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晗.
    推荐

    特意去百度了一下季老,真真是饱学之士,一肚子学问。这本书里是一些他早年学习生涯的回忆,小学、初中、高中、清华、北大、出国留学与留在北大工作……言谈中轻松幽默,用词遣句简单朴素;逗乐中带着一丝顽皮,随性中藏着一丝感动。 要把读书当回事,好似听到季老的语重心长。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范娜
    推荐

    这本书讲了季老求学的整个过程,就像身临其境,经历了战乱,经历了和平。他从不喜欢读书到爱上读书的转折是因为高人的奖励,所以暗自使劲一直要很优秀,这样的虚荣心,荣誉感让他一直保持着对学习的热爱。 很爱读书,最重要的是他永不自满的求学态度,也很爱藏书,他的辛勤付出,他的一些取舍,让他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绩。 最近看的几本书和都是坚定一个信念,唯有爱读书,真正的永不自满才能取得成绩。 自勉!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千问千寻_
    推荐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季老洋洋洒洒间,把对青年学子的拳拳真情寄托了出来。看季老的书,总能在不经意间看到生活的美好。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清水无香
    推荐

    以朱子的诗作为结束语,作为鼓励后辈的激励实在妙不可言。一个世纪老人回顾一生的求学之路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经历着时代的变迁,莘莘学子在学习的路上除了努力没有捷径可走。 每一个人在每一本书中摄取的营养价值是不同的,从季老的童年不难看出,童年的心理建设对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过早的离开母亲,内心的爱是残缺的。以至于对于母亲的回忆是模糊的,对故乡的回忆是昏黄的。 依然秉承前辈的倡导:要把读书当回事,开卷有益,在书卷中求得智慧的钥匙。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yida
    推荐

    一是要学习,二是要惜寸阴。 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对你们的肺腑之谈。 青年们,好自为之。世界是你们的。 最大的感触是,他是真心的说的真话!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CC
    推荐

    突然冒出,看到本书名字,无非说教式,激励鼓励式,列举范例,以史为鉴,愿在我狭隘的思想里,看到作者让我茅塞顿开的启迪。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Teddy
    推荐

    一寸光阴不可轻 语出朱熹的作品《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释义:一点点的光阴都不要轻视。见缝插针,珍惜每分每秒,路上如厕吃饭时等人是,听书看书或者复习笔记背单词,每分每秒都要利用起来,不要让时光无情走了,留下的只是满脸皱纹和无知愚昧,既然时间总是会逝去,那就要让他留下点什么,抓紧时间多读书多运动。 富兰克林会规划自己24小时,早晨计划,晚上睡前反思,有自己的13项美德培养每日打卡本,随身携带。酷爱读书,谈吐不凡,见解也比同辈人更高明。靠培养习惯,珍惜时间,大量阅读成就的伟人。 许渊冲说,他看林语堂的书,找林语堂读过的书读,学他怎么学的 (简明牛津词典) 钱钟书:  至少读了中文3000本书(古典经典,不是白话文,至少是清代白话文), 英文4000本书 (英文书籍不可读译本), 说要读遍图书馆中英文书籍。 季羡林喜欢去图书馆读书,那里更安静,而且参考书极为齐全。我身处几万册书包围之中,睥睨一切,颇有王者气象。 清华学生一般都非常用功,但同时又勤于锻炼身体。每天下午四点以后,图书馆中几乎空无一人,而体育馆内则是人山人海,著名的“斗牛”正在热烈进行。操场上也挤满了跑步、踢球、打球的人。到了晚饭以后,图书馆里又是灯火通明,人人伏案苦读了。 中文底子: 多读中国旧小说,包括《金瓶梅》《西厢记》等几十种,我都偷着看了个遍。放学后不回家,躲在砖瓦堆里看,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看。这样大概过了有几年的时间。 😜好点子,我可以在宿舍晚上在被子里开灯看书,这样就不会让灯光影响室友睡觉啦 林语堂学英语: 喜读牛津词典,整句吞整句吐(背句子),背单词之耳口手眼,精读(强记诵,体会,整句,咀嚼字),泛读(快,多,记好字佳句) 背单词方法:口读耳闻手写目视造句 精读: 每天背一篇经济学人,能顺口而出,学时必整句吞下去,再整句吐出来,其文必顺,其音必正,句法必通,用字必当。林语堂认为正确的背诵法: 书上看了一句,得其句法句义,然后闭书体会其意义,试用英语说出。说不出再看书,再闭书,再体会,再尝试,这是正当的背诵方法。背诵以以成语或全句为主,有时不必全句体会默诵,只须默诵有用的半句或一部即可。 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 reading)一样重要。精读就是咀嚼,泛读就是涉猎。同时又有朗诵与静阅(silent reading)又称快读(rapid reading)之分。精读类似强记,博览才得多经验复现。 泛览:不但读得精,也要读得快,读得多。泛览快读时,自然不能字字咀嚼,但是其中偶有好字佳句,也须随时体会默诵。个人的经验,在此时期,凡遇新字仍不肯轻轻放过,还是仔细认定其精益用法,如此用了两年的泛览的苦工,差不多读书能力已经养成,写作业就够用了。 练写作 注重小词: 英文要学好的人,不应先注重epitomize, processcs, modernization, tendency, locate等字,应先注重nutshell, drift, grip, flirtation,shoe, pinch等比较不抽象,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Charlotte
    推荐

