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故事

习近平讲故事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习近平讲故事
    靜若幽兰
    推荐

    在北宋名家词中,喜欢晏欧的旷达,喜欢柳永的旖旎,喜欢秦观的柔婉,喜欢苏轼的豪放,喜欢周邦彦的功力,欣赏他们的不同风格,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领会他们藏在内心深处不肯说出来的幽怨,对词体难以言说的不同于诗的特色!

  • 习近平讲故事
    清风明月
    推荐

    看过叶先生的书,听过叶先生的讲座,越发觉得古诗词的美!用词、语调、意境都是如今的作品无法达到的高度

  • 习近平讲故事
    李良
    推荐

    《临江仙·述怀》 怨物多嗔常恨,恋人贪也情痴,一腔心意付谁知。向来图酩酊,老至尚无为。 世上知音稀有,庭前花落离披。君言何事最相宜,江湖垂钓客,烟雨好吟诗。 《陌上花》 花开陌上,何不归去,围炉轻语。消瘦形容,双涕泪零如雨,起来夜半重开宴,霜手又添榛楚,去复回眼顾,不知何故,长嗟三伫。 又匆匆一别,天涯万里,生恐凄凉羁旅。天气留心,游子离家愁苦。情知岁暮迟迟至,春鸟还巢桑树。为谁行异乡?每思于此,恸伤肠腑。 《曲槛·见怀明》 曲槛千山凭目远,门前三径待君来。 一身愁绝诗书在,万里萧条磊落才。 《少年游·赠健冲》 逢花一嗅,临壶三杯,年少竞风流。旧友青山,梦眠星野,寄世泊孤舟。 无端恨!忘机稀有,何事苦淹留?皎月他乡,平生行处,乘兴便悠悠。 《久有·歌攀攀》 久有凌云志,扶摇上九霄。 从戎须按剑,倚马兴吹萧。 子弟添霜鬓,椿萱多寂寥。 何时江海晏,把酒庆春朝。 《凤凰台上忆吹箫·思爱琴》 春色盈盈,燕声细细,柳丝拂地风轻。夏雨如连瀑,碧草含情。秋晚群山霜冷,无端恨,岁暮空庭。听花落,窗明梦醒,念此心惊。 伶仃。天涯契阔,难忘是卿卿,意自难平。纵诗书欣赏,有酒长倾。知己携琴狂啸,相逢后,音信无凭。年华老,和衣病卧,那管阴晴。 《折桂令·道忠琪》 知人生无限青山,独自凭临,渌水潺潺。烟雨平生,春眠寂寞,万里难还。 有好酒经年一醉,问天上怎似人间! 有意偷闲,天气留心,总为红颜。 《满庭芳》 浮萍一道棹舟长,照壁千痕枕簟凉。 悄解罗衣浴春暖,遥怜笑靥腻花香。 星辰昨夜人清赏,林壑他朝风远飏。 最是别离情意久,晓来独坐满庭芳。 《钗头凤·寄小玲》 烟波渺,天涯杳,草光犹绿芳华老。春风远,秋云泮,落花堆积,伫眠江畔。叹!叹!叹! 相逢早,盈怀抱,此生长愿佳人好。诗书漫,流年换,等闲头白,死生参半。慢!慢!慢!

  • 习近平讲故事
    清越先生
    推荐

    陶渊明有诗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对于诗词,我就有这样一种久别归来的喜悦。 叶先生是我诗词中的偶像,解读古诗词无如先生之细腻真诚。看过掬水月在手之后,对叶先生之钦慕无以复加。 本书是叶先生对北宋词发展的一个段落性梳理,看完之后我算是对这段词的发展史有了清晰的感受。 词之可读起于温庭筠,温的比兴。续之于南唐中主李璟,深邃于士大夫之词帝李煜,细腻于深俊之才冯正中。而冯正中正是开启宋词的人,接续者是晏欧,晏殊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晏殊词有一种俊雅理性之美,欧阳修有一种玩赏深挚之美。而后词至柳永有了第一次发展,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高处不减唐人。而苏东坡以其天才之笔扩展了词的内容,使得词开始诗化,有了更深远的表达。秦少游却又以一己之力将词拉回了其幽微深婉的正统。直至周邦彦集诗词之大成,以其对技法的吸收,内容的安排与思索,开启南宋词。 叶先生讲解的细腻,全面,甚至略显啰嗦,但是正是这种不厌其烦的分析,让读者能够对北宋词的发展有了深刻的记忆。这是好老师才有的能力。妙极。 感谢叶先生,让久在樊笼里的我,复得返自然。虽只有片刻,也可以累积为永恒。

