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慕耳舟
    推荐

    对于敦煌,满是敬意和向往。曾经不止一次的做好攻略和准备要出发去看敦煌壁画,去寻找北,却又一次一次搁浅。现在的敦煌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信仰仅次于西藏的地方。 带着向往翻开本书,原是想了解一下敦煌,却不料被樊锦诗先生一生守护敦煌的事迹以及为保护敦煌莫高窟所做的贡献感动到。 樊锦诗,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真的是实至名归。 她出生在书香门第,是成长于上海的大家闺秀。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但最终却选择一生守在敦煌,守在莫高,同她的成长环境天差地别。 然而,风风雨雨的一生,她却都用来守护敦煌,忍受着各种艰苦的环境和骨肉分离之痛。 这本书不是写樊锦诗先生个人的丰功伟绩,也不是用来讴歌她对保护敦煌壁画做出的贡献和付出。 这本书仅仅是从一个“敦煌的女儿”的角度,向我们阐述在保护敦煌壁画方面做出的努力,并呼吁号召大家一起保护自然环境。文化遗产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也会逐渐自然衰老。在樊锦诗先生等人的努力下,保护理念逐渐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转变也最大限度地阻止了壁画病害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敦煌的保护过程中,樊锦诗还利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保存壁画,令其图像和信息永远的保存下来,实现“数字敦煌”,这不仅是有利于保护,减轻了洞窟的压力,也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播。 所有这些技术方面的突破和努力,都不愧为“敦煌的女儿”。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推荐

    倾注一生的时间,守护敦煌,诠释了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可敬可佩!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月下乔木
    推荐

    记得第一次知道莫高窟是在小学课本中,千佛洞,飞天,西北沙漠中的一颗明珠……至今依稀记得那篇课文中的精彩描述,令人向往。 而第二次更加深入了解莫高窟直到初中时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其中一篇《道士塔》,让我深切感受到在面对当时王道士的无知与斯坦因等窃取者对莫高窟的掠夺时,作者的悲愤与无奈。也正是从这起,我才明白莫高窟对华夏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地位和作用。 但所幸,在第三次接触敦煌莫高窟时,我​所了解的是从常书鸿到段文杰,再到樊锦诗,一代代莫高窟人在用毕生心血守护这一人类艺术宝库。 ​在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首先映入脑海的是苏轼与寓娘谈话的场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但读完此书,在对樊老平淡但不平凡的一生有了清晰的认识后,不禁想起了它的前一句,“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这本书是樊老的自传,但更像是莫高窟人的内心独白。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樊老所经历一切的苦难,一切的彷徨,一切的悲痛,一切的一切,都被她寻常道来,不蔓不枝。仿佛有一位有血有肉、和蔼随性的老奶奶,坐在我们面前淡定温和的讲述她那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在这里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她言语中流露出的从容与优雅以及对人生的深刻体悟与思考,非是饱经风霜,历经万千苦难是出不来的。 面对取得的辉煌成就,她一笑而过;面对种种的困难险阻,她竭尽全力;面对无尽的孤独岁月,她泰然处之。就像她最喜爱的禅定佛和涅槃佛,于孤寂中禅定,在困境中涅槃。“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的规律。其实真正让人感到悲哀的是人生有许多遗憾无法弥补,真正让人感到恐惧的是不知心归何处。死亡会使我们无可奈何地告别生命中那些有价值的事物,使我们放下那些饶有趣味和意义的事业,使我们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所有你所喜欢的、不喜欢的,留恋的或者厌弃的全部都将离去。” 我想,一代代莫高窟人不仅是在研究艺术文化,更是在此修行漫漫人生,实现人生的涅槃吧。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邓占科
    推荐

    千年的驼铃,千年的黄沙,千年的月亮,天山的雪,玉门的霜。千年的敦煌,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藏。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春暖花开
    推荐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我心归处是敦煌》就像是面对面在听樊锦诗讲述敦煌研究院的历史,以及敦煌莫高窟壁画保护和传承的艰辛… 樊锦诗一生专注一件事,就是守护莫高窟。她为莫高窟尽心尽力,不愧是“敦煌的女儿”。 顾春芳说~ 我突然明白了樊锦诗愿意一辈子留在敦煌的原因了。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在这里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 “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愿有朝一日能去一趟敦煌。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时空在线
    推荐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作者: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 本书不仅是传记,也是对几代敦煌人的回忆,既是樊锦诗个人奋斗史,也是敦煌学发展史。 樊锦诗及几代莫高窟人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诠释的正是“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他们来到敦煌,守护莫高窟,每天都要和佛经、佛像照面,他们的精神来自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热爱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追求。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北有北山(马鬃山),南有南山(祁连山),是一个冲积而成的绿洲,由南山流来的古氐置水(今党河)泛滥所造成。敦煌是个盆地,党河冲积扇带和疏勒河冲积平原,靠积雪融水和地下水的滋润,在这里形成了一块宝贵的沙漠绿洲,绿洲周围多戈壁和沙丘。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接中原,西邻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关于莫高窟的初创,唐代圣历元年(698)的《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又称《圣历碑》)有比较清晰的记载。此碑文大意说,东晋十六国前秦政权的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从中原远游到敦煌。 第45窟的塑像精美绝伦,那是整个莫高窟最精美的菩萨造像。 第112窟的《反弹琵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敦煌的标志性壁画,是最能代表敦煌艺术的图像。 我国的敦煌学研究,有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向达、姜亮夫、王重民这些重量级的敦煌学学者,他们开拓了中国敦煌学的许多研究领域,为此后敦煌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百年来的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研究,已经为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丰富和更新了许多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认识。 第二,敦煌学研究要进一步挖掘利用敦煌文化遗产资源,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 第三,敦煌学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术圈内,要让敦煌文化遗产走出洞窟,走出敦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千余年时间,艺术传承关系清晰,几乎包括了整个佛教入华以来的开窟造像史,也是一部图像版的敦煌及其周边关系史。 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使敦煌石窟所辖的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及其每个洞窟的建筑、壁画和彩塑通过转换、再现、复原,成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多种新的手段对敦煌石窟艺术进行解读、研究、保存、保护、传播、弘扬和科学管理,以达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的,这让我意识到:“用最好的技术保护莫高窟都不为过。” 百闻不如一见,我要亲自去见识一下敦煌的魅力。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雅宾
    推荐

