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的交易室

走进我的交易室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走进我的交易室
    shadow
    推荐

    她的姓氏曾被译作“波伏娃”,带有一丝娇憨和顺从。 在这本2019年出版的最新传记中,她从“波伏娃”成为“波伏瓦”,从萨特的伴侣成为她自己,从一个被凝视的女人成为一位严肃但有血有肉的哲学家。 我不敢说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但我想“成为波伏瓦”一定是波伏瓦传记最好的书名。 「做(being)自己并不意味着从出生到死亡都做同一个自己,做自己意味着,要在一种不可逆转的“成为”(becoming)的过程中,与同样在改变的他者一起不断改变。」 波伏瓦的一生都走在“成为”的路上,走在不断思考并亲身试验“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路上,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渐渐走入了波伏瓦流动变化的一生。 波伏瓦的童年是「怀疑主义和忠诚信仰之间的一场拉锯战」,牺牲奉献的天主教徒母亲与自我中心的无神论者父亲带给她的是思想上无休止的撕扯。 她进入天主教学校学习,被作为端方淑女教育成长,最终却无奈地发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并不是家里人所期待的」,于是开始在社会规训和自我认识之间挣扎反抗,背离宗教、反叛传统、反思婚姻。 在似是而非的初恋中,她也曾渴望一场传统的婚姻,而在将哲学与写作确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她决定不婚:「婚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不道德的」,「没有孩子,我才能完成我应当的使命」。 她在与萨特的开放式关系中,也曾有过被嫉妒和占有欲反噬的时期,「她完全活在对他的期待中,忽视了自己的生活」。而最终她亦走了出来,视萨特为思想上的挚友。这种更似友谊的感情使得她与萨特的关系延续一生,成为她思想的养料,成为她自身的一部分。 在波伏瓦与萨特坦诚的“本质的爱”的关系之外,他们都对自己“偶然的爱”有过欺瞒。波伏瓦对奥尔加隐瞒了自己和她丈夫博斯特的关系,萨特也曾对万达撒谎说波伏瓦「只是朋友」。在意识到这些欺骗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后,波伏瓦更深入地思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存在主义中的道德问题:「我们的行动塑造了生活里他者的世界,塑造了他们所能行动的境况。」「如果想要真正地尊重自己的自由,那么也必须尊重他人的自由,必须以道德的方式去行使自由。」 年轻时的波伏瓦觉得政治离自己很遥远,外部世界难以改变,因此人应专注于自己能够控制的范畴,即内心世界。这种唯我论的思想在《女宾》中展露无疑。但在二战后,她「完全改变了自己之前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态度以及旁观者的心态」。在1943年到1946年之间创作的作品中,她开始展现对政治和道德的关心、对社会的质询,并在1945年与萨特一同创办的杂志《摩登时代》中发表了多篇有关政治的文章。 在《第二性》出版后,她曾拒绝被贴上“女权”的标签,直到步入晚年才「大声而清晰地宣称:“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决定更明确、更激进地站定立场,因为这「更有利于解决持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并在行动中印证自己的思想,成为瓦解鼓励女性回归家庭、禁止贩卖避孕用品的《家庭法典》的人之一。 她的作品曾受到各方批评,指责她的片面和阶级立场,而她选择性地吸收这些批评中的有益意见。她承认在早期的作品中忽略了很多关于阶级的问题,「她不认为阶级斗争会解放女性,因为男女的区别不在于不同阶级,而是不同的种姓。……女人不能变成男人,她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都被视为低级种姓。」 在逐渐步入老年时,她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人生的审视。她意识到“老年”这个议题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在其上开辟了新的哲学战场。「衰老的境况极大地影响了它的体验。……就像成为女性或怀孕一样,“衰老”有着明显的生物学成分。但波伏瓦认为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纵览波伏瓦的人生,那是矛盾又坚定的一生。 年轻时的她,会摇摆、会纠结、会抱怨、会自我怀疑、会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人、会陷入无益的社会规训陷阱、也会渴望有一个存在帮助她找到意义或救赎。 但她不断地反思自己、修正自己,洒脱地承认自己之前的狭隘和谬误,在审慎的自我选择中成长,在颠覆自己中走得更远。 波伏瓦的矛盾,证明了人无法脱离其时代和处境,但这也使她一生中对“自我与他者”这个课题一以贯之的哲学思考更显坚定,使“成为波伏瓦”的过程更显可贵 。 她不是无瑕的女神,也不是僵硬的偶像。 她有血有肉、有灵有欲,她是真实的波伏瓦。 “成为波伏瓦”,意味着成为自己选择的自己。