  • 习近平讲故事
    霄|Michelle
    推荐

    命运多舛,半生颠沛流离,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一词人”,正是叶老一生风雨逼来的写照。后来她在古典诗词中找到撑过苦难的力量,进而透视世变,感常人所未感,悟常人所未悟,人情冷暖浸透纸背,古典诗词的传播也从她身上中得到了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博得无限的饱满和丰盈。 当年叶老授教时课室爆满,学生们常听到不愿下课,她将当时的情景写成一句诗-“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大概面对人生起伏的感怀,面对爱情得失的苦乐,面对离乡与还乡的徘徊,我们都能在古诗词中、在千万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情、共鸣、共振,以诗词得遣孤独,又以诗词寻觅知音,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而且这样的默契并不陌生,在少小发蒙的旧时光里就静默存在着,只是经逢几番人事变迁,际遇起伏,或许也会渐次体会这样的一种共同的情愫。

  • 习近平讲故事
    林溪
    推荐

    叶先生对诗词的讲解实在是透彻精妙,使我对诗词有了新的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有写词,因为讲解得太精彩,听完讲解整首词以及词人情境就像印在心中。叶先生功底深厚,信手拈来,读来是一种享受,读后仍回味无穷。

  • 习近平讲故事
    贰月的二月
    推荐

    在知乎上,有人如此评价叶嘉莹:“在中国文学界,被世人尊称为先生的女性,我所知道的,除了杨绛,便是叶嘉莹。有人说她是现代社会硕果仅存的“士”。”

  • 习近平讲故事
    赵志建
    推荐

    说的那么好,把一首首我曾漠不关心的诗词变成一道道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读时如赏十里桃花身心俱佳,桃花十里,乐不思家。

  • 习近平讲故事
    陈先森
    推荐

    唐诗宋词元曲,宋词是唐诗后的高峰,元曲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唐诗是完全书面化的语言,基本上是文人诗。到宋词,表达语言半书面半口语,走向普通百姓。《全宋词》中的很多作者,是没有半点身世信息的,仅仅就是收录了作品而已,这是诗词的平民化。到元曲时,基本完全平民化了,都是口语化的创作。有了这个基础,才有明清的白话小说的发展。         中国的文化发展,诗歌是主要脉络之一,隐藏着一个王朝的兴衰密码。作者说透过宋词,可以理解宋朝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过程。说宋词的发展过程,就是宋朝的兴衰历程,是可以说得通的。         唐诗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个阶段的诗风是不一样的,正好体现了各个时代诗人们的心态,也就是人民的集体心态。宋词比较复杂一点,按作者的说法,大抵可以分为宋以前的萌芽期,代表是冯正中,南唐中主后主。北宋的高峰期,代表是本书中的诸人。然后是南宋落潮期,代表是辛弃疾,陆游。         唐诗和宋词的区别,一是结构上的不同,二是语言的不同,三是意境表达上的不同。唐诗的诗意在诗外,宋词的词意在词中。一首好宋词,结句基本上总结了整片词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说小山词: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苏轼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都很好的总结了词意。宋词主要的接受对象是一般人,老百姓像唱流行歌一样去唱它,一般人不能理解怎么流传。所以就有了语言的半口语化要求,以及这个词意在词中,需要作者自己揭示出来的要求。唐诗不同,因为唐诗有专门的宫廷演唱机构梨园,一般老百姓享受不了,而且也不一定都能理解文人诗。文化要从贵族走向文人,又从文人走向普通老百姓,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汉赋,主要是宫廷的。唐诗,主要是文人的。宋词,半文人半民间的。元曲,全民化的。这里有一种趋势,任何不能惠及大部分人,任何脱离人民的文化。是必然会消亡的。这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是文明的演进路径。         作者谈词意时,说四个字:词外有词。一首好词在本身的词意之外,还要有另外的“词”。观作者之意,这个另外的词,其实是故事。就是说好词一定有故事,在这首词的背后,有这么一个人一个事,或者一些人一些事。一首好词,读着有意境,背后有故事。所以读词,也就一定要了解作者。非如此,你不太知道他在说些什么。         作者谈铺陈,说除非小令,词一定要铺展开来写。唐诗好比拳法,要集中,握拳要紧,打出来要有力量。词不一样,词像掌法,五指要抻开,抻得越平越好,打出来要有面积感。这就是铺陈的要求,唐诗一首诗仿佛一栋摩天大厦,高耸入云。宋词好比一个楼群,不是一栋楼高,而是一群楼高低起伏,构成一个大的建筑群。唐诗要表达很多东西时,得写组诗。宋词不用,一首长调就可以解决。铺陈越全面越好,有景有情,有人有物。时间上有历史事件,有当下随想。空间上有千里之外,也有咫尺之间。有飞动之鸟,有静止之云,有流动之风,有凝望之客。宋词要构筑画面感,对于画面感的要求很高。像一幅时空画,越是长调子,这种体现越具体。         好词要求感性的语言,要求理性的结构,要求灵性的感悟。由于写作上半口语化的原因,文字难度其实低于唐诗。但是在音乐感上,在画面感上,要高于唐诗。在灵感性上,则二者都是要求极高的。好诗词,必然有那种发自心灵的体悟表达出来。感性的好句子使人一读之下不免为之感染,情绪跌宕。灵性的好句子则使人读之不免为之一怔,为之一呆,为之而不免产生一种谈不上是悲是喜的空灵缥缈感。你就觉得这话说的真好,觉得这不像是人写出来的,它是天然自在的,神工创造的。感性的句子达不到这种效果,它可以分辨,你知道这是一个人写出来的,你能体会他那种个人写作时的感受。灵性是有一种淡淡的,无限久远的东西围绕着。你就忘记了作者,只是沉浸在这种空灵无际的表达里,拔不出来。短暂的忘记了现实。这种灵性的力量很神奇,仿佛可以战胜一切现实,一切苦难,一切悲伤。        在这里,很有可能宗教意识是正确的。因为感性是短暂的,所谓短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带来的感受而已。而灵性则未必,因为按照宗教之说,灵魂不灭,它是永久存在的,所以它可以带来永恒宁静的力量。而感性做不到。感性是个体人类的个体感受,所以短暂。而灵性是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亿万斯年记忆的融合,秘藏在生物的DNA里,所以具有无限性。这样,我们就能解释感性意识和灵性意识何以有这样大的不同。         这也就是为什么诗歌艺术,总是特别强调灵感两个字的原因。灵者,灵性也,灵魂也。感者,感受也,感动也。没有灵感的诗词,索然无味,食之无肉,嗅之无香。 2019-4-19于贵阳