    吾心安处是吾乡,我心安处是敦煌;试问西域应不好,雪飞瀚海变清凉。本书是樊锦诗先生的小传:书香门第身体微恙,寄读学校涉猎广泛;求学北大分在敦煌,相识未名相爱珞山;无怨无悔扎根西北,筚路蓝缕傻傻希望;五十余载风雨兼程,皓首穷经硕果炎黄。敦煌西域要冲,壁画洞塑一千余年,涉及政治宗教文化,跨越南欧西亚中亚南亚,政权更迭,文化融合,商业贸易,层出不穷。自明朝嘉靖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敦煌被迫沉寂近400年,再次发现却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清末明初,英法俄美日诸国乘机打劫,大量敦煌国宝流失海外,保护文物势在必行。从兹时起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献身于此,樊先生是其中优秀之代表。读完本书感慨良多,一是当时大学之学风利在千秋,二是当时之大师甘为人梯,三是大师远去何日再来?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上下五千年,圆梦在当代!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李长发
    推荐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说:“以我在敦煌近六十年的所见所闻,为莫高窟的保护事业,为敦煌研究院的发展留史、续史,是我不能推卸的责任”。 这本自传不仅是樊锦诗的故事,更是莫高窟的故事、敦煌的故事,是几代莫高窟人献身大漠的历史见证。 几代莫高窟人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诠释的正是“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非常感动人心!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豆豆
    推荐

    樊先生的这一生,是由生活融于事业的琐琐碎碎点点滴滴汇成了一整部史书。站在生活里,她是凡胎肉身兼具多重身份的敦煌女学者;站在历史里,她是经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佛。所以看到最后,当作者描述夜幕降临后的莫高窟被罩在无边的寂寞与孤独下,同时又生出巨大的无助感和失落感时,我想起了《玄奘之路》里那个独自翻越巍峨昆仑雪山的玄奘,樊先生与玄奘剪影重合了,前者是西去,后者是西守,都在为众生求取各自的“真经”。听着程池的《大乘天》《绝域重生》等曲子太有沉浸式体验了! 人活着如果有自己为之可以终身奋斗的崇高理想太幸福了,这就是信仰和使命!有了信仰和使命,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和樊先生等守在莫高窟的伟大学者们才能忍受没电没水没房以及零下20度的极寒天气与恶劣环境。伟大不足以形容,毕竟升官、发财、图名的道路也不是不能选择。 还有,羡慕那一代人的友情与爱情,樊先生始终记得老师宿白先生的嘱托,宿白先生也自始至终没放弃对学生的敲打、提醒。那么多守在敦煌却分居两地多达十几年的夫妻也始终践行着爱情的承诺,这也是我们后辈欠缺的。 出身决定着人的起点高低、修养好坏,加之后来所处的环境,所从事的事业都在综合影响着一个人的气韵,这些因素的濡染不断在造就和打磨一个人。浓缩了人类半部历史的千年莫高窟让樊先生沉静、单纯,洞窟里的知识汪洋让樊先生通达、博学。感谢守护人类文明的这位敦煌的女儿,高贵的樊锦诗!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爱心💞
    推荐

