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冰蝴蝶
    推荐

    以前在看过平凡的世界前两本后看的。都是小人物,两者可对比阅读。很多人说它属于传统的小说没有太多写作技巧。毕竟这本书已经很老,过了这么多年依然被人翻起。本书开头读起来会略显枯燥和乏味。后面的情节推动较有起伏。鉴于阅读体验的关系,不会剧透具体情节。结尾的描写很细,印象深刻。斯通纳一个人的一生,被很多人看见。我们一个人的一生,终将被自己看见。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momo
    推荐

    他没有完美的人生,但追求过完整的自我。斯通纳的性格里无疑有懦弱与逃避的部分,他的事业、家庭也与飞黄腾达、美满幸福这些词无关,然而他的一生绝不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在激荡的历史背景下,他也曾坚守过自我。他勇敢地抗争过,有过热爱的事业,邂逅过深爱的人,他也许可以做得更好,但也许这已是他使尽全力的结果。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Learning
    推荐

    致伟大而又平凡的普通人 25岁的行当,再次拜读斯通纳,终于明白,斯通纳为什么叫做stoner。四年前,一度认为斯通纳是可怜,懦弱,失败,悲剧的代表。他的一生,无疑是大写的失败。但是现在,完全不这么看。他是万千大众,身为普通人的(至少对我而言),你我的一个缩影。 曾经看见他的失败,觉得他固步自封,咎由自取,才把自己困在了这道墙内。 他本可以和费奇,戴夫三人一块奔赴战场,改写卑微的命运;他本可以和伊迪丝理据抗争,改变压抑的家庭;他本可以和格蕾斯吐露真心,改变阴郁的子女;他本可以和凯瑟琳远走高飞,改变失败的爱情;他本可以和劳曼克思一块竞争,改变将来被排挤的仕途。 他本可以,我以为的,站在上帝视角的我,觉得的以上种种,是他本可以做出改变的。可是,为什么他没有呢? 戴夫曾这样评价过: 一方面,你有工作能力,可是你又太懒,工作不够勤勉,达不到这个世界要你达到的程度。另一方面,你又并不那么懒惰,你又给世人一种印象,一种你很重要的感觉。你并不走运——真的不走运。从你的身上看不到升起的光环,你总是带着副迷茫的表情。在这个世界上,你总是处于成功的边缘,你会被自己的缺点毁掉。所以,你被选中,被挑出来;天意,它的幽默感经常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老天已经把你从这个世界的大嘴里抓出来,安全地放在这儿,放在你的兄弟中间。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切的一切,基本都是因为他的性格使然。这一切的选择,因此也都是顺理成章的。他所做的选择,让四年后重读这本书的我,也莫名其妙的完全可以接纳,也能够完全理解: 一个从小生活在大山里,祖祖辈辈务农的孩子,终于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了大山,摆脱了屈就的命运。生活在了城市,拥有了体面的工作,一见钟情的妻子,诺大的房子,热情的朋友,试问,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你还想要哪些东西,去填满你永不知足的内心呢? 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自知。总以为自己选择了坦途,接下来就能顺风顺水。殊不知,生活只是给你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你的选择,只是从未知走向另一个未知,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从当下的悲剧切换到了一出新的悲剧。试问,这些真的是你发自内心,实打实想要的吗?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下好好思索。何不扪心自问:我之意欲何为,我心意欲何去。 斯通纳,他做了自己的选择,他选择在自己已经熟悉的这个'坑里'斡旋。他也知道,他会做这样的选择,他自始至终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尽管不尽如人意,尽管依旧充满了失败,但是他从来没有失意啊。他的一生,失败,但是从不失意。 “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他完全认识自己,也完全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确实如此,在外人看来,他确实是失败的,懦弱的。如果你还这么认为,仔细看看他的性格写照,和自己又是否几分相像呢?换个角度再去想,我要是在他所处的环境,能够做的比他更好吗?结果终不得而知。但是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再问问自己,假使在自己快要死去的时候,是否能够做到问心无愧,觉得一生都那么尽善尽美吗?我不知道,但是我也知道我做不到。 此外,再看斯通纳,在斯通纳自己的眼里,他做了自我否定吗?在他行将就木的时候,有悔恨过吗?有觉得浪费了自己的生命了吗?有承认自己失败了吗?好像有吧,好像没有吧。 他还期望什么呢?自我审视了三次。最终,一种愉悦感油然而生。他模模糊糊回想着自己念念不忘的失败——好像它有多重要。此刻,在他看来,这些想法太平庸了,太不重要了,与他曾经度过的生活相比太没有价值了。 很显然,他比我们更了解他自己。 人生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终点都有可能发现自己虚耗了生命。回头看斯通纳,他一生的生活,都是平静的,自知的。 这也是身为普通人的我们,需要去做的:寻找生活所需的平静,自知,和适应力。 以上,正是斯通纳,正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Mike
    推荐

