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东山坳
    推荐

    这本书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传记,书的内容涉及对几代敦煌人的回忆,这既是樊锦诗个人的奋斗史,也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历史见证。 樊锦诗先生是一代又一代默默牺牲、无私奉献的敦煌人的代表。在她的身后,还有许许多多令人尊敬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他们中有人尘沙满面,有人白发苍苍,更有人已化作一抔土长眠在莫高窟正对面的山丘上,即使黄泉碧落他们也仍要守着这片荒原,守卫着莫高窟,守望着敦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敦煌精神”,什么才是守护敦煌的究极意义:敦煌在西北荒漠,远离城市的繁华。莫高窟是一片净土,是不可复制的人类遗产。在此工作的人肩负文化的使命,需要很高的修养,有为有不为,是为“持戒”;莫高窟人坚守着大漠,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受到指责,有时还可能要应对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待遇,是为“忍辱”;凡是对莫高窟有利的工作,当仁不让,尽力去做,是为“精进”;画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临摹笔画,专注于线条和笔触,以守一不移的心态应对快速发展的世界和外界的诱惑,是为“禅定”;博览群书、提升学识、涵养心性、磨练心智、度化方便、圆通万事,从个体人生的无明和烦恼中走向智慧和觉悟的人生,不正是“般若”境界的追求吗?她选择敦煌和莫高窟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敦煌和莫高窟选择了樊锦诗向世人言说它的沧桑、寂寞、瑰丽和永恒。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周一凡
    推荐

    这本书让我非常感动。       樊锦诗当年北大毕业分配到敦煌时是一个体质很差的弱女子,现在也还是一个瘦小平常的老太太。却正因为有了她,才有了今天的敦煌。       她没有那么高调,不是自愿到敦煌来献身伟大文保事业的。现在是大名人了,仍然坦诚地说当初是北大承诺几年之后会把她调出来,她才去敦煌报到的。       她没有那么高的学历,虽然是名校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也就是个大学本科,不是研究生,没有硕士博士的头衔。       她没有绘画摄影等艺术专长,这些方面比不上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和恩师。       但是热爱灿烂中华文明,痴迷绝美敦煌文化的她,有一颗单纯高尚的心灵,绝不允许敦煌受到任何损害。她提出以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和最高精的技术实施“敦煌数字工程”,实现了敦煌古迹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理想。并且让被劫掠流失海外百年的文物以数字形式回归故里,使得“敦煌研究”的中心回到了中国。以后提到敦煌,人们不会忘记她的。       樊锦诗有幸遇到了敦煌,敦煌有幸遇到了樊锦诗。       为什么会是樊锦诗?书里有一段写道:“简单地相信,傻傻地坚持”。       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几代敦煌守护者,哪个不是这样?心无旁骛,眼里只有敦煌;无私无欲,终身只有敦煌。书鸿、文杰、锦诗,他们的名字都闪烁着敦煌的光芒。        感谢作者顾春芳教授,这本书写得真好!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F.Xie
    推荐

    不止一次被她和他们的经历感动——守一不移。人生的丰厚与饱满,不是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的,能否坚持住初衷,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Echo
    推荐

    “在樊锦诗的身上,呈现着一种少有的气质,单纯中的深厚,宁静中的高贵,深沉中的甜美。当我这样感觉她的神气的时候,我发现,这正是我面对敦煌壁画时候的关于美的体验。壁画穿越历史的美,那种沧桑中的清雅和灿烂,在这里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渗透在一个人的气度之中。她的高贵来自她思想的严肃、庄重和纯正;而那种深沉也许来自长年的关于文物保护的忧思,来自她对于莫高窟这一人类绝无仅有的宝库的现在和未来的强烈责任;而她的童真,年届八十却依然如少女一般纯真的笑容,是伟大的艺术和神圣的使命所赋予她的那种安宁和静谧的心灵所造就的。 她一生的成就都源自她的心,她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她的心!”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龙晓萍
    推荐

    去了二次莫高窟,每一个角落都很美,走快一步、眼睛多眨了一下就会错过了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
    推荐

