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

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
    亦恕
    推荐

    致良知言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内心清静无物,如泉水般清澈透明,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万物赐予的能量,感知自我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修为,纵贯历史的长河,古人的智慧博大精深,透过生活的色彩来例行实践心学的奥妙无穷魅力!

  • 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
    San蝶
    推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花了近20个小时读完了这本【知行合一】,也让我对这位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钦佩不已。对于王阳明的生平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们请自行百度查看。这篇书评我只想谈谈在看完了他的心学思想之后对我的影响和自身感触。 我认为其实心学,可以追溯到孟子的“性本善”,这算是王阳明心学的根基。既然人性本善,我们本来就拥有了良知,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去在心和良知之上,再寻找或者说设置一个真理了,只需要遵循人的本心就好,这也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致良知”。 但是,如果大家都是好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做坏事呢?那是因为我们会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在这里的欲望我们可以理解分作两个“欲”。书中解释说:“私欲”指的是在我们心里过度的七情六欲,而物欲是外界给我们内心的刺激所产生的欲望。私欲是井中水,物欲是倒进杯里的水。一个是自身就可以产生,另一个必须要靠外界的帮助和刺激。私欲在我心中,不必需要外界的刺激就会产生,比如莫名的惆怅、哀伤。而物欲必须要外界的刺激,比如嫉妒、攀比。不过据王阳明所说,你嫉妒别人有钱有势,还是在心的指使下用眼去看到的,所以说,物欲还是私欲,还是在心里产生的。 不能致良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干脆听而不闻;一种情况是,我虽然听到了它的声音,可一定就对吗?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正如王阳明所说,你思考的时候,就已经掺杂了私欲,思考出来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但那是歪打正着,大多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无非是私欲让你迷失了方向。在书里,作者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张学良当年在东北有百万东北军,当日本人准备进攻东北的消息传到他耳里时,他魂飞魄散。多年以后,他在口述实录中说,他第一个感觉就是,不能撤,因为东北有那么多百姓,如果撤了,就是把家乡父老送进火坑。但他没有遵从第一感觉,因为他有很多私欲。他魂不附体地考虑几天,在这些考虑中,他想到生命,想到他的家底——东北军,想到真要和日本人打起来肯定会失败,一旦失败,他的家底就全没了,他在蒋介石那里腰杆子就不硬了。这种种私欲的集合最终让他做出了违背良知的决定:不做任何抵抗,把军队撤进关内。多年以后,他始终为这件事懊悔。但正如世界上很多人一样,即使给他个重来的机会,把当时的场景复活,他做的决定和第一次还会一样。因为他的良知已被外界的物欲遮得奄奄一息了。 既然我们会被欲望遮住内心,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致良知”,王阳明的“四句教”可以给我们答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书里举了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例子: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间游玩,心上是何等的坦荡,没有任何善恶,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可当弟子告诉他那个老农土地的消息后,王阳明马上就动了懊悔之心:天啊,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当时我怎么就不买下来呢!这就是“有善有恶之动”,“意”动了后,王阳明突然就感觉不对,这是私欲,是恶的。