    满满的负能量的一本书,负能量到让人欲罢不能。 支撑我们前行的是什么?理想?信念?抑或爱情? 都不是,支撑我们的只有这操蛋的生活。 斯通纳整个人生都是灰暗的,即使他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教授,他的事业,他的爱情,他的后代....都如冬日阴雨的北方,晦涩而又挣扎。 或许,真正的人生即是如此。我们听了太多精彩的励志故事,那是因为中国前30年的发展太精彩,精彩到你莫名地就能得到。 而这不是真正的人生,这是一种打满鸡血后变色的人生,是光怪陆离下变态的人生,是背离人性的变异人生。 斯通纳一生经历了恩师的猝死,好友的牺牲,挣扎的爱情,神经质的妻子,失败的孩子,仇恨而心胸狭窄的同事..... 而这一切贯穿了斯通纳的一生,如涓涓流水,映浸于生命的每一个时段,无法自拔,无力逃脱。 而斯通纳从最初的挣扎愤怒,到最终的顺从安然,他原谅了生活,他坚守了自我。 人的伟大在于他完全看清楚生活的操蛋后还能从容不迫的坚守初心,这一点斯通纳做到了。无论他上司如何威逼利诱,他坚决把不合格的学生踢出教师队伍,即使赔上40年的职业生涯在所不惜,从这点来说,斯通纳是足以无愧于自己。 生活中斯通纳或许是个无趣至极的人,妻子又是个神经质总想凌驾于家庭之上的敏感的人,他的家庭生活可以说寡淡如水。即使这样,当他真正遇到比他小20岁理解他的凯瑟琳时,他的表现堪称渣男。他无法给予凯瑟琳任何结果却又摆脱不了凯瑟琳的感情,最终当他不得不做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放任下半身而不负责上半身。 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凯瑟琳,她拿得起放得下,如一片云彩去追逐天空,美丽而洒脱。 余华的小说《活着》毫无疑问是参照《斯通纳》写的,可以说是农民版的《斯通纳》,但实事求是地说,《活着》这本书给予我的丧不及《斯通纳》的万分之一。那种丧是被拆穿生活真相后的无能为力,是无可奈何的坚守,是无处逃脱的挣扎。 从这个角度来说,《斯通纳》是35岁以上知识分子必读的一本书。 每天读书一小时,不妨常享受挣扎。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叶啸叶落
    推荐

    长书评发不完整,甚觉面目可憎,已删除。感谢各位点赞,一并谢过!打扰了。[抱拳]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yang
    推荐

    自在独行,追随自己的内心去生活,恍惚间也追随文字经历着斯通纳的一切,与伊迪丝错误的相遇加剧了其悲剧的一生。父母辛苦把孩子养育大,老了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过往,更是不愿意给子女去增加哪怕一点点负担。与伊迪丝不合节拍的婚后生活,无法亲近的女儿,同事的疏远与缠斗一点点吞噬着斯通纳的心智和热情。偏执的追随自己的内心,却被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 对凯瑟琳的小心翼翼的以确保不会被察觉的爱也只是短暂点亮了斯通纳的生命,斯通纳有其性格的缺陷。在面对死亡时,一切仇恨对立都已然烟消云散。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江畔独步寻花
    推荐

    “一种愉悦感油然而生,好像起于一丝夏季的微风。他模模糊糊回想着自己念念不忘的失败——好像它有多重要。此刻,在他看来,这些想法太平庸了,太不重要了,与他曾经度过的生活相比太没有价值了。” 这本书从头到尾有许多让人动容的地方,刚开始斯通纳作为一个农学专业学生在斯隆的引领下对文学的痴迷,他和伊迪丝美丽的初见和压抑的婚后生活,他对战争和时代的深刻痛苦感,他对学术纯洁的坚守、他和女助教老师的灵魂之恋…他倔强地热爱着自己的生活。有时成功不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面对苦难的态度和临逝之前的坦然,同样伟大。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Adina慧(冒纳凯亚)
    推荐