  • 习近平讲故事
    良人碧瑶 🌸
    推荐

    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人的感动和召唤使叶嘉莹老师即使在艰苦的物质生活中(简单搜下资料也知道实在是太艰难),也依然能想到《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还有古人所说的“欲成精金美玉的人品,须从烈火中锻来。” “我是一个对于精神感情之痛苦感受较深,而对于现实生活的艰苦则并不十分在意的人。”叶嘉莹说:“我时常记起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我当时对此并无深刻的了解,但如今当我经历了一生的忧苦患难之后,我想我对这两句话确实有了一点体悟。一个人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以后,才真正会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 习近平讲故事
    瓦尔
    推荐

    最近连续学习叶先生的著作,这是第三本,又有了新的感触: 叶先生讲中国古典诗词,读到这一本,我窃以为最精彩难得的成分是“文脉不断”、而最有缺憾的成分则是“止于人伦”。 分开来解释下:个人所言文脉不断中的“文脉”是指中华文明之脉络。所谓脉络、是指数千年中、无数一代又一代文化人每个人贡献一点力量,罕有的天才创造性发光,后来者既要继承前人优点,又还要继续创新性开拓,如此文明才连成一条连绵不绝的线络,有来处、有去向、可追述、可考量,叶嘉莹先生做到了“断线续接”的了不起功绩,使中华文明被历史弄残缺失的部分重现于世,这是我最折服的地方。 那么,从文明脉络的角度看,东方与西方有无相思处呢?其实有的!是什么?就是“传承与用典”,唐诗宋词、几乎无不用典、无不引申再创造。对比西方古典史诗比如《荷马》、《埃涅阿斯记》、《神曲》、《失乐园》…也几乎是无处不用典,大多取材于希腊神话和圣经体系,这可谓东西方古典文学的共通之处。 但是也有隔阂呢:是什么呢?是文字背后可挖掘空间的深度和维度问题。 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结合此书的内容暂时框定为汉文明,因唐诗宋词都是汉语为文化主体)那么中华古典文明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个人以为流传时间最长、影响力最深远的还是儒释道三家。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唯有儒家是被政治拣选并一枝独秀地做大做强的,而道家佛家那些内容大多数历史时期是被统治阶级有意边缘化、弱化的(原因之一是预防百姓聚众造反)这里不深入展开论述,史书中可查。但是这造成一个问题,儒学本身是经世致用的、强调入世、强调道德、楷模、理想、人伦,忠君……结合历代政治语境就是要求仕途。这个放在古代价值观里人人都不觉得是错,然而放在今天看则又未必……我在此不判对错,也无权判断。仅只是客观看,中国文人的儒家背景下的集体无意识,造成古典文学可生发和升华的文学想象空间也有限。大多就是仕途、前程、理想抱负、伤怀等等,至多再上升至民族、家国、天下这些相对的“庞大”,基本也就到头了。像李白、屈原、庄子、苏轼这样偶尔出现的绝世天才,文学气象也最多触及到仙境、禅理,然而也就是点到即止,电光火石而已。 对比西方古典文学,西人是常常跳出国家民族这种老套命题,进而追问宇宙人生终极真相的,换句话说,西文中的传世经典往往真的具有宗教性!比如《浮士德》、比如《失乐园》再比如《神曲》对我是谁?我从哪来?将往何处去?这种宗教终极三问,有不断的追问和探求。 所以我就想,中国人的文学想象力,是不是很早就被人为斩断了呢??? 希望如今能有人续接后重新长出能真正高飞的双翼。