  • 走进我的交易室
    青橄榄
    推荐

    西蒙娜·德·波伏瓦 ——她是谁? 本书作者通过全方位的视角,真实、客观、且不带偏见的将不同时期的波伏瓦,以及她是如何创造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绘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长卷画册,阅后意犹未尽。 >> 做(being)自己并不意味着从出生到死亡都做同一个自己,做自己意味着,要在一种不可逆转的“成为”(becoming)的过程中,与同样在改变的他者一起不断改变。 >> 《第二性》的核心观点之一便是,没有一个女性能够“不受成见和偏见约束”地过她自己的一生。波伏瓦显然也没有做到。这本传记正是要讲述波伏瓦是如何在成见和偏见里苦苦挣扎并勇敢反击的。 >> 心理学的研究也反复表明,“自我”的概念一直处在变化当中,而且我们会选择性地用我们的记忆与变化的自我相呼应。我们也知道,人类会根据“观众”的不同而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现自己。 >> 波伏瓦的一个核心的哲学观点就是,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特别的环境中,存在于一个特别的身体、特别的地点和时空里,存在于和他人的关系联结中。这种处境的种种变数影响着他们想象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的能力,而且这会在一生中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变化。 >> 波伏瓦在日记里劝慰自己不该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羞愧,她被赋予了生命,就应当把生命活到极致,活出最好的可能性。如果完全牺牲自己,奉献他人,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杀。而且这种自我牺牲比痛苦地抉择多大程度上放弃自我、多大程度上保留自我要来得简单。波伏瓦觉得她需要的是一种平衡,既要为他人奉献,但也不要在为他人奉献的过程中失去自我。 >> 波伏瓦认为没有什么选择是一劳永逸的,相反,她觉得每一个选择“都处在变化之中,每次我意识到这个选择的时候,我实际上重复了自己的选择”。那天波伏瓦在日记里总结道,婚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不道德的,今天的自我怎么能够为明天的自我做选择呢? >> 在日记里,波伏瓦叮嘱自己:“不要做德·波伏瓦小姐,要做你自己。不要去追逐外界强加给你的目标,不要去盲从既定的社会结构。对我有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这样就可以了。” >> 不能因为情人希望你呈现什么形象,你就放弃自我而变成那个样子,这样做对自己非常不诚实;一个人应该“只给予她所能给予的”。 >> 究竟要保持多少自我,放弃多少自我。波伏瓦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平衡自己内心对于独立的渴望和想要靠近另一个人的冲动。 >> 真正的问题是:大千世界里,到底什么是我们应该去在意和有所为的呢?波伏瓦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们的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是唯一属于你,且仅属于你一个人的,这是你成为你自己的方式。只有你能创造和维持连接你和他人的关系,不管那是好的还是坏的。你和他人的关系并不是先天存在的,必须由你和他人一天一天地去创造以及再创造,有时候能够很好地发展下去,有的时候会被忽视,也有的时候会被滥用消亡。

