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中国

为什么是中国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为什么是中国
    lilili
    推荐

    很不错的一本书,非虚构叙事写作,接触得少,但写作方面有些原理是相通的;很欣赏这类作品的作者敬业精神,为掌握准确深刻素材,要深入调查一段时间。甚至有时要同吃住,佩服此精神!

  • 为什么是中国
    神经蛙
    推荐

    1、故事具备某种意义和使命感,能感染人的情绪,甚至改变人的行为 2、动笔之前,需要深入到被采访者的真实生活里,了解对方之所以为当下的状态所经历过的事情,认识的人,每天为何而活 3、好的故事,或者说大众喜欢看的故事,总是有很好的想法,有时候是视角独特,有时候是承载了某种价值 4、叙事能让冷门的选材和人被更多的人看见,先吸引读者,再者能唤起十之一二的人的关注也很不错了

  • 为什么是中国
    sweetRJ
    推荐

    【2022-01】这本书侧重于“道”的分享,而非“术” 的传授,因此,它并不适合想要系统化学习写作的人阅读,也不推荐普通读者阅读,因为这本书整体比较散,相当于是51篇“讲话稿”的汇编。 但如果你对写作,特别是对非虚构写作有强烈兴趣,可以简单翻阅,因为其中一些内容还是很有启发的。比如:“具有高‘情感化学价’的新闻才能让读者欲罢不能”;“是情感而非事实,最能吸引和振奋读者,这是大部分故事最终的内核”;“当你大声朗读,多于的材料就会消散”…… 对普通读者来说,读这本书最大的触动在于,忍不住想写点什么。如果能吸收书中1-2个方法,并不折不扣地运用,文章的质感都能有很大的提升吧。

  • 为什么是中国
    探秘者
    推荐

    “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讲故事,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方式,不仅强大,而且历史深远,也不仅限于某个民族或者某种文化。” 用长时间写小故事,这是要去做的。

  • 为什么是中国
    小平
    推荐

    培养细心的眼睛,一个好玩的办法是上一门艺术课。艺术家在学校学的东西,很多是如何去看:如何摆脱——我们为了生活方便而形成和作出的——抽象的先入之见和各种各样的简化,然后再去看世界。

  • 为什么是中国
    胡红
    推荐

    挺喜欢结尾的一些文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某种东西,在不同的人身上,这种品质落在“真的很棒!”到“有点错乱”的区间里,但从来不傻。那是人们爱上了什么—爱从来不傻。

