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白乐水
    推荐

    不经意的从一个评论将《树上的男爵》加入书架,然后入坑了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 相较于《树上的男爵》时自己的不知道如何做评论,只知感动于书中人物,《不存在的骑士》给我的感受则更加明晰,想来是自己对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的兴趣小于对存在的求证吧。 除却没有肉体却因名字而存在的骑士与没有名字却因肉体而存活的古尔杜鲁间存在主义与虚无的对比,我还有体会到了一丝对“名”的执着的悲凉。有名的阿季卢福尔无时无刻要证明自己,没名的古尔杜鲁无时无刻不在寻求自己,女骑士也在揭开白骑士面具发现是朗多有所失望。 最后最后,对结尾敲响作者的门,以及完书时的那一番未来期许给予表扬。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徐磊Alex
    推荐

    读卡尔维诺《不存在的骑士》 《不存在的骑士》:是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卡尔维诺经典: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编辑推荐语 上个月读了《分成两半的子爵》,既然群里的文青都在极力推崇,说卡尔维诺是大师,作为初读卡尔维诺作品的门外汉,索性就接着把三部曲都看完。 这次是《不存在的骑士》。讲述模范军人阿季卢尔福,存在于一具空空的盔甲之中,但他却是完美骑士的化身,唯有他使铠甲具有意义。就在他名扬天下,叱咤战场时,最圣洁的骑士名誉却被挑战、被质疑、将被抹杀的时候,他出发寻找名誉的证明的故事。 小说的名字很有意思,初读好像就是一身银光闪闪的甲胄下是没有肉身的骑士(肉身不存在),细读却觉得卡尔维诺是在传递某种哲学的思考——倚靠顽强的意志,可以克服不存在的肉体,可是当圣洁的贵族头衔名节不纯时(名节不存在),骑士却连意志力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颇有一点程朱理学“生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味道。 读了前半段似乎有些索然无味,当托里斯蒙多向骑士阿季卢尔福圣洁的名誉提出最难以承受的挑战,而骑士去重新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时,故事的节奏才如万江奔腾一般猛然快了起来,虽然有一些缥缈奇幻的色彩和卡夫卡寓言式的荒谬剧情,但读来也不乏精彩流畅。 不存在的骑士有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执念,他忠于职责、严于律己更严以待人,而不受欢迎;存在肉身的国王和骑士们却有一种妄念(什么是妄念?就是普通人都有的贪、嗔、痴)。 当朗巴尔多能够克制妄念、放下执念,成为意志和肉身为一体的个体之后,就成了相对完美的个人,这也许就是作者希望传递的哲学意义。 卡尔维诺的寓言式写法很有特点,读到很多章节似乎都藏有一些欲言又止的隐喻,我甚至在托里斯蒙多寻找心目中崇拜的圣杯骑士团的过程中,看到了和HK修例事件中废青群体非常类似的心理画像,不同的是托里斯蒙多在实践中良知战胜了痴狂、幡然醒悟,跳出了曾经被洗脑的思维怪圈。 当然,卡氏的结局和卡夫卡不同,除了反抗、否定,更多还是重建,以及皆大欢喜的结尾,这一点体现了卡尔维诺哲学中积极一面的特色。 三个石头 2019.12.3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姜文
    推荐

