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手册

精力管理手册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精力管理手册
    语丝
    推荐

    看得心潮澎湃。内容非常翔实,作者引用了大量维特根斯坦及其友人的书信和日记。对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也有感性上的帮助。

  • 精力管理手册
    电火花
    推荐

    哲学真是残酷,一如既往地批判否定,踩着前辈的“尸体”前进。尽管读过此书后自己依然不能对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达到明晰的境地,但是从书中我感受到一种活的精神,那便是不断质疑,日常反思,人是可以选择清醒痛苦地前进的。

  • 精力管理手册
    阿门
    推荐

    合上书(看的纸质的)之后的零星记忆: 出身维也纳贵门;19时从事航空学研究,造飞机;有卓越的哲学天赋,从师罗素,后两人思想不统一,逐渐疏离;同性恋;喜欢清静,寄宿别人家时对食物的“要求”是每天一成不变;德国入侵奥地利时找朋友申请了英国国籍;当过士兵;在医院当过药剂师;在挪威建了一所小房子,希望用来当成永久的住处;曾在一所小学任教,对学生严厉,家长对他比较讨厌;他的课上很少有学生能听懂;常写日记;晚年在哲学界地位很高;临终前的日子一直在抓紧写作;去世时他说“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 语句摘录:1.“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物的总和。”——《逻辑哲学论》(个人理解:世界的构成不只包括具体的物,还包括时空关系,力的关系等,其他一些联系。有点像意识和存在) 2.“性欲随身体的接近而增加,爱则在爱人缺席时最强;爱需要分离,需要一定的距离而得以保持。”(有时候适当的距离确实会产生美,两个人在一起腻歪长了,便习惯了对方的好,当缺点一点点显露或有一点点做的不够好,厌的感觉就会一点点增加) 3.良心是上帝的声音。 4.艺术作品是在永恒的形式下看到的对象;而善的生活是在永恒的形式下看到的世界。这是艺术与伦理的联系。通常的观看方式仿佛是,在对象中间看对象,在永恒的形式下的看则是从外部看。这样,整个世界是它们的背景。 5.当你在一座此前无人攀登过的陡峭山峦上开出一条上山的小路时,一定会怀疑有没有别人想跟上。 6.我是我的世界,因此,若世界让我不快乐,唯一对此有决定意义的做法是改变我自己。“快乐的人的世界和不快乐的人的世界是不同的”。 7.改善你自己,那是你为改善世界能做的唯一的事。 8.和他在一起时维特根斯坦能肆意满足自己的一种口味——琐细和无聊的幽默,维特根斯坦称之为“废话”,他说跟某个人“大说废话”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和朋友“大说废话”确实是一种放松的方式,有时也会产生灵感) 9.他主张这样一种历史观: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不是收集事实和提供解释,而是通过看出事件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件的意义。 10.“如果你和我要过宗教生活,那一定不是我们就宗教进行很多谈论,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了.” 11.《蓝皮书》开头谈的是“哲学迷惑的一大来源”——即我们倾向于被实词误导,寻找与之对应的东西。于是我们问:“时间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知识是什么?”“一个思想是什么?”“数是什么?”等等,并且期待能通过命名某物回答这些问题。 12.魏宁格:与所爱对象的身体接触,在这样的接触中,性的冲动被唤醒...足以把爱当场杀死。 13.幽默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14.“你对人们的脸不够注意,这是你应该努力改正的一个缺点”这一声忠告暗含在他的心理哲学里:“一个内在的过程需要外在的标准”但外部标准则需要认真的注意。 15.“现在我做哲学就像总是把东西放错地方,只好又去找的老女人;一会儿是她的眼镜,一会儿是她的钥匙” 16.“我相信能独立思考的哲学家会有兴趣读我的笔记,因为,即便是我只是很少射中靶子,他也能辨认出我不停瞄准的目标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的个性,与众不同,常常有别于他人,而这正诞生了一颗耀眼的哲学界明⭐️。

