉说,鼓励他做出自己永不后悔的决定。两位挚友,一位,马斯克思,如斯隆一样,启发斯通纳,却也同斯隆,缺席了他的后半辈子;一位,费奇,看似与斯通纳截然相反,对学术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会变通,却每每在关键时刻保护(或许不准确)他。我常常想,若是费奇与斯通纳的性格中和一下多好,但想想这多么不切实际,只有斯通纳的性格才能塑造他的人生,他想要的人生,况且,哪有完美的人呢? 正由于斯通纳经历与精神的两面性,让我想要像斯通纳一样,又不想像他一样。有人说,读这本书好像看见了自己未来的人生。我要说,我们未来的人生恐怕恰恰与他相反:我们没有经历那么多苦难,也没有获得纯粹的心灵和精神的幸福。还有人说,我们常常知道该怎么做,却不知道如何做,我深以为然。上大学,老师教育我们要追寻自己喜欢、热爱的事情,但是怎么追寻?大千世界,该如何抉择?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读完本书,我还是不知道,但是我看见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总之,强烈推荐,年度最触动我的作品预定✓ (P.S.刚才发了一遍网不好没发出去,幸好在豆瓣备份了😑)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川川
    推荐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完全按照自己心灵的指引生活,他会活成什么样子?是自信满满?还是到处碰壁?本书就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 一对一辈子都在田间辛苦劳作的父母,为了让土地的收成更好一些,省吃俭用供养唯一的儿子上农学院。但是在他大二的一次文学选修课上,仿佛鬼使神差般,这个内向、羞涩、听话、淳朴的大男孩突然间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召唤,毅然由农学专业转到文学专业,直到即将毕业时才告知他老实巴交的父母。照理说,农学与文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仿佛是上帝拨动了他那根敏感的文学神经,让他一发不可收地沿着这条文学之路走下去,硕士、博士,直至成为母校的大学终身教授。他承担着多个科目的教学任务,在工作上不断钻研,这让他的授课一度成为学生们欢迎、追捧的课程。秉着严谨的做学问的心,他拒绝了另一位教授推荐的在学术上极不诚实的研究生通过他的研讨会课程,并且将这种正直、严谨一直保持下去,如此,得罪了那个最后成为教研室主任的教授,于是,一连串的噩梦接踵而至:那个研究生在他导师的“极端呵护”下,一路绿灯,即将为人师表,而一直妒忌他教学能力的教研室主任拒绝与他和解(哪怕只是表面上的),还将这位大教授的课程贬低为给新入学的大学生上文学基础课,这样一上就上了近20年……这期间,他结婚、生女,但家境富裕、性格怪癖的太太并不接受他,还处处为难他,拒绝与他的亲密行为,甚至因嫉妒他与女儿的关系而刻意分开父女俩,几乎失去家庭温暖的他只能将所有的心思放在教学工作上。由于在文学方面产生了共鸣,他在40+岁的时候,与一位女学生产生了真挚、纯洁的爱,这让他第一次感觉到活出了自己。但是这段迟来的爱最终遭到尘世间的无情打击,尤其是来自他的顶头上司-教研室主任-的险恶中伤,最后女学生迫于压力而退学,万念俱灰的他终于败下阵来,岁月的痕迹在他身上开始显露。 就在他逆来顺受的几十年后,有一天,当他看到教学大纲上的陈年要求,为人师表的责任心再次被激发出来,他毅然摒弃大纲,运用自己的方法教授新生课程,并强硬坚持自己的做法,最终以所授班级取得年终最好成绩,显示了他在教学方面的正确做法。 正当他信心满满地想在退休前再度对工作投入热情时,癌症无情地光顾了他,在震惊之余,他默默地接受了。可能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书中前1/3篇幅的叙述给人的感觉似乎比较平淡,但是之后便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而感受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当主人公展露出文学方面的天赋、造诣,对教学工作无比的责任心,且得到学生们认可的时候,很为主人公开心,为他一直以来遭遇到家庭冷暴力而叹息,为他在人到中年时终于找到自己的灵魂、爱的伴侣而欣慰,但同时似乎又隐隐的有一点点潜藏的哀伤……毕竟,人世间完美的情爱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们能做的只能是活在当下、享受每一瞬间。跟随书中的文字,在感受到他俩浓浓爱意的同时,也为那即将到来的悲欢离合而感怀不已。 不管你的人生是波澜壮阔,还是碌碌无为,当你最后回顾所走过的路的时候,没有因为你曾经错过的人、错过的事、曾经尽力而为的际遇而遗憾时,你才能安宁地接受最后一刻的到来,就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 也许,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安排。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