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18版(翻译版)

经济学:第18版(翻译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经济学:第18版(翻译版)
    无为
    推荐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向来是历史学的难点之难点,所以以一种超然的眼光、轻淡的心态去看待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人物传记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对于此书的内容,任公的态度鲜明了然很符合其性格,任公本身也是一个历史人物,我很喜欢他的人品、性格、学识、情趣,曾阅读过《梁启超家书》,书中反映任公爱子心切育子有方的点点滴滴又对任公增添了喜爱。涉及到本书任公对荆公的评价,我当然不会有爱屋及乌的情绪在里面,我认为王安石算是一个正人君子,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还是一个思想家、文学家,总之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奇才,只是生不逢时终未了其伟大的理想和心愿。他的一整套革新方案深思熟虑但却在现实面前阻力重重,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胡赵执政时期革新方案受到保守势力打压的景况,我认为对于历史上这些革新人物应该不以成败论英雄,最起码要给他们以相当的尊重甚至尊敬。这是本书的读后感

  • 经济学:第18版(翻译版)
    这瓜保熟吗
    推荐

    宋朝应该是除近代以来我华夏最屈辱之时,国家陷入危难,我们需要的是不畏险阻,不顾个人利益而勇于尝试和变革之人,因此尽管王安石失败了,我反而更加欣赏他,因为他把国家和百姓看的比自己名誉重得多,难道他的才华不能让他享受安逸生活吗?就这点来看,整部中华史,这样的人寥寥无几。 王安石已有梁先生这样的大家为辩护,而李德胜同志又得等到何时呢? 建议那些一直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在糟糕透了,直接导致了宋的衰落”的朋友都来读读这本书,配合《苏东坡传》食用效果更佳。

  • 经济学:第18版(翻译版)
    俊杰
    推荐

    作为一个孤独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作为一个高格的文学家,他是唐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王安石时代的政局以及他的思想成长轨迹、执政前后的活动、变革新法的内容及成败、学术与文学成就、家庭与交友等方面,力图还原历史烟尘中的王安石以真实面目。

  • 经济学:第18版(翻译版)
    郭正顺
    推荐

    一心想施展变法抱负的梁启超为王安石立传,虽有惺惺相惜的情怀,但视野开阔,立意高远,考据认真,因此本传经得起历史的沉淀。

  • 经济学:第18版(翻译版)
    Ashes
    推荐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书中的苏东坡无处不闪耀着让人睁不开眼的光辉,而王安石则作为头号大反派,被林先生贬低的一无是处。以至于让习惯了学校课本中王安石形象的我三观尽毁却又徒呼奈何,要知道林先生的话都不是空穴来风,人家可是列举了几百条参考书目的。 林先生写《苏东坡传》是否真的仅仅出于快乐,我无从得知,我能知道到的是林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点名写到: 有些中国后代的学者,在西方集体主义的观点上看,打算为王安石洗刷历史上的污点,说他的观念基本上符合现代的社会主义,打算这样恢复他的名誉。在为王安石辩护的学者之中,中国现代一个伟大的学者梁启超,便是其一。 要说林一点也不是在针对谁,我可不信。 兼听则明,如今终于把被告也读完了,我该站谁那边呢?我想也许站队并不重要。虽然苏东坡和王安石是政敌,但他们并没有将对方除之而后快,王安石退居金陵,苏东坡不但为他写了封赏的敕文,还亲自去他家中做客。而这段轶事两位作者不约而同的都提到了,当然,梁先生意在证明王安石的伟大而林先生则为了突出苏东坡的豁达。既然书中的主角和传记的作者都没有刺刀见红,读者又何必急着站队呢? 王安石在的历史形象不佳,以至于梁先生不得不动用他深厚的考据功力,论证《宋史》和《神宗实录》并不可信,然后重新塑造一个“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的王安石。然而梁笔下的王安石就是真实可信的吗?自然也不是。引用钱穆先生主张,梁先生笔下的王安石大概算是一种“时代意见”。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封死了君主立宪的道路,另一方面,十月革命的胜利似乎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20世纪初的共产主义运动在日本十分盛行,连人间失格的大庭叶藏都参加了秘密共产主义活动。梁先生在这样的时代风潮下为王安石变法翻案有着他的良苦用心。 相比之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本可以写得从容得多。毕竟自古以来苏东坡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他的风雅轶事更被广为流传。林先生只要轻轻穿起苏轼那些珍珠般闪耀的传奇,稍加点缀就足以让读者倾倒了(事实上当代的一些学者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只谈苏轼的文学成就回避了他的政治观点),可是林先生偏要1947年的美国死磕王安石这块硬石头。也许能够直抒胸臆据理力争正是林先生所说的快乐。 我不知道梁启超和林语堂两位先生私交如何,但从陈丹青先生谈论鲁迅的书作《笑谈大先生》中获知,五四文人尽管会为了各自的理念论战不休,但并不伤彼此的和气,我想梁、林二位先生应该也是如此吧。因为这两本书,无论是书中的人物还是书后的作者,尽管走的道路截然不同,但都对命运多舛的祖国流露出了相同的赤子之心。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