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漫画理财课

半小时漫画理财课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半小时漫画理财课
    推荐

    最早听到曾国藩这个名字是在上初中那会儿。那时候对历史课本上一切有关的战争故事都颇有兴致,加上那时候所能获取历史知识来源有限,当看到太平天国运动,一场关于农民起义成功而建立起来的王朝和斗争将幼小的心灵彻底点燃,虽然课本中文字很简约,依然热血澎湃的将其中的每一个字映照在心中,反复咀嚼,不断回味。 而后来出现的曾国藩组建湘军,并带领他的湘军剿灭太平天国,攻陷天京师,并将一个个英雄赶尽杀绝的时候,一股对曾国藩莫名的仇恨开始萌芽,直至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印象都深深的根植于脑海中。尽管,后来在很多书包杂志上看到不少关于曾国藩的正面褒扬,有关他不少的著作流传和其著作对后世的影响,依然无法改变内心中早期建立起来的那种曾国藩的“刻薄,阴狠,虚伪,杀人如麻”的形象。 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心智尚未具备足够的辨识力而消化历史背后的真相时,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形成的第一观感往往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历史的偏见深深的刻印在我们的认知体系中。对于一个知识结构和辨识力随着社会的阅历正常生长发育的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偏见会自动消解,而代之为理性的认知和判断,但是,这样的情况对于人们来说,依然具有一定的危害。 不可否认,我是被这样的事实荼毒过的,并有着较深的体会的。 直到上了大学,接受知识渠道更多,阅读面更宽,掌握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更加深厚,以及具备更多更合理的方法论之后,这种对于过去所建立的那些“历史偏见”才会在面对新的认知冲突中将这种张力变得更加强大,以至于开始学会用哲学论,唯物论,辩证思维的方式去解读曾经的认知偏见,这样一个过程的心理斗争,与其说是在推翻“偏见”,更是对自我思维价值观的一次重新洗礼。 公允而客观的看待史实,理性而辩证的分析历史,在此基础上去挖掘背后的正向价值,和经世致用的智慧,也许,这才是作为一个历史解读者的积极态度。 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途径广州的天河机场,等待登机的时间,在旁边的小书屋中不经意翻到这套书,一套三本,黄色的封皮,上面刻印着简单的图案,赫然三个黑色大字“曾国藩”很是醒目,一眼看上去一股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随手翻了几页,顿时对书中的内容来了兴趣,然后······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套书,陪着我,走了很多地方,跨过很多大河,飞过很多高山,甚至,还在海边兜过一次风! 虽然上大学后,对于曾国藩的印象已经从他在战争中的杀戮扭转了过来,而站在一个更为广阔的位置上来看待曾国藩对于历史,对于后世的影响,中间零零碎碎的阅读了不少关于他的著述,他的家书,他不为人知的故事,然而,还是未能建立起对曾国藩较为深刻,全局观的认识,直到工作后看到了唐浩明老师的这套《曾国藩》。 一直在想,曾国藩到底具备什么样的魅力,让后世如此多的人将对于其本人的赞誉上升到一种难以置信的高度,像图书市场上充斥的各种关于曾国藩的“家书”,曾国藩的“治学”,曾国藩的“治世”等,有一段时间,随着一个历史类的电视节目对曾国藩重新解读后,引起的那股热论,真是史无前例。 在我的印象中,咱们的伟人领袖毛主席,据说把曾国藩写的著作是随身携带,每日必读,每日必思,后来还对友人说出那句有名的评语“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杨洪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此完满乎?”我想,毛主席的评论还是具备较高的公允度和权威的,甚至蒋介石在教育其儿子蒋经国时还说到“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可见,曾国藩为后世留下的智慧是具备较多维度的视角,也许,从这一点上来看待此人,对于曾国藩的解读,能够更加的全面,更加的丰富。