  • 为什么是中国
    郭峰
    推荐

    收到了一份来自故事的邀请。 你必须热爱写作,而且还能忍受寂寞。 “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了故事”。 怎么才能讲好一个故事? 一、如何发现一个好故事? 1、“养故事”。一方面,让故事自己生长,积累你的线人,等待一个沉默故事的拐点来临;一方面,让自己成长,加深理解,锤炼主题。 2、“成为专家”。专注于某个领域,一边学习,一边发现 3、“故事织网”。建立故事和故事之间的联系,“一个故事的结尾,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 “我们都是人类,都经历着同样根本的人类难题,提出同样根本的人类疑问,生活在不断缩减的时间阴影之下” 二、如何深度挖掘一个故事? 1、五维度卡位法。你需要不断问自己,你理解你的故事了吗?——时代(故事的时代意义)、期限(故事能活多久)、地点(故事只能发生在这里吗)、冲突(意识形态冲突)、人性(内心的挣扎和选择) 2、细节塑造法。真实、生动、有画面感。 3、抽象阶梯法。故事的定位与意义,事实、情感、意义,在底端(微观)展现事实细节,中端表达情感,在顶端(宏观)表明意义。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所以,故事必须像生活,但又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生活。故事大师懂得如何从最少的事件中挤出生命力” 三、如何去采访或收集故事材料? 1、为什么采访是必要的?故事的素材是不容虚构的,故事的素材又是经过选择的;(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写?为什么是我写?) 2、怎么采访? 找准切入角度;预想故事的关键点,并按序排列(关键人物是谁?关键场景是什么?故事的情节和走向是什么?) 3、搜集和研究材料。调研故事的背景、收集所有能收集的材料、制定采访计划。 如果你未做足够的采访,故事将像一个巨大的“秃顶盘发”。每一个读者都能看出,你试图掩盖采访的盲点。采访时,努力写下全部的东西。“天才作家写不出好作品大概有两个原因:要么是被一个他们觉得非证明不可的观念蒙住了双眼,要么是被一种他们必须表达的情感所驱策——他们被一种要大动观众的欲望所感动” 四、如何搭建坚实的故事结构? 1、一句话法则。故事真正的主题并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个句子;找到最有价值要素(个人价值和公共价值)穷追猛打; 2、常见的故事结构。经典三幕剧式结构,触发、冲突、解决;多线叙事、罗生门叙事、环状结构、倒置叙事等; 3、故事结构展开及简化。以时间先展开故事、以空间去展开故事、结构嵌套。 4、从结构上提升故事的张力和想象力。对峙的方法。 故事结构,本质上是作者内心对于一个故事思考认识的综合,也是一个人下笔前,最后的筹划环节,找到一个恰当有富有弹性的结构,是一个故事成功的基础,也是动笔前的重中之重。 五、讲故事的基本伦理原则。 1、不要增添、不要欺骗,要诚实; 2、不要干扰当事人; 一份来自故事的邀请 你觉得世界和世界里的人是一个奇迹吗?把孩子的那种兴奋感和探索感带进你的工作。我们都是成熟的成年人,见识过和做过许多事情。但当你出门寻找故事时,仍要带着愉悦感。如果你能体会到愉悦,你的读者也能。 期望大家,带着意义去写故事、整理故事,讲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表达对生活的原创看法。只有这样,每一份经历才能超越它本身的边界,承载某种更大、更重要的消息,每个故事才能成为我们未来旅程中的路标。

  • 为什么是中国
    鱼头
    推荐

    非常棒的一本写作指导读物。不仅仅是非虚构写作,所有叙述性写作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不拘泥于斟酌字句,这本书更多的是教写作者如何找到一个好故事,如何把好故事变成好文章,最后如何把好文章呈现给读者。

  • 为什么是中国
    安迪
    推荐

    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每年秋天都会举办为期三天的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有关非虚构写作的,与会人员是上千名最著名的作者和编辑。有获得过普利策奖的《纽约客》资深作家,也有好莱坞的著名编剧。这本《哈佛非虚构写作课》就是来源于这些人发言,经过精心的编辑,集结了51位名家的91篇文章,来告诉读者到底应该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这本书解决了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寻找好的写作主题 寻找好的主题就是断定一个故事值不值得去讲。首先,你必须仔细考察,这个话题有没有情感价值。其次,你必须能够有某些特殊的途径,找到故事中的关键受访者,有办法让受访者对你敞开心扉,得到你想获取的信息。 第二,如何处理故事结构。 这本书告诉我们,故事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叙事,也就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二个层次是情感,也就是主要人物对事件的感受。第三个层次就是意义,告诉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东西。 第三,如何建立故事的场景。 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建立一个真实故事的场景,无外乎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我们自己观察到的,二是借助别人的观察重建的。无论是通过哪种途径,都应该让场景具备几个关键元素:精确,气氛,对话,情绪,让你的读者可以身临其境。

