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ZHOU
    推荐

    应该是很不错的一本阅读导引书,但不喜欢预设读书的我实在不愿破坏那份自由,只是快速的翻完了,希望有一日能重温此书。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Helen Lin
    推荐

    毛姆读书随笔《阅读是随时携带的避难所》 此书中文书名虽然长,但翻译的甚妙,一读到书名时,我就已经被吸引过去,迫不及待的翻至目录页了。 1.怎样读书才有乐趣 虽说是本读书随笔,但整本书的结构非常完整有条理。一开篇就明确指出读书就是为了乐趣,就应该是一种享受,并带着读者思考如何读书才有乐趣,才能沉浸于其中而进入另一个世界, 书籍自然也就成为我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对此深深的赞同,对于孩子和成人,读书之目的就是如此纯粹而简单:为了乐趣,为了享受精神的愉悦。 2. 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 紧接着毛姆就带读者一起来认识他眼中的各大名家文豪及其代表作。透过他独特的观察角度和对前辈们传记文献的深入研究,毛姆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他们,从神坛走下来有软弱有挣扎,有一切人性弱点的大作家们。这对于更好的解读他们的代表作是很有益处的,正如同本书第二部分目录所写的“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很多代表作里都隐约可见作者自己的身影,亦或他/她熟悉人的影子。 有时甚至是作者心中的两个矛盾的自我, 比如《战争与和平》中的两位男主人公就是托尔斯泰性格中矛盾的两面。 当然在读这第二部分时,如果某位名家是你的偶像,那就请你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毛姆用他的毛姆气质,轻巧幽默外带几分邪诞的把各路名家的形象粉碎了一地,颇令人唏嘘,粉丝想必也会备受打击。据我观察发现,似乎他的同性男作家们无一列外的或多或少形象不保,只有一位女性作家简.奥斯丁是毛姆喜欢和赞扬的(幸好简是我的偶像)。这也许是毛姆的性格与简奥斯丁亲近的缘故,他在书中多次提到简与生俱来,无与伦比的辛辣幽默感!我很好奇如果此部分也加上毛姆自己,那他又会如何描写剖析自己以及他的代表作呢?是毒舌?是对人性精准的剖析?还是待人待事都怀着厌恶与热爱的双重情感?如译者所说“聪明的作家没有他深刻,深刻的作家不及他有趣,有趣的作家又不如他深沉”。在阅读其他作家的波澜一生之时,其实也是领略毛姆的性格魅力,享受他洗练流畅的文笔之际。 3. 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本书的结尾,第三部分“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又带着读者重回思考,思考我们的人生。毛姆谈到了哲学,伦理和宗教,谈到了他所涉猎过的书,作家,和他的感想,明确指出了这世上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这真真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啊! 最后毛姆用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来结束全书,首尾呼应,引人思考,甚是喜欢!其实中国的好些大家们,比如朱光潜,木心,蒋勋等,也一直在思考追寻着生活里的美!如毛姆在书中提到的“我一直认为是美独自赋予生命以意义。” 木心也在他的《文学回忆录》里提到“康德的判断: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此后可以反着说,凡已不复善良者,乃对自然美丧失了直接的兴趣。” 最后,用我很喜欢的毛姆本书的结尾来结束我的书评,如果你有时间,不妨翻翻毛姆的这本随笔, 进入随时携带的避难所来享受这无与伦比的乐趣! “我将以雷昂修士的话来给本书做个收尾, 他说,生命的美别无其他,不过顺应其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罢了。”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上山人
    推荐

    苛刻而周密的评述,刻化了名家们的人性一面,让我们认识了那喜怒悲欢的角落,世界上总要让完美的的事物留下思索的心探究和好奇。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思语📷8月可排
    推荐

    开始读后断断续续添加了些书看,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并不为别的,实现自己所寻求的 做一名慷慨者的快乐。既然未来是不确定的,及时行乐理当是一种常识!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折腾亦是华年
    推荐

    世界上有多少书籍?每天又平均会新增多少书籍?我想应该没有人去研究过吧,从古到今书籍好像就没有断过,并且阅读也是一样!作者在书中介绍一些国外的名家与名著,遗憾的是我好多都没有阅读过,所幸现在已经养成阅读得习惯,很多书籍可以慢慢的去啃。有人会问你阅读有什么用?你怎么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书真的有用吗?你写的那些东西怎么和小学生一样?等等。诸多的问题!我想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我自己!我相信很多人都想变得更好,但做事总是有了开头就没有结尾,当然有时候我也一样,那么怎么样才能坚持下去?这个是个写得讨论的问题,于我而言,坚持是因为那些事情对我有好处,我也需要!有些事情坚持做,并不是说要每天都做,而是你每天都想到要去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去落实,这样岂不是很好?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Judy魏
    推荐

