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手册

精力管理手册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精力管理手册
    边行
    推荐

    维特根斯坦在后来数学上哲学上的投入,很有可能源于幼小时的完美的逆反——正是他从小便对察言观色游刃有余,使得他在过度了许多年后觉得无聊。凭什么非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应对那些愚的蠢的行为和言辞?于是他开始搜寻他觉得有意思的事情,音乐也好,工程也罢,最后到数学和哲学的洞天里去,那儿,才有足够的空间让他折腾。 他越在相关领域里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就越不耐烦人情世故里的种种揣着端着拿捏着伪装着。两者似乎触之即弹。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何独对品生特开启一扇角门?——因为,品生特对人情心理的体贴和拿捏,最贴合他幼小时的表现。他看品生特,如同现在的自己对曾经的自己的反馈和体贴,他在原谅自己。 那么,可以理解为,他的“创造”,完全是被无聊逼出来的!因憎恶无聊,他选择了伟大?好像是这样。 在读第二部分时,也就是他的青年时期,他开始在哲学语言的不清晰和幼小变逆期的反弹中陷入矛盾。他求死心切,上了战场;他独居,却找不到灵魂归宿;他信教,却又明晰教义中的漏洞;他散尽家财,去乡村教学……他头脑中的逻辑越来越完整,几乎要自成体系,就越来越与周遭的事与物格格不入。他在干什么? 想来想去,他可能在净化他的自识系统里杂糅的琐屑,他完成了人生修养的信条,即:打造一个绝对纯粹绝对干净的自己。这也就可以理解他为何散尽家财了(绝对财富),因为那些资产,不是他自己挣来的,那不干净。他做螺旋桨,做缝纫机,做园艺,修锅炉,做教师,编字典,写论著……他设计房子,设计家具,设计窗栓和把手,都要在一点一点的细节上死抠,不容许自己有哪怕零点零一毫米的瑕疵。他精准精细地打磨自己,只要还活着。好像,“干净”,就是元气。人要没这点元气充盈着,活不成活。 就像他对“数学”一样,很多年里,人们都搞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针对数学逻辑发起攻击,但又不给出一个攻击的目标。他在意的是“意”——好比,你对人施以援手,你起的那个意,是为了自我自豪,还是纯粹只为助人。任何结果任何目的都有其出发的地方,虐待而杀死一只兔子然后吃掉,和直接杀死一只兔子而吃掉,行径相同,目的相同,但那个初始的因,那念,不同。这是维特根斯坦追求纯粹干净的自我修养所不可模糊对待的。 至于老维的同性恋生活,如果一开始觉得诧异,不解,到后来你会发现,这个保持童真的人有多么可贵,因为可怜。想起木心,木心一生孤独,但他又热切着和谁的谈话——“有好问,有好答”,他享受孤独给自己的清冷清佳的氛围,但又忍不住想和人说说话,逗引自己还未发觉的智与性的趣味。不矛盾。 有人说他是哲学终结者,某种角度上的确。哲学的终极目的,因为哲学的框架和繁多的体系搞得无望无果。哲学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研究哲学的过程才是有趣的,可托付终生的。所以他“分析哲学”。 一个好的有意思的人,对外界的要求是严苛的,因为他对他自己更严苛。他一度为谋生而工作,有时仅源于他不接受馈赠,拒绝不对等的报酬。他从不欺骗自己。有句话: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也是因为这品性,他保持原初的童真,热烈又冰冷,他对弗朗西斯的逃避,无声,但磊落。甚至他的死……他不允许自己被病情拖得难看,他的墓志铭应该是好看的。 《论确实性》的最后一段论述写于4月27日——维特根斯坦最后失去意识的前一天。4月27日的前一天是他的62岁生日。他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过生日。贝文夫人送一条电热毯当礼物,给他时说:“愿快乐来日复返”,他死盯着她,回答:“不会有‘复返’了。”第二天晚上,结束和贝文夫人每晚的小酒馆之行后,他病得极厉害。从贝文医生那儿得知自己只有几天可活时,他叫道“很好!”28日晚贝文夫人陪着他,告诉他,他在英格兰的好友第二天过来。失去意识前他对她说:“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插图]”第二天,本、安斯康姆、斯麦瑟斯和德鲁利聚在贝文家里陪伴维特根斯坦,直到他去世。 有时会不自觉得想到木心,在看维特根斯坦时。两人都诸多共性: 一,对自己克制。 二,对宗教宽容。 三,为所需的付出一生,是要有牺牲的。 四,一生干净。 五,走得好看。 很多话,不必说了。