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京官阶段,这时的他应该算是一个比较优秀年轻才俊。第二阶段是组织湘勇,剿灭太平天国阶段,这个阶段他经历了前期的多次失利,甚至羞愧地两次投江自杀,然后就是后期攻陷天京,声望达到顶峰。第三阶段是太平天国被剿灭后自行裁撤湘军,处理天津教案的过程。这应该算是曾人生的一个低谷吧,不过也完成了一个转型,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第四个阶段是晚期恢复江南贡院,恢复江南乡试,开办金陵书局,刻印船山遗作,鼓励学习西方,送幼童出国,大办洋务的阶段,成为早期引领洋务运动的先锋人物,也正是这个阶段,成为其为后世留下一段开启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萌芽的宝贵资产的佳话。 所谓人生,在曾国藩这里,如此的简单,几十年转瞬如逝,组湘勇,几场战争,绞天国,底定东南,封侯爵,笑谈功名利禄,几缕烟云,随着历史的一抹尘埃,尽入晚霞的残红······ 也许,在曾国藩那里,一开始并未预知到宦海如此多娇,生命亦如此脆弱,声誉如此经不起考验,只是始终如一的践行着心中年少时建立起来的那一套简单的处世哲学,克勤克俭,在其位,谋其政,经世治学,出世致用的道理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养成了习惯而已,只是历史造化弄人,一次次将自己推向历史的关头,而最终成为那个被众星捧月的明星人物。 姑且大胆揣摩一下,自己作为一个曾国藩的历史见证者,在读懂了书,读懂了那段历史,那段传奇之后,依然将其作为一个平凡的男人,一个有着正常的生活生理需求的那人作出的一点儿意会。 据说,曾国藩是崇拜宋朝的朱熹和明朝的王阳明。这两个人,作为各自时代的风云人物,其影响力毋庸置疑。仅从朱圣人和王圣人的修身治学品质,以这两人作为榜样,可见曾国藩走的是实干路线,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这从他后来的“家书”中,可见一斑。其实,也是曾国藩的这个品质,让先天资质并不出众的他,十年如一日的专注的在所处的环境和岗位上分发砥砺,最终做出超越常人的功绩。 我们总觉得历史上的那些伟人,天生注定是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大神级化身,即便中间历经的那些曲折,也只是一些必要的前奏而已,读懂了曾国藩后,我终于相信,历史不是幸运女神,不会无缘无故的眷顾任何一个人,而功业和成就最终只会赋予那些更努力并能抓住机遇的人。 从这一点来看,说曾国藩全凭运势走上人生巅峰,建立出世功业,打死我都不信,总结一点就是,好的习惯,并将好习惯坚持下去,别人坚持一天,你坚持10年,甚至一辈子,就算没有大的成就,也会成为一个行业的佼佼者。 伟人自有伟人成功的道路,从曾国藩的发家史,上述所说“好习惯”应该可以作为他后来成就的先决前提条件,好习惯的产生的能量和功效,这一点在毛主席身上有着同样的影子,大半辈子在南征北战的途中,依然不忘读书治学,不忘写作,几十年如一日,这应该是毛主席对曾国藩在此处共鸣的结果吧。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优秀的词汇看,曾国藩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作为封建时代士大夫最高的追求标准,曾国藩无疑是这一规则的优秀典范。科考走上仕途,严厉的家风,作为一方诸侯手握重兵打理一方,剿灭太平天国,问鼎朝野,哪一项看起来对于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来说,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曾国藩做到了,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做到了。 个中原因,便是本篇想要重点探讨的地方。 曾国藩生于晚清时代,介于道光和慈禧当政的时代,对于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个被屈辱洗礼过的时代,内忧外患,列强凌辱,朝野上下局势一片混乱,加上晚清腐败到根的统治,遍地反清的势力涌动,作为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我想,他们中不少人内心是无奈,也是凄凉的。 