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是良知告诉他的,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告诉他了是非善恶后,他立即沉默不语,开始专心祛除这种被良知判定的“恶”,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简单易行。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却很少有人行。 如果你只学问思辨了,没有去实践,那就不是真的“知”,如果你只去实践,而没有学问思辨,那就不是真的“行”。就好比书中提到的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如何孝顺他们,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会因此消失。 还有这个想法“善恶在你心中,遵循天理即为善,为气所动即为恶。”我也想拿出来也说一下。我们在生活里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甚至毁谤,如果我们轻易的就被外物所控制,那么我们的自我在哪里呢?王阳明说“我们虽然无法控制外来的毁谤进攻,但我们可以在无声无息中消灭它。这个方法就是:注重自身修养,克制自己,若自己是个外貌恭敬庄重,而内心空虚的人,纵然无人说他坏话,他隐藏的恶终有一天会暴露无遗。因此,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来自外界,岂能躲避?只要能加强自身修养,外来的毁誉算得了什么?” 在这个物欲横流和流言当道的社会,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人的行为,但我们可以做到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他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就好像你在雨天,被淋成了落汤鸡,不必恼火生气,因为雨就是要落到地上的,这是它的规律。而人们追逐的财富,名声,地位也自有他们的规律,我们不能让他们来指挥和控制我们的情绪,当我们做到不以自己的私欲来衡量外物的时候,我们也就自然不会被外物限制甚至支配,我们就可以做到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觉就是知。 在书评结束的时候,我想拿乔布斯在斯坦福毕业演讲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虽然乔布斯也许并不知道谁是王阳明,什么是心学,什么是知行合一,但他的这段话我觉得就是现实版“知行合一”最好的诠释: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活在别人想好的条条框框里,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 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引,某种程度上它们已经知道你想要变成什么样子,而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虽然很难,但祝福我们都能尽我们所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个“不忘初心,知行合一”的人。

  • 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
    荷塘月色
    推荐

    如果给王阳明贴一个标签,我想贴上——聪明,一个真正聪明的人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读书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能从分不清王阳明王重阳,王阳明和王夫之的糊涂状态,直接走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体验王阳明的精彩人生,跟着他的卓越军事才能,灵活多变的奇思妙想,一个一个解密他是如何将他的心学理念付诸实践的,又是怎样出奇制胜化解危机,只要把读书当乐趣,当解密,当探宝,那扫除知识盲区就是时间早晚的事,出现把名人和名言张冠李戴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 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从小就是个兴趣广泛特别有专研精神的人,他只要喜欢一样东西就特别痴迷,但他头脑灵活,懂得变通,从不钻牛角尖,当发现此路不通时,他会马上换条路走,他不停的变换注意力,表面上看好像干什么都半途而废,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可他不管怎样变换专研对象,可想做圣贤人的志向和不停的追寻梦想的执着可是始终如一,从小到大他一路寻找,不管周围人对他多少嘲笑和质疑,他自始自终遵从内心的指引,经过不停的寻找、批判、否定,再寻找、批判、否定......