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Nymeria
    推荐

    无用之用,是烟火气,是生活的热情,是心的温度~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Null
    推荐

    大学用的是陈思和教授版的现当代,这本书跨度还是蛮大的,其中总结也有独特地方。我是一个很执拗的人,你说你的观点我很愿意去听但不一定改变我,但书中有些地方确实让我有所动摇。 原来边城是有坏的 原来骆驼祥子的素材起源生活,我在写作中很头疼无东西可写,对了,许老师说小说先主题还是后主题再思想不重要,如果提笔不知道表达什么一定不要方式,这是给我莫大的鼓励安慰啊 喜欢张爱玲犹如喜欢白月光,如果没有她,夏天我无法绽放我的罗曼蒂克。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猪追月
    推荐

    改良也好、革命也罢,总少不了有人牺牲,总要有人站在前面扛住闸门。他们是美的,是伟大的,逝而不亡。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杜杜
    推荐

    5星。喜欢。这是一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入门读物,五四新文化运动无法绕过去的诸位文学大家的身世和代表作品一一讲来,对于非文学专业出身的文学爱好者,给予一个扫描式总体印象,集大成的一部介绍性读物。听了两章,发现不行,不是一本走马观花的泛读书,须用眼睛一行一句地精读,一地碎金子,捡不过来。衣服是中国现代文学,骨肉是探讨近代各位名家的文学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回顾,绕不开对中国近代国民性的解读和反思,通篇可圈可点处甚多。 许老师的思想透视力度在很多角落熠熠生辉,虽然不得不在许多地方“欲言又止”,仍瑕不掩瑜,论述、例证、摘选都精彩。你需要一边读一边去思想去咀嚼,它的很多观点你都会感觉共鸣,好似说出了你自己想说的话。它所捋顺的是新文化时期和之后的中国文化界风起云涌的文学名家和作品的文学脉络。如果对这些作家的作品感兴趣,不妨把此书当个导读类的字典来用,读过那些名家之作再来看看许老师的评价,对理解作家和作品,当有助益。 许老师的很多观点独到新颖,以古讽今的幽默,四处留香,现今的社会问题在对作品的分析中偶尔带入,令人深思。比如,“希望同学们记住,人还是应该说真话。在这个世界上,说真话常常要付出代价。但一个惩罚说真话的社会,则需要付更大的代价。” 读罢略思,感觉如果说五四在文艺救国,那么似乎这个任务并未完成,现在是否也需要同样的救国思想运动?救救孩子,任重道远。 另外,很多基本的文学、艺术、审美概念被提及。比如“主题先行”和“主题后行”的问题多次提及。比如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关于美和丑的探讨,这些内容对文字工作者操控文字是有启发的。比如对悲剧的解读“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这里所提到的“净化”(katharsis)” 就是都认为悲剧的净化作用对观众可以发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是够你掩卷沉思半天的? 许老师一看就是爱才之人,讲每一位文人,多着墨在才华上,不评价政治观点,很好的学术精神,不以言废人。喜欢他爱才的情绪,不吝笔墨,他写谁好,你便也想去爱他的才。比如郁达夫这个好有个性的人,别人隐恶扬善,他就隐善扬恶,招风耳朵造就了大江健三郎得诺贝尔奖的故事,追王映霞那些肉麻情书、下跪等等都让人生爱生恨,不由自主。鲁迅、丁玲、郭沫若、矛盾、曹禺、沈从文、张爱玲等等,他的讲解常常会插入些感情色彩。即便一个英年早逝的梁遇春,也谈得有趣,《春潮一刻值千金》的文字的确漂亮,引出两种基本人生观,又举先吃大草莓还是先吃小草莓的例子,先吃大草莓的是“明天永远更美好”,反之是“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梁遇春鼓吹的便是这种及时行乐、注重this moment 活着当下的人生观。又“鲁迅是坐山,其他人是大大小小的山包,张爱玲却没处放,张爱玲是条河。” 这么讲课,多有意思,学生有这样的老师,真是好福气。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大兄弟Bot
    推荐

    大道至简,深入浅出。许老师的这本书为我填补了最为重要的现代文学地图,简直是入门教材的典范。长路漫漫,落后别人太多,必须坚守本心,默默追赶!希望我也能在文海中得其情,哀矜而勿喜。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飘零
    推荐

