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Arrebol
    推荐

    季老先生不愧是国学大师,文章内容引经据典,触类旁通,令我受益匪浅,这更直接体现了读书对人影响之大。 老先生虽为大师,却很谦虚,从先生的经历来看,想要真正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一定要肯下功夫去钻研,先生既有天赋,却还努力勤奋,这值得我们普通人好好学习。 最后借用先生对青年一代的勉励: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首诗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学习,二是要惜寸阴。朱子心目中的“学”,同我们的当然不会完全一样。这个道理也用不着多加解释,只要心里明白就行。至于爱惜光阴,更是易懂。然而真正能实行者,却不多见。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微笑天使
    推荐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学无止境 珍惜光阴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Ver 👾
    推荐

    借这本书,聊聊语言学习 这两天读了季羡林的「要把读书当回事」,里头零散记了一些季羡林读书,上学的往事,以及晚年的思考。别的我感触不深,倒是对季老饱学了至少9种语言印象深刻(中文,英文,梵文,德文,巴利文,吐火文;略通俄文,法文,斯拉夫文,且书中每隔几页都得「凡尔赛」下自己的英文水平),所以今天想从书中只言片语结合自己当初学习英语的经验,聊聊语言学习。 一般人要聊一个课题讲究「背书」,季羡林其人虽被称为「国学大师」,其实研究领域和国学没大关系,更作为语言学家出名,其学术著作大多集中于印度语言文学,中印关系和佛教研究。 而我虽然无意炫耀(也觉得自己有运气的成分,别的也就凑合),当初雅思阅读侥幸考了满分,所以我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可能还有一些借鉴价值。借此做标题党也行,但是实在有些下不去手…… 所以大家辩证看待吧,反正想到也不会有人把我的话奉若圣经,我也没什么心理压力。 为什么要学一门语言 为什么要学一门语言?除了考学工作,那就是为了原汁原味的去读一些经典作品。后者虽然所谈不多,但是却不代表不重要。 书中引用中国古代翻经大师鸠摩罗什的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鸠摩罗什把翻译作品比作嚼饭喂人,虽然营养成分还在,总归味道是尝不到了。经别人一咀嚼哪怕珍馐也是难以下咽。 所以好的翻译不能做嚼饭人,而好的读者也不能满足于译作。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不能精通这么多种语言,没办法,大多数时候只能凑合凑合过了。 听与说 季羡林谈到自己大学时主学德语,借清华与德国学术交流处订立了交换研究生的合同之机,如愿以偿被派到德国留学。但他初到德国时也是我们这样的「哑巴英语」受害者,阅读没有大碍,听说有很大的问题。季羡林刚到德国学术交流处去报到时,连女秘书的感慨「Lange Reise!」(长途旅行呀!)都听不懂,令季老大受震撼。 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从古至今(也没这么古),学习语言的方式还真没大变——大量输入辅以输出而已。 季羡林在德国的第一学期,还未决定后续选什么学科学习。他胡乱选了一些课,又因为交换学生不用付钱,不管有兴趣没兴趣,可劲的尽量多选,以保证课堂上每天有6-7小时输入学术德语;而在课余又通过与女房东的交流中输入大量日常德语,也得益于女房东丈夫已经故去,儿子在其他地方工作,一腔的说话热情都投射在季羡林身上,每天要把一天的经过都絮叨上一遍,这在季羡林眼里,也是求之不得。如此一番,能听会说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反观我自己,可惜当初太疏懒,有好的机会也不利用。遇到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就产生挫败感总不愿意攻克,只想用躲了事,试图用别的方式(比如阅读)曲线救国。其实耳朵也是越磨越机灵,浸泡在环境里大量输入输出看似不是什么聪明的速成之法,也看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就是有哪一天能给人以打通任督二脉的体验。 读 至于如何读,书中内容就更「简单粗暴」。季羡林提到当时很多外国大学的思路是:「教学生外语,比如教学生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下子把他推下去,如果淹不死,他就学会游泳了」。 具体的操作方法也非常简单,给学生一本简单的语法书,课上不讲语法,尽快让学生自己阅读原文。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课前也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但其实也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仰赖老师,无论单词,语法,都得自己去解决。 季羡林还提到,高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梵文课就完全改为Seminar(研讨会):「由教授选一部原著,学生课下准备,上堂就翻译。这种Seminar(研讨会)制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是训练学生做研究工作的一个最好的方式。比如,读古代佛典残卷时就学习了怎样来处理那些断简残篇,怎样整理,怎样阐释,连使用的符号都能学到。」 可见实践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们最开始阅读时,可能真的是巨慢无比巨痛苦无比,可能1小时也就能看一页,在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巨大的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即:「啊!学霸一小时读完了,我一小时怎么才读了一页」。这种时候也务必要保持耐心,学霸们看得快,也是早于你下了功夫,万事开头难。如同在丛林里披荆斩棘,最开到那几刀往往是最难下手的,后面则是通途了。 读到这里,我们想必能了解「阅读」的重要性了。然而阅读也是要读比自己水平稍高的语料。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想阅读,多半还得从背点单词入手。