  • 走进我的交易室
    推荐

    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是一种“永不间断的对话”,在智识上是“互相”鼓励的、极为深刻的关系。他们彼此以一般人不能所理解的方式相爱,他们爱上了彼此的直觉、想象力、创造力、观念,他们彼此扮演了对方生命中独一无二的角色。 波伏瓦一直认为,我们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自己,是因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其他人。萨特和波伏瓦虽不应该孤立的被看待,但是要认识到波伏瓦不是萨特的陪衬,不是萨特的追随者,不是萨特的学生。反而她对萨特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给予了批判性的意见,也有学术证据表明波伏瓦的一些哲学概念给了早期的萨特于灵感。 波伏瓦某种程度上像是鲁迅,大嚷起来唤醒了几位较为清醒的女性,打破了这铁屋。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开始觉醒、思考、继而站出来开始为自己争取平等的两性关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波伏瓦21岁时曾在日记里写下:“我有一种很确定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奇特,我感到自己内心极其丰富,而且这种丰富会留下痕迹,我将会说出被别人倾听的话,我的生活将会是一孔供他人不断汲取的泉水,我很确定这是我的使命。” 波伏瓦用一生践行了彼时日记里的这一段心绪,成为了她自己。她富于感情而不困惑,好奇而不畏惧探索,善于思考和行动而不是执拗于过去停滞不前。 她是一名哲学家、女权理论奠基人、作家、哲学教师。她同时还是一位智慧的朋友,叛逆的女儿,极富魅力的情人,启迪无数女人的思想先驱者。

  • 走进我的交易室
    知北游
    推荐

    波伏瓦一步步成为自己其实靠的就是两点,朋友和思考。朋友给予波伏瓦生活的动力,而思考让波伏瓦不只是被朋友限制,可以自由地进行自己的探索。 从传记层面来考虑,作者的客观态度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书中关于波伏瓦爱情模式的论述实在是太多了。其实从整体来看,波伏瓦开放性的爱情给她带来的思考只有一个,即这种关系是不是道德的,应该如何面对它给其他人带来的伤害。但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甚至算不上是波伏瓦的成就。 波伏瓦的伟大,在于她从个人生活中抽离出了普世的意义,对女性的境遇作了开创性地论述。而私生活带给她的思考,在《第二性》面前如草芥微尘,没必要详细论述。尤其是作者同时与萨特私生活作比较,就有点pk谁更能同时发展好几个暧昧对象的感觉了。

  • 走进我的交易室
    甜饼
    推荐

    我的人生应当是这样开始的。不能把他人的人生准则奉为圭臬,波伏瓦自身也不享受做标杆。她不是标杆,她是我的“视角”。 如柏格森的观点:一个人的自我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物,它是一个“进程”,一个“有活力的行动”,一个充满变化的“成为”的过程,至死方休。 读完这本书,肉体会灭失这件事竟然使我觉得很残酷。我在想,如果波伏瓦能活到21世纪,她的观点又会是如何呢?或者她的思想能变成机器延续至今,不断产出,那么今天我们能读到什么呢。 我想把这门书刻在我2021年的里程碑上。尽管我还没有读过《第二性》、《盛年》,单从她的人生,那“成为波伏瓦”的一生,我开始期待在不可预料的未来中我“成为我”的一生。 清醒、反省、流变。希望等到我老死的那一刻,我都仍在清醒地反省自己,在呼吸湮灭的那一刻我的思维还在流变。一个人想成为什么其实是自己选择的,要保持清醒而非“自欺”,时时作出“原创的选择”。 无论在把她当作完美无瑕的女权主义者的信众面前或者是从未缺少的抨击者、误解者面前,她首先真实地活,忠于自己,从自我的经验世界出发创作。“没有人能孤独地成为她自己”,她也用广阔的视野观照着她看不到的世界。年轻的她没有严苛要求自己立刻做到这一点,只是凭着一种内在信念生活并逐步打开外部世界,而不是固执于从内在到外在的视角。 以及。去爱那些带给你新世界的人。平衡自我和他者。她也面临过如何平衡保持自我和爱别人的关系的问题。或许我会在自己的经历中逐渐找到我的答案。 我想成为自由的人,自由是因人而异的。我想认真地活,自己选择也为选择负责。热烈去爱迷人的头脑。时时转换视角不要潜在的定义局限我。 我会成为我自己定义的自由的人。

