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公共管理学
    老曾
    推荐

    这是一篇很棒的文化游记。把它叫做《千年一叹》,不如叫它《从世界看中国》。喜欢下面叁段文字: 1,离别之后才懂了它——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份检讨。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责斥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脚力走出了一条路,我们却常常嘲笑它为何不走另外一条。它好不容易在沧海横流之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恼。 2,(唯一完整保存并延续下来)这个历史事实,以前当然也知道,但是这次把别人家的遗址全都看了一遍,才产生全身心震撼。不是为它们震撼,而是为中华文明。 这种震撼中并不包括自豪,更多的只是惊讶。那么漫长的历史,中断和湮灭太正常了,而既不中断也不湮灭,却是异数中的异数,很让人费解。 3, 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们还是好好珍惜我们中华文明吧,无关其他,只因它的苍老。。。

  • 公共管理学
    莲莲
    推荐

    虽说是在用日记体的形式记述,在我读来更像是一封封情书,不是写给某个人的,而是写给各种文明的发源地,也可称之为养育各方人类的“母亲”,称它为写给“母亲”的情书吧。 路途且长,道路艰辛,都没有阻挡探索者的步伐。文中真情流露,肺腑之言。每段不长,读来较快,忙里偷闲翻翻看看,忙时也可放下,旅程和作者同样不可多得。

  • 公共管理学
    Max麦
    推荐

    虽然久仰大名,但这是印象中第一次看余秋雨的书。全书终了,我被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历史地理知识和深刻的思想所深深折服。这不仅仅是一部伟大的游记,还是一部对比世界,反思中国文化的佳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余先生做到了。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有幸多读书,多行路。

  • 公共管理学
    雪梅_润心
    推荐

    嗯!跟着余老先生的踪迹,我也似乎拜访了一趟亚非文明的发源地,阅读的过程中始终感叹于余老先生一行为寻访千年古迹所做的惊人举动,在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顶着荷枪实弹的重重危机,不放过如何一处关于文明关于宗教的寸土片瓦,使我似乎听到了他发自肺腑的对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那种千年文明消失灭亡的深深叹息。 说实话,余老先生的这篇《千年一叹》,对我今年教授初三世界历史部分中亚非文明的起源以及西方文明之源大有帮助,我是一边看着世界地图中地中海沿岸的亚非国家一边看这本书的,对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这些小国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文化和历史演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像伊朗这样曾经被居鲁士大帝登上世界历史大舞台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版图,曾经创造了多么辉煌的历史,而如今的这些国家又是如何的一种现状,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九月十六号早上八点,妹妹打电话告诉我,说有一个关于余秋雨先生演讲的活动去不去,我一听,当然要去了,我这几天正沉浸在余老先生《千年一叹》的旅途中,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能现场感受这些大学问家的演讲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经过再三核实,原来是咱们武威借正在举行的第七届全国葡萄酒节的契机,在武威体育馆举行了凉州文化论坛,届时邀请了余秋雨先生做了《凉州文化与中国文脉》的演讲。 听到这个消息,我当然是热血沸腾,已经好久好久没有过这种激动的心情了,马上到知天命的年龄的我了,很少有大喜大悲的情景,那天,接到消息的我,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自己的妆容,出门坐车赶往现场,但因为体育场附近进行交通管制,普通车辆只能绕行,等我赶到会场时,余老先生已经讲完了中国文脉的相关内容,我在会场外就听到了他曾经在埃及印度等亚非国家寻访时的经历极其见闻,和他在《千年一叹》中曾经讲述过的内容基本相似,进去会场以后,我听到更多是余老先生关于凉州文化的解读,在谈到移民文化时,他说他的生命基因中与凉州有关,也就是说,从余氏宗亲的渊源来看,他的先祖有可能是武威凉州人,所以他对凉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总之,亲眼目睹了余老先生的尊容,也亲耳聆听了余老先生振聋发聩的关于凉州文化,关于中国文脉的演讲,也算对我所读的这篇《千年一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公共管理学
    万意珍
    推荐

    没有深度,有美感。不适合我读,中途弃书而去。强迫症的毛病得改。

  • 公共管理学
    般若
    推荐

    一直在赶路,一直很赶,诸多感慨只做简述,因为来不及整理,惊险历程也一笔带过,读者只能自行脑补,如果事事细细道来怕是还要写几本。 其实我觉得,这一本书才应该叫做《文化苦旅》。

  • 公共管理学
    波西米亞斯基
    推荐

    敬那份行者无疆的勇气以及对各种文明的审视与实地考察。这一路充斥着混乱、战争、恶劣的生存环境。比起昔日文明的辉煌,再比之如今的真实的贫穷、战乱、脏乱的现状,以及貌合神离或极端化的当地人迥然不同的态度,顿感历史的残酷与现实,痕迹或深或浅,或有或无。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各种文明的结局最终千差万别:消亡的、挣扎的、遗留的、传承的……全书读下来,学问很深,但抒情过重。

  • 公共管理学
    淘然婷
    推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原因是什么?《千年一叹》告诉你,带你走近那千年前的古文化。

  • 公共管理学
    川川
    推荐

    本书是作者辗转多个文明古国的所见所闻,那里曾经是多少人从小就一直向往想要去到的地方。但是历史似乎是开了一个玩笑,大多数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古国都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有的甚至没有留下哪怕一点点的文字记载,就被一代代的后来居上者洗刷得干干净净,再看看现在那些伟大民族的后裔,多数也只是默默无闻的挣扎在温饱线上……只有中国是例外,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得到了很好的、连续的传承,当然这有它特别的原因。但是在文章最后,一个尴尬的事情摆在眼前,在作者眼里,似乎人们更乐意生活在没有什么深厚历史底蕴的尼泊尔,只是因为那里更贴近大自然……看来人类辛辛苦苦折腾了几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明,并没有给他们的后代带来最渴望拥有的东西,这也算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了。[撇嘴][撇嘴][撇嘴]