    建议有一定社会阅历后再读,我们是社会人,我们是属于世界的。哪怕这是个不堪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能逃离,而要不烦世事满心欢喜。偶然遇见的一本书。精读了一部分,文字有种特别的吸引力,准确点是亲和力,接地气,读着感觉是久别重逢的旧友似曾相识。 幸福是一种方法,不是一样东西。是一种才能,不是一个目标。 真诚是什么意思?你指的是什么? 你仔细看看动物,一只猫,一只狗,一只鸟都行,或者动物园里哪个庞然大物,如美洲狮或长颈鹿!你一定会看到,它们一个个都那样自然,没有一个动物发窘,它们都不会手足无措,它们不想奉承你,吸引你,它们不做戏。它们显露的是本来面貌,就像草木山石,日月星辰,你懂吗? “繁华世界就此别过 我曾爱之弥深 即使我无所获 我仍感不虚此行。” ——赫尔曼·黑塞《朝圣者》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Circle
    推荐

    看《斯通纳》的过程中一次次热泪盈眶。疲倦的人生、持久的友谊、破碎的家庭、同事的排挤、上一辈盘旋不去的阴影以及他小小的庇护所。无力地对抗命中注定的虚无然后什么没留下地死去。在游移变幻莫定的激流中坚守纯洁和学术尊严。早已死去但永远记得的戴夫。和费奇的友谊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人眼中普通、无价值一生是他的全部。 斯通纳从十九岁到死去都一直在大学里。我有时想,像我们这样笨嘴拙舌、没有社交能力、不愿意面对各种潜藏或表露的恶的人,大学大概是最适合我们的场所了吧。除了做科研之外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未必是喜欢,而是不得不这样。对于许多人来说拥有热闹的青春是理所应当的本能,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奢侈的遥不可及。比如说斯通纳。而且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 戴夫•马斯特斯关于大学的话: 大学就像一个庇护所或者——他们现在怎么称呼来着?——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休养所。 所以在面对同事劳曼克斯想要徇私舞弊的时候,他坚决阻止了。他知道会受到排挤,明明确确地知道一切后果。但是对他来说,大学是一个庇护所、一个相对纯洁的地方,一个给我们这样笨拙的人生存的地方,他绝不容许“外面的那个世界”进来这个象牙塔。 “我们三个在一起的时候,他说——对那些贫困者、瘸子们来说,大学就像一座避难所,一个远离世界的庇护所,但他不是指沃尔克。戴夫会认为沃尔克就是——就是外面那个世界。我们不能让他进来。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变得像这个世界了,就像不真实的,就像……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他阻止在外。” 在这件事上,费奇尽他所能帮助斯通纳。费奇本可以圆滑一些的,他从前也是这么做的,但在这件事上他用他的方法同斯通纳站在一起。伟大的友谊。他对劳曼克斯说: “如果有的话,我向你保证,我会拼了命要让你无论如何遭到灭顶之灾。我不会善罢甘休的。我要动用我拥有的一分一厘影响力。如果需要的话,我撒谎都在所不惜。如果必要的话,我会诬陷你。我现在就去向卢瑟福院长报告沃尔克先生的表决结果维持原判。如果你还想在这件事上纠缠,你可以去跟他讲,跟校长讲,或者跟上帝讲。但是,在这间办公室里,这件事到此为止。我不想再听了。 但是沃尔克们最终还是进来了。就像所有纯洁都会被污染一样——我们的努力白费了,但我们至少得试一试。 可悲的是即使大学现在也不是那么纯洁的地方了。尤其是这里。上形策公共课的时候,一个讲师竟然认为塔 利班——否认教育、自由、音乐、电视、网络,不允许女人上街,不允许孩子上学,炸 毁大佛的塔 利班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只因为撤军的是美 国。我愤怒极了但也只能无可奈何。我能做什么呢?他都已经不允许理性和共情的存在了。 沃尔克式的人随处可见。 斯通纳大概有很多遗憾吧(但是并不后悔),比如说他一辈子没写出的第二本书。在他学术研究的旺盛期,先是家庭的不如意、然后是在大学里被同事排挤,导致这本书始终没能写出来。虽然这样,他帮凯瑟琳写出了她的第一本书,他没有寄托的爱、他的学术梦想在她身上萌芽、生长。 “可以有遗憾,但是别后悔。后悔时想想自己早干嘛去了”。 最后吐槽一下翻译:我怀疑译者要么是直接有道词典或者打开知云文献翻译机翻后再稍微润色一下,要么是直接把翻译任务交给手下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实在太多低级错误了。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说:如果你也在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阶段,看看这本书最好不过了。也许会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卓玛
    推荐