    用时13小时,读完了许老师的现代文学十二讲。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鲁迅,有幸从经典选读里面读到鲁迅的我之节烈观,不管从篇幅上还是内容上看,许老师都是偏爱鲁迅的。其次,文学改良刍议也是佳作,读到这两篇文章实属意外收获。许老师从作家生平、家庭环境、作品特点、性格思想等全方位展现了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梗概,详尽准确又不啰嗦,即使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读完本书也会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我理解,把五四作家比做一个班集体,鲁迅是班长,最有责任心和忧患意识,但对其他班委有意见,尤其是团支书(郭),这位团支书学习也很不错,受老师喜欢,但同学们对他的私下行为有些不屑。茅和巴是学习委员,工作认真得力。老舍是转学来的学生,成绩却出奇的好,得了三好学生荣誉。曹是组织委员。郁达夫有点吊儿郎当,偶尔干点坏事,但脑子灵活成绩好,老师对他也很无奈,还有点偏爱。丁玲活泼可爱有想法,跟班上男同学关系都很好,也热爱班集体。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可偏偏她暗恋的男生把她当哥们。张爱玲和沈从文跟大家不是很合群,而且偏科严重。总之这个班是全校的尖子班,让其他班望尘莫及。  总之这本书值得一读。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浮生宇宙 🇨🇳 三倉
    推荐

    弗洛伊德讲,在人的潜意识里,理性是不知道自己的非理性的,这个才是作家厉害的地方。“超我”和“本我”是隔绝的。 弗洛伊德厉害的地方,是告诉我们,决定我们生命的最重要的力量,可能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的。 文学厉害的地方,是可能知道作品主人公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A-bwhour¹³⁸¹¹⁰⁰¹⁷⁸¹
    推荐

    真是一本好书,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太有帮助了!文学在于启迪人性,丰富精神!每个作家的文字都不一样,五四后的高产创新,宛如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确实中国之幸! 要重读经典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Jia
    推荐

    🌟🌟🌟🌟🌟五星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的入门课,还非常精炼、准确地涉及到一些经典美学、文学理论。谈话节目中的许子东,君子如玉的温和搭上恰到好处的一点厚道,再犀利的观点也少了几分激进。希望有机会听听许老师的文学课。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心有所属之与主相恋
    推荐