  • 精力管理手册
    山河水
    推荐

    断断续续的读了两三个星期,越往后读更是读的越慢,也愈发的被维特根斯坦所吸引,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伟大的灵魂。 也许这是传统意义上天才最完美的范例,激情、深刻、强烈和强势。 我希望我也能像路德维希一样,在我临死之时也能说上一句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 精力管理手册
    今逍
    推荐

    初冬阴雨连日,缩伏小屋一隅;手机捧着读着,不觉两周过去;时倦时谜时醒,掩卷心冷且静  。

  • 精力管理手册
    侯思源
    推荐

    (挺矛而上的哲学家 是一个赤裸裸的人) 是我的裸体 骑上时间绿色的群马 冲向语言在时间中的饥饿和犯罪 那个人躲在山谷里研究刑法 海子 1987.7.16

  • 精力管理手册
    推荐

    近期看过最长的书了,陆陆续续看了有一个半月。这本书颠覆我对“天才”这个词的理解。原本以为天才是从小就应得知的,看完传记才发现你拥有得天赋也可能是逐渐被发掘的。显而易见的天赋比如音乐、美术或者体育很小就能触及那么也是显性的,而商业、逻辑、语言、哲学甚至政治这些方面的天赋就只有你入轨迹了才能现露吧。 他从军、被俘、乡下当老师、去苏联再到医院的工作,不管职业上几次逃离,最终反而更坚定他的天赋也使其一生都为了哲学而存在奋斗。他纠结、焦虑也傲慢过,渴望被理解和认可。他为孤独、抑郁所困扰,也需要信仰和爱。他认同一部分宗教却无法完全信服。他恐惧爱欲错过表达,也忏悔试图摆脱虚假的自我。临终那句“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是他对世界和生活的回答。 用苏格拉底的话结束这本书的旅程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 精力管理手册
    王云皓Clover
    推荐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有神性,他认为宗教艺术和一切神秘的人文形式都高于科学。我不谈论他观点的正确性,只是仍然会谴责他存在一种逃避的心理——因为发现了《逻辑哲学论》的矛盾又无法修补因而认为理论是不可说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自己尚存的不诚实而绝望、轻生,因此转而向托尔斯泰的《福音书摘要》寻求支撑。维特根斯坦身上有很重的宗教性色彩,尽管他并不信教,但神秘主义的观念让他避开了那些难以谈论的“形而上学”。 不过人的浪漫是浑然天成的,因而为何不能付出那么几十年的思考,把理论的针尖对准世界的泡沫,看一看我们面对的究竟是不是世界的倒影。如果真是,那么那一天我会去告诉维特根斯坦,他的“魔法书”找到了。 维特根斯坦过后,人类还是不免会去思考。世界是本质的么?思考是本质的么?维特斯坦根能证明“魔法”是最底层的么?他所谓理论所不可说的,是不是只是另一种游戏的规则呢? 诸如此类的哲学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都是“非法”的、不正当的,因此只要澄清了语言就不会再有这样的苦恼。他强调,人们想要的不是解释而是阐释。这一点可能是对的。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对于周遭世界的理解是否仅是牵强附会、自圆其说。因而这种不信任、这种对于逻辑和科学观的深刻的怀疑,维特根斯坦选择了一种没有观点的阐释和澄清取而代之。 40年后里弗说维特根斯坦在两个重要的方面影响了他的思考:首先,谨记事物是它们之所是;其次,寻找启发性的对比,从而理解它们如何是其所是。这两个想法都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中心要点。 对于他来说,世界宛如一个棋局,棋子都已经在棋盘上了,他不需要质疑为什么有棋子棋盘,他唯一要做的发现走棋的规则,描述它、使用它,这就是维特根斯坦与上帝玩的游戏。 可以说,他的悲观主义造就了他悲观的消极的逃避的哲学思想:因为战争的影响无法相信科学,因为理论的迷雾无法相信逻辑;所以他批驳这一切,他站在理论的反面,试图在人类掉下思考的深渊之前死死拉住缰绳。 不论他是否做到了,维特根斯坦在这一点上是无比正确的——人不应该怀疑一切。因为若是如此,那么连怀疑本身都应当怀疑。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维特根斯坦认为应当存在公理,先验性的知识,以及规则。因此他在撇开逻辑哲学之后做的事就是让人们看清楚自己手头的工具和技术(比如语言和逻辑),进而严格区分规则和游戏,让哲学能够返回有用的、实际性的思考,而非困在形而上的迷雾中打转。 维特根斯坦并不想将我们从世界中解救,他在试图消解我们“被困于世界”这个想法。