  • 精力管理手册
    双糖
    推荐

    能让你轻易读懂的就不是哲学家了,恭喜你,做到了,读起来的确费劲……

  • 精力管理手册
    小石頭
    推荐

    比较乏味的一本书,但能让读者全面的了解这位天才的一生。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灵,维就是这样的人。

  • 精力管理手册
    uuyue
    推荐

    一个完美主义、偏执、敏感、神经质的男人,逃离了家族的责任,选择了自己作为一个“天才”的责任,却也不断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而怀疑和否定的过程就变成了他的哲学,神经质的脾气又不允许他人批评,简直就是大大的一个“自我”,但人不就应该活出这样的一个“自我”吗?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的不断重复,每当有点“起色”,就开始自我放逐,觉得自己“江郎才尽”或“不配拥有资产阶级的生活,要用劳动创造价值”。感觉他直到过世,都活在这种“偏执的真实”中,没有感觉到他的快乐,而是感觉到了他的内心矛盾和没有出口。所谓的“体力劳动”也并不是他真正的出口,只是能够缓解他内心冲突的工具,因为过度的耗散精力和相对机械的工作,可以让他被动停止思考,不用面对矛盾的内心。 但他又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一个任性的孩子跌跌撞撞跑过了每一个他想起的地方,即使别人看来走了很多弯路,平坦大道时却不乘胜追击,只是随着自己的心意而随时转变生活的方向。但我觉得对于维特根斯坦这种“出生即终点”的人来说,如果真的不走弯路、乘胜追击才是奇怪的,当生命中不需要为了金钱担忧,拥有了很多知识和艺术的储备,探索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且不喜欢了随时放弃,才是他人生该有的走向吧。 书里的哲学部分完全没看懂,也没有兴趣,但通过别的渠道了解到,维特根斯坦哲学上最大的成就是“终结了哲学”。所谓的“终结”并不是真的再也不讨论哲学,而是指出了哲学的局限性,哲学也只是一种框架,如何制定对哲学评价的标准,也就是在对这个框架制定标准,那就只能跳出哲学之外去制定标准,但在语言和科学中,并没有办法跳出这个框架,所以哲学的终极问题就变成了无解,而哲学也变成了没有意义的学问。其实科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数学建立在“1+1=2”的基础上,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建立在双缝实验观测之上,但我们却无法证明1+1为什么等于2,双缝实验中观察为何会影响微观粒子的状态。最终,哲学和科学都走向了神秘学,就好像游戏中的角色永远没办法通过游戏之外的世界去评价这个游戏,也没办法证明游戏的规则为什么会如此设定。当然这只是我肤浅的见解。 其实无论怎样,都会度过一生,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人生奴役,这是维特根斯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