    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天气多云 气温17℃ 许子东《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最近在我们研究生群里看见辅导员发的一张关于许子东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一个讲座,我就看了一下他的简介,发现他文学硕士与哲学博士的身份,昨天我也在思考我要不要考博再跨一个专业呢?或许就像我昨天分享的,我要走进命定了。 许子东 华东师大文学硕士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 (我很好奇学文学的人,为什么最后会奔赴哲学的方向?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考博要不要跨专业,现实案例表明,已经有人在如此跨专业了。或许文学学到最后,也真的要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我不是从东土大唐而来的,也不是去西方取经的。我或许是从上帝那里而来,终究要回到上帝那里。) 什么是文学? 他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就是文学,因为打破了语言的常规。文学就是对于语言的一种陌生化。而语言表达总是追求表达更快更直接,比如说“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如果说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那等于在说另外一棵肯定是别的树,否则就是脑子出问题。 "It's what you have always wanted to accomplish. Everyone, when they are young, knows what their destiny is. “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成功完成的事情。所有人刚步入青年时代时,都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么。” ——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1. 最近突然有一个想法,就是跨专业考博的想法。本科到研究生,我已经跨了一个专业,从研究生到博士再跨一个专业,或许我的人生就真的很丰满了。 2. 跨考一下哲学系下面的基督教研究,或许比起现在用文学视来研究基督教更加适合上帝给我读经的天命。 3. 以前买过关于宗教的一套书,其中包括基督教与佛教,今天翻了一下,虽然是常识性的知识,但还是很涨见识的。虽然跨专业有点难,但或许上帝会给我的人生开通达的道路。 4. 只是希望我的生命可以回应上帝给我的那份呼召,愿我知道我的人生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奔跑。始终相信,只要你坚定信心奔跑,全世界都真的会让路。 关于引导的经文 【诗 73:24】 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 【Psm 73:24】 You guide me with your counsel, and afterward you will take me into glory. 【诗 73:25】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 【Psm 73:25】 Whom have I in heaven but you? And earth has nothing I desire besides you. 【诗 73:26】 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 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Psm 73:26】 My flesh and my heart may fail, but God is the strength of my heart and my portion forever. 【诗 73:27】 远离你的,必要死亡,凡离弃你行邪淫的,你都灭绝了。 【Psm 73:27】 Those who are far from you will perish; you destroy all who are unfaithful to you. 【诗 73:28】 但我亲近 神是与我有益,我以主耶和华为我的避难所,好叫我述说你一切的作为。 【Psm 73:28】 But as for me, it is good to be near God. I have made the Sovereign LORD my refuge; I will tell of all your deeds. 【诗 31:1】 耶和华啊,我投靠你,求你使我永不羞愧,凭你的公义搭救我。 【Psm 31:1】 In you, O LORD, I have taken refuge; let me never be put to shame; deliver me in your righteousness. 【诗 31:2】 求你侧耳而听,快快救我,作我坚固的磐石,拯救我的保障。 【Psm 31:2】 Turn your ear to me, come quickly to my rescue; be my rock of refuge, a strong fortress to save me. 【诗 31:3】 因为你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所以求你为你名的缘故引导我,指点我。 【Psm 31:3】 Since you are my rock and my fortress, for the sake of your name lead and guide me. 摘录 冰心与凌叔华:幸福女作家的代表 两类不同的中国现代女作家 中国的现代女作家,可根据生活与作品的关系分成两类。一般来说,女作家的私人生活、感情生活对她创作的影响,比男作家更加直接。就男作家来说,比如鲁迅和郁达夫,这两个人的气质、地位、性格都非常不一样,可婚姻生活却有相似之处,描写女主人公的相貌也相当接近,对富家闺秀子君的描写,和对贫苦女工陈二妹的描写,差不多都是灰白的脸、眼睛很大、有点伤感的。难道两个作家对女人的审美是一样的?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好像感情生活和他们的作品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不像女作家那么明显。 现代女作家有两类,一类是一夫一妻,婚姻稳定;一类是五彩缤纷的感情,惊心动魄的小说。套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女作家的幸福家庭也都是一样的幸福:冰心、冯沅君、凌叔华、林徽因……一般都是嫁给学者。冯沅君写的小说《隔绝》,也是“五四”时“娜拉出走”这一类的小说。她的丈夫陆侃如写《中国诗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教授,非常有名。林徽因不为徐志摩的爱情所动,理智地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是古建筑学家。她后来从事美术、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就是林徽因参与设计的。她还是作家里出了名的美女。 今天先讲两位,一个凌叔华,一个冰心。 冰心的《超人》,是对应“狂人”的 西方通俗文学后来有一个“超人模式”,这个模式的要点是什么呢?就是这位超人或者叫蜘蛛侠、蝙蝠侠,虽然能力非常大,但心肠非常软,而且是双面性格。这个“超人模式”长演不衰。