    他按自己的方式活过,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不曾"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题记       «斯通那»讲述的是一位大学老师平凡的一生,书中大段的文字是斯通那的内心独白,一个活得真实而真诚的人就这样坦率地向你述说着他的烦恼,分享着他的喜悦,你会发现他的生活其实与我们并无分别。       斯通那的一生是失败的,他渴望友情,斯隆死了,而戈登活成局内人,不敢越雷刻板的生活序列。他憧憬完美的婚姻,而婚姻带给他的是无尽的苍白与悲凉,无论他怎么努力,妻子伊迪丝给他的回报永远是冰冷的眼神。他曾遇到了真爱凯瑟琳,最终还是理性地分手了,彼此都很清楚生活不是自己随心所欲就能过的。他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与系主任劳曼克思起了冲突,随后的二十多年工作中劳曼克思处处刁难他,斯通纳依然认真教书,做学术研究,为自己取得的一个个小成就而欣喜,尽管不被认可,心中却不存丝毫的怨气。       斯通那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他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       此刻的斯通那忽然发现令自己耿耿于怀的失败与他曾经度过的生活相比太没有价值了。他按自己的方式活过,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不曾"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这样的人生足矣。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海河
    推荐

    是的   我活着 我深吸的那一口空气,是未被消化的,搀满了怨气  骚气  戾气⋯⋯。诱发我剧烈呛咳,干咳,喘息。 是的   我活着 我阅读每一页书卷。找寻渴望的身影。渲泻内心的情绪。把邪气关在书里,正气浸入我的意识里。 是的   我活着 我收缩瞳孔想把世界看清,但不知怎的患了"迎风泪"。既然无福欣赏,只有散大瞳孔,模糊视野。留着正念在我的思维里涂鸦。 是的   我活着⋯⋯挺好!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听雨+
    推荐

    很好读的一本书,讲述主人公斯通纳的一生,最出彩的是斯通纳在教学过程中默默隐忍,不断妥协与退让,为维护学术纯洁而一次次英勇抗争,甚至带有执拗色彩,不容许任何人玷污与践踏他所敬仰的思想领地。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推荐