  • 为什么是中国
    Kelly P.
    推荐

    更适合记者和喜欢写人物访谈的人。但是对于喜欢写日常非虚构作文的人也会有很大帮助。总结下来就是: - 故事是灵魂的食粮。讲故事、听故事、分享故事是人的基本需求。 - 要能从故事里找出意义和观念,让故事超越它本身,承载更大、更重要的信息。 - 写个人散文的前提是足够了解你自己。 - 不要担心初稿失败,哪怕最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精良的初稿。 - 写故事考虑先写结尾,结尾是你的目的地。当你已经知道你去往何处,剩下的文章就好写多了。 - 写作只有两件难事:开始写,不停手。必须找到时间,挤出时间,甚至偷得时间写。 - 关于写作的热情:你觉得世界和世界里的人是一个奇迹吗?把孩子的那种兴奋感和探索感带进你的工作。如果你能体会到愉悦,你的读者也能。 ====我印象最深的段落如下==== **故事之重** 讲故事、听故事、分享故事是我们基于社会交往和本能需求的信息行为之一。 故事确实就是灵魂的食粮。故事让我们的经验成形,让我们得以不至于瞎着眼走过人生的旅途。没有故事,所有发生了的事情都会四处飘散,彼此之间毫无差别,没有任何东西会有任何意义。但是,一旦你对发生了的事情有了某种故事,所有其他跟人之为人有关系的好东西也就会出现:你会笑,会敬畏,会充满激情地去行动,会被激怒,会想去让什么东西改变。 故事,是寓意之言。要带着意义去写故事、整理故事,讲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只有这样,每一个传说才能超越它本身的边界,承载某种更大、更重要的消息,每个故事才能成为我们的集体旅程中的路标。 **关于叙事性作品** 你得收着写,让事情自己说话。 “每次采访结束的时候,你一定要问这个问题:‘我还应该去找谁?’” 读书。读好的纪实性的书。读那些非常好的新闻杂志。如果你发现有某个人的作品你很是欣赏,你要去破解他或者她的密码。你要去细细地考究这个故事,搞清楚这个记者到底干了什么,他或她去过了哪儿,如何构建起一个故事,还有,为什么这么做就是有效果的做法。 **为什么要写有难度的新闻?** 之所以选择这种叙事性的文体,是因为我想要推进我们的职业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读者读完一篇报道后,也许能够生出那么一星半点的在意出来。对于某些主题来说,如果不选择这样的写法,就意味着根本没人会读。 **如何寻找好的主题?** 就像记者詹姆斯·B.斯图尔特(James B.Stewart)所说的:“聪明的问题,什么才算是聪明的问题?”下面就是我们自己会用的七个聪明问题: 一、什么是时下最持久的议题?什么才是具有普适性的主题?对于叙事性写作来说,这个问题还自带一个后续问题:要用什么办法,才可以让读者从某个人的具体生活中把这些议题看出来? 二、那个出现在头条里的人,是不是还有别人跟他过一样的日子?这个头条故事能不能从普通人的经验和眼光出发而得到更好的理解?当莫妮卡·莱温斯基是新闻的时候,一个记者可以去看看其他白宫实习生的个人生活。 三、这个新闻是不是讲出了什么道理,另外,反面是不是也有故事呢?我们写的东西,里面其实有各种常理(conventional wisdom)。有时候,你却可以挑出里面的某条道理,看看它的反面,也许就能找到故事。 四、什么地方值得深挖?什么地方需要把镜头推近了给特写?还有什么地方仍然成谜?当一个故事已经被大量报道时,你就得把镜头换个地方去摆。你得从那种广角的、新闻收集的角度,慢慢地把镜头拉近。你得去找那个还没被说到过的特写角度。 五、在一个大故事里,是不是还有哪儿是模棱两可的?要找到那种被加里·史密斯(Gary Smith)称为“情绪性的真理”的东西。 六、还有什么未被讲出的背景故事吗? 七、一个故事的结尾,会不会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 **个人散文和第一人称角色** 我们每天都在不同角色之间转换。在工作面试时,在鸡尾酒会上,以及家庭感恩节晚餐上,我们也许都会把自己变成三种不同的角色。而将自己转换为你作品中的一个角色时,要知道你永远不可能将全部的自我都投射进去。你必须将自己拆分。第一步,就是和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你对自己缺点的任何审视都感到恐慌,那么你也不可能在个人散文的写作中走得太远。你需要能够从一个高度看自己,知道如何在社交场合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能够准确地知道自己何时最有魅力,又何时看起来固执己见、胆小如鼠或者荒谬不堪。你必须开始给自己做一下清查存货的工作,以便于给读者呈现一个具体的、清晰易辨的自我。 从你的怪癖入手——癖好,顽固的性格特征,以及恐惧社交的习性,都将你与其他人区分开来。为了建立自己的可信度,就要避免司空见惯。谁愿意去读路人甲的故事呢?很多刚起步的散文家,竭力装作可爱而亲切,竭力去适应,结果读者却觉得很无聊,他们渴望着更猛的料、更权威的语调。控制自己表达的欲望,磨平自己的棱角,或者照顾每个人的感受,这些在纸上行文时全无作用。文学不是一个适合墨守成规者的场域,作为作者,我们必须用演员处理独特的外貌或者声音特质的方式,把自己小小的不同点最大化,并戏剧化地投射出去。