    《不存在的骑士》这本书虽然在写作时间上是三部曲中最后完成的,但是它要表达的内容更像是“祖先三部曲“的序曲,另外写作这本书时其历史背景比前两本更加的不安,这个时候的社会思潮强调哲学提问,同时又以激越的抒情方式解决。那么,人到底应该如何“存在”?成为了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聊聊书中两个极具哲学意味的人物。 阿季卢尔福骑士 在查理大帝的年代,法兰克基督徒军队中,有一副擦的锃亮的盔甲,他作战英勇,战无不胜,对待军中的事务更是一丝不苟,对属下要求严格,在军中可以说是一个楷模的存在,但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存在,却有他的奇特之处,就是:闪亮的盔甲里面却是空的,他没有自身的肉身。当查理大帝检阅军队的时候 ,看到奇怪的阿季卢尔福 ,便问道 :“你为什么不露面给您的国王看 ?”这时从盔甲里传出金属般干脆利落的回答 :“因为我不存在 ,陛下。”当问道 :“既然您不存在 ,您如何履行职责呢 ?”“凭意志的力量 ”,阿季鲁尔福说 ,“以及对我们神圣事业的忠诚 ! 卡尔维诺像是和读者开了一个玩笑似的,就好比你的朋友送给了你一份包装十分精美的礼物,可是当你满怀期待准备打开礼物之时,却发现里面是空的。卡尔维诺无意去塑造一个滥俗的英雄人物,他在此想讨论的是“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问题,不存在的骑士是一种意志而非实体性的凝结,他是“骑士精神”的化身,他就是为此而存在,所以当作品的最后说他的骑士称号是假冒的时候,他就不复存在了。在作品中,他不吃、不喝、也不睡觉,当看到其他凡俗士兵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就十分烦恼,无处发泄。以至于在夜间的时候独自起来去练剑、去查岗,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忘记了那些所谓庸俗的事情。面对爱情,也是如此,当大家眼中似天仙一样存在的布拉达曼泰疯狂的爱着他时,他也是不为其所动。他给大家的感觉总是那么一本正经,刚正不阿,借着各样的机会显示自己的存在,但同时又那么不近人情,冷若冰霜。 阿季卢尔福有着常人所不能想象的痛苦,而安慰着他、支撑着他存在的就是他的“骑士称号”,所以当你否定他的“骑士称号”时,就相当于否定了他的存在,在托里斯蒙多质疑他的“骑士称号”时,这就是对他最大的侮辱与损害,为了维护骑士荣誉,接下来他迈上了证明自己“存在”的道路。他骑士名号的得来是因他在十五年前救了一位名叫索弗罗尼亚的王室公主,而这位公主早已经在修道院隐修了,于是他开始去寻找这位当年的公主为自己正名,虽然一路几经曲折,但不存在的骑士终于找到了那座索弗罗尼亚隐修十五年的修道院 ,而这时修女被摩尔人的海盗抢走 ,阿季鲁尔福骑士又像十五年前一样 ,再一次将索弗罗尼亚从苏丹的手中救出 ,并把她安顿在一个山洞里藏身 ,自己和马夫一道返回查理大帝的营地 ,报告公主的贞操仍然白璧无瑕 ,因而他的名位应是完全合法的。然而凑巧的是 ,当不存在的骑士和查理大帝赶到山洞的时候 ,寻找圣杯骑士的托里斯蒙多遇到了公主 ,并与她发生了性关系。不存在的骑士由于不知道真实情形 ,感到万念俱灰 ,他骑上自己的马喊道 ,“你们不会再看见我 ! 我没有了名字 ! 永别了 ! ”由于丧失了骑士的荣誉和身份 ,因此凝聚在一起的强大意志便涣散了 ,不存在的骑士也就像水融进大海里一样消失了。从这一连串发生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阿季卢尔福活着的过程就是追寻自我、为自己正名的过程。 古尔杜鲁 如果说阿季卢尔福骑士是一种“不存在的存在”,那与之对应的古尔杜鲁就是一种“存在的不存在”。在文中他有许多的名字 ,古尔杜鲁只是他许多名字中的一个 ,用睿智的看园老人的话说 ,“我发现他的名字在各地还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可以说 ,名字只是在他身上滑过 ,从来不能粘住。对于他来说 ,无论怎样称呼他都是一回事儿。您叫他 ,他以为您唤一头羊 ;而您说‘奶酪 ’或‘河水 ’,他却答应 :‘我在这儿。”用文中的话说 ,“他只是一个活着但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人。”古尔杜鲁有很多名字 ,有很多名字意味着什么呢 ? 过大就会失去自我 ,有很多名字的实质就是没有自己的名字。没有名字他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存在呢 ? 人的语言是一种命名的语言 ,为自己命名 ,也为其他事物命名。通过命名 ,个人向其他人及其他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存在。