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手册

精力管理手册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精力管理手册
    朱仁贤
    推荐

    #推荐阅读的书单# #好书推荐#  推荐人:#书单狗#  哲学在维特根斯坦之前,一直在一个方向上演进,那就是世界是什么? 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给出了自己时代的最天才的解释。 而到了维特根斯坦这里,他用五个字,就终结了哲学超过千年的热烈讨论。 世界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同学的回答是,世界是世界。 所有听到这个答案的人类,包括书单狗这条智慧的小狗,都傻了。 这个答案听上去像一句废话,仔细想想,又像是一句真理。 这个答案在逻辑上天衣无缝,没有给人留下任何讨论的余地。 维特根斯坦认为,每个词,如果想完全准确的定义它,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就是把这个词重复一遍。 也就是说,哲学家们之前讨论的一切,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都是逻辑混乱的,自说自话的,因为大家在对任何一个词的认识上,都不可能达成真正的共识。 他超越时空的,第一次让人类的哲学蓦然回首,把目光缓缓落到了语言的身上。 由此,维特根斯坦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因为每个人对每个词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见的世界都是不同的,都只属于他自己。 每个人的唯一性,存在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活着的美妙全部一股脑同时诞生了。

  • 精力管理手册
    北国风光
    推荐

    我看过毛姆的《刀锋》,主人公拉里是以维特根斯坦为蓝本,吸引我寻找瑞.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来看。这本传记,老实说,是比较难读的,蒙克不是用写小说的方式,注意传记的趣味性,也没有减少高深的哲学内容的份量来吸引读者,蒙克本身就是英国南普顿大学的哲学教授,擅长写哲学家的传记,很明显,蒙克的意图就是挖掘塑造一个伟大哲学家的形象,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这在传记开头的“致谢”内容里是一目了然的。对于蒙克,写作这样一本专业性极强的传记,阅读者又很小众,显然,蒙克追逐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对哲学的推崇与爱好。相较之下,世上追名逐利者如过江之鲫,像蒙克这样沉下心来,远离喧嚣,自感寂寞,为心中理想努力耕耘者,让人由衷敬佩。 对于书中许多描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的内容,我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基本上是绕过去,但是我还是非常认真地阅读全书,维特根斯坦这个人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首先,正是他对哲学坚持不懈地执着地追求和探索,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哲学家。1911年,维特根斯坦有机缘进入剑桥大学,成为罗素的弟子,很快,因为深得罗素数理逻辑的精髓,被罗素选中作为数理逻辑的传人。一战爆发,维特根斯坦坚持作为志愿兵参加部队,在炮火纷飞、随时会牺牲性命的前线,维特根斯坦硬是挤时间写出了《逻辑哲学论》,这本薄薄的60页的小册子,却奠定了他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可是,在那世界各国忙于打仗的乱世,谁愿意出版这样一本深奥难懂的哲学小册子啊!正如书中标题所说,是一本“印不出的真理”,最后历经磨难,总算委委屈屈地出版了。维特根斯坦又兜兜转转,于1929年回到剑桥大学学习任教,名望斐然,追随者众,并一直坚持不懈地追求哲学的真,不惜与他的恩师罗素的观点相左。在课堂上,他拷问学生时毫不松懈地用语言刺探推挤,丝毫不宽限,话题变得困难时,丝毫不闪避。书中有一段最精彩的场景是,维特根斯坦和图灵在课堂上关于数理逻辑的对话,图灵是英国的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当时也在剑桥大学任教,由于对数理逻辑的不同理解,来到维特根斯坦的课堂上,两位大师就数理逻辑展开对话,一个反对,一个维护,对矛盾律,一个维护,一个反对,对“隐含的矛盾”,各持己见,各辩其理,机锋烁烁,争辩不休。学生们并不完全懂得对话的深意,但是两位大师智慧的火星相互碰撞,的确是令人大开眼界,大呼过瘾。图灵到维特根斯坦的课堂上听了几次课,有时有事没去,维特根斯坦还告诉班上学生说,这次课“只好算是注解性的”。这样的学界奇事,也是太罕见了。