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河风
    推荐

    ● 为何要阅读本书? 其实最开始本打算阅读的是林语堂的《苏轼传》,但看了一部分,林语堂在书中直呼王安石为“奸相”,不分黑白一意贬低王安石的改革,令人不齿。林语堂作为一个生于民国的足够近现代人士,回看宋朝历史,相当于开了“天眼”,也就是所谓的站在了上帝的视角,然而还能如此无耻的肆意污蔑王安石及其改革,令人对其非常失望。林语堂明显如此做法,其胸襟之狭窄,可见一斑。之后再评论里看到了有人推荐王水照先生的这本书,于是在微信读书上找到了并展开了阅读。 ● 本书我认为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传记作品,以时间和地理空间为双重变化维度,借苏轼的作品、官爵、交游,较为全面立体的刻画了 苏轼的一生。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弊端,因为本书涉及大量的苏轼作品,虽则作者对这些作品做了穿插描述和解释,但由于时间仓促,读者缺乏对这些作品的深度体会和品味。毕竟这是一部传记,作为读者的我,有很强烈的快速阅读以了解传主的事迹,可一旦要停下来精读这些作品,势必影响进度。 ● 总体上来说,我认为苏轼是一个跨时代的天才,一个心系江山社稷天下百姓的儒家士子,一个乐天知命的通达主义者,一个温暖的人。从他的经历,他的作品,他相交往的人,都可以看出这些。 ● 通过这本传记,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许多学者会怀念宋代,对于这些人来说,宋朝真的是一个好的时代,很简单读书人有地方、有钱,另外,犯了事也不会轻易被杀。他们有大把的时间、金钱去享受文化,去创造文化。而他们要旅行的义务,真的很少。 ● 这本书里,我们也能看到宋朝的弊政和矛盾,即使早在仁宗朝,这些都已经非常尖锐了。然而这些矛盾却从未得到解决。 ● 从北到南,百姓皆苦。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追风筝的人
    推荐

    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苏轼为我们留下了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二百多篇散文作品。苏轼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艺术上戛戛独造,别开生面。他想象飞驰,奇趣横生,新颖巧妙的比喻层出不穷;他笔力纵横,议论锋发,将散文的章法技巧引入诗中;他才思横溢,触处生春,无论是写景、抒怀、缘情、咏物,均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他的创作推动了宋诗的新变,促成了“宋调”的成型,当时即为论者以“苏诗”相称。以作家姓氏冠于“诗”字前,组成专门术语,在中国诗歌史上,除“陶诗”、“杜诗”、“韩诗”外,苏轼也获此不可多得的光荣,正昭示其诗歌创作的独创性与典范意义。而在我国词史上,苏轼的意义更是无与伦比。 李白的天马行空、脱略羁绊,固然使人倾倒,但不免太高太远,难以企及;杜甫忠悃诚笃,感时伤世,人们不能无动于衷,但学起来又太苦太累,而苏轼则是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一位智者。他总是拥有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永远令人怀想,永远给人启迪。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合上比书,心中百感交集。苏子为人为学为识为气,皆吾辈之师,其人也坎坷,其文也不辍,民胞物与,洒脱飘逸,文星已逝,感念永恒。 读<苏轼传>夜深心静有感 读书不觉夜已深, 但看枕边霜露沉。 闻道子瞻五更起, 谁家灯火复通明?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子遥
    推荐

    二读此书,还是会为东坡先生奇绝的一生而惊心动魄,为其超然世俗却又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折服。他这一生,得意时是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失意时是柏台肃森的狱中重囚,躬耕东坡的陋邦迁客,啖芋饮水的南荒流人,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也许无论我们身处什么境地,都可以做到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做该做之事。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汤圆儿
    推荐