    《我心归处是敦煌》通过自传的方式,讲述了樊锦诗守护敦煌的事迹。从一开始到敦煌实习,到毕业被分配到敦煌,最后带着最初的使命永久坚守在干旱大漠,与千年莫高窟相厮守。书的最后,樊锦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她此生与敦煌的关系:我是敦煌这棵大树上枝叶,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这样平淡朴实的一句话,最让我感动。        樊锦诗和老一辈莫高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是一种独特的莫高精神。国之强大,需要有樊锦诗这样的坚守精神,奉献精神。樊锦诗说,能够饱读诗书,还能够游遍名山大川,是天底下最有意思的事——就这样选择了北大考古系,也就开启了这一生与莫高窟的结缘。这本书处处离不开敦煌,离不开一座座洞窟一幅幅壁画……第一次一边抱着手机一边抱着电脑,对着“数字敦煌”的“实物”一点一点地对照着了解,又恨不得钻到电脑里,直抵现场,去看那些流失于海外的文献资料,同时又痛心于文物的流失。莫高窟这一路走来实在太坎坷。这座沙漠里如此辉煌的石窟建筑被遗弃在此长达几个世纪,在1900年藏经洞发现后才走入中国人的视线中。又经历了“中国人是偷,外国人是抢”的劫难——斯坦因用七个晚上的时间充分翻检了藏经洞的经书,最后共运走二十四箱敦煌写经卷,五大箱绢画和丝织品,总计一万四千多件,足足雇了四十多头骆驼才运走这些宝贝;伯希和精心挑选了六千卷精品经卷,两百余幅绢画,装了满满十辆车,浩浩荡荡离开敦煌……读到这些就觉得心好痛,这些精华中的精华就这样被运走了。而后在对敦煌文物进行研究时,我们的前辈还需长途跋涉,承受刁难,才能勉强看到一些文献。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那时经济落后,前辈们只能对流失文献进行简单拍摄,更多的是手抄,却也在那时对“敦煌学”做出了最纯粹的学术贡献。现如今“敦煌学”推及世界,许多海内外学者致力于世界所藏敦煌文献的数字化工作,我们便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文物,不得不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        敦煌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每一个洞窟,每一副壁画都是一座博物馆。只拿藏经洞来说它的价值就无与伦比,除了佛教、道教以外还包含基督教,官方和私人文书、古代天文学体系,医学、文学作品、地理文献等等,聚集印度、希腊、波斯文化以及中亚地区文化,涵盖汉文,梵文、藏文、西夏文、于阗文、回鹘文等多种语言。莫高窟第259窟,释迦禅定像所展现出的“禅悦”,展现中国六法之美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能表达出这般神韵的画最著名的是“蒙娜丽莎”而这个像比蒙娜丽莎早了一千年。莫高窟又称“墙壁上的博物馆”只说其中的经变画就融合高度成熟的中国传统人物画、山水画、宫观台阁画、花鸟鱼虫风景画等。        这本书也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传记,书的内容涉及对几代敦煌人的回忆,这既是樊锦诗个人的奋斗史,也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历史见证。第一,樊锦诗现阶段的思考,遗产保护在未来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真实的呈现。第二,樊锦诗是第一个做出了莫高窟考古报告的人。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当代成果,意义重大。樊锦诗在书中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她关于石窟寺考古的全部思想和观念。第三,关于世界遗产的保护,如何在遗产保护过程中建设数字化保护工程?很多高科技的保护工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樊锦诗的回忆也具有档案的价值。这一探索过程倾注了她毕生的心血,书中对此也进行了总结。         樊锦诗对促进敦煌文物的保护事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学术大师季羡林在2000年敦煌百年庆典上极力称赞樊锦诗,他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      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党和国家给予的国家级荣誉称号实至名归。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不思善不思恶
    推荐

    讲了几代敦煌人,对敦煌的“法布施“和“无畏施“ 。 作者和她的战友与伴侣用行动诠释了“上天赋予我们生命,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为这个世界做点事”的意义。以艰难、困苦、寂寞为底色的事业,因为知道“心归何处”和而变得踏实又无可替代。 我希望自己在终老之时,回顾职业生涯,能有这种洒脱“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老一辈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他们身上(当然是有些人)照亮别人的地方如果能通过某些方式传承下去就好了。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苇杭
    推荐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此一去,便不再回眸。 樊锦诗,诗意的名字,更是诗意的一生。她是敦煌的女儿,冥冥中与敦煌同呼吸共命运,留在敦煌书写命运画卷,呕心沥血创造学术敦煌。 与丈夫彭金章“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将半生托付于敦煌,用一生诠释着未名湖与珞珈山山水之间的爱与责任。 这是那一代人的信仰与坚守。 默默守护,抵挡岁月流逝,为后代保留更多历史印迹。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敦,大也;煌,盛也。”愿敦煌亦如其名,长久熠熠闪耀于西北广阔的天空,如星火长明,如万松长青。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石福兴
    推荐