  • 精力管理手册
    吴刚
    推荐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假如你吃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同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即便再伟大,我去看他漫长的人生道路,究竟意义何在? 一本传记读下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领会不多,但他曾经历的那些苦痛,那些自讨苦吃,那些热爱而不得,却如切肤之痛,感同身受。 不知道有多少岁人曾在年轻的时候想到过死。人生意义何在?为何人世有如此之多的不合理?为何社会如此之多丑陋而横行?为何自己的身上有如此之多令人厌恶的缺点?为何愈热爱愈挫败? 从不曾自认聪慧,但却知道每个聪慧的曾经少年都不可能不面对那些现实的拷问。 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不遵从,不畏惧。 如果说自然科学,如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可以毫无创见,仅仅因集前人大成而成为,那么哲学家恰恰相反,从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的观点与前人完全相同。只有叛逆者才可以解释这个不断前进的世界,探求未知需要的就是绝不承认权威。 维特根斯坦是伟大的哲学家,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术成就堪称“建中立极”!但他依然无法比拟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先贤。因为,他至死没有获得平静。 在智慧面前,在欲望面前,在亲人面前,在世界面前,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苏格拉底说,我的死是我的胜利。维特根斯坦终于没有“知己达变”。 维特根斯坦是有罪的。他的罪孽不仅仅在于他不断反省的每日之小,不在于他至死未能直面上帝。对于他所爱的人来讲,他的能量庞大而可怕,多少师友、弟子因他而陷入苦恼甚至走向死亡。适当的智慧,是阳光、是雨露,不加节制的天才会变成洪水,变成灾难。 不是天纵之才,便不那么容易陷入那些形而上的痛苦。做个普通人,可以享受天才所无法享受到的世俗快乐。 维特根斯坦没有想通,读了维特根斯坦的传记,可以帮助我们想通那些他没有想通的事情。 半瓶威士忌后,于除夕之日草草。

  • 精力管理手册
    叶落心
    推荐

    此生光明,亦复何言 失去意识前他对她说:“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

  • 精力管理手册
    Angel.XJ
    推荐

    【邻家,那个天才男孩】书房里,Ray Monk 在1991年出版的“The duty of genius ” 总是和Ludwig Wittgenstein 用英文和德文发表的Philosophy Investigation紧紧靠在一起。 Ray Monk作为畅销传记小说家,是很成功的。 因为他以20世纪初,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围绕在Wittgenstein 家族,形形色色各类知识精英,艺术哲人,各派顶尖学术人物,反衬、刻画了Wittgenstein, 一个内心狂暴、激情、丰沛、深刻、偏执、强势的灵魂。 Ludwig Wittgenstein的一生一直在确定,求索自己存在的意义。 他期望自己待在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 他的思考方式是, 不断地抛出问题, 一直听从当下的灵感。 在病入膏肓的时候他竟然一改忧郁。 鼓励朋友,勉励自己, 他写道 不要让悲伤侵扰你, 应该让它进入自己的心里 不要把悲伤锁在门外。 因为在头脑里, 它是令人恐惧的, 但在心里它不是。 Wittgenstein的最后一句话是对照看他的贝尔夫人说的: “Tell them I've had a wonderful life” 作为学者, 他是我敬仰的前辈, 真实、敬业、执着 作为人, 他是羞涩 只给懂得自己的人 讲笑话的邻家男孩。 他心目中的真善美, 最纯、很真。 正如:Wittgenstein最欣赏的诗人歌德,                                      在浮士德第四幕中: 如果我对某一瞬间说:停一停吧,你真美丽!那时就给我套上枷锁,那时我也情愿毁灭!那时就让丧钟敲响,让你的职务就此告终,让时针停止,指针垂降,                             让我的一生就此断送! 15/11/2018,Angel. XJ

  • 精力管理手册
    皮皮
    推荐

    最难读的人物传记,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是哲学的一生,他试图拨开一种迷雾,就是人类行为、心理、思考的界限究竟是什么?在真实和思想之间存在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大量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理论的介绍,艰深至极,细读太累。而他本人的经历对常人没有任何借鉴意义,天才就是高山之巅,只可仰望。终其一生严格贯彻自己的哲学理念到生活,绝不懈怠:主动放弃一切物质享受,亲历到一战、二战的动乱和颠沛的漩涡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苦心孤诣的思考与写作,绝大多数时候的状态都是贫困、孤独、压抑、随时疯癫的焦灼、病痛折磨……临终前总结,认为自己度过了很好的一生。