道理是很明显的 ,举例说 ,现代社会的个人 ,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 ,必须要出示身份证件 ,而身份证就是一种符号 , 是个人符号的物化 ,原来我自己不能证明我是谁,我是谁是要靠身份证来证明。 吴宇森导演曾执导过一部电影《变脸》,讲述FBI探员亚瑟追捕恐怖杀手凯斯特长达8年之久,凯斯特曾杀害他的儿子,两人因此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一次,为了调查致命炸弹的放置地点,亚瑟自愿取下自己的脸皮,换上昏迷中凯斯特的脸,混入监狱与其匪党搭上线,以套出炸弹的放置地点。但是清醒后的凯斯也换上了亚瑟的脸,摇身一变为FBI探员,使亚瑟的家庭与事业陷入了危机,妻子都不再相信变脸之后的亚瑟是他的丈夫,大家只认那一张脸。所以你会看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是谁 ,人本身变得无所谓 ,你是谁取决于你所物化出来的符号 ! 这确实值得人去深思。作品中古尔杜鲁既然没有自己的名字 ,因此也就没有自己区别于同类的符号 ,进而也就无法表达自己的存在。从另一方面来说 ,古尔杜鲁不但名字不固定 ,对自我的认识也不固定。他一会儿是“鸭子 ”,一会儿是“鱼 ”,一会儿是“青蛙 ”,一会儿是“梨树 ”。作者塑造的这个人是“一个活着 ,但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人 ”。“活着 ”和“存在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活着”就是尽享生命之理 ,享受可以得到的快乐 ,承受难以回避的痛苦 ,走完由生到死的过程。存在就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 ”,就是“具有意识 ,只有肯定了意识才能肯定了存在”。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存在的人。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前者是一种“自在 ”的存在 ,更具有客观性 ,显示出一种宿命性的偶在 ,显示出对于活着的顺从与无奈。而后者 ,则是一种“自为 ”的存在 ,更强调主观性 ,强调人在现实中的自由选择,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存在。而相比阿季卢尔福骑士,古尔杜鲁除了像动物一样的苟活着 ,他又做了什么呢 ? 19世纪末期以来 ,伴随着工业革命 ,西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飞速的发展 ,人类在获得了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 ,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劳资矛盾的加剧 ,经济危机的产生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灭顶之灾 ,导致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存在。“人类几千年精心构造的所谓理性、信仰、道德等观念在战争的硝烟下 ,顷刻之间烟消云散。”尼采绝望的发出“上帝已死 ”的哀号。虽然现今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 ,人类失去了自己 ,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些导致人的“异化 ”,人变成“非人 ”,从另一方面说现代社会对人的“阉割 ”导致人变成一个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如果说“上帝已死”,是人类向自由所发出的呼声,倒不如说这是导致人类失去自我的口号。因为一个人的存在的价值不是因为他拥有什么,而是在于他能被什么拥有。我不能用我们所拥有的物质的东西来定义我们的存在与价值,因为这样我们就被一个比我们低的存在给定义了。我们要想使自己的存在更有价值,是在乎于我们能被什么拥有,而这个所拥有我们的存在一定是比我们的存在更高的存在,就像文中的“骑士精神”一样,而为了保证我们不会像阿季卢尔福骑士一样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就要求这个所拥有我们的存在必须是可信的,不改变的。那请让我说,这个存在就是: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比人的存在更有价值。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柒柒撒玛
    推荐