  • 习近平讲故事
    时光煮雨
    推荐

    从未读过如此精深的诗词鉴赏书。回想大学时开的古典文学课,竟没留下对唐诗宋词的印象,倒是以前很少读的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花老师(我大学时的古典文学代课老师)讲的较多。近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节目,促使我找出有关古诗词鉴赏的这类书读之。在读叶先生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看王国维的巜人间词话》。两相比较,我更喜欢叶先生的评价,因此叶先生的这本书先读完了。作为古诗词爱好者,我谈不上对诗词有何鉴赏,但通过读这类书,我感到受益匪浅。恰好看到有关此书的书评,写的全面到位,遂全部摘录如下。 评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 刘洋 当代词学泰斗叶嘉莹先生的《北宋名家词选讲》于200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宋词鉴赏著作,它是叶嘉莹先生七册迦陵讲演集中的第二种。该书成书方式也很特别,是由叶嘉莹先生的录音演讲整理而成。叶嘉莹先生认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能更体现诗词的生命力,所以她讲课不备讲稿,全由现场发挥,然后再由课堂录音整理成书。这种写书方式在大陆不常见,然而在海外却并不新鲜。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的许多重要著作就是由学生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选讲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名家是有选择的,北宋词坛名家辈出,叶嘉莹先生在本书中只选了晏殊欧阳修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八位最有代表性的词家来讲,这八位词家又分别是北宋词初期中期和后期最有代表性的词作家,从而以点带面全面勾勒了北宋词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二,每位词家只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词作来讲,叶嘉莹先生总是选取最能代表词家成就和独家风格的词来讲,多则一二十首,少则五六首,通过不多的几首词的鉴赏全面帮助读者提高鉴赏能力和品位,并了解作家的风格和成就。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叶嘉莹先生在词的鉴赏中,善于从比较中揭示事物的特点。这一点在全书中是很突出的。在叶嘉莹先生看来什么都可以比较,不同的作家的人生经历、性格、人生态度、作品风格和形式都可以拿来比较,同一个作家不同的时期的作品风格、人生态度也可以拿来比较。还可以把诸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比较。正是通过广泛的比较,叶嘉莹先生更加鲜明的揭示了不同词家的不同特点风格和成就。 通过陶渊明李后主和晏殊的比较,叶嘉莹先生指明,在以纯真向人方面,陶渊明和李后主有相似的一面,在有反省有节制方面,陶渊明和晏殊有相似的一面。从而揭示出晏殊是理性的词人,他的作品是有反省有节制的,能使人从其所写的感情中,体会出思致的意味,同时还具备一种通达的观照的能力,通过观察事象之后内心会有一种智慧的照明,会对人生有所体会和觉悟。在感情方面,叶嘉莹先生又用冯正中和晏殊比较,指出冯正中的感情表现得强烈执著,而晏殊的感情比较含蓄细腻。 叶嘉莹先生比较了苏轼和秦观在受到打击后的不同表现。苏轼是乐观积极向上,用儒释道的修养把烦恼排解掉,对事情通古今而观之,形成了旷达的人生观。秦观则是悲观绝望。面对挫折这两种不同的反应同样反映在二者的作品里面。苏轼的词豪迈激越,在乌台诗案后苏轼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句,融合了悲慨和超旷的精神。而秦观则写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悲伤语句。 在作品的形制上,叶嘉莹先生比较了小令和长调,指出小令以感发取胜,在叙写方式上是一针见血,因为小令篇幅短小,没有很大的空间来铺陈叙述,所以必须写得非常扼要,马上打动读者。而长调则是讲究铺陈。柳永大力写长调重视铺陈和层次,他的铺陈是顺序展开的。周邦彦虽然受到柳永的影响,也很重视铺陈,但他的铺陈方法与柳永不同。柳永是顺序展开,而周邦彦是勾勒。柳永长调的展开是直接的、叙述性的,周邦彦的展开则是小说式的或戏剧式的。 叶嘉莹先生对同一个词家不同时期人生态度和词风也会进行对比。秦观少年时“豪俊”“慷慨”“好大而喜奇”,常常有过人的见解,可是一被贬官就马上消沉了,写下了“门掩荒寒僧未归,萧萧庭菊两三枝。行人到此无断肠,问尔黄花知不知。”这么悲哀的诗来。随着一次次被贬,秦少游就更加绝望了,词风也由凄婉向凄厉转变。 第二,叶嘉莹先生注重词的感发功能,以之为评判词品高下的重要标准。叶嘉莹先生认为,一首词是好是坏要看它的情意是否深远,能有多大兴发感动的力量,给你多少的想象和联想。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叶嘉莹先生举了大小晏为例。晏小山的《蝶恋花》有句云:“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前人对举大晏的《撼庭秋》之:“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句,以为大晏不及晏小山深刻,词里没有深远的的情意。叶嘉莹先生则曰不然。晏小山所写的不过是替人流泪的蜡烛而已。大晏所写的则不仅仅是一枝蜡烛。“心长焰短”四个字象喻非常之多,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它可以让人想到,对蜡烛来说不管它的心多长它点燃的火光,也就一点点。人也一样,不论你有多么高远的理想,多么美好的情感,人的生命年华是短暂的,有生之年能做的事很有限。实际上蜡烛就是人,就是整个人生的象喻。所以大晏词更胜一筹。在词的鉴赏中,叶嘉莹先生总是从个人长期的品词体验出发,引导读者去细细体味词的意境和感发,把自己对词的美妙感受和独到见解传达给读者,从而使读者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对词进行欣赏。 