  • 走进我的交易室
    晴方好
    推荐

    这本书对于波伏瓦的一生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对于理解波伏瓦各个时期的作品很有裨益,虽然波伏瓦生前做了非常多伟大的突破和成就,但还是会有非常多的人对她极力诽谤污蔑,这不仅让人唏嘘。波伏瓦最有名的作品第二性放在现在来看,虽然内容上有些过于偏激与绝对,部分内容显得有点过时,但其中不乏非常多的真知灼见,波伏瓦开阔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所有的女性可以从自己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努力去创造一种平等的关系,呼吁所有的女性摆脱社会对于女性不公正的束缚,这是非常难得的。在整个历史潮流中,女性重来就没有获得过公正的对待,在近代女性才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十八世纪简·奥斯丁只能偷偷写作,只能以男性作家的笔名发表作品,十九世纪弗吉尼亚伍尔夫以一种更加开放勇敢的方式呼吁所有的女性觉醒,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一针见血地指出婚后的达洛维夫人只能以丈夫的眼光看世界,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她呼吁女性勇敢尝试文学创作,二十世纪的波伏瓦在前面几代人努力的基础上为女性带来了更高层次的解放,认知的觉醒。我非常庆幸能够阅读到波伏瓦的作品,第二性让我反思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意味着什么,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必须努力开阔自己的见识,保持理性严谨与智慧,必须要意识到作为女性我们可以做的不是只有为爱牺牲,为家庭牺牲,为孩子牺牲,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过的一生,为梦想,为事业,为未来奋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成为他人的附庸。

  • 走进我的交易室
    拉格朗日橙子
    推荐

    作者文笔非常好 (可能译笔也很加分),读下来感觉很流畅平实,又有不少引人深思的评论。波伏娃这么难定义的一位女性,能在一本书里展现她各个阶段的各个侧面,也尽量不去褒贬。读完能学到最宝贵的一点大概还是 becoming 而非 being,保持好奇心,永远不停地叩问自己,真实面对自我的矛盾和纠结,总有一天也能踏上一样的becoming 之旅吧

  • 走进我的交易室
    Alkaid.
    推荐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是由TA所遇见的人和所拥有的经历,构成每个人的拼图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特别的环境中,存在于一个特别的身体、特别的地点和时空里,存在于和他人的关系联结中。这种处境的种种变数影响着他们想象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的能力,而且这会在一生中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变化。 有些时候不得不相信有些人生来就与众不同,波伏瓦真实而纯粹的活着,忠于自己的内心,一生都坚持不断思考,她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波伏瓦告诉我们,女性同样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她们能够为自己做决定,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去努力创造。她们想要以自己本来的样子去爱人和被爱,因此当他人用物化的眼光去看待她们的时候,女性会感到痛苦。

  • 走进我的交易室
    久啊久
    推荐

    【2021.47】太喜欢这本书了,以至于想去买实体书收藏。在这之前只知道她是鼎鼎有名的第二性的作者,以及和萨特的所谓情人关系。直到看完此书,才知道自己也是对她多有误会的人的其中一员,看完此书,波伏瓦简直已经成为了我的人生导师。 波伏瓦的一生过于传奇,但即使如此,还是因为是一位女性而遭遇到了各种诽谤和误读,让人唏嘘无奈。