  • 精力管理手册
    水寿
    推荐

    什么是哲学?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哲学就是概念考察”。那么,什么是“概念考察”呢? 我们平时使用概念,仅仅是用概念说话,并不会去考察这些概念是何用意,但是,哲学做的事情就是去考察人们所使用的概念究竟是何意义。维特根斯坦认为:“描述世界不是哲学家的任务,哲学家的任务是检验我们描绘世界的手段或者概念,科学家可以创造新的概念,而哲学家不能。”所以,概念考察的目标不是提供新知识,而仅澄清意义而已。 哲学是在已知的事情中求道理。而科学家却可以通过很多实验的观察来发现新的事实。即是说,概念考察和经验性工作是两个层次上的事情。维特根斯坦说:哲学作为概念考察,只追问人们已经知道的事情。世间人忙于贪新求知,而哲学家却不这样,他只逗留在我们已知道的世界中。庄子说“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老子也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哲学家是在已知的事情里求道理,这是哲学的又一特点。 哲学的功能是治疗,不是理论建构。维特根斯坦说,我们不需要任何理论,也不做任何解释,而只进行描述。哲学不提供任何理论,提供理论是科学的事情,当然哲学并不是无事可做,因为科学虽然提供了理论,但这些理论并不能消除概念困惑,因此哲学通过概念考察澄清意义,而且这个考察不是用来建构理论,其目的是治疗。 “任何靠梯子才能达到的东西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维特根斯坦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思想家。著名哲学家罗素称他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富有激情、深刻、炽热并且有统治力。维特根斯坦还被人们列为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 精力管理手册
    Aaliu刘不浪®天园艺术
    推荐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维特根斯坦传记,自出版以来广受赞誉。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描绘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精神世界以及传奇的一生,堪称一流的思想传记。

  • 精力管理手册
    Kevin .L
    推荐

    维特根斯坦号称哲学届的爱因斯坦,其丰富的一生和高深的思想体系,都能从阅读这本书中一探究竟。此书如果当传记来读,并不复杂,我们还会被维特根斯坦传奇的一生所吸引。但书中大量的阐述了老维的思想,却让人如堕入云里雾里。连罗素大师都不能明白其思想,我们读者也只能管中窥豹,了解个大概而已。抛开思想体系,老维一生就如中国古人的君子,贵为数一数二的富二代,资助过像里尔克这样的大诗人,又散尽家财跑去农村教书,还上过战场,人家穷其一生想混个教授,可老维在剑桥当教授当腻了,跑去医院做药剂师,又跑到别人那里“混吃混喝”的写书。我们也只有说这就是“天才之为责任”吧!难怪老维临终说出他总结一生的一句话:“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在人生终结时这样总结自己呢?