    像是一位朋友坐在身边,一点一点地说着当年事。条件的艰难,时局的动荡,依然没有使那求学之心减下去分毫。而我们,也应当如季老那般,要把读书当回事。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怪执
    推荐

    提起季老,心中真的深深的敬佩,这应该是我读季老的第二本书,文学的手法与渲染,通俗易懂,而且说起季老,也算是我的师祖,套一下关系,嘿嘿,在这本书中就像书名一样,要把读书当回事,季老讲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真的很丰富,在求学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家境的拮据并没有阻挡读书的道路,季老在清华读本科,去德国留学的经历,还有在北大任教,北大清华的图书馆,燕园,以及季老的生活方式,对待生活的看法,一寸光阴不可轻,天上人间,读书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读书真的贵在坚持,要把读书当成喜欢与爱好,不求甚解,要把读书当作一辈子最大的事情,永远不要停止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得意][得意][得意]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心有所属之与主相恋
    推荐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祝福早安 天气晴朗 气温18℃ 季羡林 🍀《要把读书当回事》🍀 最近通过各种渠道,拥抱了各种好书,有电子版的,有纸质版的,还有从香港邮寄过来的,总之,我的人生要沉浸在书的海洋里面了。昨天有朋友约我去吃烧烤,我都拒绝了,理由我要吃精神的食粮,我要一心搞学术,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搞其他的东西,尤其我对于美食,并没有多么大的兴趣,所以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成为精神上的贵族吧! 立志读尽人间书 开卷有益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如果要追溯起源的话,那就要追到一位皇帝身上。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 (宋)太宗日阅《(太平)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一段话说不定也是“颂圣”之辞,不可尽信。然而我宁愿信其有,因为它真说到点子上了。 鲁迅先生有时候说:“随便翻翻。”我看意思也一样。他之所以能博闻强记,博古通今,与“随便翻翻”是有密切联系的。 “卷”指的是书,“随便翻翻”也指的是书。书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威力呢?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抄成或印成了书,书就成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我们必须及时得到信息。只有这样,人才能潇洒地生活下去,否则将适得其反。 信息怎样得到呢?看能得到信息,听也能得到信息,而书仍然是重要的信息源,所以非读书不可。 什么人需要读书呢?在将来人类共同进入大同之域时,人人都一定要而且肯读书的,以此为乐,而不以此为苦。在眼前,我们还做不到这一步。如今有个别的“大款”,也同刘邦和项羽一样,是不读书的。不读书照样能够发大财。然而,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相信不久就会改变。传承文化不能寄希望于这些人,而只能寄希望于已毕业或尚未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是我们的希望,他们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大学生们肩上的担子重啊!他们任重而道远。为了人类继续生存,为了前对得起祖先,后对得起子孙,大学生们(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必须读书。这已是天经地义、无须争辩的了。 根据我同北京大学学生的接触和我对他们的观察,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肯读书的。有的学生说,自己感到迷惘,不知所从。他们成立了一些社团,共同探讨问题、研究人生,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很感兴趣。他们甚至想探究宇宙的奥秘。他们是肯思索的一代人,是可以信赖的极为可爱的一代年轻人。同他们在一起,我这个望九之年的老人也仿佛返老还童,心里溢满了青春活力。说这些青年不肯读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读什么样的书呢?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这不在话下。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也不利于生存竞争,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最终为大时代所抛弃。 因此,我奉献给今天的大学生们一句话:开卷有益。 1994年4月5日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已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997年4月8日 我的书斋 最近身体不太好,内外夹攻,头绪纷繁,我这已届耄耋之年的神经有点儿吃不消了。于是下定决心,暂且封笔。乔福山同志打来电话,约我写点儿什么,我遵照自己的决心,婉转拒绝。但一听说题目是《我的书斋》,于我心有戚戚焉,立即精神振奋,暂停决心,拿起笔来。 我确实有个书斋,我十分喜爱我的书斋。这个书斋是相当大的,大小房间,加上过厅、厨房,还有封了顶的阳台,大大小小,共有八个单元。册数从来没有统计过,总有几万册吧。在北大教授中,藏书状元我恐怕是当之无愧的。而且在梵文和西文书籍中,有一些堪称海内孤本。我从来不以藏书家自命,然而坐拥如此大的书城,心里能不沾沾自喜吗? 我的藏书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我虽然对它们并不是每一本都认识,它们中的每一本却都认识我。我一走进我的书斋,书籍立即活跃起来,我仿佛能听到它们向我问好的声音,我仿佛能看到它们向我招手的情景。倘若有人问我,书籍的嘴在什么地方?而手又在什么地方呢?我只能说:“你的根器太浅,努力修持吧。有朝一日,你会明白的。” 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儿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我的书友每一本都蕴涵着无量的智慧。我只读过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智慧我是能深深体会到的。没有读过的那一些,好像也不甘落后,它们不知道是施展一种什么神秘的力量,把自己的智慧放了出来,波浪般向我涌来。可惜我还没有修炼到能有“天眼通”和“天耳通”的水平,我还无法接受这些智慧之流。如果能接受的话,我将成为世界上古往今来最聪明的人。我自己也去努力修持吧。 我的书友有时候也让我窘态毕露。