第三,叶嘉莹先生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精神,把词品和人品放在一起讲,强调词品是人品的表现,人品的高下决定了词品的高下,人格的深度决定了词的深度。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讲究以人品论作品,一个人如果人品低劣他的作品就会为人所不耻。叶嘉莹先生继承了这一传统看法,她指出诗歌不管使用什么形象,使用什么语言,表达什么情意,实际上都是作者内在修养和人品的反映。是作者的主观精神为作品注入了生命力,感情单薄的作者写出来的作品就缺乏感染力,只是词藻的堆砌,精神狭隘的作者就写不出大气磅礴的作品来。作品与人品是打成一片的。所以晏殊的词很少其他人词中的牢骚感慨,抑郁悲愤,而是如玉般温润,如珠般圆洁,其实正是他珠圆玉润的诗人本质的自然流露。苏东坡的词大气磅礴深慨超迈,与他本人达观开朗的性格相一致。王国维批评周邦彦词深远之致不及苏东坡秦观,也在于在他词里所流露的心灵和感情的品质不及二者。苏东坡秦少游的词总有某些可以从精神上提升你的地方,就是一首写爱情的小令也能使你看到更高远的境界。周邦彦的词则不然,写爱情就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象上,写政治方面的感慨,也是考虑个人得失多,关心国家安危的成分少。在词的鉴赏中,叶嘉莹先生既讲作品也讲作者的人品,从而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不同的词境界不同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有的词感情深厚感发力量强大,为什么有的词则境界较低缺乏感染力,从作者的人品中这些问题不难找到答案。 第四,叶嘉莹先生指出作品风格源于作家的个人性情。当然一个人的性情不可能是单一的绝对的,会有许多不同的方面,也会随着个人际遇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一个人总是有一个比较占主要地位的性情。所以一个作家会写出具有不同风格的作品,但是主要风格则是相对稳定的。每个词人都不同,千差万别的性格造成了万紫千红的词坛风景。天性纤细敏感的秦少游对内在感情和外在世界都有异于常人的感受,所以他的词起笔很淡,在淡与轻之中表现一种韵致,显得平平淡淡但是有极有韵味,非细加品味不可得。苏轼的文章有纵横家气,词也用笔不凡充满了奇思妙想,一开口就不一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想象之奇绝有似太白。叶嘉莹先生欣赏词总是先介绍作者的性情和人生经历再讲词,从人的角度解读词,又从词来看作者,做到作品与作者的双向互动解读。这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欣赏不同于西方文学欣赏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五,叶嘉莹先生讲词大讲与小讲相结合,突出重点。叶嘉莹先生讲词是非常讲究重点的,这一点在释题“选讲”的时候已经讲过,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就是这本词选里的八位词家也是有所侧重的,重要的词家就浓墨重彩大讲一番,次要一点的词家就小讲,这从各章篇幅里可以明显看出来,不算附录,讲苏轼的一节用了84页,讲周邦彦的一节用了85页,讲晏殊的25页,欧阳修28页,柳永33页,贺铸15页,晏几道11页。事实上叶嘉莹先生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苏轼代表了北宋词的最高成就,周邦彦是宋词承上启下的人物,集宋词之大成,有词中老杜的美誉,他们当然要大讲特讲一番了。贺铸词只是偶尔用了一些精警的字句,大家绝对算不上,只是名家。晏几道长于写情,但除了追忆昔日欢乐时光就没有更多的意义了。这两位词家自然小讲一下就可以了。大讲的词家的词也有大讲和小讲的区别。有的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用了19页来讲,周邦彦的《兰陵王》(柳荫直)用了27页来讲,比讲贺铸晏几道用的全部篇幅还多。有的词则是随便通通就过去了。大小讲的结合是叶嘉莹先生这本词选不同于一般宋词鉴赏类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六,叶嘉莹先生赏词有如东坡之文随物赋形,从实际出发,不同类型的词用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标准去欣赏。习惯了读晚唐五代次和宋前中期词的人就难以欣赏周邦彦的词,因为他们已经在心里建立了一套赏词的标准。但是周邦彦的词在很多方面并不符合这些标准。周邦彦是通过思索安排来写作的,所以我们不能像欣赏李后主大晏欧阳修的词那样用直接感受来欣赏,而是也要透过思索安排来欣赏。周邦彦的词不是像李后主大晏欧阳修的词那样从直接的感发引起联想,而是要通过思索引起联想,去猜测里面可能存在的寄托。王国维不太欣赏周邦彦的词就在于他以欣赏李后主大晏欧阳修的标准去衡量周邦彦的词。叶嘉莹先生通过周邦彦的词的欣赏为读者示范了欣赏这类词的方法。周邦彦影响了南宋许多词人,他们许多人也用思索安排的方法来写词。叶嘉莹先生在这里提出新的赏词标准对以后欣赏南宋词也大有裨益。 第七,叶嘉莹先生在赏词中注意到一些前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如晏殊的许多小词一直不被人注意,一般选本也不选入,认为没有什么深远的意境,而叶嘉莹先生认为,这些平常的小词正呈现了晏殊非常细微锐敏的感受,非常富有诗意。这一分纤细幽微的感受非要深深地体会,以心领会,才能见出其内含的生发感动的生命。再如柳永词“不减唐人高处”写景时,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且开阔博大。叶嘉莹先生认为他的地位的奠定在于他的秋士易感写的好,他的词把秋士易感的悲慨跟大自然的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兴象超远。但是他写秋士易感又常常与相思怀念的情意结合起来写,所以前人往往只注意到他写相思情意而忽略了他写秋士易感。 总之,叶嘉莹先生的这本《北宋名家词选讲》是很有特色的,它既不同于一般文学史著作,不对北宋词的发展做面面俱到的介绍,也不同于一般的诗词鉴赏著作,它的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刻更学术。对于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了解北宋词的发展和成就,本书是不可多得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7级本科生)