  • 精力管理手册
    李咚咚💎
    推荐

    “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真实于自己是不能违背的责任。”四岁学会说话,八岁开始思考哲学问题。有趣又传奇的一位怪才。再一次get到了人物传记的魅力~

  • 精力管理手册
    天逸
    推荐

    只要活着,我希望作为哲学家而活着 读完这本书用了很长时间,中途几次需要停下寻找资料去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一些哲学思想(有的很难理解),也经常需要暂时休息几天以暂缓沉重的心情。 关于维特根斯坦,他的title太多了:哲学界上世纪排名第一,整个人类世纪排名第五,超级天才哲学家,哲学终结者,超级富二代等等。他随手丢掉了常人做梦也想得到的,又随手拿到了常人做梦也得不到的。 本书遍历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痛苦的一生。为什么说是痛苦的一生呢?是因为我在阅读时一直感到痛苦,我无法说出路德维希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哪个时间,也许生命作为整体是非线性的,所有的痛苦加总所得出的结果居然是快乐;又或许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无怨无悔的一生本身就是幸福;临终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为了履行自己身为天才的责任,为了过哲学家的一生,为了无愧于内心与上帝,路德维希的一生独自承受了太多,这种感受凡人无法体会更无法用言语说出,在此我也只能保持沉默了。正如路德维希的名言:可说出的都可以说清楚,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这句话真好用) 没有人能真的读懂另一个人,对于路德维希更是如此,我们只是从中得到一些体会罢了。为了不再经历一遍这种痛苦,我不再回顾与剧透路德维希的生平,而是根据他的一生,梳理一些他在哲学上的思想脉络,希望能有助于理解此书。 如果说笛卡尔确立了普遍怀疑,康德为理性划清了边界,尼采重构了一切价值,那么路德维希的工作就是重估了语言与整个哲学。这也是哲学家与科学家最大的不同,科学家的工作可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但哲学家不行。哲学家必须要一次次回到根本,一次次颠覆与重新思考,一次次下潜到最深地基看看哪里有问题。这次,路德维希颠覆了语言,颠覆了逻辑,颠覆了哲学,也颠覆了自己。关于颠覆自己,我认为对于路德维希,我们要把他当做两个人来看待,且这两个人以奥地利做乡村教师的时间为界限。路德维希早期的工作已经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望,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推翻自己全部的哲学观点并重新提出一套全新的思想,此人真正做到了无愧于心,无愧于哲学。 路德维希的哲学缘起于数理哲学,论逻辑的起点和逻辑的边界,我想整个星球没有人比他想的更明白了。首先哲学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回撤认怂的过程,由本体论(世界是什么)回撤到认识论(我们能理解什么),再从认识论到语言分析哲学,语言分析哲学的领导者伯特兰罗素认为语言的混乱来源于逻辑的混乱,主张利用数理逻辑来规范语言。路德维希身处罗素的时代,并且贵为罗素最为推崇的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逻辑哲学论》,此书一出,惊为天人,被认为是终结一切哲学(虽然这种终结此后又被自己终结了)。路德维希哲学转向的惊人并不仅因为自己的决绝与彻底,更是因为他前期与后期的哲学分别代表了两种针锋相对的哲学体系的最顶尖的学术水平。 关于逻辑学,简单说两句: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推理有效性的学问,即如何从真到真的学问。逻辑和数学类似,是一门关于形式的学科,并不是关于内容的学科。逻辑命题的最基本单位是原子命题,即不可再细分的命题。罗素认为逻辑的终点就是数理逻辑的规范,一旦研究成功,人类的一切认知就像源代码一样展现在数理逻辑学家面前,所有的理解与表达都会精确无比无处遁形。此时的路德维希在书中写道,我们无法经验经验之外的东西,逻辑的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所以逻辑之外的东西就是语言之外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他认为,传统哲学之所以混乱,就在于我们没有明明白白的表述可说的部分,却都想要胡乱的在不可说的部分乱说。