我并不是一个不爱清洁和秩序的人,但是,因为事情头绪太多,脑袋里考虑的学术问题和写作问题也不少,而且每天都收到大量的寄来的书籍、报刊以及信件,转瞬之间就摞成一摞。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需要一本书,往往是遍寻不得,只在此屋中,书深不知处,急得满头大汗,也是枉然。只好到图书馆去借。等我把文章写好,把书送还图书馆后,无意之间,在一摞书中,竟找到了我原来要找的书,得来全不费工夫。然而晚了,工夫早已费过了。我啼笑皆非,无可奈何,等到用另外一本书时,再重演一次这出喜剧。我知道,我要寻找的书友,看到我急得那般模样,会大声给我打招呼的,但是喊破了嗓子也无济于事,我还没有修持到能听懂书的语言的水平。我还要加倍努力去修持。我有信心,将来一定能获得真正的“天眼通”和“天耳通”。只要我想要哪一本书,那一本书就会自己报出所在之处,我一伸手,便可拿到,如探囊取物。这样一来,文思就会像泉水般地喷涌,我的笔变成了生花妙笔,写出来的文章会成为天下之至文。到了那时,我的书斋里会充满了没有声音的声音,布满了没有形象的形象。我同我的书友们能够自由地互通思想,交流感情。我的书斋会成为宇宙间第一神奇的书斋,岂不猗欤休哉! 我盼望有这样一个书斋。 1993年6月22日 坐拥书城意未足 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 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但也能给人带来麻烦,带来灾难。在“文革”期间,我就以收藏封资修、大洋古书籍的罪名挨过批斗。1976年地震的时候,也有人警告我,我坐拥书城,夜里万一有什么情况,书城将会封锁我的出路。 批斗已成过眼云烟,那种万一的情况也没有发生,我死不改悔,爱书如故,至今藏书已经发展到填满了几间房子。除自己购买以外,赠送的书籍越来越多。我究竟有多少书,自己也说不清楚。比较起来,大概是相当多的。搞抗震加固的一位工人师傅就曾多次对我说:这样多的书,他过去没有见过。学校领导对我额外照顾,我如今已经有了几间真正的书窝,那种卧室、书斋、会客室三位一体的情况,那种“初极狭,才通人”的“桃花源”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了。 有的年轻人看到我的书,瞪大了吃惊的眼睛问我:“这些书你都看过吗?”我坦白承认,我只看过极少极少的一点。“那么,你要这么多书干什么呢?”这确实是难以回答的问题。我没有研究过藏书心理学,三言两语,我说不清楚。我相信,古今中外爱书如命者也不一定都能说清楚。即使说出原因来,恐怕也是五花八门的吧。 真正进行科学研究,我自己的书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搞的这一行有点怪。我还没有发现全国哪座图书馆能满足,哪怕是最低限度地满足我的需要。有的题目有时候由于缺书,进行不下去,只好让它搁浅。我抽屉里面就积压着不少这样的搁浅的稿子。我有时候对朋友们开玩笑说:“搞我们这一行,要想有一个满意的图书室简直比搞四化还要难。全国国民收入翻两番的时候,我们也未必真能翻身。”这绝非耸人听闻之谈,事实正是这样。同我搞的这一行有类似困难的,全国还有不少。这都怪我们过去底子太薄,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一时积重难返。我现在只有寄希望于未来,发呼吁于同行。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日积月累,将来总有一天会彻底改变目前情况的。古人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让我们大家都来当种树人吧。 1985年7月8日晨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我读的书可谓多而杂,经、史、子、集都涉猎过一点,但极肤浅。小学和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全传》《说唐全传》等,读得如醉似痴。《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是以后才读的。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来看,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 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直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我老师的老师;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 吕德斯是世界公认的梵学大师,研究范围颇广,对印度古代碑铭有独到深入的研究。印度每有新碑铭发现而又无法读通时,大家就说:“到德国去找吕德斯去!”可见吕德斯权威之高。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从核心部分起,滚雪球似的一直滚到后来成型的大书,其间共经历了七八百年。谁都知道其中有不少层次,但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弄清层次问题的又是吕德斯。在佛教研究方面,他主张有一个“原始佛典”(Urkanon),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欧美一些学者不同意,却又拿不出半点可信的证据。吕德斯著作极多,中短篇论文集为一书《古代印度语文论丛》。这是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这书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极为枯燥的;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本极为有味、极有灵感的书,读之如饮醍醐。 在中国,影响我最大的书是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别是《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寅恪先生的考据方法同吕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说空话,无证不信。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常想,寅恪先生从一个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剥春笋,每剥一层,都是信而有征,让你非跟着他走不行,剥到最后,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结论,让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没有法子不信服。寅恪先生考证不避琐细,但绝不是为考证而考证,小中见大,其中往往含着极大的问题。比如,他考证杨玉环是否以处女入宫。这个问题确极猥琐,不登大雅之堂。无怪一个学者说:这太trivial(微不足道)了。焉知寅恪先生是想研究李唐皇族的家风。在这个问题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看法是不一样的。寅恪先生从看似细微的问题入手探讨民族问题和文化问题,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论坚实可靠。看来这位说那样话的学者是根本不懂历史的。 