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ɹnʇıƃı
    推荐

    并不觉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合适的存在主义哲学入门书,其小如演讲稿的体量几乎只能把火力集中在辩护而非理论的建构上,是对于存在主义所遭受的攻讦的反击,在尚无建构的情况下事先了解对其的辩护,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再加上脱离了整个哲学流变发展史的宏观视域,能从中收获的恐怕只有管窥蠡测而来的浅显观点,乃至更多不知所谓的疑惑和误解。当然,这是阅读方式而非书本身的问题。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肉肉小肥田
    推荐

    尽管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哲学是乐观的,阅读过程却让我感受到深刻的痛苦与绝望。一位朋友是这么为我解释的:“存在主义在于为人找到存在的意义或人生的延展,但矛盾的是,一旦承认存在主义,我们的生活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因为物质世界永无法为个体所掌控”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天蓝
    推荐

    选择是永远存在的困境,萨特用相对性说即使你不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选择是自由的,是你的权利,但相应的你需要承担选择后的责任。选择可以不参照既定的价值,在这里萨特的自由选择先于道德意识,他是想要赋予人拥有更大的自主的选择性,以此对抗科学主义发展的理性让人产生的一种决定论倾向,他认为那是一种自欺(但是萨特不会道德去批判,而是说这是一种错误,否认了人有承担责任的自由),一种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开脱,萨特拒绝人因为懦弱而推诿责任(所以他说“假装正经或者用决定论为自己开脱的人,我将称之为懦夫。而企图证明他们的存在是必要的,而实际上地球上出现人类只是一种凑巧,这些我将称之为小人。”懦夫和小人都脱离了存在先于本质。他赋予了人自由,“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其终极意义就是对自由本身的追求,人有选择的自由”)。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任何人在成为一种存在着的人时(自我的塑造),也成为自己有承担的责任即对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代始终都是理解的。萨特说:“人可以作任何选择,但只是在自由承担责任的高水准上。”自由选择承担责任,我就要把别人的自由也当做自己的自由追求,不能单独把自己的自由当做我的目的,也要把其他人的自由当做自己的目的。 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萨特认为道德抉择像一件艺术品制作,他也在肯定人对道德向善的追求,但道德依然处于次要地位。与此同时,道德也会通过社会、历史等其他形式影响自己的选择,“人参照别人进行选择,这个过程人就成为了自己”。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阿莱夫
    推荐

    再也没有见过第二个比萨特还自我矛盾的哲学家了,就建议凡是阅读萨特作品的都一定要来读一读他生前最后的这次谈话,这样才不会因他的自我矛盾而较真。因萨特个人对人道主义看法的多次改变,觉得没什么必要再来讨论第一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观点了。看这本书本是因为重读波伏娃的《第二性》因她在导言部分说自己是在基于存在主义道德观来讨论的,所以打开了这本书,刚读前面部分的时候还在为自己对萨特的偏见反省,可是看到后面就放弃了,不长的篇幅里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了,且充斥着一种虚假的迎合。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腦子花
    推荐