在这样的情势下,曾国藩作为一个小人物登场,咋看起来确实没有太多优势,也很难想象后来成为令太平天国闻风丧胆的湘军领袖,这一切,总结起来,除了其上述所说自身的好习惯为其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获得了领导,通史甚至乡野一致的好评外,其人品中的另一面“厚道”,也是我想说的。 从曾国藩的事迹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厚道的品性始终形影不离。在那个时代,纵然朝野混乱,但是厉害的人物依然层出不穷,像缉毒大神林则徐,左宗棠之类数不胜数,在这些人面前,曾国藩常常是以谦卑的姿态处之,对于晚辈、学生、前来投奔的同僚,更是平等待之,看似萧杀威严的外表,包藏着一颗柔软的心。 这一品质的效用,在后来组建乡勇,为其帐下延揽众多的优异的人才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在书中,多次看到他的好友彭玉麟在危难中,舍身救义,为曾国藩舍命出头,另一个好友胡林翼,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多次筹款,支援他的战争,记得彭玉麟说过,为曾公,赴汤蹈火,无怨无悔,只因曾公高风亮洁之本色。 在那样一个群雄并立的时代,厚道作为人品中的一抹亮色,让曾国藩多次绝处逢生,化险为夷,不能不说,厚道,不仅是做人的品质,更是成就事业的一把利剑。 其次,对“势”的把握和运用。大学那会儿,读到一本从“势”的角度解读曾国藩一生功业的书,那时候,读的半懂不懂,倒不是内容太过晦涩深奥,而是这个“势”在当时,一直不知道该如何解。知道后来进入职场,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再想这个“势”,好像有一点儿线索可寻。 对照这本书,我理解的“势”便是时运+机遇+才华,有才华无机遇,那叫怀才不遇,这样的情况不做评价,有些自称怀才不遇的,只能算罪有应得。而有机遇无才华,神都不带你玩。而势的产生,便是机遇和才华在这两种作用力之下碰撞的结果,才越大越深,抓住机遇并成就事业的概率越大,而机遇也更愿意青睐那些有准备有才华的人。 从这里来看,曾国藩早期为官时所积累的政治资源,练就的丰富的学养,在混乱的朝政下养成的政治敏感性,都是成为其“运势”到“驾势”的过程,不可或缺。 所以到后来我们看到,曾国藩在慈禧当政期间,在极端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在朝廷众多微词的敏感情势下,依然金身不倒,得到慈禧和恭亲王的强烈支持,这与他对于“势”的理解不无关系。 最后,个人觉得,是曾国藩作为一个“帅”能够运筹全局,知人善用为其功业达到顶峰打下了基础。 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组建乡勇,是作为一个将军之身建立功业的,实则不然,在曾国藩的其他著作中,他承认自己非将才,然却自称为帅,纵观一生的事业,恰如其分。组建乡勇,是高瞻远瞩,是看透了八旗军的腐败暮气而不堪大用在朝廷没有支援的情况下不得已为之,作为组织者和发起人,却认识到自己绝非领兵上阵的将军,一开始便作为幕后策划者,去筹军饷,招纳人才,招纳各种人才并高价用之,一旦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立即展现出无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功效,后来战争中的一切与之相关的筹备,大都按照这个原则,发现了人才,立即委以大用,所谓用人不疑可见一斑。 发现人才,并为人才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和平台,这个思想在整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以至于后来李鸿章作为晚清的支柱性人物,其发家的历程,可以说离不开曾国藩辛勤的栽培和支持。这样的事,信手拈来,到了战争后期,曾国藩的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军事,学术人才,这也是他作为洋务运动的早期发起人而打下的厚实的基础。我想,这样无私的培养人才的胸襟,就算放在今天,也能让多少人汗颜。 历史,总会留下精彩,也会留下令人扼腕长叹的遗憾,撷取历史的智慧,从伟人的身上发掘其成就事业的优异品质,对我们来讲,何尝不是另一种趣事呢。