二战的爆发,打断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维特根斯坦认为,在战时再教授哲学受不了,他选择到空袭地区的盖斯医院去做最低级的工作,却没有放下哲学研究,关于数学哲学的论述写满了三本笔记本。战后,维特根斯坦回到剑桥大学,1939年被认命为哲学教授,1947年从剑桥大学辞职,没有家,没有房,专门找远离人群的偏远地区,生活从简,以专心思考写作。虽然疾病缠身,身体日渐衰弱,但是对哲学的研究从没有停止。他从事哲学教学多年,名望斐然,他的哲学公选课人数爆满,他给学生们准备的蓝皮书、棕皮书都传遍整个学校,甚至传到教师手中,成了抢手货。可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哲学著作就只有“逻辑哲学论”一本,他写有许多本哲学著作,都已经要付梓印刷,但他都认为还不够完美,还需要再完善,一直在不停的修改补充。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带着他的手稿,随时拿出来修改,有时自知意识已不是很清楚,却仍然笔耕不掇。他在生命最后的一个月里对心理、逻辑哲学的研究的比喻非常感人,他说:“我相信能独立思考的哲学家会有兴趣读我的笔记。因为,即便我只是很少射中靶子,他也能辨认出我不停瞄准的目标是什么。”在他失去意识的前一天,是他62岁的生日,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依然十分平静地修改稿子,叫道:“很好”,“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精彩的人生。”1952年4月29日,维特根斯坦走完他精彩的一生。虽然他对他心爱的弟子,一直劝他们不要从事哲学,在剑桥大学从事哲学教学,难以呼吸,随便干别的工作就好,可是他却一直在剑桥大学从事哲学教学,他认为他能够自己制作氧气,只要活着,他希望自己是作为哲学家活着。剑桥大学为维特根斯坦举行了一个天主教葬礼,将他安葬在剑桥大学教师墓地。亦师亦友的罗素教授称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的典范”,维特根斯坦早期,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先驱,后期,坚持日常语言哲学,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两个不同流派。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告诉我们,天才是有的,但是能够成功立于世的天才百分之九十是靠勤奋。 其次,维特根斯坦值得人们尊重的,还在于他诚实、高尚的人生态度和近于严苛的道德自律。他虽然出生在富人家庭,从小衣食无忧。但是他并不愿意得到任何不是自己挣的钱,不愿意接受任何一点点像是混事的工作。一战时,他不当军官,当志愿兵,一战结束,他拒绝部队或者地方的体面的工作岗位,将家庭分给他的丰厚的财产干净彻底地捐掉,不留一丝退路。他要彻底去掉贵族富人的一切,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干低级的艰苦的工作。因此,他选择到奥地利南部一所条件最差的农村小学去当数学老师,后来,他干过园艺师助手,建筑师,二战时,在敌人炮轰下的盖斯医院当勤杂工,制药技师,一个星期挣28先令,工作非常艰苦。他无论干什么,都能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智慧与能力,非凡的勇气,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每个岗位都能出彩。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拒绝家庭亲人的任何资助。在剑桥大学学习任教时,也曾经生活很困窘,为起码的面包发愁。学院准备给他一笔科学研究经费,但他以不能很好完成哲学研究为由,拒绝了这笔资助。现在人们都想出各种名目去要各种科研经费,课题费……只要钱在手,哪管该不该。对照之下,更觉维特根斯坦的人生态度之难能可贵。 维特根斯坦在道德自律上最严苛的例子是他在一战结束时,主动到条件最差的农村小学当数学老师,那里的学生基础很差,维特根斯坦恨铁不成钢,对学得太差的学生有体罚现象,一些学生及其家长不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一片苦心,将他告上法庭,维特根斯坦是在养尊处优的富裕家庭长大,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一时惊慌失措,对事情的回答可能有不完全属实的地方,这事维特根斯坦一直沉甸甸地放在心里,愧疚自责,十几年后,他重返故地,一一给当事人上门道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在于不犯错,而在于如何对待錯。像维特根斯坦这样的道德自律境界,应该说世上少有。 所以,蒙克这本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传记,即使你不懂数理逻辑,趣味性也不是那么强,但是,从中所获启迪,所增见识多多:大师风范,名校传承,人间友情,战争中的欧洲……书中都有翔实生动的记载和描述,这是一本难得的优秀的人物传记。