假如“超人”没有另外一面的话,这个故事就不好玩了。 冰心的家庭尤其美满,不仅父亲好,母亲好,而且丈夫也好,几乎找不出另外一个例子。冰心写过一篇小说《超人》,可以和《狂人日记》对比来读。小说讲一个叫何彬的男人,受了尼采的影响。他看破红尘,不爱理人,觉得生活是虚假的,家庭亲情也像演戏。其实,这个“超人”,是有点对应“狂人”的。鲁迅就是受过尼采的影响。《狂人日记》是看破了一切,要打倒一切。冰心这个“超人”呢?一个小孩一下子就把他感动了,思想转换非常快。鲁迅写狂人,是告诉人们:这个世界的礼教吃人,必须反抗,不能相信周围的人,周围很多人都是在害你的。冰心写“超人”,是要人们心中有爱,她有几个法宝——大海、繁星、母爱,这是她的红、绿、蓝的三个基本颜色,还可以变换出其他的颜色,总之,生活永远会充满光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部分人都是接受“狂人”,所以我们不断革命,缺少改良。冰心的传统,反而后来在台湾发扬得比较好,作家张晓风、琦君、张秀亚、席慕蓉等,都是冰心范儿。而内地基本上只有冰心一个,但也不孤独,因为有无数相信大海、繁星、母爱的读者。 有一年到北京,我和朋友吃饭聊天,他们问我要不要去看冰心。我说我不认识冰心。他们说,冰心在医院里,你去看她,即便不认识,她也会和你握手,有些人在这个时候拍照。我听到这段话,心里很不舒服。想到巴金,活到百岁,大家也都很不忍心去看他。再想想冰心晚年在病床上,别人去和她笑着握手拍照,这是最不冰心的行为。这些跟冰心拍照的人,证实了她的失败,也反证了她的意义。 凌叔华的“绣枕” 凌叔华的《绣枕》[插图]写得非常精炼,很短,只有两段。 第一段,写一位大小姐在绣枕头,绣得非常漂亮,上面有鸟和花,各种美的东西。绣那个枕头是为了送人,为了婚事。当时,家里的小丫头想看这个枕头。对于小丫头来说,大小姐地位比她高,做的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她非常想看。但大小姐不让看,觉得她脏。过了两年,大小姐还在绣。原来那个绣枕又回来了,曾经送到一个有钱人家,当天晚上客人喝醉酒,吐得一塌糊涂。于是这个绣枕就在那里当了脚垫踩。转来转去不舍得丢掉,又回来了。 那时的女性的命运,必须靠一个媒介来显示自己的价值,以取得她的婚姻。而婚姻决定她一生的幸福。这不只是中国女性的遭遇。在英国的《傲慢与偏见》里,庄园里的小姐们,她们不需要绣枕,但要靠舞会。她在家里等候多年,终于等到一个有地位、有身家的男人,小姐要在舞会上和他认识,发展感情,通往自己的婚姻。舞会上几分钟的一支舞,可能就决定她的一生。反过来,男人也蛮惨的,虽然走南闯北,可最后一定会到某个庄园里,有几个小姐已经像捕猎者一样张开嘴等他。 凌叔华的“绣枕”是一个意象,凝聚着“三从四德”。“三从”是从父、从夫、从子,“四德”是德、言、容、功。德,是忠诚、贤惠,放在第一位。言,是少说话、会说话。容,是长得好看。功,是能做家务事,比如刺绣、煲汤。“绣枕”这个意象,把这四样全包括了。所绣的东西,会显示这个人的美学修养和道德追求,要么寄希望于幸福,要么寄希望于爱情,要么寄希望于美好。女性必须通过一个非常有限的方式,一种美学符号,来表达她的道德观和美学观。这个道德观,就是忠贞、忠诚。其实,现在社会的“绣枕”照样非常厉害。那个时代的女人把命运建立在一个绣枕上,今天的女人把命运建立在自己的脸上、身体上,甚至要动手术来争取幸福。这个社会百年来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后来还有胡兰成,因为看了张爱玲的《封锁》[插图]认识了她。同样是“绣枕”,却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凌叔华是成功的,她的“绣枕”就是这篇小说。小说里渗透了她的德、言、容、功——她的美学观、道德观、文字水平和修养……包含了她作为女性的很多优点。她的老师陈西滢爱上了这个“绣枕”,也爱上了凌叔华。他们是很美满的婚姻。 中国现代戏剧与《茶花女》 对中国来说,现代戏剧是一个全新的文类 中国的现代戏剧,就是话剧。“五四”之后的话剧发展,简单说,是“一个人+一出戏”。没有这个人,没有这出戏,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戏剧乏善可陈。人,就是曹禺;戏,就是老舍的《茶馆》[插图]。 今天,大多数人看电影、电视剧——其实也是看戏——比看小说多。今天大家想得起来的剧本是什么?《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插图]?很多人都是先去看戏,看完话剧后再来读剧本。现在这个现象非常重要。中国现代文学讨论的“戏剧”不是指“演戏”,而是指“戏剧文学”,是剧本。戏剧文学在今天的读者非常少,它变成话剧、电影、小品以后,看的人却非常多,超过小说。而剧本本身很少有人看。而曹禺当年写《日出》时,是写一幕发表一幕,很出名。观众不是先看戏,都是看剧本,这是戏剧文学。 有人说“五四”以后戏剧最弱,成绩最少,但也可以说“五四”以后的戏剧成就最大,因为今天的人们看电影、看电视剧、看小品、看话剧远远超过看小说。 有几个非常基本的概念要加以区别。第一个概念,什么叫“戏剧”,什么叫“戏曲”?简单说,戏曲是唱的,戏剧、话剧是说话的。严格说来,中国传统的戏剧都是戏曲,元杂剧、明清戏曲都是唱的。不唱的、说话的戏剧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从西方引进到中国来的,一度叫“文明戏”,这就是现代戏剧。小说、散文、新诗都不是完全引进的,是借来西方思潮以后,原有的文类出现了变化:散文、小说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原来很低,现在很高;诗歌的格式发生了变化;唯有戏剧,更准确地说是话剧,是全新的。 今天所谓的“泪剧”,也叫感伤剧,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学者狄德罗[插图]提出的概念,其实时间也不长。 西方的话剧(Play),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悲剧、喜剧。悲剧,是比你高一些的人物犯了小错,却受到大的惩罚;喜剧,是比你低的人物做的事情让我们嘲笑。这是亚里士多德很早的定义。 西方也有唱的剧,像中国的戏曲这样,叫歌剧(Opera)。西方的歌剧和中国的戏曲也是有区别的,京剧里有唱,但也有道白;但西方的歌剧,严格说来是一句话都不说的,从头到尾都是唱。 中国戏曲的种类非常多,昆剧、越剧、粤剧、川剧、京剧……凡中国的地方戏都是戏曲。而我们讨论的中国现代戏剧,在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文类。 《茶花女》的影响非常大 中国现代戏剧的开端是在东京,起源于一九〇六年成立的春柳社。最早演的也不是中国戏,而是根据法国小说改编的一个戏,叫《茶花女》[插图]。在那个时代,一些西方的故事传到中国,有特别大的影响,比如《玩偶之家》,胡适根据差不多的故事写了《终身大事》[插图],差不多是中国最早的话剧。 小仲马的《茶花女》影响也非常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不少作品都有关系。故事讲一个有钱的公子,在巴黎爱上一个交际花(social butterfly),实际上是高级妓女,但名义上是独立的,有人供养她,住着很好的房子,也可以更换她的主人,但还是一个风尘女子。男主人公和交际花是真心相爱,但他父亲找到这个女人,对她说,他女儿要被退婚了,因为哥哥和一个交际花同居,家庭的贵族传统受到玷污。这婚事要是吹了,将来她一辈子都没法翻身。善良的女主人公被他说服,答应了他。于是,这个女人再去找从前的那些男人,一起去派对,当着男主人公的面和别的男人亲近。这个女人最后还和恋人过了一夜,因为是最后一次,两个人都非常疯狂。没想到,第二天早上,男主人公走了,丢了一堆钱给她——他把她重新当成妓女,丢了钱就离开,去了南美。后来他知道了真相,再坐船回来,女人已经生病死了。这个小说还被威尔第改编成歌剧,其中的《祝酒歌》非常有名。 这个故事在中国影响很大,因为触及了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才子与风尘女子。