  • 习近平讲故事
    小胡Humpty
    推荐

    叶嘉莹先生从事诗词教学、理论研究70多年,蜚声中外。前段时间,94岁高龄的她宣布裸捐财产1857万,可以说一辈子都在践行“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这句人生格言,媒体盛誉她是“穿着裙子的士大夫”。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除了对北宋名家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通过诗词之感发感受到叶先生的士大夫品格。 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晏殊 (一)晏殊一生士宦显达,他的词作风格可以用“珠圆玉润”来形容,没有激言烈响。 (二)通过和李后主的对比,得出晏殊是理性词人。所谓理性不是计较利害得失,而是一种节制和反省的理性。 (三)冯延巳“上翼二主,下启晏欧”,开创了西江词派。晏殊受冯延巳的影响很大,所谓“晏同叔得其俊”。他们的词作之美不是外表形式的美,不是字句词藻的美,而是他们词中所传达出来的最纤细幽微的感发生命,是诗人和词人最锐敏的一份感受。 (四)和冯延巳不同的是,晏殊的感情比较含蓄、细腻。晏殊的词非要深深地体会,以心领神会,才能见出其内含的生发感动的生命。 (五)晏殊也有慷慨激烈的一面,曾遭受过两次贬官,在其词作《山亭柳·赠歌者》可以得到体现。 二、欧阳修 (一)欧阳修和晏殊一样受到冯延巳的影响,所谓“欧阳永叔得其深”。在北宋词坛上,欧阳修是承上启下的人物,和晏殊代表了词之发展第一阶段 (二)欧阳修的词有一种“遣玩意兴”。他的词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不只是他表面上写的情事,而且也在于他所表现的感情精神的境界。 三、柳永 (一)柳永的儒家的家庭传统、仕宦观念和他个人的浪漫性格与音乐天才其间所形成的一种不幸的矛盾。 (二)柳永在慢词的方面开拓了词的形式,对词的牌调进行了开拓创新。这种拓展,还不仅形式而已,而且也足以表现了柳永在精神方面有不同于当时一般士大夫的一种敢于采择俗曲的开放精神。柳永的创新还在它的俗词敢于用新鲜的词句,写出大胆的露骨的真切的生活中的妇女的感情。 (三)柳永的词有五个突出的特点: 1.工于写羁旅行役 2.音律谐婉,叙事详尽,有头有尾。 3.“森秀幽淡之趣在骨” 4.“不减唐人高处” 5.“神观飞越,只在一二笔便尔破壁飞去” 四、晏几道 (一)晏几道的词主要表现的只是盛衰、今昔、悲欢、离合,多半只是个人的哀愁,缺少深远的意境。 (二)晏几道的词的确是声韵优美,辞藻艳丽,但虽然真情动人,却并无深意,读他的词是不需多解释的。 五、苏轼 (一)苏轼使词之诗化达到了最高峰,是豪放派的开创者。苏东坡的开拓之所以引人注意,就因为他的这种风格不是出于环境和遭遇的偶然,而是出于才情和襟抱之自然。 (二)和柳永做比较。柳永是始终未能调和的矛盾造成了他生命的落空,而苏东坡对自己的生命则是一个完成,苏东坡把儒家的理想与佛道的修养贯通、调和起来,从而完成了他自己。 (三)和李后主做比较。李后主的用情是一往无回,他把感情投注进去就不出来。苏东坡则不然,他进去以后还能够再跳出来。苏东坡的词变化更多,而李后主的由于写的是小词,所以比较紧凑,比较单纯。 (四)苏东坡的词也有细腻婉转的一面,以《永遇乐》为例 (五)叶先生评价苏轼: 小词余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 可知天海风涛曲,也染人间怨断声; 莫道先生疏格律,行云流水见高风。 六、秦观 (一)秦少游的词在词的演进上的作用是使诗化了的歌词再回归到词的本质。在所有的这些词人里边,最能够表现词的特质的就是秦少游。 (二)前人认为,秦少游最有“词心”,他的感受最柔婉,最细腻。 (三)秦少游的词并不只这一方面的特质,他在晚年经受了挫折之后,词风就有了一种改变。 七、贺铸 贺铸所写的也仍然都是离别相思和感慨失意的内容而已,并没有什么更新更广的开拓,只不过偶然有一些颇为精警的字句,所以虽然也算是北宋词人中的一位名家,然而却决非大家。 八、周邦彦 (一)周邦彦的词在词的历史发展上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周邦彦是“集北宋之大成,开南宋之先声”的一个重要人物。 (二)周邦彦使词发生了一个大的改变,并不是指内容方面的改变,而是指叙写方式上的改变。周邦彦用思索安排的方法来写词,他在写景写情时是用勾勒的手段,在叙事时则用小说式或戏剧式的方式。这是周邦彦的特色,也是词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三)周邦彦词里的平仄四声、双声叠韵、双式和单式,都结合得恰到好处。 (四)浑成浑厚,在软媚之中有气魄,在勾勒之中不失完整,这是周邦彦词的一个特色。 (五)周邦彦是通过思索安排来写作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像欣赏李后主、大晏、欧阳的词那样用直接的感受来欣赏,而是也要透过思索安排来欣赏。 叶先生的一些词论: 1.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是诗人感情节奏与语音节奏的完美结合,特别是词,有多种的牌调,词人要选择哪一个牌调传达他的或是明快或是深婉的感情为恰当,这其间实在存在着一种自然微妙的结合。 2.中国的抒情诗歌里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而这种感发的生命它有大小、深浅、厚薄的不同。一个作家能否把这种感发的生命写得深厚博大,有两种不同的因素。一个是看你对人生体认的深浅;一个是看你能否与大自然融会,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3.我觉得我们现在所应该做的工作是:用西方的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区分开来。可是,要把这件工作做成功,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比较深的了解,如果缺乏这个了解,那么你接触西方之后,目迷乎五光十色,耳乱乎五音六律,在迷乱之中就很难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了。