    看完这本书的一个小时里,心里默念过很多回“我心归处是敦煌”,心底不禁有个声音在问,樊老师心归处是敦煌,那么我呢?我心归处是何方?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佛系少女🌞
    推荐

    这本书是在书友的书架那里“窃”来的。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樊老师的匠人精神,为了敦煌文物保护做了相当大的贡献。她几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 敦煌的条件很艰苦,樊老师自幼身体都不好。但是她仍然坚持在敦煌工作。身体上的病痛很多,但是仍阻止不了樊老师满腔热情,奉献在敦煌。 樊老师与爱人的细水流长,相濡以沫的爱情使人羡慕。樊老师一直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有一个支持她的老公。特别羡慕。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自传。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恬静不倒翁🎨
    推荐

    心有归处即是境界,敦煌与樊锦诗,最完美的契合,做人做事当如此。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刘阿姨
    推荐

    这是我读完的第63本书。 5月17日晚8时,《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敦煌女儿”樊锦诗再获殊荣,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看这档节目的时候,有一个采访花絮,令人印象深刻:樊锦诗先生说,我不是自己主动要求去敦煌工作的,是国家要我去,我就服从分配,那个时候的人有这个觉悟,慢慢的我就喜欢上了敦煌。这样的话语非常朴实无华。五十七年,樊锦诗先生和她的家人,为敦煌奉献了太多太多… “敦煌叫人着迷,我的心一直在敦煌,要去守护好敦煌,这就是我的命。”樊锦诗说,她用57年的执着和坚守、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的坚定信念,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颁奖词如是说。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57年来,樊锦诗用爱和生命践行着守护敦煌的神圣誓言,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坚持改革创新,构建“数字敦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樊锦诗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奋斗了57个春秋,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改革先锋”称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中宣部“最美奋斗者”称号等。 致敬樊锦诗先生!💐️💐️💐️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乖巧刻苦又努力-
    推荐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八个字便是一生。一趟敦煌让我喜欢上了那座绚丽城市,对莫高窟,我只能说震撼,亲临其中,才更能懂得书中所述的不易,生活度日不易,珍品保存不易,文化传承不易,幸有樊老等一众优秀学者的付出,莫高窟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他们致敬! 很喜欢这本书,值得一读!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老娟
    推荐

    如本书作者顾春芳老师所说这本书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传记,书的内容涉及对几代敦煌人的回忆,这既是樊锦诗个人的奋斗史,也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历史见证。樊锦诗及几代莫高窟人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诠释的正是“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他们来到敦煌,守护莫高窟,每天都要和佛经、佛像照面,他们的精神来自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热爱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追求。如樊锦诗老师在书中所说:“这个追求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和佛教徒的信仰非常相似,因为这也是一个需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需要不断超越、获得智慧的过程。从佛教“布施”角度来看的话,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事业,超越世俗的名利,在困境中保持从容,也是一种“法布施”和“无畏施”。敦煌在西北荒漠,远离城市的繁华。莫高窟是一片净土,是不可复制的人类遗产。在此工作的人肩负文化的使命,需要很高的修养,有为有不为,是为“持戒”;莫高窟人坚守着大漠,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受到指责,有时还可能要应对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待遇,是为“忍辱”;凡是对莫高窟有利的工作,当仁不让,尽力去做,是为“精进”;画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临摹壁画,专注于线条和笔触,以守一不移的心态应对快速发展的世界和外界的诱惑,是为“禅定”;博览群书、提升学识、涵养心性、磨炼心智、度化方便、圆通万事,从个体人生的无明和烦恼中走向智慧和觉悟的人生,不正是“般若”境界的追求吗?”在对涅槃的诠释中樊锦诗老师说:“当下就是涅槃,当下就是佛国净土,明白了这一点,莫高窟岂不就是我的佛国,我此生的净土。心的力量真是无比强大!而心的强大,就在于正定,在于守一不移。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

  •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龍騰-Frank 林
    推荐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敦煌莫高窟庆幸有这一群“莫高窟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淡泊明志,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交通不便、陋屋斗室、无水无电的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守护着敦煌石窟这处全球罕见的文化遗产。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