经历千山万水,无数次的尝试,他儿时的梦想終于在人生经历生死考验后被激发出来,在龙场一觉醒来就悟道了,心学横空出世,虽感觉玄而又玄,但其实不是,我一直相信稻盛和夫曾在《活法》中阐述的那句话有道理“努力到神灵都出手相助的时候”,我相信那一刻的灵光一闪,我相信那一刻的开天眼就是努力知识积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像晃呼啦圈突然找到窍门的感觉,也可以说那一刻的灵光一闪是老天爷对其的奖赏,要谁能解释怎么那一刻想法会跑到人大脑里,这种潜意识哪里来的呢......... 心学问世后,王明阳对自己的思想非常笃定,他不再继续摸索了,他认为他己经找到方向,再不是之前的迷茫状态,他之后所走的路都是在验证和完善心学,他提出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心即理”,“存天理灭人欲” ,“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他说人心都知道善恶,是非,道理自在人心,最恶的人做了坏事也知道掩饰,人的内心像一块明镜一样,我们要经常的擦拭,才能永葆它不会蒙尘,而让心清澈的办法就是去恶扬善,就是他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强调,他所说的灭人欲是指人不该有的多余的欲望,正常的欲望是应该有的,否则人就会成为麻木的僵尸,人的心如明镜后,自然照什么都能照清楚,剩下就做到知行合一,对的就去执行,错的就去改正,而不是明知道错的也去做,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也袖手旁观,当然,我们很多人是很难做到事事都知行合一,能不违法不危害社会不良心难安就行了,对自己也不要太苛刻了,就像,我明知道伏天喝冷饮吃冰棍不好,我还是在伏天喝的冷饮吃的雪糕凉西瓜最多,明知道许多好东西都很难吃但它有益健康也还是不喜欢吃,炸鸡油大不健康可还是喜欢吃,生活中难以做到知行合一的事不胜枚举,如果真能总能做到,就离圣人不远了,就真能像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敌了,我们还是向伟大慢慢靠近吧......... 之后,王阳明开始了他的“事上练”,来验证心学理念的神奇之处,命运也给了他这个展示才华,宣传心学思想的机会,没有这些机会,再天花乱坠的思想也如纸上谈兵,不会那么快速深入人心,王阳明把它的心学思想在他的军事才能上完美融合和体现,震惊了世人,王阳明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是本书非常大的看点,是王阳明心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诠释,看这部分时我的好奇心得到很大满足,看完感觉自己脑子都变灵活变聪明些,每一次的军事案例都让我在内心叫好,看着王阳明将心学思想在一次次与对手的较量中发挥着那么神奇的作用,不得不被王阳明的心学“洗脑”,之前被曾国藩的过人之处洗过一遍脑,这次马上发现,比曾国藩更高明的人是王阳明,把他俩放到一起比也是有共同点,都是文人从武,都是剿匪,都是跟理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都是识人高手,都有着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都是志向高远的人物,但是他俩最明显的不同就是:王阳明比曾国藩聪明太多,头脑灵活太多,曾国藩资质很平常,这一点他自己也知道,一个小偷在窗外等他睡觉好偷东西,结果曾国藩背的书贼都听会了,曾国藩还没背会。王阳明从小就非常聪明,当状元的父亲王华也说不过他,以他的聪明他专研什么都会成为顶级高手,只是他确立方向已是30多岁,前期都在探路摸索,耽误了许多时间,但辩证的想,没有这些多种专研和尝试,他如何能确定心学之路就是他要走的路,所以,人生的风景看透,才能知道细水长流的可贵..........更让曾国藩望尘莫及的是王阳明的军事才能,如果王阳明在世,收复金陵不会用11年之久,曾国藩受理学影响很深,他严格规范自已的言行,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全靠后天的自律和努力,严谨的思维让他成就功名,可以说曾国藩和王阳明都是时势造英雄.......... 优秀的人身上会有许多美好的品质,可我发现我最欣赏的品质是人的聪明,很早以前,我曾很爱看一档致富节目《致富经》,我几乎期期都看,我特别喜欢节目中的致富创意,许多奇思妙想都是突破人的常规思维,总能发现商机抢先一步抢占市场,许多想法等到别人都来效仿就离成鸡肋不远了,我曾经开过淘宝网店,当过几年的淘宝店店主,那是除了我工作之余的副业,那是2005淘宝网刚刚兴起不久,我因一篇魔豆宝宝的文章对淘宝网产生兴趣开始开店,到2008年淘宝网整顿店铺被关店,之前卖过家居用品,从2007年我偶然发现卖卓越网当当网的货能挣到返点,那时卓越网当当网知名度不及淘宝网,急需有人推广,他们提出了高额返点吸引别人宣传他们,最高时返点高达12%,就是你卖出他们网站100元的书就能返给你12元,你不用进货不用压货就能挣钱,后来随着网站壮大,返点一降再降到现在已无返点,我发现时正是返点最高时,然后,我开始了我的买空卖空时代,在库房所在城市连开了几家书店,荷塘月色就是那时为迎合书店气息起的比较雅致的店名,那时候我充分运用单位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的知识用在与客户沟通上,这种能力的训练也叫王阳明的“事上练”,练出来对方一打字,我就能从打字速度,说话语气,询问的问题基本知道对方的需求,所以,基本上来