  • 精力管理手册
    苏子
    推荐

    不知不觉读完了,不知不觉泪奔了[流泪] 因为个人才疏学浅、鄙俚浅陋、生命体验太少太浅,好多好多地方都没懂,包括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和维特根斯坦其人。 作者用丰富的资料(日记、信件、维特根斯坦亲友们的回忆)向我们串联起了维的一生,一个完整的人的极好的一生。他的富N代的维也纳豪族的出身、他的哲学、他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工程师、哲学家、士兵、战俘、乡村教师、教授、药剂师……)、他的活在自我内心的纯粹、他的聪慧 激情 独立 傲然 自卑 强烈 强势 专横 过于自省…… 书看完了,可我仍很留恋,读的过程中,时而踱步思忖、时而激情四射、时而忧郁落寞、时而拍掌欢呼,也不时把文段分享给朋友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作为维特根斯坦的朋友,听他的哲学沉思,感受他的情绪起伏。他的心理独白总让我觉得自己在照镜子,那一声声复杂细腻的内心声音~ 有太多太多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摘录一处: “《马可福音》:若一人赢得整个世界却失去自己的灵魂,于他又有何益? 维特根斯坦:没失去灵魂的人是多么少。 罗素:这依赖于有一个真心追求的大的目标。 维特根斯坦:这更依赖于痛苦和承受痛苦的力量。” 我已经彻彻底底地被维特根斯坦折服了,他仿佛是一束强有力的光,在我触不可及的高度上鼓舞着我的信念。 纸质书送朋友[耶] 哦对了,读维的哲学著作或许也可以结合着这本传记的相关部分,大概能帮助理解。微信读书电子版少了文前照片。