    毛姆的作品总能让我产生某种共鸣感。毛姆对于阅读的诠释很有感觉,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于我而言就是如此。毛姆语言犀利而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特别是对于某些知名作家的描述,感觉是把他们说的体无完肤,也让我们知道了这些作家们作为一个人的普通的一面,他们也是人,不可避免地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写出伟大的作品。另外毛姆对于哲学方面的讨论也是感同身受。毛姆真的是一个可爱的作家。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頑石齋主
    推荐

    果然語言犀利、眼光“毒特”、見解獨到。小說源於生活,但並非真實生活。小說的“品”也並非作家的“品”。 “精美的文笔并非小说家必备的基本素养了,充沛的精力、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造、敏锐的观察及对人性的关注、认识和同情才是。当然,文笔精美无论如何总要比文笔糟糕强的。”——書摘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風隨^💘^動
    推荐

    小城市的稳定让人羡慕,大城市的霓虹也让人踌躇;这个年纪,内心渴望安稳骨子里又不甘平庸。 唯有书籍才能慰藉无处安放的灵魂。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YR
    推荐

    那座属于自己的避难所建好没? 这是本被我选做跨年读物的一本书,因为它有一个治愈性的书名,是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样的避难所,读者未建成如我般,可以读;已建成建好的,依然可以读,有趣、有内容、有推荐的读书随笔,还有些八卦,这些名作家的八卦,个人感觉是点睛之笔,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了解我们在拜读巨著时,它的写作者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净, 墨。
    推荐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生活,请静下心来慢慢读一本好书吧。也许读完之后,生活就变好了呢?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yanhui ✿
    推荐

    阅读是一种享受,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这个说法简直妙不可言,我深以为然。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永俐
    推荐

    毛姆说:“当你越了解这些作者,就会越发对他们的卑鄙和粗俗感到失望。”还真的是这样! 在这本书里,对耳熟能详的大文豪们有了深刻的认识。比如狄更斯、司汤达、巴尔扎克,他们既是大作家,也是大渣男。他们当中在已婚的情况下还到处去寻找“情人”。大概因为他们笔下有太多故事都去经历一番。也可能因为那个时代有情妇/情夫是比较惺忪平常。那个时代,有情妇意味着自己“受欢迎受崇拜”。这种感觉当然好啦。 尽管他们的性格上有缺点,却似乎不影响他们创作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不是普通的“大团圆结局,happy ending”那种。相反,这些主人公也存在各种性格缺陷。他们是矛盾的综合体,这也是人性的使然。 单看人物介绍,对这几个世界大作家很难有好感。但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性格应该是分开的。他们当中更多人的生活并不幸福,反而充满各种磨难。正因为经历的磨难多了,内心的愤懑需要宣泄出来。 阅读正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啊。书中第一部分讲述一些毛姆喜欢的作家的生平与作品,他总想批判性看待,避免读者看到对作家引起反感。诚然,他办到了。面对这些“渣男”,我反而特别想走进他们的文学世界,感受他们如何在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出佳作。第二部分讲述作者对哲学的看法。如果问我毛姆是信奉“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会斩钉截铁的说“性恶论”。人性是复杂的,邪恶的。真善美太难,太稀罕。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丫丫
    推荐

    作为毛姆的读书随笔,整本书再展毛姆语言的幽默和辛辣。相较于第一二部分对于阅读和各位名家轶事的描述,我更感兴趣第三部分关于哲学的论述,作者提供的一些观点以及整个思考的过程,跟我自己最近的一些所想会有碰撞,也会有一些提炼。 关于哲学:哲学探讨的问题几乎涉及知识的各个领域,它涉及宇宙,神明和永生,人类理智的属性,生命的终结和归处,人类的力量和局限。 哲学不能帮助解惑的话,那么它也会以幽默的方式说服人们安于自身的无知。哲学教会人们退守为安,也教会人们砥砺前行。它能给人们带来想象力和智慧。 在哲学上只存在符合个人气质的真理,而不存在适合于每个人的普遍真理。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推荐