  • 半小时漫画理财课
    风扬
    推荐

    谨慎独处,端肃恭敬,追求仁义,真心诚意 2022年看完的第一本书,前后花了四十多个小时看完这本《曾国藩》,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上一次有这种阅读感觉还是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作者以我的视角纵观曾大人的一生,内心活动极其丰富,跌宕起伏的人生,看得热血沸腾,攻占天京达到高潮,讲述千古第一完人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 曾大人戎马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可谓命运多舛,好几次跳江寻死被部下救起,数次深陷太平军重围,幸得部下拼死相救。最终灭掉太平天国,坐镇两江总督,纵观历史功高盖主还能够全身而退、得以善终,真的是寥寥数几。 曾大人一生仿佛成了清廷的救火大队长,那里有需要就去那里收拾烂摊子。回家奔丧被长毛抓住逼写告示,幸得手下相救差点落下诟病。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攻下金陵,改名天京。朝廷绿营兵和八旗兵节节败退,曾大人临危受命组建湘勇,面对官场和部队腐败气息,曾大人从严治军,纪律严明,被百姓称之为“曾剃头”,在衡州洞庭湖创办水师,初期湘勇和水师被长毛打得落花流水,曾大人好几次寻死都被就下来,后来湘勇和水师越战越勇,抓住太平天国内讧时机,顺江动下,收复武昌,打下安庆,最后围困天京,攻下金陵,结束太平天国叛乱。 为了减少朝廷猜忌,曾大人主动裁撤湘军,结果把投降过来的韦俊叔父杀掉,背信弃义寒了多少将士的心。修缮贡院,恢复江宁中断数十年的科举考试,创办军工厂造船造炮,开启民族自救运动,天津教案处死纵火者引起民愤,曾大人名毁津门。 曾大人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其一严格修身,为人生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修身重点在于:修诚,居敬,主静,谨言,有恒。 其二善于抓住机会,把事业做强做大。曾大人抓住时代赐予的机会,将团练办成军队,又利用种种机会,将军队做强。 其三屡败屡战,坚韧不拔。湘勇创办初期和长毛对决输多胜少,曾大人还有个两次自杀的经历,最后凭借“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挺过来。 其四识人用人,曾大人独特的识人用人本事,主要原则:德为主,才为辅,先看德行操守,次看学识,再看才具。 其五,功成身退,打下天京,以让功,辞退,撤军等一系列策略,使得本人以及湘军安然度过表面风光,内里险恶的关口。 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难,做三五年也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曾大人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缺点和改正过程,直到离开,最终也成为后世称赞的完人。

  • 半小时漫画理财课
    倪倪
    推荐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关注的风云人物。

  • 半小时漫画理财课
    Faust
    推荐

    曾国藩,一生造诣甚高,固有‘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一说。立德、立言、立功,皆为当时人之楷模。自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他顶礼膜拜,尊为‘圣哲’。自梁启超、杨昌济到陈独秀、MZD,也无不表示过推崇其师法,受其种种影响。 观其功,从一介书生起家,兴建湘军,统率群雄,力挽狂澜,平定太平天国,使中华传统文化免遭长毛毁灭,功不可没。毛曾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数年后,又曰:“其ZZ立场和作为,自是站在历史进步反面的。”观其德,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观其言,以理学身体力行,潜心学习儒家思想,孔孟学说,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兴办洋务,实业救国,尽忠竭力,为民为国。对于兄弟,互见肺腑,毫无芥蒂,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感情深挚,对于儿女,严慈相济,良好家风,家书抵万金。 然而,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失败的。垂暮之年的他,回顾一生,宛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往事付诸东流水。他以圣贤自期,遵循圣人之道,苦行修养,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他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千百年来传统社会积累下来的颓势。他没有能领悟到拯救旧世界的真理,没能实现自己澄清天下造福万民,创造一个以儒家学说为指针的太平世界的理想。相反,他眼看着神州不断陆沉,自己却无能为力,尽人事,听天命。 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腐朽ZQ的失败,整个晚清王朝的失败,整个封建社会的失败。不论如何,曾国藩用一生捍卫、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补天填海的路上。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 半小时漫画理财课
    Julie
    推荐

    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张宏杰说,曾国藩的一生,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的一生。因为他的一生饱受争议,我不想评价,借用名人们的评价如下: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说:“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杨洪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此完满乎?” 针对一个历史人物来说,虽然他可能会有很多的缺点,但是我们了解他的目的并不是去批判他,这没有很大的意义,我们了解他是为了从他身上能够学到一些东西,能够有所裨益。 曾国藩的修身功夫与智慧精神,从来都没有灵光一闪,没有王阳明那样的顿悟,而是一天天在尚拙中磨练而来。证明了一个人如何与本我作战,自我攻伐,其过程又是多么艰苦。也证明了最终的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又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正如张宏杰所说,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静。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曾用一生的尚拙告诉我辈,人类的巨大潜力人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所谓庸人,应昏睡一生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而伟人是醒悟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充分发挥了自身潜力。而圣人,或者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则是通过日日精进,穿透欲望缠绕,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几乎极致的人。如钱穆所述,“其气象之宏大,包蕴之宏丰”,“平正通达,宽宏博识,”非时人所及。 引用晚年曾国藩所言,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与君共勉之。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