    苏轼的一生,几与祸患相始终,承受过几起几落、大起大落的生活波折。他既经顺境,复历逆境。得意时是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失意时是柏台肃森的狱中重囚,躬耕东坡的陋邦迁客,啖芋饮水的南荒流人。荣辱、祸福、穷达、得失之间反差的巨大和鲜明,使他咀嚼尽种种人生况味。这种希望和失望、亢奋和凄冷、轩冕荣华和踽踽独处,长时间交替更迭,如环无端,不知所终,促使他去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去探索生活的底蕴。         于是,他出入佛、老,以超世的精神来纾解心灵的痛苦,但他并没有从前人“对政治的退避”变而为“对现实的退避”。相反,迫害和打击没有消磨他致君尧舜、匡世济时的政治热情,没有斫伤他批评现实、敢为天下先的勇锐之气;无尽无休的苦难也没有使他厌倦人生,变得冷漠,最后走向虚无。入世的理想和出世的精神,对刚直坚毅的人格力量的追求和对自由不羁的自我价值的珍重,奇妙地统一在他的身上。就这样,他成了那个沉重而悲哀的时代里勇敢和乐观的代表。(王水照)         东坡的一生,两起两落。一起自嘉祐二年进士及第,一落在元丰二年乌台诗案,贬黄州团练副使;二起于元丰八年神宗召还,任中书舍人,二落于绍圣二年,贬居惠州。得势时位极人臣,失势时江湖流落。在大起大落中的人生浪潮中,东坡没有被政治漩涡吞噬,而是在灾难中修炼出至真至善的人格。        在东坡贬居黄州之际,他躬耕垄亩、辟居东坡的经历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二)        这是他在黄州东坡盖好雪堂而作。东坡是苏轼自耕自种的一片荒地。而雪堂,是苏轼春雪纷飞中建成,在正厅的四壁画满雪景的一座粗朴的屋子。平时东坡住在一个破落的临江亭里,雪堂是用来招待客人而开辟的。        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雪堂记》)        雪堂是东坡澄明心境的象征,也是他率性自然的见证。        及至东坡被贬到惠州、儋州这“江南瘴痢地”,东坡已经六十高龄了。衰朽的身体已经难以承受繁重的农活,只能靠别人的周济度日。幸在东坡平时广积善缘,无论是当地长官还是平民百姓,都乐于帮助东坡一把。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岭南万户”本为酒名,古时常以“春”名酒。这里“岭南万户皆春色”一句则包含着多重意思,既借指惠州家家户户都有美酒,也比喻这里的民众热情好客,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同时也是写实,正如诗人此后在《食荔枝二首》其一中所写到的: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的确,在这样民风淳朴、风光秀丽、四季如春的地方,还有什么可忧虑的?汉武帝时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异域,十九年才得返汉,三国时代,管宁避乱辽东,原拟终老,三十七年后仍归故地,那么,我今天在惠州长住又有何妨?管它有没有北归的一天。(王水照)        东坡是不是真的喜欢儋州这一风俗未开的小岛,其实在他其后的诗句中可见一斑:“九死南荒吾不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直接表露情绪的称呼和解嘲似的反语,似乎还是流露了苏轼真实的心迹。但对于这样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区,苏轼还是尽一己之力努力使它变好。        若昆仲先于闽客川广舟中准备家常要用药百千去,自治之余,亦可及邻里乡党。        这是写给昔日政敌章惇儿子的书信。信中可见苏轼对恩怨的淡泊和对生民的厚爱。政治的风云颇为无情,没有谁是永远的赢家,昔日的宰相章惇一朝被贬至雷州,苏轼将客居江南的经验悉数告知,还附赠养生秘方。面对着以不同面貌在尘世中挣扎的世人,苏轼永远保留着一腔热忱。        苏轼是一个可爱的人。这在于他不因权势利益而改变人性。但这个可爱的人,又有苦中作乐的生趣、淡泊恩仇的心性、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又使他超越了世俗的群众,成为一个理想人格的化身。         及至读到他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或是《浣溪沙》诸词,在外界普遍认为不利的环境中,苏轼总是记住美好。“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老病衰翁在偏远但秀丽的惠州真实的食欲;“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是苏轼笔下的农村。无论是何种生活,苏轼都陶然自适。即使偶有不平,也很快能够自我开解。“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与永恒的自然共适共存中,苏轼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与人生的开脱。        我当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之中,不忘怀东坡。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柠檬树
    推荐

    从思想上、美学上,人生追求上都不失为一本好书,人生典范,诗词幽默意境深远优美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吴泽伟18
    推荐

    在我看來,不唯是最好的東坡傳記,還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人物傳記,兩位作者老師有著豐富的文史知識還有著極佳的才情,能對東坡先生那些震鑠古今的詩詞有著極好的解讀與詮釋,使我等後輩晚生能深入進東坡先生那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一生中,受益匪淺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马平东
    推荐

    苏轼作为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也是富有创意的画家,他的书画作品至今流传,成为不世的精品。苏轼的一生在荣辱祸福、穷达得失之间使他嚼尽人生况味。他的性格魅力同样让人倾倒,他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间盛衰的超旷更让人们景仰。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刘安清
    推荐

    非常好看!强烈推荐! 苏轼的大量文学作品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形象写照,也是他思想、胸襟、性格的最生动的体现。读这本书的,了解苏轼一生经历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苏轼的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精品,获得一次切实的审美享受,从而更深入地认识苏轼的思想和人格。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谈正民
    推荐