那么在可说的部分,如何能够把感觉转换成语言的呢?路德维希用了图示说:当你表达一个对象时,其实相当于你画了一幅画,而逻辑规则相当于构图法则。图示相当于链接经验世界和语言的纽带。路德维希认为,逻辑是存在确定性的,因果律不是规律的内容而是规律的形式,我们除了逻辑以外别无所依,可以说人类认知的极限就是逻辑。逻辑哲学使维也纳学派对之奉若神明,认为自己找到了终结一切的哲学。当时梅纳德凯恩斯也说,维特根斯坦就是上帝。然而,没过几年,这个上帝自己跑出来说:对不起,我搞错了! 路德维希发现:自己寄希望于用逻辑解决哲学的逻辑哲学论本身有一个巨大的逻辑悖论,这个悖论就是之前提出的图示说。图示说假设了语言存在着图示的一般形式,但是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种一般形式,同样的图示也可以对应不同的形式,同样的语言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意义。比方说,一句话既可以表示赞美也可以表示讽刺,完全取决于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这样的区别逻辑完全无法解决。此时的路德维希把自己的逻辑哲学连根拔起,此前他认为是逻辑形式创造了内容,此时的他却说他错了,是内容创造了形式(在阅读此处时我有一种整个世界观被颠覆的感觉):逻辑是被语言创造的,语言又是被生活形式创造的。所以,逻辑主义用逻辑作为标尺规范语言,又用语言作为形式丈量世界,对于世界的认识必然是粗糙片面,无法准确做出表达的。路德维希说:在语言中显示自身的东西,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述它。试着理解它,而不是表达它,包括对这篇总结。用计算机编程打个比方吧:我们用python编程,python是高级语言,它在底层机器语言之上,python代表语言(由字符组成),底层机器语言代表逻辑(由0和1组成),而最终的图形交互界面代表生活。平常人的理解顺序一定是:自下而上由底层机器语言→高级语言→交互界面,这似乎顺理成章,但是路德维希说,你们都错了,是由于人们在交互层面的需要才决定了为什么语言要这么写的,要反过来考虑,人只能从交互层面才能理解为何代码要如此写,却不能反过来从代码层面来理解为什么代码是被写成这样的。一段代码在交互层面所代表的意义远超过代码层面所承载的全部。这个比喻试图解释底层原理是能够解释现象,而现象无法解释底层,此处底层是图形界面或生活本身,现象是代码或者语言与逻辑。他想说的是,生活能够解释语言,语言却只能片面的表达生活。如果人们狂妄到认为可以用语言完美解释生活的话,那ta就会变成哲学家😄。此处引用原文:哲学的成果是揭示出种种十足的胡话,揭示我们的理解撞上了语言的界限而产生的肿块。所以路德维希的最终结论就是:哲学无法解释世界,它只能描述世界,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治疗我们的语言,清理形而上学所带来的语言混乱;而传统的哲学都是语言的暴政,试图解释自己解释不了的东西,其根基就是错的。对,他不是说某个人,而是说在座的各位,包括曾经的自己,都是“垃圾”。 生活中从来没有什么本质的问题,成为问题的是对本质的执着,我们应当回到生活当中,存在就是一切,存在先于本质。我想为什么艺术很美也就是因为它在我们生活之中却又在逻辑之外无需过多对于其本质的描述。生活无需描述,只有体验,一旦人类试图去描述它,那么它的感觉就已经开始变化,因为语言和逻辑追不上生活本身。 最后我想说的是,生活不能没有逻辑,也不能只有逻辑,你只有懂了逻辑才能有资格抛弃逻辑。逻辑到底有用吗?当然有用,不懂逻辑的话就看不懂这么多观点😄。另外,批判性学习,结构性思维等都需要逻辑。懂了逻辑,再去体会何时应当抛弃逻辑。在我的工作中(包括我自己),太多无时无刻都在讲逻辑思辨,精于计算却忽略体验的纯粹理性人。看来我们都需要一些路德维希的哲学治疗。 写太长了,就到这里吧!

  • 精力管理手册
    daya
    推荐

    虽然坦哥要“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但实际上精神上的痛苦可以说是哲学家的通病。天才都是孤独的

  • 精力管理手册
    牧濑
    推荐

    维后期太侧重于语法了。别的不敢说记下了什么,斯金纳和路德维希这对我太喜欢了。 希望自己多看这类书,扩充自己的体系。这也算是追求之一,不会愚蠢的深陷当下的学院之风。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