在中国,有太多这样的故事。《茶花女》最早是林琴南译成中文。林琴南反对白话文,他自己不懂外文,是别人把意思讲给他听,他用古文写下来。所以,《茶花女》当时在中国是文言小说,但大家看得非常开心,因为这个法国故事和中国“三言二拍”的才子佳人故事非常像,最后又非常悲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当时,是中国话剧之父欧阳予倩在《茶花女》里扮演男主角,李叔同演了茶花女。 对“五四”新文学的反驳与挑战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用三点来简单概括。 第一点,张爱玲是一个用中国传统小说手法写出现代主义精神的作家。“五四”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是反叛或更新中国传统的。西方现代主义基本上是二十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现代文学也是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走的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道路,就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讲平等、自由、博爱,相信人道主义,追求个性解放之类。老实说,“五四”的这些工作至今还没完成。能否跳过去?能否“超克”?我很怀疑。 现代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只是一个支流,是非常边缘的。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李金发、穆旦等,都是现代主义作家,但他们都不是主流作家。在中国,现代主义和现代文学的时间是重合的。 与此同时,西方文学的主流是现代主义,是颓废的、异化的、黑色幽默的、意识流的东西。现代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里并不是主流。所以,张爱玲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区别在于:她比较向往过去,用传统小说如《红楼梦》、《海上花》的笔法,写民国世界。她不会像巴金那样写:“咬着牙齿狠狠地说:……”张爱玲会这么写:“觉慧道:……梅表姐笑道:……”“咬着牙狠狠地”这些表情,都要通过“道”的内容来体现,她不会加上新文艺腔的说明形容。《红楼梦》和《海上花》从来没有这样写过。这种加上表情、形容词的写法是新白话,而她用的是旧白话。 但她的旧白话又不真写鸳鸯蝴蝶派小说。旧白话当时有人写,比如《海上花》,还有周瘦鹃、秦瘦鸥甚至张恨水,写了很多鸳鸯蝴蝶派小说。可张爱玲用传统小说的部分手法,写貌似鸳鸯蝴蝶的情欲故事,却能写出现代主义的悲凉颓废。简言之,她是以《红楼梦》手法写现代主义。她有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蚤子。”[插图]这是她十九岁时写的,后来成为她一生创作的总标题,就好像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总标题。或者有人想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但就想不到后一句“长满了蚤子”。我曾把这句话讲给一位美国教授听,他说,这本身就是高度的现代主义。他还提供了另一个解释,我原来没想到。我本以为华美的袍很漂亮,上面有蚤子。那个美国教授说,不,这袍为什么华美呢?也许就因为蚤子小虫的细细闪光,远看才显得华美了——因为它有花纹,而这花纹不是别的,正是密密麻麻的蚤子。这样一解的话,张爱玲的小说就更深刻了。 有一段时间,张爱玲在中国也变成一个小资消费品,随便什么人都知道张爱玲。人们不一定知道沈从文,甚至也不关心鲁迅,却知道张爱玲的格言,如“出名要趁早”。这是典型的只知华美,不知悲凉,或者说不知苍凉。 第二点,张爱玲以俗文学的方式写纯文学。“五四”时期,文学壁垒分明。鸳鸯蝴蝶派就是俗文学,口号是“宁可不娶小老婆,不可不看礼拜六”;巴金、老舍的作品都是严肃文学,忧国忧民。可张爱玲的第一篇小说就给了《紫罗兰》主编周瘦鹃,一点都不忌讳通俗文学,而且她后来把作品全部授权皇冠出版。张爱玲的书在皇冠出版,封面很华丽,乍一看好像应该放在言情小说、流行文学一栏。所以,在很多书城,张爱玲和张小娴、李碧华放在一起,张抗抗、王安忆放在另外一边。张爱玲毫不忌讳俗文学的书店、包装、宣传甚至题材和写法。一方面,她的文学以貌似通俗文学的名义出版,但另外一方面,她的作品又进入了纯文学甚至学术研究的大雅之堂。 第三点,张爱玲的作品是批判女人的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要提高女性的地位,觉得男人写的作品歪曲了女性。可张爱玲的作品偏偏在很多地方批判女性,比如《倾城之恋》[插图]里,范柳原讲白流苏,说“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好像是男人的偏见。张爱玲的另一篇文章《谈女人》[插图],也从正面的角度讲,在某种意义上,女人就是把婚姻看作长期的饭票。再如《倾城之恋》里的这些话:“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张爱玲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可又有很多话在批判女人。 简言之,张爱玲在历史观、语言、抒情方式这三个方向,对忧国忧民、启蒙批判的“五四”新文学构成了某种反驳与挑战。 附录 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 1917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 1918年 鲁迅《狂人日记》发表 1920年 胡适《尝试集》出版 1921年 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 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 郭沫若《女神》出版 郁达夫《沉沦》出版 鲁迅《阿Q正传》在《晨报副镌》开始连载 1923年 冰心《繁星》、《春水》出版 闻一多《红烛》出版 1925年 凌淑华《绣枕》发表 徐志摩《志摩的诗》发表 周作人《雨天的书》出版 1928年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 戴望舒《雨巷》发表 1930年 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梁遇春《春醪集》出版 1931年 巴金《家》在《时报》开始连载 1932年《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 1933年 茅盾《子夜》出版 1934年 沈从文《边城》出版 曹禺《雷雨》首演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 1935年 卞之琳《鱼目集》出版 赵家璧主持编纂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出版 1936年 老舍《骆驼祥子》在《宇宙风》开始连载 1937年 曹禺《日出》首演于上海卡尔登大戏院 1941年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发表 1943年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发表 1946年 老舍《四世同堂》之《惶惑》、《偷生》出版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渐暖
    推荐