    《苏轼传》王水照 崔铭 ★★★★ 看完这本,觉得无从说起,沉浸在东坡浩荡曲折的一生中,慕其才华,更敬其品行。东坡居士,一生浮沉,两袖清风,三教合一,四海敬仰。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当世,有圣贤的才德而不迂腐,纯真洒脱,宦海浮沉,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知世故而不世故,始终独立不阿,一生赤诚,虽九死犹未悔。入世不改出世的淡泊,出世不丢入世的情怀。人生飞鸿雪泥,东坡高义常存。孙子当如孙仲谋,做人当学苏东坡。2134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Chitty
    推荐

    圣诞夜读完这本书,只能说太喜欢这位了不起的全才文学家了,借用本书的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欣赏和钦佩之情吧。 迫害和打击没有消磨他致君尧舜、匡世济时的政治热情,没有斫伤他批评现实、敢为天下先的勇锐之气;无尽无休的苦难也没有使他厌倦人生,变得冷漠,最后走向虚无。入世的理想和出世的精神,对刚直坚毅的人格力量的追求和对自由不羁的自我价值的珍重,奇妙地统一在他的身上。就这样,他成了那个沉重而悲哀的时代里勇敢和乐观的代表。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郭爱仁
    推荐

    我能从苏轼身上得到些什么呢?书中最后写到苏轼弥留之际时,我内心百感落寞和忧伤,虽未落泪,但……。我知道,我很可能从他身上学不到任何东,这会给我很大的挫败感。近几年,我遇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当年的书生意气越来越弱,有些东西我无力抗拒。读毕苏轼传,让我这将死之水又有了微澜。不管怎么样,感谢作者,感谢苏轼。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momo
    推荐

    ”千百年来,苏轼的性格魅力倾倒过无数的中国文人,人们不仅欣羡他在现实世界中刚直不屈的风节、更景仰他在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间盛衰的超旷”。 本书以诗词,散文等苏轼的文学作品为主线,再现了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也许因为侧重点在作品上,也许因为自身对诗词了解的有限,带着了解东坡人格魅力的期待翻开本书的我觉得阅读体验一般。近期会尝试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轼传。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
    推荐