在一次闲谈时,寅恪先生问我:《梁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中载有铃铛的声音“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是哪一种语言?原文说是羯语,不知何所指?我到今天也回答不出来。由此可见寅恪先生读书之细心,注意之广泛。他学风谨严,他的著作处处可以给人启发。读他的文章,简直是一种最高的享受。读到兴致淋漓时,真想浮一大白。 中德这两位大师有师徒关系,寅恪先生曾受学于吕德斯先生。这两位大师又同受战争之害,吕德斯生平致力于Molnavarga之研究,几十年来批注不断。二战时手稿被毁。寅恪师生平致力于读《世说新语》,几十年来眉注累累。日寇入侵,逃往云南,此书丢失于越南。假如这两部书能流传下来,对梵学国学将是无比重要之贡献。然而先后毁失,为之奈何! 1999年7月30日 我最喜爱的书 我在下面介绍的只限于中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不在其中。我的专业书籍也不包括在里面,因为太冷僻。 一 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这一部书,很多人认为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个人同意这个看法。平常所称的《二十四史》中,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哪一部也不能望《史记》之项背。 《史记》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司马迁的天才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他的遭遇起的作用似乎更大。他无端受了宫刑,以致郁闷激愤之情溢满胸中,发而为文,句句皆带悲愤。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已有充分的表露。 二 《世说新语》 这不是一部史书,也不是某一个文学家和诗人的总集,而只是一部由许多颇短的小故事编纂而成的奇书。有些篇只有短短几句话,连小故事也算不上。每一篇几乎都有几句或一句隽语,表面简单淳朴,内容却深奥异常,令人回味无穷。六朝和稍前的一个时期内,社会动乱,出了许多看来脾气相当古怪的人物,外似放诞,内实怀忧。他们的举动与常人不同。此书记录了他们的言行,短短几句话,而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三 陶渊明的诗 有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笼统言之,这个称号是恰当的。他的诗确实与田园有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名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从思想内容上来看,陶渊明颇近道家,中心是纯任自然。从文体上来看,他的诗简易淳朴,毫无雕饰,与当时流行的镂金错彩的骈文,迥异其趣。因此,在当时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他的诗的评价并不高,在《诗品》中,仅列为中品。但是,时间越后,评价越高,他最终成为中国伟大诗人之一。 四 李白的诗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这一点是谁都承认的。杜甫对他的诗给予了最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根据我个人的感受,读他的诗,只要一开始,你就很难停住,必须读下去。原因我认为是,李白的诗一气流转,这一股“气”不可抗御,让你非把诗读完不行。这在别的诗人的作品中,是很难遇到的现象。在唐代,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人们对李白的诗几乎只有赞誉,而无批评。 五 杜甫的诗 杜甫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二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从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较少见,而在杜集中则颇多。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是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则是戴着枷锁跳舞,二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文学批评史上,杜甫颇受一些人的指摘,而指摘李白的则是绝无仅有。 六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 后主词传留下来的仅有三十多首,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仍在江南当小皇帝,后期则已降宋。后期词不多,但是篇篇都是杰作,纯用白描,不作雕饰,一个典故也不用,话几乎都是平常的白话,老妪能解;然而意境却哀婉凄凉,千百年来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在词史上蔚然成一大家,受到了文艺批评家的赞赏。但是,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后主有佛祖的胸怀,我却至今尚不能解。 七 苏轼的诗文词 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面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之谓也。苏轼至少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因此,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论诗,他为宋代一大家。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笔墨凝重,大气磅礴。论书,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词,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 读《人生宝典》 高占祥同志,当代《畸人传》或《无双谱》中人物也。其所以“畸”,其所以“无双”,就因为他同别人不一样。他为高官,为显宦,为诗人,为学者,为这,为那,不知道有多少“为”。他能文,能画,能摄影,能书法,能管理,能交友,能这,能那,又不知道有多少“能”。这一些“为”与“能”,就使他进入《畸人传》,进入《无双谱》,就形成了“高占祥现象”。为中国的诗坛、画坛、文坛、政坛,还有些什么坛增添了奇光异彩。 我行年九十,老迈龙钟,耳半聪,目半明,步履蹒跚,艰于行动。连每天收到的信件和报纸,都需要别人读给我听。新出版的书籍则很少过问。对高占祥这个名字,也只是“如雷贯耳”,他的书则一本也没有读过。前不久,忽然蒙他垂青,赠给我了他自己的著作数种。我在惊喜之余,连忙武装起来,眼戴深度老花镜,手持放大镜,用艰苦卓绝的精神,宛如攀登珠穆朗玛峰,一句句,一页页,把《人生宝典》大体上读了一遍。套一句幼年读私塾时写文章的滥调:“不禁有所感焉。”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紫气东来
    推荐