    一个“真实”的修女在写一个关于不存在的骑士的故事。“真实”与“虚构”相互穿插直至融合。 很卡尔维诺的一部小说,每个人物都有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在一个真实又虚构的背景下存在着。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william
    推荐

    2021·29《不存在的骑士》伊塔洛·卡尔维诺 这是一本稍微烧脑,但其实很有意思的书。 如果要跳着看的话,第9章有故事摘要: 不存在的骑士阿季卢尔福和他的马夫古尔杜鲁,为寻找公主索弗罗妮亚的贞操证据而进行的险象环生的旅行。 其中穿插交织着女骑士布拉达曼泰的追踪,钟情的朗巴尔多对布拉达曼泰的追赶。 还有公主“私生子”托里斯蒙多“揭穿”隐形骑士阿季卢尔福荣誉之谜,寻找圣杯骑士父亲的身世经历。 一看这名字,绕口的舌头打卷,就知道烧脑名不虚传。 各种身份的解说,象征意义,就留给专业的写论文去吧。 卡尔维诺通过很短的篇幅,讲出了“何为存在”的自我见解。 一套凭意念撑起来的盔甲,受封为骑士,为爱神所青睐, 而痴情的新丁朗巴尔多,无意间的遇见,又为情所困。 爱是不是眼睛骗心灵的把戏? 这一路来的三点追逐戏,撑起了很好的动画片题材。 为什么是动画片呢?因为只有动画片才能用上帝视角,画出他们三个人的路径。 也只有动画片,才能把骑士(盔甲)涂满鲸油,沉入海底,一步步走出水面,龙虾人现身! 卡尔维诺大概是对教会历史和组织很抵触的?特别是残暴血腥的十字军东征和圣骑上团的道貌岸然。故事背景设置在骑士时代,追古思今,也还是让人心有同感。 不过,既然是小说,“胡编乱造”就不能拿来作为呈堂证供了。 这本是他“祖先三部曲“的最后一本(虽然故事时间上他自己也说应该是最先), 在他1960年的写作感想(书后附)里,其实回答了一直“避而不答”的问题:为什么写,想说什么。 就这本书而言,他想简化为一句话:存在的证实在于行动。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如也夭夭
    推荐

    读卡尔维诺,做梦都很奇幻,又似乎充满经过审视的合理逻辑: 梦到自己画了好大好大一幅画,游刃有余且豁然开朗……每一个笔触都还历历在目:阳光下泛着莹莹蓝光的白雪,蜿蜒通向远方的路面,土黄中掺杂着些许绿褐色的斑驳碎影,有人在翻看着我的写生本并显出讶异的神态……手机在旁边的书本上横卧着,显然好久未曾拿起过了,然而心里想的却是在APP上购票,收拾好的行李箱,对于每一件衣服选择时的刹那心理,犹如骑士选择那白色、战后被擦拭得整洁一尘不染的盔甲……而卖票的小姐姐就在旁边,说她要打开售票系统才能查阅,但似乎今天已经没有你要的票,于是心里默念着起始和终到两个城市(卡尔维诺的城市,不存在的?)的名字:那么大的城市,怎么会没有票呢?抑或真的不存在?而我的画就是眼前这片大地,一眼望过去,这一片实实在在的地面情状,正是由我画出来的…… “一页书的价值只存在于它被翻到的时候,而后来的生活定会翻遍和翻乱这本书上的每一页。 “我想使它们成为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的三部曲: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同时我希望它们是三篇如人们所说的“开放性”的小说,首先遵循人物的发展逻辑,它们作为故事是站得住脚的,但是我希望在读者中引发的未曾预料的提问与回答过程中开始它们真正的生命。我希望它们被看成是现代人的祖先家系图,在其中的每一张脸上有我们身边人们的某些特征,你们的,我自己的。”                                          伊塔洛·卡尔维诺                                                     1960年6月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王云皓Clover
    推荐