    阅读毛姆四本著作很久后的感知         听到很多名人说学习哲学的重要性就如同听到过无数次读书的重要性。哲学很好,实际上读了却也很难懂。读了毛姆四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后我很自然地想要了解毛姆这个人,想要了解他的生活与思想,想知道他为什么对人性是如此的洞悉。     于是我读了毛姆自己写的关于自己思想观点的一本书籍——《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书籍的名字就很简单的讲出了读书的意义。在本书中,毛姆以短篇的形式讲述了他对很多名著的独特见解,而这些见解都是他在了解名著创作者的实际生活的情况下得出的。他还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人生观的创建、自己对读书的一些看法等等。由此我们也可结合他的思想去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阅读是守望着自己的善     毛姆,“1874年出生在巴黎,父亲是一位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性的枷锁》即是一部具有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毛姆也如同书中的主角菲利普一样,学习过医学,这些经历使他得以了解到底层阶级人们的生活状态,使他有着手术刀一样犀利的手法剖析人性。     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讲述他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哲学的经历,哲学的变化多端与丰富使他感到极大的满足,对古希腊文献著作、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等多个时期的哲学观点都进行了解与思考,在这些丰富的思想财富中他仍没有感到满足,他批判性的目光使他不久便认识到种种思想的局限性。在阅读中毛姆认识到哲学自身探讨的问题很大,涉猎的领域也很多,即使对宇宙、神明、人性等问题没有充足且绝对正确的解析,也带给了人们充足的想象力。而他自身举一反三性质的敏锐,使他对于人性的认知不断深入,《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对自我的极致追求,《刀锋》中艾略特的世俗与虚荣、精致利己,这些具有代表性丰满鲜明的人物角色无一不体现着哲学思考后的成果。正如毛姆自己所说“我对人性极感兴趣,不同的作者以他们的自我揭示供我审视,这给予我莫大的乐趣”,兴趣与丰富的阅读感知,使他的“眼神”更加深刻地观察到人心深处。     进入医科大学读书后,毛姆见识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看到了别人的死去后,他对生死的认识得到了更具现实性的理解,那个时段的他似乎理解了宗教信仰等存在的意义。他开始追问“上帝”存在的意义,“如果上帝不能解决人类的苦难,那么我们反复被教导的善意义究竟在哪里”,正如在前面的一些阅读感受中所说,人生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他认识到人生的本无意义。在阅读了一部部伦理学著作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并不为别的,那些舍己为人的行为也只是为满足人们的一种幻想——实现自己所寻求的、做一名慷慨者的快乐。既然未来是不确定的,及时行乐理当是一种常识”。能如此直白地说出人生的无意义,讲出舍己为人等善行不过是为了自身快乐的作家并不多见,毛姆对人性的洞悉令人惊讶。正如在毛姆某部著作的序言中一位编者所说“毛姆的创作就是让你在认识到人生的美好后,再亲手撕裂这种美好,然后在上面踏上两脚”。这样深刻的作家如何不令人喜爱呢?     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对讲述了很多著名作家的私生活,讲述着陀耶妥夫斯基病态的赌瘾、司汤达混乱的情感生涯等等,让人感到有趣的是,毛姆自己的人生也是具有传奇性的经历。他伟大的著作,他痛苦的婚姻生活,他的同性恋,都吸引着人们对他的好奇心。毛姆的宽泛且收获良多的阅读,使他对很多关于人性的大问题都有着多重角度的思考,在读了众多伦理学著作后,他深刻的了解到恶这一普通人迫切需要认清的哲学问题,“恶一直在那里,到处都存在:疾病、痛苦、亲人的死亡、贫困、犯罪、恶行、希望的幻灭,各种各样,不胜枚举”,也认识到“轮回”等思想的不可信。恶是一种客观存在,虚伪、欺骗种种似乎游离于恶的边缘,他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在于存在着很多灰色的部分。     毛姆的著作中经常出现自然主义文学描述的内容,如《面纱》中以女主人公凯蒂窗外夜景的朦胧美好暗示其价值观的转变,还有《刀锋》中拉里在印度大山里面经历的具有传奇色彩的风景促进其对人生的理解。这些让人如同身临其境的描述,体现着他对自然的深刻敬畏。毛姆阅读了大量的宗教学书籍,使得他对神秘主义充满了想象的同时又认识到“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我得出的实用性结论是:你只管做人,只当上帝并不存在”。     当我看到百度中毛姆的照片时,我就真切的感觉到那穿透人心的眼神,毛姆具有的思想认知总是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诸如艺术创造是释放创造者充满重负的灵魂,美的易逝性与时代性。最让人动心的是作为一个闻名海外誉满全球的作家,他仍然保持着时刻的谦逊与对文学的清醒认知,由于自己笔力的浅薄,故直接将此段艺术创作者都应牢记的道理摘录于此:“我现在要谈到的,是那些将对艺术的沉思和欣赏作为生活主要事业的人。我很少能发现他们有让我钦佩的地方,他们虚荣而自满,不善处理生活中的事务,却鄙视那些谦逊工作的人。