  • 精力管理手册
    安迪
    推荐

    回望天才哲学家的一生,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的开山鼻祖,被著名哲学家罗素评价为“天才人物的完美典范”,他前期后期的哲学思想截然不同,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生坎坷,临终遗言却是: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一、维特根斯坦的少年时代 1889年,维特根斯坦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维特根斯坦的母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而他的父亲是当时的“钢铁巨子”,是奥匈帝国最精明的工业家。 父亲希望自己的钢铁生意可以由自己的儿子们来继承,维特根斯坦对实际的技能和技术,非常用心,十岁就能做缝纫机模型了。可是,中学时,他的科学技术科目成绩很差。 在父亲的催促下,这位少年去了柏林一家工业高等学校学习机械工程,这位天才终于开始显示出不凡的一面,他拿到了奖学金,甚至还申请了螺旋桨的设计专利。但是,作为理工男的维特根斯坦,读过英国哲学家罗素和德国哲学家弗雷格的著作之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人生方向:搞哲学。 1911年,罗素在剑桥的数理逻辑课,迎来了第四个学员,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期以后,罗素认定维特根斯坦是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爱徒。 一年以后,维特根斯坦正式进入剑桥三一学院成为罗素的学生。 为了做哲学,维特根斯坦甚至放弃了父亲馈赠的巨额家产。 二、维特根斯坦的青年时期及其代表作《逻辑哲学论》。。。

  • 精力管理手册
    dean
    推荐

    哲学家的一生我推论应该是痛苦的部分多一些,毕竟人世间有太多的难解之谜。但幸福的部分可能是超级幸福的点缀,因为思考的成果可能如醍醐灌顶。维特根斯坦是一个超越大多数哲学家的逻辑学家,他看透了哲学,但却未必了解人生,人生往往都是与逻辑背离的。他自评过了很棒的人生是不假的,他给后人留下了伟大的财富配得上他的自评。但感觉他的人生缺少快乐,这一点我会不经意地想起杜尚...

  • 精力管理手册
    推荐

    他的生平非常简单,但又极其矛盾,导致他在矛盾中探索究竟,在本质中的追寻,最终走进了哲学的大门,他的研究和自我的追寻是凌驾于常人的,具有了神性的光芒。 起心动念是本真,他深究的是确实性而不是确定性。但是我最后真的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过好这一生,虽然他最后的话是这一句。葬礼的仪式他自己安排的是天主教,而他的内心到底有没有摆脱犹太教的心理投射。同时他的一生在不同的社会圈层里进出,不断的进行实践性类比,揭开了康德和黑格尔的神秘主义面纱,把古典主义哲学引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是科学的发展导致的社会巨变,这一切都是前提,在预示未来之为他作为天才的责任。同时期的罗素、弗雷格、摩尔、佛洛依德、还有费耶阿本得等等都在他生命里伴随着左右,他的时代也是哲学史上光辉的时代,群星璀璨的时代。