    用时12个小时左右,读完了季老的这本书。本人才疏学浅,看的书也不多,也就是从2020疫情开始,才养成了每天看书的习惯,所以对季老了解不多,在我印象中,只知道季老是国学大师,出于对这本书的题目《要把读书当回事》的推崇和季老的大名,才读了这本书,总体讲来,书非常易读,没有多少生涩难懂的,书中就是回忆了季老的一些求学读书的历程,书中季老对古典诗词信手拈来,如数家珍,恰到好处,在做白内障手术前,信然默背了苏轼的词,可见他深厚的功底,当然,作为国学大师,这对他来说不算啥,更让我惊异的是季老不但是国学大师,更是精通多种语言,这就更令我偑服不已了。 其实,最应该让我们感动的是季老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左宗棠语:“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也就是说读书一定要代入自己。一是把自己代入古人的事,二是把古人的思想代入自己的事。说滴水穿石,就真的滴水穿石;说专注坚持,就真的专注坚持。这样做下来,自己有体会,知行合一,得到收获,更是深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管其中说了多少东西,我们还是要撷取有益的经验做法去指导我们自身的实践,让自己也成为读书的爱好者和践行者。 还是回到本书的题目上来“要把读书当回事,为什么“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是文中季老提到说是张元济先生的话。季老对此有一个解释。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实际上,季老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读书就是在积累智慧,用前人的得失成败来指导丰富自己实践,让自己少走弯路,赢得更多智慧。 最后还是用朱熹的诗,结束我的书评: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抓住现有的机会,还是常说的那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努力,永远不会晚,只要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和日日渐进的学习习惯,我们也一定会成为我们心中的那个“大师”。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杨绪堂
    推荐