    道大不容,才高为累 王水照是研究苏轼的资深专家,这本书相比于其《苏轼研究》,更具可读性,相比于的林语堂的《苏轼传》更具客观性。大量的作品赏析,串联起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仿佛是以子瞻之口、子瞻之手自行讲述故事,而著者只是从旁细说每一篇作品产生的背景。苏轼的一生经过的那些乌云压境、电闪雷鸣、惊涛骇浪、云开雾散、清风明月,如同画纸,一一展现于眼前。或浪漫、或蹉跎、或潦倒、或激昂、或清旷。文言的韵律和诗词带来的美感,在王水照先生的穿针引线的介绍下,呈现出无比的魅力。 苏轼的诗词文都极其独特,不像是在历史长河与陈腐书卷中沉淀近千年的古人,反而像是鲜活灵动的今人。读书过程中,心情是跌宕起伏的,因为当你在书里,你会为美好的诗词所呈现的美好的心境和环境而感动,你会为那时的老百姓争相结识他们认为品德高贵的人而不畏权贵而感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记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和诗作于26岁,却总是让我读出一些老气横秋来,毕竟此时的苏轼正是意气风发的轻狂年纪,进士高中,委任签判,准备赴任。难道与弟弟的惜惜相别这一人生的微小插曲就让他内心蒙霜未花先秋吗?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所熟知的这位乐天派在人生初展的时候竟然写出了这样的一首诗呢?我想,也许和电光火石般的禅意闪现有关吧。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生解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的全部教义紧紧围绕着揭示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本质这一中心,包含了十分精深的自然与生命的哲学。苏轼自幼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父亲苏洵喜与名僧交游,嘉祐四年举家迁居京城前,曾捐钱塑观音、势至、天藏、地藏、解冤结、引路王六菩萨像;母亲程氏夫人更是笃信佛教,她仁慈宽厚,最恨杀生,家里藏有十六罗汉像,每天摆设供品,虔诚礼佛。父母去世之后,苏轼曾将他们平生赏玩佩戴的珠宝饰物施舍给寺庙。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苏轼耳濡目染,少年时代就开始阅读佛书。随着生活阅历的逐步丰富,官场生活的种种苦闷,以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无常体验,促使苏轼思考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对佛学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你说我会为苏轼坎坷的命运而伤悲,会,但我更多的为那时淳朴的民风,士大夫们争做高洁之士的气魄,还有苏轼落魄中那些仍不肯背弃良心与他同仇敌忾的忠贞友谊而感叹。苏轼的好友陈造,见义勇为,为民仗义执言。当时的情景是,如果有哪家能荣幸的请到陈造到家里吃了顿饭,就会高兴的在家门口挂出彩旗,以示庆祝,荣幸之至。苏轼被贬惠州,他的朋友为了见他一面,在几百年前的宋朝,徒步翻山越岭去帮助他,看望他,有的甚至为此命送他乡! 你说,我会歌功颂德的说一些他高风亮节的话吗?当然会,他到哪里,不论是高管显贵,还是一介布衣,都身系百姓,以救百姓的疾苦为己任。他一生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密州做官时,当地遇水灾,他和百姓抗击水灾三个多月,并且保住了很多灾民因为贫穷困顿准备抛弃的婴儿,在他晚年途径密州时,文中讲到,以前救过的弃婴都长成小大人了,和他们的父辈们一起夹道欢迎当年救了他们的人。再次赴任杭州,遇到疫情,免费向过路人发放圣散子,并建立我国第一所面向民众的官办医院安济坊。圣散子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从老友巢谷那里得来的治疗瘟疫的秘方。苏轼十分反对这种秘而不宣的做法,认为应该将药方公开,使更多的人得以从病痛的折磨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所以不久便将此方传给曾为他治疗过左臂肿痛的名医庞安常,由安常著入医书,流传后世。在苏轼有条不紊的指挥与部署下,一场可怕的瘟疫终于过去了,数千人免于死难,杭州的百姓无不充满感激。但苏轼并不满足于这种临时抱佛脚的短期效应,他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败,应该有未雨绸缪的远见。安乐坊不仅平时开业看病,收留贫困病人,而且每年由专人配置圣散子,从立春直到端午前后,免费向百姓发放。 在我国古代作家中,能够持久地跟同时和后人建立起亲切动人关系者不多见,苏轼却是其中突出的一位。李白的天马行空、脱略羁绊,固然使人倾倒,但不免太高太远,难以企及;杜甫中悃诚笃,感时伤世,人们不能无动于衷,但学起来又太苦太累,而苏轼则是现实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一位智者。他总拥有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永远令人怀想,永远给人启迪。 这或许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传统有关,苏轼一方面有入仕之心,希望为百姓办实事,另一方面,党争又使苏轼在朝堂之上自身难保,最终在佛、道中求得超脱。苏轼人生思想的特点是“杂”:既表现为儒、佛、道思想因素同时贯穿他的一生,又表现为这三种思想因素的经常互相否定。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苏轼却以“内儒外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就像白居易晚年所倡导的那样: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也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质变点。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本书中的苏轼,是如此丰满的一个人物,他位极人臣,却仍然改不了“不合时宜”的毛病,不懂得随波逐流,只知道以一颗赤子之心面对所有。以赤子之心,面对生活可以,但面对凶险难测的官场该是多么的危险。这也是后来乌台诗案和老年嘉佑老臣被贬的最重要的原因。可是他如果不“蠢”,八面玲珑,圆滑老到,又怎会有那么多美好而充满情感的诗词面世呢?理智与情感就像出世与入世一样,此消彼长,我更爱这个顽固,顽皮,顽童般的苏轼苏大人。可是跟着每一页翻过,就像为苏大人翻过一段段的经历,我会有一种无奈感。如果我是他,身在那样的江湖,也是同样的身不由己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的人生,从来没有一次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当他终于下定决心学习陶潜归隐江湖的时候,却也是人生要走向终点的前夕。这该是多么让人心痛啊。 “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这就是苏轼,生来绝代风华,离时山河共悲。 我们说读后感,但读书的人知道,读书的感觉,都在读书时发生了,在这本书里,你看到的都是苏轼真实的言论啊;你了解的当时的风貌也都是在他的诗词中体现出来的,没有杜撰,无需品评,你只需要去感受,去认识,去了解,在短短几十万字的历程中,体会苏轼在他人生起承转合中的所有心理历程和作为。那种穿越感,仿佛是他身边的一个朋友,看到他意气风发,为他喝彩;看到他受奸人所害,又扼腕叹息。 文字的魅力在于,它只需被敲敲打打一些人们公认的符号,便能让你置身其中,体味无尽的乐趣。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南山客
    推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亦是风流当时,风流万世。观其一生,真真的是践行了看透依然热爱,知难仍然坚持,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安处庙堂又释然流徒,令人敬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引用海子一句诗,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徐晖
    推荐

    本想看林语堂先生的苏轼传记,以为这就是了。看完(听完)才知作者。 苏轼的命运多舛,但是他生性自在,洒脱,再有难自弃的天赋异禀加持,成就了一代文豪。其实生命旅程的一切又何尝不是他天性使然呢?又如何不是从小培养的儒家济世救人的思想观造就的坎坷呢! 终究他在儒,释,道中参悟,渡己;在出世,入世的哲学中自洽,却不曾悲观厌世;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阅尽世态,却未愤世,不嫉俗,更无暇嫉恨政敌,反而超然,宽容,旷达———更愿寄情于山水,仍然有一腔热情赋予家国情怀。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