问的人都能拍下付款,后来我设计一个自拍流程,就很少与客户对话了,开店的过程中无数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解决,否则就得开不下去,怎样招揽顾客也是煞费苦心,怎样让自己的店铺总能在搜索榜第一页甚至是最顶上我都苦心专研过窍门,店铺是在我开店最红火时被关闭,如果不被关店,就不会有后来的炒股票和读书,人生的许多事情都有它自己的轨迹,做什么事、遇什么人,遭受什么挫折,都是命运的安排,但《了凡四训》讲,人做极善或极恶的事都会改变命运,善也可以积少成多,我把一路以来的经验和教训都当成我宝贵的人生体验,哪怕没有一件事坚持到底,但每次的经历都是我最值得的回忆,我很讨厌总在做一件事情,所以,我知道微读也只是我的一个驿站,写书评还能坚持多久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我想写想分享时我就不停笔,当我不想写或写不出来或不想再分享时,我可能就只安静读书,不管怎样,读书应该是我一生的习惯和挚爱,这一点不会因任何人任何事而改变........... 看到王阳明的聪明,我想探讨一下我眼中的聪明,我说的可不是小聪明,而是真聪明,这样的聪明是头脑灵活,反应迅速,点子多,办法多,思维活跃,创造力强,而且这样的人都很幽默,因为幽默可是需要非常聪明加智慧才能迸发出的语言,这种语言一句会让人会心一笑回味半天,幽默能化解尴尬,拉近距离,光有聪明没智慧,或光有智慧没有聪明都不会幽默,围城复读时我那么沉浸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被书中的幽默给深深吸引,以致于对小说的深刻性都很少去体会,就想去找笑点,每找到一个就像找到“宝”一样,自得其乐时还不忘分享给书友,这样得到的快乐就是无数重的快乐,所以,读完围城就觉得失落,再没发现能带给我这么快乐的书了,围城毫不夸张的说,我读时书根本走不动“道”,一步一雷,一步一笑点,因为读书是一个情绪连贯的过程,情绪累积的过程,所以,读者对笑点的燃爆效果体会最深,而单看一段效果就差了很多,可惜钱老只写了这一部书,想多看都没有了,很怀念读围城时傻笑的时光,再没发现幽默与围城媲美的书了...... 在王阳明书中,我虽没怎么体会幽默,但我总会为王阳明的精彩回答和他的料事如神而叫绝,这种聪明是从何而来,当然,天资聪颖是一方面,可王阳明发现心学之前也是籍籍无名,在军事才能体现之后,他的心学才被人接受,现在也分不清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我想应该是互为作用,心学思想绝对是起到核心助力作用,因为他的军事策略无不体现了分析对手心理,找出对方心理上的薄弱点,攻心,着力点都落在“心”字,就是在王阳明自己身上也无处不体现“用心”和“致良知”上,王阳明心学很强调“用心”二字,只要用心去做事就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和能量,同时,只要做什么事情的出发点是致良知,就能有无怨无悔坚持不懈的勇气和力量。书中还列举了许多人做事的出发点是在“利”上,良知明明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可这些人权衡一下利弊,最终还是做出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尤其在政治斗争能做到“致良知”并能“知行合一”的人太少了,卷入政治权谋中人的本性很容易被扭曲,而王阳明身在险恶的官场却能保持自己心如明镜,不同流合污,做自己良知认为该做的事,不愚忠,不惧怕,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心学的神奇力量为自已化险为夷,他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他的心学思想,他凭良知做事,却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得到了心安,得到了心学的传播,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在这本书和《苏轼传》我都看到了一个相似的场景:人生暮年回家乡,沿途老百姓夹道送别,他们为民请命,为民造福所做的一切,老百姓是有目共睹的,相信那时的王阳明和苏东坡都会非常欣慰,自己所受的委屈都不算什么,他们得到万世敬仰,他们的人生是辉煌的,从他们来到人世,世界就留下了他们的痕迹,而且永远不会像尘埃一样在人间消散。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读他们就像擦亮我们的心一样,唯有“品德和智慧齐飞”才能让我们的心更加自由和踏实,更加自信坚定而不犹豫彷徨......... 2021.1.29

  • 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
    木叶村