  • 精力管理手册
    洪烽
    推荐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责任》读后 ◇861871211581901052 “一个朋友描述他如何来到贝多芬的门前,听到贝多芬对着自己的新赋格曲“诅咒、咆哮和歌唱”;整整一个小时后贝多芬终于开了门,看上去像跟魔鬼干了一架;他已经36个小时没吃东西了,因为他一发狂厨子和女佣人都躲开了。维特根斯坦认为这就是应当去做的那种人。” 维说到做到,成为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有时候想想做到了挺正常,因为每个人都是两个眼晴一个鼻子,为什么贝多芬就是天才,就能成为音乐的珠峰。 不过,也是,想当然确实很容易。 ◇ 或者换个说法,这些天才与普通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大概两方面,客观与主观。客观主体是环境体系。主观主要是心志性格。 从维来看,从小客观环境非常优越,从他们兄妹姐弟八个孩子最多时有三十多个私人教师可见一斑。但回顾维的一生,他童年是压抑的,因为他是最小的,与兄长年纪相差甚远,他就目睹了几个天才兄长,青年时追求自我时与父亲激烈碰撞后的凄凉境遇,实实在在地为其敲响了警钟,他学会了应对,学会了投父亲所好去学习技术、商业。所以从本书来看,童年时优渥的客观条件并没有对其有太大帮助。 而罗素与维的相遇,算是维的幸运,因为那是理性的罗素最宽容大度的一段时期。所以维最初的哲学萌芽,由其倍加呵护。虽说不护也可能早晚会成长,但这种呵护令其拥有了更多的茁壮时间,对于有限的生命来说,其珍贵无以言表。真心爱惜一个人,是很想要保全他本有的样子,反而舍不得去教他如何取悦这个世界。 但维家族的丰厚物质条件在其与罗素的相遇与相处中,是否起了什么作用及多大作用,书中未提,也暂未找到相关。但罗素当时已是三一学院的重量级人物,却百般忍让于维。书中虽给出交待,是罗素特宽容时期,又极度喜爱维的哲学天份等有力证据,不过,仍存疑。 之后,维上战场,回来,彻底放弃家族财产,客观条件已趋于一般或以下。 ◇ 主观上,从书中看除童年外,性格不好相处,性情极度真实与直接。比如,与罗素一起看一场划船比赛后,“他突然站住了,说我们度过这个下午的方式是如此败坏,我们不应该这么活,至少他不应该,他说任何事都不可忍受,除了创造出伟大作品或欣赏别人的伟大作品。”他讨厌一切种类的折中方法,他谴责一切不是极真诚的事。 心志,一生坚定不移,并且全力以赴到燃烧生命。要么伟大要么废物,没有中间态。 如此比对的话,客观虽有存疑但明显是辅助,主观才是主要。而且更广泛的看,生活中的事物绝大部分也都是主观意志的产物,比如,财物、汽车、小区、公园、城市、国家等都是。不是主观凭空创造,而是意志的延伸与执行,是对客观的再创造。 这样的话就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只按自己内心去活,要么疯了,要么就是天才。维算是幸运,没自杀也没疯,所以天才了。从三一学院到湖边渡假小屋,再从战场到被俘,从小学老师再到学院,他的内心几乎始终处于煎熬的状态。总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了,因他时刻都有一种使命感,使命让他别无选择,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去探寻一种透彻。 “他的心智恒常绷得最紧,专注于困难到令人沮丧的东西。正常人对他是一剂草药,同时也是一种折磨。” 所以,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只有当事人才能明白了。不过,未成为天才的人们又少经历不幸了吗?又或者真正的人类生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全书读完,最惊异于维特根斯坦将纯粹、真诚、强势这些被滥用的词汇的正名,发现世间竞真有这样的人,而且还是个天才,并成为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这又是一种幸运。 “如果我不快乐,而且知道我的不快乐反映了自己和实际生活间的严重分歧,我就什么也没解决;我将在错误的轨道上,永远找不到摆脱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混乱的出路,只要我没有达到那至高的和关键的洞见:那种分歧不是实际生活的错,而是我这个人自己的错…… 达到而且坚守此洞见的人,一次次努力照此洞见生活的人,是有宗教性的人。” ◇ 天才被赋予了太多光环,已远离了本真的面目,也使其更加遥远与神秘。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台地球上最精密的仪器,它至今仍让科学迷惑,让宗教为之崇敬。这就是包含了大脑的人体。 传统意义上的天才就是在有限时间内最少阻碍下合理地运用了这台仪器。就是如此的基础运用,就令世人瞠目结舌。 所以未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天才的原因,是屈服,是放弃,是对生而为人的最大辜负。

  • 精力管理手册
    吴家来.GaryWU
    推荐

    维特根斯坦是个坦诚、勇敢、纯粹的人。他度过了快乐的一生,用天才的大脑,推动哲学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 精力管理手册
    PU007
    推荐

    维特根斯坦,毕业于剑桥,罗素大师的得意门生。被称为哲学届的爱因斯坦,其丰富的一生和高深的思想体系,都能从阅读这本书中一探究竟。书中大量的阐述了老维的思想,却让人如堕入云里雾里。连罗素大师都不能明白其思想,我们读者也只能管中窥豹,了解个大概而已。 路德维西·维特根斯坦是大家子弟,据说他家的财富在当时的欧洲,仅次于罗斯才尔德家族,其父母家族的文化造诣都很高,都是欧洲顶级的,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当时奥匈帝国的艺术家好多都是他家族赞助的,许多作品都是首次演出都是在他家,他还有哈耶克这样的亲戚。他还有与希特勒的合照,读过同一所学校。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爱好是深入骨髓的,是信徒般的狂热,对每一个条目都是深刻思考,精雕细琢。这种苦行僧般的生活,这种虔诚的态度,如同佛祖,完全抛弃现世的物质享受,追求纯粹的精神生活。 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哲学、精神哲学、语言哲学等,是哲学史上唯一的开创了两个流派,并同时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以《哲学研究》为代表。 老维贵为数一数二的富二代,资助过像里尔克这样的大诗人,又散尽家财跑去农村教书,还上过战场,人家穷其一生想混个教授,可老维在剑桥当教授当腻了,跑去医院做药剂师,又跑到别人那里“混吃混喝”的写书。我们也只有说这就是“天才之为责任”吧。 临终前他说了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维特根斯坦本人,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因此是不可复制的,不可学习的,作为一个世家子弟,属于哲学家中的哲学家。