    她的名字代表着莫高窟-樊锦诗 第一次听说樊锦诗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看《朗读者》这本书里,照片上那个瘦小,一头白发的老人满脸的慈祥,她是“敦煌的女儿”,她坚守敦煌五十多年,一生没有留过长发,是因为敦煌的水碱性很大,不方便留长发。当我看到《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后,就迫不及待的想去了解她。 这本书阐述了她的成长经历,讲述了她不平凡的人生。她是早产出生的孩子,出生时只有六个多月,父亲希望女孩子也可以饱读诗书,于是给她的双胞胎姐姐取名叫”樊锦书”,她叫“樊锦诗”,名字是父母写给孩子的第一笔,饱含着美好的期待和愿望。自小体弱多病的她,差点得了小儿麻痹症,对青霉素也过敏,几次经历生死的遭遇,让人泪流满面。不平凡的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因为身体原因,选择了历史系,后来和宿白、苏秉琦、常书鸿,段文杰先生等考古学家一起致力于考古学研究。 让人感人的还有她和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的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他们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因为工作原因,他们分居十九年,这是一份多么难得的感情,就如她说,“为什么我们俩经过风风雨雨,还能够不离不弃?我觉得那是因为我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是同学,互相理解”一句理解,解释了所有。作为一个女人,她在敦煌所经历的一切也是刻骨铭心,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当天,她被上级罚在地里劳动,孩子就突然降生了,一点准备都没有,事后彭先生带着为孩子准备好的东西,从武汉辗转来到敦煌,照顾她和孩子。看到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会分开那么长的时间,看完后,我慢慢的明白,在生活条件艰辛的年代,许多事情也要听从现实的选择。后来彭先生选择了放弃了在武汉的事业,来到敦煌,与她相守。 她是一个上海姑娘,从繁华的大都市,穿过沙漠、戈壁来到敦煌,她的名字代表着莫高窟。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她选择敦煌和莫高窟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敦煌和莫高窟选择了樊锦诗向世人言说它的沧桑、寂寞、瑰丽和永恒。 2020.9.13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兰兰
    推荐

    之前零星看过有关樊老师的一些报道,直到看到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直播后,再一次被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深深感动。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组委会给樊老师的颁奖词。 也许,走下台来,樊老师只是一个外表简朴、白发苍苍、行动迟缓的普通老人。但你看过此书,必定会无数次在心底,向这位把一生交付敦煌的伟大老人致敬! (2020·6·6)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多肉的太阳花
    推荐

    她的爱情“守一不移” 她的事业“择一而终”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她是“敦煌的女儿”,她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都选择了坚守。      这本书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了樊锦诗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了敦煌艺术的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被露了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樊锦诗在自序中说“我一生中的事业以及我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敦煌,写樊锦诗,这个人如果脱离了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而只是简单重复,网上多次发布的那些报道就写不出一个真实而又完整的樊锦诗”。他坚守一生,在敦煌莫高窟发生巨变和敦煌研究院事业日新月异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这本书没有完全采用线性的叙事策略,在内容中,樊锦诗用了大量的笔墨回顾常书鸿,季羡林,段文杰等一系列老一辈的学者。     这本书真实而且全面的写出了樊锦诗的人生故事,写出了樊锦诗亲历的敦煌考古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事业的风雨历程,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深刻揭示了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价值。 “前有常书鸿,后有樊锦诗”。“一个樊锦诗就是半部敦煌史”。     非常敬佩樊锦诗对敦煌一生的贡献,对敦煌的坚守。但我更慕羡的是那个动荡年代的爱情,他和老朋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择一人而终老,惺惺相惜,彼此照应,哪怕两人分隔两地,他也坚定地说“我等你”。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对恋人最高的评价就是“遇到你是我一生的幸运”。樊锦诗说,遇到老彭这样的好人,是我一生的幸运。      非常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时光煮雨
    推荐

    与敦煌结缘约在二十年前,那时因工作原因,我接触到敦煌研究院的几位工作人员。依稀记得,夕阳的余晖照在他们因常年室外工作油光泛黑的脸上,他们戴着草帽,在一截土墙上量来比去,他们的样子,真让人以为他们是农民。 的确他们朴实的形象太像农民了,用他们的话说,考古就是与土打交道。他们告诉我,位于敦煌鸣沙山的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汇点,那里的文化遗存令世界惊艳,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我把他们的话当作了邀请,终于在多年后,我专程到敦煌,一睹了莫高窟的惊世风华。 这本书不是樊锦诗的自传,它记述了一代代驻守荒漠,扎根敦煌的守窟人,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以至更年轻的当下莫高窟工作者,他们的坚守令人动容,他们的奉献让人敬佩,正是这一代代的接棒传承,使莫高窟的保护日益完善,使千年壁画走近了更广泛的人群。 驻足莫高窟壁画前,我曾忘记了今夕何夕,能给人带来如此怦然心动感觉的,我觉得绝世难觅。不消说那飞天,不消说那观音……怪不得莫高窟会成为全世界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向往之地。这种盛况,怕是一百多年前的王道士绝对没有想到的!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傅蓉
    推荐

    对于敦煌,我有些情节,也有一些迷恋,有些敬佩,也有些感叹,那些情感归属于一体,让我成为一个敦煌迷,去了三次,仍然还想去。无法用简单的文字描述敦煌的文化,也无法用寥寥数语能说清一代又一代敦煌人的坚守,努力和付出!今天的敦煌,成为了世界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研究的典范,让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有了新的存在和意义。为敦煌自豪,也向一代代的敦煌人致以最深的敬意!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空山幕水清
    推荐

    看完这书再听樊先生演讲,深受感动 一生只做一件事,需要执着与坚守,找到自己的使命和幸运。 用心感受,用心做事,与事合一,体会使命召唤带来的无穷力量。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