    斯通纳,我们 文|思 在斯通纳眼里,两个世界有截然划分,他誓死要做那个把守大门的看护,不让“病毒”流入校园,流入世界大战之中最后一片纯洁之地。当然,这个校园也看作是某种象征,一个人内心的价值坚守。 是的,斯通纳也有弱点,除了文学事业和信仰(而这信仰里包含着他的价值观),其它无关“宏旨”的问题,他都不大过问和干涉,对别人事务,他的参与感很弱,他固守一亩三分地,像一块沉默、笨拙的的石头,他一生只做两件事:阻挡外来的破坏力进入马斯特克所说的那个世界,他发展大学这个后花园的欣欣向荣……他是一战和二战鲁莽闯入的守护园丁,是与花园共在的一块石头,其它世事洪流来了又去了,他静静观望着,它们光亮一瞬,又沉入黑暗…… 我们认为,这个世界与那个世界一定要有界限,一定要有所不同,否则如何保持精神重镇的意义。斯通纳记得马斯特克说过的话,并且将它视为一种坚守的底线和原则。让我们异常感动的是,在世时,马斯特克不曾是和斯通纳相交匪浅的挚友,死后,却依然在某些重大的认识上影响着他,这点斯通纳始终记得。这句话,也贯穿了全书,主人公坚守的意义。 正如《纽约时报》评论这本书:“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而伊恩·麦克尤恩说:“超乎寻常的力量。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许多读者将斯通纳的生活归结为一场完败,一个失败者的一生,但作者约翰·威廉斯却说:“我觉得他是个名符其实的英雄,他的人生过得比大多数人要好。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因为他拥有“唯一不曾背叛过自己的生活”,即使他无法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他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是的,斯通纳坚信内心坚持的东西,他缩回一点小小的距离来怜悯,来爱,所以,他没有卷入战争那股洪流,他再次把目光投向深植在大学里的审慎信仰。他心想那虽然没有多少,但知道这是自己拥有的全部了,我们可在一块巴掌上耕耘我们的爱,一块指甲壳上,一根毛发上…… 他知道,我们不能交付自己给虚伪的托词。首先爱自己,确立独立意识与人格,再去爱每一个人,此路漫长…… 1937年夏,他再度焕发类似某种青春的激情,投入到他钟爱的研究和教学,他知道,这不是一时兴起,这是一种古老沉眠的内心力量,它一直在那儿,不为人所知,直到某个触点点燃,如今,它复原了它的应有位置,让一个人无论被冲刷多远,总是回到它,迂回它旋绕,是的,那是——他从来不曾背叛过自己的那个唯一的生活。即使在绝望中,他曾走远,从未背离,也从未背叛。 自从系主任劳曼克思威胁要开除情人凯瑟琳,凯瑟琳离开后,文学事业是替代的救赎,只有它才能燃起激情,一如他们曾经在论文中的携手。我想,他们的个人关系虽然完结了,而共同的纽带还深植在共同的爱好与信仰里,这让他们的关系永远不会死去,永远存在,鲜活且明亮。他一心一意扑在上面,这是他们爱的忠诚,以他们的方式。文学不会死去,文学永远超越个人狭隘的羁绊,它以爱唤醒爱。 凯瑟琳走后,斯通纳渐渐耳聋,突然觉得,小说设定斯通纳耳聋的情节,是别具用意和寓意的。在与病态心理妻子伊迪丝的死寂婚姻中,在残疾变态的系主任的报复中,在新生爱情的灿烂沐浴又條忽一闪后,斯通纳一再退让,保全他私人化的小小领域——他悬浮的最后一线光的文学信仰与寄托,甚至后来这一小片光亮也失守了,被无情摧毁,他选择了了内向、封闭、与世隔绝,对外面的世界不予理会,小心翼翼捍卫着马克思特所说的“那个世界”,这里的耳聋有巧合的味道,似乎也有他自主选择屏蔽外面的喧嚣世界入侵和损坏它的味道……就像当我们无力抗争,向外拓展更大空间,会退避,选择最小空间的守护,就像他和伊迪丝艰难的婚姻,各守最狭小的一端,以求表面的现世安稳。 作为一个资历颇深且深受欢迎的教授,校园流传着斯通纳的奇诡故事。故事变得越来越离谱,而且越来越刺激。他任由流言飞起又溅落,一任它倾流,流向它们的终曲,这冷漠之眼一如当初他对待战争的眼光,这淡然的态度里,有某种坚固的守持,他知道,他们口中的他不是他,他是他自己。 而妻子伊迪丝的心理是不健全的,她本身是悲剧,是痛苦,是黑洞。这样的病态人格会把一切靠近它的物体都拽入无法逃脱的深渊。她们首先需要医治,然后才应走入婚姻。 