  • 精力管理手册
    孤山梅雨
    推荐

    重读瑞.蒙克“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随着时间推移,维特根斯坦在思想上走向返璞归真,罗素继续朝向文明入世拯救者角色。—— 到底谁更是高人?也许见仁见智。我个人投维神一票:维特根斯坦是真正厘清世界与个人本质的思想大家。相比较而言,罗素有些俗了。 与罗素分歧的开始是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宗教信仰与神秘主义色彩是无神论的罗素不能容忍的。—— 但其实维特根斯坦并非形式上的教徒,他只是经过一战洗礼后突然觉得人没信仰是无法生存的。而且,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尽管他并不相信天主教大多教义。 关于维特根斯坦在奥地利穷乡村做小学老师时给几个优秀学生开课后小灶遭到学生本人与对方父母拒绝的情形,让我想起前几天看见有人说的, —— 贫困地区的学生常常是自己或家里不想上学的多,即便外来者去扫盲,或在当地投资教育事业。因穷乡僻壤的人或家庭有生存压力。同时,维特根斯坦的聪明乡村学生也因为自尊而不愿继续进入维也纳完成进一步教育,有个学生觉得那对他是种恩施并感到羞辱,让他时时有感恩戴德的压力,故而情愿放弃维特根斯坦的青睐与无私帮助。 对天才来说,何时何地写作,怎么写和写什么,都不会影响其作品质量的光芒。何况维特根斯坦的作品涉及思辨性哲思为主。因此维神不理解并嘲笑那些非要知道他年龄的读者行为。 维特根斯坦把修身与内省放在第一位,和圣人的智慧相当接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比较罗素,维特根斯坦更是真正严肃的学者,虽然罗素思想开放。罗素后期已经放弃了学术再创作,满足于做社会演说家和畅销书作者。此外,维特根斯坦认为罗素的“数学原理“错误百出,应该重起炉灶,而非“再版“了事。 20世纪上叶的剑桥群雄辈出,不仅出了维特根斯坦、罗素、凯恩斯等大师,拉姆塞当时还只是个本科生,却已经能慧眼欣赏部分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并得到罗素青睐,协助罗素再版并评论罗素与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 从拉姆塞给维特根斯坦的书信及其评论罗素、怀特海的著作来推测,拉姆塞的智商和观点比罗素更接近维特根斯坦一些。 至于维特根斯坦与凯恩斯的关系,有些耐人寻味。整体而言,凯恩斯可能在维特根斯坦面前还是羞涩,故而虽然背后极力撮合W从奥地利乡村教书重返剑桥学术,并资助W路费(因维特根斯坦彻底放弃了个人遗产继承,宁愿清苦受穷)。所以K没写信给维特根斯坦(W)。这也显示出大神凯恩斯的与众不同:—— 凯恩斯很可能觉得自己吃不消和维特根斯坦讨论后者的烧脑哲学著作...... 想一想,假如经济学天才凯恩斯也让自己象罗素那样给维特根斯坦骂一句蠢笨的话!哈哈,凯神到底也是另一个天才人物:他不给维特根斯坦这种“羞辱“机会! 维神很深刻,他反对任何科学崇拜。现代社会实际上从宗教崇拜进入了科学崇拜。科学万能论正无可避免地衰败人文发展,以及人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敏感性。犹如卡尔.斯密特的政治神学阐述的:现代社会所有的规范和理论,都是神学的世俗化…… 人们往往对百分百忠贞的爱情不加珍惜,因为来得太容易。尤其维特根斯坦这种弟子众多的天才,选择太多,却也并不一定能获得完美的情爱归宿。性格即命运? 维特根斯坦终身都在真正的性爱与精神恋爱兼同性友谊之间游移和撕裂。—— 他最需要的是超越普通友谊的特殊亲密感。这不容易,大抵具有这种素质的必然会疯狂地爱他,如斯金纳,但维特根斯坦却不特别喜欢过于彼此奉献的情爱。而不够亲密的友情,则不太容易得到维特根斯坦的过分专注。假如维特根斯坦不做教授,没有大批弟子崇拜者给予他温馨,估计他会早逝或自杀,如他的三个哥哥? “一切东西都是其所是,而不是别的。”乃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题句。 看到维特根斯坦最后在他喜欢的几个好友陪伴下辞世,很欣慰。W的遗言: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很好的一生。 (孤山梅雨 己亥元月)