    卡尔维诺的童话般的行文方式给骑士以灵魂,在大地上绘制路径,让人和人的轨迹交汇。 第九章中阿季卢尔福骑士被巨鲸袭击,沉入海洋,又因为他沉重的盔甲下无有形体而可以在海底稳步前行,多么梦幻多么诡谲!卡尔维诺却笔锋一转,突然操心起了盔甲在海水中会生锈,仿佛这事儿真的是一个“现实”问题——仅这一笔细节让人恍惚间看到这不存在的骑士脱离了修女的纸面,进入我们的世界——然而不用担心,巨鲸袭击时洒下的鲸油正好为盔甲镀了膜!哈!咄咄怪事!我简直想跟卡尔维诺跳支舞! 他在后记中说道“存在与不存在也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搏斗”,他又在形容古尔杜鲁的时候写道: “古尔杜鲁就正在随波逐流,这位被物质围困的囚徒,他同松果、小鱼儿、小虫子、小石子、树叶子一样沾着泥浆,纯粹是地球外壳上的一个突起的瘤子。” 然而如果可以像古尔杜鲁一样,兴高采烈地体察到每种动物的快乐,像一只梨子一样从草坡上肆无忌惮地滚下去,我可能并不需要在乎自己是否存在;我心甘情愿被一种自然的美和自然的快乐所裹挟。 后记中还提到读者都是“随心所欲解释这三个故事的行家里手”,也不必被卡尔维诺自己“所做的证言所束缚”,那么我就抱着这种美、这种自然,怡然自得好了。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散装盐
    推荐

    “一副行走的铠甲,中间是空的。”不存在的骑士见怪不怪地存在世间,现实的真实让位于诗意的真实,通过失实的表象探寻存在的哲理,文学因此享有更高的自由。在故事里面写故事,人物之间的不断对应,自我不是本身存在的,是建构起来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不就是假定这一切有意义。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周星宇
    推荐

    有很多细节是第一次读没有注意的,因为现在感觉到了,越是接近当代的作品,越要脱离故事线去看细节才有意思。 首先是不存在的骑士这个身份,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带来一种恐惧感了。倒不是对幽灵的恐惧,而是对于未来自己可能会变成这样空洞的一副壳子的恐惧。作为空壳来说,虽然自己不存在,却在社会功能里满足着他人对于存在的寄托。这对于自身来说确实很悲惨,但在别人看来其实可能有点萌⊙▽⊙ 比如,两个女人对于空壳骑士的不同态度,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布拉达曼泰情窦初开,却又在战场上兵营里见惯了须眉浊物,所以对于无暇的白盔甲、标准精确的武艺箭术都痴迷无比。然而她真正期待的却是在这盔甲之下,还是有一副温暖的身体可以拥抱同欢。这正是青春的期待。相反,久经欢场的寡妇要跟空壳骑士共度良宵,铺垫了骑士仆从跟她的侍女们一夜淫奔欢声不绝,她自己则是跟骑士整整一个晚上折腾了晚餐、壁炉、重新铺床、关于爱情的讨论并且还赏了月,连一块铠甲都没有掀开、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满足。 真正细思恐极的事情,不是自己会变成空壳,而是所有人都变成空壳。变成空壳并不意味着总是精密准确,而是无论看起来多么随机多么自由意志的背后都无非是更复杂的一套算法。变成空壳可能是社会对个人的期望,因为社会或曰众多的他人对于每个个体的确只需要其功能、而无所谓其“存在”。查理大帝和众多骑士都讨厌这个空壳骑士,盖因他严于律己同样严于待人、让他们觉得受束缚。然而身为军人的他们,乃至圣杯骑士团,又比空壳多了多少人性?他们的表现,正像一切面目模糊的群众一样,根据对自己力量的估算展开集体行动,而对行动之外的一切保持适当的模糊的从众态度。相对而言,造反的农民实在算得上是文明和人性之光了…… 的确像作者自己的评价,这一部整体是乐观的。索弗罗尼亚婚后住在了村民造反后自己建立的村庄,布拉达曼泰逃出修道院去结婚,一切都像是新生和开始。然而人性在时间和众人中面临的考验从来严酷,维持“存在”需要的代价也越来越大了。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冰糖炖雪黎
    推荐

    至此“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终于全部读完 ,有种酣畅淋漓,思想缥缈之感,故事引人入胜,久久不能平复。本书写法同样魔幻,隐喻深刻,读到快结束之时,几次感动到我。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不懈努力,是我从这本书获得最大的“财富”。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吕小开
    推荐