  • 公共管理学
    东山坳
    推荐

    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粗粗一想,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 公共管理学
    青羊
    推荐

    余秋雨可谓毁誉参半,先说说毁,无非两个方面,文革时不太光彩的表现,人品被怀疑,还有就是弃前妻娶了马兰;另一方面,被骂的更多是用史错误颇多,最典型就是《道士塔》里对王圆箓的历史错判。此外,对于他谈文化,但始终没有落脚点,太空太泛的指责,我觉得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味。盛名之下,总是容易招妒。 但不可否认,余秋雨开创的文化散文是划时代的,甫一问世,惊艳众人。这是他无法抹去的成就。从大的方面谈文化,必然要足够大,没有落脚点也就不奇怪,他关注的,是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和足够大的范围里所发生的那些事,想用寥寥千言总结,不空大才怪呢。更为关键的是,余还将此道做到了极致,旁人难出其右。 回到这本书,我是无比喜欢的,原因在于我羡慕这种用脚步丈量文明、历史的行为,走在路上的体验是读多少书也难以比拟的。如果可能,我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这样,一部单反,一支笔,一摞纸,当然,我没有足够的学识和文笔写出惊世之文,也没有真知灼见羡煞旁人,我只愿自己每一刻的想法能够记录下来,与自己对话。

  • 公共管理学
    佟贺
    推荐

    读《千年一叹》,叹何止千年,叹古更叹今,叹文化叹建筑,叹他国更叹己国…

  • 公共管理学
    楚云
    推荐

    读完余老的《文化苦旅》,兴奋之余又拜读了《千年一叹》,读完,不禁令人叹息不已。 在世纪之交,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用车轮丈量了古代几大文明的发源地,从北非到中东再到印度,途经了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文明大都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只留下了少许的宏伟建筑和残垣断壁,以及刻在石柱上的无法辨识的符号,令人叹息!在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化得以保存并延续至今,为何?对书中的观点还是很认同的: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免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和互毁;二是赖伩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被吞并或自身的枯窘;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的中庸之道,避免了极端宗教主义。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避免了社会失序和文化失记。想想古文明发源地的中东地区,至今战难不断,人们生活异常困苦,真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稳定安全而较富足的国度!

  • 公共管理学
    张树
    推荐

    看的第二本余秋雨老师的书,前一本是《文化苦旅》,写中华文明!这一本写世界其他文明!余老师行万里路,亲自遍历各大文明的历史遗迹,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去思考各大文明的兴亡!他用散文的笔法,历史的眼光,哲学的思考去书写,去思考,去比较,将世界其他已经消亡的文明和唯一现存的中华文明去比较!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字是中华文明风雨几千年未曾消亡的纽带!古今同在!文明的脚步打乱了自然的节奏!是回归,是观望,很迷惘!孰轻孰重,孰好孰坏,孰是孰非?真正的痛切是文明上的陌生,真正的思念是陌生中的趋近!在外面转了一圈,终于发现还是自己家好!!!

  • 公共管理学
    木兮
    推荐

    我昨天辛辛苦苦写了一千多字的书评为何消失不见了?[苦涩][苦涩][苦涩] 还是先从余秋雨及其历史散文说起吧。从《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叹》,从中华文明到世界其他几大重要古文明,余秋雨先生一步步去走,一次次兴奋,又一次次悲哀。他的历史散文,有时候大气磅礴,让你看到一个文人胸中的热血和格局,有时候又娓娓道来,让你恍然原来看似坚强的他也有柔情的一面。无论是《文化苦旅》还是《千年一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从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中,读出来的应该是对人类文明的忧患,或者自豪,骄傲,激动,兴奋,或者悲哀,难受,恨铁不成钢,担忧……这些情感在面对不同的文明遗迹和后裔的时候,一个个跳出来,可谓百感交集。但是,正是在这种对人类文明的忧患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文人的历史责任。余秋雨是有大格局大胸怀的,他为文明而忧伤。 再说这趟旅程。从希腊到埃及,到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到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再到印度尼泊尔,一个个全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地理坐标。然而,这条文明的经纬线,如今却是地球上灾难最为深重的地方,战争,宗教,极端主义,恐怖分子,贫穷,生死存亡……曾经煊赫一时的文明,以盛世著称,为何如今却落得此般不堪呢?反观那些年轻的国家,如今操控资本与财富,战争与和平的不就是他们吗?古老的文明皆已落后,它的后代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这就是千年一叹。 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至于今天,未曾断绝。为何只有中国做到了?原因很复杂,我认为除去地形的天然优势,还有中国的大一统,以及中华文化的包容并蓄,我们不侵略别人,也尊重你的文化,我们想的是如何安居乐业,而不是扩张和杀伐。 尼泊尔似乎是一个例外,唯有它仿佛遗世独立般,成为梦想中的家园。虽然经济不发达,但自然环境保存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与世无争。现在的世界是被资本浸透了的世界,已经很少有人能安心下来生活了。三千年前,中国的哲人就在畅想鸡犬相闻的小国寡民的生活,又有山水田园的城市理想,后来又有伊甸园,桃花源,直到现在,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对回归自然的愿望,然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大了,三千年前古人想回到自然的时候,距离是那么近,可已经感到无能为力而只能是理想了,到如今,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在大地上蔓延铺展,人类只能在人造公园和花盆里怀念自然了。这种差距将会不断扩大,直到人类---逃离地球。 也许,几千年后,又一位面色凝重的作家造访地球的人类文明遗迹的时候,也会想余秋雨一样,悲喜交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