    第一次对存在主义有所体感是《小王子》中,玫瑰因为小王子所付出的时间而珍贵,因为赋予才获得价值。萨特在《恶心》里借罗康丹之口道:“一切存在的都是无缘无故地出生,因软弱而延续,因偶然而死亡。”惊为天人。看了这本书之后对存在主义略有粗浅了解,也不知道是否有悖于萨特所要阐释的。倘若笃定没有什么人性被认为是基本的,我想能抚平大多数愤世嫉俗的心。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阿伟
    推荐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我觉得这句话完美道出了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一面,单从这句话的含义来讲:人生,客观上讲,确实是一个虚无的存在,我们追逐的金钱、名誉、权利,都是满足我们人性的各种欲望,而人性的欲望,又是我们动物性的表现,所以单从生存动机来看,我们满足人性的行为,和非洲大草原那些捕食者猎食没有什么区别,而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意义,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都是单属于人脑创造出来、辅助我们生活的标准、结论,而不是真理本身,宇宙亦然,从大爆炸开始,到最终的或收缩或崩塌,宇宙从始到终对于人脑来说都是无意义的,所以人生追求的,不过就是一个幻光。但是,谁要把这种无意义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态度,进而认为人生也是一个幻光,那就是悲观、虚无主义,既然终极目标是没有意义的,那么过程,更没有什么意义了—要知道,要知道这种悲观和虚无,是对人的价值和智慧的侮辱,是把自己当作和猫狗一样的堕落、卑贱,因为正是因为“无意义”,才需要我们用我们人类的智慧去构建属于自我的意义,有意义的人生,是一个动态的、自发的,内向的过程。为何这能代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一观念呢? 先说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即相信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鸡,再有蛋。打个比方,一个出生卑微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尽冷眼和鄙视,于是他认为他这个人是卑微的,他的本质就是卑贱、低人一等,这是本质先于存在的思想,而存在主义下,是先有了人这个物种,然后有了意识、人性、思考能力,进而才有了社会,产生了各种价值观下的道德和偏见,所以只要人还活着,就不存在任何本质,因为所有的本质,都是我们正在活着的集体自发构建的,即存在决定了本质。所以,出身贫寒之人,其价值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存在的,换言之,他存在,他就有价值,至于卑微、高贵,是需要他用一生的时间去定义、追求的结果。人道主义呢?是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是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即你只要是人,你就有价值、有尊严,你的命运,由你的思想来定义,行动来决定。这里有一段更简明扼要的解释: 存在之所以激动人心,不是因为存在让你有机会培养“自我”的各种特质——其实这些特质在一开始早已具备——而是因为存在给人提供了自我创造与再创造的契机,让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发掘全新的潜能,自由就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如果说存在就是开发自我本质蕴含的各种可能,那确实可以说,“本质”先于“存在”而存在。而萨特断言“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人首先是存在。我们应当信任的是存在,而不是某种假设的本质。在萨特看来,这种假设的本质只有在生命终了那一刻才会定型,因为只有到那时,生命中才再无新事。 存在,就像纵情跳入水中与他人和世界相交游。诚然,你可能面临重重阻碍,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阻碍也都可能转变为机遇。行动起来时,你可能会遇到千奇百怪的事:可能与人苦苦对峙,可能有很多人有意或无意地伸出援手……深入思考之后,对“本我”的信心这种表述可能都显得荒诞可笑。 行动,就是邀请自我参与存在的舞蹈,走出局限的自我,别再自欺欺人地相信所谓的纯粹本质,让自己焕发光辉而不是畏缩不前。这正是萨特大作《自我的超越性》标题所蕴含的深意。自我的价值可以被超越,这种价值在自我之外发挥作用,也在自我之外获得:在行动中,在与他人构建的联结中,在生活的旋涡中,才能获得。—《自信的力量》 另外还有几点: 1.虽然说我即是我命运的主宰,但无可否认客观环境下我不能控制的因素也决定了我的命运。比如我是一个亿万富豪的儿子,并且正当地继承了他的家产,我的命运肯定和其他人的不同,这些不就说明了本质决定存在吗? 看了这本书,思考这个问题,我渐渐有了答案:存在主义并没有错,存在决定本质,我的存在决定了我有定义和选择我命运的自由,但是别人也有这种自由,别人的存在也决定了别人有其选择本质的自由,亿万富豪选择把财富交给我,不是因为我是他儿子,而是因为他相信儿子就该享有继承权,这一信念是人性本然,而与我真实的我无关。所谓社会阶层、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其他由人定义的标准,都是他人构建的本质,是他人的自由。我实现我的自由同时,必须要尊重他人的自由,因为我们都是存在着的人,存在决定本质。 2.我们该如何实践这种自由呢? 