关于这一点季老也提了个方法:「曾有一度,我想把整部英文字典背过。以为这样一来,就再没有不认识的字了。我确实也下过功夫去背,但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觉得有好多字实在太冷僻没有用处。 于是采用另一种方法:凡是在字典上查过的字都用红铅笔在字下画一横线,表示这个字查过了。但是过了不久,又查到这个字,说明自己忘记了。这个办法有一点用处,它可以给我敲一下警钟:查过的字怎么又查呢?」 就我而言,觉得这个想法其实颇有见地,查的多一是说明自己又忘了,二是说明这个词的频次高。既然频次高,起码是值得记住的。 如今市场上有很多高频词,看上去是帮我们省了时间,但是因为是别人整理过的,其实每个人的记忆都有差异性,有的词一遍记住了,有的怎么着都记不住。这种书反而让人觉得压力很大,加之也没什么轻重之分,容易让我们在重复事物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学霸都翻错题本来着),我估摸很多尝试背的人还停留在Abandon。 所以我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是阅读大量专业书,积累自己的高频词。在看中学,最后可能会发现真正不熟悉且高频的,一个领域可能也就这么百来词(医学之类的除外),这些词积累下来,早晚回顾,逐个击破,学术写作也算有了基本的弹药。 写 而写作方面,书中着墨不多。散着说了一个中学时郑又桥先生改作文的事,这个先生的特点是从来不在原文上修改,而是根据原意另外写一篇。对此,季羡林以为:「我情动于中,形成了思想,其基础或者依据当然是母语,对我来说就是汉语,写成了英文,当然要受汉语的制约,结果就是中国式的英文。这种中国式的英文,一直到今天,还没有消除。郑老师的改写是地道的英文,这是多年学养修炼成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拿我自己的作文和郑先生的改作细心对比,可以悟到许多东西,简直可以说是一把开门的钥匙。」 提纯一下,我们的写作,其实也是从别人的写作里去学习,背几个金句套路是不足取的。记得之前看来个方法是对着合适的语料做翻译练习,试着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再对着原版看跟自己写的有什么差距。想必是很好的,但我这懒劲是肯定干不了这种苦力活的,所以回想起来,我做出的「努力」也就止步于两件了: 1)每天把看文章中觉得好的表述记下来,更新在某些社交媒体上(前几天想去看看自己的笔记是否安好,发现当初使用的app已经成了纯付费软件,只好悻悻而退),晚上和第二天早上再回顾一遍,次次如此,至于记住多少则靠天收。现在想想,应该是有一些比较合乎记忆曲线的辅助记忆的app可以使用的。 2)也是更实在的一件,但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蠢的歪门邪道,不足为取。我最开始整一些academic writing,对着1000词都很犯愁,其实那时候对单词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没什么顾虑,比较担心的是这个搭配是否可以这么去用。所以不会写的时候我就查着词典把自己要写的的句子凑出来,拆成小段去检索有没有人写过类似的语法和搭配,如果和我一致,至少不会犯什么大错,如果网上真是错的,那也是个普遍的错误。这样写得多了,需要这么干的时候大大减少,我的写作水平也逐渐有了些起色,但偶尔遇上难表述的,还会故技重施。 顺便提一嘴,最开始写论文,我和很多人认为的一样,还沿袭考试留下来的陋习,总喜欢把句子写的又复杂又长,觉得这样显得高级。直到刚到英国时,写第一篇论文,找了个英文很好的朋友帮我逐词改了一遍,才悟到:什么样的实力干什么样的事,一是我们这样的水平很容易错漏百出,二是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给老师做阅读理解的。你想象一下你是老师,带了个歪国学生,没事总想着不把意思说清楚要给你炫技刁难你,你本来就够忙了,还得挖空心思从他的错别字里寻找他的观点,费了一番功夫也不知道你理解的对不对,你说生气不生气。还不如一个看上去朴素的学生,能把意思讲清楚。 我们写论文不是要完成什么十四行诗一般的传世大作,大家更关注你对这个议题有什么论据,你有什么观点,懂不懂得怎么批判性的去看待这些论据从而输出自己的观点。所以你真看英文论文,很少有人这么去写,大家都是长短句交错着用,把意思说清楚为上。我秉着这种把意思说清楚的精神,开始第一篇论文极其努力但差点挂掉甚至还消沉了一段时间,到最后一篇毕业论文从被老师担忧进度,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心理压力的写(期间还抽空去法国兜了一圈),最后拿了D,我想也只是胜在论据充分,内容还行,选择的研究方法得当,而不是语法有多优秀。 语言学习其实和任何一种学习一样,「法」只是最末的东西,对的方法可以提升一些效率,但也十分有限。重要的还是勤勤恳恳去做,一点儿苦工少不得,再就是耐心和坚持,等着某一天螺旋上升。而收集资料和研究学习方法,除了有商业价值(在小黄鱼上倒卖赚点「不义之财」),对自身的学习,价值则是趋近于0了。 语言这东西,用进废退,我这个数年没让它发挥价值的人,内功大概也趋近于0了。 看了这本书,又生出一些捡起来的念头,不至于荒废。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城铁
    推荐

    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本书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关于读书的一些文章(第一部分)、求学经历的回忆录(第二部分)以及耄耋之年的人生感悟(第三部分),有小部分内容重复,另有一篇作于63年的读不下去,然而瑕不掩瑜,尤其是精心安排的最后一篇勉励所有读者珍惜时间、努力为国为家为世界做贡献,回应了书名,也算是作者最后留给世人的声音吧(末两篇也写作者在301住院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季老就是在301离世的)。 2021-129。#千书计划#129号。

  •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读本
    Cy
    推荐

    读这本散文集时恰逢春节,读的断断续续,有空便看上一会儿。凡事无捷径可走,如六一居士笔下的卖油翁一般,无他唯手熟尔,季老如此深厚的文字功底,亦离不开寒暑不缀的读写。日后学习的过程中望季老的寄语常在耳畔响起: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桐叶已秋声。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