    推荐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走在公园的小道上隐约听到有人在朗诵,于是循声过去; 溪边亭子里,一个看上去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正看着溪水,寸发西装显得很有精神,听到我的脚步声转头看了下我,微笑点头示好,他的眼睛清澈有神,感觉能看穿一切; 我也礼貌性的回以微笑。 “我刚才听到了王阳明的四句教,好奇过来看看。” “你知道王阳明?” “最近刚刚看了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才知道历史上原来有位这么厉害的人。” “哦?你说他厉害,体现在哪里呢?” 我本来客气性的随口说了句,没想到他这么认真,我赶快回忆了下书中的内容,回答道 “他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剿匪成功,后来又迅速平定宁王叛乱,他每次打仗总是速战速决,而且开支极少,是能做而且很擅长做大事的人。” “这就是你认为的厉害?”他有些鄙视, 这话让我有种很惭愧的感觉,对方怎么这么说话,有点不礼貌! “他还创办了心学,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在当时有非常多的弟子追随他。”我不服气的补充道。 “心学在日本完整的流传了下来,我心甚慰,唯有一憾是它没被我华夏大众接受。”他有些失落。 “你对心学怎么看?”他主动问起我来。 “心外无物,我不理解,我接受的教育告诉我,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不是意识的,而且物质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山间的花不管我看不看它,它都存在在那里。” 他笑了笑,但这次我却没有感觉到鄙视的意思, “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看法?”他没有回答反而继续问道, “看心学理论的时候,有时候心里非常欢快,舒畅,具体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就是感觉心被解放了,很自由的感觉。” “世人都喜欢用名利来判定一个人的价值,古今不变,既肤浅又可悲!”他直接说到, “我问你王阳明厉害在哪里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功绩,其次是他创办心学,弟子众多,影响广泛,无非也是在说他的影响力而已,如果我问你马云哪里厉害,你是不是想说他身价上千亿,创立了阿里集团,缔造了电商神话?” 我有点心虚的点了下头,因为我真会这么回答。 “在我看来,王阳明的不凡之处在于他活出了真实的自己,并且教会别人活出自己!” “心外无物,不是你理解的那样。你所接受的唯物主义就一定是正确的?” “几百年前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星辰都围绕地球运转,如今还有人这么认为吗?” 我无言以对。 “这个亭子的柱子有几根,是什么颜色?”他突然这么问, 我看了下,“四根,红色啊。” “你怎么知道的?”他问了一个很白痴的问题, “看一下不就知道了?” “你看一下就知道的四根红色柱子是在你心里还是心外? 我想了下,说在心里。 “不过柱子确实存在外面啊。我不看它也在那里。”我不甘心的辩解道。 “你先别急,我并没有否定柱子的存在。 假如你不曾来过这里,并且你也没有看过这里的影像,也没人向你提起过这里,你可知道这里有个亭子,而且有四根红色的柱子?” “应该不会知道吧。”我如实答道。 “假如你不曾来过这里,但是有人告诉你这里有个亭子,有四根红色的柱子支撑,你能想象出具体的亭子造型,柱子的直径、高度、颜色亮度等内容吗?” “不能。”我很诚实的回答。 “假如明天这个亭子被拆除了,而你不知道,你是否仍会认为这里有个亭子?” “是的!”我发现自己只能顺着他的思路回答了。 “在你没有看到这个亭子的影像之前,亭子在你心里要么不存在,要么很抽象,一点都不鲜艳,对吗?” “对!” “当你看到这个亭子的影像之后,它立马就在你心里明亮起来了,是吗?” “是的。” “用你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讲的话,你能看到的一切事物是因为有了光线的反射进入你的眼睛,在你大脑里形成了影像,因此你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世界在你脑中显现的影像,对吗?" "没错!” “那你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和认识,其实是对你脑中影像的解读,是吗?” “是。”我感觉现在只会说这几个字了。 “你会对自己脑中不存在的事物进行思考和判断吗?” “这个,不会吧。”我第一次听到这么奇怪的问题。 “心外无物,并不是否定客观存在,而且重点指出我和它的关系,它指的就是客观存在。”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索性不吭声。 “我当初给弟子讲解心外无物的时候,也并没有否定花的存在,我说的是当我没有看到花时,它与我的心一起归于寂,当我看到花的时候,它就在我心里明亮起来了。” “纳尼?明明是王阳明给弟子讲解的,他为什么说是他讲的?可能他是做培训的,应该是给他学生讲解的吧。”我在心里这么想,并没有说出来。 “真正明白了心外无物,才能懂得什么是心即理?” “你可知道格竹子的事情?”他突然这么问道。 “哦,书上说,王阳明年轻时曾想格出竹子的天理,面对竹子七天,结果什么也没格出来,还出现了幻觉。” “假如他能格出来的话,你认为会是什么天理呢?” “估计会是些自命不凡的大道理吧,不过我认为那些道理应该也是对人讲的,对竹子来说,可能就是一堆废话。” “哈哈,说得好!”他大笑起来,非常开心。“朱熹误我啊,哈哈哈哈” “莫非他也格过竹子?”