  • 习近平讲故事
    俊杰
    推荐

    叶迦陵先生,是当代词学宗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在风格多样的北宋名家词中,有人喜欢晏、欧的旷达,有人喜欢柳永的旖旎,有人喜欢秦观的柔婉,有人喜欢苏轼的豪放,有人喜欢周邦彦的功力。但是,你可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种不同的风格?你可知道如何去欣赏这种种不同的风格?叶嘉莹教授带领我们穿越时代走近作者的心灵,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领会他们藏在内心深处不肯说出来的幽约怨悱。

  • 习近平讲故事
    梦田
    推荐

    古典文学里的常青藤-宋词                  读《北宋名家词选讲》 有感 在中国古典文学浩瀚的星海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它们就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星辰,在夜色中闪闪发光。而我,却只独爱那一颗-宋词。物换星移,时光荏苒,而宋词,如一颗常亮之星,点亮整个夜空。 少年时读词,只为贪恋那些美丽的词句。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莫名的春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初秋的凉意,潜入心扉) 但只是囫囵个的吞下去,至于意思,意味,从来不管。 人至中年,再手捧诗词,除了重温那些经典文字的味道,更多地是透过文字,体味诗人的心境。而这种体味全靠自己,依然困难,所以会选择词话。所谓词话,古已有之。如近代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稍微往前一些,常州词派的张惠言先生的《词话》。而我之所以选择这本叶嘉莹先生的词话来读,是因为叶先生是现代人,解读的视角更具有现代性,另叶先生受过西方教育,同时在西方教学多年,自然又多了一个西方的角度,使整体的解读不拘泥于中国古典文学,更加全面,客观。 先生的词话,把我领进了一条欣赏宋词的通途;通过先生的词话,也为我推开了一扇窗,一扇了解古人幽微的内心世界的窗。这,正是叶嘉莹先生词话的最大特点:说词,而不拘泥于词。结合诗人的生平,时代,甚至成长经历,去赋予那些古老的文字一种生命力,一种感发的力量。这种感发的力量,如那原上之草,生生不息。 宋词,起源于唐末,发展于五代,成熟于宋朝,盛放于北宋。词最早是流行于民间,一种和乐而唱的文字,有点儿像今天的歌词。其内容大多是关于男女之情。最早的词集叫做《花间集》。只听名字,大约也能猜得出其内容,是比较通俗,浓艳的民间文学。但是后来,随着其流行程度的扩大,慢慢地,士大夫们也开始填词,因此内容渐渐丰富,不再只是一些香艳的歌词。在这本书中,叶先生只从北宋词人中挑选了几位颇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作品,这些作品,大体代表了宋词发展的脉络,从最初的曲子词,到后来的秋士易感之词,到诗化之词,再到后来的勾勒,思索的长调之词。 这其中的关键人物,有以下几位: 晏殊和欧阳修。二人同属于冯延巳开创的西江词派的传承者。晏殊得正中之俊,欧阳得正中之深。晏殊词与前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有情,还有理性。(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他的词与纯情词人李煜不大相同。李煜之词,感情浓烈,就像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悲情在里面。读之易深陷而不得出之感;而晏殊的词,总给人以可以回味之境,因其内心有转寰的意识。 欧阳修的词,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词中包含了一种赏玩,遣兴的意味。(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寸肠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这种赏玩,不是我春风得意时的赏玩,而是人生低谷时,对景物的一种赏玩。透过这种赏玩,我们看到的是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以上两位,把之前的花间之词,提升到了另一种境界,变成了一种可以抒情,书写心境的一种小词。这是由于二人的身份,经历,赋予了小词新的内容,给人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并使得词除了娱乐化,还多了一些幽深的意味,诗境阔,词意长。 对词的意境的拓展的另一位有力的推手是 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善乐,其词颇为上口,故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以此说明其词当时的流行程度。