按照萨特的看法,值得赞赏的自由,是不束缚于“决定论”下做出的任何决定,这就是说我的任何决定,不是因为我认为我“没有力量、没有资格、”的退让和妥协,不是因为被人性中的欲望和恐惧所约束,而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做出的—那些我不能控制的因素,不是我的宿命,而是别人(社会)强加给我的他们的自由选择后的结果,既然人人都有这种选择,那么我肯定能通过自身努力去反抗、去改变这种他人对我的自由的强迫,甚至去改变别人的选择。相信“决定论”、屈服于别人的自由而不敢反抗和做出自身自由选择的人,萨特称为“懦夫、小人”。那些让自己成为一个定义社会而不是被人性和他人定义的决定,就是值得肯定的自由! 决定的内容总是具体的,因此无法预计;它总得由人去发明。要紧的一点是弄清楚发明是否以自由的名义作出的。 让我们举两个例子来对照一下,看看它们不同在哪里,又相似在哪里。试拿《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为例。这书写一个年轻女子玛吉·塔利佛;她是一个满腔热情的女子,而且自己知道。她爱上一个青年男子斯蒂芬,而斯蒂芬却与另一个平平常常的女子订了婚。这个玛吉·塔利佛并没有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反而为了人类的团结牺牲自己,放弃了她心爱的男子。另一方面,在司汤达的《巴马修道院》里,拉·桑赛费林娜由于相信一个男子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有热情,当众宣称崇高的情感是值得为它作出牺牲的;应当说这要比斯蒂芬和与他订婚的小丫头结合的夫妇之爱强得多。为了实现她自己的幸福,她就会决定牺牲后者,而且,正如司汤达所表现的,如果生活对她作出这种要求,她也会从感情的高度牺牲自己。在这里,我们碰见了两种显然对立的道德;但是我要说它们是等同的,理由是这两个事例中压倒一切的目的都是自由。你可以想象另外两种实际上完全类似的态度,即一个女子可能为了退让,宁愿放弃她的情人,而另一个则为了满足性欲,宁可不理会她爱的那个男人先前的婚约;在外表上,这两个例子看上去可能同我们适才举的两个例子一样,但事实上却完全两样。拉·桑赛费林娜的态度与玛吉·塔利佛的态度要接近得多,与那种不动脑筋的贪婪态度则相差很远。因此,你看,这第二条反对理由既是对的,同时又是错的。人可以作任何选择,但只是在自由承担责任的高水准上。 3.我一直在读积极思想和调节情绪方面的书,我发现我的那个常常被焦虑、自卑、绝望缠绕的过去,是因为我的悲观和虚无主义价值观(相信世界和人生是无意义的、相信我的命运绝大部分是宿命(即我不能改变的)),进而我的思想常常是消极被动的,最后再加上我情感忽视的成长环境和多愁善感的性格,这就让我非常痛苦了,几度有自杀的念头。幸好有了书籍,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更真实、美好的世界,我在书中学习到的经验是,要积极、乐观地思考、要相信自己并不比任何人弱,要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这些不是自我欺骗,恰恰相反,萨特认为自我欺骗是相信“决定论”和“盲目的热情”。自信、自尊自爱,是实践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是改变命运的前提。 因为我们曾经解释人类的处境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处境,没有借口也没有援助,所以任何人以自己的热情或者发明什么决定论作为借口,为自己开脱,就是自我欺骗。人们可以提出反对说:“可是为什么他不可以选择自我欺骗呢?”我的回答是,我没有资格在道德上对他进行判断,但是我断定他的自我欺骗是一种错误。谈到这里,人们没法不作一项真伪的判断。自我欺骗显然是虚伪的,因为它掩盖了人有承担责任的完全自由。根据同样的标准,如果我宣称某些价值是我非接受不可的,这也是自我欺骗;我自愿挑上这些价值,同时说这些价值是逼着我接受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有人对我说:“如果我要欺骗自己,那又怎么样呢?”我回答说:“我没有理由说你为什么不应当这样做,但是我要宣称你在自我欺骗,而且只有始终如一的态度才是诚实可靠的态度。”还有,我可以宣布一项道德判断。因为我宣称自由,就具体的情况而言,除掉其本身外,是不可能有其他的目的的;而当人一旦看出价值是靠他自己决定的,他在这种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就只能决定一件事,即把自由作为一切价值的基础。这并不是说他凭空这样决定,这只是说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的行动,其最终极的意义,就是对自由本身的追求。一个参加了共产党或者什么革命组织的人将追求某些具体目的,这也包括追求自由在内,但是这种自由是共同追求的。我们是为自由而追求自由,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和通过特殊的情况追求的。还有在这样追求自由时,我们发现它完全离不开别人的自由,而别人的自由也离不开我们的自由。显然,自由作为一个人的定义来理解,并不依靠别的人,但只要我承担责任,我就非得同时把别人的自由当作自己的自由追求不可。我不能把自由当作我的目的,除非我把别人的自由同样当作自己的目的。有这些缘故,当我看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说法是完全可靠时,而且人是一个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不追求自己自由的自由人时,我就体会到我非同时追求别人的自由不可了。因此,按照自由本身所蕴涵的追求自由的道理,我就可以对那些企图无视其自身存在的彻底自动性和十足自由的人,作出判断。那些躲避这种十足的自由,假装正经或者用决定论为自己开脱的人,我将称之为懦夫。另外一些人,企图证明他们的存在是必要的,而实际上地球上出现人类只是一种凑巧——这些我将称之为小人。但是不论是懦夫或者小人,离开了存在先于本质的严格可靠性这个水准,都是无法识别的。因此,尽管道德的内容是变动的,但这种道德的某一种形式却是普遍的。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爱情海的约定
    推荐