    季老的著作基本读了一遍,此书收集的好多内容以前读过。季老作为“国宝级”人物,著作颇丰,研究成果多多。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Anne
    推荐

    季老在书中回忆了自己的求学之路,涉及童年、小学、中学,以及清华和留洋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和变迁。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洛洛
    推荐

    我喜欢阅读,读各种各样的书。和季老一样以读书为乐,而不以读书为苦。季老说,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 1.想起了季老的儿子最后和北大对簿公堂,就是为了继承他书斋里的藏书。虽说谁继承与我们无甚相关,但法院最后将藏书判给北大,让我着实觉得开心。因为,这样或许能让藏书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北大教授中,藏书状元我恐怕是当之无愧的 2.事情多了,能静下来看书的时间却不怎么多了。欧文.亚隆的《成为你自己》,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个月才看完,我深觉惊讶,因为于过去的我而言,应该一个星期就能看完了,而如今,却看得磕磕碰碰。多么期待兀坐书城,静心而思。 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 3.我曾经觉得我也是个枯燥乏味的人,因为我不热衷交际喜欢独处,不擅长K歌喜欢写字,不醉心打牌喜欢跑步,不耽于社软喜欢读书,不喜好咖啡喜欢饮茶。这样算来,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并不枯燥,嗜好除了读书以外还有许多。只是,喜欢清净。 我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 4.季老淡淡的孤高呀!我的专业太冷僻,说了你也听不懂,就算细读细看细学,估计你还是弄不懂🤗 我的专业书籍也不包括在里面,因为太冷僻。 5.人活一世,都有浑浑噩噩之时,亦有光光鲜鲜之日;走过阳关大道,也险过独木小桥。而“坎坎坷坷,又颇顺顺当当”直击我的内心:有时想来觉着坎坷,却又比他人好了太多。知足,这样才能常乐。 我曾走过阳关大道,也曾走过独木小桥;坎坎坷坷,又颇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 6.生即是死,生一天便离死更近一点。 “万物方生方死”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必须实现人生的价值,才对得起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做自己想做的事,读自己爱看的书,经历书中万千的世界。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玙璠作器
    推荐

    发现很多关于季老的随笔书籍,内容大多重复,只是换了个书名、出版社侧重不同而已。然季老早就料及此事,于《人生小品》中言:“对读者,我也想啰唆几句。倘若你们发现本书中同其他的书重复过多,那么你们最好别买,我只想劝你们把我这一篇序读一下,因为其中道出了我写人生小品的甘苦,值得一读的。”哈哈哈,没法儿吐槽了,广大读者自己挑着看吧。       学术界中的近百老人季老,在异域语文之学之上的研究成绩斐然,而趣之伊始,竟然是旁听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季老晚年德隆望尊,作文容易,一些观念似乎还真是“如你所愿”。翻开书籍,季老的谆谆教诲振聋发聩,我辈之人,“要把读书当回事”呢,此中真趣,不足为外人道尔。当然,若各位读者真还有余趣、能力,不妨再读读季老的学术成果。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