  • 走进我的交易室
    欣欣然
    推荐

    “做(being)自己并不意味着从出生到死亡都做同一个自己,做自己意味着,要在一种不可逆转的‘成为’(becoming)的过程中,与同样在改变的他者一起不断改变。”波伏瓦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成为波伏瓦”的过程。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家(虽然她不愿以哲学家自称)。年仅21岁就通过了竞争极为激烈的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成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通过这项考试的人。代表作有被誉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1954年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小说《名士风流》,以及长达四卷的《西蒙娜-波伏瓦回忆录》。 一、契约式爱情 波伏瓦与萨特的关系是她最醒目也最难以撕去的标签。他们制定了一个“契约”,按照这个约定,他们是彼此“本质的爱”,但同时他们准许对方同时拥有“偶然的爱”。这是一段开放式关系,前提条件是他们的心是属于对方的,他们对彼此毫无隐瞒,无话不说。波伏瓦和萨特每天早晨都在卢森堡公园或者小咖啡馆见面聊天,这个习惯持续了整整51年。这段长达半个世纪没有婚姻束缚的“契约式爱情”,既惊世骇俗,又饱受非议,他们各自身边的其他异性和同性被动构成了这份“契约”的一部分。 波伏瓦在哲学上一直把“成为自我”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由内而外对自我的审视,一个是从外向内对自我的观察。然而, 波伏瓦一度隐藏着自己的光芒,为了不在萨特面前损失“女性魅力”;关于“多元道德”的想法被萨特嗤之以鼻后,波伏瓦就对自己智识上的真正能力产生了怀疑;萨特不接纳她的情绪,波伏瓦就努力做一个假装快乐的女人;尽管波伏瓦帮萨特编辑和修改文章,但她始终坚称自己不是哲学家,萨特才是……正如波伏瓦所说,“生命中没有那种一切都被和解的瞬间。” 波伏瓦的道德观是:“在我看来,我有一部分生来就是要奉献他人的,有另一部分生来就是要保持自我的。第二部分能够独自成立,而且它保证了第一部分的价值。”如果完全牺牲自己,奉献他人,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杀。这种自我牺牲比痛苦地抉择多大程度上放弃自我、多大程度上保留自我要来得简单。我觉得,波伏瓦在萨特身上践行了这种道德观。 波伏瓦想要的是:“一种能陪伴我一生,而不是吞噬我一生的爱。” 对于这份陪伴了波伏瓦一生的爱,书中结合波伏瓦公开的日记和信件作了大量描写,以求还原一份真相,其中有三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读来感受到一种心情复杂的钝痛: 场景一:波伏瓦觉得她“需要”萨特,但是她“爱”马厄。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爱萨特,是爱萨特带给她的东西,而她爱马厄,是爱马厄这个人本身。 场景二:波伏瓦问萨特到底谁对他更重要,是多洛雷丝还是她。萨特回答:“多洛雷丝对我来说很重要,但是现在我和你在一起。” 场景三:波伏瓦想单独和萨特的遗体待一会儿——其他人走后,波伏瓦爬上萨特的床。她正要钻进萨特的被单时护士拦住了她,因为他的褥疮已经坏疽了。于是波伏瓦爬上被单,躺在他旁边,睡着了。 二、哲学的选择 波伏瓦尊敬那些思考自己人生的人,既不是那些只思考的人,也不是那些只生活不思考的人。因为哲学和生活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哲学的选择。所以,波伏瓦把她的哲学思想写进小说里,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哲学体系的创造者,这也是她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的原因所在。 波伏瓦认同自由的重要性,同时认为没有人能独自获得自由,一个试图远离他人的人,同时也在对抗他人,最终会失去自我。没有人孤独地成为自己,每个人都对世间的人事万物负有责任。波伏瓦借鉴海德格尔关于人类被“扔进”一个世界的描述,这个世界总是有人类自己没法创造的意义。 波伏瓦和萨特自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一起探讨“自欺”这个概念,但是靠这个概念闻名于世的却是萨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里这样定义“自欺”:这是一种逃避自由的方式,要么过度认同自己的“真实处境”(facticity),要么过度认同自己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真实处境”是指一个人面对的所有偶然的和没法选择的因素,比如出生的时间和空间、肤色、性别、家庭、受到的教育以及身体。而“超越性”表示的是人能够超越这些属性的自由,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去对待事实,如何通过行动去塑造自己。当“真实处境”和“超越性”出现脱节时,“自欺”就产生了,这会使得一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成为某个样子。细细想来,谁人不自欺呢? 三、女性气质 波伏瓦在给萨特的信中说起她对于自己的“女性气质”很感兴趣:“我在哪些方面是个女性,又在哪些方面不是个女性,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有什么样的期待,我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定位我自己,这些仍然需要被定义。” 在《第二性》中,波伏瓦批判了很多关于女性气质的谬论。她指出女性气质其实是男性对女性的恐惧的投射和幻想。很多谬论的产生,是因为男性无法把女性当作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去对待。波伏瓦告诉我们,女性同样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她们能够为自己做决定,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去努力创造。她们想要以自己本来的样子去爱人和被爱,因此当他人用物化的眼光去看待她们的时候,女性会感到痛苦。 波伏瓦一直想要自己的事业:“我有梦想,不是幻想,是非常大胆的梦想,在我遇见萨特之前很久我就知道我想做的事情!为了幸福,我必须完成我的人生。对我来说,满足就意味着工作。”但当一个女人向全世界宣称,爱情和家庭就是她的事业时,她是不是真的做出了选择? 波伏瓦认为女性气质不是一种天性或者本质,而是“由整个文明和文化用几个特定的心理标签建构出来的境况”。时至今日,距离波伏瓦所处的时代已有百年,女性拥有了选举、离婚、避孕甚至冷冻卵子的权利,但同时,她们又陷入了新的困境,比如容貌焦虑,比如职场与家庭的平衡。 在我看来,“以自己本来的样子去爱人和被爱”仍然是一个未被生活打磨过的理想;习惯被凝视已然成了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那些澎湃的情绪仍然无处安放…… 《第二性》已经放入我的待读书单中。 四、写在最后 波伏瓦说:“也许可以说,我根据自己现在的样子重塑了自己的过去;我的过去造就了我,所以今天通过对它的解释,我见证了它。”的确,生活的记录永远也不能等同于生活本身,因为语言不能完全概括现实,应该面对现实中的所有好与坏、所有模棱两可和不确定之处。语言会受到表达能力、表达习惯、表达时空、表达意愿等因素的限制,有时比现实干瘪,有时比现实丰盈,认清这一点,就会对语言更宽容,也对现实更敬畏。 这本传记曾两次提到伏尔泰的那句名言:“对于生者,我们应给予尊重。对于逝者,我们应还他们真相。” 它做到了。