我们必须将自己戏剧化,将我们拥有的特点放置在最清晰聚焦、界限分明的灯光下。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部分,只强调能引向最激烈冲突的个性特质。 个人散文像故事一样需要冲突,好的散文家知道该如何选择话题,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能积蓄足够的能量去维持对主题的探讨。如果话题太小,文章就失去了动力;太大,就会沉溺在细节中。然而,妨碍个人散文的并不是技术,而是要在情感上真诚并暴露自己内在的特质。一篇成功的散文同时需要个人的揭示和分析。在我的散文中,我努力传达一种饱含深情的思想——充满感情的思想,以及思想深刻的感情。我努力将心灵和头脑融合在一起。 作为一个个人散文作者,你不能假设你的读者对你的背景有所了解,无论你在以前的文章中解释过多少回。你必须变得敏捷熟练,你要迅速且不着痕迹地嵌入这些信息。在一篇文章中,你也许决定把你的宗教教育当作重点,家庭背景一带而过;而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却完全相反。在每一种情况下,把这两点都提一提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它会帮助你建立一个角色。 现在我们谈论到个人散文这种文体的一个主要绊脚石——自我厌恶。大部分人并不喜欢他们自己,尽管他们都是足够得体的人。 叙述者不应该自以为是,而应该对他或她自己保持好奇。 **不要担心初稿失败** 任何人,哪怕最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精良的初稿。有30年笔龄的沃尔特·哈林顿说:“我必须得先写点儿废话,才能写出不是废话的东西。写作就是思考,是报道的拓展。”文章初稿或许能够提供些句子或段落、精彩的概念、出人预料的措辞,或者是牢靠的框架。但所有这些恐怕都还尚未浮出水面,还陷在尚未成型的想法里。这些潜在的要素有待作者在下一稿和几易其稿后进行梳理方能显现。 好的作品是极为复杂的,一稿、二稿甚至第五稿都未能柳暗花明。好的作者往往是那些日积跬步的平凡作者。 **如何写开头** 开头最困难的事情是面对空白的屏幕。写作就像从你自己身上刮下一块皮,人们能看到皮肤之下的东西。 开始读一个故事应该像想要开始一段旅程的感觉,开始朝一个目的地出发。作家必须决定这个故事反映的更大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带着读者达到这个意义。它是有关恐惧?羞耻?痛苦?爱?背叛?恨?还是信仰? 当我构思如何开头时,我问我自己:故事是关于什么的?主题是什么?我能利用什么很快在一个场景中安插一个角色?怎么吸引读者?我怎么样让读者进入角色的思维,分享她的感觉? **故事结构** 故事是别的东西:从叙事中挑选精华的部分,把它们和其他的材料分离,并把它们组织起来形成意义。**意义是故事的本质。** 成功的叙事作家假定:他或她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找到意义,并把它写出来。 **将故事和观念融合** 仅仅只是叙述故事的叙事性非虚构写作永远无法上升到伟大的层面。 一旦超越了纯粹娱乐性和轰动性的范围,几乎所有新闻都是一种通过故事来解释这个世界的承诺。故事和人物对人类心灵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将世界翻译成故事这种形式。这就是为什么是故事而非数据才是新闻的基本单位。 **结尾** 结尾是你把小说的主旨钉在读者的记忆中并回响数天的最后一次机会。 当你写故事时,先写结尾。记住,结尾是你的目的地。当你已经知道你去往何处,剩下的文章就好写多了。 **不停手:作者的时间管理** 说写作只有两件难事:开始写,不停手。他说的绝对正确。每个作家迟早都要做大的独立项目。要成功,你必须找到时间,挤出时间,甚至偷得时间。正因为项目是独立的,没人能帮到你,或催促你写完。想要写完就必须为自己立下规矩——不停手。 **写作的热情** 你爱语言吗?语言使我着迷。有时我看到一个很久没见的词,或不认识的词,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写进故事里。你好奇心强吗?你真的为周围的世界感到惊奇吗?如果不是,这个职业不适合你。甚至更重要的:你有点儿控制狂吗?很强的控制欲是很有价值的。你车里的后座坐着读者,你带他们去某个地方。你必须掌控一切。报道时必须谦卑,但回到书桌前动手写作时,你必须当领头的,对读者说,“坐好。我要带你们好好走一程。”最最重要的:你觉得世界和世界里的人是一个奇迹吗?把孩子的那种兴奋感和探索感带进你的工作。我们都是成熟的成年人,见识过和做过许多事情。但当你出门寻找故事时,仍要带着愉悦感。如果你能体会到愉悦,你的读者也能。若我写一个10岁男孩,对于“10岁”,他的智慧远胜于我。无论主人公的才能有多少,我们都能从中学到东西。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某种东西。走进世界时,记住这一点。在不同人身上,这种品质落在“真的很棒”到“有点错乱”的区间里,但从来不傻。那是人们爱上了什么——爱从来不傻。