    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任何人在体现一种人类类型时,也体现了自己——这样的承担责任,不论对什么人,也不管在任何时代,始终是可理解的——以及因这种绝对承担责任而产生的对文化模式的相对性影响。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推荐

    米兰昆德拉谈及轻与重时说,每一个法国人都是不一样的,但世界上的演员彼此相似。当演员的人,从小就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公众以至终身,这种愿望比天资更深刻,没有这种基本愿望,任何人也成不了演员。 这种扎根于内心的“非如此不可”,严厉,庄重,咄咄逼人,它不是一句戏谑,而是艰难而沉重的决心,一种内在的使命感。让我们设想一番,一个时时感到“非如此不可”的人,一旦抛弃了他原先视为使命的东西,他生活里还能留下什么? 什么也没有。人人都想当飞向太阳的伊卡洛斯,可是他们偏忘了,蜡一遇热就要融化。 离开使命的人生不是沉重的,而是轻盈的。有些事是一个包袱,人或是承受它,或是被它压垮,而自由鸟儿的双翼上承载着的并不是重负,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一切生命,在本质上皆为痛苦。人的欲望源于需要与缺乏,即在于痛苦,因而人是逃不脱痛苦之股掌的。然而,人若能够轻易地消除其可欲之物,很容易地就得到满足,那么当欲求对象消失时,空虚与无聊就会趁机而入,人的存在就成为了一种煎熬。由此,叔本华得出结论:人生,像钟摆一样逡巡于痛苦和无聊之间。 不在此处,也不在彼岸,这就是我们的状态—— 分裂。 裂缝,一个动人的词语。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裂,造就了最伟大的文明;兽性与神性的分裂,造就了最伟大的悲剧;已知与未知的分裂,造就了世上一切的宗教与神话;可说与不可说,造就了艺术与哲学的分野。 发现分裂,是人生觉醒的第一课。发现答案都不存在,是生命画卷开始真正落下“我”之笔触的开始。萨特说过,生命没有意义,人性是没有的,因此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更无足轻重。织毯子的人在编织花纹时也许仅仅凭借着一种审美的感觉,并不是出于什么“目的”。人生在世也是如此,生命为编织地毯上的花纹,既无意义,也无用处,只图一乐罢了。聪明的人从不会纠结于意义,他们早就看清了背后的本质,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不过是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之一。所以无需纠结于意义,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就是,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也不是。 人因为有着“非如此不可”的决心,灵魂得以锁在大地,使其能够面对死神时宣称,在逝去的生命中,我没有背叛自己。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谨记,意义不过是一种选择,全在于你的想法。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老猫子🐟🐠🐱
    推荐

    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有多难?是不是操着同一种语言,读着同一本书,哪怕是用着一个一模一样的词,就表示理解了对方?如果没有真正打开萨特的书看他怎样把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具体地论述下去直至你完全意料之外的范围,而是只沉浸于捡几本二手甚至三手的评论,便永不得知这样一个萨特。因为他的人道主义不是现世所大谈的那种人道主义,他的自由是不自由,他口中的某些批判里含藏着的肯定成分,甚至要比批判本身更多。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准星
    推荐

    前半段真的很棒。 但后半段,两位思想都比较跳跃,再加上这个翻译,,,很垮。确实好多地方没看懂。 综合可以打个95分,还需要再多看几遍,现在脑子一盆浆糊,似懂非懂。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伯儀
    推荐