  • 精力管理手册
    李得剩
    推荐

    看完哲学研究,我带着极大的困惑来看了这本维特传记。当看到罗素不能够理解他,请求他为他解释,摩尔艰难的做出错误的理解,而弗雷格更是一个字也没看懂的时候,我不禁如释重负的笑了:如果20世纪这些无比杰出的脑袋也不能理解他,那么我安于自己懵懂的混沌。(海子在给维特根斯坦中写道:你撼动了语言。我不禁深刻怀疑他是否真的读懂了他,尽管海子有一颗天才的诗人心灵) 诚然这样的自我禁锢没有任何意义,要读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恐怕要从笛卡尔读起,对康德黑格尔有一个起码的认识,或者受一点逻辑学的专业训练,对其有一个“综观的”认知,如此就不是那么无处下爪了。 作为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维特本身却更像一个存在主义者,终其一生都在试图消解人生的虚无,通过做出天才的工作,深刻到灵魂的忏悔,甚至到最后不惜如克尔凯郭尔一般向着信仰纵身一跃。现代分析哲学虽然继承于他,但已完全陷入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的漩涡中,维特思想中的神秘主义以及反理性主义遭到了剥离,成了真正哲学家的哲学,困囿于象牙塔中,做着日复一日的艰深晦涩的逻辑堆砌。相比之下,维特的真理不可言说,以及后期的综观地显现思想反倒显得平易近人的可爱。 对于形式逻辑,我们很容易发现它的可笑。比如摩尔攻击怀疑论时举出的例子:这是我的左手,这是我的右手。又如笛卡尔的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如何证明我存在,因为我在思考我存不存在,所以我思故我在。这看起来就跟一个可笑的玩笑一样,只要轻轻一指,就能戳破这个脆弱的泡泡:我在梦中也会怀疑自己是否做梦。这种本身预设前提的推演没有任何意义,正如帕斯说过的:不是哲学家们的上帝,而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维特根斯坦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是,这样的推演没有意义。逻辑四律在哲学中造成各种各样的悖论,事实上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维特根斯坦的态度也是消解悖论本身,而不是陷入漩涡去回答它,这也是他两个重要思想的明显表征。 相比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或许他的人格魅力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嗟叹不已。两个片段让人动容,一是在多年后,他跋涉泥泞的山路去向自己暴力相向过的学生做忏悔,尽管收到的是不冷不热的羞辱式的回应,一是他在临终前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我在这两处感受到极大的震撼,甚于他散尽财富,甚于他从军被俘,也甚于他苦行式的归隐乡野。我想,这个伟大的灵魂最后得到了他应得的骄傲与尊重,并在最后时刻找到了他的安宁,投向了信仰的怀抱。 本书资料翔实,考据细致,带领我们细细梳理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和思想。此外作者处处流露出对维特的维护与尊重,尤其最后对有关他污名的考察与澄清,让人钦佩。(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事无巨细冗长枯燥,那你就别看了呀!)

  • 精力管理手册
    南方蝶道
    推荐

    对比我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先辈的差距,我的思想是如此的浅薄,如此的幼稚,让我万分羞愧,无地自容

  • 精力管理手册
    神经蛙
    推荐

    先搁置一下,因为感觉内容读起来挺难受的。撇开译者的问题,因为没有建构好哲学理论的框架,读起这么偏激的哲学家故事来没有一个定位,就哲学问题而言很难把握,就事实内容而言,并无所感。 维特根斯坦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的偏执、偏激、情绪化、有自我毁灭倾向,当然还有天才的疯癫。我总会不自觉地想借鉴伟大人物身上的特质来模仿、学习,但另一方面我也清楚,伟大人物与伟大人物的个性之间总是存在很大差异,学习根本就是失去自我的过程。各种主义天差地别、针锋相对,但都可称伟大,重要的是认识思想家,了解其思想,形成自己的哲学思考。必须找到自己,有着真正激情、冲动的自己,这样才能在权威面前不迷失自己,不然最糟糕的情况或许就如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那样,他应该自杀。 李小龙最强烈的冲动是武术,维特根斯坦最强烈的冲动是哲学思考,像某些时期的罗素一样。而我似乎没有哲学上的天赋,因为哲学读物许多时候成了我的催眠物,我在清醒时咀嚼它,但我又不得不承认,我在这里没有激情和冲动。没有激情和冲动的人是成为不了一个哲学家的,所以我好像明白自己能达到的哲学高度非常有限,只能尝试着在过去的论著中寻求模糊的理解。所以撇开哲学,我不知道,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这样一份对某种事物的激情和冲动,如果有,为什么我至今感受不到它,如果没有,是不是并非每个人都有,或者说大多数人都没有,因为就观察而言,多数人都是在生活的负债中游荡,所以是没有去发掘个体自身的激烈的冲动呢,还是根本没有。如果没有,这是否就是命中注定,而维特注定是个天才?

  • 精力管理手册
    宇宙飞行士
    推荐

    四分给原著。翻译问题很多,强烈建议看英文原版,或者两本对着看。

  • 精力管理手册
    韩迪
    推荐

    天才是什么?不信上帝,同性恋,自杀倾向,厌恶性欲,不婚不育,自我迷恋,又不能认识,恐惧的战士,被俘的败将,辞职的员工,任性的富二代,不懂理财自言自语的寒酸学子。逻辑,外在与人的掌控,认识,又加剧人的失控。天才,是消极的,他不被俗世干扰,有决心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在意是否被理解,尽力把余生按照自己的方向延展,纵然半途而废也迈出了征程,足以和怂众做个区分。他的成就,是人间幸事还是不幸,难有结论,有一所幸,不会被冠以任何集体之功劳,附令还债式的感恩。

  • 精力管理手册
    Captain Mo
    推荐

    一个勇敢智慧的富二代的一生。献于哲学,他真的是度过了精彩又丰富的一生。多种职业,多种体验,多个好友,勇敢尝试。体力脑力各种工作,也是很棒了。有谁不羡慕他的才华与财华呢!