只因为他们读了一些书,看过一些画作,就以为自己要高他人一等。他们借用艺术来逃避现实生活,还愚昧无能地鄙夷万物,贬低人类基本活动的价值。他们实际上和瘾君子别无两样,甚至比瘾君子还要更糟糕,因为瘾君子并未自视过高,也没有瞧不起自己的同类”,正如真正在历史中流传下来的艺术表现的特征一样,“艺术的价值不在于美,而在于正确的行动”,“只有当艺术可为所有人欣赏的时候,它才是伟大和有意义的,阵营性质的艺术不过是种玩物罢了”,这些清醒的论断和具有同等思想认知的我了解的一位文学家不谋而合,余秋雨对文化的理解就不是在沙发上在舒适的享受中得到的,他便如毛姆所说的那样,用行动与磨难去感知文化的沧桑,与文化的脉搏一起跳动。     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书籍是《月亮与六便士》,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一个朋友拿它当作生日礼物,当时的我很自然的好奇这本书的内容,不久我就在微信读书里找到这本书开始阅读,和大多数人一样,开始并没有多么吸引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视线愈来愈舍不得离开书籍页面。曾看到过这样一段书评,说毛姆写的书很残忍,因为他第一人称、叙述者与作者的重合,很直白地让我们不由自主跟着他的思路与看法去思考。同时,他对人物思想活动的描写、人物行为的分析,让读者很自然地在大脑中充斥着和他相同的观点。但是,这样的阅读体验真的令人无法自拔。     让我用几个词概括毛姆书籍的特征的话,我即刻想到的是朴实与深刻,朴实在于阅读的无压力,深刻在于主题的永恒性。在阅读《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书时,我无比真切地体会到了毛姆的“和蔼可亲”,他自述小时候的孤僻经历时让我感到痛心地同情,“我曾是一个郁郁寡欢的小男孩,那时我常常一夜又一夜地做梦,梦想我的校园生活只是一场梦,梦醒后我会发现自己就在家中,在母亲的身边。于我来说,母亲的去世仍是一个创伤,历经50余年仍未愈合的创伤。我很久都没有做这样的梦了,但我还是一直有那种感觉,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一场幻境”,我很自然的想到《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妈妈即将去世时仍在抚摸着菲利普具有缺陷的跛脚,以及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偷偷不顾医生与保姆的劝告跑去照相馆只为给菲利普留下自己作为母亲的留念,这种浓浓的爱结合着毛姆历经50余年仍未愈合的母亲去世的创世,母亲去世的生活如同一场幻境,让我难以自制地热泪盈眶。     一个人的死亡可以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死亡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第二个是亲朋好友记忆的消逝,第三个所有人都忘记曾经的存在后,那是真正的死亡了。人世间再也没有这个人存在的印记。毛姆的朴实讲述,读过他著作的每个人都不会忘记那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幼年因口吃等等原因导致的自卑经历,给毛姆的一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一直感受着这世界的“虚无”,他的爱情经历也是很坎坷,第一次告白被拒绝,在我这个浅薄读者的认知中,也可能给他带来一些对自己能否获得真情的自我怀疑与否定。他深刻的剖析人性的同时,自己的心却无处栖息,他感叹“有时我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安慰自己,在我一生遇到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善里,毕竟还有一些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自身经历造成的自卑增加了认知的敏感,认知的敏感磨练着他对人性的感知,家庭尤其是父母爱的缺失,是他感受到世界的虚幻,或许正是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使他创造出如此经典的伟大作品。我常常想,人类存在于世有何意义,我想象着正是像毛姆这样的人构成了人对自身清醒认知,产生了人在时间中为数不多的闪光,这也是人类的尊严,即使我可能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夜深人静,且让我以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的结尾作为此篇阅读感受的结尾,当然也是此五篇阅读感受的最终结尾。“生命的美别无其他,不过顺应其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罢了”,仅以此共勉!

  • 山的那一边 : 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灰度男人
    推荐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英】毛姆 罗长利 译 这是毛姆的一些读书随笔,主要通过他阅读的一些名著(如堂吉诃德、汤姆琼斯、大卫科波菲尔、战争与和平、呼啸山庄等),再反观这些名著的作者性格、修为以及他们作品的特色、长处和不足等等,最后谈了一些具有毛姆特色的哲学思想。如果熟悉这些名著,再了解它们的作者的话,读起来就像是一篇缩写的作者自传(如美国的约瑟夫.弗兰克写陀思妥耶夫斯基按十年一本书写了五大本书,而毛姆用了30页左右就把他和他的作品介绍清楚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