  • 为什么是中国
    Hope - PB
    推荐

    #书评# 2167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这本开篇很吸引人,讲“故事”的重要性,说到这些作者们如何寻找故事如何打造故事的时候也很动人。后半程有点工具书的感觉。 要对人对世界有好奇,不管一个人的才能如何你总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要对语言有爱对写作有热情,要精确,要学会置身事外又能够代入,要学会安静地倾听。 感觉这个书看一次是不够的,可以当做工具书时不时翻一翻。(不过我心里还是更爱《救猫咪》)。

  • 为什么是中国
    summer
    推荐

    抱着对“非虚构写作”的好奇打开了这本书。阅读完不仅了解了非虚构写作是怎么回事,还学习到了一些采访和写作的小技巧。特别是这些作者和编辑在介绍经验时会举例说明,这些切题的例子非常有利的印证了他们所表达的那个“点”,读下来心悦诚服。再回忆看过的书、电影,发现原来不论体裁是什么,讲故事的核心结构和技巧是相通的。开卷有益,诚不我欺。 非虚构叙事“混合了人的事情、学术理论和观察到的事实,指向对日常事件的某种专门理解,整理归类来自一个复杂世界的信息。它始于作者走进真实世界去了解某种新的东西”。 “写故事需要有敬意、要带着意义去写、要准确、要清楚的给出语境、要讲究快慢、律动和流向。” 主题的选择:“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努力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讲出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某些东西的故事。” 采访时:“在情节里寻找能提示人物性格的细节,通过细致的感官感觉来发现合适的场景细节,要去探幽寻微的是受访对象的情感体验。” 有力量的开头需要告诉读者“某某真正想要说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是什么使他达到了生活的这个点让他说了这些。” “写好结尾有很多方法,一个好的结尾可以是: (1)一个生动的场景。 (2)阐明文章主要观点的、令人难忘的奇闻逸事。 (3)一个生动的细节,它象征着比它自身更大的东西,或者暗示故事可能的发展方向。 (4)一个用心安排的令人信服的结论。”

  • 为什么是中国
    宋小遇
    推荐

    嗯,看完了一遍,不能说看得很细,但大部分内容还是都读完了,而且有些内容我还做了笔记,大概有两页,都是我觉得比较感兴趣的部分。最近我也正好在考虑自己写故事的定位的问题,在此之前,我自己在简单地写一些个人成长的话题,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文字受到来源于个人纸面阅历、社会经验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不管是在题材还是表达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这让我十分不满意,所以我也在试着从非虚构这方面寻找突破。这本书讲了一些专业作者、专业编辑对于非虚构写作等问题的观点,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理解起来还不是太难,但这也是基于我中间跳过了一部分我不太感兴趣的内容之后才做出的评价。当然,如果想要有所突破,还要继续读。

  • 为什么是中国
    麻辣汤
    推荐

    各家记者写作经验之综合,注定不系统不全面,只能私人的片面的部分有效的治疗。

  • 为什么是中国
    老王
    推荐

    书籍内容较为庞杂,是一部由较短的文章组成的合集,全书用较多的笔触书写发生在文章后面的故事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