我们也看到,一段婚姻走向如此令人遗憾的终曲,它的疲惫的褶皱是如何生成的,双方被卷入和碾碎的痛苦,如何又两败俱伤,交付岁月和风形塑的无奈,最后,所有都沉淀下来,谓之为故事,谓之为我们的人生,谓之为人生和故事留给我们的教益,谓之为——文学。 从外界的攻击,包括婚姻,包括不可理喻的系主任劳曼克思的攻击,斯通纳找回了当初石头般的抗击和沉默,退回最狭小的空间,这是他守护自己的姿态。在此,劳曼克思、伊迪丝,甚至那两次世界大战,对斯通纳来说,都是同一性质的对立力量。 我们也看到,与旁人无关,也不是一个人守护自己——那个表面的自己,那个自己微不足道,那个自己完全可改变和自我牺牲,而是一个人在世,需要守护内心的信仰,他得坚守某些东西,才是为“人”的意义,就像当初斯通纳在书房中慢慢打造出自己,赫然发现了自己,我们永远不会轻易放弃,为此,我们的主人公斯通纳倾尽了一生。 必然的后果是,在伊迪丝的神经质的错误教育下,女儿格雷斯在刚上大学时即失身怀孕,与一个毫不相爱的男孩爱德华·弗莱发生关系。然而,让人悲泣的是,这是一起以身体换取自由的赌注,是女儿反叛和逃离母亲的最后抗争,虽然是以严重伤害自己的方式。 伊迪斯既是要挟,又自作主张让女儿嫁给让其怀孕的大二男生弗莱,迫使他们休学。结果半年之后,这名不情不愿结婚、未亲身见到自己孩子的父亲,战死在日本轰炸珍珠港的反击战中,格蕾丝深知这位男生也即新婚丈夫有意去参战的绝望,他的死亡,让她后半辈子也不得安生,毕竟,她利用了他。 这本书的背景设置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不管是欧洲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不管是马斯特思的死亡还是弗莱的死亡,他们年轻鲜润生命的无情毁灭,都带上战争让我们难以释怀的注脚。这些偶然又多少必然的死亡,由女儿格蕾丝个人来承担罪责显然是过于沉重,又有失允的。战争的阴影带给人们的永久创伤,有时不止一代,甚至数代也未必能恢复和重建当初的精神园地,我觉得这也是这本书要強调的。 有人斯通纳逆来顺受,对自身命运冷漠,对女儿的命运虽感痛心,却没有反抗的习惯,不,我觉得这是他对弱者的姿态,对弱者的伊迪丝,类似于对弱者的我们自身的怜悯,我们不妨把它看作爱的心慈手软,爱的礼物,爱的变形,却伤了自身,误了他人,而对系主任和战争,他是强硬抵抗的。我们不要忘了,还记得马斯特思曾经说过吗?说斯通纳会任由世界将他吞进去,再吐出来……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对未来拉向我们的命运,人在局中,有时并非那么敏感…… 在战争的大风暴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了。就好像,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黑暗,只有飞蛾扑火的幻灭,幻灭…… 有人说,不确定斯通纳的这种行为会不会为人所诟病,他好像总是远远地看着他的国家以及自己的学生在战争中“奔袭”,似乎与己无关。我们认为,他没有置身事外,面对战争他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做自己能做的,应该做的事,他像神明远远审视这场战争,审视它带给人们的影响,的确,他小心翼翼守护着他的火种。 关于“出轨”,《安娜·卡列尼娜》里有飞蛾扑火的悲惨结局,《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有热烈和幸福结局的绽放,《廊桥遗梦》里有欲望的隐忍与牺牲,凭悼一生的纪念,与斯通纳更近……无论如何,我们需先努力把自己修炼成完整的人,才有资格谈情、说爱。 斯通纳快60岁了,他认为他身上这种激情和这种爱的力量他永远超越不了,它强烈而稳定,永远在那里。是的,我们活着,我们爱着,生命因此燃烧,由此附带出行动的意义,没有爱我们难以为继,是什么证明我们还活着?对了,是爱和激情的力量!这也是斯通纳的一生,也是这本书给我们的启迪。 这些执着追求精神的人们,与罗素的话语不谋而合:“有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显然,斯通纳也在此列。 岁月疾驰,1954年,斯通纳63岁了,两年后即将退休,他争取着多教学几年。