    作为课堂录音的文字版,读来的确是有趣的课堂,但作为一本书来说,还是缺少很深入的探讨,抛砖引玉也已足够。谈起现代文学,鲁郭矛巴老曹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书里也对他们的思想倾向、文学成就给予了梳理和简介。此外,还介绍了沈从文、丁玲、张爱玲、周作人、张恨水等作家的风格和成就。     学者和公众人物之间是存在一些矛盾的。许老师在对一些作家剖析上面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这是一个认真学者的优势,坐得了冷板凳,忍的得了高强度的重复工作,心要细,胆要大,这绝对是优势。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对于如何吸引眼球还是很有心得的,加之这课堂内容要在腾讯视频上播放,又必须考虑到观众的反应,不能太“直接”,存在某种程度的词不达意,这也是无可奈何。透过作品分析结合当下社会现象来几句“扎心”的话,这个作风不得不说果然是和道长、文涛一起走江湖的。总之呢,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没上过这么有趣的文学课,一方面是因为非文学专业出身,另一方面,也的确是老师能力差异吧,当初选的啥文学选修课已经忘记了,只记得看了几场名著电影,听了几段木心陈丹青,翘了几次了,就结束了[睡][睡]还是给许老师打个call,文学知识渊博毫无疑问,只是在看这书之前心里要有预期,看这书跟听节目肯定是不同的,而和看他发表的论文当然就更不同了。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厚德博学
    推荐