    被微信读书的查询bug清理掉我第一次的书评。非常遗憾,我不清楚我短促的记忆能否还原我一瞬间的想法。 我想灵感大抵就是这么一瞬间的事情,我的情绪不能再次唤起,便被这种技术上的错误,毁掉了我精神世界的一次倾泻。或许技术之于世界,除了提高效率之外,还能带来不可预估的灾难,稳定与效率,总是相对的。 我隐约记得,我探讨了“革命”与“恐怖”之间的关系,即是需要一个“合理化”的宣传,去告知追随者的选择是正确的,所谓人类美好的品质,皆是被“认可”的选择,则百花齐放之下的文明,总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与人民的涣散,技术发展必然带来独裁,而独裁有依靠强大的宣传工具借以维持。 而此时,又回忆起我最初,存在主义者以“痛苦”“绝望”入手,以与他者一起“选择”,借以走向“孤独”。若从此处深思,即“天下为公”或“天下为私”只是“选择”意义上的不同,而非价值评判下的不同。而价值评判又是一种既定的“选择”,从而陷入无尽的循环之中。 萨特与莱维的对话之中,似乎也是在寻求存在主义的意义何在,这是一种自省而非号召他人的主义,虽与马克思主义最终目的,即人全面的发展殊途同归,却是以影响而非宣传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或许正因为不以暴力为基础,从而也错失实践哲学的名头。 我一直在想,精神领域的意义放入实践之中是否有异化的危险,即是同样一种思想,在不同人的实践之下,便有不同的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提出原则性意义的同时,并不要求实践。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哲学,确实也实现了它每个阶段的理想。可作为实践与理论互相学习的过程,领袖始终被要求为军事家与知识分子的混同,或许正因为其两面性,使得军事与知识分子必须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方能贯彻落实国家的意志,即在各个领域展现出纪律性、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在这层意义上,存在主义似乎成为了一种选择,即是改变命运是依靠个人的奋斗,成为虽为马克思主义的外壳,却裹着存在主义的内心。这是否是新意义下的“外儒内法”,希冀以个体力量去推动全面发展,以个体选择的适配性上升至主义或是制度的优越性?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杜若
    推荐

    我想起来木心说他读帕斯卡的《思想录》(或《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的神学部分就像童年时遇见一连串的水坑,跳呀跳呀……我读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就是这种感觉,关于法国政治的东西我不能够感同身受,很难解。但是前半部分写得真的太棒了。 存在主义更像是一种悲观的乐观主义。看似是一种闭塞,实则是一种可能,一种无限可能的可能。 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幸福与否,那是人的自我选择。而“他人即地狱”,我们的选择总是与他人有某种关联。所以,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也必须对因自我的选择而造成对他人的影响负责,所以人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人的自由在于选择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在于选择之后的“不自由”。但是,又因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在选择之前,早就预见了选择之后的结果,所以,人的“不自由”还是由自己的自由选择造成的,所以人还是自由的。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三人行
    推荐

    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 其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网友观点 为什么萨特自称他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 他既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话,又否定了先天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在他说来,先是有人,然后通过人的自由选择的行动,人才成为他那样的好人或者恶人。英雄或者懦夫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的主动选择使他成为英雄或者懦夫。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论点。由于人的行为出于自由选择,所以要承担责任,不但对行为的后果负责,而且对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也要承担责任。正因为如此,所以它是一种人道主义,即把人当作人,不当作物,是恢复人的尊严。——译者序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文标 Billgo
    推荐

    二零二零年读完的第十本,从前段时间在读阿贝尔.加谬的鼠疫和异乡人时接触到萨特的一些思想,所以在读完那两本书后我就开始在了解萨特的一些哲学思想—存在主义。作为一名在中国大陆长的孩子,无神论深深植根在我的潜意识里,在无神论的这样一个体系下,我应该要怎么样去架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呢。越是了解存在主义的一些思想,发现他就越吻合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未来的日子还要多加学习。人必须为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一切行为“承担责任”。懦夫与英雄并非天生:在于“自我选择”。

  •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小可爱
    推荐

    存在先于本质,所以存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方面是在于其对人的构成,告诫人们去行动,用自己的方式去向外部的压迫反抗,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人生的意义。 存在主义者说,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成为英雄。要紧的是整个承担责任,而不是通过某一特殊事例或者某一特殊行动就作为你的全部。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