但他的宿敌劳曼克思百般阻挠,先是给斯通纳充裕时间写作为诱饵,不奏效,又转而评他为正教授,欲让他心软而善罢甘休,斯通纳誓死不从。正在这节骨眼上,不料,他感觉身体越来越虚弱,查出肠癌,将不久于人世。 他与伊迪丝之间酝酿出新的平静,偶尔说上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安静得就像爱情刚刚萌芽。“他们已经原谅了曾经对彼此的伤害,他们一心一意想着对曾经一起生活的敬重。” 这种“敬重”让人感动,是对一切过往生活的肯定,是时间爬上我们的额梢,时间见证着我们的生命,时间塑造着我们,在与人的关系中,所有过往都值得回顾和检视。这种“敬重”,是苦难与我们和解,是放下,是重新打量,是莫名中孕育的新生。“敬重”这句话难道不是本书的精髓吗?难道不是文学的姿态吗? 柔和的阳光,伊迪丝的侧影忽隐忽现,斯通纳知道伊迪丝在他周围活动,突然,他意识到,认识她他毫不后悔,他想:“我要是更坚强些就好了,我要是知道得更多些就好了;我要是早明白就好了。最后,他几乎无情地想:如果我爱她更多些就好了。”这是多么痛楚的领悟啊!“无情”,不就是要砍削自己适应对方吗?这又是多么矛盾啊!我们不过一生都在学习相爱又逃离,那个我们拼命守护和追逐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呢?不也包括这种冲突中的自我分裂及融合么? 这本书写了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三代人,有艰难的生活,有似水流年,有矛盾和斗争,有激情和放手,有出轨错误和死亡……《斯通纳》写得并不平淡。 最后,临时死,“斯通纳的手指开始松软,捏着的那本书慢慢滑动,然后快速越过他不动的身体,跌进房间的寂静中。” 我不认为这是虚无的暗示,生命消逝,无人问津的文字,空白,虚无,大气,一缕烟逝……相反,我认为这本书将参加到人类生命的有效序列中,是生命,不是书,书是生命的载体和一小部分象征。 还记得那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吗?那当初触动斯通纳并改变他命运轨迹的第73首: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每年的这个季节, 黄叶或尽脱,或只剩三三两两, 挂在冷得瑟瑟抖颤的枯枝上, 荒废的歌坛,甜美的鸟儿曾在那里欢唱。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这种时日的暮光, 日落后渐渐消失在西方; 黑夜,死的化身,慢慢把它赶开, 在安息中笼住万物。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那火光的闪耀, 在他青春的灰烬中奄奄一息, 在惨淡灵床上早晚要断魂, 被滋养过它的烈焰销毁。 目睹这些,你的爱会更加坚定, 因为他转瞬要辞你溘然长往。” 像秋日黄叶褪尽的悲伤,天地悲凉,这首诗似乎有挽歌性质,成为了斯通纳此时的写照,成为每个个体生命临近尾声的写照,也是我们阅读《斯通纳》汲取的力量,这首诗也向所有世世代代的生命,敞开了一扇之所以延续下去的且歌且哭之门,把我们的生命及热忱紧紧扭系在了一起…… 就像尼采热爱命运和永恒轮回,前者给出了接受生命所赐一切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后者则解释了人为何应当如此行事。尽管尼采的高蹈姿态与斯通纳有所不同。无论如何,我们拒绝生活的傲慢和愚蠢。 尼采也说:“任何人若把人类的历史当成加以感受,就会普遍体悟到各色人物的忧伤:顾虑自身健康的病人,回忆青春之梦的老者,失去恋人的情郎,理想正在消逝的殉道者……然而,如果一个人承受了,如果一个人承受这形形色色、不可胜数的忧伤……如果一个人能够让自己的灵魂担负这一切——人性中所有的最老、最新之物,失败,希望,征服,胜利;如果一个人能够将所有这一切集于内心,压缩为一种单一的情感,那么,就会产生人类前所未有的幸福:一种充满力与爱、泪与笑的神圣幸福。”这也是文学的体验方式,它带给我们的悲伤、愉悦以及力量。 是的,这也是《斯通纳》及莎士比亚这首诗歌给我们的启迪,关于文学,信仰,爱,死亡,斯通纳,我们,及其它别的什么……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小天
    推荐