    读完这本书,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近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清楚地看到近代文学的天空里,星光璀璨,大师辈出,的确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书中介绍了陈独秀、鲁迅、郁达夫、张爱玲、徐志摩、茅盾、巴金、曹禺、老舍、周作人、沈从文、梁实秋、胡适等文学大师的优秀作品和写作风格,让人们感受到了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光彩和风格,无疑是倾听了一堂思路清晰和解析深刻的文学课,也看到了作者的坚实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值得学习的一部好书!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杜若
    推荐

    这本书我是连着课一起看的,所以在读书时,能够意会到许子东老师上课时的那种声情并茂的状态——他真是一个有魅力的男人。 先生虽是以中国大陆主流文学为基线,即以“鲁、郭、茅、巴、老、曹”为基本框架,但在其中夹杂着他个人以及文学史学界的最新研究,使得每节文学课都像是不同色味的茶,值得细品。先生将很多西方理论纳入现当代的讲解,又深入浅出,不拘泥于文本,像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令人神往。所以,这本现代文学史真的是一份文学的饕餮盛宴。 有些话迫于无奈,先生并未明说,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学的本来面貌并不应该是受限于某种“政治正确”的,我们应该跳出历史,跳出时代,跳出我们的被灌输的“主流”来看待文学,我们才能发掘出文学本身那种新鲜的生命力和魅力。 是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了鲁郭茅,还有“‘左’‘右’不是人”的沈从文,还有“明哲保身”的钱钟书夫妇;除了巴老曹,还有红遍上海滩的张爱玲,流落到边缘的现代派,还有被主流诟病的“鸳鸯蝴蝶派”,甚至于两个大汉奸周作人和胡兰成,等等等等。我们迫于政治因素,遗忘了他们,可是他们依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学之树上已经坠落的叶子,可是没有他们的坠落,哪来我们的生长呢? 当然,文化视域是我们的无奈,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无法自拔。就像台湾的欧丽娟老师给他的学生灌输说,我们大陆这一套文学史是老旧的五四史观。而我们的老师给学生灌输说,这是我们文学发展史的主流,是一条文学的生命线。其实我们压根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研究宋词到底真的是不是宋代文学的大端,明清小说真的就像我们现代所指的是明清文学的代表吗,我们不得而知。以此类推。 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这个问题,也需要尊重历史。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波西米亞斯基
    推荐

    每回看《圆桌派》,最喜欢的便是许子东、窦文涛、梁文道、马未都四人同桌侃侃而谈。他们似乎能历经世事、能洞察人心。许子东在其中,感觉有些沉稳,一一道来,不急不躁。 这是读许老师的第二本书,很多人现代作家只是听说过,有些并未拜读过作品。经他一一梳理,渐渐明晰起来。语言通俗易懂,见解独到,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讲完后,另辟一节,罗列与作家相关的推荐书籍,再适当选取作家的作品,可谓相得益彰。 总之,如果想初步了解现代文学史,这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籍。

  • 邓小平实录1:1904—1945(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俊杰
    推荐

    现实,苍凉。矛盾,斗争。时代,沉默。女性,男性。传统,现代。经典,庸俗。都在旷野中展开,在自然中进化,在文学中斗争厮杀。最终,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伟大的东西一定是美的。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