    “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世事尚为混乱。名不副实的事情并不罕见,名字、思想、形式和制度莫不如此。而另一方面,在这个世界上又充斥着许多既无名称又无特征的东西、现象和人。生存的自觉意识、顽强追求个人影响以及同一切现存事物相抵触的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没有普遍流行开来,由于许多人无所事事——因为贫穷或无知,或者因为他们很知足——因此相当一部分的意志消散在空气里。那么,也可能在某一处这种稀薄的意志和自我意识浓缩,凝结成块,就像微小的水珠汇聚成一片片云雾那样。这种块状物,出于偶然或者出于自愿,遇上一个空缺的名字和姓氏(在当时虚位以待的姓氏宗族经常可见),遇上一个军衔,遇上一项责任明确的职务,而且——特别是——遇上一副空的铠甲,因为没有铠甲,一个存在着的人随着光阴流逝也有消失的危险,可以想见一个不存在的人将如何……阿季卢尔福就这样出现了,并且开始追求功名。”(卡尔维诺)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Circle
    推荐

    一贯的卡尔维诺式的幽默和天马行空,可以视为《树上的男爵》的序曲。就像他本人在后记里说的:“我想使它们成为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的三部曲: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孙志超
    推荐

    在一开始,我必须表达我对卡尔维诺的喜爱。这部小说无疑是杰作,他符合我个人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评判准则:深刻地反映时代与时代中人物的面貌。 毫无疑问,从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卡尔维诺这部书的主题——或者主题之一——是“存在”。当然,对长篇小说来说,鲜明的主题是危险的。所以作者其实还安排了更大的主题在后面——自由。 先说存在。五十年代正是战后存在主义哲学风靡天下之时,卡尔维诺自然也深受影响,写下一个不存在的骑士来探寻“存在”,来追问生命的意义和理由。他自己也说: 而且这本书写于历史背景比1951年和1957年更加动荡不安的年代,强调哲学提问,同时却以激越的抒情方式解决。 我边读边想,纯是意识存在的阿季卢尔福,像是禅门渐宗的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一丝不苟地、甚至超过本分地完成他的任务,只是为了找寻他存在的意义。作者赋予阿季卢尔福莫大的毅力与勇气,在他的身上倾注了浪漫的英雄主义色彩。 然而,我们都知道,如果按佛教水准来评判,阿季卢尔福已然是输了,因为执着于存在,就是失败。最后,他的确是个失败的英雄:因为一个误会,他终于回归了虚无。作者在后记中将这一点解释成了普遍的意义: 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彼此相似起来,他们遭受相同忧虑的摆布……我们大家是同一个人,做同一件事情,感受同一种焦虑,经历同一次结果不满意的追寻。 然而作者的用意不仅于此,他所赞扬的,正是这种明知徒劳,还要为之奋斗、为之孜孜不倦的精神与意志,这就是追求自由的品质了。他以为——如上面那段话所引用的——“经历同一次结果不满意的追寻”,正是我们现代人觉醒的意志,对于生命的处境甚至是困境的一种反抗。 在这里,他不再局限于存在主义了。我以为,他还是一个深谙黑格尔哲学的人。黑格尔认为:历史是有目的的。它体现的,正是自由意志的进步乃至取得胜利的过程。我们觉醒,所以反抗;我们反抗,所以走出精神困境;我们走出来了,所以自由。 ……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 你看,卡尔维诺想说的,正是我想说的。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秦圆
    推荐

    阿季卢尔福是一个武士,他有着强大的意志和清醒的意识,然而他没有肉体,所以他是一个不存在的武士。马夫古尔杜鲁没有意识个性却有着充满活力的躯体。朗巴尔多是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的证明。

  •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水石斋
    推荐

    以小说形式来描述纯粹的修行(主要是佛家的理念),乃至形而上的东西,是一次不错的尝试,特别是一个西方人来探讨东方哲学层面的东西,有点意思!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