    在教师节这天读《斯通纳》,心情异常沉重,斯通纳一生是平凡你我的缩影,他在生活的漩涡中孓孓独行,让人泪眼盈盈。          重读时看到开头心痛难抑,他逝后不久就如同投入湖里的石子,在人们的生活中淹没了!芸芸众生的你我,因为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就像一辆前行的列车,总是有人上来,有人下去,车依然前行,不会记得谁,更不会为谁停留!在广袤宇宙我们更是一粒微尘,轻轻的飘过岁月,不流任何痕迹……       普通孤单的农家孩子斯通纳,六岁就在家务活中穿行,直到高中都是每天和父母在大地里苦苦挣扎!十七岁的时候,在农活的重压下,他已经开始驼背。全家被逃不掉的辛劳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儿。父母毅然扛起生活重担,让19岁的他进去密苏里大学农学院学习,他在母亲表哥的弗特农场做着无穷尽的活计,五年时间自己挣食宿费,在没有热气的小屋裹紧破被看书,度过北风呼啸的严冬!他一年四季都穿着那套不变的黑色平绒套装,在大学校园疾行!       二年级时恩师斯隆的一节莎士比亚诗,开启了他的文学航程,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因为爱”,他选择了教师职业。在老师斯隆安排下,做了母校教师,同时结识了终身朋友,戴夫·马斯特思和戈登·费奇!        最好朋友马斯特斯一战阵亡!他在校方一次招待会上,爱上孤独保守的伊迪丝·伊莱恩·博斯特威克,婚后妻子的歇斯底里、执拗让他步步退让,每天留在办公室学习来解脱自己!而且伊迪丝还用自己的方式,隔离着斯通纳和女儿格蕾斯,成年后女儿为了摆脱窒息的家庭氛围,怀孕结婚!在斯通纳四十多岁时,他和助教凯瑟琳真心相爱,虽然终于遇到对的那个人,可是为了孩子、工作,还因为系主任劳曼克思的纠缠,他选择放手。大病一场后他埋头工作,最终直肠癌夺去了他的生命!         平凡的、执着的、隐忍的斯通纳,他是底层奋起的精英,但他有别于当代凤凰男,他有本分豁达的父母,即使他放弃农学,他们也选择谅解,至死都不愿意给儿子增加负担!他有恩师,给他指点迷津,选好人生方向,在一战参军的狂潮中,老师告诉他一场战争不仅仅屠杀掉几千或者几万年轻人。它还屠戮掉一个民族心中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永远不会失而复得。如果一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很快,剩下的就全都是残暴者……他选择了留在校园,潜心教学!            他又是笨拙无能的,以为一见钟情,就是爱情!当每天面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妻子,他试图挽留过这段感情,可是换来的是冰冷,当和女儿温馨相处时,妻子又安排女儿作息,把那仅有的一点时光给挤掉了!他选择退让,潜心学问,在知识中找到生的乐趣!他终于遇到知音凯瑟琳,生活中总是充满激情,即使被人们发现,他们还天真的相信,可以生活在自以为对他们的爱情充满敌意的世界,在那里自尊又舒服地活着。         斯通纳也是勇于反击的。因为斯通纳给残疾学生沃尔克成绩不合格,而残疾的主任劳曼克思与他纠缠不休时,他选择退让。给他安排多门授课任务,而又时间分散,他选择退让。劳曼克思抓住他的绯闻要处置凯瑟琳时,他选择退让。当劳曼克思想再次插手他的教学时,他勇敢出击,最终赢回了授课权!     妻子伊迪丝,是一个不会爱,不懂爱,一切为自己的女人!家庭的保守教育,压抑的生活,母亲的监督,青春的萌动,让她每天冷冰冰面对一切,即使斯通纳的求爱,她还惦记着欧洲旅行。父母同意婚事后,她急切结婚,摆脱家庭束缚。结婚后又是常常大哭,因为丈夫待在家里而异常烦躁,却在外人面前装恩爱。      不是因为爱而要小孩,觉得结婚三年应该有个孩子,为了孩子异常有激情,刚刚确认怀孕,激情就如潮水般退去了!生了孩子却躺在床上生病,却查不出病因!当无趣时才想看看孩子,一会就没有了心情!出去旅游回来,擅自借款买房,说是为了孩子有玩的地方,丈夫有一个研究学问的书房,最终歇斯底里说是厌烦了每天听到丈夫声音,闻到尿布味道。看到孩子和丈夫亲近,就嫉妒的拆开。知道出轨事实,却是大笑说男人都是这样,和丈夫又有了谈话的时间。当丈夫病重,她才哭泣说“没了他,我怎么办?”      人呀,总是在无路时,才想回头;总是在拥有时,大肆挥霍。        

  • 裸眼观星:零障碍天文观测指南
    🌻Ms. Du
    推荐

    他非英雄,没有建树;未曾跨过高山大海,也无穿过人山人海;曾爱得热烈,也曾逆来顺受;他曾想象过智慧,却找到了无知。他像块顽石,疏离着世界,坚守着真实的自我。而这样庸碌无力、平淡无奇的一生,值得经历么?难以直面的问题。 读人读己。在收藏夹里天天向上,在键盘里又佛又丧。这种拧巴和落差,沸腾着,不安着,冷却下来,渗进涓涓细流的日子里,在寂静时,在黑暗中,在临终前,开闸泄洪。 抵抗平庸的最后一课是要学会拥抱平庸吧,接受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最终我们也许会发现,咀嚼平凡和消化虚空竟是我们最不平凡而又充实的功课。 一声轻叹,所幸来过。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