  • 精力管理手册
    不知人
    推荐

    在现代,能将哲学与生活一以贯之地践行的哲学家,实在是少见。我想,这样一种一致性恰与虔诚之宗教徒精神相合。 读到最后一个部分,看到曾经如此严苛的维特根斯坦最终慢慢与生活和解,逐渐认识到“庸众”的生活之流恰是怀疑之思的前提,他在最后一刻终于实现认知和生活的自足自得,逃脱智性的折磨,那句“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实在让人替他高兴。 一位伟大的,真诚的天才!

  • 精力管理手册
    許天真SEra💪
    推荐

    还没有那么理解他的哲学思想,却为他浩瀚深邃的人生心潮涌动,甚至认为他的人生境界,有超出他哲学成就以外的意义。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无论从人性,道德还是宗教的视角,都是一个有趣且极富启迪意味的思索对象。他的活法,也赋予了 “活着”几分新的意味。 维特根斯坦把一个严格的逻辑心灵和一个冲动的,热烈的,着了迷的本性结合于一身。’模样是令人心悸的孤独’,’面孔相当有吸引力’,家庭,名誉,社会地位,金钱从来没能为他带来他想要的快乐,反而是他想彻底摆脱的沉重负担,他始终希望自己体面的活着。而他在自己的哲学工作上的真诚和完美追求,也让他无情的剖析自己的内心,检视自己的生活,甚至对身边亲密关系的要求也几近乎苛刻,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形同陌路,这都源于他对智性层面的充分交流的渴望。除却愤怒和仇恨,怯懦和骄傲也都是道德的敌人。他真正实践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懈的追求真理。 ’有信仰的人像个走钢丝的人,你看上去他就像在空气里行走,但他脚下也许的确有个什么东西。’他在心里设定要与之战斗的一切,尤其做了那次对自己几乎残酷的彻底的忏悔,信仰于他,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信仰把拯救自己的重负加之于基督肩上,从而获得灵魂的宁静;而这个充满宗教情怀的人却一直坚持自我救赎,甚至不惜以死相拼。 大多数人的宿命是:和世界相安无事,内心覆满灰尘。而这位人类天才的一生,清澈,深刻,真情,富有创造性,激发了生命的内在动力,勇敢挑战了所有现世的规则,自由探索着人性的边界。 失去意识之前,他的遗言是: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Tell them I've had a wonderful life. 在这个时候,我相信他已经准备好了接受对自己一生的最后的审判,而那高高在上的法官就是他自己的良心,那常驻他胸中的上帝。

  • 精力管理手册
    跬步千里
    推荐

    习惯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效果不理想,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抱着求医问药的心态速读了此书。使我对精准表达、对个体形态、对框架多样性多了不少敬畏。愿自己见识广一点,经历多一点,活得长一点,坦率点、纯粹点,如同维特根斯坦一般不必寄期望于来生。

  • 精力管理手册
    莲心如水
    推荐

    因为读了毛姆的《人性的枷锁》钦佩于他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刻画,自己不自觉的更加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波动。于是有人推荐我去了解维特根斯坦,于是就看了他的这本传记。 虽然关于哲学部分的论述不是很懂,但不妨碍我对维的钦佩。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无限形而上到哲学教授,又无限形而下到普通工人、士兵。任何时候都不停止的思考,任何时候都不停止的专注。确实,他过的是最好的一生。 关于逻辑可以说任何时候都会涉及。尤其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因为一个问题的争论,最后变成: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你凭什么认为我说的就是不准确的呢!同样对方也如此说,然后进入死循环!还未找到破局的办法。 他对自己的不断反省,知行合一的要求,严格到了教条的程度。我也会经常关注自己的言行,并尽量让其保持一致,但实际太难。导致我早晨醒来就会陷入后悔、内疚之中。但我还是认为这样于我是有益的,起码保持了一点清醒,保持了一点纯真。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