我心里这么想,但是依然没说出来。 “世界都在你心中,何况天理乎?” “我提倡知行合一,要弟子们遵从良知行事,你可知为何?” “又来了,明明是王阳明的事迹,偏偏说成他自己的,这人是不是精神有问题?但是他说的话,思路很清晰,也很符合逻辑,不像是精神病患者啊。” 我依然是心里想想,没有说出来。 “应该是想在事上练吧,就像和尚要念经受戒一样。” “你只理解了表面意思,我真正想表达的,你根本就没明白。”他很不客气。 “那你说说看。”我承认自己确实没懂,但被他这么说,很没面子。 “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心的支持,获取心的力量。” “当一个人能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并遵从它行事的时候,便会获得无穷无尽的能量,变得无比自信、坚强,最终成为真正的自己。可惜的是大家的良知都被欲望或者情绪蒙蔽了,看不到也听不到,即使偶尔听到了也不认可它,结果在错误的事情上追逐一生,颠倒了梦想,活成了幻影。” 此刻我思绪万千,想到了上学期间,为了获得学校和家庭的认可,努力学习;毕业后,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拼命工作;身边的朋友为了获得周围人的认可,迅速结婚买房买车,大家都在用表面完整来逃避内心的破碎,好像从来都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要在别人眼里,我活的很好就行了。想到这里,我感觉有些伤感。 他好像能看穿我的心思,安慰道: “纵观整个人类史,能活出真正自我的人,不及千万分之一,你也无需妄自菲薄。若今后你能光明自己的良知,并遵从良知行事,你也能成为那千万分之一。” “那应该如何光明自己的良知呢?” “我是谁?”他答非所问,来了这么一句。 “我今天第一次见到你,我也不知道你是谁啊?”我有点不好意思,聊了这么久,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人家。 “不好意思啊,该怎么称呼你呢?”我赶紧亡羊补牢。 “我叫王阳明。”他很平静的说道。 “你也叫王阳明,好巧啊~”原来他也叫王阳明,他父母还真会起名字啊,做圣人的爹妈肯定很有面子吧。 “我就是他,为了让你容易接受,我就以现代人的形象出现,你能见到我,说明你我有缘。” “这家伙又开始胡说八道了,国产剧看多了吧,玩穿越呢?”我心里这么想,没好意思说出来。 “我没有胡说八道,也不屑看你们的穿越剧。”他好像真能看穿我的心,直接回答了。 这下轮到我震惊了,“你……” “时间不多了,”他直接打断了我的问话, “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什么问题?” “我是谁?” “你是王阳明啊” “我问的是我是谁?不是你是谁? 又是一个奇怪的问题,这应该是个哲学问题吧,我怎么回答的出来? “你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而且还跟我聊了这么多问题?”又一个奇怪的问题。 “对啊,我为什么突然就在公园里呢?大白天的怎么没有别人?这个公园又是在哪里呢?” “我怎么写?”他打断了我的思绪,问了一个小学生都会的问题。 “一撇加上一个找字就是我。” “只有找到了这一撇才是真正的我,那我问你,这一撇,到底是什么呢?”他老是问我奇怪的问题,我感觉脑子不够用了,有点烦躁起来。 “时间到了,再见了。”他很平静的说了这句话,微笑看着我点了下头。 天空中突然响起了音乐,声音逐渐变大,而且非常熟悉,这不是我的手机铃声吗? ………………

  • 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
    🎀灵儿格格🎀
    推荐

    推荐推荐,好书推荐哦!用了十几个小时才看完这本叙述王阳明传奇一生的通俗全传,看完才知道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不得不说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运筹帷幄相当不错! 相对本书的内容而言,整体构思巧妙、布局谋篇也颇见作者的用心!尾部的心学与幸福感、内心强大之类的论述上,略显得勉强。不过就哲学功底上,作者应该花了不少心血和精力,从本书中的叙述问题中对哲学观点的阐释论述清晰合理,史料的把握也较丰富详实,真实的王阳明并非“高大全”般的圣人,个人生活与家庭生活上的瑕疵也被阐述出来,语言风格比较朴实,没有勉强的耍“幽默”,保证了内容的充实!也更加还原了真实的王阳明! 格格感觉自己对于王阳明心学,理解还不够透彻!很多东西了解的还不够深入,之后会看不同的版本的王阳明心学,或许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王阳明说人生要以良知为核心,以不变应万变,可以去除焦虑,获得幸福人生。朱熹的格物致知非常像作学问,特别是从作者用烤鸭解说的那段更可以看出本质上的区别,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更多的则是教给人怎样处理各种关系,解决生存和创造方面的问题。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加油吧,从今天开始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