  • 精力管理手册
    去月球看大海
    推荐

    大量繁琐真实的来往信件,揭示了更生活的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态度和内容的是如何起伏变化的。很多人都在赞美他是独一无二的天才,但我更愿意承认他是一个忠于自己内在敏感纯粹,并心无旁骛诚实地专注自己感兴趣的,渴望在生活中经历燃烧,苦难,不惜代价刺激他以灵感,并享受,抗拒,逃避,无视,压抑,自私等糅合着多样复杂性所带来一切的人。 这离不开他成长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为他的性格底色带来的敏感脆弱;也离不开他成长所处的时代,阅读的书籍,还经历了给世界苦难与绝望的两次大战..... 弥留之际的:”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孤独,自私,负疚,忏悔,真诚......他渴望的真实,是他心中所有的世界。

  • 精力管理手册
    陈招兵
    推荐

    我在关注西方哲学以前,恕我孤陋寡闻,我根本不知道维特根斯坦这一人物,因为阅读西方哲学史著作时,很多著作都对他评价很高,加上对他格言警句式的哲学语言感兴趣,更对他的逸闻趣事好奇,仔细阅读了几本关于他的书,如牛津通识读本《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等。后来开始阅读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读完后,觉得收获很大,但由于他的书都晦涩难懂,不大好读,读一遍得花几个月时间,当然,与我的理解能力低下有关系。我用上了当初阅读《传习录》的笨方法,先扫清外围,读传记,找参考书,尽量先从外围了解大概,然后才读其著作。 实际上我不知道如何评价此书,因为我除了明白本书的结构和大概情节外,细节方面如同维特斯坦的著作一样,比较难读,因此不象我读《王阳明大传》那样,很快收工,因此本书也花了很多时间。 路德维西·维特根斯坦是大家子弟,据说他家的财富在当时的欧洲,仅次于罗斯才尔德家族,其父母家族的文化造诣都很高,都是欧洲顶级的,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当时奥匈帝国的艺术家好多都是他家族赞助的,许多作品都是首次演出都是在他家,他还有哈耶克这样的亲戚。八卦一个,他还有与希特勒的合照,读过同一所学校。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爱好是深入骨髓的,是信徒般的狂热,对每一个条目都是深刻思考,精雕细琢。这种苦行僧般的生活,这种虔诚的态度,如同佛祖,完全抛弃现世的物质享受,追求纯粹的精神生活、灵魂生活,现代中国只有弘一大师可与之类比。 至于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哲学、精神哲学、语言哲学等,是哲学史上唯一的开创了两个流派,并同时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以《哲学研究》为代表。 维特根斯坦本人,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因此是不可复制的,不可学习的,作为一个世家子弟,属于哲学家中的哲学家,犹如世人评价陈寅恪:公子的公子,教授的教授。只有他的学说,才是对我们有所帮助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