但当时的人对其词并无太高评价,因其词中内容之流俗。真正使他跻身于名家之列的,是他蹉跎半生之后所写的另一些作品-秋士易感之词。(见上面所引) 他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敢于跳出固有的写作内容,把内心的郁闷,对事业,对人生的不快,直接寄托于词中。借助对秋景的铺陈,抒发自己有志而不得施的苦闷。而中国文人,素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和文名。远如诗经,楚辞,宋玉,近如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 柳永的另一大功劳,推动了长调的发展,其对领字的使用,使得长调层次分明,情绪饱满。 而到了苏东坡,在柳永的基础上,就把宋词推向了另一个高度,即词的诗化。 在说这件事情前,我们先回忆一下诗,唐诗主要有五言,七律。讲究平仄,韵脚。所以唐诗宜颂。这是其形式之美。文以载道,不论何种文体,文字都会承载表达的任务,而诗以言志,正是唐诗表达的核心功能。而我们之前讲到词的起源时,曾经提到,词最初就是给歌女唱的曲子词,先有曲调(词牌),然后按音律,平仄去填词,其内容无外乎就是酒客和歌女之间的情事。所以它的内容和形式就把它和诗的地位明显地区分开了。但经过韦温,冯延巳,二李等人的努力,逐渐把词脱了艳俗的胚子,融入了更宽泛,幽深的内容,让人产生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到了苏东坡,我们可以翻一翻苏的词作,大约可以看到,他的词很少有写美女或男女之情的,大部分都是其感怀之作。读来铿锵而不失韵味。 大家熟知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等等,太多耳熟能详或不能详的词,在此不一一列举了。东坡对于词的最大贡献是,他在词中,寄托了自己生平的意志,而非耽泥于词的传统内容,使得词的格调升华到了诗歌的境界。 小令,长调,东坡都可以手到擒来,收放自如。在看东坡词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他的笔法,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镜头一样,有长有短。有全景,有特写。而把这种手法运用得更加纯熟的,则是另一位词人:周邦彦。 周邦彦的词,大多是长调。(凄恻。恨堆积。渐別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因其如柳永一样,精通音律,所以自己创了不少新调。其特点是善于勾勒,精心思索安排,时空错综。所以到了周邦彦,词,尤其是长调,感觉已经像故事了。镜头更加复杂,有点像后来戏剧中的编排方式,时空错综复杂。此风,也开了南宋词人的先河。所以周邦彦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 至此,北宋词的发展,像正向攀升的曲调,到周邦彦,戛然而止。 透过这段攀升的曲调,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到词,如何一步步,从秾丽的民间曲子词,一点点脱胎成诗化之词,进而有了现代散文的雏形。 读唐诗,宋词,除了可以欣赏语言本身带来的美感,它也像一个窗口,一个窥见古典文学的窗口。如果说唐诗好使用典故,那么宋词,也喜欢引用经典。近在咫尺的经典,远在天边的经典,都是宋词引用的范围。所以借助唐诗宋词,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文学经典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的另一个想法就是,要好好读一遍诗经。因为宋词中的很多句子,就脱胎于此。 而古典文学形式那么多,为何我独爱宋词,而非其他呢?如果你以为因为我是女性,那么就偏了。词中分婉约和豪放两派。虽身为女性,但我更喜读东坡,稼轩词。因为他们的词中,都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生意志,有一种历尽人生艰辛之后,笑看风起云涌的释然。 中国的古典文学,从诗经起,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私以为经历了一个从古朴真诚,到气势宏伟,到言简意赅,到馥郁芬芳的一个变化历程。 古诗感情真挚,但形式稍欠音韵工整之美。唐诗,极富音韵之美,但受限于形式,语言过于精炼,而减损了想象的空间。而宋词,既有音韵之美,形式又比唐诗自由,完全可以表达清楚所思所想,既可以寓景于情,也可以寓情于景,可以容人写出深婉之致。而后来的元曲,明清的白话文,及至今天的现代文,话越说越多,但妙语却少。听了一堆口水话,最后甚至都摸不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所以我们有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这样的词来形容语言精炼之美。 读宋词,可以给疲累,麻木的心一个温暖,灵性的栖息的港湾。爱千年的宋词,爱宋词不老,如常青之滕。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