  • 走进我的交易室
    暮梓歌
    推荐

    伏尔泰说:“对于生者,我们应给予尊重。对于逝者,我们应还他们真相”。虽然此书还不足以让我们知道波伏瓦的内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光靠叙述也无法完全还原波伏瓦真实活过的人生,但从阅读的整个过程和内心的触碰来讲,从一个人物传记的外表来看,我们不论如何是无法忘记波伏瓦努力成为自己的样子的。 成长的波伏瓦,一生反对性别歧视,争取女性权益,是女权主义的宣导者和引领者。她深信这个世界“女人是被操纵的对象,男人是操纵的主人”的世界。她希望女性要成为“看世界的眼睛”,呼吁女性要主动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观点,并要得到应有的倾听和尊重。不难看到,在争取和实践女性权益的过程中,波伏瓦自青年到老的精神始终是积极的、激昂的。她研究了很多哲学,同时她也教授哲学,思考哲学。她把哲学写进书里,因为这对她来说是一种看世界的方法,她觉不允许消除这种观看世界的方式。她是一个认真的知识分子,一位积极思考,热心写作的文学家。她创作的《第二性》至今仍是女权倡导者的借鉴和宣言。她是一生都在寻找人性“原罪”的人,她认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长成的。她希望从这种思想中获取光亮,而她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永不停止的蜕变。因为“生命中没有那种与一切都和解的瞬间”。“所有的行动都有失败的可能,而有些失败只是在事后才显现出来”。这也是她晚年时对自己的清醒分析。 波伏瓦成名很早,但她的一生却饱尝了各种复杂多变的情感经历,爱与恨,诋毁与崇拜。可以说她既是一个人生赢家,也是一位时代的受害者。没有一个人能够孤独地成为TA自己。时间在流逝,梦想在变化,而我们自己又总是遥不可及。致谢作者,感谢译者!推荐此书。

  • 走进我的交易室
    梦想家
    推荐

    如果说我们能从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生活中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没有人孤独地成为她自己。

  • 走进我的交易室
    Emily💕
    推荐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 哲学和生活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哲学的选择。 做(being)自己并不意味着从出生到死亡都做同一个自己,做自己意味着,要在一种不可逆转的“成为”(becoming)的过程中,与同样在改变的他者一起不断改变。 我们必须去选择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一而再,再而三,“每时每刻”都做出这种选择。 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去衡量他人的幸福,而人们总是轻易地把自己想要强加给别人的境况称为幸福。 句句名言,句句直击心房。[爱心]

  • 走进我的交易室
    杨超越
    推荐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以前看到这段话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想读《第二性》,不过在此之前,读一下这本书或许会帮助我更好地了解波伏娃。

  • 走进我的交易室
    推荐

    波伏瓦:我们不是独自一人,也不是从零开始。我们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自己,是因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其它人。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